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 周一良 | 全书收录十二篇专题论文,按时序与主题编排,涵盖历史人物评述(如诸葛亮、梁武帝)、典章制度分析(如魏晋兵制、三长制)及社会文化考察(如清议、流民)等内容。附录《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零拾》通过器物、习俗展现社会风貌,代前言《我和魏晋南北朝史》及《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包含作者的治学方法。 |
武则天 | 汪篯 | 《武则天》是汪篯同志1962年11月11日给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一九六一班所做报告的记录,党校印发时,作者仅做了文字上的订正。全书仅用了不足三万字,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女皇武则天 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她在位时期的政治作为、社会的面貌,主要政治、经济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并涉及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等。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文字通俗易懂。 |
现代中国的历程 | 黄仁宇 |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遗作文集,该书收录作者生前未收入大陆版《黄仁宇全集》的14篇学术文章,涉及财政税收、官僚体制、社会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技术性视角补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脉络。 全书延续作者“大历史观”的学术路径,以全球史视野解析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演进的内在逻辑。通过明代军费开支、儒家官僚实践等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国社会特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部分英文论文首次译介至大陆,涵盖对中西文明融合的宏观思考及历史事件的技术性考察,呈现作者从制度运作层面解构历史发展的研究特色。 |
通鉴纪事本末[译注] | 袁枢 | 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四十二卷。成于1173年。因《资治通鉴》之文,总括为二百三十九事(附六十九题),一事一篇,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事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分卷立目,以政治、军事为主,注意“乱世”;每个朝代,留意其兴衰。开创了“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本书以196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工作底本。作者对原文进行了今注、今译,并在每目前增加了内容提要,以使读者在阅读各个事件前,能够掌握大脉;同时还聘请专家,绘制了若干插图。所以,本书是一部集文、图、释、译为一体的著作。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我们希望奉献给读者一部能读、可读的著作;更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为深入历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些许助力。 |
清史大纲 | 萧一山 | 萧一山清史研究代表作,于1944年撰成,主要表达了他的“民族革命”观点,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全书共分为十章四十节,其中第五、七、八、九、十章为关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受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边疆危机、中日关系及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事叙述,贯穿了国人自强御侮的“民族革命”主旨。第六章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对辛亥革命有“先机之启示”。前四章则简略记述从后金汗国至鸦片战争间二百余年的历史。全书言简意赅,引证精当,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经世”目的,可谓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
那桐奏折存稿 | 那桐 | 这部分奏折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共35件,为那桐在这一时期上奏朝廷的奏折及奉到朱批的存稿抄件汇集。那桐时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外务部左侍郎,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步军统领管理工巡局事务大学士等职。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曾作为朝廷专使出使日本。因此,这部分奏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与本书《那桐日记》相互印证。 |
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 梁启超 | 梁启超著,讲述了八位海外开拓的华人,至今仍然鲜为人知,这八个人分别是:三佛齐国王梁道明、三佛齐国王张琏、婆罗国王某、昆甸国王罗芳伯、爪哇顺塔国王某、暹罗国王郑昭、戴燕国王吴元盛、雪兰莪的先驱者叶亚来。其中,前三者是明朝人,后五者是清朝人,但可惜的是,明清政府将他们视为“天朝弃民”,不仅不予支持,甚至勾结列强共同绞杀,最终让极具开拓精神的一代中国人遗恨南洋,连史书都不见记载!还包括《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张博望班定远合传》《赵武灵王传》等文。 |
戊戌己亥见闻录 | 陈庆年 | 此篇资料从陈庆年《横山乡人日记》手稿本中摘出。作者陈庆年,字善馀,号横山乡人,江苏镇江人。肄业江阴南菁书院,取得优贡生后,就不再劳思功名,悉心治学和讲学。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聘陈氏至湖北武昌两湖书院授《兵法史略学》,得到张的赞赏,保荐他为经济特科。1905年,端方调任湘鄂,聘陈氏为湖南省学务提调。辛亥革命后,黄兴聘任陈氏为南京图书局局长,陈氏以体衰亲老辞之。陈庆年一生著述宏富,手稿本《横山乡人日记》,现存25册(1897年至1921年),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篇刊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光绪二十五己亥两年日记,可窥见戊戌运动期间社会状况以及清末政局的情况,可供治史者参考。 |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 | 梁启超 | 梁启超撰,创作于清光绪三十年(1903 - 1904 年),当时在《新民丛报》上连载。 梁启超作为戊戌维新的首领人物、中国近代史学先驱,其传记著作叙论交合,情知兼备,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在该传记中,他以近代学术方法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袁崇焕研究的肇始之作。 在当时,实录、满文老档等大量与清朝开国史有关的资料尚未公开,世人所知袁督师遗稿仅有嘉道间形成、后被伍氏粤雅堂重刊于《岭南遗诗》第五集之《袁督师事迹》,其中仅录袁崇焕遗文 10 篇,遗诗 11 首,且流传未广。而梁启超的这篇传记共分 11 节,依次为发端、袁督师之时代、袁督师之履历及监军时代、袁督师之守宁远、袁督师之初督师、袁督师之和议及宁锦之捷、袁督师之再督师、袁督师之杀毛文龙等,全面且详细地叙述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包括他的时代背景、个人履历、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战役、与朝廷的关系以及最终的命运等,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全面,展现了袁崇焕作为明末重要军事将领的卓越才能和复杂的历史处境。 这篇传记的发表,开启了二十世纪对袁崇焕研究的先河,为后世的袁崇焕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让更多人了解到袁崇焕这位在明清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对袁崇焕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
戊戌日记 | 袁世凯 | 又名《戊戌纪略》。袁世凯撰(一说张一麐代笔)。记事起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1898.9.14)袁氏奉召进京,止于八月十日(9.25)戊戌政变后荣禄奉召入都前夕,尤详于谭嗣同夜访法华寺情形。是书追记于同年八月十四日,八月二十五日又作《自书戊戌纪略后》一篇。1926年全文在《申报》发表。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
康有为传 | 梁启超 | 传记,梁启超著,九章,系统梳理了康有为的生平轨迹,聚焦其七次上书推动戊戌变法、流亡海外建立保皇会等历史事件,并从教育家、宗教家等维度解析其思想体系。 |
清廷戊戌朝变记 | 苏继祖 | 苏继祖辑录。一册。备载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四日(1898.6.11—10.9)间变法大事,其中关于光绪帝被祸之由,记述尤详。另载高楷所著《刘(光第)、杨(锐)合传》。末附杨锐家书一纸,并引绵竹县志《杨参政公事略》,以证明其实未与康有为结为党援。有1931年刊本。 |
元史纪事本末[标点本] | 陈邦瞻 | 明陈邦瞻撰。原本六卷,改刊为四卷,二十七卷。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记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止于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内容叙事与《宋史纪事本末》接相衔。计有二十七目,约十万字。主要取材于明修《元史》和薛应旂《宋元通鉴》,侧重记述元朝政治、军事等事件和典章制度,尤详于科举学校、官制律令、海运、河渠、营田治河、天文历法等方面,对与明代有关的问题亦作简明介绍。其中有关世祖忽必烈朝记事有十六目之多,载之尤详;全文收录了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是水利史上重要的文献。全书取材精炼,叙事简明,轮廓清晰,条理分明,可作为学习元史的入门之书。但因至正十六年宋亡以前之事列入宋编,朱元璋起兵之后史事列于明史,故较为简略;加之使用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史料价值不高;而且在史实考证和叙述方面也有不当之处。本书初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翌年黄吉士改刊为四卷本。明末张溥于书中加列事纲、史论及圈点、断句,改为事各一卷。以后诸本皆依此例。有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国学基本丛书》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树民点校本。 |
隋唐史 | 岑仲勉 |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历史著作。岑仲勉撰。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1980年中华书局再版。岑仲勉(1885—1961),原名汝懋,号铭恕,字仲勉,曾任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黄河变迁史》、《突厥集史》、《唐人行第录》等著作。本书共48万字,用文言文写成。全书由隋史与唐史两部分组成。隋史部分9节,另有2附录。主要论述隋的统一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突厥与隋王朝及西方世界的关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大工程、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隋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唐史部分分68节,主要论述了唐王朝的统一与贞观之治、唐代的宰相制度、门第与郡望、高宗、玄宗、武则天以及唐的中衰、隋唐漕运、隋与初唐佛教流传及唐代佛教的发展、文学变迁与进士科之流弊、唐代诗词乐律与诗人、府兵、行骑与后期边兵、安史之乱与藩镇之祸、唐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均田制与两税法;牛李党争、唐末农民起义、唐代职官概论、教官、爵、勋、赐与俸料、地方区域与社会组织、唐代的手工业、商业、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等项内容。全书之后,附有13幅历史地图。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隋唐历史的著作。在全书结构上既注意到全面反映隋唐的社会历史,从政治、军事到民风民俗都有论及,又注意在重点问题和自己擅长的问题上深入论述,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使该书成为一部较有特色的断代史著作。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 | 唐长孺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是唐长孺先生关于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的经典著作,凝聚了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独到的史学见解。 唐长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面造诣颇深。这部讲义以时间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历史演进。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如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南北朝的门阀政治、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清晰展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博弈及制度的传承与革新。 在社会经济层面,讲义分析了土地制度的演变,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到均田制的推行与瓦解,揭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及社会结构的变动。同时,对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进程也有细致阐释,无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化,还是隋唐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互动,都体现了文化与族群的交融共生。 此外,唐长孺注重从具体史料出发,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对学术争议问题提出精辟见解,如对士族门阀衰落原因、唐代藩镇割据本质等问题的剖析,兼具学术深度与启发性。其论述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既适合专业研究者参考,也便于历史爱好者系统了解这一复杂而辉煌的历史阶段,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典籍。 |
退想斋日记 | 刘大鹏 | 民国刘大鹏撰。大鹏,《改修孙家沟幻迹》提要已著录。日记始于光绪十七年(1891)十二月初一日,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七月十四日,计五十年又八个月,现只存四十一年所记。由于作者的经历,所以日记记载了许多重要史料。其一是记述下层社会、民间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风俗习尚。这些都是正史所不载,而一般读书人的日记、笔记不屑于或没有生活基础来记载的,颇为真实、丰富和珍贵。其二,也记载了不少科举、学堂等实际情况。他在日记之外另有专门记述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日记:《乙未公车日记》、《戊戌公车日记》、《桥梓公车日记》三种。在他的日记中,迷信、私人生活、感慨等占有相当多的部分。除日记外,刘大鹏还有《潜园琐记》六卷(多记义和团运动时期他的耳闻目睹)及诗文集、笔记、《晋祠志》、《晋水志》及其他地方记载多种,都未刊行。 |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 洪业 | “诗圣”杜甫何以荣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称号?洪业身处日寇囹圄,欲以杜甫诗晨祷夕诵;自述平生以杜诗慰其大悲大喜。后寓居大洋彼岸,用英文写就《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T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记,迄今为止仍是海外汉学领域有关杜甫研究的最重要的著述。洪业的传记书写寄寓个人感情,全书译引杜诗达374首,融合史事,逐一析释,力求考实诗人生平踪迹。 |
唐朝历史的教训 | 岑仲勉 |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经济发达,疆域辽阔,科学技术领先,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大国。它开创了“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荣景象。然而,也是这样一个辉煌的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之后以不可挽回的趋势逐步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藩镇割据局面的愈演愈烈,吐蕃、契丹之侵略扩张,王仙芝、黄巢之农民起义…… 本书会告诉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盛世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本书作者作为唐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对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和重要史实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深度还原了大唐王朝被人忽略的历史真相。 |
忘山庐日记 | 孙宝瑄 | 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末孙宝瑄著。宝瑄(1874~1924)字仲玙,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曾任邮传部庶务司主稿。曾与维新派有来往,是一个比较开朗的知识分子。孙宝瑄日记初名《梧竹山房日记》,后改名《忘山庐日记》,取释家“见道忘山”之意。日记始于1893年,大部分毁于兵燹,今仅存1893、1894、1897、1898、1901—1903、1906—1908诸年的日记。作者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戊戌变法、辛丑和约、日俄战争等,此外还有不少社会新闻、地方风情等,均就其目见耳闻记录于日记之中,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丰子恺自述 | 丰子恺 | 精心撷取了丰子恺的自述性文章数十篇,分为“童年记忆”“苦学经验”“居缘缘堂”“艺术逃难”“日月楼中”“艺术年表”等六个部分,内容涉及作者的童年回忆、求学之路、笔墨生涯、历史流光和生活随感等,可借以系统了解这位艺术大师颠沛而赤诚的一生。 |
秦汉史 | 李源澄 | 本书为原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李源澄先生代表作,前有国学大师钱穆序。全书二十三章,首述始皇二世,次述楚汉之际,三述高祖,四述孝惠吕后,五述文帝景帝,六述武帝,七述霍光,八述昭帝,九述元成哀平,十述王莽,十一十二述光武,十三述明帝章帝,十四述和殇安顺,十五述冲质桓灵献,十六论政治思想,十七论法吏与法律,十八论选举与学校,十九论社会经济与国用,二十论地方政治,二十一述社会风俗,二十二述官制,二十三论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谥法备考 | 杨应琚 | 杨应琚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纂的谥法研究专著,为古代谥法制度的集大成文献。全书共六卷,分为三大部分:卷一《谥法》系统阐释谥号的定义与分类;卷二《谥法总论》梳理谥法源流与理论框架;卷三至六《谥法指实》按朝代辑录周代至明末的谥号实例,涵盖帝王、臣僚及特殊群体(如隐士、宦官),并附作者考辨按语。 杨应琚时任西宁道官员,以考据精审著称。此书首次系统整合上古至明代的谥法资料,被陈弘谋誉为“自有谥法以来,未有如此书之提要钩玄者”。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献集成性,补全了历代谥法案例的缺漏;二是理论创新性,结合史实分析谥号授予逻辑;三是影响深远,成为清代谥法制度研究的基础,直接启发鲍康《皇朝谥法考》等后续著作。 |
高宗武回忆录 | 高宗武 | 这本《高宗武回忆录》是他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后,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是高宗武对自身经历的回溯,以独特视角揭开了民国时期外交风云的隐秘面纱。书中,高宗武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细致描绘了1934年至1939年间中国对日外交的复杂局势。作为民国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深度参与多场重要外交谈判,书中如实记录与日本高层的周旋交锋,将当时外交官员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艰难抉择与博弈,生动呈现于读者眼前。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书中对“高陶事件”有详尽叙述,他与陶希圣冒死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行径,这一情节不仅展现出他的民族大义,更让读者得以窥见抗日战争时期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高宗武回忆录》语言平实,却充满历史厚重感,是研究民国时期外交史、中日关系史及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历史的珍贵一手资料,为后人了解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视角。 |
王映霞自传 | 王映霞 | 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
自由的人 | 佚名 | 本书是以梁实秋、林语堂为代表的众多亲历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位极具争议性的文人——徐志摩、郁达夫、闻一多、林语堂生平片段的追忆。在众人多角度的回顾中,四位文人的人生轨迹、思想流变、人际交往等细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均为与这四位大家有过直接接触和生活的人,因此读起来真实可信,读者宛如进入历史现场一般。 本书的众多史料均为大陆所鲜见,如徐志摩与陆小曼、王庚、翁瑞午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真相,闻一多早年在美国留学的传奇经历,林语堂如何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