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方法,以超脱生死为最后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乃其余事也。吾人安心修持,病患自然减少。然或因身体本有旧病,偶然重发,或因不能善调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故宜了知治病方法,方法不出二种。

一、察知病源。凡病自肢体发者为外病,自脏腑发者为内病。然无论外病内病,皆由血脉不调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脉调和,又吾人之心力,影响于身体极大,故病患虽现于身体,实际皆由心生。故察知病源所在,仍从内心治之,其收效乃较药石为灵。又病之发生,必有潜伏期,常人当自觉有病时,其病之潜伏于体内者,为时已久,苦于不能觉察耳。若能治心者,则察知病源,必较常人为早,故可治病于未发之时。

二、对治疾病。静坐中内心治病法亦有多种,然仍不出止观二者,先言用止治病法。其最普通者,即将心意凝集于脐下小腹,止心于此,牢守勿失,经时既久,百病可治。其理即是心意凝集于此处,血液即随之凝集于此处,凝集之力愈充,则运行之力愈强;运行力强,血液之阻滞可祛。血液无阻滞,则百病之根本拔除矣。其余方法尚多,如察知病在何处,即将心意凝集于病处,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于足底,不论行住坐卧,皆作此想,即能治病。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气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则气血下降,身心自然调和而病瘳矣。

又如了知世间一切皆空,毫无所有,即种种病患,亦是虛诳现象。心不取著,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维摩经》云:“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此之谓也。

次言用观治病法,其最普通者,为观想运心,以六种气治病是也。云何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假如肾脏有病,则于静坐开始,观想肾脏,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七遍,或十遍,或数十遍,均随各人之便。如脾胃有病,则观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如脏腑有壅滞之病,则观想脏腑,口中微念“嘻”字以治之。如心脏有病,则观想心脏,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如肝脏有病,则观想肝脏,口中微念“嘘”字以治之。如肺脏有病,则观想肺脏,口中微念“呬”以治之。此六种气治病,或因病择用其一,或无病者兼用其六,均无不可。余则每于入坐时,每字备念七遍。如念“呵”字时,确与心脏有感觉,念“呼”字时,确与脾胃有感觉,余字亦然。学者试行之便知。

又有于呼吸出入时,心中观想,运作十二种息以治众病者,此则纯属心理治病之法。何谓十二息?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如身体患滞重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轻而上升,是为上息;如身体患虚弱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深而下降,是为下息;如身体患枯瘠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充满全身,是为满息;如身体患臃肿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焦灼其体,是为焦息;如身体患羸损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可以增长气血,是为增长息;如身体患肥满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可以灭坏机体,是为灭坏息;如身体患冷,则心想此息出入时,身中火炽,是为暖息;如身体患热,则心想此息出入时,身中冰冷,是为冷息;如内脏有壅塞不通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冲过之,是为冲息;如肢体有战栗不宁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镇定之,是为持息;如身心不调和时,则心想此息,出入绵绵可以调和之,是为和息;如气血衰败时,则心想此息,善于摄养,可以滋补之,是为补息。

以上十二息治病,盖利用一种假想观念,以心意之力渐渐影响于身体,久久行之,自然有效耳。至于最上乘用观治病法,但须返观吾身吾心,本来是虚妄不实,求身求心,既不可得,更何有于病。故疾病为虚诳中之虚诳现象,如此观察,众病自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