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虽是第一部有系统之僧传,但是,在中国佛教史上,始作僧传者,并非慧皎其人。早在慧皎之前,已有不少记述僧人事迹之书问世,其中有些书直接以僧传命名,有些书则以记载寺塔为主,其中附见僧人之行事活动,有些是在记述鬼怪神异故事中附载僧人的事迹。在梁慧皎之前,这些书主要有如下三大类,近二十部:
一、《高逸沙门传》,竺法济撰。此书之特点是“偏叙高逸一迹”,亦即偏重于记载那些清高、超逸之僧人或僧人之清高、超逸事迹,其余的则不述及。
二、《僧传》,法安撰。此书的特点是“但列志节一行”,亦即只记叙那些志节高尚之沙门。
三、《游方传》,僧宝撰。此书主要记载印度来华之游方僧。
四、《江东名德传》,法进撰。此书只记述江东一带的沙门。
五、《僧史》,王巾撰。照慧皎的说法,此书较注重于僧“史”的统摄、连贯,而文体未足。
六、《三宝纪传》,齐竟陵王撰。此书或称之为《佛史》《僧录》。因为佛、法、僧三宝俱载,故虽涉及面较广,但较混杂。
七、《出三藏记集》,僧祐撰。此书主要记载东汉至梁所译经、律、论的目录、序记及译经人的传记等。按慧皎说法,此书所载“止有三十余僧”。
此类直接冠以《僧传》《僧史》之书,还有郄景兴所撰之《东山僧传》、张孝季所撰之《庐山僧传》、陆明霞所撰之《沙门传》等。
此外,还有一类,并非僧人所撰,所载亦非全为僧人事迹,而是在记述世间奇闻杂说、神异故事中附见某一僧人之行事。如:
八、《宣验记》,临川康王刘义庆撰。此书主要记述轮回、报应、感应等事,有些僧人之神异事迹也收录其中,如慧皎《高僧传》中有关康僧会之事迹就曾取材于此书。
九、《幽冥录》,刘义庆撰。此书主要记述因果业报、轮回报应之事,附载一些僧人(如竺法兰、安世高、佛图澄等)的事迹。
十、《冥祥记》,王琰撰。慧皎《高僧传》取材于此书之材料甚多,如慧远、慧义、单道开、竺佛调、僧群、慧进等。
十一、《感应传》,王延秀撰。此书主要写感应故事。
十二、《搜神录》,陶渊明撰。此书类似于干宝之《搜神记》,以“搜奇记逸”为主,载有许多鬼怪神异之事,亦间或载有僧人之神异事迹,如慧皎所说之“并傍出诸僧”。
第三类书是以记叙寺塔为主,傍及僧人之行事活动。这类书如:
十三、《益部寺记》,刘悛撰。此书虽是寺记,但寺离不开僧,故也列有不少僧人之事迹。
十四、《京师寺记》,昙宗撰。此书主要记载京都之寺塔,但也载有僧人事迹,如慧皎《高僧传》中之安世高事迹就曾取材于此书。
正如我们在《题解》中所说,这些书或只限于一时一地,或只收录一行一迹,既未能包容某一僧人的全部行事活动,更不能反映时代佛教活动之全貌,因此,慧皎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包含并远远超出了以往诸书的《高僧传》。
《高僧传》作为中国佛教史籍中的一部名著,俱录于宋、元、明、清各藏经之中,亦被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所编之《大正新修大藏经》、弘教书院刊印之《大藏经》和藏经书院刊印之《大藏经》所收录,均为十四卷。首次将此书单刻印行的是“海山仙馆”。此单行本的款式与藏经诸本无大异,只是把目录改置卷首,以便检举、查阅。再后,把此传单本印行的,是“金陵刻经处”。该刻经处创办者杨仁山居士对本传之卷帙做了一些调整,把原本之十四卷改为十六卷,各卷所含之内容也稍有变动,现把《大正藏》本与金陵刻经处本各卷之内容比照如下:
金陵刻经处本把原附于传末之序、目录移至全书卷首,把《慧皎与王曼颖往返文书》附于传末,此种编排与现代书籍之体系构架较接近,同时有利于读者在读传记之前,就能对全书构架及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故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采用金陵刻经处本。至于全书卷数,因各种藏经乃至辞书均为十四卷,为方便读者查询,各卷与各科目之对应关系,则依《大正藏》本。
另外,在书名问题上,藏经中多径称《高僧传》。由于自此传之后,又有唐道宣所撰之《唐高僧传》、宋赞宁所撰之《宋高僧传》、明如惺所撰之《明高僧传》,为了使读者能一目了然而不致混淆,本书以《梁高僧传》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