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上堂。
颠倒想生生死续,颠倒想灭生死绝;生死绝处涅槃空,涅槃空处眼中屑。涅槃既空,唤什么作眼中屑?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说道:若是颠倒妄想生起,则生死相续;若是颠倒妄想灭却,则生死断灭。生死断灭之处则涅槃也为之空,涅槃空处却未免眼中仍有碎末作障。既然涅槃也已为之空却,那又怎么说是眼中仍有碎末作障?这是因为,白云只可来青山,明月却难下碧天。
原典
上堂。
师云: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①。乃云:古德道:“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宁,出没太虚②之中。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又教中道:“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③,以是不见佛。”遂举起拂子,云:这个是相,哪个是无相?现今目前森罗万象,眼见耳闻,悉皆是法,又何曾闹来?既不曾闹,教甚么物随相转?
又举拂子,云:这个是无相,又作么生了?既无可了却,向什么处见佛?且道,古德底是?教中底是?是又是个什么?若向这里分剖得出,释迦不先,弥勒不后。虽然如是,未免被山僧拂子穿却鼻孔④。
注释
①活人剑:与“杀人刀”相对,以利剑比喻智慧,以此智慧复活众生本具心体,使之觉悟成佛。《景德传灯录》卷十六:“石霜虽有杀人剑,但无活人剑。”
②太虚:指虚无缥缈的宇宙空间。
③无相:指摆脱世俗的有相认识而获得的真如实相,这真如实相又名法性、涅槃。相,指现象的相状和性质,也指认识中的表象和概念,即名相。“无相”为禅宗思想的重要内容。
④穿却鼻孔:穿鼻孔,意思是受人制约、听人摆弄。
译文
上堂说法。
大慧禅师说:杀人需要用杀人的快刀,活人需要用活人的利剑。又说:古代高僧曾有言道:“青萝攀附他物,能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泊宁静,出没于天地之际。一切事物本来闲适自静,只是人自己起心动念。”又教典中有言道:“凡夫见到万物,便受万物支配而起心动念;他们不懂得万物本质是空,所以难以成佛。”于是他举起拂子,说:这个是“相”,哪个是“无相”?如今眼前森罗万象,眼见耳闻的,全都是事物,何曾见它们影响诸位?既不曾影响诸位,则如何为它们而起心动念呢?
随后又举起拂子,说:这个就是“无相”,又怎么样呢?既然都不能把握,那又怎么能成佛呢?请问,到底是古代高僧说得对,还是教典中说得对?说得对的,又对个什么?倘能从这里分辨得出,那么,释迦佛不在前,弥勒佛也不在后。即使如此,仍然未免被我的拂子穿住鼻孔,没有自由。
原典
上堂。
山僧今日设粥供养大众。粥罢同到龙王殿念诵。念诵罢,普请①送彦化主②茶毗③。如此事多。若是“祖师西来意”④,未有工夫说得。
注释
①普请:指集结僧众共同劳动。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将劳动定为大小僧侣都须遵行的制度,名为“普请”。后来也用以通称召集僧众。
②化主:寺院中专事四处化募,以供给寺院自身消费的僧职。
③茶毗:又作“荼毗”。指出家人圆寂后,将尸体火化。
④祖师西来意:这是禅宗的一则重要公案。意思是说,初祖达磨从印度来中土(西来)传授禅法,究竟意思如何。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说道:山僧我今天设粥供养大众。吃完粥一起去龙王殿念诵。念诵结束后,再请大家全去送彦化主火化。事情就是这么繁多。如果要谈论“达磨来华,究竟意思如何”之类,则我还没有这般闲工夫。
原典
上堂。
乃云:廓然无圣,不用踌躇;盖色骑声,全承渠力。诸佛以此度生,衲僧以此为命。露裸裸,赤洒洒,没可把。行但行,坐但坐;饥来吃饭,寒来向火。直饶恁么,未称衲僧。
不见白云师翁有言:“有时碓嘴生华,有时佛面百丑;李公醉倒街头,自是张公吃酒①;灯笼②皱断眉头,露柱③呵呵拍手。”且道,露柱拍手,成得个什么边事?参!
注释
①李公醉倒街头,自是张公吃酒:即“张公吃酒李公醉”,相传为唐代谚语。见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卷二:“则天时谶谣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言李氏大盛也。”后来用以比喻因误会而代人受过。《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郭朏有才学而轻脱,夜出,为醉人所诬。太守诘问,朏笑曰:张公吃酒李公醉者,朏是也。”
②灯笼:佛殿内佛像前的供具。
③露柱:立于法堂外的柱子。《碧岩录》第八十三则:“云门示众云: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说道:廓然无涯,无古无今,超凡越圣,不必疑虑踌躇。于声色之中而不为声色所支配,自然任运,这全凭各人的功力。诸佛以此而济度众生,而我则以此而作为根本。真如之体露裸裸,赤洒洒,无人能够捉摸。要想成就佛道,当行时只管行,当坐时尽管坐;觉得饿了就吃饭,觉得冷了就烤火。但即使这样,也还是称不上真正衲僧。
白云守端老禅师曾说过:“有时候碓嘴上生花,又有时佛面露百丑;李公醉倒于街头,只是因张公吃酒;灯笼皱断眉头,露柱呵呵拍手。”请问,这露柱拍手,将是怎么回事?参究!
原典
上堂。
拈拄杖①示众,云:迷底人唤这个作拄杖子,悟底人亦唤这个作拄杖子。虽迷、悟之有殊,盖所见而无异。见既无异,则迷者从教迷,悟者从教悟,总不干这个事。又举起,云:即今举起在诸人眼睛上,是迷耶,是悟耶?是见耶,是不见耶?是异耶,是不异耶?
注释
①拄杖:老年及病弱僧侣用以拄身的杖子。又名“拄杖子”。一些禅师借用以演说禅法的道具。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提起拄杖向众人展示,说道:迷妄的人把它叫作“拄杖子”,觉悟的人也把它唤作“拄杖子”。虽然迷妄和觉悟正好相反,但他们所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既然没有不同,则说明迷妄的人因教说而迷妄,觉悟的人因经教而觉悟,这样说就没有道理了。然后,他再次举起拄杖,说:现在我把杖子举起在各位面前,请问各位是迷妄还是觉悟?是看见还是不看见?是相异还是不相异?
原典
上堂。
若识得衲僧放身命处,则出生入死得大自在,以生死为游戏①之场,而不被生死之所留碍。其或不然,未免葛藤②。妙性圆明③离诸名相④,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
注释
①游戏: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戏,自在之义、无碍之义。
②葛藤:以葛藤善于攀缠绕树比喻烦恼。禅宗则喻为语言枝蔓,纠缠不清,不能直截了当。《碧岩录》卷二:“却有许多葛藤公案,具眼者试说看。”《丛林盛事》:“禅家者流,凡见说事枝蔓不径捷者,谓之葛藤。”
③妙性圆明:指真如佛性。
④名相:一切事物,有名有相。名即名词概念,相即相状。可闻之名和可见之相,都属虚假。凡夫往往执着这些虚妄名相,以为实有,而起种种错误认识。《楞伽经》卷四:“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说道:诸位若能领会我放却身心性命之处,那就能出生入死、得大自在,以生死为自娱无碍场所,而不为生死之所障碍。倘若不能这样,则未免葛藤丛生,不能直了心性。真如佛性远离一切名相,因为本来就没有世界众生。因迷妄而有事物的生起,又因事物生起而有事物消灭;生起和消灭都叫作“妄”,只有灭除了妄才称作“真”。
原典
上堂。
佛真法身①,犹若虚空。以拂子击禅床一下,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复举起,云:释迦老子来也,还见么?若道不见,有眼如盲;若道见,且道在拂子内、拂子外、拂子中间?直饶尔道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恁么见得分明,径山门下,正好吃棒。击禅床,下座。
注释
①法身:三种佛身之一,指佛的真身。意思是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大乘义章》卷十八认为,法身有两种含义,一者“显法本性以成其身”,二者“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就是说,由于体现诸法的本性才能成佛,所以要以法性名为法身;也由于修得一切功德才能成佛,所以要以功德法名为法身。因各派对“法性”“功德”的解释有所不同,所以对“法身”的具体规定也有差别。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说:佛的法身,犹如虚空。他用拂子击打了一下禅床,然后又说:法身应物而显示为各种形相,这好比水中之月。又举起拂子,说道:释迦牟尼佛来啦,看见了没有?你要是说没看见,虽长着两眼,却如同瞎子;你要是说见到了,那就请说说,是在拂子内还是拂子外、拂子中间?任凭你说不在内或是不在外、不在中间,见得这般分明,在我门下,也正好吃上当头一棒。他击打了一下禅床,然后下座。
原典
上堂。
拈起拄杖,云:争如直下识取这个,不被生死之所转,不被寒暑之所迁。或有个衲僧出来道:“也只是个拄杖子,用识作什么?”今时有一种杜撰禅和①,多作这般见解。掷拄杖,下座。
注释
①禅和:“禅和子”的简称。“和”“和子”,意为亲如伙伴。禅和,即用以称呼参禅的人。《六祖坛经·御序》:“越之南有禅和者,卢惠能也。”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拈起拄杖,说道:还不如直下体认这一拄杖,才不为生死所支配,不被寒暑所折磨。也许有僧人会出来说:“这也只是个拄杖子,要体认它有什么用?”现在有一些想当然的参禅者,往往多作这样的见解。说完,掷开拄杖,下座。
原典
陈知县请升座①。
祖师道:“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既无心又无法,却唤什么作本法?本法又作么生通达?黄面老子②云:“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诸人还委悉么?若未委悉,分明为诸人注破。不住现在,此名为定;不着未来,此名为慧;不取过去,此名为智。亦谓之如来禅③,亦谓之祖师禅④。苟能于日用二六时中如是通达,如是了悟,则此定、此慧、此智,一一如空,无有边际。定、慧、智既无边际,则当人日用神通光明亦无边际。神通光明既无边际,诸波罗蜜⑤、诸解脱门⑥亦无边际。波罗蜜、解脱门既无边际,此无住⑦心亦无边际。
注释
①升座:上高座说法。或以为普说、上堂也称升座。
②黄面老子:指释迦牟尼佛。因如来为金色之身,所以有此称呼。《无门关》:“黄面瞿昙,傍若无人。”
③如来禅:又名“如来清净禅”。《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宗密以为,如来禅为至极的心法,系达磨所传的宗旨。
④祖师禅:指不立文字、祖祖相传的禅。对《楞伽经》所说的如来禅而立。以为如来禅只是教内未了之禅,而祖师禅则是教外别传的至极的禅。《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⑤波罗蜜:全称“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度彼岸”“度无极”“度”,指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以六项修持内容为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称作“六波罗蜜”或“六度”。
⑥解脱门:指空、无相、无愿三种禅定。这三者是入涅槃的门户,故名。《大乘义章》卷二:“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
⑦无住:一切事物都处于因缘联系和生灭变化之中,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而人的认识也就不应以固定的概念当作事物固有的本质。大乘般若理论据此而作为诸法性空的重要内容。在具体运用时,“无住”通常被视为一切现象的本源,相当于“真如”“法性”。
译文
陈知县请升高座说法。
大慧禅师于是说道:第五祖提多迦曾说:“通达我此禅法的心,既无万物又并非无万物;觉悟了的和未觉悟的,都无心又无万物。”既无心又无万物,那又把什么叫作“本法”?“本法”又怎么个通达法呢?释迦牟尼佛说过:“心不妄取过去之法,也不贪着未来之事;又不于现在有所凝住,从而了达过去、未来、现在三世都是空寂。”
诸位是否都明白了?倘若还未明白,我现在再为你们解释清楚。所谓不凝住于现在,这叫作“定”;不贪着未来,这叫作“慧”;不妄取过去,这叫作“智”。这些,也叫作“如来禅”,也叫作“祖师禅”。假如诸位能于日常生活任何时候这般通达,这般了悟,那么,这种定、这种慧、这种智,一一都如无有边际的空。既然定、慧、智无有边际,则人们当下日常运用的神通光明也无边际。神通光明既然无有边际,则一切“波罗蜜”、一切“解脱门”也无边际。波罗蜜、解脱门既无边际,则这一“无住”之心也无边际。
原典
上堂。
即心是佛,佛不远人;无心是道,道非物外。三世诸佛,只以此心说法,只以此道度生。以此道度生,无生可度;以此心说法,无法可说。无法可说,是真说法;无生可度,是真度生。当知三世诸佛亦如是,现前大众亦如是。乃举拂子,云:还委悉么?复击禅床,云:如是如是。
译文
上堂说法。
宗杲说道:心就是佛,佛并非远离于人;无心便成佛道,佛道并非在事物之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只是以这一心来说法,只是以这一佛道来济度众生。然而,以此佛道济度众生,实际上并无众生可济度;以此一心说法,实际上并无佛法可说。既然无法可说,这才是真正的说法;既然无众生可度,这才是真正的济度众生。应该知道,三世诸佛是这样,眼前大众也是这样。于是,他举起拂子,说:清楚了没有?然后又击打了一下禅床,说道: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原典
上堂。
僧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①?师云:是个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进云:为什么却在径山座下?师云: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乃云:尘尘刹刹②没一丝毫,日用堂堂现成活计;三世诸佛立在下风,诸代祖师魂飞胆丧。且道据个什么道理,便得恁么奇特?还委悉么?若委悉去,一念万年③,万年一念。如未委悉,东者东边坐,西者西边坐。
注释
①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这是一则重要公案。意思是说,与一切事物都无关系的是什么人?庞蕴居士曾以此问石头希迁。石头未作回答,却用手封住了对方的嘴。庞居士又以此问马祖道一,道一的回答是:“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蕴居士随即于言下悟得玄妙之旨。希迁、道一等人的意思是,真正独立自由的人(不与万法为侣者),正是在与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才能存在。
②尘尘刹刹:“尘刹”一词的叠用,指尘数之多的世界。“刹”,梵语,意为国土。
③一念万年:意为刹那一念之心摄取万年岁月而无余。一念,又名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
译文
上堂说法。
有禅僧问道:不与一切事物发生联系的是什么人?大慧禅师回答道:这是一个天上、地下都奈何他不得的人。禅僧进而又问:为什么这人却在禅师您的门下呢?大慧禅师答道:家中若无侍者,也就不能成为君子。
于是,又说:尘数的世界却无丝毫存在,现实的日用便是顺应自然,不须造作安排;三世诸佛也奈何不得,诸代祖师则更显得魂飞胆丧。请问,根据什么道理,便有如此奇特功用?明白了没有?若明白了,便是刹那一念之心摄取万年岁月而无余,而万年之岁月也包容于一念心中。若尚未明白,那么就请在东边的东边坐,西边的西边坐。
原典
结夏①,上堂。
此日诸方丛林②,莫不踞菩萨乘,修寂灭行,以大圆觉③为我伽蓝④,身心安居平等性智⑤。径山又且不然。从今日去九十日内,与诸衲子共吃无米饭,咬优昙根⑥,饮不湿水,说睡梦语。且道,恁么修行,与诸方结制,相去多少?良久,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下座。
注释
①结夏:丛林中僧尼自夏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专心修道,不再外出,共九十日,名为“结夏”。又名“结制”。
②丛林:意为众僧和合共住一处,好比树木丛集为林。通常用以指禅宗寺院,所以也称“禅林”。后世也有他宗寺院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
③大圆觉:意为广大圆满的灵觉。一切有情都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名,名为一心;就因而言,名为如来藏;就果而言,名为圆觉。佛为使众生证得圆觉,说了《圆觉经》。《圆觉经》:“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④伽蓝:意为“众园”“僧院”,指僧众居住的园林。后人因此而把佛寺也称作伽蓝。
⑤平等性智:如来四智之一。由凡夫第七识转而获得。这一智慧的作用在于证得自他平等之理,常行大慈大悲的化益。
⑥优昙根:优昙花之根。优昙,即优昙波罗,意为祥瑞之花。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世称该花每三十年开一次,开则金轮(佛)出世。
译文
结夏之日,上堂说法。
宗杲说道:今日各地禅林无不踞于菩萨乘,修涅槃寂静之行,以广大圆满的灵觉为伽蓝,身心安居于平等性智。我这里却并不如此。从现在起,九十天内,我将与诸位出家人一起吃无米之饭,咬优昙花根,饮不湿之水,说梦中之话。请问,我这样地修行,与各地的结夏修道相去有多大?停顿许久,然后说:将我这一片真心奉献尘数国土,才称得上报答佛的恩德。随后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