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示永宁郡夫人(郑两府宅)
既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决欲亲近善知识,孜孜矻矻,不舍昼夜,常以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茶里饭里,坐时卧时,指挥奴仆时,干办家事时,喜时怒时,行时住时,酬酢宾客时,不得放舍。常常恰似方寸中有一件紧急未了底事碍塞,决欲要除屏去,教净尽,方有少分相应也。
译文
开示永宁郡夫人(郑两府宅)
你既然知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常住,永远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生死问题乃是人生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那就务必得以真正有学问道德的高僧为榜样,孜孜不倦,勤奋不懈,夜以继日,始终将“生死”两个字刻在心间。无论喝茶时还是吃饭时,坐时还是睡时,指挥奴仆时还是处理家务事时,喜时还是怒时,行时还是住时,以及应对宾客朋友时,你都不能把这“生死”两个字忘了、丢下了。应当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好像感到心中有一件紧急而未了结的大事壅塞着、障蔽着,必须把它彻底解决了、去除了,这才与禅学宗旨有了某种契合。
原典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当见月亡指,切不得泥在言语中。若于语上寻玄妙,言中求奇特,落处如此做工夫,则失方便矣。妙喜从来无实法与人,直是据款结案,将平生悟得底,开口见胆,明白直说与人,有信得及底,依而行之。
译文
当你阅读经典以及研究古代高僧大德悟入佛道的机缘条件时,应当做到“见月亡指”,以见月为目的,千万不可受语言文字的束缚。倘若你在语言上寻找玄妙,去文字中追求奇特,只如此这般地做功夫,那么就失却了以语言为悟道之方便施设的本来意义了。我这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实在的佛法教给别人,只不过如实将自己的禅法实践加以总结、概括,把平生所觉悟的内容,痛痛快快、明明白白、直截了当地说给他人听。要是有人相信我所说的,那么就请他根据我所说的去做就是了。
原典
示妙智居士(方敷文务德)
从上诸佛诸祖,真实为人处,先教立决定志。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①,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无决定之志,则无决定信矣。佛不云乎:“信为道元②功德母③,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④。”如来地,即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是也。
注释
①心地开通:意为证得菩提、获取觉悟。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而生起一切诸法;修行者也须以心而展开修行。因此,心地也就是心。心地开通,便是指心的觉悟,不用为烦恼等所障碍、束缚。
②道元:正道的根元。道,指佛道、佛法。唐译八十卷本《华严经》卷十四:“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③功德母:一切功德的源头、源泉。功德,功德福利之功能,这一功能为善行之德,故名。《大乘义章》卷九:“言功德者,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通常以念佛、诵经、布施等为功德,但禅宗别树一帜,《景德传灯录》卷三载梁武帝与菩提达磨的有关对话,云:“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云: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④如来地:指佛的阶位。《楞伽经》卷二:“如来禅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
译文
开示妙智居士(方敷文务德)
过去历代佛祖,他们传播佛法、启发世人,首先就是教导人们确立坚定不移的志向。所谓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是要下决心在此生证得菩提、获取觉悟,不再为无明烦恼所束缚,直至与诸佛诸祖相见,不受一切障碍,进入大休歇、大解脱境界。倘若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也就不会有强烈的信心和信念。释迦牟尼佛说:“信念和信心是正道的根源、功德的源泉,它能培植生长一切善法。”又说:“信念和信心能够增长智慧功德,有了信念和信心就必定能够到达如来地。”所谓“如来地”,便是大休歇、大解脱的境界,也就是成佛的境界。
原典
示张太尉(益之)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①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为空寂之教,恋着个皮袋子②,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殊不知,只这怕怖底心便是生死根本。佛自有言:“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③。”《宝藏论》云:“寂兮寥兮,宽兮廓兮;上则有君,下则有臣;父子亲其居,尊卑异其位。”
以是观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扬至尊圣化者亦多矣,又何尝只谈空寂而已。如俗谓李老君说长生之术,正如硬差排佛谈空寂之法无异。
老子之书元不曾说留形住世,亦以清净无为为自然归宿之处。自是不学佛老者以好恶心相诬谤尔,不可不察也。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
注释
①佛乘:又名“一乘”“一佛乘”等。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途径或教说。大乘佛经《法华经》首倡这种说法,认为声闻、缘觉、菩萨(或佛)“三乘”说是“方便说”,而唯有“一乘”才能引导众生达到解脱。《法华经·方便品》:“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②皮袋子:指众生的身体。《赵州录》:“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有。僧曰:既有,为什么撞入这个皮袋?”
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见《法华经·方便品》。意思是说,一切法都住于真如之位(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因真如常住,故世间之相也常住不变。这是《法华经》的方便说,也是天台宗的核心思想,显示俗谛常住、一念三千的原理。
译文
开示张太尉(益之)
一些官僚士大夫未曾向佛乘中留意,认真实践,往往以佛乘为空寂之教,不愿修习。他们留恋着自己的肉体,听到他人说空说寂,就产生了畏惧害怕之心。他们根本不知道,就是这畏惧害怕的心便是生死的根本、成佛的源头。佛曾经说过:“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意思是说,不脱离世俗生活而能成佛。佛又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思是说,一切事物住于真如之位,世间之相常住不变。《宝藏论》说:“世界多么寂寥宽廓、广大无边;上有君主,下有臣子;父子相亲,尊卑有序。”
由此看来,佛的教导、教义,在许多方面都紧密配合、助扬儒家圣人的教化,怎么能说只是谈论空寂呢?比如,世俗认为老子宣传长生不老之术,这种看法与有人硬是差派、指责佛教只是谈论空寂没有什么不同。
老子的书中原本并未说到要肉体不坏、长生不死,也只是以清净无为作为自然归宿之处。因此,未曾学习佛、老的人总喜欢以自己的好恶之心随意加以诬谤,这是必须仔细考察的。我以为,儒、释、道三教圣人所立宗教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教义、思想是相通的,达到殊途而同归,这是万古不易的道理。
原典
示曾机宜(叔迟)
此事不在聪明灵利,亦不在钝根浅识。据实而论,只以喷地一发为准的耳。才得这个消息,凡有言句,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①。所谓胸襟流出、盖天盖地者,如是而已。非是做言语、求奇特,他人道不出者,锦心绣口、意句尖新,以为胸襟流出也。
注释
①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不是离开不变的本体而另有所谓依据,因为所依据的就是不变的本体。意谓一切现实的存在并非脱离真如本体,因为一切现实的存在就是真如本体。因此,凡有言句,一切运为,只要是自然流露,都与真如相契。
译文
开示曾机宜(叔迟)
禅悟这件事,既与聪明灵利无关,也与钝根浅识无关。实实在在地说,它只是以“喷”地一发为准则。一旦获得这“喷”地一发,凡有言句,都与佛道不相违背;因为,一切现实的存在并非脱离真如本体,一切现实的存在就是真如本体。人们常说的“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着意设计言句、取新求奇,那些别人说不上的、经过修饰加工的、漂漂亮亮的语言也可看作是“从胸襟流出”。这是两回事:一者自然,一者做作。
原典
老僧常与衲子辈说,要参妙喜禅,须是办得一生不会始得。若要求速效,则定是相误。何以故?只为从来无法与人。
译文
我常对出家人说,要参我的禅,必须要有一生都学不会、不能得悟的思想准备。谁若是想追求效果迅速、立竿见影,那他必然要失败。为什么?只因为我这里从来就没有什么佛法能够授予他人。
原典
妙喜为尔说破:奉侍尊长,承顺颜色;子弟之识当做者,不得避忌。然后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日用四威仪内常自检察,更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时提撕。无事亦须读圣人之书,资益性识。苟能如是,世、出世间俱无过患矣。
译文
现在我为你说清楚:奉侍尊长时,要顺从他们的意愿,不得违背;凡作为子弟应该做的事,不可回避。然后随顺自然,放旷任运,逍遥自由。同时又须于行、住、坐、卧这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经常检查察看自己的行为举止,更要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刻提醒警觉自己。此外,没有事做时也还应该阅读圣人的书,以提高思想意识,增进悟性。假如能做到以上这几条,那么,无论处于世间还是出世间,都将不会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