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作者姓名或身份未被记载、不为人知,或因主观意愿不愿透露姓名的情况。“佚” 意为 “散失、失传”,“名” 指 “名字”,字面即 “失去名字” 或 “未留姓名”,常用于标注作者信息缺失的作品、言论或事迹。
在文学艺术领域,古代诗词如《古诗十九首》中部分因年代久远失传作者的作品,民间歌谣、谚语等集体创作,常以 “佚名” 署名;现代作品中作者若不愿公开身份,也可能以此代替真实姓名。文献与史料中,部分古代兵书、医学典籍等因编纂时未记录作者或版本流传中信息散佚,也会标注 “佚名”。网络时代的文章、段子等若来源不明或作者未主动署名,同样常被标记为 “佚名”。
它与 “匿名”“笔名” 有所区别:“佚名” 多因客观原因导致作者信息未被记录,如汉代乐府诗中的民间作品;“匿名” 是作者主观主动隐瞒姓名,如现代刻意不署名的投稿者;“笔名” 则是作者用虚构名称代替真名,如舒庆春以 “老舍” 为笔名。
从文化与历史角度看,“佚名” 反映了古代文献因战乱、时间流逝导致的信息缺失,也体现了民间集体创作无需个人署名的特性。在版权意识普及的今天,它更多用于无法追溯作者的情况,与古代的被动性不同,现代主动匿名需通过法律或平台规则明确权利归属。而在数字化时代,部分网络 “佚名” 内容可通过大数据追溯来源,但古代 “佚名” 作品的作者身份可能永久成谜,街头艺术等领域的 “佚名” 创作甚至成为强调作品表达价值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