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明笔受
三时学会清净居士口授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此语的意义,就是无分别智。一切凡夫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一切事物,有种种的分别。都不能离种种言说,不能亲证事物真相。虽有聪明智慧,决看不透事物真理。因为彼智是依言说而起的。有言说就有分别。虽说有智,也是有分别智。分别愈多,离真相愈远,知真理愈难。作用虽有,道理不是真实的。科学发明,愈有愈多,究不外乎言说的分别,及自心上假想的作用。决定不知事物真相真理。这是断然无疑的。佛说无分别智,理正与此相反。因为事物真相真理,决不为我们自心所想而成就,也不为我们语言所说而可知。事物既有离言说的本来面目,非有离言说智慧不能知道的。这离言说智慧,就是佛说的无分别智。
佛的无分别智,是圆满的,是究竟的,是无上的。何以能如此呢?因为此智是从金刚喻定所生。金刚喻定是一切定心中最为殊胜的。诸佛如来皆依此定断尽一切微细分别,和微细烦恼。锋利无比,喻如金刚。能断一切难破之物,不为一切所障。所以此定叫做金刚喻定。佛的无分别智,从此能断金刚喻定所生。有了此智,方能摄受诸菩萨摩诃萨,方能付嘱诸菩萨摩诃萨。这就是此经纲领要义。所以此经叫做《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世尊说法,有三时的分别。第一时为声闻人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因果染净的差别。苦谛是染果,内身外界一切法是,集谛是染因,烦恼和业一切法是,灭谛是净果,烦恼灭业灭内身灭所证得一切法是,道谛是净因,能令烦恼灭业灭一切法是。第二时为大乘人说一切法空。因一切法都是言词所说,应依言词了解所说的真义,切不可不解真义,而迷执整个的言词。所以佛说一切法空的道理。然此所说不甚明显,所以空教名未了义。第三时为一切乘人说一切法非有非空。因为说有说空,皆是分别。不可因说有便执为有,因说空便执为空。真实法体上是无有分别的。所以佛于此时说一切法,如实而说,尽理而说。无有种种争论之余地。所以此说名真了义。现在讲此般若,是不了义经。应依《解深密》等了义经论,解释此经所未了义。所以有了义疏的著作。其中援引经论原文,是有根据的,不是随自意解的,有参看的必要。今为初学直说道理,用语体浅显解释,叫做了义疏浅解。避免经论繁难的原文,略而不引。
以下讲解经文。先分科判,后解文句。全经大文,科为三分。一因缘请说分,二正广分别分,三说已奉行分。佛的说法,有两种的差别。一是不请而说,二是有请而说。此经因具寿善现请说为其因缘,所以最初谓为因缘请说分。分五。一众会时处,二集会威仪,三善现请问,四世尊许说,五善现欣闻。
此中大文科分为三
甲一因缘请说分五
乙一众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科判]此说因缘请说分中众会时处。说者听者同于一时,集会一处,称为众会时处。
[释文]传佛教者说如是(注一)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我亲从佛所亲自听闻的。薄伽梵是佛号。曾于一时(注二)薄伽梵(注三)在逝罗筏大城附近,住在逝多林给孤独园中,和威德崇高喻如苾刍香草大苾刍众(注四)千二百五十人集会一处。
注一:一切经中首先都有“如是我闻”一句。这是传佛教者说如是事,我所亲闻。不是辗转传来而有增减不同的过失。所以众生应当恭敬信受。注二:佛是说法者,大苾刍众是听法者。从其最初乃至最后听者的善根信解,和说者的慈悲本愿,相感相应,究竟圆满。闻皆欢喜,信受奉行。总说初中后一切时分,说为“一时”。此即是众会的时分。注三:“薄伽梵”,是佛号。是如来教传法的人,将此名号安置经首。因为此名世人都知而生尊重的缘故。为什么呢?为能破坏四种魔怨,方得名薄伽梵。一烦恼魔,二蕴魔,三死魔,四自在天魔。总共称为四种魔怨。自心上有所爱乐,便被诳惑引诱趣入,说名为魔。凡是魔事,都是有害自己的。所以称为魔怨。烦恼魔是令我们有生有死的。蕴魔是我们有生有死的凭籍。死魔是我们生生世世死苦。自在天魔是我们出离欲界最大的障碍。因为我们知道求欲超越烦恼魔蕴魔死魔三种魔的时侯,自在天魔能作障碍种种扰乱,不令超越。譬如恶友障碍我们不令修善,同一道理。这四种魔佛说为怨。唯佛能正了知,能令众生破坏。所以佛号称为薄伽梵。注四:“大苾刍众”是声闻众。此经是为不定性声闻舍了小乘趣向大乘而说的。无有他方菩萨来此集会。所以但说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乙二集会威仪二
丙一世尊
【尔时七尊于日初分,整理裳服,执持衣钵。入室罗筏大城乞食。时薄伽梵于其城中行乞食已,出还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于食后时,敷如常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
[科判]此下是说集会威仪。初是佛的威仪,后是苾刍的威仪。佛的威仪如说整理裳服,执持衣钵,入城乞食,敷如常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种种的事,不是真实的。因为佛身非业所生,是示现而有的缘故。
[释文]世尊(注一)住逝多林给孤独园的时候,于日初分(注二),整理(注三)下衣和内衣,执持(注四)大衣和铢。入室罗筏大城中乞食。或随往还家而行乞食,或入里巷巡家次第而行乞食。终了以后,出室罗筏城,还至本所住处。饭用所乞的食物。用讫,收置衣钵洗足完了以后,过了食时,敷设如常的座具(注五),结踟趺坐(注六)。端直其身,正直其愿(注七)。对向涅槃安住正念(注八)。
注一:究竟利他称之为尊。一切人都知道尊重,所以说佛名为“世尊”。注二:一日之中分初中后三时差别。就第一时,说为“日初分”。注三:裳是下衣。服是内衣。被服齐整,说为“整理”。注四:衣谓大衣。钵谓或铁或瓦乞食应器。爱护受用,说为“执持”。注五:座谓敷具。如旧敷设,不时时的翻举,不数数的修理。说为“敷如常座”。这是示同苾刍一样断除敷具贪的缘故。注六:有五因缘,“结跏趺坐”。一发身轻安,二能经久时,三不共外道,四形相端严,五圣贤称赞。所以佛与苾刍同一结跏趺坐。注七:身令端直,说为“端身”。心离谄诈,说为“正愿”。由此可能对治其心无有惛沉睡眠,无有外境散动,种种的缠绕。为令能正趣入定心的缘故。注八:常时安住对向涅槃之念,说名“住对面念”。
丙二苾刍
【时诸苾刍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具寿善现亦于如是众会中坐。】
[科判]此说苾刍威仪。
[释文]世尊结踟趺坐的时候。一切大苾刍众来到佛前,一一到已,次第顶礼世尊双足。既顶礼已,向右绕佛三周,还从佛所退众会中,一面向佛而坐。具寿善现亦于如是诸大苾刍众会中坐。
乙三善现请问
【尔时众中具寿善现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作是语已。】
[科判]此是因缘请说分中善现请问。于请问前,先以身业意业语业敬礼赞佛。然后正为请问。
[释文]诸苾刍退坐面佛的时候。具寿善现于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露着一肩,右膝跪着于地。双手合掌,一心恭敬启白佛前,说如是言:出现世间希有的世尊!希有的善逝!有种种的称赞功德。一如来,二应,三正等觉(注一)。文中不举希有善逝,故说乃至略言。因为世尊有如是功德名号,乃能以佛乘最胜摄受方便,摄受已成熟菩萨摩诃萨。又唯世尊有如是功德名号,乃能以佛乘最胜付嘱方便,付嘱未成熟菩萨摩诃萨。此即正赞世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所有的功德。已成熟菩萨是真佛子,生如来家。如同自己的眷属,说为佛所摄受。佛是能摄受。未成熟菩萨未证得法性,唯有闻佛说法,方生胜解,说为佛所付嘱,佛是能付嘱。
先赞佛已,次正请问。一问应云何住,二问应云何修行,三问应云何摄伏其心。如是三问,次第相乘。此中问义,显示诸有发趣菩萨乘者,非如凡夫住于生死,非如声闻住于涅槃。云何是彼菩萨所应住处?若都无住,云何是彼所应修行?若依无住修无相行,更应云何摄受长养无分别心,云何伏除遮遣有分别心?
注一:如佛所说的言义,来至无住处涅槃;如说来至涅槃的经历,还为众生种种说法。言无虚妄,说名“如来”。应受世间一切的供养,说名为“应”。于一切法如实而知,不增不减,名“正等觉”。
乙四世尊许说
【尔时世尊告具寿善现曰:善哉!善哉!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是故善现汝应谛听,极善作意。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伏其心。】
[科判]此是因缘请说分中世尊许说。先赞善现问,次劝谛听并许为说后,方答前问。
[释文]世尊赞叹具寿善现所问,能为有情作诸义利,重言善哉善哉。证明如来能为趣最胜乘的菩萨如其所应作诸饶益,重言如是如是。是故许答前问。劝令属耳审听说法的音钧差别,故说汝应谛听。劝令以无颠倒如理作意思维悟入甚深的道理,故说汝应极善作意。若有不解的义趣,和辗转所生的疑惑,故说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就是菩萨所应住处。二俱不住,方能处于中道。故说应如是住。修无相行,方能二俱不住。故说应如是修行。摄受无分别心,令得长养;遮遣有分别心,令得伏除,方能修无相行。故说应如是摄伏其心。
乙五善现欣闻
【具寿善现白佛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
[科判]此是因缘请说分中善现欣闻。善现听了世尊允许为说,是故欣闻。
[释文]善现白佛作如是言:如佛所说,我应谛听极善作意。故答如是。于佛分别解说,以正愿心,以欢喜心,以欣求心,恭敬听闻。故说愿乐欲闻。
甲二正广分别分二
乙一开显无为胜义谛相二
丙一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二
丁一略答三问三
戊一答云何住四
己一广大意乐
【佛言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所有诸有情,有情摄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乃至有情界施设所施设。】
[科判]自下大文至薄伽梵说是经已以前,名为第二正广分别分。于中分二。一开显无为胜义谛相,从佛言善现至故名为他宣说开示一段文是。二正观有为世俗谛相,从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至应作如是观一颂文是。无为胜义谛相,是无分别智所行的境界。有为世俗谛相,是有分别智所行的境界。无分别智的境界,是离言说的。离言有证,便是真空。有分别智的境界,是依言说的。依言解义,应知幻有。幻有真空,不可说一,亦不可说异。有对待说明的必要。所以依佛说的有为无为胜义世俗各个的差别,开为二分。开显无为胜义谛相中,复分为二。一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从佛言善现至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一段文是。二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从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至故名为他宣说开示一段文是。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中分二。一略答三问,二广摄伏心。略答三问中分三。一答云何住,二答云何行,三答摄伏心。答云何住中分四。一广大意乐,二大悲意乐,三平等意乐,四无倒意乐。此文正显广大意乐。偏满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皆为菩萨发心所缘的境界,所以说为广大。
[释文]此中发心,是说已成熟菩萨证法性发心。已证真如,名证法性。未成熟菩萨未证真如,但是世俗发心。与此有别。至下再解。有情有种种的差别。若卵生(注一),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是有情生类的差别。若有色(注二),若无色,是有情色心依止的差别。若有想(注三),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是有情相应心的差别。有情有如是种种差别,所以说为诸有情。即于此中更有种种名字的安立,说为有情界(注四)施设。依彼名字而起种种有情的想,名所施设。即此有情界施设所施设,名有情摄所摄。因于其中所施设的种种名字,都是有情的种类。不是草木等的非情。所以叫做有情摄所摄。
注一:“卵生”,是托卵而生的有情。生起的时候,不在母腹,待孵方生。所以叫做卵生。“胎生”,是托胎而生的有情。最初受生,就在母腹胎中。所以叫做胎生。“湿生”,是托湿而生的有情。此亦不在母腹受生,随因一种湿气而生。所以叫做湿生。“化生”,是变化而生的有情。都无所托,顿时现前。色无色界都有化生的有情。色界的化生,六根具足。无色界的化生,唯有意根。都是意识变现而有的。不同别的有情渐次生长,方能圆满。所以此类叫做化生。注二:欲界色界有情,都有色身和色根。总名“有色”有情。无色界有情,唯有意根,无有色身和色根。所以叫做“无色”有情。注三:三界有情,唯无想天都无有想,名“无想”有情。非想非非想处天,非如下地有粗动的想,亦非如无想天都无有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有情。除此二种,所余一切的有情,都是有想,名为“有想”有情。注四:菩萨五无量中,缘有情界无量差别。此为依持,名“有情界”。因此能生无量善巧作用。若略说者,此有情界,即是六十二种诸有情类。繁故不举。
己二大悲意乐
【如是一切,我当皆令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
[科判]此答云何住中显其大悲意乐。三界有情一切大苦,无过生死,菩萨誓愿拔此难拔大苦,而发大心。所以名为大悲意乐。
[释文]寂静安隐,名为涅槃。烦恼虽灭,依身犹在,名有余依涅槃。依身亦灭,更无生死,名无余依涅槃。如是涅槃作所依持,名之为界。不可思议,名之为妙。圆满证得究竟寂静,名般涅槃。
己三平等意乐
【虽度如是无量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科判]此答云何住中显其平等意乐。因为有情假说有自,有他,有能度,有所度。真实法界,则不如是。有情尚非实有,何况自他的差别?菩萨了知如是实相而发大心,所以名为平等意乐。
[释文]清净法界中,本来无有有情自体。一切有情证得佛果,于法界中同一法身,亦无自他差别。所以说无有情得灭度者。况且生死大苦,是一切有情的重病。病虽是重,然非不治之症。因为有情五蕴体上本来是无有病苦的。但因烦恼和业杂染的缘故,五蕴便有生死重病。在三界五趣中,永受轮回的苦。菩萨了知此种实相,所以发心愿令一切无量有情皆得灭度。因为有情本来无病。虽说菩萨令其灭度,但是灭度病苦,令其还得本来无病自体。不是菩萨能度不可度的有情。所以说无有情得灭度者。
己四无倒意乐
【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科判]此答云何住中显其无倒意乐。执我执法,皆是颠倒,皆从我想法想而生。菩萨了知远离此一切想而发大心,所以名为无倒意乐。
[释文]因为菩萨所知境界,要能通达二种无我,方是诸法的实相。云何二种无我?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有此二种无我的实想,方得说名菩萨摩诃萨。因为补特伽罗和法,都是言说安立的。闻了种种言说,便有种种的想生起。或是串习言说的缘故,便有种种想的随转。此想不是真实的,所以不是菩萨所应知的境界。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文说: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注一)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又自解说: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义显菩萨若有少分法执,尚不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何况有情想转,而可名为菩萨摩诃萨?文中有情是显执我的差别。又说命者(注二),士夫,补特伽罗,意生,摩纳婆,作者,受者,也是执我的差别。菩萨都不应有此想转。与前有情道理一样,所以说言当知亦尔。复次文说无有少法,应无何等少法?当知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方名发趣菩萨乘者。此无少法,不外是义。应无少分生死和涅槃法可得,如是乃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言不住者,就是于生死涅槃无有愿乐无有欣求的意义。方得名为发趣菩萨乘者。菩萨既然了知生死涅槃二俱不住。虽以方便灭度了有情,真实无有得灭度者。因为生死和涅槃法都是假说,实不可得。何况说有灭度不灭度的有情。所以菩萨不应有有情想。文中辗转回互的宣说,可以了知胜义道理。
注一:情,谓情识。第七末那妄执第八藏识为我,而生爱着,所以名为“有情”。注二:命,即命根。是一期生命的种子。由此种子,方有第八识受生总果。于受生中,现在一期色心相续,所以名为“命者”。士夫,有种种的作用。因此作用,果相便有种种的差别。如农工商等各有作用,各有得果。依此作用,名为“士夫”。“补特伽罗”,是梵语。此云数取趣。趣,谓五趣。取,谓爱着。数数爱着五趣生死,名数取趣。“意生”,谓有心意识生命的有情。不同非情唯是色蕴所摄。有情更有受想行识,是意种类。所以叫做意生。“摩纳婆”,是梵语。此云儒童。勤求上进有志的青年,性好较量自他胜劣,因此叫做儒童。“作者”,谓思心所有法。此能造作种种善不善业为牵引因。愚夫不了执此是我,说为作者。“受者”,谓受心所有法。此能领纳若苦若乐异熟果。愚夫不了执此是我,说为受者。
戊二答云何行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
[科判]此答云何住中答云何行。
[释文]菩萨行施,有二种的差别。一施身命,二施财物。若是顾恋自己的身命,便不能以身命行施。顾恋自己的财物,便不能以财物行施。菩萨为利益安乐有情,不应顾恋自己的身命和财物。所以文说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身命财物都叫做事。身命叫做内事。财物叫做外事。或有贪求名称而行布施,或有希望报恩而行布施。如是一切,种种非一,都非菩萨之所应许。所以文说都无所住应行布施。又或希望当来果报而行布施。谓现在世布施为因,能感当来大财富果。此亦菩萨所不应许。所以文说不住色等应行布施。菩萨发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修行亦应一切不住。就是一切无爱着义。唯为回向大菩提的缘故。
戊三答摄伏心三
己一标不住相
【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科判]此答云何住中答摄伏心。更分为三。一标无住相,二释其福德,三结成不住。菩萨行施不住一切,应如何等方名不住。所以首先标无住相。
[释文]此说菩萨是已成熟的菩萨。应行不住相的布施。如是布施,无有一切的分别。不分别施者受者和所施物种种差别。就是因为已成熟菩萨已证法性,发起真实无分别智。于一切法不起能知智所知境和能知者的分别,证得三轮清净之想。行布施时,此想为依,故能不住于相。所以文说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己二释其福德三
庚一举法
【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
庚二显喻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
庚三合结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
[科判]自下释其福德分三。一举法,二显喻,三合结。此中解释不住于相而行布施所生的福聚无量无数,名为释其福德。
[释文]人天自体,叫做福德聚。以是福业所感得的果,而为福德所依止的缘故。菩萨行无相施所感当来福聚,无量无数。不可以言说相取,不可以意度称量。所以文说不可取量。此是举法。譬如虚空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不可取量。此是显喻。菩萨行施都无所住,其所感的福聚不可取量,与虚空不可取量同是一样。文中双显福聚虚空同一不可取量道理,所以重言如是如是。此是合结。当知说此不可取量的福聚,意说如来受用变化二身。因为如来变化身,于一三千大千世界,各有一变化身同时示现成正等觉。如来受用身,又复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真是无量无数不可取量。已成熟菩萨,于初地见百佛,二地见千佛,如是上地见佛,地地倍增。理实周遍十方虚空不可取量。唯已成熟菩萨已证法性了知此相,故作是喻。
己三结成不住
【善现!菩萨如是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科判]此文结成不住。
[释文]释如前知。喻成菩萨应如不住相想而行布施。如是方能感得佛果无量无数福聚。
丁二广摄伏心二
戊一不住补特伽罗想二
己一观佛法性二
庚一释所生疑三
辛一如来诸相具足疑二
壬一释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说是语已。】
[科判]此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中广摄伏心分二。一不住补特伽罗想,二不住法想。广前说的不住相想应有之义。因为三轮清净之想,无有补特伽罗和法的相,所以广说不住的道理。不住补特伽罗想中分二。一观佛法性,二证自无取。观佛法性中又分二。一释所生疑,二校所生福。释所生疑中分三。一如来诸相具足疑,二有情信解甚深疑,三如来有证有说疑。因为前说菩萨如是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便生疑惑。谓彼菩萨恭敬供养十方如来,非不现见如来诸相具足,何可说言不住于相?是名如来诸相具足疑。此又分二。一释疑,二显义。
[释文]佛告善现说:可以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具足的诸相(注一)正观如来不?善现答言:不应以此诸相具足正观如来。因为如来说的诸相具足,是随菩萨胜解而现前的,不是如来的实相。如来的实相,即是无相。如来虽说诸相具足,而所说的义即非诸相具足。所以前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此先释疑。
注一:诸相具足,是如来受用身变化身所现的相。菩萨见佛色身,或见黄色,或见青色。如是种种,都是随自胜解见自所见的相,不相同的。此说诸相具足,应是受用身所现的相。不是变化身。
壬二显义
【佛复告具寿善现言:善现!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说是语已。】
[科判]此是显义。就是显说应观不应观义。
[释文]因为诸相具足,是随菩萨胜解而现前的。所以皆是虚妄。非相具足,方是如来法性的实相,不可以眼现见。所以皆非虚妄。以彼诸相具足,非是实相,实相却是无相。即以如是道理应观如来。菩萨见佛诸相具足,同时非不见佛色身或黄或青种种的色。经中不举色身,但言诸相具足,故说乃至略文。
辛二有情信解甚深疑二
壬一遮止生疑
癸一善现疑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
癸二如来遮
【佛告善现:勿作是说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复分复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
[科判]自下释所生疑中有情信解甚深疑。因为诸相非相难见难知,所以生疑。于中分二。一遮止生疑,二举有信者。诸相非相虽是难见难知,然不应说一切有情都不生信。是故遮止生疑。此又分二。一善现疑,二如来遮。
[释文]善现预知佛般涅槃后五百岁,声闻弟子渐渐不能证真入圣。这就是正法将灭时分转时。于彼时分,佛已灭度,即当来世后时后分。因为佛已灭度,不能亲闻正法,又值正法将灭,入圣无多(注一)。彼时有情,闻了如是诸相非相色经典句,谁能净信胜义道理而生实想?故作是疑:颇有有情生实想不(注二)。此中实想,就是远离分别戏论证得离言法性不依言说而起的想,叫做实想。此善现疑。佛告善现勿作是说。因为有情的种性根器,不唯是声闻一类,不能以声闻人无有堪能,怀疑一切都无堪能。所以遮止勿作是说。此如来遮。
注一:佛灭度后,声闻弟子各立自己的宗义,分二十部。六百年初,尚有证真入圣者。后乃无有。正当佛灭度已,后五百岁。善现预知彼时彼分正法将灭,故作是说。注二:前说诸相非相,皆属于色。诸相即色,名依他起。非相的色,名法性色。即此说为色经典句。然意偏说法性的色,故问生实想不。
壬二举有信者二
癸一总标
【然复善现!有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具足尸罗具德具慧。】
[科判]自下举有信者分二。一总标,二别释。唯举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色经典句能生净信,名有信者。
[释文]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下文自释。尸罗即是戒的异名。此先总标。
癸二别释二
子一释具戒德
【复次善现!彼菩萨摩诃萨非于一佛所承事供养,非于一佛所种诸善根。然复善现!彼菩萨摩诃萨于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养,于其非一百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能闻说如是色经典句,当得一净信心。】
[科判]自下别释又分二。一释具戒德,二释具胜慧。
[释文]此说已成熟菩萨摩诃萨,不同地前菩萨戒德微劣无有胜慧。因为地前菩萨和声闻弟子,承事供养的佛,唯见佛变化身。闻佛说法种诸善根(注一),亦唯依佛变化身。这变化身,在同一世界中,无二如来出现。所以地前菩萨和声闻唯于一佛所承事供养,唯于一佛所种诸善根。地上菩萨则不如是。已证法性,遍于十方众会诸佛所承事供养,种诸善根。所以此说非于一佛所,乃于百千佛所承事供养种诸善根。如是承事供养,即是解前具足尸罗。如是种诸善根,即是解前具德。由具戒德,故能闻说如是色经典句。而生净信相应前后刹那相似相续之心,名得一净信(注二)心。有此净信,方生胜慧。胜慧生已,方证实想。当知净信是因,实想是果。所以解释具慧以前先标净信。此释具戒德已。
注一:“善根”有五。一信,二勤,三念,四定,五慧。由此信的善根,对治不信的过失。勤的善根,对治放逸懈怠的过失。念的善根,对治失念的过失。定的善根,对治散乱的过失。慧的善根,对治愚闻的过失。所以叫做功德。因为彼法能障功德,说名过失。此法能治彼障,便名功德。注二:有情闻说种种法的功德和种种威力,能生悟入彼法的慧。身毛为坚,悲泣堕汨。由此证知是净信相。因为这信随顺正理,故名“净信”。
子二释具胜慧二
丑一当得福聚
【善现!如来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来以其佛眼悉已见彼。善现!如来悉已觉彼一切有情当生无量无数福聚,当摄无量无数福聚。】
[科判]自下释具胜慧又分二。一当得福聚,二由生实想。
[释文]彼菩萨摩诃萨已能具足尸罗具善功德,闻说诸相非相色经典句,生净信心。由此净信增上的因缘,自然能为佛智所知佛眼所见。此中佛智,是说佛的大圆镜智。彼菩萨摩诃萨具足尸罗,所以为十方诸佛大圆镜智之所照了,哀愍爱护。说以佛智悉已知彼。佛眼是说佛的大悲。如来以大悲心常常观察世间有情,令种善根灭度生死。如是大悲,唯如来有,不是其它所共有的。如来依此观察世间,谁善根增谁善根减。所以叫做佛眼。彼菩萨摩诃萨具善功德,所以为十方诸佛大悲佛眼之所观见。说以佛眼悉已见彼。彼菩萨摩诃萨于尔所时已具胜慧,便为十方如来授记成佛,当生当摄无量无数福聚。于成佛时,现起无量无数福聚,名之为生。未成佛前,虽未能生,然彼种子已为生缘之所摄受,名之为摄。譬如世间谷麦等种,虽未生芽,然其种子若为日光水土生缘之所摄受,种便增长进能生芽。此说无量无数福聚能为生缘之所摄受,道理亦是这样。此无量无数福聚当生当摄之相,皆为如来如实觉了,故说如来悉已觉彼。
丑二由生实想二
寅一无我想
【何以故?善现!彼菩萨摩诃萨无我想转。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转。】
[科判]自下释由生实想。因为菩萨具足胜慧,所以能生实想。此又分二。一无我想,二无法想。
[释文]此显无我想。于唯五蕴法上无有我我所的想现前随转。名为无我想转。下说无有情想乃至无受者想,都是无我想的差别种类。一一名词,前文已解。自五蕴上本来无有我相,愚夫妄执说为有我而起我想。彼菩萨摩诃萨由具胜慧无我想转。此无我想,就是实想。
前说菩萨发心,谓不应有有情想转,乃至受者想转。何故此中更重说耶?菩萨发心,是成佛最初的因。了知佛果无我平等,所以最初发心说无有情想转乃至受者想转。这是因果平等的道理。此说菩萨当生当摄无量无数福聚,为佛如实觉了的因缘。就是菩萨由具胜慧已生实想,不于无我性的一切法上而有我等想转。所以为佛授记当生当摄无量无数福聚。这是菩萨修因中间所证的境界。与初发心的趣向无二无别,所以此更重说。
寅二无法想二
卯一总标
【善现!彼菩萨摩诃萨无法想转,无非法想转,无想转,亦无非想转。】
[科判]自下无法想。无有所取能取一切法想,名无法想。此又分二。一总标,二别释。
[释文]前于色经典句,说有诸相具足,复说非相具足。当知诸相和非相言句,就是法非法的言句,都是假设方便。听闻如是法非法的言句,不善解义,而于心上起种种相,便为相所束缚。这就叫做法非法想。此想是说想心所法的影像。唯是所取。其能取的自体和作用,就是想心所法。依此能取法的行相,说名为想。能取非法的行相,说名非想。此想心所虽有所取能取的不同,皆是想所摄的差别,总名为想。彼菩萨摩诃萨都无所取能取一切想转。因为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何况菩萨已生实想,而有少分所取能取诸想转耶?所以为佛授记当生当摄无量无数福聚。此先总标。
卯二别释二
辰一无法非法想
【所以者何?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有法想转,彼即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等执。若有非法想转,彼亦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等执。】
[科判]自下别释分二。一无法非法想,二无想非想。
[释文]若诸菩萨闻佛所说诸相具足,而起诸相具足之想,即为有法想转。便是执有诸相具足的如来,即于如来住补特伽罗想。所以说言彼即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等执。若闻佛说非相具足,而起非相具足之想,即有非法想转。便是执有非相具足的如来,亦于如来住补特伽罗想。所以更说彼亦应有我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等执。
辰二无想非想
【何以故?善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故如来密意而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尚应断,何况非法。】
[科判]自下释无想非想。
[释文]闻了如来所说相非相的言句,应善解了遮诠法非法的意义。不应随言而生执著之想。随言执著,便名为取。能取言说相的是想,能执言说自性的是见。见想和合,方成能取。能取既是和合而成,也非真实。所以经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问:若果如此,有情闻法谁能无想。如来便不应有法非法的言说。答:如来法非法的言说,不障有情听闻。藉此方便,方能生解。不可听闻如是如是的言说,便起如是如是的执著。起了执著,那便失了言说方便作用,添了言说虚妄障碍。除言说外,当知无别方便可有善巧作用。所以如来有说法的必要,有情有闻法的必要。离了闻法而求修证,都是自心妄想执著。胜义道理甚深微细,不同世俗粗浅易解。若不听闻,谓能修证,决无是处。所以如来密意而说筏喻法门。说不应取,就是密意。喻如船筏有渡海的方便作用,如来说法也有度生死的方便作用。船筏不可执为安隐居处,说法也不可执为实有自性。所以说不应取。
如来依世俗谛说有染净因果种种的法,有相可取而无自性可得。是为有情了知断染修净的方便。依胜义谛又说无有染净因果的实法,无相可取,亦无自性可得。此中说法,但是遮诠。但为遮止执法的虚妄,能令有情了知离妄证真的方便。所以如来或时说法,或说非法,皆是方便。有方便用,无真实性。这就是如来所说密意筏喻法门。因为一切的言词,都是相待而有。待无说有,待有说无。若无所待,何有何无?说法非法,也是相待而立的。待非法而说法,待法而说非法。法是表诠,非法是遮诠。或表或遮,各有作用。所以都是方便,都是言说的相,不是真实境界。证得真实境界,不可言说。方知言说有其作用不可执著。所以有如筏的譬喻。诸有智者闻了如筏的譬喻,知道诸法能为方便,是依世俗谛道理,可言说的。非法真实,是依胜义谛道理,不可言说的。方便真实,不可偏废,这就是如筏譬喻双喻法非法的妙理。于有诠表的法,尚应不生执著,除断法想。何况非法无表唯遮,而可执著生非法想?法非法想尚无有转,何况有我等想。菩萨有此无法想无我想转,就是善现问中所说闻了诸相非相色经典句所生的实想。有此实想,便于如来不起分别而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这就是于如来诸相具足中,不住如来补特伽罗想。
辛三如来有证有说疑二
壬一释疑
【佛复告具寿善现言: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善现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
[科判]自下释所生疑中如来有证有说疑。前说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便是不住如来身相。即于如来身相不住补特伽罗想。然诸如来有证有说,不是都无少法,能证能说,方是如来。于此相上哪能不住补特伽罗想,所以有此如来有证有说疑。此又分二。一释疑,二显义。
[释文]佛告善现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中间,颇有少法可得耶?虽能说法,颇有少法是所说耶?善现答言都无少法可得,亦无所说少法。当知佛告善现,依胜义问。善现答佛,亦依胜义,所以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此中义者,就是胜义。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有断果智果的差别。断果是佛所证的无住处涅槃。因为烦恼障所知障二障永断而证得的,故是无为。亦是佛的清净法界。智果是二障永断以后所证得一切智。今此文中的问答,都依胜义,就是正显佛的断果。于中若我若法的少分都不可得,亦不可说。依此而言无少法是所证,亦无少法是所说。此释疑已。
壬二显义
【何以故?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维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科判]自下显义。就是更显释疑的道理。
[释文]如来的诸功德法,都是由断障而证得的,名所证法。三乘圣教,都是佛施设安立的,名所说法。成办利他的一切事,正是佛的智悲所起的业用,名所思维法。这一切法,都是依断果而有的,就是清净法界所等流的。清净法界中,都无真实所证所说和所思维的法可得。实法既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因为法与非法的言词,相待而有亦相待而无的缘故。遮止实法,故说非法。遮止非法,说非非法。于清净法界中,一切不可得,所以文说非法非非法。复次这非法非非法的言句,了义言教和不了义言教解释不同。依不了义的解释,此法非法的言句唯是遮诠,更无所显离言法性真实的境界。依了义的解释,既说于清净法界中一切不可得,这清净法界不是都无所可证的离言法性。而说一切不可得,只是法非法的戏论言说相。不是所证的清净法界都无所得。不了义的解释,不但法非法的言说相不可得,即所证清净法界亦说都不可得。这是了义和不了义差别的义趣。今依了义经解释不了义经,所以说言于清净法界中一切不可得,显了非法非非法言说的意义。清净法界离言实有,法与非法言说俱非。就是遮遣言说的遍计所执相,而显所证清净法界圆成实相。解深密经说: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又说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前依遮遣言说的遍计所执相而说。后依证得离言圆成实性而说。这就是解深密经以了义道理,解释不了义的经句。在这经文中说非法非非法,就是遮遍计所执相无自性性。下文更说无为所显,就是显有圆成实相法无我性。由此可知了义和不了义言教虽是不同,而道理正是一样。此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来断果无为的所显。如诸贤圣补特伽罗,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向四果差别的宣说。都非别有所证的法可取可说。但是依他所断的烦恼有三界九地的不同。所证的无为亦就有差别了。所以一切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择灭无为之所显得。此举贤圣补特伽罗,例知如来应正等觉无有少法证如来性,亦无少法可说。都无有相,不可取为补特伽罗。此中更显于如来有证有说不应住补特伽罗想。
庚二校所生福二
辛一举施宝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
[科判]自下观佛法性中校所生福分二。一举施宝,二例法门。
[释文]佛告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能于其中盛满七宝而行布施,因此七宝施物的殊胜,和盛满佛土施量的富多,这善男子或善女人当来所生福聚,比于其它施业当生的福聚,宁可说为多不?此中为显施物殊胜,故说七宝;为显施量富多,故说三千大千世界(注一)。都是假设的言说方便。因为经下文说无量无数的福聚,就是诸佛世尊所生。诸佛的变化身,限于一佛土内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此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施的七宝,亦以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为量而作校量。所以只说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增减。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世尊,是赞佛的变化身出现世间,不住涅槃。善逝,是赞佛的法身清净无为,不住生死。只为赞佛生死涅槃无二,所以不更赞佛其它的名号。
如来了义经中说有三相。一遍计所执相,二依他起相,三圆成实相。遍计所执相,是依名言而起的。闻了名言,生种种想分别计度,叫做遍计。依想起见而有执著,叫做所执。其实所执别无实物,唯是所遍计的言说相。这就叫做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是说一切有为法幻有的相。有为法的现行,要依种子变异而生;种子,要依现行熏习而有,都不是自然生的,所以叫做依他起。依他起法,有因有果,相续而生,有相可得。这就叫做依他起相。这依他起相,在凡夫位中,终是不能了知的。因为凡夫种种的想,都不能离言说。就是不起分别想的时分,也有无始时来串习的名言种子,随逐于身,系缚于心。所以不能了知一切事物的真相。要待无分别智证了离言法性以后,再来观察一切事物,方知如来所说的幻有非真,恰是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是说依他起相既是幻有非真,就要知道离了幻有的真相。这幻有的相,不是一相不从一生,或时有增或时有减。增减是不相同而有差别的。又幻有相,现从种生种依现起,或时有染或时有净。染净不是决定成就的。又幻有相,有生有灭。生灭都是自心虚妄分别而成的。圆成实相,则不如是。不增不减,所以名圆。不染不净,所以名成。不生不灭,所以名实。此复云何?圆成实相,是无为法。无为无相。遍于一切有为幻有的相中,都有这无为的真理。因为有为的相,说是幻有,幻即非真。知此非真的道理,便知真的道理,就是无为。无为既是无相,犹如虚空能容一切有色的物。色物是有差别的,可增可减。虚空是无差别的,不可增减。一味无别,所以名圆。又这无为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不待因成,自然成就。虽染不染,虽净不净。犹如虚空于一切时无染无净,所以名成。又这无为无有因缘,不生不灭。犹如虚空究竟常住,不可破坏,所以名实。这圆成实三名的安立,都是遮遣依他起幻有的方便。在幻有中离开幻有的相,就是圆成实相。不可在依他起外别求圆成实相。那便是执著胜义,失了安立圆成实相的方便。
以上略说三相的解释和道理,就以这了义的道理配释经文。说福德聚(注二)福德聚者,是经文的标句,是遍计所执相。是显如来随顺世俗假以名字施设的缘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者,是经文中的遮句,是圆成实相。是显无有真实福德聚性的缘故。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者,是经文中的释句,是依他起相。是显假说必有所依的事理的缘故。文中说有是故二字,就是包括福德聚中一切因缘果义。因,谓生起因。就是各自善法种子。缘,谓增上缘。就是所作施福业事。由此因缘所生五蕴自体,就名为果。如是因缘果义,是福德聚假名所依的依他起相。有这依他起相的法,才能安立福德聚的假名。不可执有福德聚性,也不可拨无能生所生的因缘果相。所以如来有标有遮有释反复的宣说。依此三相的解释,便知如来说了福德聚又说非福德聚说了非福德聚又说说名福德聚的意义。其中说有说无说无说有反复的道理,都是实语不是虚言。不可随意或增或减。舍此了义的三相,别无堪能解释明白。以下所说这样的经句,皆当准知。
注一:诸佛世尊,于一三千大千世界示现成佛。一日一月之所照临,为一世界,这样世界增至一千,名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为佛变化身之所依处。注二:五趣有情,唯人天趣所得自体,名“福德聚”。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施宝所感的福聚,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有二种的差别。所以重说福德聚福德聚。
辛二例法门二
壬一正校量
【佛复告善现言: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科判]自下校所生福中例法门分二。一正校量,二释因缘。正以法门因缘所生福聚,校量施宝因缘所生福聚,名正校量。
[释文]佛所说的不住相想,就是菩萨修习大乘的法门。由此为门,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示现成等正觉。所以这法名之为门。般若经中,都是说此不住相想的法。极广说有无量经句,极略说有四句伽陀。这四句伽陀,不限于此经有。但显若能解了修习此种法门,便有无量善根功德。是故且说极略的伽陀,不更广说无量的经句。所以说有乃至的言词。于此法门闻已信受,明记不忘,说为受持。读,谓披读。就是披文寻义的默读。诵,谓讽诵。就是广大音声的宣读。披读讽诵,若能纯熟,便于文义通畅顺利。叫做究竟通利。他请问时,能为种种的记别;他疑难时,能为种种的解释。名广为他宣说开示。如所听闻思维和修习,名如理作意。从受持乃至如理作意,名为法行。就是菩萨依大乘法修习慧行的方便。受持读诵和为他宣说,这四种是闻慧所摄。如理作意,是思慧修慧所摄。于大乘中有十法行,此且说六,不说余四。菩萨于此法门极略乃至四句伽陀,能修受持乃至如理作意种种法行所生福聚,校之施宝所生福聚,更为甚多无量无数。由此法门广能摄受无量无数的有情,法轮不息,最胜无尽的缘故。
壬二释因缘
【何以故?一切如来应正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诸佛世尊,皆从此经生。所以者何?善现!诸佛法诸佛法者,如来说为非诸佛法;是故如来说名诸佛法诸佛法。】
[科判]自下释因缘。就是解释能生无量无数福聚的因缘。
[释文]如来应正等觉永断烦恼所知二障所得的果,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的断果。断果是出障方显的。要依修习大乘法行为因为缘,才能证显出障的断果。所以文说从此经出。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名之为佛。利益安乐一切世间众生,叫做世尊。这是如来三无数劫所修的智果。也是修习大乘法行为因为缘,方能证得的。所以文说从此经生。其能生的因,便是听闻大乘法教名言熏习的种子。种生现行,所以名生。此正解释法门能摄受他成等正觉,法轮不息,所以说言诸佛世尊皆从此经生。就是法门最胜无尽的缘故。由此当生无量无数福聚。虽说佛果从此经出从此经生,但是说其因缘,而非真实佛性。因为无有少法,方是真实的佛果。由此道理,故下更释。说诸佛法诸佛法者,佛所有法叫做诸佛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佛所证的无为法;诸佛世尊,是说佛所得的有为法。所以文中重言诸佛法诸佛法。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真实无有诸佛法性,所以文中如来说为非诸佛法。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然而诸佛依大乘法门修习法行名言熏习为摄受因,为增上缘,不是都无因缘而成佛果。是故如来说名诸佛法诸佛法。这是释句,是遍计所执所依的依他起相。
己二证自无取二
庚一释所生疑二
辛一贤圣于证有取疑四
壬一预流果三
癸一遮有所取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果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预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
[科判]自下不住补特伽罗想中证自无取。因为前说以相非相应观如来,又说如来无有少法所证所说,即是观佛法性。所以有如此说。然而佛的法性,非是凡夫意识所能分别的。有无漏慧的贤圣,方能了达。因为贤圣都是无为所显,于自所证的无为果,不住贤圣补特伽罗之想。所以列举声闻不取自果和菩萨不取于法种种的不住补特伽罗想,证明应以不住补特伽罗想观于如来。从是观得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的真理,便是观佛法性。于此法性广大供养,便是于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养,和种善根。因为这个道理,下文虽说贤圣不取自果,还是证明应以法性正观如来,是此中的要义。所以科名证自无取。此又分二。一释所生疑,二校所生福。释所生疑中又分二。一贤圣于证有取疑,二菩萨于法有取疑。贤圣中的四果,依其烦恼所断的差别,安立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种种的假名。因为有此假名,不解其义,便执贤圣有所证的果。是名贤圣于证有取疑。此又分四。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预流果分三。一遮有所取,二释其得名,三显其念执。
[释文]念谓忆念。证得预流果的圣者,在自己证得预流果的位中,若有所证得的预流果想,后时便能生起证得预流果的忆念。若无有想,便无有念。佛告善现和善现答佛的意义,都是根据这个道理。此遮有所取。
癸二释其得名
【何以故?世尊!诸预流者无少所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
[科判]此释其得名。
[释文]依了义的解释,预入圣流,故名预流。此说无少所预,又说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是显不预凡流,故名预流。与了义的解释,一表一遮,义是一样。癸三显其念执
【世尊!若预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
[科判]此显其念执。
[释文]前文既说无少所预故名预流,就是都无证得预流之想。所以后时不作证得之念。若有证得预流之念,便是有法想转。即于此法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
壬二一来果二
癸一遮有所取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一来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果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一来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之果。】
[科判]自下一来果分二。一遮有所取,二释其得名。此遮有所取。
癸二释其得名
【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
[科判]此释其得名。
[释文]依了义的解释,一来天上,一来人中,皆不相续再生。故名一来。今此显示以无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是说已断再生相续烦恼。天上人中各唯一生,假名一来。不是别有所证一来的体性。就是前文说的无为所显。余果亦同。
壬三不还果二
癸一遮有所取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不还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果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不还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之果。】
[科判]自下不还果分二。一遮有所取,二释其得名。此遮有所取。
癸二释其得名
【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
[科判]此释其得名。
[释文]依了义的解释,不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今此以无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当知唯约欲界一切烦恼为论。其义亦同。
壬四阿罗汉果四
癸一遮有所取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阿罗汉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阿罗汉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
[科判]自下阿罗汉果分四。一遮有所取,二释其得名,三显其念执,四善现自证。此遮有所取。
癸二释其得名
【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名阿罗汉,由是因缘名阿罗汉。】
[科判]此释其得名。
[释文]依了义的解释,阿罗汉是梵语,此释云应。阿罗汉果圣者,应已永断三界一切烦恼,应不复受三界的生死,应受一切人天的供养。具此三义,所以名阿罗汉。今此显示以无少法名阿罗汉,就是说已永断一切受生烦恼名无少法,由是因缘名阿罗汉。
癸三显其念执
【世尊!若阿罗汉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
[科判]此显其念执。
[释文]此文的意义,和前预流果一样。一来不还,在此二文的中间,所以从略不说。这是经句中但说初后不说中间的体例。
癸四善现自证
【所以者何?世尊!如来应正等觉说我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世尊!我虽是阿罗汉永离贪欲;而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世尊!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者,如来不应记说我言:善现善男子!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如来说名无诤住无诤住。】
[科判]此善现自证。善现虽然已证阿罗汉果,然都无有阿罗汉性。所以依自所证,显示不可取的道理。
[释文]无诤住是阿罗汉所证得的一种定名。因为阿罗汉在声闻四果中说为第一;这无诤住唯有阿罗汉方能证得,所以也名为第一。阿罗汉住在无诤定中,自己既无一切烦恼,更能观察一切有情,善护他心,不令于自生起爱恚悭嫉种种烦恼。这种观察有情的定心,就叫做无诤定。诤即烦恼的异名。阿罗汉自己永断三界一切的烦恼,又能令他于自不生烦恼,所以此定名无诤住。阿罗汉先已顿断三界见断烦恼,今复永尽修断烦恼。所以文说永离贪欲。一切烦恼都无有余,后不更生。所以文说都无所住。因为见断修断二种烦恼阿罗汉都已断尽,方能入无诤定。所以文中重言无诤住无诤住。
辛二菩萨于法有取疑三
壬一举如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于少法有所取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如来昔在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科判]自下菩萨于法有取疑。前说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所显,所以于自所证都无所取。菩萨不住涅槃,不趣寂灭,与诸贤圣不同。若说于法都无所取,安能得大菩提示现正觉。故有此疑。此中分三。一举如来,二明菩萨,三例法王。今举如来。
[释文]因为如来昔在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于法无取,所以今时得名如来应正等觉。若有所取,便不得名如来应正等觉。善现答佛解所问义,所以说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壬二明菩萨二
癸一遮庄严土二
子一释疑
【佛告善现: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如是菩萨非真实语。】
[科判]自下明菩萨分二。一遮庄严土,二成无住心。遮庄严土分二。一释疑,二显义。今释疑。
[释文]诸佛国土清净庄严,都是先时菩萨位中所修得的。因为菩萨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三种不善的身业,又已远离虚妄离间粗恶绮饰四种不善的语业,更复远离贪欲瞋恚邪见三种不善的意业。更发大愿,以此善根,共诸众生;于当来世自佛土中同共受用净妙自在之乐。是即菩萨成办佛土功德庄严。
当知这佛土的庄严,有种种的相。一切众生寿命长久,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远离杀生的果相。一切土地纯是七宝,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离不与取的果相。一切无有饥渴苦恼,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离欲邪行的果相。常有华树果树香树得妙音声,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离虚妄语的果相。一切众生常共和合讲说正法,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远离离间语的果相。地平如掌无有沙砾荆棘恶刺,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离粗恶语的果相。一切众生都无苦恼,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远离绮饰语的果相。一切众生无有贪嫉恼害邪见,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远离贪欲的果相。一切众生悉共修习大慈大悲,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远离瞋恚的果相。一切众生悉得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菩萨共诸众生远离邪见的果相。这就是菩萨修习净土的真实道理。除了远离十种不善业道,更无别有能成办的功德之法。若作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当知非真实语。因为若执真实,便有我为能庄严者的分别,和有能庄严所庄严法的分别。便不是都无所住了。
子二显义
【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
[科判]自下显义。
[释文]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非庄严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因为菩萨发愿誓与众生远离杀生乃至远离邪见,于未来世成佛之时成办佛土功德庄严。这佛土的庄严,除了远离十种不善业道所证的清净相,别无少分功德庄严之法。所以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就是菩萨修佛净土誓愿因缘。诸佛净土略有二种。一受用土,二变化土。所以重言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
癸二成无住心
【是故善现!菩萨如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科判]此成无住心。菩萨应如不住相想修佛净土,方能成办佛土功德庄严。文中以不住种种相成立菩萨无住之心,名成无住心。
[释文]于修习净佛土中,应生庄严佛土之心。然不应住我为能庄严者和能庄严所庄严分别之想。依前所说非庄严的道理,故此文说菩萨如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不住色非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非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令心于所缘境不住有边,不住无边,不起增益执,不起损减执。便于所缘境上心得自在,不为有非有相之所系缚。于未来世成佛之时,所以任运能现二种净土。今于菩萨位中而说应生其心,是即菩萨未生应生之心。由此别别不住生心成无住心,故复结言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壬三例法王二
癸一释疑
【佛告善现:如有士夫具身大身,其色自体假使譬如妙高山王。善现!于汝意云何?彼之自体为广大不?善现答言:彼之自体广大,世尊!广大,善逝!】
[科判]自下例法王。诸佛世尊因为依受用身和受用土受用法乐,所以名为法王。然不以受用身取为自体。由此法王不取自体的果相,例知菩萨修因于法也是无取。名例法王。此中分二。一释疑,二显义。今释疑。
[释文]佛的受用身具足相好,说名具身。广大无比,说名大身。这具身大身有色可见,是以色为自体的。此色的自体广大殊胜,所以譬如妙高山王。妙高山就是苏迷庐山。清净第一最胜精妙四宝为体。所谓金宝银宝颇胝宝琉璃宝。此山高量八万踰缮那。精妙广大,超过其余七金等山,所以名为妙高山王。
癸二显义
【何以故?世尊!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科判]自下显义。
[释文]法王的自体可见的色,虽为广大,然而如来所说的实义,不是彼色自体。因为彼色自体,是示现而非真实的缘故。如来虽依此色自体称为法王,然不自取是法王性。譬如妙高山王虽称山王,也不自取是山王性。因为这个道理,其色自体但是假名说为自体。不是以彼色体有真实性而名自体。当知此中义显如来法身,以一切法无性为体,故密意说自体广大。
庚二校所生福二
辛一举河沙喻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诸殑伽河沙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诸殑伽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科判]自下证自无取中校所生福分二。一举河沙喻,二显福差别。今举河沙喻。
辛二显福差别二
壬一举施宝
【佛言善现:吾今告汝开觉于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宝盛满尔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
[科判]自下显福差别分二。一举施宝,二例法门。今举施宝。
[释文]前说七宝,此说妙七宝。前说盛满三千大千世界,此说盛满诸殑伽河沙等世界。前说持用布施,此说奉施如来应正等觉。由此种种较前为胜,当知福聚其量更多。
壬二例法门二
癸一正校量
【佛复告善现:若以七宝盛满尔所沙等世界,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科判]自下例法门分二。一正校量,二释为缘。今正校量。
[释文]因为施宝种种殊胜,所生福聚其量甚多,然终不及此经法门所生福聚。所以更言甚多于前无量无数。因为此经法门最为殊胜能摄受他辗转无尽的缘故。
癸二释为缘二
子一地所尊重
【复次善现!若地方所于此法门乃至为他宣说开示四句伽陀,此地方所尚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如佛灵庙。】
[科判]自下释为缘分二。一地所尊重,二依身尊重。今地所尊重。[释文]因为法门殊胜,若有为他宣说开示此种法门下至一四句颂,此地方所便为世间之所尊重,而为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如佛灵庙。由此显知法门能生福聚为缘殊胜。
子二依身尊重
【何况能有于此法门具足究竟书写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胜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师所住,或随一一尊重处所,若诸有智同梵行者,说是语已。】
[科判]此依身尊重。
[释文]前说地所尊重,但举为他宣说开示四句伽陀。今显具足修十法行,成就最胜希有功德,是说依身尊重。一切有情佛为最胜,希有难得世称为宝。此说最胜希有,即是佛宝之异名。因此故成依身尊重。此有情身所住的处所,即为大师所住的处所。或随是余贤圣一一尊重的处所。或是有智同修梵行者僧众处所。由此一切,显成依身尊重的差别,了知法门能生福聚为缘殊胜。
戊二不住法想二
己一解甚深意三
庚一法门甚深二
辛一出法门名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作是语已。佛告善现言:具寿!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
[科判]自下广摄伏心中不住法想。如来所证所说或所思的一切法,有时现前可见可知,然不是真实的。若能领悟信解不是真实的理,便于一切法更不执有法的名想。这就叫做不住法想。此中分二。一解甚深义,二修最胜行。解甚深义就是解了如来所证所说及所思维一切甚深法义。如是方能不住一切法想,故此先说解甚深义。此又分三。一法门甚深,二示现甚深,三校所生福。法门甚深中分二。一出法门名,二显所说义。今出法门名。
[释文]此说法门的名,就是经名。经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是如来应正等觉如其所证为诸菩萨宣说的法门。所以经名就是法门的名。下文说的示现甚深中示现说法,示现身土,都是如来所证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所能成办的事。如来说此种种的事,显示如来不住一切相能成一切相。为令菩萨解了能成一切相要由不住一切相的道理,方能成就不住一切法想。所以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法门。
辛二显所说义
【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科判]此显所说义。
[释文]如来的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种一切法无不了知。因为已断烦恼障和所知障,而无一切障碍的缘故。从断障义边,但说所断二障净尽,不说能断金刚般若。所以经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非般若波罗蜜多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这三句中三相的道理,随文应知。由此道理,应于如来般若波罗蜜多不住法想。
庚二示现甚深二
辛一示现说法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科判]自下示现甚深。如来说法,如来身土,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唯有示现的相,而无真实的性。有非真有,不可说有。无非真无,不可说无。所以叫做示现甚深。此即正显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所能成办的事。于中分二。一示现说法,二示现身土。今示现说法。就是如来示现的语业。
[释文]如来示现说法的时候,能令听闻的人于自己心识上相续忆念成为有文有义的相,而说如来有所说法。其实无有少法如来可说。由此道理,应于如来说法不住法想。
辛二示现身土二
壬一变化土
【佛告善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尘宁为多不?善现答言:此地微尘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善现!大地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故如来说名大地微尘。诸世界如来说非世界,是故如来说名世界。】
[科判]自下示现身土。此即如来示现的身业和所依的土。此又分二。一变化土,二变化身。今变化土。
[释文]佛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变化土。各个世界中,有大地为依持,有微尘为受用。微尘依大地而有,所以说言大地微尘。三千大千世界中有不可数量的微尘,所以答言甚多。此说微尘,不是说极微的色。但是说微细的色香味触一切的色境。这色香味触,是依有情的根识变现而有的不净色相,所以名之为尘。有情受用这种种的尘,方能长养自身的根,不坏不灭支持存活。这就是有情根尘相互而有的关系。今说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尘,乃是如来示现受用的相,都无真实的性。所以说非微尘非世界。然随所化众生种种乐欲,任运能现同一的土相,是故如来说名大地微尘说名世界。文中标句遮句释句,如次应知。由此道理,应于如来依处不住法想。
壬二变化身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世尊!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是故如来说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科判]此变化身。
[释文]前文已说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今此更说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当知同一道理。唯遮无表二,故不更说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前显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二,所以有表。今说示现非真,所以唯遮。这是前后文差别不同的意趣。文中标句遮句释句,如次应知。由此道理,应于如来依身不住法想。
庚三校所生福二
辛一举施自体
【佛复告善现言:假使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日日分舍施殑伽河沙等自体,如是经殑伽河沙等劫数舍施自体。】
[科判]自下解甚深义中校所生福分二。一举施自体,二例此法门。今举施自体。
[释文]前此二种校量,皆举施宝。此后二种,皆舍自体。所以所生福聚皆胜于前。
辛二例此法门二
壬一正校量
【复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科判]自下例此法门。前此所说的法门,显示应于如来不住补特伽罗想。其义粗显易知,故举施宝粗显的事为例。自后法门显示应于如来不住法想。甚深难信,故举难可弃舍的自体为例。此又分二。一正校量,二释因缘。今正校量。
[释文]后后的法门,胜于前前的法门,例知所生福聚,也是后后胜于前前。然在文中都说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更无差别。当知这是究竟为论的说法。究竟的福聚,遍诸虚空不可取量,所以都说无量无数。
壬二释因缘二
癸一法门难得二
子一善现自叹
【尔时具寿善现闻法威力,悲泣堕泪,俛仰扪泪而白佛言:甚奇希有,世尊!最极希有,善逝!如来今者所说法门,普为发趣最上来者作诸义利,普为发趣最胜乘者作诸义利。世尊!我昔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法门。】
[科判]自下释因缘分二。一法门难得,二信者难得。法门难得分二。一善现自叹,二赞其最胜。今善现自叹。
[释文]此中说的法威力,就是般若威力。因为如来说法自在,变化自在,就是般若威力的示现。此种示现最胜希有,所以名为示现甚深。故令善现听闻以后生起净信,而有悲泣堕泪感叹的相状。善现先闻如来说声闻乘出世的法,为此世间先未曾有。所以赞名甚奇希有。今此更闻大乘般若的法门,于诸圣教为最第一。所以更赞最极希有。因为此种法门,唯是最上乘和最胜乘的有情方能听闻,作诸义利。下劣有情不能听闻。所以不能为彼作诸义利。最上乘者,谓菩萨乘。最胜乘者,所谓佛乘。言义利者,现在饶益,则名为义。当来饶益,则名为利。能生福德,则名为义。能生智慧,则名为利。如此种种差别繁多,不更枚举。由此法门能作如是种种义利,善现闻所未闻。谓从昔时初见道位生无漏智证真以来,虽于如来甚奇的法教能正证得,然未曾闻如是大乘般若最极法门。故作是说:我昔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法门。即由是义,所以前赞甚奇希有最极希有。
子二赞其最胜
【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
[科判]此赞其最胜。因为法门生真实想,所以称赞法门谓为最胜。
[释文]此说甚深经典,就是此经法门。由此经中前说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般若甚深的实义。又说无有少法如来可说,又说大地微尘如来说非微尘,诸世界如来说非世界,又说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是为般若威力甚深的示现。闻说此经法门,当于说有不执为有,亦于非有不执非有。即于有和非有言说之中,了解无取无舍无增无减的实义。所以如是经典名为甚深。即由了解如是无取无舍无增无减的实义,能不如言执著而生真实的想。由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因为诸佛世尊,都是离一切想生真实想,而得成就最胜希有的缘故。真实想真实想者,这是标句。因为是言词所说的真实想,当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为非想者,这是遮句。因为于般若法门中,无法想转亦无非法想转,都无法和非法言说的相。所以说为非想。当知这是圆成实相。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者,这是释句。因为无有法和非法二种想转,所以重言真实想真实想。这真实想,就是于所说一切法无取无舍无减无增而证得的。当知这是依他起相。
癸二信者难得二
子一举当信者
【世尊!我今闻说如是法门领悟信解,未为希有。若诸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当于如是甚深法门领悟信解;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当知成就最胜希有。】
[科判]自下信者难得分二。一举当信者,二赞其最胜。今举当信者。因为于当来世,若诸有情于此法门领悟信解,最为希有。所以举说。
[释文]若于如是甚深法门的名句差别领取悟入,说名领悟。若于名句所诠的法义差别净信解了,说名信解。有了领悟信解,修十法行方为不虚。当知是人成就最胜希有。
子二赞其最胜
【何以故?世尊!彼诸有情无我想转。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转。所以者何?世尊!诸我想即是非想,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诸佛世尊离一切想。作是语已。】
[科判]此赞其最胜。因为有情于此法门领悟信解,最为希有,所以赞其最胜。前赞法门最胜,此赞有情最胜,是二差别。
[释文]因为此赞有情最胜,且说无我想转乃至无受者想转,又说诸我想乃至受者想即是非想。而不更说无法想转无非法想转。当知前文举说甚深法门,赞法最胜生真实想。此文但说无我等想,赞有情胜,略不言法。当知如是有情,非不于法生真实想而得成就最胜希有,所以不更宣说无法想转亦无非法想转。前后二文,更互影显,所以都说成就最胜希有。后总结言:诸佛世尊离一切想。此一切想,就是法想和有情想。因为法和有情,都说成就最胜希有。这就名为诸佛世尊。举此诸佛世尊的果相,证成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的因相。所以有此总结。此总结中,总显般若甚深,和般若威力示现的甚深,应于如来一切甚深的法不住法想。
己二修最胜行二
庚一法门最胜
【尔时世尊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不惊不惧无有怖畏,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善现!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谓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如来所说最胜波罗蜜多,无量诸佛世尊所共宣说,故名最胜波罗蜜多。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即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最胜波罗蜜多。】
[科判]自下不住法想中修最胜行。此说菩萨修最胜行,能于诸法不住法想。如文中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能为有情作诸义利,这就名为修最胜行。此中分二。一法门最胜,二正行最胜。今法门最胜。
[释文]世尊印许善现所称赞的法门最胜和有情最胜,所以重说如是如是。若于如是甚深经典听闻以后,不作惊异之思,名为不惊。不起难行之虑,名为不惧。不生非法非义之想而有恐怖,名无怖畏。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谓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说法门最胜的体性。因为一切波罗蜜多中,般若说名最胜的缘故。如来所说最胜波罗蜜多无量诸佛世尊所共宣说,这是说法门最胜的得名。因为一切有情佛为最胜的缘故。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即非波罗蜜多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是故如来说名最胜波罗蜜多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随义应知。
庚二正行最胜二
辛一能成胜事二
壬一举如来忍辱
【复次善现: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多,即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忍辱波罗蜜多。何以故?善现!我昔过去世曾为羯利王断肢节肉。我于尔时都无我想或有情想或命者想或士夫想或补特伽罗想或意生想或摩纳婆想或作者想或受者想。我于尔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何以故?善现!我于尔时若有我想,即于尔时应有恚想。我于尔时若有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于尔时应有恚想。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五百生中,曾为自号忍辱伦人。我于尔时都无我想,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我于尔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
[科判]自下正行最胜。这最胜行,要依最胜的法门方能修习,所以次前文说。此中分二。一能成胜事,二能感胜生。因为能修胜行的缘故,所以能成利他诸殊胜的事。是名能成胜事。又能感得不可思议的异熟。是名能感胜生。能成胜事分二。一举如来忍辱,二成菩萨行施。今举如来忍辱。
[释文]菩萨忍辱波罗蜜多,就是忍波罗蜜多中耐他怨害忍所摄。菩萨因为他人的怨害,而有猛利的苦无间的苦种种的苦长时的苦。于这苦相现前的时候,应作如是的思维:知这猛利无间种种长时的苦,都是我的自业过失所成就的。因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善的业因,所以今受如是种种的苦果。我若不能忍受此苦而生瞋恚之心,便更能为当来生死大苦之因。这是于己不利益的。正是加害于己,而不是加害于他。又作是思:我及他身皆是苦果。彼不能知,所以加害于我,令我苦果更增苦受。我既能知,何可反报于他,令他苦果更加其苦。又作是思:诸声闻人,修声闻行,多分自利,于自他苦尚不应生不忍之心。何况我今修大乘行,不能利他而生不忍。菩萨如是如理思择,勤修五种之想,便于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的苦。云何五想?一宿生亲善想,二随顺唯法想,三无常想,四苦想,五摄受想。云何修习宿生亲善之想?应作是思:往昔过去生中,此怨害我的有情,未尝不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至亲和其它的善友。如是如理思维,于诸有情便能舍了怨憎的想,住于亲善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修习随顺唯法之想?应作是思:我及他身,都是依他众缘所生的有为法和合而有。其中都无自他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骂所瞋所打所弄所诃。如是如理思维,于诸有情便能舍了有情的想,住于唯法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修无常想?应作是思:一切有情有生以来,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是常常变化的。皆是死法,命念念断。诸有智者,尚不应起有加害的心,何况反欲更断其命。如是如理思维,于诸有情便能弃舍常住坚固之想,安住无常不坚固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修习苦想?应如是思:一切有情常为三苦之所随逐。所谓行苦坏苦苦苦。我应方便令彼离了此一切的苦,不应于彼更加其苦。如是如理思维,于诸有情不生有乐的想,唯住有苦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修摄受想?应如是思:我为一切有情之类发菩提心,摄受一切有情之类皆为眷属。我应为彼作诸义利,不应不忍作非义利。如是如理思维,于诸有情不作舍他的想,而住摄受他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如是修习五种之想,方能耐他一切怨害之苦,是名忍辱波罗蜜多。当知此忍辱波罗蜜多中,非唯自性堪忍一切怨害;要由如理思择,于一切法证善净智,方有堪能。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多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即非波罗蜜多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因为无有恚想,方能忍辱,唯遮无表。所以说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忍辱波罗蜜多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即由无有恚想,说名忍辱波罗蜜多。
如来为羯利王断肢节肉的时候,若说有我等想,便即应有恚想。若说都无有想,便即同于木石。所以说言我于尔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这非无想的言句,显知有真实想。然文不说。但是遮诠亦非无想。凡是有言说的想及无想,都不免执,所以双遮而不更表。若更有表,便有言说的相。就不免如言生执了。
所以为遮增益的言执,说于尔时都无有想。又恐闻了都无有想,而生损减的言执,所以又说亦非无想。遮了增执,复遮减执,方于所说的言义无减无增,真实解了。这就是此经法门都用遮诠而无表诠的甚深密意。处处经文,皆应随此解释。文中说于尔时应有恚想,反显无有恚想。所以能无我想乃至无受者想。无我等想,所以能忍羯利王断肢节肉。这就是前说的于诸有情舍了有情的想,而住唯法的想,所修习的成就果相。文中又说曾为自号忍辱伦人都无我想乃至无受者想,而不更显无有恚想。因为羯利王断肢节肉,苦受现前。若有恚想,便不能堪忍。所以须说。过去自号忍辱伦人,未有苦受现前。故不须说。然既自修忍辱,当知于一切时应无恚想。这无恚想,虽显无我是不住补特伽罗想,于无我外更不执法,即是不住法想。由此不住法想,方能修习菩萨忍辱和其它一切最胜正行。这最胜正行是地上菩萨所应修习的。地前菩萨无有修习的堪能,所以付嘱菩萨文中不说修行。这是如来成熟菩萨不同的方便。应当了知。
壬二成菩萨行施二
癸一应发无所住心
【是故善现!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想,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何以故?善现!诸有所住,则为非住。是故如来说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科判]自下成菩萨行施。前举如来忍辱,是显如来正行最胜。证知菩萨修最胜行,应依无住而行布施。此中广前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修行之义。于中分二。一应发无所住心,二为作有情义利。今应发无所住心。
[释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大菩提心。于大菩提发正愿心,所以说名大菩提心。此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能自利;不住涅槃,故能利他。诸菩萨摩诃萨一切所作,皆应回向大菩提果。所以说言不住色和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和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因为若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此心便是住于生死。若住非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此心便是住于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住,就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菩萨应如是发心,应如是生心,亦应如是住心。文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就是显成如是生心和如是住心所修胜行。
癸二为作有情义利二
子一总标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
[科判]自下为作有情义利分二。一总标,二别释。今总标。
[释文]前说如来为羯利王断肢节肉,于尔所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是即如来行菩萨行以其自体而行弃舍。次更说言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是即菩萨以诸财法而行布施。所以说言应当如是弃舍布施。如是弃舍布施,乃能为诸有情作诸义利。如下解释。至文当知。
子二别释二
丑一为作义利二
寅一离有情想
【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
[科判]自下别释分二。一为作义利,二行无住施。为作义利复分为二。一离有情想,二离诸法想。今离有情想。因为菩萨行施,若有施者受者的想,便是不离有情之想。便不能行无相布施。何能为诸有情作诸义利。所以说离有情想
[释文]一切有情,唯是假设的名字。闻了名字,便起有情的想。想虽是有,而有情的名号终非真实。所以说言即是非想。又这有情的名,是依五蕴自体而假立的。五蕴自体虽有,而有情的名不能成有。所以如来即说为非有情。
寅二离诸法想二
卯一出如来语
【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科判]自下离诸法想。因为菩萨行施若有所施物的想,便是不离法想。便不能行无相布施,亦复不能为诸有情作诸义利。所以此说离诸法想。此又分二。一出如来语,二显真实义。今出如来语。
[释文]如来说法,唯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以所说的法,不论世间和出世间声闻乘和菩萨乘,都是应机随时而有所说,都能得到利益安乐的效果。因为如来证知一切,所说的语言,都是如证而说。所以说言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于一切法有说为有,无说为无,假说为假,真说为真,故说如来是实语者。于实语中有世俗胜义的差别。于所安立的世俗法,和世俗的思量觉察无有乖违,无有诤论。于所安立的胜义法,和诸圣者所证的境界无有乖违,无有诤论。故说如来是谛语者。于谛语中复有染净真如种种的差别。染说为染,净说为净,因说为因,果说为果,有为说为有为,无为说为无为。无颠倒说,故说如来是如语者。又复如来于一切法证正等觉,为令有情如实了知,所以随起种种言说。所说的道理,终无变异,不是随自意解所得的言说相。所以不须后后观察,常有变异,故说如来是不异语者。
卯二显真实义
【复次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科判]此显真实义。
[释文]前文已说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维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今此又说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前后二文,大致相同,然义有别。前显一切法的究竟真实,双遮法和非法的言相,而说非法非非法。此显一切法的方便真实,双遮其中是谛是妄的定执,而言非谛非妄。前说所证所说所思维法非法非非法,为显清净法界常无变异,所以不言现前。故是究竟真实。此说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为显此一切法皆是清净法界之所等流,随机随时而有所作,故言现前。种种所作,皆是方便。因为所作皆无自性,故是非谛。然为有情能作义利,故又非妄。由此非谛非妄,遮令有情不生谛妄邪执。虽是方便,亦是真实。所以名为方便真实。即如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皆是如来方便所作,为作有情义利而现前的。有情应于现前的一切法中,不执真实知为方便。这就是如来说非谛妄的实义。
丑二行无住施二
寅一喻显失德
【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坠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科判]自下行无住施分二。一喻显失德,二校所生福。今喻显失德。就是喻显行施有过失和功德的差别。
[释文]菩萨行施,若堕于事,都不能见有情义利。就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是即行施的过失。菩萨行施,不堕于事,便能观见有情种种义利。就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此种说的堕事和不堕事而行布施,当知若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名堕于事。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名不堕事。
寅二校所生福二
卯一显此法门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则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则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当生无量福聚。】
[科判]自下校所生福分二。一显此法门,二校施自体。今显此法门。
[释文]此文先显法门之所生福,所以但言当生无量福聚不说无数。后及校施自体,方说无量无数。
卯二校施自体
【复次善现:假使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时分,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日中时分,复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日后时分,亦以殑伽河沙等自体布施。由此异门经于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以自体布施。若有闻说如是法门不生诽谛,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尚多于前无量无数。何况能于如是法门,具足毕竟书写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
[科判]此校施自体。
[释文]此施自体更胜于前,例知法门所生的福聚,亦胜于前无量无数。前说于日日分舍施自体,此说于日日分更分初中后时。前说经殑伽河沙等劫数,此说经俱胝那庾多百千劫。所以此施自体更胜于前。若有闻说如是法门领悟信解不生诽谤,所生福聚尚多于前无量无数。当知不谤能为修十法行之因,由此因缘能生无量无数福聚。若于如是法门不生领悟信解;闻说无相,便执无见起无相见: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是则名为诽谤如是法门。若离此过,即能于此法门领悟信解,能为修十法行之因。故作是说所生福聚无量无数。
辛二能感胜生三
壬一标
【复次善现: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科判]自下正行最胜中能感胜生分三。一标,二释,三结。今标。
[释文]此说不可思议异熟当知是地上菩萨所受的胜生。因为地上菩萨所受的生,就是能证大菩提果的依止。能令菩萨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此异熟果不可思议。
壬二释二
癸一能荷无上菩提二
子一正显有情二
丑一唯大乘闻
【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为欲饶益趣最上乘诸有情故,为欲饶益趣最胜乘诸有情故。善现!若有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即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成就无量福聚,皆当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福聚。善现!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担如来无上正等菩提。】
[科判]自下释分二。一能荷无上菩提,二能消宿不净业。能荷无上菩提分二。一正显有情,二兼显闻所。正显有情分二。一唯大乘闻,二简余下劣。今唯大乘闻。
[释文]此说成就无量福聚,又说成就无边福聚。因为福聚遍满虚空不可取量,故说无量。穷未来际无断无尽,故说无边。这无量无边的福聚,唯是如来所示现而有的。今说菩萨当来亦能成就,故说其肩荷担如来无上正等菩提。因为菩萨所感异熟,能为大菩提果之所依止的缘故。
丑二简余下劣
【何以故?善现!如是法门,非诸下劣信解有情所能听闻;非诸我见非诸有情见非诸命者见非诸士夫见非诸补特伽罗见非诸意生见非诸摩纳婆见非诸作者见非诸受者见所能听闻。此等若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无有是处。】
[科判]此简余下劣。
[释文]声闻独觉,唯能信解声闻乘法,说名下劣信解有情。凡夫外道,皆执有我,说名有我见乃至有受者见的有情。这两种人,不能听闻如是法门。听闻以后,领悟信解,名能听闻。若无信解,名不能闻。有声闻独觉决定种姓的人,虽发大菩提心听闻菩萨乘法,终不能修大乘法行证得大菩提果。因为声闻独觉种姓决定无此堪能的缘故。所以经说无有是处。凡夫外道有邪解行能为障碍,终亦不能听闻如是法门修十法行,所以亦说无有是处。
子二兼显闻所
【复次善现:若地方所,闻此经典。此地方所,当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礼敬右绕,如佛灵庙。】
[科判]此兼显闻所。
[释文]此所说义,与前不同。前显宣说开示的有情尊胜,而说此地方所是所依处,亦成尊胜,故应供养。此显所听闻的经典尊胜,而说此地方所是经典的依处,亦成尊胜,故应供养。前说法门,为显不住补特伽罗想而说有情尊胜。此说法门,为显不住法想而说经典尊胜。虽地方所皆应供养,然有因人因法的差别,故更宣说。
在这摄受菩萨的一段文中,数数宣说如来以其佛智佛眼悉知悉见。又说此地方所当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由此当知佛的身土,广遍虚空,细如微尘。不能说有,不能说无。这便是真实的佛性。若诸有情悟解真实的佛性,则是有情身中有了清净法身的种子。这有情的身,便是佛身。如是佛身,应说为有,不应说无。所以说言当生无量无数福聚成就最胜希有功德。若地方所闻了此经法门的言音,这言音即是如来的示现。凡得听闻的言音地所,都是如来佛性的显现。这地方所,便是佛土。如是佛土,应说为有,不应说无。所以佛言当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反之若诸有情都不解了真实佛性,此地方所都不听闻如来的言音,则佛的身土都无可知的表现。是则不应说有而应说无。这佛的身土或有或无,唯因有情是法器非法器的差别,或现或不现耳。不可离此道理,妄执佛的身土说有说无。此经要旨,不外乎此。
癸二能消宿不净业二
子一转生轻毁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科判]自下能消宿不净业分二。一转生轻毁,二校量福聚。今转受轻毁。宿生所造的诸不净业,应感恶趣。因为无漏业的对治力强,能令应感恶趣不净业的种子,而得转变于现法中遭受轻毁的别报。所以名为转受轻毁。
[释文]前说于此经典修十法行成就最胜希有功德,是则不应为他轻侮毁辱。何以此文复说若遭轻毁极遭轻毁。当知这是宿生所造诸不净业所致的缘故。这不净业,就是应感恶趣的诸不善业。此于现法中能障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因为于此经典修十法行对治力强,能令应感恶趣的不善业种,不受恶趣的总报。转受为他轻毁的别报。因此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应感异熟的势力,所以现法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子二校量福聚三
丑一举供佛福
【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于无数劫复过无数,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先复过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
[科判]自下校量福聚分三。一举供佛福,二校持法福,三校福差别。今举供佛福。
[释文]菩萨安住净戒律仪,于日日中,应于如来以供养具而为供养;以身礼拜,以语赞颂,以清净信随念真实功德。不应空度日夜而有违犯。若不恭敬,懒惰懈怠,则有违犯。若已证入大地诸菩萨众,恒时法尔承事供养常无违犯。由此当知此说无违犯义。
丑二校持法福
【善现!我于如是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若诸有情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
[科判]此校持法福。
丑三校福差别
【善现!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善现!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是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狂乱。】
[科判]此校福差别。
[释文]此中福聚,不说无量无数,而言百分计之所不能及乃至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当知此中所校量的福聚,是菩萨所感的异熟。不是当来佛果的示现。所以不说无量无数。虽非无量无数,然若具说,能令听闻的有情不能了知其数,故说迷闷。亦不能分分忆念,故说狂乱。
壬三结
【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科判]此结。
丙二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二
丁一善现重问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科判]自下开显无为胜义谛相中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这未成熟菩萨,就是未登地未证真如的菩萨。如来说法,显了真实的法性,令生胜解,这就叫做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于中分二。一善现重问,二世尊再答。今善现重问。因为世尊前文所答的问义,只是答的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还未开示。所以善现有此重问。
丁二世尊再答二
戊一略标发趣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科判]自下世尊再答。不答云何修行。当知修行,是修波罗蜜多六种正行。已成熟菩萨方能修习,不是未成熟菩萨所能修习的。所以文中略而不答。于中分二。一略标发趣,二广摄伏心。今略标发趣。
[释文]此中发心,是世俗的发心。就是菩萨最初发心。要请功德具足的菩萨忆念作证。这发心的意乐,和一切菩萨是无差别的。所以文中同前所说,具有四种意乐。谓广大意乐,大悲意乐,平等意乐,无倒意乐。这四种意乐,在已成熟菩萨,已证法性,意乐是清净的。在未成熟菩萨,未证法性,意乐是不清净的。因为清净和不清净有别,所以广说略说文亦有别。前说诸有情有情摄所摄,故言无量。此说诸有情,故言一切。不举有情摄所摄,不言无量。这就是前后二文说义的差别。余如前释,今不更说。
戊二广摄伏心三
己一应修胜解二
庚一解无我理二
辛一举如来二
壬一无能证因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作是语已。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已。佛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若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者,燃灯如来应正等觉不应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以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
[科判]自下广摄伏心分三。一应修胜解,二应观真实,三应离言执。因为未成熟菩萨,最初应于无有少法修习胜解,所以此位菩萨名胜解行住菩萨。于中分二。一解无我理,二解唯识理。解无我理分二。一举如来,二明菩萨。举如来分二。一无能证因,二有所证果。今无能证因。因为如来所证的大菩提果,不是有能证的因。但是断了二障,说为所证的果,所以此果不说有能证因。举此如来无能证因,证知发趣菩萨乘者无有少法的道理,令生胜解。
[释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菩提。此是如来所证的果。就是断了二障所说的果。这果不是从因生的。因为不是有为法的缘故。若说这果非无因生,那便有因有果,有生有灭,同于一切有为法的幻相。就不应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此果但是假名,无有少法为能证的因。这就是佛所说的实义。燃灯如来应正等觉,为释迦牟尼如来授记;亦是因为释迦牟尼如来证知无有少法的道理,能修菩萨正行,所以授记于当来世名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若有少法,便是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障碍。便不应为燃灯如来授记成佛。文中先后反复重说,为令了知菩萨位中无有少法为能证因,应生胜解。
壬二有所证果二
癸一标义
【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科判]此有所证果。这果的名,就是离系果。离了障执的系缚而证得的。所以此果无别有因说为能证,假说离系是所证果。于中分二。一标义,二释非。今标义。
[释文]如来是佛的称号。这称号所诠表的意义,就是诠表如来清净法界,有真实的意义是无有颠倒的;有真如的意义是无有变异的。于一切时常无颠倒,常无变异,虽住世间见有去来而实无去来。故名如来。如来即是真实和真如的增语。因为真实真如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为令了解如来的实义而起言说:谓为真实,谓为真如。这真实真如的言说,就是增语。以是自心增益的想而说的语言,所以叫做增语。由此真实真如的增语,了知如来不为烦恼系缚而有生死,即是证得无生法性。所以亦是无生法性增语。不为业力牵引而趣生死,即是永断趣生的道路。所以亦是永断道路增语。烦恼业种永断无余,究竟涅槃,不受后有,即是证得毕竟不生。所以亦是毕竟不生增语。此无生的实义,即是最后的胜义。
癸二释非二
子一示现非真
【善现!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善现!由彼谛我起不实执。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
[科判]自下释非分二。一示现非真,二受用非实。今示现非真。因为前说若实无生即最胜义。是则应无如来出现世间。若不出现世间,应不更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是当知如来出现世间,是示现的,不是真实的。
[释文]如来应正等觉,是如来出现世间功德的名号。功德名号不是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若如是说,当知此言为不真实。因为不能了解真实无生的道理,所以说假为真,便执不实为实而是谤我。此是邪见,诽拨无生的实义,故说为谤。了知此义,即能了知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由是示现,故说非谛。然有所为,又说非妄。若如是知,不增不减,不说为谤。由是道理,此一切法如来说为皆是佛法。亦是依如来出现世间而假说的。言一切法一切法者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言如来说非一切法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言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此一切法,略有二种的差别。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少分一切,是说有为法。一切一切,是说无为法。所以文中重说一切法一切法。
子二受用非实
【佛告善现:譬如士夫具身大身。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士夫具身大身,如来说为非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身大身。佛言善现:如是如是。】
[科判]此受用非实。因为如来虽有受用的色身;不是真实。但为受用法乐之所依止,而假说有的缘故。
[释文]释如前说。此是付嘱方便所说的相。粗显易了,所以文略。
辛二明菩萨二
壬一释离执二
癸一应无我执
【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何以故?善现!颇有少法名菩萨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
[科判]自下解无我理中明菩萨。此说菩萨,即是所付嘱的未成熟菩萨。前说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来证得二无我法。举此证明菩萨应解二无我理。于中分二。一释离执,二结信解。释离执中复分为二。一应无我执,二应无法执。今应无我执。不应执有补特伽罗我性。
[释文]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便不应名发趣菩萨乘者。以彼执有能度所度二种有情的缘故。因为菩萨尚不应执少法,何况更执能度所度二种有情。所以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三相道理,如文应知。又说一切法无有有情等,当知无有少法名为菩萨。
癸二应无法执
【善现!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亦如是说。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
[科判]此应无法执。不应执有法我的性。
[释文]若作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与前执有有情,成为同一的过失。所以经言亦如是说。佛土功德庄严,和三相的道理,前已详释应知。然此不说无住生心,亦是付嘱方便和摄受有别。
壬二结信解
【善现!若诸菩萨于无我法无我法深信解者,如来应正等觉说为菩萨。】
[科判]此结信解。由此结文应知所付嘱的菩萨,是未成熟菩萨。因为未证法性,所以结言信解。
[释文]一切法中无补特伽罗我,亦无法我。所以重言无我法无我法。若于这二种无我法深信解者,便是无有少法的执。所以如来应正等觉说为菩萨。
庚二解唯识理三
辛一现有能取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天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天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慧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慧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法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法眼。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佛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佛眼。】
[科判]自下应修胜解中解唯识理。前文已显如来证二无我,是则如来应不更说有为能取的五眼,和有所取的一切法。又一切有情,亦不应说有所生福聚。所以应解此唯识变现的道理。于中分三。一现有能取,二说有所取,三说有福聚。今现有能取。此能取法,唯示现有,是名现有能取。
[释文]如来示现有五种眼。一是肉眼,二是天眼,三是慧眼,四是法眼,五是佛眼。此五种眼,能取一切法为所行境界。肉眼,能照无有隐蔽无有障碍一切可见的色。天眼,能照无有隐蔽无有障碍和有隐蔽有障碍一切可见的色。慧眼,能照是色非色一切可见和不可见的法。法眼,能照一切法的真如理。佛眼,能照一切有情所种的善根。诸佛如来出现世间,随诸有情现量所见所知,所以有此五眼示现。
辛二说有所取三
壬一殑伽河沙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来说是沙。】
[科判]自下说有所取。如说殑伽河沙,沙等世界,诸有情心,皆是如来所取的法。这一切法,都是世俗所假说的名,非是真实。是名说有所取。于中分三。一殑伽河沙,二沙等世界,三诸有情心。今殑伽河沙。
[释文]殑伽河沙,是此世间串习所执的名字。生此世间的有情,说之为沙。如来应正等觉,随顺世间不违世间,所以亦说是沙。这种语言,专世俗谛。
壬二沙等世界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诸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诸世界宁为多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诸世界其数甚多。】
[科判]此沙等世界。
[释文]殑伽河沙其数甚多,是诸有情所共知的。举此喻有不可现见的世界,等于殑伽河沙,所以亦说其数甚多。
壬三诸有情心
【佛言善现:乃至尔所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诸有情各有种种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现!心流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科判]此诸有情心。
[释文]前说世界,是举有情生所依处。世界既等殑伽河沙如是之多,依彼世界而生的有情各个相续差别,尚多无数。何况彼诸有情各有种种差别的心。这有情心,当知总说就是阿赖耶识。如来于此各个有情阿赖耶识,而言我悉能知。就是因为诸有情心虽有无量差别,要皆不外唯识熏习及所变现的相。所以若凡若圣若染若净一切不同的法,皆不能越因果决定的道理。因果相续,如水流注。前能引后,名之为流,后能续前,名之为注。如是因果非断非常,故是有漏。如水流注。如来于此诸有情心,了知有因决定有果,生果决定由因。由是说言我悉能知。此据唯识因果道理,所以作如是说。若依实义,当知因果亦是方便假说。因为待因说果,待果说因,都是同时所起的言相。假说因果有先有后,而实同时无有先后的自性。既无先后自性,何得说有因果相续流注之心。所以因果亦是方便假说,不是真实的。言心流注心流注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非流注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依阿赖耶识因果相续,假说心流注心流注。因为阿赖耶识,唯是有漏,凡圣皆有。所以重言心流注心流注。此心流注,如来说非流注,当知诸有为相虽有生灭而实常无生灭。虽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差别,而实过去未来现在都不可得。因为三世差别的施设,唯是自心分别所取的相貌。不是真实的胜义。所以都不可得。过去诸法,相已灭坏,都不可取。故不可得。未来诸法,相尚未生,亦不可取。故不可得。现在诸法,虽有自相,然刹那灭,尚无有住,亦不可取。故不可得。这是胜义道理。所以经说都不可得。既不可得,何以说有三世差别?当知唯是自心方便施设。假想过去诸行,曾有如是如是相貌而生,忆念分别说有过去。假想未来诸行,当有如是如是相貌而生,比类分别说有未来。如是过去未来假想分别,唯依现在诸行而有。现在亦是相待假立。因为才生即灭,不容分别。分别亦是忆念所得。即由如是忆念,待彼过未说有现在。是为三世说有方便道理。知此方便,方知真实。说有说无,都不执著。
辛三说有福聚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是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彼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善现!若有福聚,如来不说福聚福聚。】
[科判]此说有福聚。前说诸有情心既不可得;则有情心所生福聚,当亦非有。然从世俗假说为有。因为都无真实福聚性的缘故。
[释文]诸有情心虽不可得,因为种种其心流注各自的因果不相错乱,所以各有自身相续流转。依此道理,说有因缘所生福聚。福聚是遍计所执相,故是非有。因缘是依他起相,故是非无。摄受菩萨方便文中,已具解释。今不更说。当知说有福聚,是约唯识因果道理;说无福聚,是依胜义究竟道理。所以经说所生福聚其量甚多,又说若有福聚如来不说福聚福聚。
己二应观真实七
庚一观如来七
辛一色身非实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实观如来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圆实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如来说非圆实,是故如来说名色身圆实色身圆实。】
[科判]自下广摄伏心中应观真实分二。一观如来,二观菩萨。观如来中分七。一色身非实,二诸相非真,三说法无得,四觉非现证,五未度有情,六相非实性,七相非觉因。今色身非实。
[释文]如来的色身,是依清净法界而等流的。清净法界不增不减,是名为圆。不生不灭,是名为实。所以如来的色身,依理而言,亦是遍满虚空,无有增减生灭的相。这就叫做色身圆实。然随有情的乐欲,示现在前,则不可见色身圆实的性。故不可以色身圆实观于如来。言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非圆实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是故如来说名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如来的色身,有受用变化的差别,所以重说色身圆实色身圆实。
辛二诸相非真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如来说为非相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
[科判]此诸相非真。
[释文]诸相,就是三十二大士夫相。具足,就是相中的八十随好。经文前后说有四次不应以此观于如来,都是随文随义而有差别的意趣。所以科判都不相同。言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为非相具足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如来的受用变化二身,都有诸相具足,所以重说诸相具足诸相具足。
辛三说法无得二
壬一如来说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
[科判]此说法无得分二。一如来说,二有情闻。今如来说。
[释文]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菩提,于中少法无有无得。故不应说如来有所说法。若作是说,即于如来应知是谤。因为如来无有少法,是真实义;不应说有所说。说不称实,故为谤我。又于说法为非善取。因为说法本是方便。若执真实,故非善取。如来说法的方便,或为成熟菩萨或为成熟声闻而有所说,所以重言说法说法。此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理实都无少法可得而说。此是遮句。是圆成实相。但为方便而起言说,故名说法。此是释句。是依他起相。
壬二有情闻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佛言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科判]此有情闻。
[释文]前说色身圆实如来说非圆实,诸相具足如来说为非相具足,其中有色非色的意义,名之为色类法。色身和诸相,是可见的色法,名之为色。又说非圆实非相具足,这就是色法中的不可见的法。然又不离色法,这就名为色类法。此色类法,甚深难信。善现问佛颇有有情能深信不?而佛答言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义显若有善根,便能深信,而彼有情无有真实的性。所以说言彼非有情。要有思觉,方能种此善根,所以又说非不有情。此说深信,尚未能生实想。亦是未成熟菩萨善根,和已成熟菩萨善根有别。发趣菩萨乘者,于所摄受一切有情,亦应如是信解彼非有情非不有情。所以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三相道理,如文应知。
辛四觉非现证二
壬一总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科判]此觉非现证分二。一总标,二别释。今总标。
[释文]如来应正等觉,是佛来此世间示现的名号。无上正等菩提,是佛从久远来先于色究竟天所证的断果。若是断果,便无少法。若先已证,便非现证。所以善现答言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壬二别释二
癸一释名正等菩提二
子一由无法性平等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于中少法无有无得,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科判]自下别释分二。一释名正等菩提,二释名一切善法。释名正等菩提中分二。一由无法性平等,二由无我性平等。今无法性平等。
[释文]无上正等菩提,即是金刚喻定能断烦恼所知二障所证得的转依。因为无有烦恼的随缚,所以说言于中少法无有。又无名言的随缚,所以说言少法无得。即由如是少法无有无得,当知无上正等菩提,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即名为究竟真实。若执有得,即于究竟真实起不实执。是则名为谤真实义。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生如是信解。与此相违,定无是处。
子二由无我性平等
【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科判]此无我性平等。
[释文]前说于中少法无有无得,便无生灭染净增减种种的差别。由是说言是法平等。法尚无有无得而是平等,所以我性乃至补特伽罗等性亦是非有无不平等。所以名为无上正等菩提。
癸二释名一切善法二
子一解所说义
【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科判]自下释名一切善法分二。一解所说义,二校所生福。今解所说义。
[释文]一切善法有二种的差别。一名胜义善。就是无为法。二名方便善。就是有为法。于无为法,说名现证。因为现前证得真实义的缘故。于有为法,说名妙觉。因为无倒觉了种种方便的缘故。如来于一切法无不现证,无不妙觉,所以能善说法。发趣菩萨乘者,亦应如是信解如来现证的法,是胜义善;妙觉的法,是方便善。于此二种,不可执有不可执无。所以说言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三相道理,如文应知。
子二校所生福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科判]此校所生福。前说一切善法,如来说为非法,不应于此起非法执。以是方便能为因缘感生福聚。故此文说校所生福。
[释文]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能修法行,当生无量无边福聚。今此未成熟菩萨,尚未能修最胜正行,所以校量福聚不说无量无边,而说百分计之所不能及,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辛五未度有情二
壬一显无执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度脱诸有情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无少有情如来度者。善现!若有有情如来度者,如来即应有其我执,有有情执,有命者执,有士夫执,有补特伽罗等执。】
[科判]自下未度有情分二。一显无执,二释有执。今显无执。
[释文]如来度令有情灭诸颂恼而得解脱,是则说名度脱有情。然于有情无有情想。故无是念我当度脱有情。若念有情当度脱者,如来即应有其我执等。为令发趣菩萨乘者,虽发灭度有情之心,应于有情不作有情之想。故作是说。
壬二释有执
【善现!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
[科判]此释有执。
[释文]于非有我,执我等相,名我等执。执无为有,故说非执。唯从见生,依能执见名我等执。此中三相,如文可知。此能执见,唯是愚夫异生分别而生。若诸圣者,已证真如,则无此执。谓由愚夫听闻不正法,不如理分别,和诸异生流转五趣,未证法性;不能了解无我的真理。所以强有此执。言愚夫异生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为非生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因为愚夫异生,是杂染有情的名字。一切有情皆是非有,何可说有愚夫异生。是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因为阿赖耶识中三界见所断的种子未能永害,所以在五趣中有种种的生死。依此未断的种子,说名异生。一切异生无明障覆,不如实知,亦名愚夫。
辛六相非实性三
壬一标义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科判]自下相非实性。如来的相好,是示现的,不是真实法性。不应以此观于如来。此中分三。一标义,二出过,三结正。今标义。
壬二出过
【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
[科判]此出过。因有不定过失的缘故。
[释文]地上菩萨,皆有三十二大士夫相,何可以此观于如来。例如初地菩萨,受生多作转轮圣王,所以轮王亦有诸相具足。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便有不定过失。所以难言转轮圣王应是如来。
壬三结正
【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科判]此结正。
[释文]若诸有情未断分别欲贪,便于如来示现的相好和说法的音声,起决定执。谓此色声是如来所有的法。当知彼人由此因缘当生邪见,当履断见。因为色声不是真实的,而执为是如来的法,故是邪见。色声不是常住的,而执为是如来的法,故是断见。有此邪见断见障蔽了自心,所以决定不能观见如来。此是初一颂的所说道理。诸所有法皆无自性。即以无性为性,说名法性。亦就是佛的法身。因为能为一切诸功德法所依止的缘故。佛为一切天人说法,能除种种的疑惑,所以名为导师。导师的法身,和诸法的实性,无二无别。因为法性不是六识所识的境界,所以色声亦不是导师的法身。彼执色声的人,不能了此法性,故亦不能了知法身。此是第二颂的所说道理。
辛七相非觉因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科判]此相非觉因。
[释文]无上正等菩提,是如来先已证得的果。不是来此世间而现证的。如来虽有诸相具足的色身,这色身不是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的因。所以不当作如是观。
庚二观菩萨二
辛一遮有坏断
【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科判]自下应观真实中观菩萨分二。一遮有坏断,二校量福聚。今遮有坏断。
[释文]若是烦恼业生诸杂染法,皆从因生,故有坏断。坏谓种子失坏了能生的自性,无生现行的可能。断谓现行断灭无常的状态,更无相续的可能。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尚不施设少法为因,所以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辛二校量福聚二
壬一正校量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科判]自下校量福聚。菩萨虽无少法为因,然由信解,不无所生福聚。故以施宝校量胜劣。于中分二。一正校量,二遮摄受。今正校量。
[释文]此未成熟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能正思择,善安胜解。是名获得堪忍。由此堪忍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所生福聚。
壬二遮摄受
【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佛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科判]此遮摄受。前说堪忍所生福聚甚多,是则菩萨应有福聚为所摄受。然不应尔。是故遮止。
[释文]因为菩萨应以一切有情为所摄受,所以不应摄受自我所生福聚。即于所应摄受一切有情,亦不应生一切有情之想。但由望义差别,以自福聚不应摄受,而说彼一切有情为所应摄受。无所摄受诸有情性。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己三应离言执三
庚一释由假立二
辛一释名如来应正等觉
【复次善现:若有说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都无所去,无所从来,故名如来应正等觉。】
[科判]自下广摄伏心中应离言执分三。一释由假立,二释非正语,三释应不住。释由假立中分二。一释名如来应正等觉,二释名微尘量等世界。今释名如来应正等觉。
[释文]如来应正等觉,是变化身的名号。变化身是示现的。示现相似的色身,来此世间,故名如来。若有说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因为如来示现此一切相,为令声闻正知而住,所以示同声闻一样的威仪。世间的有情流转五趣,说有去来。如来即是无生法性增语,所以都无去来。于此人中示现受生,而有不共的功德,所以世间称赞名为如来应正等觉。
辛二释名微尘量等世界二
壬一喻如造墨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极微尘量等世界,即以如是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
[科判]自下释名微尘量等世界分二。一喻如造墨,二解所说义。今喻如造墨。喻彼世界是一合相。
[释文]世界,是有情生所依处的假名。于世界中说有大地能为依持的因,说有色等极微能为受用的法。即此大地和诸色等极微,假名世界。因为大地和色等法有生有灭,是故世界亦说有成有坏。即此成坏说名世界。迁流不住,所以名世。能作依持,所以名界。由此当知世界但是假名。离了大地色等极微,别无可得说为世界的相。若执世界可得,便是执一合相。为破此执,故说即以无数世界色像为墨如极微聚的譬喻。说有无数的色像,是喻极微尘量。说以为墨如极微聚,是喻三千大千世界。此极微聚和合假说,喻彼世界亦是假名。故不应执实有世界。如来应正等觉,示现化身,说以三千大千世界为所依土。不应于此言说起和合执。由此如来假设譬喻,即以无数色像为墨如极微聚。以显世界之多,亦是无数。此中色像,是说极微不是实色,而是假想相似的色。故名色像。说以色像为墨,是显色像能为杂染的意义。又这微尘色像,具有觉慧的人方能分析,所以前说善男子善女人。
壬二解所说义二
癸一说极微聚
【善现!于汝意云何?是极微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是极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极微聚是实有者,佛不应说为极微聚。所以者何?如来说极微聚,即为非聚,故名极微聚。】
[科判]自下解所说义分二。一说极微聚,二说名世界。今说极微聚。
[释文]于一处所,有众多的极微,名极微聚。现见现知一切世间的物类,其中都有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各个极微,同聚一处和合而住,不相妨碍。诸有情类,各有眼等五根,能生眼等五识。于这极微聚中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和合的相,才能分别了知何者是地?何者是水火风?何者是色?何者是声香味触?假使有情若无自身的根识,则此外境便都不显现了。有情既有五趣的根识差别,所见所知的境相当然亦是不同的。所以世界中大地极微,是为有情依持受用的果相。这极微既是种类众多,同聚一处,所以名为极微聚。不是实有极微聚性。言如来说极微聚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极微聚即为非聚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故名极微聚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配释道理,如前可知。
癸二说名世界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一合执。如来说一合执,即为非执,故名一合执。】
[科判]此说名世界。
[释文]此中配释三相的言句,共有二种。种种道理,如前已说应知。三千大千世界虽是假说,然有可说的依据。从一日一月之所照临,乃至梵世,名一世界。以此为量,说有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世界可说的道理。若诸愚夫异生,不了极微聚假名的世界,强执实有一合相的世界。这世界便是不可言说的了。
庚二释非正语二
辛一总标执
【佛言善现:此一合执,不可言说,不可戏论。然彼一切愚夫异生强执是法。】
[科判]自下释非正语分二。一总标执,二别释名。今总标执。
[释文]凡是可言说的蕴界处法,都有可言说的道理,和可分别的相貌。道理是可言说的根据,分别是可戏论的根本。所以此一切法,是可言说的,是可戏论的。若诸愚夫异生强执有我有世界,这就是总集多法成一合执。不更分别是根是尘,何蕴何界何处所摄。所以这一合执的相,不可言说,不可戏论。
辛二别释名
【何以故?善现!若作是言:如来宣说我见有情见命者见士夫见补特伽罗见意生见摩纳婆见作者见受者见,于汝意云何?如是所说为正语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说非为正语。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我见有情见命者见士夫见补特伽罗见意生见摩纳婆见作者见受者见,即为非见;故名我见,乃至受者见。】
[科判]此别释名。
[释文]如来随顺世间,别别宣说有我乃至说有受者种种的名字。又为除遣愚夫异生一合执的邪见,说有我见乃至说有受者见。当知此语不是开许有我的实事,而是遮止有见的过失。所以有如此的宣说。故非正语。此中有标句遮句释句。应配三相,如文可知。
庚三释应不住二
辛一总标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应如是见,应如是信解,如不住法想。】
[科判]自下释应不住分二。一总标,二别释。今总标。
[释文]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在未成熟的位中,于佛说的一切法无我,应以定心审虑观察。心无散乱,故能了知。心极明利,故能观见。由是加行能生胜解。所以文说应如是知应如是见应如是信解。如先菩萨初发心时,无住为住所生的法想,今此位中更生如是信解。所以文说如不住法想。此是菩萨修加行位,于无我法获得堪忍。故作是说。
辛二别释二
壬一释名法想
【何以故?善现!法想法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法想法想。】
[科判]自下别释分二。一释名法想,二校所生福。今释名法想。
[释文]言法想法想者,这是标句。是遍计所执相。如来说为非想者,这是遮句。是圆成实相。因为菩萨无有少法,故于法想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法想法想者,这是释句。是依他起相。但依信解法的知见,假名法想。因为信解有二种无我法想,所以重说法想法想。
壬二校所生福二
癸一正校量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无量无数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广为他宣说开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科判]自下校所生福分二。一正校量,二随别释。今正校量。
[释文]此未成熟菩萨修加行位,于无我法已获堪忍,将近能证真实法性。所以校量福聚,亦说无量无数。
癸二随别释
【云何为他宣说开示?如不为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
[科判]此随别释。随于前文修法行中,别释为他宣说开示。
[释文]前说法想如来说为非想,所以菩萨虽是为他宣说开示,而不应执他有情想和诸法想。如诸如来说法度生,都无有情的想和法的想。所以说言如不为他宣说开示。然是度脱有情的方便,故名为他宣说开示。
乙二正观有为世俗谛相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科判]自下正广分别中正观有为世俗谛相。此科判义,前已显示。兹不更说。
[释文]言诸和合所为者,诸有情类由自己的烦恼和业为因,而有所生自体的果。辗转相续,迁流不息。这就叫做有漏有为。正是此中所譬喻的法。无漏法中亦有有为,然不应说此中譬喻。亦不应说和合所为。唯是有漏种类,所以言诸。这有漏法,由有自种为因,更待他法为缘。因缘和合的时候,方生现行。于现行时,有相可得,这相就是因缘和合之所为的。
言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者,这就是譬喻诸和合法所为的相。喻有九种。一星,二翳,三灯,四幻,五露,六泡,七梦,八电,九云。今将九种所譬喻法,总为四类。一能取所取类,二能识所识类,三所依能依类,四现前不现前类。能取所取类者,能取就是一切有漏的见。喻之如星。譬如星光微劣,不能照破黑暗。
所取就是一切有漏的相。喻之如翳。譬如朦翳障碍于物,不能亲见真实。能识所识类者,能识即是一切有漏的心。喻之如灯。譬如灯焰,内执膏炷,外发光明。这能识心,别说可通一切的识,总说正取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是有情根本识的缘故。所识就是一切有漏的境。喻之如幻。譬如幻影,显现相似的相貌,而非真实的体性。这所识境别说就是六识所了别的境,总说正取器世间相。因为阿赖耶识灯焰生时,外发光明,所以才有器世间相幻影显现。其余的一切识,和所识的境,都依此根本识而有;迷惑有情,不能了知真实的道理。所以执有心境种种的差别。所依能依类者,所依就是一切有漏的身。喻之如露。
喻所依身,从生以后,不久便又谢灭了。能依就是一切有漏的受。喻之如泡。有漏的受,有苦有乐,犹如水泡旋起旋灭,是不坚住的。现前不现前类者,现前就是现在世一切有漏的法。喻之如电。现在世法才生即灭,犹如电光一闪便息,无暂时可住的堪能。不现前就是过去世和未来世一切有漏的法。于过去世,喻之如梦。犹如梦中忆念曾所经事,便有如是如是的相生。于未来法喻之如云。犹如云中能含雨泽,比量可知当有如是如是种类而生。这就是九种譬喻各个差别所譬喻的义。
复次当知九种譬喻宣说的次第。由有能取诸有漏见,不了所取诸有漏的相,才生种种虚妄分别。所以最先说如星翳的喻。由这虚妄分别,熏生阿赖耶识为能识的法;变现器世间相为所识的法;所以次说如灯幻的喻。复由阿赖耶识感异熟果为所依的身,领纳苦乐为能依的受,所以次说如露泡的喻。复由如是诸有漏法,因果相续无断无尽,所以后说梦电云喻。一切有漏有为诸和合法,都由虚妄分别为因,所以先举能取所取诸法,喻如星翳。外器内身是虚妄分别所生的果,所以次举能识所识和所依能依诸法,喻如灯幻露泡。由这因果辗转相续,是非断非常的,所以后说过去现在未来诸法,喻如梦电及云。是为九种譬喻宣说的次第。诸有智者,若作是观,名为正观。方能除遣补特伽罗的我执,和法的我执,证得无为胜义谛相。所以结言应作如是观。应以定心善取九种所譬喻的相,而为所观的境界。由此一颂,可知佛说大乘法相和大乘空教理是无异的,但是言词的方便有遮有表的不同。所以经说应以了义解不了义。菩萨四依中,亦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甲三说已奉行分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尊者善现及诸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并诸世间天人阿素洛健达缚等,闻薄伽梵所说经已,皆大观喜,信受奉行。】
[科判]此说已奉行分。
[释文]如来说法,初听闻时,令生欢喜;次修行时,易可信入;行不失坏。所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了义疏浅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