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武林理安寺志 | 杭世骏 | 凡八卷。清朝杭世骏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理安寺位于浙江杭县南山,五代伏虎逢禅师创建,原名法雨寺,宋理宗时改名理安寺。明弘治四年(1491),龙井山洪水暴发,寺遭废。万历年间,法雨大师重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僧众多,生产微薄,不敷支出,乃发帑重建,增寺下千亩,斋田二百余亩。寺位于九溪十八涧中,而四绕之峰峦,高接天日,烟霞郁勃,风景殊胜。关于该寺之寺志,旧有法雨大师撰寺纪四卷,然因日久板毁而不存。康熙年间,迦陵老人又撰寺志六卷,稿成未刻而遭火烧毁。乾隆年间,僧实月再纂志稿,亦失于火,时杭世骏受智朗上人之请而撰寺志,共计八卷,分为八门:恩宠、梵宇、山水、田亩、禅宗、规约、著述、艺文。志出于名家,体例严谨,实为寺志之善本。 |
凤凰山圣果寺志 | 佚名 | 一卷。清释超乾修辑。此志无目录,志首为序,舆图,内容为:山,即凤凰山;寺山旧迹,其目为峰、岩、石洞、坞、岭、松涧、井泉、池、潭、场、石像、衕;寺,即圣果寺;寺旧迹,其目为殿、堂、房、楼、阁、堂、门、亭、庵、桥、塔;记;疏;历代,即本寺历代佳持;祖塔。此志体格最怪,以山寺旧迹为纲,采取各采题咏为目。其历代一门,叙述禅门宗派,起于唐代无著文喜禅师。因释超乾为诗僧,生性慕风雅,故有此辑。此志无他寺志宣扬灵异、登记、产业之俗气,但也失于偏。该书收入《武林掌故丛编》第六集。 |
七塔寺志 | 佚名 | 民国陈寥士撰,本寺因于康熙时建七浮图于寺前,故俗称七塔寺,全名为七塔报恩禅寺。民国以来,传戒讲经,设藏经楼,立佛学院,法事甚为隆盛。为临济宗派下的寺院,民国时代的名僧圆瑛即嗣法于本寺,并曾任住持。本书卷首有题辞、序、图像、凡例。卷一图记,卷二金石,卷三沿革,卷四建置,卷五僧谱,卷六法要,卷七产业,卷八艺文。书末有补正一卷。 |
增修云林寺志 | 厉鹗 | 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清朝厉鹗撰。鹗有《辽史拾遗》,已著录。是编成于乾隆甲子.以灵隐旧志脱漏尚多,且圣祖仁皇帝省方南幸,驻跸山中,赐名“云林寺”,不宜仍用旧名,故因前志而增辑之。首纪宸恩,次山水,次禅祖,次法语,次檀越、人物,次艺文、诗咏,而以遗事、杂记终焉。 |
龙兴祥符戒坛寺志 | 佚名 | 十二卷,清张大昌撰,主要内容包括,建置、寺宇、古迹、金石、僧伽著述、僧伽表、僧伽列传、杂述和题咏九门,大体从历史到现状,综合记述了该寺的全貌。龙兴祥符戒坛寺,初名“发心寺”,始创于南朝梁初,后改名“众善寺”,又改名为“中兴寺”。唐神龙三年(707)始改名“龙兴寺”。五代吴越钱俶在此立戒坛院,因此称“戒坛寺”。宋祥符初改为“大中祥符寺”。历经沧桑,至清光绪间才命名为“龙兴祥符戒坛寺”。 |
慧因寺志 | 佚名 | 全名《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
破山兴福寺志 | 程嘉燧 | 明代程嘉燧编撰,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共四卷(一说五卷)。该书以江苏常熟破山兴福寺为记述对象,卷一、卷二收录山水古迹及历代诗文,卷三记载寺院建筑沿革,卷四详述禅宗法脉与僧人传记。寺志纂修历时四年,内容涵盖自北齐建寺至明末的千年历史,尤以唐代怀述、常达,后梁彦偁,宋代晤恩四位高僧事迹为要。现存明崇祯原刻本含钱谦益序言及苏先绘制的寺观图,被《四库总目》评为“叙次雅洁,为山志中差善之本”。该志不仅是研究江南佛教史的重要文献,更为后世方志编纂提供了原始史料依据。 |
大昭庆律寺志 | 佚名 | 作者(清)吴树虚。体例分盛典、兴建、旧迹、净社、戒律、轨仪、僧伽、游集等八门。其与一般寺志不同者有三:一是卷一列“盛典”一门,记康熙、乾隆驾幸昭庆的情景。二是立“净社”一门,叙宋太宗淳化间寺僧省常慕庐山慧远结白莲社而发起结“净行社”,一时枢机大臣、台阁名士参预者百余人,而一般士庶不下千余人,可谓盛况空前。而越五百年后,明寺僧觉海又发起成立了“放生社”,是乃继净行社之风,且有相当规模。三是设“戒律”和“轨仪”二门,备述释氏内部的种种法规程式,此中的清规戒律五花八门,自非外界所能尽晓者。 |
武林灵隐寺志 | 孙治 | 八卷。清代孙治撰,徐增重编。《灵隐寺志》原有明万历(1573—1619)年间白珩所修之稿。清康熙九年(1670),孙治重修为十二卷。次年,徐增就孙治之志重编为八卷十四门:开山、重兴、山水、梵宇、古塔、古迹、禅祖、法语、檀越、人物、艺文、诗、遗事、杂记。清康熙以前有关灵隐寺的文献皆详载于此寺志。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刊本。收入《丛书集成续编》、《中国方志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2004年杭州出版社出有魏得良标点本。 |
康熙鸡足山志 | 范承勋 | 清范承勋撰。康熙三十一年(1692)刊本。鸡足山在云南宾川东一百里,一顶三支,俨如鸡距,在苍山洱海之间,相传为迦叶尊者入定处,佛寺最多,故志山者多述佛门事。是志之前,明徐宏祖有鸡山志四卷,清高奣映亦在康熙间修成鸡足山志,内分十三卷首一卷,传抄未刊。康熙三十余年承勋因旧志增修,分图纪、考证、星野、形势、山水、寺院、人物、灵迹、物产、艺文凡十门,以迦叶像冠于卷端。 |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 | 佚名 | 明代释广宾基于天竺山历代寺志文献,整合五代石晋天福四年(939年)建寺至崇祯年间史料编撰而成。书中详细考证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赐额"天竺灵感观音院"的敕令原文,并记录万历年间方丈大殿重修过程。全书系统记载杭州上天竺讲寺自五代至明清的建寺沿革、宗教活动及中韩佛教交流史实,包含普门示现品、自在功德章等章节结构。书中对天竺灵感观音院赐额、华严阁兴建等事件的记述,为研究南宋华严宗复兴提供核心文献支撑。 该志书被《明清江南观音香汛的地域系统》等学术研究列为参考文献,印证其在佛教地理与民俗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
崇福寺志 | 朱文藻 | 四卷,续志一卷。清朱文藻纂辑,章廷槐续。 朱文藻 (1735—1806), 字映漘, 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纂《余杭县志》,未成即逝。还纂有《臬亭小志》、《洞霄宫续志》、《金鼓洞志》等。据咸淳《临安志》载:崇福寺为古刹,位良山门外,元代系宝寿院,寺中众多高僧。此志共四卷,卷一总叙,卷二寺宇上,卷三寺宇下,卷四住持、各房山主、檀护。续志为:住持、檀护、事实、诗。是编唯总叙一篇,纲目备举,词笔瞻雅。如寺宇上,备载关帝笤经,寺宇下,详登寺产册籍。皆为近俗。据《清皇朝文典》卷九十九载: 乾隆元年(1736),编修王峻拟撰御制崇福寺碑记一篇,记清世宗颁旨发帑重整此寺,始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落成于十三年(1735)七月,但此志未见提及。续志一卷,成于里人章廷槐,唯《禁约剪代寺南古樟树》一篇宜传,其它事与文,均无足观。其收入 《武林掌故丛编》第三集。 |
续修云林寺志 | 佚名 | 八卷。清沈鑅彪纂。沈鑅彪,仁和 (今浙江杭州) 人,翰林院编修。灵隐 (位今杭州市)为浙江首刹,自韩昌黎始为寺纂志,其后有孙治、吴门徐增修成《灵隐寺志》。清康熙皇帝赐“云林”匾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厉鹗之续修云林寺志,孙吴志与厉志,并著录于《四库书目提要》。道光间, 沈鑅彪续修,志成于道光九年(1829)。此志卷一宸音、墨宝、谕旨,禁约免粮碑附之,卷二重兴、梵宇,卷三檀越、禅祖、古塔、世系图,卷四语录,卷五艺文、墨迹,卷六诗咏,卷七题名,卷八遗事、纠误,禅祖补遗附之。厉鄂之《云林寺志》已是名山佳作,此志续其之后,工力悉敌,纠误各条,尤能补前志之失。题名一卷,补遗一目,尤见于搜采之功。因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寺毁于火,清仁宗特出万金重修寺院。此编之作,适在重建之后,故开卷以此为冠。该志收入《武林掌故丛编》第一集。 |
嘉靖虔台续志 | 佚名 | 五卷,为嘉靖三十四年谈恺修,谈恺,无锡人,进士,嘉靖三十二年任巡抚南赣御史。《虔台续志》所纪事始于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之弘治八年乙卯(1495)初,终于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之嘉靖三十四年甲寅(1554)二月,定稿于嘉靖三十五年乙卯(1555)二月。记录了60年间金泽、韩邦问、张本、周南、蒋昇、陈恪、王守仁、聂贤、潘希曾、汪鋐、周用、陶谐、钱宏、唐胄、陈察、王浚、吴山、李显、虞守愚、顾遂、朱纨、龚辉、喻智、卢勋、张烜、谈恺、汪尚宁等26任南赣巡抚的莅任及政绩。 |
民国神木乡土志 | 佚名 | 记录民国时期神木地区历史与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四卷。姜政三(治齐)、魏楚翘(超)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1970年台湾省成文出版社出版。神木地处陕西省北部,自秦汉设郡县以来,便是中原与草原的交汇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该志书详细记载了当地的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上,对神木的山川形势、土地风貌进行细致描绘,让人直观感受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方面,对当时神木的人口数量、分布及变迁情况进行了梳理,其中提及同治七年回民起义军攻破县城及高家堡等地后,人口大幅减少,此后逐渐回升但仍历经波折,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在经济领域,涉及到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情况,展现了民国时期神木的经济业态。文化教育上,对当地的教育机构、文化传统等进行了记录。 |
光绪高陵县续志 | 佚名 | 陕西地方志。清程维雍修,白遇道纂。八卷。维雍,福建归化人。官高陵知县;遇道字悟斋,高陵人。光绪进士,授编修、国史馆协修。高陵吕志后,万历、雍正二修,因历时久远,内容疏略,程、白二人遂就吕志重修,成于光绪七年(1881),约十三万字。卷前为续修序言及县境总、分图九幅,昌运、 中南、乔望、中白、禑南五渠图颇珍贵。正文依吕志体例分门,仅将历数述改作缀录。依次为地理、建置、祠庙、户租四志及礼仪抄略、官师传、人物传、科贡间传、邸宅陵墓、缀录十门。地理志重水力,记渭清泾三水,津渡二,渠六,并用水则例、水司碑记、受水利夫诸水利事宜,水文资料丰富。有光绪十年(1884)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据鞍录 | 杨应琚 | (清)杨应琚撰。杨应琚(1695—1767年),字佩之,号松门,汉军正白旗人,历任户部员外郎、甘肃西宁道、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甘肃巡抚、陕甘总督等职,曾创建西宁贡院、西宁书院和回民社学,编纂《西宁府新志》。《据鞍录》于乾隆四年(1739年)成书。 本书不分卷,日记体,是杨应琚在西宁道任内奉命赴京晋见乾隆帝时在途中所作。此行路线自今青海乐都出发,经今甘肃永登、兰州、临洮、陇西、甘谷、陕西凤翔、西安、华县,止于风陵渡,后因“酬应益繁,无暇记录”,遂辍笔。凡沿途风光、古迹遗物、居民生活状况皆有详载,文笔峻拔,该书对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鞍录》无单行本,最早被《藕香·零拾丛书》收录,乾隆朝刊行,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阅览室有藏。今收入《古西行记选注》(杨建新主编,宁夏人所民出版社,1987年)。 |
光绪雄县乡土志 | 刘崇本 | 雄县人刘崇本编纂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乡土志书,成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刘崇本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举人,精研经史、汉学、金石考据、文学,热心地方志,还曾参与或总纂 1929 年版《雄县新志》等多部地方志书。 该志书介绍了雄县的地理环境、山川道路,记载了当地从康熙九年到光绪十一年人口的变化,以及与环境灾害的关联。书中还有对雄县历史人物的介绍,如 “赵映辰…… 署雄县知县,勤恤民隐严禁吏胥舞文索贿之弊”,还记叙了戚崇进等知县的政绩。在实业方面,提到雄县地势平坦适合耕作,“士农工商” 职业者人数记载详细,商务发达,猪、羊、鹅、鸭、干粉、蜡烛、砖瓦等商品品类丰富、商埠众多。此外,作者还用近 20 页篇幅介绍雄县境内花鸟鱼虫植物等的特征、效用,甚至还有一些吃法介绍。 总体而言,《光绪雄县乡土志》生动细致又宏大全面地记述了雄县的方方面面,为了解清末雄县的社会风貌、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雄县地方史以及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j |
道光镇原县志 | 佚名 | 李从图总纂,道光二十六年(1846)成书。该志在张辉祖原纂辑稿基础上增删而成。李从图,江西南城人,道光己丑翰林,改授文县知县。道光二十六年任镇原知县,其所增删、刊刻的张辉祖原纂县志,共二十三卷,分图、纪、表、志、传五类,涵盖恩纶、恩泽、官师、人物、选举、乡贤、孝友、节烈、寓贤、大事、沿革、天文、地理、建置、食货、礼乐、风俗、经籍、学校、兵防、拾遗、艺文、方技、仙释、叙传等方面。资料丰富,内容浩瀚,体例完备,集清代前期镇原县所编各志之大成,为此后镇原各志续编之蓝本,是古代地方史志中难得的佳作之一。光绪年间,镇原中峰书院刻版重印,分别藏于国家、甘肃省和陇东学院图书馆,有破损。2004年镇原县根据各种藏本整理,影印内部交流。 |
道光大竹县志 | 佚名 | 四川地方志。清翟瑔修,王怀孟等纂,蔡以修续修,刘汉昭等续纂。四十卷,瑔,江南泾县(今属安徽)人。举人,时官大竹知县。大竹旧有乾隆志,此为承前修纂,于道光二年(1822)成书。约十七万字。正文分星野、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户口、水利城池等五十二志。其中有目录、天文者十二志,含十五目,十六图。山川志详载华蓥等山、峰、岭七十余。江、河等水二十余,洞、潭、井数十,为该地颇为详尽的山川地貌资料。有道光二年(1822)刻本。j |
乾隆大竹县志 | 佚名 | 十卷,《乾隆大竹县志》是大竹县现存最早的县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该志由陈仕林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主持编纂刊行。陈仕林为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大竹县知县。其编纂过程颇为曲折。大竹县志创修于明代,历经兵灾散失。陈仕林到任后多方搜求,先得县人刘裔超家藏抄本,后又获王以曜后人王敬宜出示原底本。在此基础上,他延请县中士绅分行采访近事,最终编订成帙。全书约8万字,分为十门,涵盖封域志、营建志、秩官志、武备志、风土志、赋税志、祀典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等。内容丰富,对大竹县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民情、职官设置、选举情况、人物事迹以及艺文创作等方面均有详细记载。其中,人物、职官、艺文收载尤为详尽,艺文主要收录清代诗文,如陈仕林、王以曜和寓居本县的云南进士李云程的诗文各有二十篇(首)左右,王以曜《游凤凰山记》、陈仕林《阖邑捐回赈济碑记》等文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今存乾隆五十二年刻本,是研究大竹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为后人了解古代大竹社会风貌、文化传承等提供了直接依据。j |
道光神木县志 | 佚名 | 八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神木知县王致云与幕宾朱壎纂修刻,神木,古称麟州,是杨家将故里,也是史前最大城址石峁遗址的所在地,主要记载了神木县的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这本地方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地方特色,涵盖了神木县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重要的地方人物等内容。其编纂旨在记录和保存地方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
嘉庆新安县志 | 佚名 | 嘉庆《新安县志》二十四卷、卷首一卷,舒懋官修,王崇熙纂,是一部清代嘉庆年间修纂的广东新安县(即今广东省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域)县志。分为沿革志、舆地略、山水略、职官志、建置略、经政略、海防略、防省志、宦迹略、选举略、胜迹略、人物志、艺文志等十三个部类。 |
[乾隆五年]富平县志 | 乔履信 | 清乔履信修纂。八卷。是志始修于乾隆四年(1739年),次年成书付梓,记事止于乾隆五年(1740年)。约14万字,是在韩文《富平县志稿》的基础上修补订正而成,分星野、建置、山川、河渠、赋役、乡甲、学校、典礼、职官、选举、名宦、人物、祥异、艺文,共14门类,21个子目,记事至清乾隆五年。京师图书馆藏本共5册,第1册序、图、星野、建置、山川、河渠、赋役,第2册乡甲风俗附、学校、典礼,第3册职官、选举、名宦,第4册人物、乡贤、节烈、流寓、仙释,第5册祥异、艺文。有乾隆五年刻本。 |
康熙延安府志 | 佚名 | 康熙《延安府志》反映范围包括现在延安、榆林两市全境和铜川市宜君县。清顺治十七年(1661)牛天宿任延安知府时倡修《延安府志》,继任者王廷弼、陈天植续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吴存礼任知府后,对府志稿终审定稿后始刻印,康熙四十三年离任前印毕。从始修到印成志书,先后经6任知府,历44年。雍正七年至乾隆二年徐洹瀛任知府期间,手写增补了少数内容。本志在写作体例上以志分卷,共10册,全志分10个专志,即舆地、建置、田赋、兵防、秩祀、官秩、选举、人物、纪载、艺文,每志1卷,共10卷;各专志视内容多寡分目,全志共56目。志目之下,按19州县,卫所、道、营堡依次分别记述。本次校点对原志文进行了校点,对原来的通篇文章依据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段,对模糊不清或空缺的字参考其他资料尽量进行了补正,对原志中的生僻字、生僻典故、重要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做了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