白薇(1894.2.5—1987.8.27),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曾用笔名楚洪,生于湖南省资兴县秀流村。父亲为革命党人,随黄兴讨伐袁世凯,后返乡行医,深受民众爱戴。
白薇自幼多病,十岁入学,两年后辍学研读父亲的革命书籍。后考入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因反对校长被除名;复入长沙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后为反抗封建婚姻,在同学协助下冲破阻碍,只身赴日留学,这段经历在自传《跳关记》中有详细记述,她在《记后》中呼吁女性勇敢抗争。
在日期间,她曾做女工、咖啡店侍女,后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先后攻读理科、历史教育科及心理学,继而自习文学,立志以文字剖析社会黑暗、诉说被压迫者苦难。
1925 年回国后,白薇于武昌中山大学任讲师;1927 年在北伐军武汉总政治部国际编辑局任职;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创造社;1929 至 1931 年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1931 年后在上海从事群众与妇女工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她创作颇丰,涵盖剧本、小说、诗歌等。剧本代表作《打出幽灵塔》1928 年发表于鲁迅主编的《奔流》,既呼吁女性反抗封建桎梏,又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影响深远;诗剧《琳丽》讴歌爱情,其他剧作如《访雯》《革命神的受难》等多反映底层民众苦难。长篇小说有《爱网》《炸弹与征鸟》《少女之春》等,长篇自传《悲剧生涯》亦广受关注。
“九・一八” 事变后,她创作《北宁路某站》《敌同志》等抗日剧本;1937 年冬任湘粤边界游击队宣教股长;1938 年夏受周恩来指派,任桂林《新华日报》特派记者;1949 年加入湘南游击队。
1950 年,白薇赴北京,任职于青年艺术剧院,同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此后,她主动请缨前往北大荒参与开辟工作,历时七年,虽已五十六岁,仍与农工一同种地、割麦、挖水渠,双手磨出厚茧,此间创作《北大荒散记》,以温暖笔触记录劳动者故事,文风较早年更为平和。
离开北大荒后,她先后在盘锦农场深入生活,赴新疆开展两年调查研究,期间发表多篇诗文,持续以文字反映现实。
“文化大革命” 中,白薇遭受严重摧残,导致长期卧病在床。1978 年,八十五岁的她从北大荒返回北京,住进文化部宿舍,虽眼老花、手颤抖,仍坚持撰写回忆录《我的生命》,该书于 1983 年出版,讲述自身从童养媳到作家的抗争历程,传递希望力量。1979 年,她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5 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白薇作品选》;1987 年 8 月 27 日,白薇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临终前,她将毕生稿费捐给儿童福利院,坦言 “这辈子没孩子,希望这些钱能帮到别的孩子”。葬礼简朴,灵前仅摆放其代表作《打出幽灵塔》,封面上留有她早年批注:“生命如草,亦能抗风”。她曾自嘲 “生无家,爱无果,死无墓”,但其不屈精神与爱国情怀影响深远,家乡后为其修建纪念广场并以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