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

蕴闻

(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以一大藏教,为世标准,于今赖之。

(臣)山野微贱,遭值圣明,屡获瞻望清光,禀承音旨。圣言高远,非凡所及;斯道庆幸,有待而兴。窃欣希阔之逢,敢陈诚切之恳。伏念(臣)先师前住径山大慧禅师(宗杲),敏悟英发,直受正传;善巧方便,开悟后学。其平日提唱语要,(臣)随处记录,皆已成书。既为《广录》三十卷,又为《语录》十卷。谨缮写诣阙上进,伏望万机之暇,俯垂省览。

(臣)又伏见真宗皇帝景德年中,以僧(道原)所集《传灯录》颁降入藏,今(臣)所进先师《语录》十卷,欲乞圣慈依上件体例,特赐指挥,亦令入藏,用广流通,使后学皆得预闻,在先师益为不朽。(臣)无任战灼,俟命之至取进止。乾道七年三月日,径山能仁禅院住持慧日禅师(臣)蕴闻奏札。(录自《大正藏》卷四十七)

临安府径山沙门释宗杲传

如惺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剃染。

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

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厘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

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

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什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问:“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只么,死也只么。有偈无偈,是什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据《大正藏》卷五十,《明高僧传》卷五)

宗杲生平大事略表

·元祐四年(公元一〇八九年) 一岁

十一月初十日,宗杲生于宣州宁国县(今安徽省宁国市),俗姓奚。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〇一年) 十三岁

是年,因在乡校以砚误投老师而弃学,萌出家之念,云:“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

·崇宁三年(公元一一〇四年) 十六岁

父母知宗杲无处俗之意,便令寓质于本县的西寺。同年九月,诣东山慧云院,礼慧齐为师。

·崇宁四年(公元一一〇五年) 十七岁

是年剃发出家,并于景德寺受具足戒。常看禅宗诸家语录,尤其喜爱云门文偃语录。

·大观元年(公元一一〇七年) 十九岁

开始游方参学,寻访善知识。

·大观二年(公元一一〇八年) 二十岁

参曹洞宗洞山道微禅师,两年内,曹洞宗旨全部参得。道微决定传授心印。宗杲认为,“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证自悟之法?”“大丈夫参禅,岂肯就宗师口边吃野狐涎唾?”便离之而去。

·大观三年(公元一一〇九年) 二十一岁

至泐潭山宝峰寺(在今江西南昌)挂搭,投临济宗黄龙派湛堂文准禅师门下。直至政和五年,前后六年,未获彻悟。

·政和五年(公元一一一五年) 二十七岁

是年夏,湛堂文准病,临终时嘱宗杲往四川参圆悟克勤

·宣和七年(公元一一二五年) 三十七岁

四月,抵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宁寺挂搭,参谒圆悟克勤,不久即得悟。克勤著《临济正宗记》以付宗杲,使掌记室,分座训徒。

·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 三十八岁

居天宁寺记室,分座训徒。钦宗皇帝奏赐紫衣,并赐师号“佛日大师”。

·建炎元年(公元一一二七年) 三十九岁

北宋灭亡后,宗杲离京南下,过扬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南京宝华山、苏州虎丘等。

·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〇年) 四十二岁

住江西云门庵,开始独立传法。

·绍兴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 四十六岁

受林适可司法之邀,住于福建长乐洋屿庵。时因宗徒拨置妙悟,使学者困于寂默,故而著《辨正邪说》而攻之,以救一时之弊。又于此时起“力排默照为邪”。“看话禅”也在这一年创立。

·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 四十七岁

应江少明给事之请,住于福建泉州小溪云门庵。“内外度夏者二百人,皆丛林老成”;“从游士夫,皆一时名士”。

·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 五十岁

住杭州径山之第二年。徒众将近一千,均为诸方有名望之士。由是宗风大振,号“临济再兴”。

·绍兴九年(公元一一三九年) 五十一岁

是年,龙象骈集,坐夏者一千七百有奇。

·绍兴十一年(公元一一四一年) 五十三岁

四月,侍郎张九成来访。宗杲谓九成之禅如“神臂弓”,并为之说偈云:

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

仔细拈来看,当甚臭皮袜。

不久,张九成因反对秦桧对金和议,被革职;而宗杲与九成有莫逆之交,也以“坐议朝廷”罪受迫害,被追毁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

·绍兴十七年(公元一一四七年) 五十九岁

弟子辈将宗杲在衡州期间为禅僧讲说的公案语句汇编成书,宗杲自题书名为《正法眼藏》,意为“欲昭示后来,使佛祖正法眼藏不灭”。

·绍兴二十年(公元一一五〇年) 六十二岁

由衡州移往梅州(今广东梅县)。梅州为瘴疠寂寞之地,但徒众仍“裹粮从之,虽死不悔”。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一一五三年) 六十五岁

法宏首座集录宗杲说法内容,编为《杂毒海》,取“参禅不得,多是杂毒入心”之意。后人改名为《宗门武库》,并非宗杲之意。

·绍兴二十六年(公元一一五六年) 六十八岁

遇赦,放还,恢复僧服。四方虚席以邀,均不就。最后以朝命住浙江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

·绍兴二十七年(公元一一五七年) 六十九岁

住阿育王寺。裹粮问道者,万二千指。“百废并举,檀度响从,冠于今昔。”

·绍兴二十八年(公元一一五八年) 七十岁

被旨迁住径山。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一一六二年) 七十四岁

宋孝宗即位,诏赐“大慧禅师”号,以为褒宠。

·隆兴元年(公元一一六三年) 七十五岁

八月十日,示寂于径山明月堂。孝宗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赐谥“普觉”,塔名“宝光”。

宗杲传承世系略表

菩提达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圆悟克勤——大慧宗杲——佛照德光——北涧居简——物初大观——晦机元熙——笑隐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