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润肺宁心,开脾助胃,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气。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
治脾肺阳气不足,补肺益气,疗气促、气短、气少,缓中,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扶正气,除邪气,明目,开心益志,令人不忘。
《汤液》云:甘,温。调中益气是也。若便言补肺,而不论阴阳寒热、何气不足,而概用之则误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盖肺为天,为清肃之脏,贵凉而不贵热,若肺伤热,则宜以沙参代之。
气脉不足是亡血也,人参补之,非升麻为引,不能补上升之气。若补下焦元气,泻胸中火邪,必以茯苓为之使也。
丹溪云:入手太阴经而能补阴火。
味甘,气平,无毒。《十书》云:温,微苦,微寒。升也,阳中微阴也。茯苓为之使,反藜芦,恶卤碱。生上党,如人形,有精神,润泽,照见通明结实者良。去芦用。和细辛收贮密封之则不蛀。
黄芪
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症之疮伤,外固表虚之盗汗。补虚弱,疗疮脓,消痈肿。
伊训曰:治虚劳自汗,泻肺中火,补肺气,益胃气。补五脏诸虚不足,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泻痢,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去肌热。内托阴症之疮疡,主痈疽,排脓止痛,疗大风癞疾,痔疬鼠瘘。补小儿百病,女人脏风邪气。
象云:出沁洲绵上者,皮黄肉白,味甘,名绵黄芪。能肥人。其土黄芪,味苦者,苜蓿根也。能瘦人,不可用。
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又云:补肾脏元气,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味甘,气温,无毒。阳也。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少阴命门诸经之药。恶龟甲、鳖甲、白鲜皮。柔软、微黄中白者佳。治疮生用,补虚蜜水炒用。
甘草(君)
生则分身稍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诸药之寒热而使之不烈,故有国老之名。
主五脏六腑寒热,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温中。疗短气咳嗽,止渴,治金疮。
《象》云:生用大能泻热,炙之则温,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
《内经》云:甘者令人中满。则非治中满之药也。腹胀中满者禁服。甘草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寒热皆用之。
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恐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用甘草则有调和之意。
味甘,气平,无毒。生之则寒,熟之则温。入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三经。凡用去皮。白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猪肉、菘菜。(一本反远志)
夫酸苦辛咸甘,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泻,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有升降浮沉,兼上下内外和缓补泻,居中之道尽矣。
山药(臣)
主补中益气力,除烦热,强阴。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充五脏,长肌肉。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润皮毛之枯燥,镇心安魂,开心补心,令人不忘。以其凉而能补也。
《珠囊》云:治伤中,补虚劳羸瘦,除寒热,治腰痛,去湿。(注曰:味甘,气温、平,无毒。入手太阴肺经。天、麦门冬、紫芝为之使。恶甘遂。日干生用,刮去黑皮。淮庆者佳)
白扁豆(臣)
主助脾,和中下气。治霍乱呕吐泻痢。
味甘,气微温热,无毒。制一切草木及酒毒。五六月收炒入药。
有黑白二种。白者温而黑者微冷。入药当用白者。
花:主女人赤白带下。干为末,米饮调服。
芡实
益精,治白浊,补肾之真元。治痹,止肠风泻血,赤白痢。止女人崩中带下。止腰疼。轻身长志。
味甘,气平,无毒。阴干,去壳,用生者有力。
茯苓
利窍除湿,益气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进。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经》云:开胸膈,消水肿,安胎,治淋漓,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久服安神养颜,不饥延年。
洁古云:疗虚劳,补心脾,除寒热,止渴消痰。赤茯苓:破结气,破血利水道。
《象》云:服多者,大损人真气。
《十书》云:白者入肺、胆、膀胱,赤者入脾。又云:入膀胱肾经之剂。
丹溪云: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利腰间血及小便黄赤者。若小便自利或数者,服多则大损人目。若汗多之人服多,则损其气,以其利小便之过也。
味甘淡,气温、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醋及酸物。得松之余气而成。采取阴干,去皮用。中有赤筋最损目。又云:赤泻白补。古无是说。
茯神
辟不祥,养精神,定心气,补虚劳。
《珠囊》云:宁心益志,令人不忘。
《经》云:治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患怒,健忘,开心益志,安魂魄,养精神。
《十书》云:治心下急痛坚满,利小便。
味甘,气平,无毒。去木用。即茯苓抱根而生者。每生处必一二枚。若茯苓所生处,多至三四十斤矣。
白术(君)
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
《经》云:消痰温胃而止吐泻。炒则补脾,生则除胃中火。与黄芪、人参同用,能补气,有动气者不宜服。
《象》云: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去诸经之湿,驱一切风。
洁古云: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大抵是除湿利水道之剂。如何本草言益津液?误矣。
味甘,气温,无毒。又云:苦、甘。可升可降,阳也。入手太阴肺、少阴心、足阳明胃、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诸经之剂也。防风、地榆为之使。入药生用。又云:米治浸一二时,刮去皮,土炒用。忌桃、李、雀、鸽,及菘菜、青鱼等物。
七潭云:不必泔浸。暖胃炒用,其余皆生用可也。
苍术
《珠囊》云:补中除湿,力不及白;宽中发汗,功过于白。主治与白术同。《赋》曰:治目盲,燥脾胜湿。
东垣云:健胃安脾。
海藏云:苍、白有止汗、发汗之异。
本草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耳。用不可以此代彼。
沙参(臣)
《经》云: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汤液》云:疗脾胃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去皮间邪热,安五脏。肺受寒邪,宜人参;肺受火邪,宜沙参。
东垣云: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不异乎?
海藏云:易老取沙参代人参,取其甘也。若微苦则补阴,甘则补阳。《经》虽云补五脏,必须各用本脏药为佐使,引之则可。
葛洪云:主卒得诸病,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细末酒调方寸匕,立差。须要真者。
日华子云:治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玄参(使)
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消瘟疫邪气,驱无根之火,乃圣药也。
《汤液》云:少阴肾经之君药,治暴结热。
朱氏云:主热风喉痛,止健忘,消肿毒。
东垣云:治伤寒劳复,止烦渴,散颈下核及痈肿。
日华子云:疗心腹热痛坚癥,补肾,令人目明。
微苦、咸,性微寒,无毒。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三四月采根,晒干。凡采时,用蒲草重重相隔。蒸熟,日干。勿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即山芝麻也。
苦参(一名地槐)
攻肠风,消痈毒疮肿,杀疳虫,破癥结,及脚膝人面疮。《经》云: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遗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
伊训曰:除伏热肠僻,止渴,醒酒,利小便。
丹溪云:平胃气,令人嗜食。治热毒及肠风泻血,利九窍,疗恶疮,下部?。
味苦,气寒,无毒。玄参为之使。恶贝母、菟丝、藜芦。少入汤饮,多入丸散。
贝母(臣)
清痰止咳嗽,利心胆。
《经》云:主烦,淋沥疝瘕,喉痹,乳难,金疮,心腹结满。恶风寒,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散胸中郁结之气殊有功。治虚热产难。
注云:味辛、苦,气平,微寒,无毒。厚朴、白敛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礜石。反乌头。凡用,以滚水泡五七次,去心。入药与连翘同。治颈下瘿瘤。单用为末,可治人面疮。
雷公云:凡用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其有独颗不分瓣、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当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知母
泻肾火,补肾水。《赋》曰:止嗽,退骨蒸,截疟。
《珠囊》云: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之阴生。
东垣云: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补中益气,治伤寒久疟烦热。久服令人泄。治热劳传尸,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仲景白虎汤中用此,治不得眠之烦躁。烦属肺,躁属肾。以石膏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胃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之不速下也。
味苦、辛,性寒,无毒。沉也。阴中阴也。入手太阴、足少阴肾肺二经。《十书》云:入肺肾胃三经,勿犯铁,犯之损肾。若行上颈,酒炒用。
黄柏
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安上出虚哕之蛔虫。脐下痛,单制而能除;肾不足,生用而能补。
治痿厥,除湿,除五脏结热。治诸疮,补肾水,降阴火,清小便,止泻痢,及治女人漏下赤白。
《经》云: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脚膝无力。泻膀胱经火、补膀胱及肾不足,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澼、痔,泄,女子漏下赤白,阴中伤蚀疮。止惊,去肌肤热暴起,目热赤痛,口疮。治琳沥。
《汤液》云:足少阴之剂。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
味苦、微辛,气寒,无毒。入足少阴肾经之剂,又为足太阳膀胱引经之药。恶干漆。肉厚鲜黄,出川地者佳。生蜜水浸日干,再用蜜水涂,漫火炙令蜜尽。若用之于上,则用酒拌炒,恐其过于凉也。其川柏皮有千层如纸,剉时细碎不成片者佳。
黄连(臣)
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除肠癖,去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之痛,疗疮疡首尾俱同。
《赋》曰:治冷热痢、厚肠胃而止泻。酒炒上行,酒浸上行头角。姜汁炒,辛散冲热有功,止惊痫,益胆气。
伊尹曰:苦燥,故入心,乃火就燥也。然曰:泻心其实泻肝也。子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之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十书》云:泻心火,治脾胃中湿热及郁热在中焦,恶心欲吐,心下痞必用之药也。疗下焦虚,坚肾。治火眼暴赤肿痛,及诸疮热气,目痛皆伤泪出,明目。肠癖腹痛下痢,女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汤液》云:治一切风,破宿血,养新血及脉血。
《赋》曰:镇肝明目。
味苦,气寒,无毒。入手少阴心经。黄芩、龙骨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恶猪肉,忌饮冷水。又忌白鲜皮、僵蚕。
胡黄连
治劳热骨蒸,及小儿惊痫疳痢。
《本经》云:主久痢成疳,治伤寒咳嗽,温疟,骨蒸,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
伊训曰: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泻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
《金柜》云:疗女人胎蒸虚惊及三消病,大人五心烦热。味苦,气平寒。又云大寒,无毒。恶菊花、玄参、白鲜皮。解巴豆毒。忌与猪肉同用,令人泄精。
似枯杨柳枝,外黄内黑,拆之尘起如烟者为真。
乳汁浸,点目良。
黄芩(臣)
中枯而飘者名宿芩,又名片芩。消肺火,消痰利气。酒炒上行。细实而坚者名子芩,又名实芩。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实芩除湿留热于肌表,子芩滋化源、退热于膀胱。退诸热、治五淋、安胎之圣药也。
《汤液》云: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又云:色深坚实者治奔脉,脐下热痛。其飘与实,高下之分耳。得厚朴、黄连,治腹中热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敛、赤小豆,疗鼠瘘,主诸热黄疸,肠癖泄痢。治痰热。
《十书》云:治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胃中热,小腹绞痛,利小肠,治女子淋露下血,小儿腹痛,治奔豚脐下热痛。
味苦,平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入手太阴肺经。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去腐烂入药。
黄栀(一名木丹,一名越桃)
治心中懊憹,颠倒不眠。理脐下血滞及小便不利,泻肺经火,清胃脘之热,凉心肾,止鼻衄,止渴除烦躁,疗目中热痛,除心胸大小肠之热,止心中烦闷。
《十书》云:止渴,去心中懊憹烦躁。走至高之分。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邪因得以出矣。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气清而化生津液。膀胱为津液之腑,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
李杲明之先生用栀子仁去心胸热,用栀子皮去肌表之热。
《汤液》云:伤寒汗下吐后,胃中实热既亡,又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除。
味苦,性大寒。气薄,无毒。入手太阴肺经。
易老云:轻飘象肺,色赤象火。沉也,阴也。七棱九棱者良。炒用。
丹参(臣。一名奔马草)
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散寒热积聚,破癥瘕,止烦满,益气养血,去结气,强腰脊。治脚痹,除风邪留热。
易老云:治脚弱痛痹,腹痛有气作声。
注云:味苦,微寒,无毒。
紫参(使)
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散肠胃大热。吐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以其味苦,能散瘀血,治心腹坚胀及女人血闭。
味苦、辛,气寒,无毒。畏辛夷。叶似牡蒙,又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色,肉红白色,肉浅皮深。处处有之,俗呼为牡蒙,实非牡蒙,乃王孙草也。
天门冬(君)
保肺气,除热,定喘促,止嗽,补血,润肝心,退虚热。寒多泄者禁服。气喘促者加人参黄芪服之。
《经》云:养肌肤,益气力,强骨髓,利小便,镇心,润五脏,补五劳七伤,理肺气,治嗽消痰,去风湿痹,杀三虫。冷而能补。久服延年多子,能行步。
东垣云:治心肺虚热虚劳。苦以泄血,甘以助元气,及治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麦冬、地黄、麻仁、阿胶,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二门冬、五味子、枸杞,同为生脉之剂。
味苦、甘,平,性大寒,无毒。升也,阴也。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地黄、贝母为之使。畏曾青。凡用去心。忌鲤鱼。
麦门冬
退肺中隐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燥渴而养阴,补虚劳而除热。
《赋》曰: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东垣云: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补心气不足,补肺中元气,理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虚劳寒热,口干燥渴,止呕吐,疗痿厥,强阴益精,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治肺热之功为多,但专主于泻而不专于收也。寒多之人禁服。
洁古曰:治血妄行,补心气之不足。
味微苦、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入手太阴。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蘘子。阴干肥大者佳。去心入药,否则令人烦。
生地黄
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也。
《赋》曰:宣血更治眼疮。盖能凉血也。
《金柜》云: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治女人崩血不止,产后血上攻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及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捣汁饮之。亦治便血、溺血。治五心烦热,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服。
《汤液》云:并治诸经血热之剂。此药大寒,须斟酌用之,恐损胃气也。
味甘、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入手太阴、少阴二经。得麦冬、天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忌犯铁,令人肾消。忌食萝卜,令人发白。凡用地黄,热则温补,生则平宣。医家依此用之。采取生时水试之,浮者为天黄,半沉半浮者为人黄,沉者为地黄,力佳。人黄次之,天黄力劣尔。
熟地黄(君)
活血气,封填骨髓;滋肾水,补益真阴。治伤寒胫股之最痛,疗新产后脐腹之难禁。
《赋》曰:补血且疗虚损。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止惊。
《秘要》云:折跌绝筋,伤中逐血,长肌肉,填骨髓,除寒热积聚,除痹。治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胎漏下血,破瘀血溺血,利大小肠,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清耳目。脉虚者宜熟地黄,补肾中元气。
《机要》云:脐下痛者,肾经也,非熟地黄不能除。补肾益阴之剂,剂宜丸,加当归为补髓。
《象》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者必用之药。善黑须发。
东垣云:生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寒而补肾。
味苦、甘,性平、寒;酒蒸则微温,无毒。沉也,阴也。入足少阴、手少阴二经,又入手、足厥阴二经。得麦冬尤良。畏、忌与生地黄同。本同一种,阴干者为生,酒拌蒸九次令黑润者为熟也。一名生、熟芐。
当归(臣)
其用有四: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赋》曰:补虚而养血。当归治血通用之药。除血刺痛,补五脏,生肌,温中,止痛。
陈藏器云:辛温以润内寒,苦以助心散寒。疗虚劳寒热,暖肠胃,止腹痛,补虚冷。治牙痛,破瘀血,驱宿血,养新血,止女人崩中沥血,腰痛漏下,子宫不结实者用此补之。
《药性》云:补女子诸不足。东垣云:斯言尽当归之用矣。
《经》云:主咳逆上气。盖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之气?夫气能引血,血不能引气,不可信也明矣!
《十书》云: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当归血药也,故入此三经。诸经头痛,俱用细辛。其酒蒸当归,又治头痛。诸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味辛、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厥阴肝三经。反菖蒲、海藻。畏生姜,恶湿面。阴干,酒浸洗用。盖全用同参、芪,皆能补血。同大黄、牵牛,皆能破血;从桂、附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川芎
其用有二:上行头角止痛,助清阳之气;下行血海,调经养新生之血。
《经》云: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散肝经之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治金疮。
《秘要》云:治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痛,面上游风,泪出,多涕唾,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急肿痛,胁风痛,温中除内寒。治吐血溺血,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非久服之药,能走散真气。
易老云: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四物汤必用也。
《衍义》云:治头面风不可缺。然非久服之剂,凡中病即止。
东垣云: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加川芎,苦头痛者加藁本。诸经苦头痛加细辛。若有热不能治,别有清空之剂。诸经头痛,须用此四味。
味辛,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入手厥阴胞络、足厥阴肝经。乃少阳本经之药。又云:入手太阴心胞。白芷为之使。畏黄连。形块重重结实,黄色不油者良。实大坚重,内外俱白,剉之成片者,西芎也。不入药。
抚芎
《赋》云:走经络之痛。
味苦、辛,气温,无毒。
芎?(臣)
去诸风,明目止疮痛,驱风湿,补血清头。
《本草》云:主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女人血闭无子。陈藏器云:除脑中冷痛及面上游风来去,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痛肿痛,胁风痛。温中,抬内寒。
《机要》云:白芷为之使。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治胎衣不出及腹内冷痛。
《汤液》云:得细辛,同疗金疮,止痛。得牡蛎,治头风吐逆。
味辛,气温,无毒。忌、畏与川芎同。本与川芎一种,小者名芎?。白芷为之使。
白芷(君)
《珠囊》云:去头面皮肤之风,除皮肤燥痒之痹。止足阳明头痛之邪,为手太阴引经之剂。
《经》云: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散阳明之风,去肺经风热,治风通用之药。治女人漏下赤白,血崩血闭,阴肿寒热,头痛侵目泪出。长肌肉,泽颜色,可作面脂,疗风去面皯疵瘢。治心腹血刺痛及呕逆,明目止泪。治女人沥血腰痛,破宿血,补新血,疗痔漏、乳痈发背,排脓生肌,止痛。
味辛,气温,无毒。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手阳明经本经药。行足阳明经。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不蛀者良。处暑前后三日收者不蛀。
藁本
治寒邪客於太阳经,头痛颠顶痛,头风腰痛,及流风四肢。治一百六种恶风,小儿痫疾。主女疝瘕,阴中寒肿痛。清小便血及腹中急。去皮肤疵皯?皰,长肌肉,悦颜色,可作沐药面脂。出粉刺及酒齇。与木香同辟雾露瘴气。
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升也。阴中阳也。太阳小肠、膀胱本经去风之药为妙。恶蔺茹,畏青葙子。采根日干用。
细辛(臣)
止少阴合病之头痛,散三阳数变之风邪。
《赋》曰:去头风,止嗽,疗齿痛。
《经》云:主咳嗽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除喉闭、齆鼻,风。益肝胆精气,明目,利九窍,去口臭,添胆气,去皮气湿痒,止眼中风泪,除齿痛。治女人血闭,血沥腰痛,小儿癫痫。
易老云:治少阴头痛头风如有神。又云:治头风不可缺。
《衍义》云:得归、芍、芷、芎、牡丹、藁本、甘草,共疗妇人诸疾。得决明、鱼胆、羊肝,共治目痛。
味辛,性温。气厚于味,无毒。阳也,升也。手少阴心引经之药。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硝石,反藜芦。出华阴者良。阴干,忌生菜。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气寒而不通者死。独活、曾青、枣根为之使。
杜蘅(使。一名马蹄香)
止气奔喘促,消痰,破留血。治风寒咳逆。香人衣体。
《经》云:主胸胁下逆气,温中,治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眩倒,除气臭,令人不忘。得辛夷、细辛良。
味辛,性温,无毒。一名马蹄香。叶似马蹄,根似细辛。即马蹄辛也。恶柴胡、前胡。
白芍药(臣)
扶阳气,大除腹痛;收阴气,徒健脾经。坠其胎,能逐其血;损其肝,能缓其中。
《赋》曰: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本草》云:能利小便,以肾主大小二便。此药益阴滋肾,故小便得通也。
《汤液》云:腹中虚痛,脾经也,非此不除。补津液停湿之剂也。
陈藏器云: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消痈肿。主治邪气,止中部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
丹溪云:脾经之药。散湿及腹痛,胃气不通,肺燥气热。以其酸收、甘缓,下利必用之药。俗云“白补赤泻”。
《衍义》云: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血虚寒人禁服。古云:减芍药以避中寒。
东垣云: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中多以涩为收,今《本经》有利小便一句,何也?东垣云: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利之药。又问:有缓中一句,何为缓中?东垣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又问:当用何药以治之?东垣云:当用四物汤。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大抵为收降之药,故能至血海九地之下,循至厥阴经也。
《象》云: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
味苦、酸,平,性寒,有小毒。入手足大阴脾肺二经。可升可降,阴也。没药、乌药、雷丸为之使。恶石斛,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有赤白二种。白者止腹痛,须炒用,又能散血,治女人血闭。赤者利小便、下气。
赤芍药
破血而疗腹痛,亦解烦热。赤、白二芍药,酒浸炒,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同川芎则能泻肝,同参、芪则能补气。新产后不宜便服。
味苦、辛,性寒,有小毒。伏忌与白术同。二、八月收取。
桔梗(臣)
止咽痛,除鼻塞,利膈气,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使诸药不能下沉;一为肺部之引经,升药气行于至高之分,下气宽胸之剂也。
东垣云:治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气促,除腹中冷痛,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惊悸。疗咽痛,下蛊毒。治肺气奔促咳逆,肺痈排脓。
又曰:和五脏,补血。一曰:上霍乱转筋。
《汤液》云:如大黄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之剂不能升之。
味苦、辛,性微温。一云:性平,无毒。升也,阴中阳也。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二经。畏白及、龙眼、龙胆草。凡用去芦及两畔腐枝,米泔浸一宿,烘干用。
乌药
理男妇一切冷气刺痛,主中恶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冷气,攻冲背膂。女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十书》云:补中益气,专止小便滑数。治霍乱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又治猫犬百病。
辛,气温,无毒。入足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阴肾三经。去土、去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