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上面讲的是五蕴皆空的道理,现在讲真空,真空就是般若空。怎么来显示般若的空义? 刚才念的这几句经文就是显示般若的空义。
知道色空了,五蕴法分析色空为什么是空。现在就讲般若空义。这个五蕴的空,是因为有般若观,五蕴才空的。这么一照就有智能了,“照”的意义就是智能。“蕴”,五蕴法是幻化的,是因缘生的,没有真实的。以下就讲讲般若的意思,讲般若真实的空义。
这段文很简单,但是义很深,就这几句话。
“舍利子”,是观世音菩萨跟舍利弗说的。舍利子是一个大阿罗汉,证得了无生,是佛的弟子。“舍利”翻作“秋露”,是秋露鸟的眼睛。因为舍利弗的母亲的眼睛像秋露鸟的眼睛一样,按照印度的意思就是美丽眼睛的女人。舍利弗是她生的,美丽眼睛的儿子。“弗”字就翻“子”,就是舍利子。印度人取名字,就跟我们南方有的叫阿猫、阿狗的,什么名字都有,含义是没有什么,什么因缘就取什么名字。舍利子是这一会般若义的当机众。
以下解释这段文。先讲这一句“色不异空”。
一切的色法,凡是世间万法,只要有形有相的,都是幻有的,就是说因缘所生的法,没有实性的。因缘生的是幻有,幻有的就不是真实的,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咱们看到,一切万法确实是有的,但是这个有是没有自性。因为没自性,本身就是空的,幻有就是不实的。同时,这个色本身并不能表现,色是无色,无色就是一切法本身不存在。为什么呢? 性空故,没有实体,一切都可坏性,都是坏的。但怎么又有呢? 性随缘故,真如随缘而有万法,所以万法没有自性,因为色法的性没有实体,所以是空的。
就像是海水,或什么水都可以,风一吹就起波浪,这个波不是水,却是从水而起的,又不能离开水,离开水还有波吗? 是不是? 这个“波”就喻着一切色法。水的性体是湿性,以湿为性,那么水的湿是空的。从水而起的这个波,就是色法的意思。离开水还有没有波?离开水没有波了,波即是水。所以波跟水不两样,也就是色跟空义是不两样。
“异”就是不同,“不异”就是同的意思,色跟空是同的,一切色法跟空是同的。这就是性体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性体是真实的,但是所随缘的一些幻有是因缘所生的,没有实体的。
反过来是“空不异色”,因为空才有幻有,四大造出种种色法,因为空,咱们才能建筑房子,空中能容纳一切,没有空怎么建,没有地点你怎么建,你必须要有个空地啊!这是形容空。空幻的地、水、火、风这四大是假合的、空幻的,空中没有四大假合,但是四大假合要不依着空怎么能建造呢? 因此说空跟色不异,说是空幻的一切色法,色跟空是不异的。上头是“色不异空”,现在是“空不异色”,空跟色也不是不同的。
要反过来说,上头是随缘不变的,这个就是不变随缘,把空摆在前头。空里头不见得有形相,不见得有什么名词,一切都不立的,但是这个形是从幻化有的。空中没有这所楼房,是从空中幻化,我们修了这所楼房,这楼房本身是空的,因为它是坏的,空是不坏的。
显现水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因水而起的波,因波我们知道是水,水跟波不异的。上头是波不异水,这就是水不异波;上头是“色不异空”,现在是“空不异色”。这两句话,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体,说真如大家不理解,说我们的真心性体随缘是不会变的,随缘只是随缘,随着一切幻有不是真实的,是这样一个含义。下一句“空不异色”是不变随缘,虽然是不变的,但是能够随一切缘而能生一切诸法。
这四句话咱们重新讲一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本身就是不可分的意思。“诸法无自性,缘生而有相。”一切诸法没有自体,因缘生了就有相。“我”本身不存在,因为父母的因缘,加上我们那个事,就有我这么一个人了,有这么一个人就拿了一个名字,也有这么个实体,一百年之后,或者死亡了,不存在了,这个人没有了,名字也失掉了,缘没有了,因缘散了,因缘灭了。缘灭是不是消灭呢? 没有! 它回到它的体,那个体,或者实体也可以,或是真心也可以。诸法没有自性的,是缘生而有一切相,有一切的假名。
因为没有自体,所以能够缘生幻一切色法。如果有一定体,幻不出来了,定一而不能幻其它。没有自体,不定的,而能幻一切。所以无性的那个真如的真空,能够幻生一切的幻色,幻出一切色法。
这就是说,体是因相显,相不离体,那么空和色是不二的。因色显空,因空而成立了色、建立了色。所以说,一切法是幻有的,不是真实的,那就是真空。真空之外没有幻,所有的幻都是假法。
这个道理要多思想一下,从语言上头不见得能入得进去,说了也不见得信。说真如能够随缘,随缘而能建立一切法。真如随缘的时候,万法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万法。
前头还说个“异”,这个更深入了。前头那个“异”是为什么呢? 为的是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只是用真空,真空断一切色,是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个,事理相合了,事即是理,理即是事,这就是从空幻有一切诸法。虽然有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没有自体,还是真空,所以它们两个分不开的,就加个“即”字,而不加“异”字了。
五蕴色法更深一层的解释,前头只说一个“空”字,现在要把它从空出假,从假还空,又讲了这么八句,这是深入一层。前头如果是声闻乘,这个就是菩萨乘。
如果这个比喻记不得,你就记住,真如随缘的时候,真如有随缘的得,既然随缘了,所以在《华严经》讲“法法皆如,事事皆真。”因为它本身就是真如,真如随缘的即是真如,就这么一句话。
例如说,我们随缘照一些相片,随缘了,一切因缘熟了,到哪儿去照了一些相片,这个相片是你、不是你呢? 如果拿着这个相片对照你,你不能说不是你啊! 但那是相片,不是你啊! 要多拿这个道理这么想,真如随缘了,随缘了真如就是万法;那万法因真如而起的,万法即是真如。但是真如是不变性,不变而能够随缘,那万法即是真如,反归于真如。
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千百亿化身,这个化身不是真身,化身所显的是他的真身,依真而起的。这个道理要用思惟观啊,咱们是从文字上这么说,等你观照,观照到你自己心里理解了,你才能知道。
这四句话加起来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现在把这一句“受、想、行、识”说一说。
五蕴不是色、受、想、行、识吗? 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呢? 受也如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识亦如是,“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他是举一个例,五个都可以这么样的来做一个显示,解释的意义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都是一样的。
我们再解释一下子。“佛说一切法是度一切机”,“一切机”不存在的。说“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如果有众生相就落入爱见大悲了。二乘人不敢度众生,他怕堕落,其实不会堕落,他若证得空理不会堕落的;不敢度众生,他把众生当做是真实的,把一切法看做是真实的;我是空的,法是实的,他认为五蕴法是实的;我执空掉了,但是法执不能断,他以为法是有的。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如果他有执着的心,那就是法执了,就有执着了,有执着了不但度不了众生,连他自己也变成众生了,就是这个含义。
所以那些修“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 生我之后我是谁? ”乃至于禅宗的“念佛的是谁? ”都是要达到真如的理。随缘那个,我们要找那不变的。他这样参啊,参到了,知道了不变,就印得那个真如。“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 生我之后我是谁? ”究竟我是谁啊?这个道理你要自己参,假如参明白了,就真明白了。现在你听来的解释,还不能明白,就是明白了也是假明白。
所以法是要你自己去修证,像你在这儿坐着听经,谁来听经啊? 能听经的是谁? 所听的又是谁啊? 所听的法是什么? 没有能、所啊! 能没有,所也不存在啊! 把这几句话翻来覆去的多做思考,这叫般若智能。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智能,他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不是分别,是智能照,照就是觉。觉了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存在的、空的,不被它所转变,这叫用心转境。要是能明白,转得动了,那就是佛。
《楞严经》上讲:“心能转境即同如来。”要是心被境转了,就是众生。咱们现在就是心被境转,现在还是在转,我说上句话,你就随我上句话转了,我说下句话,你就随我下句话。你不随我转,你坐在那儿,信行思惟,不随境转了,你说的没有,我听的也没有,无听无说。要是达到这种境界,那就色不异空。更能够证到真实了,你即是我,我即是你,阿弥陀佛就是我,那就是色即是空,一切的境就是我心里变现的,境就是我的心,心就是境。真如随缘,成了万法,真如就在万法里头。真如还是没变的,万法幻化的景象消了,真实就显现。
我们这么一潭水很混,隔一阵子,等到水静下来,灰尘都落地了,水就清凉,一清凉就什么都显现了。咱们现在就被一切境、一切事物把我们搅得很混乱,赶紧沉静下来,心就清了。为什么要习定啊? 习定就是把你沉淀清净下来,清净下来才能明白。现在的明白是文字上面,文字上有时候还透彻不了,即使你透彻了也是假的,还没有实在的弄通,解决不掉问题。
要是你肚子很饿,你走在街上,看到那个小摊上摆着很多好吃的,你知道这个东西吃下去就饱,肚子就不饿了,但是你得吃下去啊!怎么吃呢? 拿嘴吃嘛? 不行啊,还有过程,还得给人钱啊,还得买下来才算是你的。你若没买下来就吃了,你还要吃,他又不给你,两个人又打又抢又闹的。你得买到手,等你从嘴巴里真正吃下去了,肚子就真饱了。就是说,你要是明白这种道理,得自己受用一下,真正去修,修完了,你体会到了,虽然不能一切全这么凑上了,你就达到那个心信,信完了能解,解就是明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然后再去做去行,行了之后才能证得,才能知道这个色要怎么样才不异空,要参一参啊!明明色是色啊,怎么说它是空的呢?
你不能随语言转,你自己问自己,明明是个钟啊,为什么说它是空的呢?这是色,说这个色不存在,它是空的,因缘和合的,你找找它的因缘吧! 看看它的原材料,造成它的主要是人工;若是机器造的,机器是人操作的,最初生产的那个机器是人做的。这个是因,外头这些材料是缘,因缘和合了,缘合才有,这个东西就有了;如果分离了,缺一样就不存在。你必须通过自己观察,就是观照般若。等你真正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就证得那个实相了,证得实相的时候,这个东西不存在。
首先,我们通常在东西坏了之后,没有了,才知道这个东西不存在。有的时候,还因为存在,这时一切万法都是真有的;真有的,你就迷糊了,就随它转了,但这一切都是不存在。所以要想把五蕴法观空,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我们对于财、色、名、食、睡,一样都放不下。这都是万法,都是境,这些境本来没有,你要去执着,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是你要迷啊,并不是别人加诸你,要你迷啊。这个道理可能大家就清楚了,你不喝的话,它醉不到你,是你要喝的。你能不能喝酒不醉? 那你得先把身体观空了,这个酒到了空里面,当然醉不了了,你把身体观空,不但酒迷不倒你,任何事物都迷不倒你。
这个道理并不是咱们讲了大家就能深入,我也不能使大家立即能很深入的开悟,不可能,本来大家都是开悟的。如果是上上根基的人,他一听到,不要人家解说,他自己就知道了;他在解里头就有行,在行里头就有证,信、解、行、证是一个。因为我们的根基没那么深厚,层次就多了,层次愈多愈复杂,愈复杂愈不能入。语言愈多了,说得多了,解释才能明白啊? 愈明白,道理就愈胡涂。很多问题是这样子,愈明白愈不清楚。我那天跟大家讲的说不清楚,就是这个含义。能不能把它说清楚? 能说清楚。到什么时候呢? 到你真正明瞭了,就说得清楚。
这些法要跟舍利弗说。舍利弗是智能第一,他现在就清楚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再深入,他就能清楚了。
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契机的。契理的不要说了,佛所说的都是契理的。怎么样契机? 契机的话,众生就能明瞭。我们根本还不明白因果,一切诸法因果我们不能够详细知道,我们不知道因果就是因缘,对于一切法都是缘起生的,我们还不能深入理解,不知道缘起生的这个有是虚妄的妄有。我们就执着身心,对自己的身心执着得不得了,乃至于由我身心发出来的都是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的一举一动都是对的,乃至四、五岁小孩,他妈妈或爸爸要是说着他,他不听,认为他是对的,他会听你的吗?大了更不要说了,大了都有一套。所谓一套,就是迷恋那一套、执着那一套,他执着有身体、有他的知见,知见就是心嘛。执有身心,就昧了空理,不知道色不异空的意思,也昧了空不异色的道理,这就叫凡夫。
对凡夫说一切诸法都是有的,渐渐引用方便说法,让他断绝这个有,证得空义,破除恶知恶见,才达到消灭人我执,进入了但空义;但还不能达到法空,那必须得渐渐再往前修。像舍利弗,现在就往前修,达到法空的理;懂得法空了以后,才进入中道;人空、我空、法空,这样才能进入真如、进入中道。
凡夫执着万有,把身心当做是实有的。有我,有我就有我所。咱们昨天讲的五十一个心所,都是你心里所有的,从你心里所产生的。
要是二乘的根机呢?那就不同了。二乘的根机是不了一切法的法空义,不了缘起性空义。他认为五蕴法是实有的,法是有的,我是空的,这就是声闻。缘觉呢? 他了解诸法是因缘生的,他悟到一切生长发展的缘起,像树叶为什么要落呀,为什么要生长呀,但没有达到一切诸法无自性;达到缘起,而性空的那半面还没有达到,所以叫做缘觉,觉悟的还是不彻底。
菩萨呢? 他照了一切诸法,在色与空之中,就知道空即不空而不坏诸法的法相,这叫真如随缘而不坏诸法的色相;缘生无相,随着因缘生的而没有自体。他悟到缘生无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菩萨证得的道理。
对这几种“机”,机不同故,大法也只是随着他思想历练所证得的情况,他转境也只能转到那一部分,另外的就转不动了。如果真能够彻底的转境,那就是在我执、法执上悟了中道义了,一切皆如如,那样才能达到。
这十四句话,不是咱们一次学学《心经》就能够达到这种理解,这都需要读好多部、好多部的书啊。像我们要把唯识学学通了,才知道八识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要有八识? 七识怎么来的? 你自己就问一问吧,为什么我要分别忌妒啊? 为什么我要执着我啊? 听听别人的意见不好吗? 当然,世俗话是这样说啦。这部经不是一遍、两遍的就可以通达的,将来我们讲《金刚经》可以从头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咱们前头这几句只是破妄执,“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显性了,就是性体。刚才我们只讲随缘义,这里讲不变义,就是六种“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诸法的空相。
什么是诸法的空相呢? 空有没有相呢? 有啊!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生不灭就是空相啊! 不垢不净也是空相啊! 不增不减也是,这“六不”就是空相。
空相是什么样呢? 空相就没有了,空相还有相吗? 有相就不空了。有,有什么相呢? 实相,真正实实在在的相。实实在在的相是什么样呢? 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故随着诸法生,不减故随着诸法灭,应因缘而起灭,但是它是不变的。这个实相就是以前的那个一切诸相,一切诸相皆是虚妄,又见诸相非相,就见着实相。实相是什么呢?真空的实相是没有状况的,什么样子也没有,什么名词也没有,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
以下就说实相的样子,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要在这里找实相吧! 这有事有理,然后达到理事无碍。
一般说世间法—俗谛,你观看世间法的一切相,世间法的一切相就有六种。哪六种呢? 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叫做世间相。我们再观出世间相,从俗谛观是观色,从真谛观是观理,咱们说的那个性体是理性,性体就没有了。法空的真义是什么呢? 没有,根本就不说什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原来就无生还有什么生呢? 无生还有生灭吗? 一切都没有了。诸法空相,空里头、真谛里头,观理性体了,一切都没有,不但不住一切相,连名字都不立;本来就没有嘛,何必强安呢! 这是从真谛观。
真随俗故,有生了,生即无生,灭即无灭;没有什么叫垢,也没有什么叫净;没有什么叫增,也没有什么叫减。
我们有些道友提出疑问,说现在人这么多,人界增了,其它的法界就减了? 那就是不明白不增不减的道理,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多,因为我们见到的不全面,若见到全面,你就知道不增不减。因为一切色法从缘起,真空没有生啊,是缘起的,不是真空生的。色是从缘起的,色又从缘灭了,那只是因缘而已,因缘的生灭跟真空毫不相干,但是它随缘,灭也好,生也好,生灭对他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见到死,他也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他对死的观念没有了;生,也没什么欢喜。他把生灭一切诸法看作自然现象,生就生,灭就灭,随喜自然。
垢净、增减都如是,都叫有为的法相,有为有作。你达到无为无作,就是真空了,就是显真空之相。
前头是破知,这是显性,以下就破妄。因为上头把空相、有相,两个都这么说一下子。他说诸法的空相是什么呢?就是五蕴、六处、十八界。真空实相又是什么呢? 无相。诸法就是有为法,空相就是无为法。在有为法里头,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因为有生灭、垢净、增减,所以才说个“不”字啊!你要想得到,是得不到的,无得。
你所得到的是空的,眼前空花让你喜欢一下子,但是万法常如是,世间相就是这样子,永远如是,不会因为你死了,这个世间相就没有了。说我因为这法是空的,世间相也就没有了,不会的,空的是你自己的自性空了,是你不执着而已,万法仍然如是,这就是真理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华严义了。《华严经》就是这样讲的,一切诸法,尘尘剎剎,永远如是,你随拈一法无非法界,随拈哪一法都是真理。你到这个境界,才能够达到“微尘里转大法轮,于毫端现宝王剎。”因为是空的,能容一切,好多都容得下,他把一毫端或一微尘变成真如实体。真如实体是什么呢? 没有!真空能容纳一切,而且又随缘了,随缘就有万法。
这个意思你要反反复复的参,不是一部经、两部经而已。经典愈多,愈能显示其中的意思。反正整个佛经,不是有就是空,不是空就是有,看怎么说空、怎么说有,说法不同而已。咱们讲般若,般若什么都没有,智慧嘛!光明嘛!又怎么能证得般若,怎么能显示般若? 那就是般若随缘。般若的本体是真空的,般若是智慧光明体,这跟《佛说无量寿佛经》是一样的,经经都如是说,道理也都如是说。但是这个道理得不到,也证不得啊!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头一个真理,一个诸法随缘义,然后是破妄,因此,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直破到最后,一切皆无。这是破妄,先破五蕴法,五蕴里头有十八界、十二处,以下完全就说名相了。
五蕴的“蕴”字,有时候是用阴阳的“阴”,但“阴”字包含不了“蕴”的意思,所以就用“蕴”这个字。“蕴”是蕴藏义,蕴藏什么呢? 蕴藏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蕴藏了色法、心法,所以说个“蕴”就什么都有了。这个“蕴”有时候是覆盖义—蕴覆。又有说它是积聚义,蕴藏在一起就是积聚。
覆盖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是色也好、心也好,把你的本性覆盖住了,也就是妄想烦恼把你原来灵明清净的本性覆盖了,什么都看不到了。像一面很大的镜子久了也不摩擦,落的灰尘很重,你走到镜前替小孩子照个相,结果灰尘把光明盖覆住了。
积聚义呢? 我们这个肉身,由色、心组成的,积聚在一起。诸种因缘—地、水、火、风、空、根、识,空、根、识这三个心法,地、水、火、风四大种是色法,组成我们人身的就这七大,《楞严经》就讲七大义。由这些组成了,积聚成身之后,在这积聚里头就含着无明、尘劳、烦恼,如此一来就纠缠不清了。五蕴是随缘而有的,谁随缘了? 真如随缘,也就是真相离体,随缘而有这些相。
“处”是处所的意思。刚才有个道友问我们这个七识、八识是怎么产生的,你要注意听,这里就是讲怎么产生的。处是根和尘,根和尘就产生识,识所生的就是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再加上外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根尘相遇产生了识,识就是在这十二处生的。根和尘只能说十个,眼、耳、鼻、舌、身、意,意先不要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个,再加上意和法,这样才是十二处,主要是这十个产生意和法这两个。这一切都是这样产生的,第七、第八,乃至一切识都由十二处所生的。识以了别为义,也以含藏为义。
再说界,界就是把这三个再加起来,把根、尘、识三个合拢。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相,识是六识、七识、八识,这里只说是六识,出十八界,没说七识、八识。这六根、六尘、六识,根对尘什么作用都没有,只是相对而已;所起作用,能分别、能了别的就是识。眼识,眼看到一切色,眼根对色是没有分别的,但这个识分别出来了,知道这是红的、蓝的、白的、绿的,都是中间这个识,光是根跟尘是不起什么作用。像人如果没有识了,你跟外面怎么样接触都没有感觉。咱们要是看病、开刀打个麻醉针,把你的识麻醉了,人家怎么给你开刀,都没有痛觉,什么感觉也没有,识麻醉了。这个道理,大家应该很容易懂。
但是这些东西一相合了,十八界相合了,根、尘,你要是迷了的人,根、尘重的人全迷了。迷了的时候,你对这个色本来不迷的,没有什么,但是你迷了、着了,好的就想取,不好的、你憎恶的就想舍,迷所表现的就是这样子。真正迷了,什么都不知道,神经病、精神错乱,他什么都不知道,他那个识不起作用,丧失识性,就是他那个能分别的识没有了。怎么没有的呢? 以下还会讲的。
在真空理之中,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色、声、香、味、触、法,没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没什么色、声、香、味、触、法的眼界乃至意识界,什么都没有。
我们来讲讲这个“界”字,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能生义,一种界生义。例如《华严经》讲法界,这个法界的“界”就当“心”讲,能生万法。一切法就是界生的,这又是法界,法界是无界限的“界”,是生长义,但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这个界,此疆彼界,界限,它有个分际。说色,色不是生,那么其它的一切六尘境界都是不互相混乱的,都有各自的界限,眼根不是耳根也不是鼻根,也就是各有各的界限,各人有各人的职责,各人有各人的功能,十八界都各有各的界限。
空里头不但没有五蕴,也没有六根;不但没有六根,也没有六尘。总的说来,都没有,空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把这十个都包括完了,这就是破妄。这些法都是妄法,独立时并不存在,必须和合集聚起来才存在。如果没有六尘,六根还有什么作用,你还分别个什么,什么都没有。六根、六尘有了,没有六识还是不行。所以变成和合义,和合义就是缘起生的一切诸法。但是从哪里生的呢? 从空中生的啊! 没空能生吗? 空又生在什么地方呢? 《楞严经》说:“空生大觉中”,“大觉”是什么呢? 是佛! 我们反过来说,未觉的时候生不生呢? 未觉也生,就是我们众生,众生这个名字就是众法和合生起的,叫做众生。这个是显示破妄,把外面的境界相全破了。
以下要破十二因缘,把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怎么样生起,怎么样还灭,要破掉这个。前头是破五蕴,之后破十八界,后头就破十二因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因缘法是缘觉的法,苦、集、灭、道是对声闻说的法。声闻是因为这个悟道的。缘觉是有佛出世,缘佛所说法的声音而悟道,另有独觉是生在无佛世自悟道,自己观察十二因缘的生灭而悟道,缘觉有这两种。
我这里写着十二因缘法,分量很多,本来讲般若经都不讲这个,略微提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对五蕴、六处、十八界都已简单说了一下。这个缘觉法根据我们过去的因、现在的因、未来的因、现在的果、未来的果,这里头复杂的情况很多,我们多说一点。假即是真、真即是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是我们常说的话。过去有二种因,现在咱们受的是过去两种因,咱们感现在的果。现在的果不是一个,是五个,大家过去可能没有这样听过—现在的五果、过去的二因。
过去的两个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什么时候起的?无始有终,什么时候把无明消了,无明就没有了。过去的无始是什么呢? 烦恼。无始的烦恼一直没有断过,烦恼的根本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没得智慧、没得般若,没有智慧就以愚痴为体,所以生烦恼。有智慧的人不生烦恼,因为诸法都是假的、空的,你何必在这空的里面找一个真的东西,不是自寻苦恼? 就是这个样子。谈情说爱,爱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倒不如一起自杀,这就是烦恼;烦恼完了又留给来生去烦恼,就永远烦烦恼恼,这么流转不息,这是痴根本。他说迷了,昏暗是它的体性,迷暗为性,叫做无明。
因为一念无明,在《起信论》讲,依不觉故生三种相—无明业相、能见相(转相)、境界相(现相)。八识是怎么生的? 就是因为愚痴昏暗而生了八识,无明生了八识,无明不觉生三相,业相,这个就是八识。转、现,转是业识的见分,现是业识的现分。第七末那就是从八识的现分分出来的,执着为我,恒生思量常为我。从无明以来,无明不觉就妄动,要想找境界相,这样就流转世间,愈转愈粗,这就是生死根本。咱们的生死根本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愚痴、昏暗,我们要明白般若智慧,把这昏暗照破,把它消失了,就行了。
咱们经常说无明缘行,昏暗了、迷了,不能停止啊,它继续的要工作。工作是什么呢?就是“行”,行就是运动义。这运动义依着过去的无明烦恼,就发动身、口、意。身、口、意又把它造的种种恶业,总说是十恶业,由身、口、意造三业,这里头也有好事叫做福业,也有坏事叫做恶业,也就是善业、不善业,都是行所造出来的,这就叫行,运动不停,从来不停。这就产生果了,就是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识”就是识体,就是我们的业识。我刚才说的三相是一个,详细分了才有业相、转相、现相,要知道八地菩萨才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断无明,等觉菩萨断习气,还有习气呢!这就是迷糊的力气,因此就有这个识了。这个识是我出入胎、死亡的时候,走得最晚,其余都走了,识还不离体,眷恋这个肉体,最后才走;这八识给它定义,去后来先,它就是主人公。所以说,识是贪爱而起的。
这个识就是出入胎的识,过去的惑业所感的业力就是这个识的动力,这个动力摧促它,就成熟为果。这个果在那个时候的因,感到未来,经过变化,叫做异熟果,而且投胎了。投胎得有因缘,那个缘就是你父母。各人投的父母都不同,因为有缘嘛! 有业缘。是好缘还是恶缘呢? 不一定,恶缘也有。有时候他临死时,你把他害了或是怎样了,他起个恶愿:“好!下回我变成你的子女。”然后就来找你的麻烦,可不是来孝顺你的。这叫做现世的生命体—名色。
最初的胎相没法给它定名,就叫做“名色”。这个“色”是心相的,“名”是心法的,咱们就说它是精神。这个时候精神投胎了。投胎后,它逐渐的变化,经过七个七,这里咱们不讲,再讲就太多了。
有一部《入胎经》说,色就是它的眼、耳、鼻、舌、身、意,七天一变化。七天一变化,到七七四十九天了,渐渐的四肢才有。最初是父精母血加那个识,很淡的、一点点,什么实体都没有,像一滴水那样子,但它不是水,是混浊的;父精母血混合它的识,染识成胎。所以最初的胎就叫名色,将入胎的时候,没有名字,没有形相,它经过胎里的变化,逐渐的六根完具了,乃至于成长、成熟了,十月怀胎,满足了就生下来。
生下来之后,他就感觉到痛苦,小孩子一出生就哭,那个时候非常的痛苦,他一跟外面的风一接触就有了触,就感觉到非常的痛苦。他的眼、耳、鼻、舌、身,就要入于色、声、香、味、触、法。法是意根入的,这时候前五根入于五尘,就是六入,这就定位了。等他生下来,就知道根入于尘。对于逆境的,他就痛苦,就哭闹;顺境的,他就高兴,就不哭不闹了。虽然很小很小,他就知道了。
触就是感觉、接触,一接触事物了,意识就开始。等他出了胎之后,到二十岁之间,就知道接触事物了。一接触,他对苦乐,没有忧思,他还不知道忧愁呢!小孩子没有什么忧愁、不忧愁,就知道接触,好的他就喜欢贪爱,不好的就排除,这是刚一接触的情形。
等接触完了,他就有受。从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个就是果,就是前头所造的惑业苦果,凡是受投胎的,没有一个是乐的,一接触就是苦。受是领纳义,就是领受你接触的一切事物。这个得大一点,差不多六、七岁。现代的小孩聪明,发育得快,到了三、四岁就生起了种种的分别,好的他就要,别的他想排除,这叫受。
爱、取、有。现在我们所经过的一切境界,爱还是执着,就是看到他喜欢的就想据为己有。这在小时候还不行,得到十四、五岁渐渐发育了,这个爱完全指着情爱说的。你看六、七岁的小孩,男孩子要跟女孩子玩,女孩子要跟男孩子玩,什么原因呢? 爱啊!这是现在的因啊,它一生下来是要给未来做苦果的,因果循环永远不停,业来他就接受。
他自己十四、五岁就生起种种强盛的欲感,食色性也,中国儒教孔夫子说那是自然的。这是因为他过去的三因完了所受的五果,这个五果必定要生作用,在生作用的时候就是未来的因,也就是他现在要受的痛苦。咱们因为爱而得到,这是欢喜吗? 这是痛苦,但是他意识不到,在迷的时候以苦为乐,其实这是苦,给未来的因作强盛的欲爱。
这个时候,他就想取、想有,爱、取、有就是现在的三因。你给未来造什么果呢? 生死啊! 咱们这时是生,到没有的时候就是死了。这个因给未来的生死又造了果,生死不断,永远相续。你的寿命又好长啊,无量劫啊,无穷无尽,永远相续。咱们的分段身没有了,但是下一个分段身又来了,永远相续。什么样的分段身就不一定,到地狱去受地狱分段身,到恶鬼去受恶鬼的分段身,到畜生受畜生道的分段身,到天人受天人的分段身;要是到极乐世界去,分段身不受了,就受变易的生死了,等变易生死一了了,就究竟涅盘,永远不生不灭,才叫究竟。
其次,爱就想取、想追求,不管谁追求谁,反正一切物质你都想追求,这是爱欲特别盛,愈盛愈想追求,就驱使你对一切的境界攀缘追逐不舍,使身、口、意三业愈来愈重。这一取就给你未来的身心打下基础了,你现在追求的是什么,你未来的苦就在这里定下来;若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出世法、学佛,那我们未来的苦没有了;但是如果你是大菩萨,苦没有了,乐也没有了,无苦无乐。
我们是苦,想换成乐,好了,这个乐有一个最究竟的,就是极乐,永远的乐。你到了极乐去,你问问极乐莲池的法身大士快乐吗? 他说没有什么感觉。没了苦来比较,乐也不成为乐了。咱们在这娑婆世界讲极乐世界有多乐,但到了极乐世界,乐也不可得。咱们在这个世界感到逼迫,如果没有这些逼迫,你也不觉得苦啊!如果也不生病,什么都没有,一切干扰都没有,不生病也不老,要什么有什么,不用去追求,你业也少造一些;但是这不可能,这是幻想。
有种种执着的身、口、意三业来造,造了这就有了,有什么呢? 有了业,有未来的果又要成熟了。因为一直爱取烦恼,你做种种业,因为这个业,注定了你爱着执取,被物役被境转了,那又构成了你潜在的业力身心,构成了你未来身心的业力,所谓未来的生死果报。这个生死是未来的果,不是现在果。
你现在的爱、取、有,我们虽然执着,但是这个执着换作别的执着,比如说佛像,或者经书,或者佛、法、僧宝,这也有,有什么呢? 有未来无生死的生死,没有生死了。你可以换得到那个果,你以现在这个三业,得到未来的异果,永远的究竟成佛,看你所取的是什么。
我们的心不被境转,不被一切物质劳役你的身心。心是被你的身体拴住了,这个身体又被那个物欲拴住了,就这么辗转的脱不了。你的心为什么不得清净呢? 因为身要享受五欲,它就追求,你的心也帮忙,这就趋向于六道了。
在四生中受苦的时候,就是胎生、卵生、化生、湿生,就有天、人、畜生、恶鬼、地狱、阿修罗等六趣,六趣四生永远这样循环不断。有这些个,完了你就受生吧。生是依着你现在的业,得到未来受生的位置;看你现在的业做些什么,你将来就到了什么位置。如果我现在念阿弥陀佛,就在莲花那边受生,一生就永远不再生了;因为那边不死,不死就不再生了,就解决问题了。要悟得,要修行,懂得这十二因缘法,知道这个道理,你跟阿弥陀佛见见就知道了。
老与死为什么合成一个呢? 老必死啊! 有的人老了才得死,有的不老就死了,现在二十几岁死的人多了,没经过老。有时候他八苦交加,我说:“你可能断老苦。”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可能早死。”他说:“为什么呢?”我说:“你做的事太绝了。”人做的事情太绝了,死得就快,他自己把寿命减短了。有没有这样的人? 咱们这里很多啊,不过你们不敢说。那么对着自己亲友,可以跟他说:“多做好事,才不会缩短你的寿命。”
车祸好像没什么因果,哪会没因果呢! 为什么人家不出车祸,你就出了? 为什么人家在那个时候就过得去,那么一剎那间你就过不去? 说炸弹没眼睛,我说炸弹有眼睛,好多人被炸弹摔出去很远,他就不死。有一个人不是被炸弹炸死的,他自己从床上滚下来就摔死了。当时炸弹把他摔出很远去,好几百步外,从空中摔下来,他不死啊;反而在床上梦颠滚了下来,就摔死了。他睡在床外头,他妻子睡在床里头,这一翻身摔了下来,就死了。生死好像也不是跟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不可思议,什么不可思议呢? 业果不可思议。
这十二因缘念起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十二因缘,因什么? 缘什么?因着无明欲色,缘着父母。欲界一有,生了色、声、香、味、触,都是你所缘的境界,这就是因缘。这个因缘咱们讲了两种,一个现在的因、未来的果,一个过去的因、现在的果,叫做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环不停。
咱们做一件事,这个是因,这个因一定要结果;如果是好事,结的是好果,现在结、未来结,永远是要结的。有没有有因无果的呢? 也有。这个有因无果的情况很多,像在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一定要结果受苦啊,但是我不孵育它,不给它生长的水土条件,果就结不成了,它就死了。我过去造很多的业,我要受苦还报的,我现在不培育它了,另外有一个好因,我培育那个生极乐世界的因;你那做恶的恶果恶因,是你们孵育它,它愈来愈大,惑愈造愈大,受报才会愈大;如果我断了惑,不造业了,于等那个果淹死了,我也就不会还报。
有因无果,就举这么个例子,如果我种下一个,不一定种下去都会成长,要是碰到天干、水土不服、人工不到,就不结果了。粮食打不成,没果啊,种是种了。有因无果是这么解释。
一般而言,有因一定有果。像我们这个业,很不容易断的,天天在孵育它,天天在贪嘛,以前在贪,现在又在贪,未来又要贪,永远在贪,永远孵育它,当然是有啊。你永远在爱呀,人家讲爱情比生命还高啊,“生命虽可贵,爱情价更高!”那就去爱吧,爱完了就把生命给搭上了,那就爱不到了,但是可给他造业了,他未来的一生就受了,这是十二因缘法。
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苦、集是世间的生死法,集是因,苦是果。因为你起了很多惑,造了很多的业,招记来的自然要受苦,苦就是果了。谁受苦呢? 身、心。身哪,有些人受罪代价关监牢,因为这是个身业,说身是苦。你家里就是一个牢,“家”字跟“牢”字两字都是宝字盖,都是扛起的,把你扛到里头,信吗? “牢”是个牛,“家”是个猪,牛跟猪都差不多,研究过吗? 想一想,牛跟猪差好多,牛给人家劳累一生,最后老了,人家卖了,而且挨一刀去;猪呢,就便宜了,它倒在猪圈里光睡觉,然后就挨一刀。
这些苦果是怎么来的? 就是过去招感、招记来的。这个记就是世间的因,这个苦就是你这个身心所受、所愁的苦果。这里有很多的敌恼逼迫你,想不做都不行。不想造业,谁想做坏事?但是逼迫你非造业不可。你问那个杀猪宰羊的,我跟他们谈过很多话,都懂得因果啊,我说:“你懂得因果,为什么还杀呢?”他说:“师父啊!没办法呀,不然我活不下去,我家里头…”明知道是业,还非造不可,这就是逼迫苦,自己不愿意做。你看,哪个妇女愿意当妓女,她被逼迫的,她没办法,落到那个地方。这就是愁于身心所属的是因,偿还啊,身心偿还你所招感的,你自己做的,你还债嘛。
但这无量劫来的债,还得完吗? 还不完啊。今生好一点,若生活过得愉快一点,家庭也幸福一点,来生又变成什么样子? 又随哪个因去转了? 无量的因哪! 知道这种道理了,赶快断,断什么呢? 别造因就不受果,现在先断因。菩萨是畏因,咱们众生是畏果。菩萨不敢造一点坏事,一起念马上就止住,觉知前念起,只须后念不起,不让它相续。众生不然,众生就是相续,众生他是非得发这身口七支,他在贪里头,他说:“我没做啊,我心里想啊,我不敢去做啊。”不敢去造业那也是止了,这是世间的因果。
灭、道,这个大家都懂了。道就是修,修哪一法都可以。你要是修道,你能达到灭,灭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灭是什么呢? 咱们说是涅盘,再无生死的累赘,你把你所有的惑业都灭了,所谓制止烦恼、身口意业,一切业都灭尽,就超出世间因果。修道就证得了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了,寂静无为再不受生死了。
声闻、缘觉都讲完了,下回就该讲菩萨了,就到“无智亦无得”。还有,八识是法相宗的一部份,不但经书多,而且是一门专门的唯识学。我在这里大槪讲的时候,就把你们问的问题答复了,就这么样理解吧。要想详细学,就学学《八识规矩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