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一○‧一七 十真如者。
【疏翼】
第一廣前答文因中,第四明所證如。
【述記‧卷五十八】
自下第四、明所證如。
于中有四︰一、總牒如,二、別解,叁、釋難,四、廢立[1]。
【論文】
一○‧一八 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疏翼】
第四明所證如中,第二別釋。于中分十,此即第一別釋遍行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此中「真如」,約诠辨體。若不爾者,且如初如,非先不遍,今者方遍,亦非真如可說遍故。
若不約诠,說遍何法?
「遍行如」者,《攝論》第七,「十地」中說[2]。世親菩薩解雲︰謂此法界遍一切行,從無少法非無我故[3]。無性雲︰此即法空,無有少法而非空故[4]。
彼約诠,說一「無我」、一「法空」[5],義[6]皆不足,體用別故。今此所論「二空」如,是總包彼也,無有一法非二空故。
新《中邊》第一雲︰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7]。舊論通雲:證得「一分[8]」,猶有後地,不名全得故。
因論生論,何名二空之所對治,二行相別?
答︰執法有體,執法有用,二所治別也。有主宰、任持,行相別故,故能治道亦有別也。
【論文】
一○‧一九 二、最勝真如:謂此真如具無邊德,于一切法最爲勝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二別釋最勝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由離犯戒,證此真如德莊嚴故。
世親等雲︰一切法中最爲殊勝[9]。今出勝因,謂「具無邊德」。
新《中邊》雲︰由通達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離一切行相應遍修治,是爲勤修相應出離[10]。舊論難解[11],故不引之。下引別處,同處不說[12]。
【論文】
一○‧二○ 叁、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極爲勝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叁別釋勝流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由得叁慧照大乘法,觀此法教根本真如,名「勝流如」。
無性雲︰由勝流義者,謂所流教勝,故舍身命求此善說[13]。
新《中邊》雲︰設[14]有[15]火坑等叁千界,投身而取,不以爲難[16]。意同無性。
【論文】
一○‧二一 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系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四別釋無攝受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世親雲︰于此中,無計我所,無攝[17]我所,如北洲人無有系屬[18]。無性雲︰謂契經等法愛斷故,不計我所;觀此非自他攝[19],謂教安立爲勝義、法界、善、不善等,此無別也。
新《中邊》雲︰由通達此乃至法愛亦皆斷[20]滅[21]。
又解︰今此中說︰彼皆不盡理。應說此如無系屬,非我執、我慢、我愛、無明、邊見、我所見等所依、取故;但言「我所」,即性狹故;由緣法愛無故,我見等不依如取之。謂此真如但爲境故,名爲「我所」,余論說之。此中但說我境聚,故如不離。彼法我執起時,亦取如故。
今不于彼起我等執,但言我見,即不攝所;但言我所,即不攝見。今言「我執」,通見及所。上准此釋。
【論文】
一○‧二二 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五別釋類無別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由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無差別。
《攝論》[22]雲:相續無別如[23]。世親雲︰謂于此中體無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相續差別,各各有異[24]。即如不同身,各各有異。「相續」,即身故;故如,自他無別。無性雲︰非如色等相續差別[25]。或與世親同,或與此論同。亦得謂唯一物,非如眼等有別類故[26]。
《中邊》雲︰此名爲相續無差別義。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27]。
【論文】
一○‧二叁 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六別釋無染淨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世親等[28]同。
舊《中邊》雲︰因第六地十二緣[29]生因處。觀于四谛染淨因果,無有一法可染可淨[30]。新《中邊》雲︰由通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淨[31],非謂如也。由真如故,法無染淨,名真如爲無染淨。
此論等談如體,《中邊》因如體談法,非相違也。
【論文】
一○‧二四 七、法無別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七別釋法無別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由離生滅細相現行故,雖多教安立,真如無別。
世親同[32]。新《中邊》雲︰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33]。
此依教,談如無異,彼[34]依如,談教無異,绮互一邊,亦不違也。由達此如,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行。
【論文】
一○‧二五 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八別釋不增減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無性雲︰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壞,所以不減。[35]此即離遍計所執增,余二性減解。
又一解,與世親同雲︰染法減時,而[36]無有減;淨法增時,而無有增[37]。即斷染不減,得淨不增。今此複別,「離增減執」故。
新《中邊》雲︰由通達此,證得無生法忍,于諸清淨雜染品[38]中,不見一法有減增故[39]。即依如說法無增減也。
二自在依[40]如前已解[41],如文可解。
然無性雲︰前諸地中,雖亦得此無差別住,然作功用後乃得成。于此地中,能無功用隨欲即成,故名自在[42]。
新《中邊》雲︰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叁、智自在,四、業自在。第八地中唯達初二[43],名無增減差別如故;其相自在,名無分別,如彼疏解[44]。
【論文】
一○‧二六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于無礙解得自在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九別釋智自在所依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中邊》雲︰由智自在,圓滿證得無礙解故[45]。余論解同。
問︰得[46]此地,已得「智自在」者,何故十度、十地修習?
答[47]︰無性雲︰謂此地中得無礙解[48]所依止故,分證智波羅蜜多,于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諸意趣義,如實成熟[49]一切有情受勝法樂[50];非謂全得智波羅蜜。
【論文】
一○‧二七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十別釋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述記‧卷五十八】
「業」等[51]「神通及陀羅尼」叁摩地叁種自在業,即[52]身等叁業。
《中邊》雲︰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53]。
總持中:有文、義二持,持一切文義。等至:能持、能斷,隨所欲,「虛空藏等」「而能現前」。此無性解[54],余義同此。
【疏翼】
以上第四明所證如中,第二別釋﹝或別解﹞訖。
【論文】
一○‧二八 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
【疏翼】
第四明所證如中,第叁釋難。
【述記‧卷五十八】
此即第叁、釋其妨難。
真如一味,何容分十?
真如實無別,隨其所證所生能證「勝德」,「假立十種」。
【論文】
一○‧二九 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爲令圓滿,後後建立。
【疏翼】
第四明所證如中,第四廢立。
【述記‧卷五十八】
第四、廢立。
「初地中」,于十真如非不了[55],「未圓滿」故;「後後建立」,故立十種。行位有十,故圓滿真如名,乃至如來,十皆能了。如《中邊釋》[56]具廣分別。
就解頌[57]本中,初、略,後、廣。就廣[58]中,有二︰一、明證得因[59],二、明所證得[60]。
上來[61]雖有四段不同,謂十地、十勝行、十障、十真如訖,總是第一、明證得因。
【疏翼】
上來第二廣前答中,第一廣因訖。
--------------------------------------------------------------------------------
[1] 此即初文。
[2] 見《攝論》卷叁初、兩釋卷七〈彼修差別分〉第六中說「十地」。
[3] 即解「遍行義﹝藏文作「kun tu ”gro ba”i don/」﹞」雲:
謂此法界遍一切行,從無少法非無我故﹝藏文作「chos kyi dbyivs kun tu ”gro ba ste/ ”di ltar chos gav yav bdag med pa”i bdag bid ma yin pa”o/」﹞。
[4] 《攝論‧無性釋》原文作:
一切法空,無有少法而非空故。了知此義,得入初地﹝藏文作「chos thams cad stov pa”i phyir/ gav mi stov ba”i chos de med do źes de ltar sa dav po la źugs pa yin no/」﹞。
[5] 《金藏》作「法空」,余作「空理」。
[6] 「義」字,《義演》釋文及《金藏》有,余無。
[7] 即《辯中邊論》卷一〈辨障品〉,如雲:
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藏文作「sa dav po la ni chos kyi dbyivs kun tu ”gro ba”i don la kun tu ”gro ba”i du rtogs te/ des bdag dav gźan mbam pa bid rab tu thob bo/」﹞。
[8] 如舊譯《中邊論》雲︰
一者、遍滿義:依菩薩初地法界義遍滿一切處,菩薩入觀得通達,因此通達,得見自他平等一分。
[9] 《攝論》原文作「謂此法界,一切法中最爲殊勝」。
《攝論‧無性釋》雲︰
謂此空理,一切法中最爲殊勝。如說離欲最爲殊勝﹝藏文作「”di ni chos thams cad kyi mchog yin pas dper na ”dod chags dav bral ba”i mchog ces gsuvs pa lta bu ste」﹞。
[10] 亦見《辯中邊論》卷一〈辨障品〉,原文作:
第二地中所證法界,名最勝義。由通達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離一切行相應遍修治,是爲勤修相應出離﹝藏文作「gbid pa la ni mchog gi don du rtogs te/ des ”di sbam du sems te/ de lta bas na bsgrub tu mtshuvs pa la bdag gis rnam pa thams cad du yovs su sbyov ba mvon par bsgrub pa bid la mvon par brtson par bya”o sbam mo/」﹞。
該論《述記》解雲︰
叁乘涅槃,名爲「出離」。諸得此因,名「一切行相」。叁乘之人俱得出離,名「同出離」。此地思惟︰我今于叁乘能得出離一切行相,皆應遍修治之。總結之雲︰「是爲勤修相應出離」,是爲勤修與出離相應之行也。
[11] 如舊譯《中邊論》雲︰
第二地觀此法已,作是思惟︰若依他共平等出離,一切種治淨出離,應作勤行。
[12] 即引異不引同。
[13] 《攝論‧無性釋》原文作:
第叁地中由勝流義者,謂此所流教法最勝,故舍身命求此善說不以爲難﹝藏文作「gsum pa la ni rgyu mthun pa don gyi mchog tu ste/ bstan pa”i chos ni ”di rgyu mthun pa”i mchog go źes gsum pa la źugs pa ste/ ”di ltar legs par gsuvs pa gcig gi don du yav bdag bid yovs su ”dor ro/」﹞。
[14] 「設」字,《金藏》有,余無。
[15] 「有」字,《金藏》誤作「爲」。
[16] 《中邊論》原文作:
第叁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由通達此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等流﹝藏文作「gsum pa la ni de”i rgyu mthun pa don gyi mchog tu rig nas/」﹞。爲求此法,設有火坑,量等叁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爲難﹝藏文作「de”i phyir me”i ”obs stov gsum gyi stov chen pa”i tshad tsam du yav bdag bid mchov vo/」﹞。
[17] 「攝」字下,《金藏》衍「受」字。
[18] 《攝論‧世親釋》卷七中原作:
無攝受義者,謂于此中,無計我所,無攝我所,如北洲人無有系屬﹝藏文作「gav la bdag tu ”dzin pa yod pa de ni kun tu ”dzin pa can te/ ji ltar bdag tu ”dzin pa med pa ni byav gi sgra mi sban no/」﹞。于此法界若得證時,其中都無謂有我所﹝藏文作「de la ”di lta bu”i chos kyi dbyivs thob par gyur pa ni gav la yav bdag gir ”dzin pa ”byuv bar mi ”gyur te/」﹞。
[19] 《攝論‧無性釋》原文作:
謂契經等法愛斷故,不計我所;觀此非自、非他所攝,了知此義,得入四地﹝藏文作「”di ni bdag gam gźan gav gi yovs su bzuv ba ma yin no źes bdag med pas bźi pa la źugs pa yin te/ mdo”i sde la sogs pa”i chos la sred pa rnam par bzlog pa”i phyir ro/」﹞。
[20] 「斷」字,原作「轉」。
[21] 「由通達此乃至法愛亦皆斷滅」,藏文作「”di ltar chos la sred pa la yav
ldog go/」。
[22] 即《攝論》卷叁初。
[23] 「相續無別如」,藏文作「rgyud tha dad pa med pa”i don/」。
[24] 《攝論‧世親釋》卷七原文作:
謂于此中體無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相續差別,各各有異。若如是知,得入五地﹝藏文作「ji ltar mig la sogs pa sems can so so la yod pa rnams bid tha dad pa ma yin par wes pa de ni lva pa”o」﹞。
[25]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文作:
謂了知此非如色等相續差別,了知此義,得入五地﹝藏文作「ji ltar gzugs la sogs pa rgyud tha dad pa ”di ni de lta ma yin no źes lva pa la źugs pa yin no/」﹞。
[26] 色等、眼等,均前後相似相續,各各不同故。
[27] 《辯中邊論》卷一原文作:
第五地中所證法界,名爲相續無差別義。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藏文作「lva pa la ni rgyud tha dad pa med pa”i don du rtogs te/ sems dav bsam pa rnam par dag pa mbam pa bid rnam pa bcus rtogs so/」﹞。
《辨中邊論述記》卷上〈辨障品〉解雲︰
意樂即以信、欲,或欲、﹝勝﹞解爲體。應言「十意樂淨平等」。《十地論》﹝卷七初〈難勝地〉第五﹞解雲︰「十種深淨心者,于平等中,心得清淨﹝藏文作「de rnam par dag pa la sems kyi bsam pa mbam pa bid bcus ”jug go/」﹞。」
《﹝十地﹞經》雲︰「一、過去佛﹝法﹞平等深淨心﹝故﹞﹝藏文作「”das pa”i savs rgyas kyi chos rnam par dag pa la bsam pa mbam pa bid dav/」﹞,二、未來佛﹝法平等深淨心故﹞,叁、現在佛﹝法平等深淨心故﹞,四、戒淨﹝藏文作「tshul khrims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淨心故﹞,五、心淨﹝平等深淨心故﹞,六、除見疑悔淨﹝藏文作「lta ba dav/ som bi dav/ yid gbis dav/ ”gyod pa sel b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淨心故﹞,七、道非道智淨﹝藏文作「lam la lam ma yin pa wes p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淨心故﹞,八、行斷智淨﹝藏文作「lam wes p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淨心故﹞。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淨﹝藏文作「byav chub kyi phyogs pa”i chos thams cad gov ma gov ma rnam par ”jig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淨心故﹞,十、化度一切衆生淨﹝藏文作「sems can yovs su smin par byed p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淨心﹝故﹞。」
彼論解雲︰﹝十種深淨心者,﹞是諸佛法及隨順諸佛法﹝,彼分別應知﹞﹝藏文作「rnam par dag pa bcu ni savs rgyas kyi chos gav dag yin pa dag dav/ ji ltas savs rgyas kyi chos rnams su ”gyur ba de”i bye brag gi rig par bya”o/」﹞。何者﹝是諸佛法﹞?謂初叁世佛十力等,是佛法。余七、隨順諸佛法﹝彼分別﹞,諸佛法因此得成因戒、定、智,及化衆生。
「戒」,即第四淨;「定」,即第五淨;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是智淨。是中第八「行斷智者,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轉勝故﹝藏文作「de la lam ni spov bar shes pa”o/ byav chub kyi phyogs gov ma gov mas rnam par ”jig pa ni yid tsam spov pa”i don du bstan to/」﹞」。「教化衆生」,即是第十。
十中,前叁是果,余七是因。因中前六是自利,第七利他,廣如彼釋。
並如日成該論釋文﹝北京版(gi.76A.4)﹞。
[28] 「等」,取無性釋。
[29] 「緣」字,原文無。
[30] 見舊《中邊論》卷二〈障品〉第二。原文作:
因第六地十二生因處,無有一法可染可淨。
[31] 《辯中邊論》卷一雲︰
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義。由通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淨﹝藏文作「drug pa ni kun nas bon movs pa dav rnam par dag pa ma yin pa”i don du rtogs te/ 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i don l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r ”gyur ba”am rnam par dag par ”gyur ba”i chos de gav yin pa yav med par rab tu rtogs pa”i phyir ro/」﹞。
[32] 謂世親與無性同,如《攝論‧無性釋》雲︰
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者,如契經等種種法別,此不如是。了知此義,得入七地﹝藏文作「bdun pa la ni chos sna tshogs tha dad pa med pa”i don du ste/ ji ltar mdo”i sde la sogs pa chos ”di dag sna tshogs pa ltar ”di ni de lta ma yin no źes bdun pa la źugs pa yin no/」﹞。
[33] 《辯中邊論》原文作:
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s mdo la sogs pa”i chos kyi mtshan ma tha dad par mi ”byuv ba”i phyir ro/」﹞。
[34] 即《辯中邊論》。
[35]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文作: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者﹝藏文作「brgyad pa la ni bri ba med civ lhag pa med pa”i don źes bya ba la/」﹞,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壞,所以不減﹝藏文作「bri ba med pa ni chos thams cad du chud (原缺「mi za」)ba”i phyir ro/ lhag pa med pa ni chos la lhag par gnas pa med pa”i phyir ro/」﹞。
[36] 原作「此」,下一同。
[37]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文作:
或染法減時,此無有減;淨法增時,此無有增﹝藏文作「yav na kun nas bon movs pa ”bri ba na ”bri bar mi ”gyur ba dav/ rnam par byav ba ”phed ba na ”phel bar mi ”gyur ba”o/」﹞。
[38] 「品」字,原作「法」。
[39] 「有減增故」,原作「有增有減」。
《辯中邊論》卷一原文作:
由通達此,證得無生法忍,于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藏文作「mi skye ba”i chos la bzod pa thob pas kun nas bon movs pa”am/ rnam par byav ba na yav bri ba”am/ ”phel ba mi mthov ba”i phyir ro/」﹞。
[40] 即「相、土自在所依」。
[41] 見前第八障中文,如雲︰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
[42]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文作:
「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者,謂即于此第八地中所證法界是二自在所依止處﹝藏文作「mtshan ma la dbav ba”i gnas kyi don dav źiv la dbav ba”i gnas kyi don du chos kyi dbyiv brgyad pa bid la rtogs te/」﹞;隨所求相,欲令現前,如其勝解,即能現前,名相自在﹝藏文作「de thob pa ni ji lta bu ”dod pa de lta bur gav ”dod pa ”thob bo/」﹞;隨所希求金等寶土,如其勝解則能現前,名土自在﹝藏文作「de thob pa ni źiv gser las grub pa”am gźan ji lta bur mos pa de bźin du snav vo/」﹞。
前諸地中,雖亦得此無差別住,然作功用後乃得成﹝藏文作「sa gov ma rnams la ni mtshan ma med par gnas pa bsgrims te bsgrubs pa yod do/」﹞。于此地中,能無功用隨欲即成,故名自在﹝藏文作「sa brgyad pa la ni lhun gyis grub pas ”dod pa tsam la rag las pa”i phyir te/」﹞。
[43] 《辯中邊論》卷一原文作:
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藏文作「dbav rnam pa bźi ni rnam par mi rtog pa la dbav ba dav/」﹞,二、淨土自在﹝藏文作「źiv yovs su dag pa la dbav ba dav/」﹞,叁、智自在﹝藏文作「ye shes la dbav ba dav/」﹞,四、業自在﹝藏文作「las la dbav ba”o/」﹞。法界爲此四種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藏文作「de la brgyad pa bid la chos kyi dbyivs la dbav ba dav po dav/ ”og gi gnas bid du rab tu rtogs so/」﹞。
[44] 《辨中邊論述記》卷上雲︰
無分別者,不由功用即能入故。
又雲︰
由得無分別智故,方于相中而得自在,此從根本因說。
[45] 《辯中邊論》卷一原文作:
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藏文作「dgu pa la ni ye shes la dbav ba”i gnas du rtogs te/」﹞,圓滿證得無礙解故﹝藏文作「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thob pa”i phyir ro/」﹞。
[46] 「得」字,《金藏》有,余無。
[47] 「答」字,《金藏》無。
[48] 原文及《金藏》作「解」,余作「辨」。
[49] 《金藏》作「熟」,合原文,余誤作「就」。
[50]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文作:
謂此地中,得無礙解所依止故,分證得智波羅蜜多﹝藏文作「de la brten nas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thob pa”i phyir ro/ ye shes kyi tshogs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yav thob pas/」﹞,于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諸意趣義﹝藏文作「chos thams cad la sgra ji bźin ma yin par dgovs pa”i don wes te/」﹞,如實成熟一切有情受勝法樂﹝藏文作「ji lta ba bźin du sems can yovs su smin par bya ba dav/ chos la rdzogs par lovs su spyod pa so sor myov ba”i phyir/」﹞。
[51] 《金藏》作「等」,余作「即」。
[52] 「即」字,《金藏》作「等」。
[53] 《辯中邊論》卷一原文作:
第十地中,複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藏文作「bcu pa la ni las la dbav ba”i gnas bid du rtogs te/」﹞,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藏文作「ji ltar bźed pa bźin du sprul pa rnams kyis sems can gyi don mdzad pa”i phyir ro/」﹞。
[54]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文爲:
謂隨所欲,得身、語、意業用自在﹝藏文作「ji ltar ”dod pa bźin du lus dav/ vag dav/ yid kyi las thob pa”i phyir so/」﹞:依五神通,隨自作業皆能成辦﹝藏文作「mvon par wes pa lva po dag gis rav rav gi las ji lta ba bźin du bsgrub pa”i phyir so/」﹞;得文義持諸陀羅尼自在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說文義無忘﹝藏文作「gzuvs ni gav gi tshig dav don la sogs pa ”dzin pa”o/」﹞;得叁摩地自在力故,于諸等至能持、能斷,隨其所欲虛空藏等諸叁摩地叁摩缽底而能現前﹝藏文作「tiv ve ”dzin gyi sgo la dbav po ni sboms par ”jug pa thams cad kyi sgrib pa spavs pas ji ltar ”dod pa de bźin du nam mkha” mdzod la sogs pa”i tiv ve ”dzin la sboms par ”jug par bya ba”i phyir ro/」﹞。
[55] 《金藏》作「了」,余作「皆」。
[56] 見《辯中邊論》卷一〈辯障品〉。
[57] 即第二十九頌。
[58] 即第二科「廣前答文」。
[59] 即「廣因」。
[60] 即「廣果」。
[61] 即「明證得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