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秘济世(1) 三十六方明·东臬 徐春甫 著 (2)

后学 男 良名 校正

太学生 孙 本诚 校书

同郡门人 谢举元 点校

评曰:方贵合宜,制之必精,岂有弗效?余业医五十余年,积久频验。及医家秘方,不肯视人,诚非仁人之心也。予每厚赂求之,用梓以公天下。夫医不必禁秘,但能体仁,精制一方,名出便可。救贫于世世,胜如积金以遗子孙,而亦不必以多方为贵。京师吴柳泉者,制黄连紫金膏一药,点热眼极有效。海内寓京师者,无不求赎,日获数金,辄成富室。盖方药贵精不贵多,从可知矣。余先族人名第者,病泻痢久之,诸药罔效。人传与香连丸加肉蔻,数服病愈如割。后自制以售人,凡病脾胃湿热腹痛泻痢者,一二剂即愈,自此著名。今子孙世藉此方,以供衣食。缘此局方,人以简易视之,遂弗之重。殊不知药味简而取效愈速,药品多则气味不纯,鲜有效验,胡可尚多品耶?余只以本方精制而效极神,间加平胃芍药为佐,则又神而化,化而不可以知测者也。

第一方 大健脾养胃丸

(3) 【保元堂方】 (4) 白术净三斤,饭上蒸  人参十两,清河者佳  白茯苓一斤  广陈皮一斤,温水洗  枳实八两,饭上蒸  川黄连八两,姜汁炒  神曲八两,炒  谷芽八两,炒去壳  吴茱萸三两,汤泡去苦水  当归身六两,酒洗  青皮五两,醋炒  白豆蔻三两,炒仁  南木香二两

上为末,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绿豆大,食后白汤下二钱,小儿一钱。

评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为主。脾胃健盛,则恒无病。苟有六气七情,少可侵藉,则亦不药 (5) 而自愈矣。脾胃虚者,谷气少资,元气寝弱。稍有微劳,则不能胜而病矣。至于六气七情,少有所伤,则病甚而危矣。医不察其虚,顿加攻击之药,鲜有不伤正命而殒生也。余故首集大健脾丸,为医家之主药,人生之根本,不可须臾离也。余寓京师,惟藉此以著名。海内咸知,罔不求赎,缘治未病养生之要药也。

第二方 保和丸

大人、小儿、男、妇俱可常服。【局方】 白术一斤,蒸  陈皮八两,洗  川厚朴八两,姜汁炒  苍术半斤,炒  炙甘草六两  山楂肉六两,饭上蒸  谷芽半斤,炒  萝卜子四两,炒

上为末,老粳米煮汤调丸绿豆大,食后白汤送下一钱,多至二钱。

评曰:保和以快脾消食,不致积聚所伤,乃平和王道之剂也。无郁滞者不须多服。惟于小儿为相宜,间日服之尤妙,最能却病。

第三方 香砂枳术丸

小儿亦可用。【保元堂方】 白术二斤,饭上蒸  广陈皮八两,洗  枳实五两,麸炒  神曲二两五钱,炒  山楂肉三两,蒸  砂仁一两二钱,炒  半夏曲二两五钱,炒  广木香六钱五分

上为末,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绿豆大,食远白汤下百丸,小儿五十丸。

评曰:香砂快脾胃以舒气,枳实消宿食以保安,但不必多用,以脾胃畅通则已。乃急则治标,不得不用。快后可用大健脾丸,自无郁滞之患也。

第四方 参苓散

小料【局方】 人参一两  白术三两,蒸  莲肉八两,去心  干山药四两,炒黄色  白桔梗一两  薏苡仁六两,炒  芡实粉五两  白茯苓四两,蒸  炙甘草二两,去皮  砂仁五钱,炒  白扁豆四两

上为末,欲留久,滴为丸绿豆大方能久贮。每服二钱,米汤或枣汤调。

评曰:参苓为元气之药,无论病与不病,人常服之,大能补中。病后虚弱泻泄者,必须此药一料,方可复元,再用益善。

第五方 香连丸

【保元堂方】 川黄连净一斤,切豆大,吴萸用汤泡,良久去汤,以湿萸同连闷过,方炒连,赤色去吴萸  广木香四两  白芍药四两,醋炒  平胃散四两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米汤下百余丸。

评曰:黄连去湿热,有厚肠胃之功。脾胃受饮食,为水谷之海,每每湿热所伤,致有腹痛泻痢胀闷之证作矣。惟黄连、木香之苦辛,佐以芍药、平胃散调中和气,则腹痛泻痢自愈。其不嫌加味以宜方,有加肉蔻者,只宜久痢之人收涩之效矣。

第六方 斑龙百补丸

治法功效并制胶霜法详见《古今医统·虚损门》。【保元堂方】

鹿角霜十两  鹿角胶四两  白茯苓四两  干山药四两,炒  人参四两  川牛膝四两,酒洗  川杜仲三两,姜汁拌炒  甘枸杞三两  黄芪四两,酒炒  五味子二两  川当归三两,酒洗  怀生地四两,酒洗  芡实粉四两  知母四两,盐水炒  黄柏四两,夏月加

上炼蜜和胶丸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百余丸。

评曰:斑龙,鹿也,属阳属乾,跃走最健。其角与胶,为气血之精华,性温平,不寒不热,是为补养之圣药。丹书云: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漫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

第七方 天王补心丹

【道藏经方】 人参一两  丹参一两,酒洗  生地黄二两,酒洗  玄参一两,洗  当归二两,酒洗  天门冬二两,去心  白茯神二两,去木  远志一两,去心  麦门冬二两,去心  生甘草一两  柏子仁一两,去油  酸枣仁一两,炒  白桔梗一两  五味子五钱  百部一两,洗  石菖蒲五钱  川杜仲一两,姜汁炒

上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朱砂为衣,临卧嚼服一丸。

评曰:心为人身之主,以藏神。凡人用心太过则神疲而不守舍。方出《道藏经》,品味合理,有济世之功,佐以杜仲、五味,滋肾以济心火,其孰知之。读书游宦者,尤不可阙。日服健脾丸,夜服补心丹,虽老必壮,久服延年。

第八方 八珍益母丸

【保元堂方】 益母草上截,一斤,不见铁  人参一两  白术四两,饭上蒸  白茯苓三两  当归身四两,酒洗  川芎二两  怀熟地四两,酒煮  白芍药二两,醋炒  生甘草二两  广木香一两  砂仁二两,炒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酒或蜜汤下百丸。

评曰:益母之名,所以利有子也。此方以八珍滋养气血,名之益母,甚得理而效著焉。妇人艰孕多由气血两虚,若气血充,阴阳和,岂有不孕之理?古方多用香附开郁耗气,而曰调经受孕,岂理也哉?况古今异世,虚实殊途。今之女人十有九虚,若非此方,讵能济世?所以不终剂而受孕者,亦十之九也。

第九方 固本肾气丸

【保元堂制】 人参一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天门冬三两,去心  怀熟地三两,酒煮  怀生地三两,酒洗  白茯苓二两  怀山药四两,炒  山茱萸二两,净肉  牡丹皮二两,酒洗  泽泻一两,白者  枸杞子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吞百丸。

评曰:天一生水,肾脏先之。人多酒色、脾肾所伤,必得元气肺金之母,本固而子斯强,人参、二冬是矣。地黄、山药、山萸、丹皮固精补肾,茯苓、泽泻湿利癸水,则真水生而阴精足。或云泽泻利水,非滋肾之宣,殊不知前辈制方妙处,其在兹乎?余以二方合用,尤为相济也。

第十方 明目益肾还睛丸

【启微方】 甘菊花二两  黄芪三两,酒炒  当归四两,酒洗  天门冬二两,去心  麦门冬二两,去心  白芍药一两,醋炒  生地黄二两,酒洗  怀山药二两,炒  川杜仲二两,酒炒  川牛膝二两,酒洗  百部二两,洗  川黄柏四两,盐炒  知母八两,盐汤炒  陈皮二两,洗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早晚白汤吞百丸。

评曰:目兼五脏,肾实主之。瞳人属肾,真水脏焉。凡人中年之后,眼目渐昏,岂知肾虚而真水不足以滋溉也。《经》曰:年四十而阴气半衰。所以滋肾,治其本也;清上凉荣,治其标也。治标久者,目益昏花,必须补肾,方得奏功。其用杜仲、百部、山药之属,是为益肾还睛云 (6) 。

第十一方 琥珀安神丸

【保元堂方】 川黄连八两,酒炒  当归身三两,酒洗  生地黄三两,酒洗  生甘草一两  玄参四两,酒洗  酸枣仁一两,纸捶  白茯神四两  远志二两,甘草汤泡去心  琥珀一两  犀角一两,镑  辰砂一两,为衣

上为末,莲子灯心汤滴丸绿豆大,辰砂为衣。

评曰:丹砂、琥珀,宁神镇心之圣药,神不守舍,用之如响之应声。当归、生地以养血,犀角、远志以安神。日夜不寐,急病所需,此药不容以缓修也。天王补心丹用之于平时,此药用之即病者,其神乎。

第十二方 启阳固精丸

【圣惠方】 人参一两  黄芪二两,酒炒  官桂二两  熟附子一两  川芎一两  杜仲三两,姜汁炒  山药四两,炒  破故纸四两,炒  小茴香四两,炒  菟丝子八两,酒煮捣为饼  巴戟天二两,去心  锁阳二两,火炕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酒吞百丸。

评曰:精气衰于下,乃阳气虚于上,是为天地不交之否也。精为气摄,阳气一虚,精无统摄,是固精之剂非启阳气彼何从而主张哉?《经》曰:阳气者,房劳则张,精绝。是用参、芪、桂、附以益元阳,锁阳、菟丝以固精气,清阳下降,精斯固矣。

第十三方 奇效肥儿方

【幼幼方】 陈皮一两,洗  青皮五钱,醋炒  神曲五钱,炒  麦芽五钱,炒  槟榔五钱  木香二钱  黄连五钱,姜汁炒  使君子肉,五钱,煨

上为末,饴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米汤化下,十岁者二丸,冬月姜汤下。

评曰:小儿常以饮食过度,至伤脾胃。渐而土虚木旺,腹膨筋露,体瘦面黄,寝成疳证。必先此剂以理脾清胃,平肝消滞,小儿方得体健而身肥,缘本方之制诚妙哉。

第十四方 十全抱龙丸

【百一方】 天竺黄真者,五钱  辰砂一两  蜡琥珀七钱  胆南星一两,姜汁炒  枳壳一两,麸炒  白茯神一两  生甘草一两  干山药二两,炒  白硼砂一两  沉香五钱  明雄黄三钱  麝香五分,水调入药

上为末,蒸饼和炼蜜为丸芡实大,金箔为衣,阴干略照过,小磁罐贮,黄蜡塞口,久留不泄气。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若遇惊风,姜汤下。

评曰:小儿积热积痰,遂成惊搐。手足抽掣,目眩咬牙而上窜,犹飞龙之势不可以抱驯也。虽此剂镇惊定搐,平济艰危,如抱龙而顿驯也。济婴幼幼者,其可忽乎?

第十五方 牛黄清心丸

【局方】 胆南星 白附子煨  半夏用皮硝滚汤泡五次,又用皂角汤泡一次,又用明矾泡一次,共七次,取起,干捣粗末听用  川乌用面包煨熟,去面不用,以上四味各一两  蝉肚郁金五钱

上五味为粗末。腊月黄牛胆三个,取汁和前药匀。仍入胆内,扎口悬于风檐下,至次年可用合药。再加渡过净芒硝、辰砂、雄黄、南硼砂各一钱,片脑、麝香各少许,取胆内药一两,共一两四钱,研细,稀糊丸大豆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评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天中风痰壅,卒倒不知人,此病之所由来远矣。何则风痰久郁于内?盖由正气先虚,邪之极盛,一时顿作。若非先时修制此剂,何能救急扶危。是即三年之艾,此方得之。

第十六方 清气化痰丸

【局方】 橘红一斤,去白  枳壳八两,麸炒  黄芩八两,酒洗  半夏曲八两,炒  赤茯苓八两  生甘草五两  山栀仁八两,炒  滑石八两  天花粉八两  连翘五两  桔梗五两  薄荷叶四两  荆芥穗五两  当归尾八两,酒洗

上为末,白水滴丸绿豆大,食后,白汤、茶清任服。

评曰:夫人饮食膏粱厚味,鲜有不生痰者。惟清气化痰丸以之,如橘红、半夏、栀子之属,并王道防微杜渐之良方,平居用之,自免病甚。今人慢不着意,渐至积痰壅滞经络,辄至眩运卒倒,偏枯不随之证作矣。治不如法,则固终身受害,岂浅浅哉?

第十七方 竹沥导痰丸

【丹溪方】 橘红一斤,去白  枳壳八两,麸炒  黄芩八两,酒洗  白茯苓四两  半夏曲八两,炒  生甘草四两  萝卜子四两,炒  神曲四两,炒  贝母四两  天花粉五两  桔梗四两  当归四两,酒洗  竹沥汁一碗

上为末,竹叶汤和竹沥滴丸绿豆大,食后白汤下百丸。

评曰: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痰在胁下,非芥子不能除。此方为痰盛壅塞四肢沉困而制之,较之化痰丸稍为冥眩矣。

第十八方 脾泻丸

【东垣方】 白术二两,饭上蒸  白茯苓二两,蒸  小茴香一两,炒  肉豆蔻一两,面包煨  破故纸二两,炒  广木香五钱

上为末,生姜煮红枣肉为丸梧桐子大,空心,米汤下八十丸,甚者食前再服。

评曰:脾泻久,惟清晨一次,人弗知思而轻视之,殊不知履霜之戒。故非寻常术、茯之剂所能奏功,必资肉蔻、小茴、破故纸之类,方免坚冰之患矣。

第十九方 壮阳固齿散

【兵部集方】 旱连草一两  花椒三钱,炒  石膏二两,煅  青盐二两,煅  小茴香一两  白芷五钱  升麻五钱

上为末,早晚擦牙,少顷漱之或咽下,尤妙。

评曰:齿乃骨之余而根于肾,居阳明燥金之地。每为炽火所伤,故动摇作痛,甚则酥损,如灰成块而脱者,俗谓灰牙。岂理也哉?火铄金,不能生水。肾主水而制火,水少火多则为火胜。必启阳而肾水方升,则火降矣。《经》曰:强肾之因,热之尤可。是为从治之法,苟不深究,乌得旨哉?

第二十方 加味左金丸

【保元堂方】 黄连一斤,姜拌炒  吴茱萸三两,汤泡去苦水  青皮二两,醋炒  木香一两  槟榔四两  川芎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

评曰:左金,是左金以平木火。人多郁怒,则肝火为之留连盛矣。胁乃厥阴肝经之地,故肋作痛,或连腹腰。方用黄连之苦以平肝火,佐以吴萸、木香、槟榔之辛,而能快气疏郁。有若金之斫木,火安燃哉?命名之义在矣。

第廿

(7) 一方 木香槟榔丸【圣惠方】 广木香三两  黄连四两,吴萸汤泡炒  黄芩四两,酒炒  黄柏皮三两,盐水炒赤  槟榔八两,煨  陈皮八两,炒  青皮四两,醋炒  莪术五两,煨  枳壳八两,麸炒  黑丑八两,炒  厚朴四两,盐炒  庄大黄四两,酒蒸  香附子制  当归八两,酒洗  干姜三两,炮

上为末,白水滴丸,绿豆大,不时白汤下一钱或钱半。

评曰:此方为攻城破敌之剂,盖因积滞坚深,邪气炽聚,久而遂固,必须此药以攻之。邪既迸退,须用平剂以调之,而胃气斯复矣。较之张子和小胃丹、神佑等丸,此方尚为平易者乎。

第廿二方 四神治痢丸

治痢疾初作,效如神。【经验良方】

川黄连一斤,湿吴茱萸同炒  广木香二两  槟榔四两  壮大黄四两,酒蒸  吴茱萸二两,汤泡炒连

上为末,醋糊滴丸梧桐子大,空心米汤下八十丸,不效再服百丸。有积去积,无积即止。

评曰:香、连为君,《局方》也;加以槟榔、大黄,是推积滞以平肠胃也。腹痛后重,一服顿除,抑何神哉。

第廿三方 上清丸

【永类方】 玄参八两,洗  薄荷五两  荆芥穗五两  苦桔梗八两  生甘草五两  当归尾五两,酒洗  大黄八两,蒸  陈皮八两,盐汤洗  片黄芩八两,酒炒  枳壳八两,麸炒  川芎四两

上为末,白水滴丸,绿豆大,每服一钱或钱半。

评曰:火性炎上,十有九人。盖人非火不生,又兼劳动厚味,以益增之,而欲上焦无火,得乎?此方专以清上为法,若能间常用之,庶几火不能炽而为害也。

第廿四方 沉香滚痰丸

治一切怪证,痰火颠狂,胡言乱语,称神说鬼。【王隐君方】 黄芩一斤,酒洗  壮大黄一斤,酒蒸  沉香一两二钱  礞石三两,火硝同煅如金色

上为末,清水滴丸绿豆大,每服一钱,临卧服。次早当下痰,如无,至夜再服。

评曰:痰因火炽气滞而作。王隐君制方以黄芩、大黄为君以降火,礞石以下痰,沉香快气,通撤上下,是制方之妙,蠲痰之圣药也。大都不宜多用,察其人之虚实,而与之可乎。

第廿五方 沉香至珍丸

【百一方】 沉香劈,石臼捣碎  丁香广木香各二钱  陈皮洗  青皮醋炒  川黄连 莪术煨  槟榔各五钱  巴豆霜五钱,纸搥  乌梅肉五钱,炕干

上将巴豆仁滚汤泡去心,好醋浸一时,煮干,碾,用皮纸除去油,入前药末,碾匀,厚糊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或九丸,大人十一二丸,温汤送下。

评曰:至珍者,乃慎重之意,不轻用也。盖此剂通利湿气为主,虽有巴霜之悍味,凡气滞而痛甚者,非此不能除。斯药斯疾盖不二用,亦云至珍。

第廿六方 宁嗽琼玉散

【保元堂方】 诃子肉一两,煨,去核  白桔梗一两  百药煎五钱  五倍子一两,炒  罂粟壳五钱,蜜水去筋  生甘草五钱  乌梅肉五钱,炕

上为细末,蜜汤调方寸匕,食后临卧服,白汤漱口。

评曰:嗽最难医,古今通语。凡风寒咳嗽,发散则痊。有复感而作者,甚难取效。咳之既久,肺气上浮,而寻常之药,罔能遏止,必得收涩之剂。肺气敛而嗽方宁,因时制宜,此之谓也。

第廿七方 金花明目丸

川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山栀子连壳捣炒  川黄柏盐水炒褐色  山菊花

上等分为末,清水滴丸绿豆大,食后白汤下百丸。

评曰:目先眵而渐红肿痛,皆火炎上之患也。洗心洗肝,发散清浮之剂,用之过多,反不得效,何也?盖辛多上行,虽苦不能下降故也。始用发二三剂,便可用金花丸,此专降火而效得矣。《经》曰“高者抑之”是也。

第廿八方 秘验带下丸

【秘传】 芡实粉二两  白茯苓赤石脂煅  牡蛎煅,醋淬  禹余粮煅,各一两  石灰风化,八钱  好醋一盏,伴和前末,晒干,再捣筛

用糯米煮粥和捣为丸梧桐子大,空心米汤下五十丸,加至六七十丸。

评曰:妇女下带,虽弗疾痛,亦致损人。女人病此,实为一蠹证也,可不慎哉!久之渐虚,甚则黄瘦而成怯证者有矣。此方最效。愈后,多服大健脾丸为妙。

第廿九方 秘验止久泻痢丸

【本事方】 黄丹一两,飞过  明矾一两  黄蜡一两

将蜡熔化于小铜勺中,次以丹、矾末和入,乘热急手丸如豆大,每服二丸,空心米汤下,小儿用一丸。

评曰:药方简易,人多轻视之。偶因太史余幼老云:药有简易而极效,诚造化之不可测者,示以此方。不佞制与人,果应手取效,故表而出之。

第三十方 四神消积丸【保元堂方】

陈皮三两,洗去白  青皮二两,醋炒  槟榔二两  广木香五钱  川厚朴二两,姜炒  枳实二两,蒸  京三稜一两,煨,切  蓬莪术二两,煨,切  山楂肉二两,蒸  神曲二两,炒  麦芽三两,炒  半夏曲二两,炒  香附米二两  白芥子五钱,炒  砂仁一两,炒  吴茱萸一两,汤泡去苦水

上为末,萝卜汤滴丸绿豆大,食远白汤下八十丸。

评曰:消积之剂,多用慓悍攻击之药。此方平易,可以多服,不伤胃气,积消即止。凡人多为食、酒、气、痰四者成积,此药切宜,故曰四神。

第三十一方 秘验血崩丸

【秘传】 真阿胶二两,炒成珠  慎火草二两,炙焦,碾  棕毛烧灰存性  龙骨煅  牡蛎粉煅,醋淬  真蒲黄炒黑色  乌梅肉各一两,烙焦碾末

上将阿胶酒半盏化开,和前末药丸梧桐子大,空心酒下六七十丸。

评曰:崩证之方,极难得效。京师一女医,专用此药著名。余以厚赂求而得之。有乐户病危,余药愈,酬以此方,与女方毫发不差。盖药专精,所以效速。余治数人,皆不旬日而愈。

第三十二方 驻车丸

【局方】 川黄连一两,酒炒  当归身一两,酒洗  真阿胶一两,蛤粉炒珠  乌梅肉五钱,炕干  干姜五钱,炮黑

上为末,将阿胶化,和面糊丸小豆大,空心清酒下百丸,未效再服。

评曰:驻车谓其效之力也。车行而轮转,势弗可遏,痢疾既久,气血陷下,亦如轮转而不可止。此方以乌梅、阿胶、炮姜,方能升固而止血,其功有驻车之效,斯称名乎。

第三十三方 仙灵酒

壮阳固精,健筋骨,补精髓,广嗣延年,中年之人及老人气血不足者宜服。【秘传】 仙灵脾四两  金樱膏四两  川牛膝一两  当归身二两  川芎一两  巴戟天一两,去心  菟丝子二两,制  小茴香一两,炒  补骨脂一两,炒  官桂一两  川杜仲一两,姜炒  沉香五钱

用细花烧酒二十斤一坛,上药为粗末,绢袋盛,悬胎煮三炷香,放土地上三宿,分作十小瓶,以泥封口。

评曰:仙灵,以其至药而名也。佐之补易 (8) 固精以成剂,中年之人,宜乎用效。少年而非虚弱者,非用宜也。

第三十四方 应效酒

一名铁力衣。治一切风气,跌打损伤,寒湿疝气,移伤定痛,顷刻奏功。沉疴久病,罔不获愈,若饮半醉,打跌不痛,不时温服三五杯为妙。 紫金皮 牡丹皮 五加皮 郁金 乌药各一两  官桂五钱  川芎 玄胡索各一两  广木香 羊踯躅 川羌活各五钱  明乳香三钱

上为粗末,悬胎煮好烧酒十斤,如上法。

评曰:酒方每以多品为贵。此方甚简,惟行气活血,所以止痛最效。盖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此应效之命名也。

第三十五方 神应万灵膏

【奇效方】 (9) 乌药 草乌 香附子 苦参 枳壳 槟榔 独活 羌活 牛膝 川芎 桔梗 石南藤 五加皮 防风 白蒺黎 京三稜 莪术 归尾 大黄 玄参 苍术 连翘 白鲜皮 丹参 黄芩 乌头 松节 茄根 凤尾草 海桐皮 海风藤 血见愁 蒲公英 荸荠 白及 白蔹 芫花 雷公藤 皂角刺 射干 苍耳子 黄药子 羊蹄根 土牛膝 忍冬藤 天花粉 桑白皮 紫背天葵 威灵仙 天南星 玄胡索 红芽大戟

第一次五十二味计药五斤为咀,入香油十二斤浸一夜,方熬煎,以槐柳桃枝搅动,煎至焦枯,捞去渣,再熬,油滴水不散,方入第二项药煎。

第二次药

金银花 川山甲 蓖麻子 香白芷 官桂 杏仁 桃仁 马蹄细辛 藁本 五灵脂 青木香 郁金 自然铜 蛇蜕 蜈蚣 虾蟆

第二次十六味药,慢火煎焦去渣,滤净,再入锅,煎油一炷香,入黄丹五斤,无名异一斤,蛇含石八两,俱为极细面,续续添入,搅之,滴水成珠,摊纸不渗为度。取起,放地上半热,入第三次药。

第三次药

麝香五钱  樟脑八两  乳香四两

搅匀,分十器盛之,过三宿,摊贴患处。先用姜盐搓热,再熨为妙。 (10)

第三十六方 定痛太乙膏

殷阁老传。【秘方】 香麻油 一斤  当归二两  生地黄二两  甘草一两

四味煎焦枯,去渣,以棕棉滤净,再入锅熬,滴水不散,入黄丹半斤。又慢火熬,滴水沉聚,取起少顷,入白蜡、黄蜡各一两,微火熬成。取起少定,入乳香、没药各五钱。搅匀,置磁器,过三宿可贴。

评曰:膏名太乙,因至简而效,谓膏为第一也。余初至京师,会殷相国讳仕儋者,自云做秀才时,酷好医方,经验甚多。有一膏药不须多味而效甚奇。吾常制以施人,惟用当归、地黄、黄丹、二蜡而已,久溃之疡贴之即愈。先生其知之乎?余应之曰:江南灸火,用此膏以贴火疮,人皆视之简略,不以为功,所以不显其效。

补遗经验方

【秘传】 仙方点白还玄丹 湖广李当该在京以此为秘,每传一人索谢仪数十金,此其原师方士至京传,予仅酬以五金,制之果效。

生地黄取汁  桑椹子取汁  旱莲草取汁

三汁各用一盂,共入铁锅内,熬之干,碾为面听用。

三膏末一两  母丁香五钱  没石子煨,五钱  真铅粉炒,五钱

四味共碾为极细面,用小磁罐贮之,塞口,勿令泄气。依后开拔白日期,用小镊子拨去白须,即以墨笔点记。然后用鲜姜汁调前药少许,点孔中。六七日后,再出即黑,永不白。

拨白日期:

正月甲子日 二月初八日 三月十三日 四月十六日 五月廿五日 六月十四十九日 七月廿日 八月十九日 九月十六日 十月十日十三日 十一月十日十二日 十二月初七日

内消瘰疬丸  未溃者内消,已溃者亦愈。外贴太乙膏即收口而愈。 【秘传】

夏枯草八两  玄参五两  青盐五两,煅  海藻 海粉 贝母 天花粉 白敛 连翘 桔梗 当归酒洗  生地酒洗  枳壳麸炒  大黄酒蒸  薄荷叶 甘草各一两二

上为细末,酒糊滴为丸绿豆大,食后、临卧,低枕,用白汤吞服百余丸,就卧一时,妙。

明目紫金膏 北京吴柳泉家传。 【经验】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仁 野菊花 玄参 连翘 蔓荆子 防风 荆芥 大黄 薄荷叶 六月雪 九里明 草决明 当归尾 生地黄 谷精草 天门冬 生地黄 女真实 扁柏枝 芒硝 甘草梢 羊胆一个  猪胆一个  青鱼胆二个  熊胆一个  白硼砂一两  冰片一钱

上除胆、硼在外,咀药二十四味,用大锅,井花水一斗,煮一炷香。以净磁盆盛汤,渣再入热水,又煎一炷香,倾汤于一处。再入热水,煎共四次,其渣无味去之。用前汤煎熬过三分之二,以密绢滤净,再用净砂锅熬成膏,方入胆汁,熬和如饴,用小磁罐分收之。或即以硼砂和匀亦可,或临用加硼、片,亦可时热。火眼、气眼,井水调点三五次,应手而愈。 (11)

内消瘰疬丸 【秘传】

川黄连酒炒  槐花米 (12) 炒  冬青子焙干,各四两

三味为末,入猪大脏内,扎两头,煮烂,捣如泥,入后药,再捣成剂,明雄黄、朴硝各一两,白蜡一两,青黛五钱。将白蜡熔化,青黛和匀,取起,冷定,再碾为末,和前药捣匀,如硬,加醋糊成丸梧桐子大,空心酒下百丸。

忌五荤、房事二个月,永不再发。

【注释】

(1) 济世:原脱,据目录补。

(2) 著:原脱,据前几卷署名补入。

(3) 大健脾养胃丸:此下方框中为原书之保元堂仿单,捷要本无此单。后同不注。

(4) 【保元堂方】:指南本无眉批。保元堂本及金鉴本作为眉批,注出各方出处。今挪置各方名之末,以鱼尾号表示。下同。捷要本无此眉批,此后各条均无眉批,不另注。

(5) 药:原作“乐”,据金鉴本改。

(6) 云:原作“丸”,据金鉴本改。

(7) 廿:原作“二十”,据目录改。下“廿二”方同,不另注。

(8) 易:原文如此。义不通。或为“益”之同音误写,或为“陽”之形近误写。

(9) 奇效方:捷要本此三字为正文。

(10) 再熨为妙:捷要本此后有“贴一切风气肿毒,诸病按穴贴之,先用姜擦肤热,贴上膏药,又用热瓦熨之效”33字,此原为保元堂本药单中的字。

(11) 应手而愈:此下“新安徐氏”仿单原脱,据金鉴本补入。

(12) 米:原作“末”,据金鉴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