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瑜伽处种性地[2]品第一
原典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
云何声闻地?一切声闻地总嗢柁南曰:
若略说此地,性等数取趣[3],
如应而安立[4],世间出世间。
此地略有三,谓种性趣入[5],
及出离想地[6],是说为声闻。
云何种性地?嗢柁南曰:
若略说一切,种性地应知,
谓自性安立,诸相[7]数取趣。
谓若种性自性、若种性安立、若住种性者所有诸相、若住种性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种性地。
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8],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9],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问:此种性名有何差别?答:或名种子,或名为界,或名为性,是名差别。问:今此种性,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10],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11],于此立有差别之名,所谓种性、种子、界、性,是名种性。
云何种性安立?谓应问言:今此种性为当言细,为当言粗[12]?应答言:细。何以故?由此种子未能与果,未习成果[13],故名为细。若已与果,已习成果,尔时种性若种、若果,俱说名粗。
问:如是种性当言堕一相续,堕多相续[14]?答:当言堕一相续。所以者何?若法异相俱有而转,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15],六处殊胜[16],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问:若住种性补特伽罗有涅槃法,此住种性有涅槃法补特伽罗何因缘故有涅槃法,而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答:四因缘故不般涅槃。何等为四?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如是名为四种因缘。由此因缘故,虽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诸佛出世,听闻正法,获得随顺教授教诫,无彼因缘[17],尔时方能善根成熟,渐次乃至得般涅槃。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住决定聚[18],彼若遇缘若不遇缘,遍一切种毕竟不能得般涅槃。
问:何等名为涅槃法缘,而言阙故、无故、不会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种缘。何等为二?一胜,二劣。云何胜缘?谓正法增上他音及内如理作意。云何劣缘[19]?谓此劣缘乃有多种,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20]、若正知而住[21]、若乐远离[22]、若清净诸盖[23]、若依三摩地。……
彼由如是渐次修行,后后转胜、转增、转上,修集诸缘,初自圆满,依三摩地以为最后,得如是心清净鲜白[24],无诸瑕秽,离随烦恼,质直堪能[25],安住无动。若复获得依四圣谛为令遍知[26]、永断[27]、作证[28]、修习他音教授教诫[29],便有如是堪能势力发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为先所有正见[30],由此便能于四圣谛入真现观,圆满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当知此中始从正见,圆满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种性真实修集[31]。从自圆满乃至最后依三摩地,当知是名修集劣缘;若依四谛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诫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当知是名修集胜缘。
如是名为种性安立。
云何住种性者所有诸相?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32],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相。问:何等名为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所有诸相,成就彼故,应知说名无涅槃法补特伽罗?答: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有众多相,我今当说彼相少分。谓彼最初不住种性无涅槃法补特伽罗阿赖耶爱,遍一切种皆悉随缚[33];附属所依,成无量法不可倾拔[34];久远随逐,毕竟坚固,依附相续,一切诸佛所不能救,是名第一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谓彼少有所作善业,或由于身、或语、或意;一切皆为希求诸有,或求当来殊胜后有,或求财宝,或求殊胜所有财宝,是名第六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如是等类有众多相,成就彼故,堕在不般涅槃法数。
云何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或有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亦未出离;或有安住种性,亦已趣入而未出离;或有安住种性,亦已趣入及已出离;或有软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35];或有贪行[36],或有瞋行,或有痴行;或生无暇,或生有暇;或有纵逸,或无纵逸;或有邪行,或无邪行;或有障碍,或无障碍;或远[37],或近;或未成熟[38],或已成熟;或未清净[39],或已清净。……如是名为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差别。为度彼故,诸佛世尊出现于世,谓若未趣入,令其趣入;若未成熟,令其成熟;若未清净,令其清净,转正法轮,制立学处[40]。
注释
[1]声闻地:听受佛的言教成就解脱的境界。本地内容即本论的卷二十一至卷三十四的前半部分。本地内容共分为四瑜伽处,第一瑜伽处又分为三品:《种性地品》《趣入地品》《出离地品》。本注译仅选了第一瑜伽处三品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代表了本论关于声闻地的理论。
[2]种性地:种子本性的境地。此处种性地特指具有声闻乘本性的种子的境地。种性,各种子的不同本性。种性论是唯识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宗派攻击的主要对象。
[3]性等数取趣:即种性、趣入、出离想地等数取趣。数取趣,意即反复辗转在六趣(六道)中受取苦未能出离;此语的梵语即补特伽罗(Pudgala),补(Pu)即数,特伽(dga)即取,罗(la)即趣。数取趣是新译,旧译为人或众生。性等数取趣即人的性等。
[4]如应而安立:指人的性等关系如理所应当的那样加以建立。
[5]趣入:具有菩提种性的人听受了圣教进入了般涅槃的过程。趣入地,趋入般涅槃的境地。
[6]出离想地:即出离地,意即趣离欲的境地。此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由世间道趣离欲,局限在三界内;二是由出世道趣离欲,可超出三界外。
[7]诸相:具有声闻乘菩提种性的人所现出的种种相状。
[8]有种子法:具有声闻乘菩提的种子。意地中说:“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声闻乘种性的人,不阙声闻菩提种子。
[9]安住种性补特伽罗:人具有菩提种子,种子没有变异坏失。
[10]有如是相,六处所摄:有如此安住种性补特伽罗的种种相状,由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统摄。
[11]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意即有般涅槃法菩提种子的人才有安住种性相,没有般涅槃法菩提种子的人即使熏习也没有此种性相。
[12]今此种性为当言细,为当言粗:种子性难以现见,即潜在状,称为细;已经现见,呈显性状,称为粗。
[13]未能与果,未习成果:种子因未能生发成果,未能将熏习的种因生发成果。般涅槃菩提种子有二种,一种是本性的存在,一种是熏习的存在。未能与果是相对本性种性而言的,未习成果是相对熏习所成的种性而言的。
[14]堕一相续,堕多相续:落生成一种处相连续流转,还是落生成多种处相连续流转,因为前文讲到六处所摄,所以才提种性是依六处多相相续还是依一处一相相续的问题。此处堕一相续,即堕一意处。堕,落,由上及下、由理及事、由因及果称为堕。
[15]种类分位:种性处在般涅槃法补特伽罗类声闻分位。种类分位,意即种性的类别和位别。
[16]六处殊胜:作为安住种性位的人,他的六处总体都是特殊优越的。
[17]无彼因缘:没有那使得有般涅槃而不能般涅槃的生无暇等四种因缘。
[18]住决定聚: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始终不能止息。此处说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无论如何都不能般涅槃。本论的这一思想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大乘精神相悖,所以遭到其他宗派的严厉批评。
[19]劣缘:此处的劣等缘仍属于般涅槃法缘,只是相对于胜缘要差些。
[20]悎寤瑜伽:在晚上通过来回走动或原地坐禅使内心警动不惛,乃净修心意的方法。悎,ㄏㄠˋ音皓,心警动。
[21]正知而住:任何行为举措都保持正知,即正纯的理智。
[22]乐远离:乐意远离杂居人众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寺庙或人迹罕至地居修。
[23]清净诸盖:净修内心,清离诸种盖阻内心脱欲的烦恼。诸盖,指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24]心清净鲜白:依三摩地修至第四静虑,内心清净无染。
[25]质直堪能:品质正直不近诳谄,能承受加行(能不断修习进步)。
[26]遍知:遍知苦谛。即完全知晓人生一切都是苦。
[27]永断:永远断除集谛所说的人生集起的一切烦恼。
[28]作证:修道获得解脱的涅槃真理圣果。即灭谛。
[29]修习他音教授教诫:修习别人讲授劝说的解脱生死痛苦的正道。即道谛。
[30]为先所有正见:意即进入无余依涅槃必须从正见开始。
[31]真实修集:对无漏智慧(获得真实的智慧)的修集。
[32]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这是佛家常用的否定式表述法,意即与一切无涅槃法人诸相对应相悖的诸相就是住种性的人所有的诸相。
[33]遍一切种皆悉随缚:由于将阿赖耶执迷为内自我,其他一切种类的见地都被这执迷束缚。于是又有了我、我所见。
[34]附属所依,成无量法不可倾拔:一切杂染烦恼依托阿赖耶爱,形成无量的厚积现象而不能拔除。
[35]或有软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信、定、慧等各种根性无能加行也无势力,难以通达法义,证获真实,即软根补特伽罗;信、定、慧等各种根性运转迟缓为中根补特伽罗;信、定、慧等诸根性能承受加行,有发挥的大势力,能通达一切法义,速证真实,为利根补特伽罗。
[36]贪行:即贪行补特伽罗,对可爱乐事物有强烈长时的贪恋。
[37]远:即远补特伽罗,因加行努力迟或不充分,离涅槃远。加行及时、充分离涅槃近,即近补特伽罗。
[38]未成熟:即未成熟补特伽罗,未获得最后身。
[39]未清净:即未清净补特伽罗,未生圣道未离烦恼。
[40]转正法轮,制立学处:传播弘扬佛法圣道,制订建立修学正法的系统内容和方式。法轮,Dharma-Cakra,将佛法喻为转轮王轮宝,利益众生,破除邪说。正法,Saddharma,佛法正道,主要指四圣谛、八正道。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修所成地。
什么是声闻地?一切声闻地如何呢?略语说:
假若简略来说这声闻地,即种性等数取趣,如理所应地那样安立世间和出世间。这声闻地简略来说有三种含义,即种性、趣入和出离想地,这就被说为声闻地。
什么是种性地呢?略语说:
假若简略来说一切种性地,应当知道,就是自性、安立、诸相和数取趣。
说的是声闻乘觉悟的种性的本来性质、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概念建立、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所有的种种相状、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种种人。如是种种的一切,总略言之,名为种性地。
什么是声闻乘觉悟种子本性?指处在具有觉悟种性的人,有声闻乘觉悟的种子,由于现在已具有声闻乘觉悟种子,便安然不退地处在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的境地,如果遇上妙好的机缘,种子就具有生发获得觉悟的功能,就具有生发觉悟证得涅槃的力量,最终使人能够实现涅槃。问:此种性的名称还有什么不同的叫法?答:有的称作种子,有的称作界,有的称作性,这些都是对种性的不同称呼。问:现在这种性,以什么作为它的体?答:它附寄在所依托的识体中,使安处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具有种种相状,由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统摄,从无始以来辗转传下来,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现象得来的,于是对它拟立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即所说的种性、种子、界、性,这就通称作种性。
什么是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概念建立?指应当用这样的话问:现在这种性是应当说成细,还是说成粗?应当回答说:细。为什么这样说呢?由于这种子作为本性的还未生发成果,作为后习积的也未能生发成果,所以称名为细。如果种子作为本性的已生发成果,作为后习积的也生发成果,这时的种性无论种子还是结果,都称名为粗。
问:如此种性应当说成落生成一种处相连续流转,还是落生成六种处相连续流转?答:应当说成落生成一种处相连续流转。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种子法不是一种相而是多种相,并且多种相都各自随所依托的处所即六处相续流转,可以见出那每个种子相都各自存在连续流转;然这声闻乘觉悟种子不是在六处各有不同的相状,而是种子性处在具有觉悟涅槃人的声闻乘境地,它体现在六处总体上是特别妙好的,它是从无始以来辗转传下来的,是由已存在的事理现象得来的;有这样的想见和用一定语言加以表述,就说成是种性、种子、界、性,所以应当说成落生成一种处相连续流转。
问:处在有觉悟种性的人具有涅槃的法性,这处在有觉悟种性的具有涅槃法性的人是什么因缘使他具涅槃法性,然而从前时期以来长期流转变化不能实现涅槃?答:由于四种因缘使他不能实现涅槃。是哪四种?第一,因生在边鄙荒蛮的佛徒圣贤都没有去过的地方;第二,因贪恋富贵享受,看不到生活的过咎祸患,不思出离生死苦;第三,因受外道影响生邪见作恶行;第四,虽然遇有圣贤说法,但因愚钝无知、瘖残疾存在接受障碍,仍摆脱不了烦恼。……如此称作四种因缘。由于有这些因缘,人虽然具有涅槃法性也不能实现涅槃。他们如果正遇上诸佛出世,听受诸佛宣讲的正法,能够依循诸佛讲授劝说的法义,没有那些阻碍涅槃的因缘,这时善根才能成熟,渐渐依次进步直到实现涅槃。不具有涅槃法性的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止息无涅槃性,他们遇不遇诸佛出世,在一切种类终究都不能获得涅槃。
问:哪些称作涅槃法机缘,然而由于缺少部分、由于完全没有、由于没有遇上就不能实现涅槃?答:有二种涅槃法机缘。哪二种呢?第一,胜机缘,第二,劣机缘。什么是胜机缘?指的是听到别人宣讲胜妙的四圣谛法的言教音声以及从自己内心发起合乎真理的精神活动。什么是劣机缘?说到这劣机缘有许多种,指自己所具有的人身条件、环境条件都很好,因而有利涅槃,能引导自己涅槃或引导他人涅槃的诸佛法教机缘都存在,对听闻正法出家修行产生信解爱乐,真正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律不退失,修习守护六根使它们不受污染的律仪,知晓长养身心的物质、精神食粮的量度,在初夜时分、后夜时分恒常勤奋修习,在晚上来回走动或原地坐禅使内心警动不惛净修心意的修法,任何行为举措都保持正纯的理智,乐意远离杂居人众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寺庙或人迹罕至地居住修习,净修内心清净远离各种盖阻内心脱欲的烦恼,渐渐依次修习四种静虑的定法。……
有觉悟种性的人通由这些机缘的依次修行,再不断地转化为更胜的、转化为更强大的、转化为更上品的,修集各种机缘,从自己所具有的人身、环境条件都很好开始,到最后修习四种静虑的定法,获得内心的清净无染,没有各种瑕疵污秽,远离各种随起的烦恼,品质正直能不断进步,保持这种境界,一切动乱不存。如果再获得依赖四圣谛进步的机缘,使自己能完全知晓人生一切都是苦,永远断除人生集起的一切烦恼,修道获得解脱的涅槃真理圣果,修习别人讲授劝说的解脱生死痛苦的正道,就会有如此进步的可能、长进的力量,发动生起合乎真理的内心精神活动,形成趣入无余依涅槃过程及首先应该具有的正确知见观念,由此知见智慧在现前观想所要知见的境界时就能符合真实,得到圆满解脱,在无余依涅槃境界上获得涅槃。应当知晓这过程中从产生正确知见观念开始,求得圆满解脱,在无余依涅槃境界上获得涅槃,这就称作修习集成涅槃法种性所必需的种种无漏智慧。从自己具有人身、环境条件都很好直到最后修习四静虑定法,应当知晓这称作修习集成劣机缘;如依赖别的圣贤授教劝说的关于四圣谛的言教使自己更上进,能发动生起合乎真理的内心精神活动,应当知晓这称作修习集成胜机缘。
如此称为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概念建立。
什么是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所有的种种相状?指与一切没有涅槃法性的人的种种相状相违悖的种种相状,应当知晓就称作具有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的人所有的种种相状。问:哪些称作没有涅槃法性的人的种种相状,由于形成了这些相状,应当知晓就称作没有涅槃法性的人?答:没有涅槃法性的人有许多相状,我现在将说说那些相状中的少部分,说那些人最初不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没有涅槃法性的人,执迷阿赖耶本体识是内心自我,于是其他一切种类的知见观念也就随顺这种执迷束缚;一切杂染烦恼依赖这执迷,形成无量的厚积现象而不能拔除;这一切长久地追逐人心,至终坚固不解,依附人连续流转,一切佛都不能救度,这称作第一种不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的无觉悟种性相状。……指那些人或者由于身体、或者由于语言、或者由于心意很少作善行;一切都为了希求各种享受条件的获有,或者求得将来特好的后有身,或者求得财宝,或者求得特贵重的所有财宝,这称作第六种不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的无觉悟种性相状。如此等类型有众多的相状,由于形成了这些相状,那些人就堕落在不能涅槃的法性范畴里。
什么是处在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动的人?指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的人,有的只是处在具有种性状态而没有进入趣向涅槃的过程,也没有脱离生死痛苦;有的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也已进入趣向涅槃的过程,但没有脱离生死痛苦;有的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也进入趣向涅槃的过程和脱离了生死痛苦;有的信、定、慧等根性软劣,有的信、定、慧等根性中等,有的信、定、慧等根性锐利;有的对可爱乐事物贪恋不已,有的对与己不利的人、事愤恨不已,有的对一切事理愚昧不明;有的生在边鄙荒蛮、佛徒圣贤不到的地方,有的生在盛地、佛徒圣贤常到的地方;有的放纵逸荡修行不专,或者修行专心没有放纵逸荡;有的存在不善的邪行,有的没有邪行;有的存在修行的种种障碍,有的不存在修行的种种障碍;有的加力修行迟而离涅槃远,有的加力修行速而离涅槃近;有的未能获得最后身,有的已经获得最后身;有的未生清净圣道脱离烦恼,有的已生清净圣道脱离烦恼。……这些就称作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动的人的种种差别。为了将他们度到涅槃彼岸,诸佛世尊出现到世间,对没有进入趣向涅槃过程的人,使他们进入趣向涅槃过程;对没有获得最后身的人,使他们获得最后身;对没有生清净圣道脱离烦恼的人,使他们生圣道脱离烦恼,对他们传播弘扬佛法圣道,为他们制订建立修学正法的系统内容和方法。
初瑜伽处趣入地品第二
原典
如是已说种性地。
云何趣入地?嗢柁南曰:
若略说一切,趣入地应知,
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
谓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趣入地。
云何趣入自性?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本性成就涅槃种子,若于尔时有佛出世,生于中国[1],不生达须[2]、蔑戾车[3]中,乃至广说初得见佛及佛弟子,往诣承事[4],从彼闻法,得初正信,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5],调柔诸见[6];从是已后,由此法受,由此因缘,身灭坏已,度此生已,获得六处异熟所摄殊胜诸根[7],能作长时转胜正信生起依止[8],亦能与彼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为所依止[9];复由如是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信等诸法,更得其余殊胜异熟[10],由此异熟复得其余随顺出世转胜善法[11],如是展转[12],互为依因,互与势力,于后后生转转胜进,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13],是名趣入。何以故?若道、若路、若正行迹能得涅槃,能趣涅槃,彼于尔时能升能入[14],能正行履[15],渐次趣向至极究竟,是故说此名已趣入。如是名为趣入自性。
注释
[1]中国:古代印度特指恒河流域平原中的文明区域(Madhyadesa)。有二种说法,一是婆罗门所指的拘罗(),这是婆罗门文明中心,又称为婆罗门国(Brahmavara)、雅利安帮(Aryarta);一是佛教所指的摩羯陀地方(Magadha),即佛教盛地。
[2]达须:Dasyu,原意为荒蛮鄙贱不文明,此指蛮荒国度或地区,相当于汉语中的蛮夷。
[3]蔑戾车:Mleccha,边鄙地域或人族,旧译为弥离车。
[4]往诣承事:到佛及其弟子那里去承受教化、侍奉尊长。
[5]惠舍:虔诚爱乐、布施修行。
[6]调柔诸见:使各种见解趋向调和柔善,即清净。佛教习称清净为调柔。
[7]六处异熟所摄殊胜诸根:眼、耳、鼻、舌、身、意经由果报范畴的转生获得殊胜的诸根身。
[8]能作长时转胜正信生起依止:(殊胜诸根)能作为长期地向优胜转化的正信生起的依托。
[9]为所依止:指殊胜诸根能作为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的依托。
[10]更得其余殊胜异熟:意即已转上转胜转复微妙的信等诸法,又导致获得更殊胜的异熟报,即六根身更殊胜。
[11]由此异熟复得其余随顺出世转胜善法:由此异熟(即其余殊胜异熟)果报的殊胜六根,又获得其他随顺着转生成的出世间的更殊胜的种种善法。
[12]如是展转:此过程即异熟殊胜诸根——转胜善法(正信、净戒、多闻、惠舍、调柔)——余异熟——其余转胜善法。
[13]正性离生:成就圣道脱离生死轮回。见道之别名。又作圣性离生。谓入于见道得圣道涅槃之正性,一切烦恼皆断尽而远离烦恼之生。
[14]能升能入:能自由地升登更高境界进入涅槃过程。
[15]正行履:专心修习涅槃正法。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种性地。
什么是趣入地呢?略语说:
假若简略来说一切趣入地,应当知道,就是自性、安立、诸相和数取趣。
讲的是趋入涅槃的本性、趋入涅槃的概念建立、趋入涅槃的人的所有各种相状、趋入涅槃的人,如此一切总的略说为一种,称作趋入涅槃过程的境地。
什么是趋入涅槃的本性?指具备声闻乘觉悟种性安然不退的人本性成就了涅槃的种子,如在这时遇有佛出世,自己生在文明中心地,不是生在边鄙蛮荒地区中,以至如详说的,起初得以遇见佛和佛弟子,于是到他们那里去承受教化侍奉尊长,跟从他们听受正法,得初正法的信仰,接受奉行清净戒律,学习他们教授的许多佛道知识,不断增长布施修行,使各种见解调和柔善。从这以后,由于承受了如此佛法,由于具有了如此因缘,自身灭坏度过这生后,眼等六处经由果报范畴的转生获得殊胜的诸根身,能够作为长期向优胜转化的信仰正法心生起的依托,也能够作为接受奉行清净戒律、学习佛和弟子教授多种佛道知识、不断增长布施修行、使各种见解调和柔善,从而使自己所承受的种种佛法转化成上等的、胜好的,进而转化成深微奥妙的依托;又由于具备了这些转化成上等的、胜好的、深微奥妙的信等诸法,从而又获得更加殊胜果报的六根身,又由于有了这殊胜果报的六根身作依托,从而又获得随顺根身转生成出世间更胜的种种善法,如此辗转影响,互为依托成因,互相施与生发力量,在往后的受生中不断向胜妙境界转进,以至获得最后有身,即处在这境界不退失获得涅槃,或者能趋入成就圣道,脱离生死轮回,这就称作趋入涅槃。为什么这样称呢?因为沿着这样的道路,有着这样端正的行迹,能趋入涅槃,他们在这时能自由升登更高境界进入涅槃,能专心修习涅槃正法,渐渐趋向最究竟的涅槃境界,所以称作已趋入涅槃。如此称作趋入涅槃的本性。
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
原典
如是已说趣入地。
云何出离地?嗢柁南曰:
若世间离欲,如是出世间,
及此二资粮[1],是名出离地。
谓若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若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总略为一,名出离地。
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于下欲界观为粗相[2],于初静虑离生喜乐[3],若定若生[4],观为静相[5]。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欲界而得离欲,亦能证入最初静虑,如是复于初静虑上[6],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粗相[7],一切上地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亲近善士,于圣法[8]中已成聪慧,于圣法中已得调顺[9],于苦圣谛如实知苦,于集圣谛如实知集,于灭圣谛如实知灭,于道圣谛如实知道。既得成就有学智见[10],从此已后渐修圣道,遍于三界见、修[11]所断一切法中自能离系,自得解脱,如是便能超过三界[12]。如是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
云何名为二道资粮?嗢柁南曰:
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
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13],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
云何名为沙门庄严?嗢柁南曰:
正信而无谄[14],少病[15]精进慧[16],
具少欲[17]喜足[18],易养[19]及易满[20]。
杜多德[21]端严[22],知量[23]善士法[24],
具聪慧者相[25],忍[26]柔和[27]贤善[28]。……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灭二种邪见(于非有法[29]未尝增益、于实有法[30]未尝损减);……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31],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32];若与如是功德相应,如是安住,如是修学,以正沙门诸庄严具而自庄严,甚为微妙。譬如有人盛壮端正,好自庄严[33],乐受诸欲,沐浴身首,涂以妙香,服鲜白衣[34],饰以种种妙庄严具(所谓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诸妙宝印并金银等)、种种华鬘,如是庄严极为奇妙。[35]如是行者以正沙门种种功德妙庄严具而自庄严,其德炽然[36],威光遍照,是故说为沙门庄严。是名沙门庄严具义。
注释
[1]资粮:对修行的资助如粮食利益身体。
[2]粗相:有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
[3]于初静虑离生喜乐:对初禅天的离欲产生喜乐心。
[4]若定若生:得此地定并心境界转生上一境界。
[5]静相:为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
[6]于初静虑上:在初静虑往上递进。
[7]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粗相:逐渐依次上升,理应在每一层天上观想一切下地是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
[8]圣法:此处指无漏法。
[9]于圣法中已得调顺:在出世圣道的无漏法中使心达到调和顺法。即观有漏法为祸患,顺伏无漏法。
[10]成就有学智见:指修行处于尚须再学进步的阶段,以别于究竟无学阶段。
[11]见、修:即见道、修道,见道断理惑,修道断事惑。
[12]超过三界:超过三界中暂得离欲而获得究竟彻底的离欲。
[13]沙门庄严:持戒修道的出家人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
[14]无谄:质纯性正不谄曲。
[15]少病:身、心少病变。
[16]慧:即妙慧,聪明善觉。
[17]具少欲:即具足少欲,对一切享受条件都不生贪欲。
[18]喜足:所得不计较多少优劣,均欢喜知足。
[19]易养:不麻烦施主,生活自立。
[20]易满:无论所得多么微少粗劣均能满足生存。
[21]杜多德:即杜多功德、头陀(Dhūta)功德。头陀,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来习称行脚乞食僧人。杜多功德,即僧人乞食时应遵循的行为轨范,有十二种或十三种要求。
[22]端严:举止观瞻的形相大方壮美。
[23]知量:对生存条件知量取用。
[24]善士法:即贤善士法,净信出家奉行法教。
[25]聪慧者相:聪慧的人善思、善说、善作的相状。
[26]忍:忍受打击和苦痛。
[27]柔和:共同修善和睦无恼。
[28]贤善:和善待友,身心澄净。
[29]非有法:唯识家一般将遍计所执性称为非有法,即凡夫迷执现实虚妄相其实并非实有,即非有,一般指的有为法、有漏法。
[30]实有法:唯识家一般将圆成实性称为实有法,即诸法的实性不依因缘永恒实有,即实有的真如,一般指的无为法、无漏法。
[31]非我境界:非我执的境见,即唯契合真如理体的境界。
[32]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不合理的怪僻固执的邪恶见解所生出的言论咒术。
[33]庄严:此处与装饰、美饰、美化同义。
[34]服鲜白衣:穿鲜亮净洁的衣裳。
[35]譬如有人盛壮端正……如是庄严极为奇妙:这一节文字只是以一般人尽力美化自己作譬喻,并不是佛家提倡如此追求美饰。
[36]其德炽然:自庄严的沙门的功德盛炽。
译文
如此已经说完趣入地。
什么是出离地呢?略语说:
假若从世间道离欲,从出世间道离欲,以及从二种道离欲所具有的资粮,这就称为出世离欲境地。
说的是从世间善道的境地趋入离欲,从出世间圣道境地趋入离欲,从这二种道离欲修行所具有的资粮,总括为一种,名为出世离欲境地。
什么称作从世间善道境地趋入离欲?指比如有一个人,在居下的欲界将欲界观想成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对初静虑天的离欲产生喜乐心,修得此定并转生这一境界,将此境界观想成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那个人长期保持这样的观想时,就能从欲界获得离欲,也能达到初静虑天境界,如此又从初静虑天往上递进,理应依次在每一层境地观想一切下地是过咎祸患增多的相状,观想一切上地是过咎祸患减少的相状。那人长期保持这样的观想时,以至能在无所有处天得以离欲,也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境界。这些就称为从世间善道趋入离欲,除此以外再没有比这更高更多的从世间善道趋入离欲法。
什么称作从出世间圣道趋入离欲?指比如有一个人,亲近圣贤出家修行,在出世圣道的无漏法中已具有保持这种法的种种聪明智慧,并能使内心达到调和及顺应这法的状态,在苦圣谛上能如实知晓人生一切皆苦,在集圣谛上能如实知晓苦因都是人生集起的烦恼,在灭圣谛上能如实知晓灭除烦恼才能解脱生死痛苦,在道圣谛上如实知晓灭除烦恼解脱痛苦的正确途径方法。那个人在成就了有学阶段的智慧见解以后,逐渐修习出世圣道,在三界中由见道、修道所要断绝的一切迷惑烦恼中自己能够脱离系绊,自己能解脱生死痛苦,这样就能超出三界获得彻底离欲。这些就称为从出世圣道趋入离欲。
什么称作从二种道离欲修行所具有的资粮?略语说:
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
讲的是自己具有完善的人身、环境条件,能引导自己和别人涅槃的诸佛法教机缘都存在,对听闻正法出家修行生信解爱乐,真正出家受具足戒不退失,修习守护六根使它们不受污染的律仪,知晓长养身心的物质、精神食粮量度,在初夜、后夜时分恒常勤修,在夜晚来回走动或原地坐禅使内心警动不惛净修心意的修法,在任何行为举措上都保持正纯的理智,引导他人从善不遗余力,听闻正法,思维正法,接受佛法没有障碍,不断增长布施修行,作为沙门应具备的多方面修养都充实完美,这些修行法就称作从世间善和出世间圣道趋入离欲所具有的资粮。……
什么称作沙门应具备的多方面修养都充实完美?略语说:
正信而无谄、少病、精进、慧、具少欲、喜足、易养及易满、杜多德、端严、知量、善士法、具聪慧者相、忍、柔和、贤善。……
比如有人成就了这些修行法,爱乐正法,爱乐修佛功德,不乐意追求利益享受、他人的恭敬颂扬美誉,也不形成这样二种邪见,即不增益并非实有的虚妄现象、不损减诸法实性的真如实体;……对佛世尊和佛弟子的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精深言教信解很深,始终不加毁谤,能正确通晓唯有如来才能达到的知识见解、契合真如理体非我执的境界,始终不乐意执取自己的妄见、持不合理怪僻固执的邪恶见解所生出的言论咒术;如与这样的功德相应,保持这样的精神,这样修学下去,以真正的沙门所应具备的种种修养使自己的修养充实完美,很是精微玄妙。例如有人身体盛壮形相端正,喜好美饰自己,爱乐各种享受,沐浴身体,涂上妙好的香料,穿上净亮的衣裳,戴上种种美妙的装饰品(所说的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各种妙好的宝印和金银等)、扮上种种华美的发式,如此美饰极为奇妙。而修行的人则是以真正的沙门所应具备的种种功德妙好的修养使自己的修养充实完美,他的品德盛炽,威光遍照,所以说成是持戒修道的沙门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这些就是所称的沙门多方面修养充实完美的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