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始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出蜀土。其根仿佛山芋,皮黑体圆底平。以八月上旬采、八角者良。一个一两者,气全堪用。附乌头而生,如子附母,故名附子。别有一种白附子而小,故俗呼此为黑附子,亦呼大附子。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风寒欬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腰脊风寒,脚气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温中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下焦之阳虚。○除脏腑沉寒,三阳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小儿慢惊,风湿痹肿,满头风头痛,暴泻脱阳,久痢寒疟,呕逆反胃。疗耳聋。

附子,《本经》下品。

市者有以盐水浸之,取其体重。买者当以体干坚实,顶圆正,底平者为良。

修治: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去皮脐,熟用以水浸过,炮令皱折,去皮脐,切片炒黄色,去火毒用。

附子并下条乌头、乌喙、天雄、侧子只是一种.初采鲜时色黑,后经造酿色白。酿之法:先于六月内,踏造大小面曲.未采前半月,用大麦煮成粥,以曲造醋,候熟去糟,其醋不用大酸,酸则以水解.将附子去根须,于新瓮内淹七日,每日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若猛日则皱,而皮不附肉。

元素曰: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耆、乌韭。

《孙兆口诀》云:若阴盛阳伤寒,其人必燥热而不欲饮水者是也,宜服霹雳散: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

乌头

系附子之正根。春时采。因有脑似乌鸟之头,故名乌头。

气味:辛,温。《别录》曰:甘,大热,有大毒。

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脾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 。

射罔  味苦,有大毒。疗尸疰癥坚,及头中风痹痛。杀禽兽。

乌头  《本经》下品。乌头乃歪顶之附子也。鲜时色黑,经制过晒干则色白。治火炮。

乌头  始生朗陵山谷,今出蜀地。市者乌头、乌喙、天雄、附子混卖。要知元种者,母为乌头;傍出者为附子;其长二三寸者为天雄;两歧相合者为乌喙;附子小者为侧子。实五物而一种也。今用侧子者甚稀。乌头今呼为川乌头,亦呼川乌。世用乌头,并用似草乌、无芦有脐、光黑而小者,不见用歪顶之附子也。

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敛、白及;恶藜芦;忌豉汁。

《千金方》:治耳鸣如流水声,耳痒及风声,不治久成聋:生乌头一味,掘得,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旦易夜易,不三日愈。

使。

又有一种野生者,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有芦,皮皱而枯燥为异耳,然毒则甚焉,名草乌头。

草乌头  俗呼草乌。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功同乌头。

乌头,《本经》下品。草乌头处处有之。

修治:草乌头或生、或炮、或姜汁炒、或乌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中其毒者,黑豆、冷水能解之。

乌喙

始生朗陵山谷,今出蜀土,系两歧之乌头也。喙,乃乌之口。此药两歧相合,如乌之口,故名乌喙。

气味:辛,微温,有大毒。

主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治男子肾气衰弱,阴汗,主疗风湿邪痛,治寒热痈肿,岁月不消者。主大风顽痹。

乌喙,《本经》下品。根鲜时则色黑,二月、八月采根。

修治:乌喙火炮,去皮脐用。畏、恶同乌头。

乌喙,江东人呼为堇,晋骊姬赞申生寘堇于肉者,是也。唐武后置堇于食,贺氏食之暴死。苏秦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其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可见乌喙乃至毒之物也。

天雄

始生少室山谷,今出蜀土。乃种附子而生出,或变出其形,长而不生子,故曰天雄。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聚,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作不倦。○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下胸膈水,破痃癖痈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背脊伛偻,霍乱转筋,发汗,止阴汗。炮食治喉痹。

天雄,《本经》下品。

修治:天雄宜炮破,去皮尖、底用。权曰:大热,宜干姜制之。

之才曰:远志为之使;恶腐婢;忌豉汁。

天雄  君。

侧子

《本经》载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乌喙、雄、附、侧同根,而《本经》分三处者,各有所宜故也。其苗三四尺以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子黑色如桑椹,号曰木鳖子,服之令人丧目。其根状如枣核,生于附子之侧,故名侧子。

气味:辛,大热,有大毒。

主治:痈肿风痹,历节腰膝疼冷,寒热鼠瘘。又堕胎。○疗脚气,冷风湿痹,大风筋骨挛急。○冷酒调服,治遍身风疹神妙。

侧子,《别录》下品。八月采。

侧子修治同附子,畏恶同附子。

半夏

始生槐里山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而光,颇似竹叶,浅绿色。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八月采根,以灰裛二日,汤洗,暴干。《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欬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欬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疗痿黄,悦泽面目,堕胎。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欬,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治眉棱骨痛。○补肝风虚。

半夏,《本经》下品。

修治:半夏,以滚汤泡二三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角、白矾、生姜煮过,待冷,以清水洗净,切片,晒干任用。生戟人喉。

半夏  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子,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谓之半夏曲。

半夏曲。主治同半夏,但力柔耳。

元素曰:半夏,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

射干、柴胡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忌羊血、海藻、饴糖。

凡采得半夏,当以灰裛二日,汤洗暴干。

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壁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凡五绝皆以半夏一两,捣罗为末,丸如大豆,内鼻孔中愈。心温者,一日可治。丸半夏,末以冷水和丸。

半夏  使。

大黄

始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蕃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萞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其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干。蜀大黄乃作紧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长。四月内抽条,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呼为金荞麦。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纹,亦呼为土大黄,俗呼山大黄。弘景曰:大黄,其色也。杲曰: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心腹痛,诸老血留结。○通经,利水肿,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泻诸实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满。

大黄,《本经》下品。今人以庄浪出者为优。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

修治:大黄,用文如水旋斑、紧重者,酒浸透,蒸九遍,剉片晒干用。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熟、有生,不得一概用之。

大黄块大难干,作时烧石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乃以树枝条,或绳穿眼,系之至干,故大黄有穿眼也。山大黄块小,无穿眼,堪为末,傅肿毒。染房家亦多用之。

《别录》曰:大黄大寒。

元素曰: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黄芩为之使;忌冷水,恶干漆。○凡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

日华子云: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疾,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疖痈毒。

《梅师方》:治卒外肾偏肿疼痛,大黄为末,和醋涂之,干即易之。

大黄  使。

葶苈

始生藁城平泽及田野,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胜。初春生苗似荠苨,高六七寸。根白,枝茎俱青。花黄,结角子黄细。立夏后采实暴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即此也。《医学入门》曰:葶,定也;苈,沥也,行也。能定肺喘而行水,故名葶苈。

葶苈子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疿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疗肺壅上气欬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通月经。

葶苈,《本经》下品。

修治:以糯米相合于燠上,微焙,待米熟,去米捣用。

宗奭曰:葶苈有甜苦二种,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药性论》不当言味酸。

《别录》曰:苦,大寒。杲曰:沉也,阴中阳也。

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白僵蚕、石龙芮;宜大枣。

河东裴氏传经效:治水肿及暴肿,葶苈三两,杵六千下令如泥,即下汉防己末四两,取绿头鸭就药臼中截头,沥血于臼中,血尽和鸭头更捣五千下,丸如梧桐子。患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顿服,五日止。此药利小便有效如神。

葶苈子  臣。

桔梗

始生嵩高山谷及寃句,今在处有之。根如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叶而长椭 ,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夏开小花紫碧色,颇似牵牛花;秋后结子。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

气味:辛,微温,有小毒。

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咽喉,下蛊毒。○治下痢,破血积气,消聚痰涎,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止中恶及小儿惊痫。○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破癥瘕肺痈,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热及痛,除鼻塞。○治寒呕。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桔梗,《本经》下品。

修治: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米泔水浸一宿,切片,微炒用。

节皮为之使;畏白及、龙胆草;忌猪肉。

好古曰:桔梗气微温,味苦、辛,味厚气轻,阳中之阴,升也。入手太阴肺经气分,及足少阴经。

初虞世 《古今录验》:治中蛊下血如鸡肝,昼夜出血石余,四脏皆损,惟心未毁,或鼻破将死者,苦桔梗为末,以酒服方寸匕,三服。不能下药,以物拗口灌之。心中当烦,须臾自定,七日止。当食猪肺、肝补之,神良。一方加犀角等分。

桔梗  臣。

莨菪子

始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处处有之。苗茎高二三尺,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而三指阔。四月开花紫色。苗、荚、茎有白毛。五月结实,有壳作罂子,状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细,青白色,如米粒。五月采子阴干。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荡,故名莨菪子。一名天仙子。因治牙痛获效,俗呼牙疼子。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久服轻身,使人健行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见鬼。多食令人狂走。○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安心定志,聪明耳目,除邪逐风,变白,主痃癖。取子洗晒,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亦可小便浸令泣尽,暴干,如上服。勿令子破,破则令人发狂。○炒焦研末,治下部脱肛,止冷痢。主蛀牙痛,咬之虫出。○烧熏虫牙,及洗阴汗。

莨菪子,《本经》下品。子小而扁,青白色。误服之,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暹火。

修治:莨菪子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干为度。却用黄牛乳浸一宿至明日,乳汁黑即是真者。晒干,捣,重筛用之。

中莨菪子毒,绿豆汁、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李时珍曰:莨菪之功,未见如其说,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而芽方 生,其为物可知矣。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见鬼者,昔人未有发其义者。盖此类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唐安禄山诱奚契丹,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又嘉靖四十三年二月,陕西游僧武如香,挟妖术至昌黎县民张柱家,见其妻美,设饭间,呼其全家同坐,将红散入饭内,食之少顷,举家昏迷,任其奸污。复将魇法吹入柱耳中,柱发狂惑,见举家皆是妖鬼,尽行杀死,凡一十六人,并无血迹。官司执柱囚之,十余日柱吐痰二碗许,问其故,乃知所杀者,皆其父母、兄嫂、妻子、姊侄也。柱与如香皆论死。世宗肃皇帝命榜示天下。观此妖药,亦是莨菪之流尔。方其痰迷之时,视人皆鬼矣,解之之法,可不知乎?

《必效方》:治牙齿寒落风痛,莨菪子末,绵裹咬之,有汁勿咽。

旋覆花

始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已后生苗,多近水傍,高一二尺已来。叶如柳,茎细。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俗呼六月菊。《本草纲目》名夏菊。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本经》载名金沸草。皆因花状而名也。《尔雅》云:蕧,盗庚也。盖庚者,金也,谓其夏开黄花,盗窃金气也。宗奭曰:花绿繁茂,圆而覆下,故曰旋覆花。

气味:咸,温,有小毒。

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胸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主水肿,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行痰水,去头目风。

修治:旋覆花,去裹花蕊壳皮并蒂子,蒸之,晒干任用。

《别录》曰:甘、微温,冷利。《大明》曰:无毒。

《经验方》:治中风壅滞,旋覆花洗净焙研,炼蜜丸梧桐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丸至七丸、十丸。

藜芦

始生太山山谷,今所在山谷皆有之。三月生苗,叶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有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本草纲目》曰:黑色曰黎,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藜芦。根际似葱,故《别录》一名山葱,一名葱菼。《本经》名葱苒。《吴普本草》名葱葵。北人谓之憨葱,均人 谓之鹿葱。俗名葱管藜芦。

藜芦  气味:辛寒,有毒。

主治:蛊毒欬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瘘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用。○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䶎齁痰疾。䶎齁末治马疥癣。

藜芦,《本经》下品。俗谓之蒜藜芦。

修治:宜用葱管者,去头,用糯米汁煮之,晒干用。

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丹参、苦参;恶大黄;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

《圣惠方》:治身面黑痣,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铜器中,重汤煮成黑膏,以针微刺破痣,点之,不过三次,神验。

射干

始生南阳山谷田野,今所在有之,人家庭砌间亦多种植。春生苗,高一二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疏如乌羽及扇蒲之状,故《本经》名乌扇,名乌蒲。《别录》名乌翣,名草姜。《土宿本草》名鬼扇,名仙人掌。《本草拾遗》名凤翼。《本草纲目》名扁竹。皆因其形相似也。叶中抽茎,似萱草茎而强硬。六月开黄红花,瓣上有细文。秋结实作房,中子黑色。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三月三日采根,阴干。颂曰: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之执竿者,得名由此尔。而陶氏以夜音为疑。盖古字音多通呼,若汉官仆射主射事,而亦音夜,非有别义也。

根  气味:苦,平,有毒。

主治:欬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疗老血在心脾间,欬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苦酒摩涂肿毒。○治疰气,消瘀血,通女人月闭。消痰,破癥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镇肝明目。○治肺气喉痹为佳。○去胃中痈疮。○利积痰疝毒,消结核。○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修治:射干,先以米泔水浸一宿,漉出,然后以䈽竹叶煮之,日干任用。

《别录》曰:微温,久服令人虚。保昇曰:微寒。权曰:有小毒。元素曰:苦,阳中阴也。

时珍曰: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射干,《本经》下品。叶如乌翅,根多臼,赤黄色。

《袖珍方》:治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为末,吹之如神。

普济方》:治二便不通,紫花扁竹根研汁一盏,服之即通。

《本草纲目》云:射干即今扁竹。今人所种,多是紫花者,呼为紫蝴蝶。三四月开花,大如萱花,结房大如指,一房四隔,一隔数子,紫色,咬之不破,七月始枯。陶弘景谓射干鸢尾是一种。苏恭、藏器谓紫碧花者是鸢尾,红花者是射干。韩保昇谓黄花者是射干。苏颂谓花红黄者是射干,花白者亦射干之类。朱震亨谓紫花者是射干,红花者非。各执一说,何以凭依?谨按张辑《广雅》云:鸢尾,射干也。《易卦通验》云:冬至射干生。《土宿真君本草》云:射干即扁竹,叶扁生,如侧手掌形。茎亦如之,青绿色。一种紫色,一种黄色,一种碧花多生。江南、湖广、川浙平陆间,八月取汁煮雄黄,伏雌黄,制丹砂,能拒火。据此则鸢尾、射干,本是一类,但花色不同。正如牡丹、芍药、菊花之类,其色各异,皆是同属也。大抵入药功不相远。

射干  使。

常山

生益州山谷及汉中,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茎圆有节,三月生红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苗高不过三四尺,根似荆、黄色。而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八月采根,阴干。始产常山,故名。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疗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治诸疟,吐痰涎。治项下瘤瘿。

常山,《本经》下品。

常山择如鸡骨色,如鹅子黄色者佳。

修治:以酒浸一宿,漉出,细剉,日干,熬捣用。近时有以酒浸,蒸熟酒拌,炒熟用,亦不甚吐人。

《别录》曰:辛,微寒。柄曰:得甘草吐疟。之才曰:畏玉札。大明曰:忌葱菜,菘菜,伏砒石。老人、久病,切忌服之。

《养生主论》:王隐者驱疟汤:常山酒煮、晒干,草果、知母、贝母各钱半,水锺半,煎半熟,五更服,渣以酒浸,发前服,奇效。 不能尽述,切勿加减,万无一吐者。

甘遂

始生中山川谷,今陕西、江东亦有之,或云京西出者最佳,汴、沧、吴者次之。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二月采根,阴干。或曰:甘者,药之味;遂者,田沟行水之道。此药专于行水攻决,故名甘遂。

气味:苦寒,有毒。《别录》曰甘,大寒。

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多热,皮中痞,热气肿满。○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甘遂,《本经》下品。

修治:甘遂,以面包煨熟,以去其毒用。

元素曰:纯阳也。之才曰: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勿轻用。

白敛

始生衡山山谷,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二月、八月采根,破片暴干。根皮赤黑,肉白,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敛。

白敛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微寒。

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杀火毒。○治发背瘰疬,面上疱疮,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解狼毒毒。

《本经》下品。皮黑色,近肉皮红色,内肉白色。

白敛,代赭为之使;反乌头。一种赤敛,花、实功用皆同,表里俱赤。

《谈埜翁方》:治耳冻成疮,白敛、黄柏为末,生油调搽。

白敛  使。

青葙子

始生平谷道旁,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内生青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而软,茎似蒿,青红色。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扁,似莨菪子。六月、八月采子。《医学入门》曰:葙,囊箧也。药虽微而治眼之功大,青囊中不可缺也,故名青葙子。其花、叶似鸡冠,故《纲目》名野鸡冠。其子明目,与决明子同功,故《本经》名草决明。

子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唇口青。○治五脏邪气,益脑髓,镇肝明目,坚筋骨,去风寒湿痹。○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恶疮疥疮。

青葙子,《本经》下品。用子。即野鸡冠。

三国志》云: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年如五六十岁。有人或识之,谓其已百岁有余尔。

白及

始生北山川谷,又寃句及越山。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皆有之。春生苗,长一尺许,似栟榈及藜芦。三四月生一薹,开紫花,七月实熟,黄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角端生芽。二月、八月采根。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一名连及草。

白及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皯疱,令人肌滑。○止惊邪血邪血痢,痫疾风痹,赤眼癥结,温热疟疾,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扑损、刀箭、汤火疮,生肌止痛。○止肺血。

白及,《本经》下品。作糊极粘,研末甚妙。

杲曰:苦、甘,微寒,性涩,阳中之阴也。之才曰: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按:洪迈夷坚志》云:台州狱吏悯一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人传一方,只用白及为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

《经验方》:治鼻衄不止,津调白及末,涂山根上,立止。

大戟

泽漆根也。始生常山,今近道有之。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已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北方绵大戟根柔韧。《本草纲目》曰: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大戟。今俚人呼为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

大戟  气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蛊毒。十二水,腹痛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癥结。○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堕胎孕。○治瘾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日日热淋,取愈。

《本经》下品。

修治:以浆水煮之,晒干用。

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李绛《兵部手集》方:疗水病,无问年月浅深。虽腹脉恶亦主之。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以水一升,煮取七合,顿服。利下水二三升,勿怪。至重者不过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永不复作。

贯众

始生玄山山谷及寃句、少室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干三棱,叶绿色,似鸡翎。《图经》名凤尾草。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故《别录》名草鸱头。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名贯众。《本经》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吴普本草》名贯中。俗作贯仲、管仲,皆谬称也。

贯众  气味:苦,微寒,有毒。

主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去寸白,破癥瘕,除头风,止金疮。为末,水服一钱,止鼻血有效。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

贯众,《本经》下品。

修治:或火烧存性,或生用,各随方法。

之才曰:雚菌、赤小豆为之使,伏石锺乳。

《集简方》:治女人血崩,贯众半两,酒煎服之,立止。

贯众  使。

土茯苓

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有细点。其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大,若鸡鸭卵,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良。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本草拾遗》名草禹粮。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也。

土茯苓  气味:甘、淡,平,无毒。

主治: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新增。

弘治、正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遂为要药。诸医无从考正,往往指为萆薢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相近,盖亦萆薢、菝葜之类也。

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有淫邪之人,病此毒疮。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病深者服月余愈病,病浅者服半月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有效。其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白鲜、木通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加人参七分,血虚加当归七分,分二大碗煎饮,一日三服。惟忌饮茶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法面、房劳。盖秘方也。

何首乌

本出顺州南河县,岭外、江南诸州亦有,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米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此药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也。

气味:苦涩,微温,无毒。

主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治五痔,止心痛,益肾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脏一切宿疾,冷气肠风。○泻肝风。

何首乌,宋《开宝》。一名陈知白。《何首乌传》一名交藤,一名夜合,一名地精。《斗门》名赤葛。《纲目》名马肝石,一名九真藤。形有长圆,大小俱有棱。雄者肉浅红,雌者肉淡白。

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本名田儿,生而阉弱,年五十八,无妻子。常慕道术,随师在山。一日醉卧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田儿惊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归,问诸人,无识者。后有山老忽来,示之。答曰: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遂杵为末,空心酒服一钱,服数月,似强健,因此常服。又加二钱,服之经年,旧疾皆痊,发乌容少。数年之内即有子,名延秀,亦服是药,皆寿百六十岁。延秀生首乌,首乌亦服是药,生数子,年百三十岁,发犹黑。

明州刺史李远传经验:何首乌所出顺州南河县,韶州、潮州、恩州、贺州、广州、潘州及岭南四会县者为上,邕州、桂州、康州、春州、勒州、高州、循州晋兴县出者次之,真仙草也。五十年者如拳大,号山奴。服之一年,髭鬓青黑;一百年者如碗大,号山哥。服之一年,颜色红悦;一百五十年如盆大,号山伯。服之一年,齿落重生;二百年如斗栲栳大,号山翁。服之一年,颜如童子,行及奔马;三百年如三斗栲栳大,号山精。服之一年,延龄,纯阳之体,久服成地仙。

何首乌  茯苓为之使;忌诸血、无鳞鱼、莱菔、蒜、葱、铁器。

嘉靖初,邵应节真人,以七宝美髯丹方上进。世宗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宋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官同官,怪其年七十余而轻健,面如渥丹,能饮食。叩其术,则服何首乌丸也,乃传其方。后得病,盛暑中半体无汗已二年,窃自忧之。造丸服至年余,汗遂浃体。其活血治风之功,大有补益。其方用赤白何首乌各半斤,米泔浸三夜,竹刀刮去皮,切,焙,石臼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亦可末服。

商陆

始生咸阳山谷,今处处有之,多生于人家园圃中。春生苗,高三四尺,叶青如牛舌而长,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红花作朶。根如芦菔而长。八月、九月采根,暴干。《尔雅》谓之蓫〖艹/昜〗。《广雅》谓之马尾。《易经》谓之苋陆。《开宝》谓之夜呼。《图经》谓之章柳。或云此草当陆路而生,故一名当陆。

根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水肿,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泻十种水,喉痹不通,薄切,醋炒,涂喉外良。○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熁肿毒,傅恶疮。

商陆,《本经》下品。入药用根。

大明曰:白者苦冷,得大蒜良;赤者有毒,能伏硇砂、砒石、雌黄,拔锡。

杲曰:阳中之阴。恭曰:赤者但可贴肿,服之伤人,痢血不已,杀人,令人见鬼神。张仲景曰:商陆以水服,杀人。

修治:取花白者根,铜刀刮去皮,薄切,以东流水浸两宿,漉出,架甑蒸,以黑豆叶一重,商陆一重,如此蒸之。从午至亥,取出,去豆叶,暴干,剉用。无豆叶以豆代之。

古赞商陆云:其味酸辛,其形类人。疗水贴肿,其效如神。

商陆  使。

威灵仙

始生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今陕西、河东、河北、汴东、江湖州郡皆有之。初生比众草最先,茎如钗股,四棱;叶如柳叶作层,每层六七叶如车轮,有六层至七层者。七月内生花,六出,浅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薹子,亦有似菊花头者。实青色,根稠密多须,长者二尺许。初时黄黑色,干则黑色,俗呼铁角威灵仙。《本草纲目》云: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诸风,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癥瘕,痃癖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疗折伤。久服无温疫、疟。○推新旧积滞,消胸中痰唾。散皮肤、大肠风邪。

威灵仙,宋《开宝》。九月末至十二月采根,阴干。余月并不堪采。

元素曰:味甘,纯阳,入太阳经。杲曰: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恶茶及面汤。根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气弱者不可服。

先时,商州有人患重足不履地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亲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遣服,数日平复。

《千金方》:治腰脚痛,威灵仙为末,空心酒调下一钱,逐日以微利为度。

牵牛子

处处有之。二月种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绕蓠墙,高者或二三丈,其叶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红带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结实,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与棠梂子核一样,有黑白二种。九月后收之。陶隐居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今人隐其名,黑者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虚肿。○取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和山茱萸服,去水病。○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达命门,落胎。

牵牛子,《别录》下品。九月采子。

大明曰:味莶,得青木香、干姜良。杲曰:辛热雄烈,泄人元气。

海藏曰: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罗谦甫云:味辛辣,泻人元气,非湿胜、气不得施化,以致便闭肿满,不可轻用。虚者犹宜慎之,况湿病根在下焦血分,饮食劳倦,亦皆血分受病。如用辛辣泻上焦太阴之气,是血分病泻气,使气血俱病也,不可不慎与!

修治:牵牛,碾取头末,或炒取头末,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生生编》:治小儿夜啼,黑牵牛末一钱,水调傅脐上,即止。

牵牛子  使。

萞麻子

今在处有之。夏生苗,叶似葎草而厚大,茎有赤有白,如甘蔗高丈余。秋生细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内子似巴豆,有黄黑斑点,状如牛螕,故名。

气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癥,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恶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则止。又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尸疰恶气,榨取油涂之。○研傅疮痍疥癞;涂手足心,催生。○治瘰疬,取子炒熟,去皮,临卧嚼服二三枚,渐加至十数枚,有效。○主偏风不遂,口眼㖞斜,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萞麻子,《唐本草》。

修治:以盐汤煮半日,去皮取仁,研用。熟油可调印色。

《纲目》云:凡服萞麻者,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必胀死。

崔元亮《海上集验方》:治难产及胎衣不下,取萞麻子七粒,去壳,研膏涂脚心,若胎及衣下,便速洗去,不尔肠出。即以此膏涂顶,则肠自入也。

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用萞麻仁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郁,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熁太阳穴,一夜痛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丹田,一夜而上。此药外用,屡奏奇功。但内服不可轻率尔。或言捣膏,以箸点于鹅马六畜舌根下,即不能食,或点肛内,即下血死,其毒可知。

天南星

生平泽,今处处有之。苗起数茎,每茎端六七叶,高一尺许;结实作包,稍如鼠尾,根比芋而圆,肌细腻且白,炮之易裂。《本经》云:叶似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六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根似芋而圆是虎掌,非南星也。然南星多生南方,根圆如星,故以名之。

气味:苦温,有大毒。

主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除阴下湿,风眩。主疝瘕肠痛,伤寒时疾,强阴。○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攻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金疮折伤瘀血,捣傅之。○去上焦痰及眩运。○主破伤风,口噤身强。○补肝风虚,治痰功同半夏。○治惊痫,口眼㖞斜,喉痹,口疮,结核,解颅。

天南星,宋《开宝》。茎叶搽蝎螫止痛。二月八月采根。

虎掌,《本经》下品。

虎掌根、蒟蒻根,皆似天南星。人杂采以为南星淆卖,了不可辨。火炮易裂者是南星,炮之不裂者是虎掌、蒟蒻也。

虎掌、南星,根极相似,叶迥然不同而功效相近,古人通用之。故颂曰:天南星即《本经》虎掌也。

修治:去皮脐,入器中汤浸五七日,日换三四遍,洗去涎,暴干用。或火炮裂用。或以皂荚、白矾、姜煮过用。

造胆星法:以南星生研末,腊月取黄牯牛胆汁,和纳入胆中,系悬风处干之,年久者弥佳。方书谓之牛胆南星。

杲曰:苦、辛,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肺经之本药。

之才曰:蜀漆为之使;恶莽草。大明曰:畏附子、干姜、生姜。

时珍曰: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生能伏雄黄、丹砂、熖硝。

《经验方》:治急中风,目瞑口噤,无门下药者,开关散:用天南星为末,入白龙脑等分,五月五日午时舍之,每用中指点末揩齿三二十遍,揩大牙左右,其口自开。

萹蓄

始生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春中布地生道傍,故方士呼为道生草。苗似瞿麦,叶细如竹,故陶注《本草》谓之萹竹。赤茎如钗股,节间有粉,故《本草纲目》谓之粉节草。花出甚细,微青黄色,亦有红色者。四月、五月采苗,阴干。《诗?卫风》云:绿竹猗猗。或云《尔雅》王刍即此也。俗呼猪牙草。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疗女子阴蚀。○煮汁饮,疗小儿蛔虫有验。○治霍乱,黄疸,利小便,小儿鬾病。

萹蓄,《本经》下品。

《生生编》:治热淋涩痛,萹蓄煎汤,顿服。

《海上》歌云: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时刻使安康。

萹蓄  使。

狼毒

始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陕西州郡及辽、石州亦有之。苗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四月开花,八月结实。根皮黄、肉白。二月、八月采根。阴干。能杀飞鸟走兽,故曰狼毒。

气味:辛,平,有大毒。

主治:欬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除胸下积僻。○治痰饮癥瘕,亦杀鼠。○合野葛纳耳中治聋。

狼毒,《本经》下品。共麻黄、橘皮、吴茱萸、半夏、枳实,是为六陈;共南星、半夏、川乌、草乌是为五毒。狼毒切片,肉有黄纹。

《图经》曰:狼毒,陈而沉水者良。今卖者有全根,有截成片子者,入水皆不沉。

志曰:陶云“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此不足为信。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坚实,得水皆沉;狼毒春夏采者轻浮,得水皆浮。且二物全别,不可比类。

之才曰:大豆为之使,宜醋炒;恶麦句姜;畏占斯、密佗僧。

蔺氏《经验方》:治干湿虫疥,狼毒为末,以猪油或马油调搽,方睡勿以被蒙头,使药气伤面也。

狼毒  使。狼毒是真者皆可用,不必沉水。

豨莶

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苍耳,两枝相对,茎圆有毛。秋开小花,深黄色,中有子如同蒿子,外萼有细刺。五月、六月采叶,日干。此草多生江东,彼土人呼猪为豨,呼臭为莶,因其气类,故以为名。《唐本草》名猪膏母,名虎膏,名狗膏,皆因其气似,及治虎狗伤也。《救荒本草》名粘糊菜,因其嫩苗可食也。俗呼火杴草。

气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热〖匿/虫〗烦满不能食,生捣汁三合服,多服令人吐。○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傅并良。○主久疟痰癊,捣汁服,取吐。捣傅虎伤狗咬、蜘蛛咬、蚕咬、蠼螋溺疮。○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疮。

豨莶,《唐本草》。诸说皆云性寒,有小毒。惟文州及高邮州云:性热,无毒,服之补益,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用。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叶。

按:江陵府节度使成讷进豨莶丸方:臣有弟䜣,年三十一,中风伏 枕五年,百医不差。有道人锺针者,因覩此患,曰:可饵豨莶丸,必愈。其药多生沃壤,高三尺许,节叶相对。其叶当夏五月已来收,每去地五寸翦刈,以温水洗泥土,摘其叶及枝头,九蒸九暴,不必大燥,但取足 为度。仍熬捣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忧虑,是药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复故,五千丸当复丁壮。臣依法修合,与䜣服,果如其言。锺针又言,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之。五月五日采者佳。奉宣付医院详录。

马鞭草

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车前穗,类鞭鞘,故名马鞭。

苗叶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下部〖匿/虫〗疮。○癥瘕、血瘕、久疮。破血杀虫,捣烂煎取汁,熬如饴,每空心酒服一匕。○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通月经。治金疮,行血活血。○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马鞭草,《别录》下品。七月、八月采。

《集验方》:治男子阴肿大如升,核痛,人不能治者,捣马鞭草涂之。

仙茅

始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且略阔,面有纵文,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 乃生。三月有花,如栀子花,黄色,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傍有短细根相附,肉黄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梵音呼为阿轮勒陁。始因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言其功补如人参也。珣曰: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

仙茅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

仙茅,宋《开宝》。

修治:仙茅,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

谨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主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李勉司徒、路嗣恭尚书、齐杭给事张健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无效,及得此药,其益百倍。齐给事守缙云,日少气力,风疹继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时采得,竹刀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两宿,阴干,捣筛,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饮,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减药力也。《续传信方》伪唐筠州刺史王颜所著,皆因国书编录其方,当时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仙茅勿犯铁,斑人须鬓。

刘寄奴草

始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已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七月结实,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莴苣。六月、七月采苗及花子,通用。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州,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傅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癥结,止霍乱水泻。○小便尿血,新者研末服。

刘寄奴草,《唐本草》。

修治:茎叶花实并可用。酒洗,蒸之,晒干用。

《经验方》:治汤火疮至妙。刘寄奴捣末,先以糯米浆,鸡翎扫汤着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汤着处,先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末傅之。

《圣惠方》: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草为末,掺之即止。

骨碎补

始生江南,今淮、浙、陕西、蘷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抽大叶成枝,叶面青绿色,有青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根入药,采无时。《本草拾遗》名猴姜。《日华子》名石毛姜。江西人呼为胡孙姜。象形也。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作此名耳。

根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破血止血,补伤折。○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足手不收,上热下冷。○恶疮蚀烂肉,杀虫。○研末,猪肾夹煨,空心食,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疼。

颂曰:骨碎补入妇人血气药。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和裹伤处有效。

骨碎补,宋《开宝》。根入药。

修治:用铜刀刮去赤黄毛,细剉,蜜拌润,甑蒸一日,晒干用。急用只焙干,不蒸亦得也。

《灵苑方》;治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牙龈痒痛,骨碎补二两,细剉,炒令黑色,杵末,依常盥漱后,揩齿根下,良久吐之,咽下亦可。

骨碎补  使。

续随子

始生蜀郡,今南中多有,北土差少。苗如大戟,初生一茎,茎端生叶,叶中复出数茎,相续随生实也,故名续随子。子黄有壳,人家园亭中多种以为饰。秋种冬长,春秀夏实,故又名拒冬。一名千金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妇人血结月闭,瘀血癥瘕痃癖,除蛊毒鬼疰,心腹痛冷,气胀满,利大小肠,下恶滞物。○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研碎酒服,不过三颗,当下恶物。○宣一切宿滞,治肺气水气,日服十粒,泻多,以酸浆水,或薄醋粥吃即止。又涂疥癣。

续随子,宋《开宝》。采无时。

修治:去壳,以纸包压去油,取霜用。

崔元亮《海上方》:治蛇咬肿毒,闷欲死,用重薹六分,续随子七颗,去皮,二物为末,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傅咬处,立差。

山豆根

始生剑南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因蔓如豆,故名山豆根。

气味:苦,寒,无毒。《本经》云味甘,误矣!

主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欬嗽。人及马急黄,杀小虫。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末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山豆根,宋《开宝》。八月采根。

《备急方》:治疥癣虫疮,山豆根末,腊猪油调涂。

马兜铃

始生古堤城旁,今关中、河东、河北、江淮、蘷、浙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蔓,附木而上。叶如山蓣叶而厚大,背白。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七月结实如大枣,作四五瓣。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也。其根名独行根,大如指,黄白色,微似木香,故《唐本草》名土青木香,俗呼青木香。

马兜铃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肺热欬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肺气上急,坐息不得,欬逆连连不止。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

马兜铃,宋《开宝》。

修治:马兜铃,开去革膜,只取净子,焙用。

杲曰:味厚气薄,阴中微阳,入手太阴经。

《摘玄方》:治一切心痛,不拘大小男女,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立效。

《圣惠方》:治中草蛊毒。此术在西良之西及岭南,人中此毒、入咽欲死者,用马兜铃苗一两,为末,温水调服一钱,即消化蛊出,神效。

青木香  气味:辛、苦,冷,有毒。

主治:鬼疰积聚,诸毒热肿,蛇毒,水磨为泥,封之,日三四次,立瘥。水煮一二两,取汁服,吐蛊毒。又捣末水调,涂丁肿,大效。○治血气。○利大肠,治头风瘙痒,秃疮。

即马兜铃根。多服令人吐痢不止。

《袖珍方》:治恶蛇所伤,青木香半两,煎汤饮之。

鹤虱

始生西戎,今江淮、衡湘间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采无时。形类鹤虱,故名。

气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杀五藏虫,止疟,及傅恶疮。治虫咬,心痛。

鹤虱,《别录》下品。撮数百粒置掌中,势如动者真。

心痛,鹤虱为末,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差。

日华子云:凉,无毒。

白附子

原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生砂碛下湿地。独茎似鼠尾草,叶细,周匝生于穗间。三月采根。色白,苗与附子相似,故名白附子。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中风失音,一切冷气,面皯瘢疵。○诸风冷气,足弱无力,疥癣风疮,阴下湿痒。头面痕,入面脂用。○补肝风虚。风痰。

白附子,《别录》下品。藏灰中,虫不蛀。

修治:入药炮用。

乃阳明经药。日华子云:新罗出者佳。

《简便方》:治赤白汗斑,白附子、硫黄等分为末,姜汁调稀,茄蒂蘸擦,日数次。

蚤休

始生山阳川谷及寃句,今河中、河阳、华、凤、文州及江淮间亦有之。苗叶似王孙、鬼臼等,作二三层。六月间开黄紫花,蕊赤黄色,上有金丝垂下。秋结红子。根如紫参,皮黄肉白。四、五月采根,日干。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本经》名蚤休,《别录》名蚩休,《日华子》名螫休。《唐本草》名重薹。《本草纲目》名三层草,因其叶状也。今呼金线重楼,因其花状也。南人名草甘遂,因其根状也。《图经》名紫河车,因其功用也。

气味:苦,微寒,有毒。

主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生食一升,利水。○治胎风,手足搐,能吐泄瘰疬。○去疟疾寒热。

蚤休,《本经》下品。

修治:蚤休,洗切,焙用。伏雄黄、丹砂、蓬砂及盐。足厥阴药也。

《集验方》:治中鼠莽毒,蚤休磨水服即愈。

胡芦巴

今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盖其国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春生苗,夏结子、作荚,至秋采。一名苦豆。

气味:苦,大温,无毒。

主治:元脏虚冷。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胡芦巴,宋《嘉祐》。色紫者真,色绿者酒豆子也。

修治:水淘净,以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或炒过用。右肾命门药。

《直指方》:治小肠气痛,胡芦巴炒,研末,每服二钱,茴香酒下。

木贼

出秦陇、华、成诸郡近水地。苗长尺许,丛生,每根一干,无花叶,寸寸有节,色青,凌冬不凋。四月采之。作木器用之磨光,能去木屑,故名木贼。

气味:甘、微苦,无毒。

主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明目。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得牛角腮、麝香,治休息痢历久不差。得禹余粮、当归、芎䓖,疗崩中赤白。得槐蛾、桑耳,肠虚下血服之效。又与槐子、枳实相宜,主痔疾出血。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木贼,宋《嘉祐》。

震亨曰:木贼,去节烘得,发汗至易,本草不曾言及。

《圣惠方》:治舌硬出血,木贼煎水漱之即止。

谷精草

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是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草。叶、茎俱青,根、花俱白色。二月、三月内采花用。一名戴星草,花白而小圆,似星,故以名尔。

谷精草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蚀马,主虫颡毛焦等病。

谷精草,宋《开宝》。

明目方:治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风等分为末,米饮服之,甚验。

夏枯草

始生蜀郡川谷,今河东、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后生,叶似旋覆。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四月采。震亨曰: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故名夏枯草。

夏枯草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夏枯草,《本经》下品。四月收采。

《卫生简易方》:治扑伤金疮,夏枯草口嚼烂,罯上即愈。

鸭跖草

始生江东、淮南平地,今处处有之。叶如竹,故一名淡竹叶。一名碧竹子,高一二尺,花深碧,好为色,有角如乌嘴,北人呼为鸡舌草,亦呼为青蜂儿。

苗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癥涩滞。小儿丹毒。○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消喉痹。

鸭跖草,宋《嘉祐》。花如蛾形。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 灯色,青碧可爱。

《袖珍方》:治喉痹肿痛,鸭跖草汁点之。

危亦林《得效方》:治五痔肿痛,采取碧蝉儿花,挼软,纳于患处,即效。

山慈菰

生山中湿地。叶如韭,花状如灯笼而朱色,故一名金灯。根状水慈菰,故名山慈菰。

气味:甘、微辛,有小毒。

主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摩傅之。亦剥人面,除皯䵴。○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

山慈菰,宋《嘉祐》。色白,有毛壳包裹,用之去毛壳。

《普济方》:治粉滓面䵟,山慈菰捣为膏,夜涂旦洗。

灯心草

生东南泽地。丛生,茎圆细而长直。穰可燃灯,故名灯心草,俗呼灯草。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五淋,生煮服之。○泻肺,治阴窍涩不利;行水,除水肿癃闭。○治急喉痹,烧灰吹之,甚捷。○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

灯心,宋《开宝》。

宗奭曰:陕西亦有之。蒸熟待干,折取中心白穰燃灯者,是谓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干剥取,为生草。入药宜用生草。

《经验方》:治小儿夜啼,用灯心烧灰,涂乳上与吃。

水蓼

生下湿地水傍。茎赤,其叶大于家蓼,故名水蓼。俗呼蓼子草。

气味:辛,冷,无毒。

主治:蛇毒,捣傅之;绞汁服,止蛇毒入心闷。水煮渍,捋脚,消气肿。治脚痛成疮,先剉水蓼,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之,疮干自安。

水蓼,《唐本草》。大概与水荭相似,叶稍狭耳。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假其辛味。

海金沙

始出黔中郡。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于日中暴之,令小干,以纸衬承,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旋收之。日暴且击,以沙尽为度。因色黄如海底细沙,故名海金沙。

海金沙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消、蓬沙,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治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汤调服二钱。

海金沙,宋《嘉祐》。

其粒细如黄沙。今市家多以葶苈子充之,用者宜辨。

鸡冠

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矮者数寸。其叶青柔,其茎或圆或扁,有筋起。六七月稍间开花,有红白二种。其穗圆长而尖者,俨如青葙之穗;扁舒而平者,俨如雄鸡之冠。子在冠中,黑细光滑。因花状命名鸡冠。

花  甘,凉,无毒。

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带下。分赤白用。

子  甘,凉,无毒。

主治:止肠风泻血,赤白痢,崩中带下。入药炒用。

苗  甘,凉,无毒。

主治:疮痔及血病。

鸡冠,宋《嘉祐》。

《孙氏集验方》:治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空心酒调服三钱;赤带用红鸡冠花。

锁阳

出肃州。按陶九成《辍耕录》云:锁阳生鞑靼田地,野马或与蛟龙遗精入地,久之发起如笋,上丰下俭,鳞甲栉比,筋脉连络,绝类男阳,即肉苁蓉之类。或谓里之淫妇,就而合之。一得阴气,勃然怒长。土人掘取,洗涤去皮,薄切晒干,以充药货,功力百倍于苁蓉。李时珍曰:此自有种类,如肉苁蓉、列当。亦未必尽是遗精所生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虚人大便燥结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弥佳。不燥结者勿用。○润燥养筋,治痿弱。

锁阳,《补遗》。

三七

生广西、南丹诸州番洞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如老干地黄,有节。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原名山漆,谓其合金疮,如漆粘物也。三七者,俗称耳。

气味: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血即止。亦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三七类竹节参,味甘而苦,亦似参味,但色不同。参色黄白,而三七色黄黑。

山漆,新增。

市多以定风草充之,但色白、体轻、味薄为异。或云试法: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

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二三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花干则絮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如牛蒡,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

赤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即愈。

甘松香

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根。始产川西松州,其味甘而香,故名甘松香。

甘松香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黑皮䵟 〖黑曾〗,风疳齿〖匿/虫〗,野鸡痔。得白芷、附子良。○理元气,去气郁。○脚气膝浮,煎汤洗。

甘松香,宋《开宝》。

《奇效方》:治劳瘵熏法:甘松六两,玄参一斤,为末,每日焚之。

藿香

按《广志》云:出海边国。茎如都梁,叶似水苏,可着衣服中。颂曰:岭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五、六月采,日干乃芬香。《本草纲目》云: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名藿香。

藿香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脾胃吐逆为要药。○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 壅热,饮酒口臭,煎药汤漱之。

藿香,《别录》木部上品,今移草部。六月、七月采。

藿香圆茎,叶颇类茄叶而小,亦像豆叶。古人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

杲曰:可升可降,阳也,入手足太阴经。

《百一选方》:治霍乱吐泻垂死者,服之回生,用藿香叶、陈皮各五钱,水二锺,煎一锺,温服。

青蒿

《本经》原名草蒿。蒿,草之高者也。始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极细软。至夏高四五尺,秋后间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根、茎、子、叶,并入药用。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名青蒿。

青蒿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疥瘘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鬼气尸疰伏留。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暴干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治疟疾寒热。○生捣傅金疮,止血止疼良。○烧灰隔纸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瘜肉黡瘢。

青蒿,《本经》下品。

雷公云: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俛。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晒干。

青蒿  伏硫黄。

《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傅患处,即差。

蜀葵

处处人家植之。春初种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叶似葵菜而大,亦似丝瓜叶,有歧叉,嫩时亦可茹。过小满后长茎,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红、浅红、紫黑、白色,单瓣、千层之异,惟红、白二色入药。其实大如指头,皮薄而扁,内仁如马兜铃仁及芜荑仁,轻虚易种。其秸剥皮可绩布作绳。按《尔雅翼》云:葵者,揆也。葵叶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种出于蜀,故名蜀葵。

花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赤者治赤痢血燥。白者治白带、白痢气燥。

苗  气味:甘、微寒,滑,无毒。

主治:除客热,利肠胃。煮食治丹石发热,大人小儿热毒下痢;捣烂涂火疮;烧研傅金疮。

根茎  主治:客热,利小便,散脓血恶汁。

子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淋涩,通小肠,催心落胎。疗水肿,治一切疮疥并瘢疵赤靥。

蜀葵,宋《嘉祐》。根主客热通便,茎理恶疮散血,叶捣烂贴金疮。

卫生宝鉴》:治小便淋痛,葵花根洗剉,水煎五七沸,服之如神。

《普济方》:治误吞铜钱,葵花煮汁服之。

地丁

始生山南岩石及高冈上,今处处有之。苗覆地,春生。叶青、小。花开有紫、白二种。根直如钉,入药宜用紫花者,故俗每呼为紫花地丁。

气味:苦、辛,寒,无毒。

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紫花地丁  新增。二月采。

《乾坤秘韫》:治黄疸内热,地丁为末,酒服三钱。

孙天仁《集效方》:治痈疽发背,无名诸肿,贴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宿,贴之。昔有一尼发背,梦得此方,数日而痊。

白头翁

生嵩山山谷,今处处有之。苗作丛,状如白微而柔细,稍长。叶生茎端,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本经》名野丈人,名胡王使者。《别录》名奈何草。皆状老翁之意。

《本经》下品。七、八月采根,阴干。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温疟狂昜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腹痛,疗金疮。鼻衄。止毒痢。赤痢腹痛,齿痛,百节骨前,项下瘤疬。一切风气,暖腰膝,明目消赘。

豚实为之使。得酒良。

白头翁  使。

凤仙

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五月可再种。苗高二三尺,茎大如指,中空而脆,有红白二色。叶长而尖,似桃叶而有锯齿。桠间开花,头、翅、尾、足俱具,翘然如凤状,故名凤仙。又一名金凤花。有红白紫碧数色,自夏初至秋尽开,花谢相续。结实大如樱桃,尖锐,色如毛桃,故一名小桃红。生青熟黄,犯之即裂,故一名急性子。子似莱菔子而小,褐色。妇女采其花及茎叶包染指甲,每呼为指甲草。

子  气味:微苦,温,有小毒。

主治:产难,积块噎膈,下骨哽,透骨通窍。

花  气味:甘滑,温,无毒。

主治:蛇伤,擂酒服即解。又治腰胁引痛不可忍者,研饼,晒干为末,空心每服三钱,活血消积。

根叶  气味:苦、甘、辛,有小毒。

主治:鸡、鱼骨哽,误吞铜钱,杖扑肿痛,散血通经,软坚透骨。

凤仙  新增。

子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烂,是其验也。缘其透骨,最能损齿,与玉簮根同。凡服者,不可着齿。多用戟人咽。

卫生易简方》:治马患诸病,白凤仙花连根叶熬膏,遇马有病,抹眼四角上,即汗出而愈。

《摘玄方》:金凤花子研末,入砒少许,点疼牙根,取之。

曼陀罗花

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绿茎碧叶,高二三尺。八月开花,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实。《法华经》言: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又道家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故后人因以名花曼陀罗。因叶似茄,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一名胡茄。

花、子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诸风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花白子紫色,类茄子。

李时珍曰: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令人舞。予常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曼陀罗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芫花

始生淮源川谷,今处处有之。苗高二三尺,叶似白前及柳叶,根皮黄似桑根,正月二月花发紫碧色,亦有白色者。叶未生时收采,日干。《别录》名杜芫。吴普名赤芫。《山海经》云:首山其草多芫,是也。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欬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疮,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疗疥疮。可用毒鱼。○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寒痰,涕唾如胶,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疗欬逆,瘴疟。治水饮痰澼,胁下痛。

芫花,木部下品,今移此。

修治: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用当微炒,或以醋炒,不可近日。

决明为之使;反甘草。多服令人泄。

《集效方》:治白秃疮,芫花为末,猪脂和傅之。

覆盆子

长条,四、五月红熟。秦州甚多,永兴、华州亦有。及时山中人采取。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樱桃许大,软红可爱。失采则就枝生蛆。益肾,藏小便,服之当覆溺器,故名覆盆子。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补虚续绝,强阴健阳,悦泽肌肤,安和五脏,温中益力。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并宜捣筛,每旦水服三钱。○男子肾精虚竭,阴痿能令坚长。女子食之有子。○食之令人好颜色,榨汁涂发不白。○益肾脏,缩小便,取汁同少蜜煎药为稀膏,点服。治肺气虚寒。

覆盆子,《别录》上品。自果部移入此。五月采之,烈日暴干,不尔易烂。

修治:去蒂取子,以酒拌蒸之,晒干用。

覆盆子  臣。

《集简方》:治阳事不起,覆盆子酒浸,焙研为末,每旦酒服三钱良。

番木鳖

始生回回国,今西土、邛州诸处皆有之。蔓生,夏开黄花,七、八月结实如栝楼,生青熟赤,如木鳖。其核圆,小于木鳖而色白。味苦,故一名苦实。状如马之连钱,故一名马钱子。

番木鳖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番木鳖  新增。能毒狗至死,亦能杀飞禽,今人多用毒乌鸦。

番木鳖形圆,色白有毛,细切捣烂,和肉内毒鼠即死。勿令猫食之。

黄药子

原出岭南,今蘷、陕州郡及明、越、秦、陇山中亦有之,以忠州、万州者为胜。蔓生,叶似薄荷而色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其根初采时红赤色,暴干则黄,故名黄药子。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诸恶疮肿瘘,喉痹,蛇犬咬毒,研水服之;亦含亦涂。○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治马心肺热疾。

黄药子,宋《开宝》。自木部移入此。

《兵部手集》:治鼻衄出血,以新汲水磨黄药子汁一碗,顿服立差。

墓头回

山谷处处有之。根如地榆,长条,黑色。闻之极臭,俗呼鸡粪草。

墓回头,干久益善。治崩中,赤白带下,不拘远年近日,少则一服,多则三服,其效如神。每用一把,水、酒各半盏,童便半盏,新红花一捻,煎七分,临卧服。

盱眙蔡大尹任滑县,夫人有前病,医药百计不效。有一僧人献上方,一服辄愈。后转相传,治无不称验。

今人治伤寒瘟疟,多有用墓头回者。

墓头回  新增。叶形见之《避水集验要方》,根形见市卖者。

白龙须

刘松石《保寿堂方》云:生近水傍有石处,寄生搜风树节,乃树之余精也。细如棕丝,直起无枝叶。最难得真者。一种万缠草,生于白线树根,细丝相类,但有枝茎、稍粗为异,误用不效。此草形似龙须菜而色白,故名白龙须。

气味:甘、微辛,平,无毒。

主治:男妇风湿腰腿疼痛,左瘫右痪,口目㖞斜,及产后气血流散,胫骨痛,头目昏暗,腰腿疼不可忍者,并宜服之。惟虚劳瘫痿不可服。研末,每服一钱,气弱者七分,无灰酒下,密室,随左右贴床卧,待汗出自干,勿多盖被。三日勿下床见风。一方,得疾浅者,用末三钱,瓷瓶煮酒一壶,每日先服桔梗汤,少顷饮酒二盏,早一服,晚一服。

白龙须  新增。

有一种色黄,如细丝;一种长及一二尺余,如草木之根,皆伪也。

草果

生闽、广。八月采实,内子大粒成团,外壳紧厚多皱。凡资入剂,去壳取仁。此草结实类果,故名草果。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消宿食,解酒毒,除胸膈胀满,却心腹冷痛。同缩砂温中焦,佐常山截疫疟,辟山瘴气,止霍乱恶心。

草果  新增。味辛气烈,造鱼鲙调食馔,仗此以为君。

修治:草果,去壳取仁,剉用。升也,阳也。

大茴香

出闽、广。壳赤色,大如钱,有八角,子藏壳中。秋月收采。嚼甚香甜。治膀胱肾间冷气,大有回阳散冷之功,故名大茴香。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干湿脚气,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调馔,止臭生香。为诸痿霍乱捷方,补命门不足要药 。理腰痛,疗恶疮。

大茴香  新增。

修治:盐、酒炒。入心肾二脏,及小肠、膀胱。亦有微炒为末用者。

两头尖

自辽东来货者甚多,每呼为附子,今呼两头尖,象形也。

气味:辛,热,有毒。

主治:风湿邪气,痈肿金疮,四肢拘挛,骨节疼痛。多入膏药中用。

两头尖,似草乌而两头尖锐,黑色。予考诸本草俱无载之者,是以不知出处之的,以俟后之君子再正之。

通脱木

生江南。叶似蓖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此瓤脱木得之,故名通脱木。《尔雅》云:离南,活莌。《山海经》又名寇脱,今俗亦名通草。

气味:甘,淡,寒,无毒。

主治:利阴窍,治五淋,除水肿癃闭,泻肺。解诸蛊毒痛。明目退热,下乳催生。

通脱木,《本经》中品。

今人着各样颜色作花,新鲜爱人。

罂子粟

今处处有之。苗春生繁茂,花有白、红、紫、粉红、杏黄、墨色者,艳丽可爱。一名丽春,一名赛牡丹,一名锦被花。其实状如罂子,其米如粟,故名罂子粟。一名米囊子,俗呼米壳,又呼罂粟壳。结青苞时,午后刺其外面皮三五处,次早津液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阴干,名曰阿芙蓉。故今市者,犹有苞片在内,每呼为鸦片,又呼为哑片。王氏《医林集要》言是天方国红罂粟花,不令水淹,头花谢后,刺黄皮取之者。阿,方音称我也,以其花似芙蓉,故名阿芙蓉。

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和竹沥煮粥食,行风气,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治泻痢,润燥。

壳  气味:酸涩、微寒,无毒。

主治:止泻痢,固脱肛。治遗精久欬,敛肺涩肠,止心腹、筋骨诸痛。

阿芙蓉是红罂粟花之津液也。

气味:酸涩,温,微毒。

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色苍黑,嗅之豆腥气者真。合春方多用。

罂子粟,谷部下品。今移此。

修治:采壳,去净膜筋,或蜜炙,或醋炒,各随方法。

湿热泻痢禁服,误用杀人如剑。

一罂有子数千万粒,小如葶苈子,其色碧,来年种则佳。研子以水煎,乃加蜜为罂汤,服石人甚宜饮。

忍冬

多生田阪畻甽,或产园圃墙垣。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蔓延树上,藤多左缠,故名左缠藤。又名鹭鸶藤,又名金钗股,又名老翁须。四月开花,香甚扑鼻。初开色白,经久变黄,因名金银花。凡数名者,前乃美其藤之异常,此则美其花之出类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治腹胀满,能止气下澼,热毒血痢、水痢,浓煎药服。○治飞尸风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忍冬茎微紫,对节生,叶有涩毛,花长二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气甚芬芳。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日采。

万表《积善堂方》:治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或初起发热,用金银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渣傅上,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

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

南藤

始生南山山谷,今泉州、荣州有之。生依南木,故号南藤。《图经》名石南藤。茎如马鞭,有节,紫褐色;叶如杏叶而尖。采无时。始因丁公用有效,故《别录》名丁父,名丁公寄。《开宝》名丁公藤。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金疮痛,延年。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癥,变白,逐冷气,排风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煮汁服,治上气咳嗽。

石南藤,宋《开宝》。木部移此。八月采,日干用。

按《南史》云:解叔谦,雁门人,母有疾,夜祷,闻空中语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访医及本草,皆无此药。至宜都山中,见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乃拜泣求,翁并示以渍酒法。受毕,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

清风藤

生台州、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青,一名青藤。

主治:风疾。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

清风藤,宋图经。

《普济方》:青藤根三两,防己一两,㕮咀入酒一瓶,煮饮。

钓藤

原出梁州,今秦中兴元府有之。叶细长,其茎间有刺若钓钩,故名钓藤。亦作吊藤,从简耳。俗呼钩藤。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小儿惊啼,瘈疭热壅,客忤胎风。○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钓藤,《别录》木部下品。今移此。

古人多用皮,后世多用钓,取其力锐耳。手足厥阴药也。

钱氏方治小儿斑疹不快,钓藤钩子、紫草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