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云何瑜伽师地[2]?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3]曰:
五识相应[4]意[5],有寻伺等三[6],
三摩地俱[7]非[8],有心[9]无心地,
闻[10]思[11]修[12]所立,如是具三乘[13],
有依[14]及无依[15],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注释
[1]本地分:本,根本或基本,此处特指基本义理,即其他的四个部分的内容,都以本地分所论述的义理为本。地,瑜伽师地的略说。分,部分,佛家习惯地将经籍内容划分为若干部分,并称每部分为分;分,相当于篇、卷、章、节、部分等。
[2]云何瑜伽师地:什么叫瑜伽师修行的次第?
[3]嗢柁南:Udāna,又作温陀南。梵语义为集施,是一种特殊的缩略语表述方式,往往是以偈颂形式出现。
[4]五识相应:即五识身相应地。
[5]意:即意地。
[6]有寻伺等三:即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地。
[7]三摩地俱:三摩地是梵文Samādhi的音译,意译为“定”,三摩地中又有多种差别,即得三摩地、三摩地圆满、三摩地自在;三摩地种种都修齐为俱。
[8]非:即非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是梵文Samāhita的音译,意译等引,与三摩地同义。
[9]有心:即有心地。
[10]闻:即闻所成地,闻知成就的境界。
[11]思:即思所成地,思维成就的境界。
[12]修:修所成地,修习道法成就的境界。
[13]具三乘:具有声闻乘地、独觉乘地、菩萨乘地。具有,得以修成。三地均内涵种性、发心、修行、获果四方面。
[14]有依:即有余依地。
[15]无依:即无余依地。
译文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温柁南颂说: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地。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第一,五识身相应地,第二,意地,第三,有寻有伺地,第四,无寻唯伺地,第五,无寻无伺地,第六,三摩呬多地,第七,非三摩呬多地,第八,有心地,第九,无心地,第十,闻所成地,第十一,思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第十三,声闻地,第十四,独觉地,第十五,菩萨地,第十六,有余依地,第十七,无余依地。这就简略列出十七地,作为瑜伽师修行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