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一○‧五四 四、所轉得。此複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疏翼】
第二別解中,第四解所轉得。
【述記‧卷五十九】
此中有叁︰初、總舉,次、別解,後、總結。此即初也[1]。
下、別解中,二果別故,即分爲二[2]︰就[3]涅槃中有二︰初、總出聖人涅槃[4]體,次、別解釋四種涅槃。初、總出體,即此文是。此簡「菩提」,名「所顯得」,文意可解。
言「真聖道」者,謂真[5]聖所起道,名「聖道」。妙觀察智爲「能斷道」,解脫道位,正證涅槃,有加行心爲希求故,若非斷道,印證名「得」,通叁智品,除成所作。若言證真理之聖道,于中唯正體智,非後得。此依「大」位,若通叁乘,隨其所應。由此涅槃,在纏未顯,離障方顯。故體一如,約顯成別。
【疏翼】
《樞要》卷下雲︰
下明大涅槃體有二義︰一、理叁事:即于真如有摩诃般若、解脫、法身叁義故。二、體叁事:叁體各別故,合名大般涅槃﹝涼譯《大般涅槃經》卷二〈壽命品〉之二雲「何等名爲秘密之藏?猶伊字叁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乃得成伊叁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叁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別抄」卷六中,引《瑜伽》卷五十〈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末雲︰
雲何依施設安立﹝藏文作「phuv po gdags pa rnam par gźag pa gav źe na/」﹞?謂有八種依﹝藏文作「phuv po ni brgyad po ”di dag yin te/」﹞:一、施設依﹝藏文作「gdags pa”i phuv po dav/」﹞,二、攝受依﹝藏文作「yovs su gzuv ba”i phuv po dav/」﹞,叁、住持依﹝藏文作「gnas pa”i phuv po dav/」﹞,四、流轉依﹝藏文作「”jug pa”i phuv po dav/」﹞,五、障礙依﹝藏文作「bar du gcod pa”i phuv po dav/」﹞,六、苦惱依﹝藏文作「sdug bsval gyi phuv po dav/」﹞,七、適悅依﹝藏文作「dga” ba”i phuv po dav/」﹞,八、後邊依﹝藏文作「tha ma”i phuv pa”o/」﹞。
雲何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藏文作「srog gam/ skye ba”am/ gso ba”am/」﹞、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藏文作「skyed bu źes bya bar miv dav/ brda dav/ gdags pa dav/ the rnad du ”dogs pa dav/」﹞;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姓﹝藏文作「gav la brten nas miv ni ”di źes bya/ rigs ni ”di źes bya/ ris ni ”di źes bya/」﹞、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藏文作「kha zas ni ”di lta bu źig za za/ bde ba dav sdug bsval ni ”di lta bu źig myov/ tshe ni ”di ltar riv/ yun ni ”di srid cig gnas gnas/ tshe ”di tsam źig thub ces bya bar miv dav/ brda dav/ gdags pa dav/ tha sbad du ”dogs pa”o/」﹞。
雲何攝受依?謂七攝受事﹝藏文作「yovs su gzuv ba”i dvos po bdun te/」﹞。即自己﹝藏文作「bdag dav/」﹞、父母﹝藏文作「pha ma dav/」,〈意地〉第二之二卷二中以自己及父母爲一攝受事﹞、妻、子﹝藏文作「bu dav chuv ma dav/」,〈意地〉第二之二以妻、子爲一攝受事﹞、奴、婢、作使、僮仆﹝藏文作「bran dav/ bran mo dav/ las byed pa dav/ źo was ”tsho ba dav/」,〈意地〉第二之二以此四爲一攝受事﹞、朋友眷屬。七攝受事﹝藏文作「mdza” bwes dav/ grogs po dav/ blon po dav/ be du dav/ snag gi gben mtshams nas rgyas par yovs su gzuv ba”i dvos po bdun po ”di lta ste/」,〈意地〉第二之二作「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事」。其余叁事爲「五、宅邸肆事,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七、庫藏事」,此中只說有情爲所攝受事,未及營建諸事﹞如前〈意地〉﹝第二之二﹞已廣分別。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藏文作「yid kyi sa las ”byuv ba bźin te/ gav dag la brten nas sems can rnams yovs su ”dzin pa dav ldan par wes pa”o/」﹞。
雲何住持依?謂四種食︰即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藏文作「zas bwi ste/ kham dav/ reg pa dav/ yid la sems pa dav/ rnam par wes pa”i zas te/」﹞。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sems can byuv ba rnams gnas wiv ”tsho bar ”gyur ba dav/ ”byuv bar ”dod pa rnams la phan ”dogs pa”o/」﹞。
雲何流轉依?謂四種識住,及十二因緣﹝藏文作「rnam par wes pa”i gnas bźi dav/ 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i yan lag bcu gbis te/」﹞。即色趣識住﹝藏文作「gzugs su gtogs pa”i rnam par wes pa”i gnas dav/」﹞、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由依此故,諸有情類于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雲何障礙依?謂諸天魔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爲作障礙﹝藏文作「”di lta ste/ lha”i bu”i bdud de dge ba de dav de dag la brtson pa rnams la bgegs byed pa”i phyir be bar gnas pa gav yin pa”o/」﹞。
雲何苦惱依?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藏文作「”dod pa”i khams thams cad ni sdug bsval gyi phuv po źes bya ste/」﹞。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sems can rnams kyi sdug bsval ba dav yid mi bde ba bams su myov bar ”gyur ba”o/」﹞。
雲何適悅依?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藏文作「bsam gtan la sboms par ”jug pa”i bde ba la ni dga” ba”i phuv źes bya ste/」﹞。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于此現入彼定,若生于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sems can rnams ”dir yav sboms par źugs wiv/ der yav skyes nas yun riv por bsam gtan la sboms pai ”jug pa”i dga” ba so sos bams su myov bar ”gyur ba”o/」﹞。
雲何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藏文作「dgra bcom pa”i rgyun gyi phuv po rnams te/」﹞。由依此故,說阿羅漢任持最後身﹝藏文作「gav la brten na/ dgra bcom pa la tha ma”i lus ”dzin pa źes bya”o/」﹞。
問︰阿羅漢棄舍諸漏永盡,住有余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藏文作「de la dge slov dgra bcom pa zag pa phuv po dav bcas pa”i sa la gnas pa phuv po de dav ni ldan źes bya/ de dav ni mi ldan źes bya źe na/」﹞?答︰當知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藏文作「”di lta ste/ tha ma”i phuv po gcig dav ni gcig tu ves par ldan no/」﹞,與六攝事不共相應﹝藏文作「yovs su gzuv ba”i dvos po drug dav ni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藏文作「”jug pa”i dvos po thams cad ni gcig tu ves par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 bar du gcod pa”i phuv po thams cad dav yav gcig tu ves par mi ldan no/」﹞;與所余依非相應、非不相應﹝藏文作「phuv po lhag ma rnams dav ma yin mi ldan pa yav ma yin źes bya ste/」﹞。是名依施設安立。
【論文】
一○‧五五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疏翼】
第二別解涅槃果中,第一總舉數。
【述記‧卷五十九】
第二、別解四種涅槃,于中有二︰初、總舉數,次、廣解。此舉數也。
【論文】
一○‧五六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疏翼】
第二別解四涅槃果中,第二廣別解釋。于中有叁︰一、出四涅槃體,于中有四︰一、別解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別解有余依涅槃,叁、別解無余依涅槃,四、別解無住處涅槃。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下、廣解也。于中有叁︰初、出四涅槃[6]體,次、凡聖[7]叁乘辨別[8],後、總結簡。此即出體。
初涅槃中,文意可解。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者,此出體也。即七真如中,「實相真如」理。彼[9]雲:二空[10]所顯,約诠所辨。涅槃依「得」顯故,以相即真[11],如前第八卷解[12]。
此如《佛地》第四[13]卷「清淨法界」解[14]。
「雖有客染」等者,釋本來自性有十種義[15]。
「具功德」[16]者,以能順生諸功德故。功德性故,名之[17]具德。
凝寂湛然,故「無生滅」;衆生真性,故「平等有」;法性與法,理非一異;如前第八已解釋訖[18]。
「離一切相」者,離所取相;「離一切分別」者,離能取相。「尋思路絕」,顯唯內證,非粗心境;「名言道斷」者,顯真自相,非假名言所安立處,非言依故,異有爲法。「唯真聖者自內所證」者,顯能證者必唯勝人;「其性本寂」者,釋涅槃名,以圓寂義是涅槃故。
下叁中、出體義、釋名等,准此解。
【論文】
一○‧五七 二、有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疏翼】
一出四涅槃體中,第二別解有余依涅槃。
【述記‧卷五十九】
顯其因盡,苦依未盡,異熟猶在,名「有余依」。
「依」者,身也。就實出體,故是「真如出煩惱障」。此中「有余」,約二乘說,以言「雖[19]有微苦依」故。「依」,謂依身。以其所離,顯此涅槃。以大乘中難見相貌,從易處說。
【論文】
一○‧五八 叁、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滅,故名涅槃。
【疏翼】
第一出四涅槃體中,第叁別解無余依涅槃。
【述記‧卷五十九】
有漏苦果所依永盡,由煩惱盡,果亦不生,名得涅槃。亦就實出體,通叁乘釋。
【論文】
一○‧五九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疏翼】
第一出四涅槃體中,第四別解無住處涅槃。
【述記‧卷五十九】
「所知障」者,顯唯菩薩得,非二乘。二乘不能「出所知障」故。
「大悲般若,常所輔翼」者,顯緣此涅槃,生悲智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緣此雖起悲、智二用,體性恒寂,故名涅槃。
此即第一出涅槃體。
【疏翼】
以上第二廣別解釋涅槃果中,第一出四涅槃體訖。
【論文】
一○‧六○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叁;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廣別解釋涅槃果中,第二約凡聖叁乘辨別四涅槃具不具。
【述記‧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叁乘凡聖[20]分別涅槃具不具。于中有二︰初、凡聖[21]叁乘具不具,二、問答分別。
「一切有情」──若凡、若聖[22],「皆有初一」。由此經說︰一切有情平等共有[23]。凡夫、二乘有學,未證後叁涅槃;二乘無學、不定種[24]姓未入地者,有初二;定姓者,有初叁;直往入地菩薩,有初及第四[25];無學回心入地菩薩,有初二及第四;如來具四種;有此六位差別故。
若斷縛得果[26],及得位次、同時異時,各應廣說[27]。
余者,如文可解。即凡聖[28]叁乘具不具也[29]。
【論文】
一○‧六一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
【疏翼】
第二約叁乘凡聖分別四涅槃具不具中,第二問答分別。
【述記‧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問答分別。于中有叁︰一、問答佛有[30]有余依,二、問答二乘有無余依,叁、問答斷[31]所知障得涅槃等[32]。此第一問[33]。
「善逝」者,佛也[34]。「有余」叁者,理可知故。
爲此問者,若[35]佛「有有余依」,應苦依未盡!
【論文】
一○‧六二 雖無實依,而現似有。
【疏翼】
第一問答佛有有余依中,第二答。又分二解︰此第一解。
【述記‧卷五十九】
此答。
雖無真實苦依未盡之有余涅槃,而示[36]現爲苦谛等,現[37]似有余涅槃。此即相同二乘苦[38]解。
【論文】
一○‧六叁 或苦依盡,說無余依;非苦依在,說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解。
【述記‧卷五十九】
又解:與二乘別︰約苦依盡,故名爲佛「無余依」;有非苦所依身在,故名「有余依」。以佛世尊具有無漏所依蘊在,「是故世尊可言具四」,如來亦有有余可爾。
【疏翼】
以上第二問答分別中,第一問答佛有有余依訖。
【論文】
一○‧六四 若聲聞等有無余依,如何有處說彼非有?
【疏翼】
第二問答分別中,第二問答二乘有無余依。于中分叁︰一、外問,二、論主卻質,叁、正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下第二、問答二乘有無余依。
此外人問︰若二乘有無余依涅槃,「如何有處說彼非有」?
即《勝鬘經》說無無余依故。彼言:世尊!二乘[39]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乃至說言去涅槃遠。是故彼言無無余依[40]。
【論文】
一○‧六五 有處說彼,都無涅槃,豈有余依,彼亦非有?
【疏翼】
第二問答二乘有無余依中,第二論主卻質。
【述記‧卷五十九】
此中[41],論主先卻質也。
謂《勝鬘經》說,彼二乘都無涅槃,豈有余依涅槃彼二乘亦非有?彼經如何言彼都無涅槃?彼雲︰唯有如來成就一切功德,故得涅槃;阿羅漢等不成就一切功德,故言不得。言得涅槃者[42],是佛方便語[43],乃至廣說。
彼經說二乘不得涅槃,彼經不簡無何涅槃,既有余依二乘亦得,明知彼言有別意趣。
【論文】
一○‧六六 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依未盡,圓寂義隱,說無涅槃,非彼實無煩惱障盡所顯真理有余涅槃。爾時未證無余圓寂故,亦說彼無無余依,非彼後時,身智滅已,無苦依盡無余涅槃。或說二乘無涅槃者,依無住處,不依前叁。
【疏翼】
第二問答二乘有無余依中,第叁正答。文分爲二︰一、會解經文,二、申明正義。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依無[44]姓者[45],二解經文。
此等[46]論文︰前、約有余說無、說有,次、約無余說無、說有,後、約無住唯說于無。總依定姓者[47],義意可解。
【論文】
一○‧六七 又說彼無無余依者,依不定姓二乘而說。彼才證得有余涅槃,決定回心求無上覺,由定願力,留身久住,非如一類,入無余依──謂有二乘,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真如,永滅感生煩惱障盡,顯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煩惱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現苦所依,任運滅位,余有爲法既無所依,與彼苦依,同時頓舍,顯依真理無余涅槃;爾時,雖無二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彼有;此位唯有清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說彼與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複說彼與佛有異。
【疏翼】
第二正答中,第二申明正義。
【述記‧卷五十九】
下依不定姓,第二解申正義[48]。
余文易了。
謂有「二乘」者,簡「不定姓」「身、智」滅位。爾時雖無二乘身、智,而由二乘能證此滅,可說二乘有無余依。非有身、智在時,可說二乘名有無余依。依實「真如」說,叁乘無別;依「菩提」說,叁乘差別;亦可依「無住處」說,叁乘有異。然今且說「菩提」差別。
【疏翼】
以上第二問答分別中,第二問答二乘有無余依訖。
【論文】
一○‧六八 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得無住處?
【疏翼】
第二問答分別中,第叁問答斷所知障得涅槃等。
【述記‧卷五十九】
下第叁、問答[49]所知障得涅槃等。于[50]中有叁︰一、問應不得涅槃,二、問應得擇滅,叁、問菩提障[51]。
此外人問。「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52],得無住處」?
無住處者,是涅槃;涅槃者,體解脫縛。其所知障,「既不」能發業「感[53]生」,「如何斷彼,得無住處」?前言斷所知障得涅槃故[54]。第二地犯戒愚[55],是所知障,雖亦發業,但障所知不招生故。
今爲此難︰若全不發業,既無毀犯[56]叁業,非于爾時,斷煩惱障故。勿以《佛地論》第七說及所發業、果[57]是所知障[58],便謂發業能感于生!
【論文】
一○‧六九 彼能隱覆法空真如,令不發生大悲般若、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斷彼時,顯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令于二邊,俱不住故。
【疏翼】
第一問應不得涅槃中,第二論主正答。
【述記‧卷五十九】
此、是正答,其文可解。
「令不發生大悲般若」者,真如爲所證緣起,複起後得智[59]。後得智,即「般若」。般若能起「大悲」,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如既智[60]不證,悲亦[61]不生故[62]。
【疏翼】
以上第叁問答斷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一問應不得涅槃訖。
【論文】
一○‧七○ 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斷彼,不得擇滅?
【疏翼】
第叁問答斷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二問應得擇滅。
【述記‧卷五十九】
下第二、問應得擇滅。于中[63]:初、問,後、答。
此又外問,涅槃即以擇滅爲性故[64]。
【論文】
一○‧七一 擇滅離縛,彼非縛故。
【疏翼】
第二問應得擇滅中,第二論主答。
【述記‧卷五十九】
答中有二︰初、答非,後、答是。初中有五︰一、答,二、征,叁、釋,四、難,五、通[65]。此[66]論主[67]答。
由慧簡擇,縛斷得滅,名擇滅故。由所知障不縛有情、招生死苦,故斷彼已,不得擇滅。
【論文】
一○‧七二 既爾,斷彼甯得涅槃?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二外人複征。
【述記‧卷五十九】
外人複征[68]:涅槃亦是解脫縛故。
【論文】
一○‧七叁 非諸涅槃皆擇滅攝,不爾,性淨應非涅槃。能縛有情住生死者,斷此,說得擇滅無爲;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煩惱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故,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爲涅槃;非此涅槃,擇滅爲性。故四圓寂諸無爲中,初、後即真如;中、二擇滅攝。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叁論主釋。
【述記‧卷五十九】
此、論主釋[69]。
非一切涅槃體皆擇滅。此若不爾,一切「涅槃皆擇滅」者,即性淨涅槃,應非涅槃[70],體性非是擇滅攝故。
「能縛有情住生死者」,「斷」「得擇滅」。此既不爾,故不得擇[71]滅等。
余文易解,不勞煩釋。
此中意說︰涅槃性寬,擇滅體狹,「非諸涅槃皆擇滅」故。由此涅槃與彼擇滅,應作四句︰有是擇滅,非是涅槃──謂煩惱障因中所得滅;有是涅槃,非是擇滅──謂本來性淨涅槃,及無住處,或六行得滅,是彼分涅槃[72],非有[73]擇滅故;有俱者,謂有、無余依涅槃;俱非,可解。
故以[74]四涅槃初、後二種──謂性淨、無住處,即體于真如上立。中間有余[75]、無余依,二擇滅攝,斷縛得故。
所依縛盡初得果時,名爲擇滅。所依後無,方顯涅槃。後依無時,由前擇力,故《對法》等說:惡趣等名見道斷[76];《瑜伽》說是非擇滅攝[77]。
【論文】
一○‧七四 若唯斷縛得擇滅者,不動等二,四中誰攝?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四外人複難。
【述記‧卷五十九】
第四、外人複難[78]。
謂前說言所知障非縛斷,不得擇滅,即[79]不動無爲、想受滅無爲,亦非斷縛得[80],于四無爲中,是誰攝耶?
四無爲者,《五蘊論》說︰一、虛空,二、非擇滅,叁、擇滅,四、真如[81]。《百法論》、《瑜伽》[82]等說六,加不動、想受滅。《對法》[83]、《顯揚論》[84]說八,分[85]叁性真爲叁[86]。
因此則廣明無爲義者,如前第二卷[87]、別抄[88]等解。
【論文】
一○‧七五 非擇滅攝,說暫離故。擇滅無爲,唯究竟滅;有非擇滅,非永滅故。
【疏翼】
第一答非中,第五論主通難。
【述記‧卷五十九】
下、論主答。
此[89]二于四中,非擇滅攝。《顯揚論》第十八說,此二無爲「暫時離系」,非「畢[90]竟離系」故[91]。
問︰彼[92]非擇滅,雲何暫離[93]?永[94]不複生故。
答︰擇滅無爲,唯究竟滅,永害隨眠故。非擇滅中,《瑜伽》第五十叁說「非擇滅,非一向決定」;「一向決定」者[95],學見聖迹,于卵、濕二生、北拘盧洲、無想天、女人[96]身[97]、扇搋迦[98]、半擇迦[99]、無形、二形等生,及于後有若愛、若取[100],所得非擇滅,一向決定[101];余,則不定。以伏種子令暫[102]不生現,名非擇滅。種子[103]若遇[104]余[105]緣,便能生現,故更生也。由此非擇滅[106]有定、不定。故此中言有永滅者,有不永[107]滅者。故此二不動、想受滅無爲[108],既非是永滅攝,說「暫離」言,明「非擇滅」。
「擇滅」之中,有「唯」言者,顯不通「暫離」義;「非擇滅」中有「非永」言者[109],顯不定義。
《對法》第二說︰有二應斷法,謂諸煩惱,及此[110]所依受──變易、不變易。如其次第,當知煩惱斷,建立擇滅;二受滅,建立不動及想受滅[111]。此二受不生,亦名斷。不言二無爲中分出,不可爲難。
問︰既言無間道等,如何是非擇?擇者,慧也。無間生等,豈非慧也?
答︰起無間道等[112],若有漏,亦非擇。若無漏,不斷漏種子[113]者,定非擇滅,有何妨也?
又此應征薩婆多師︰不染無知,起無間道斷,而非是擇滅者,有何意不同有漏道?有漏道,彼宗亦得擇滅故。
或複[114]大乘起無間道別斷惑種,余縛因此[115]方永不生,故是非擇滅攝,亦有何爽?
既爾,定知無余先得,所依後[116]無,方顯先滅名得涅槃,故擇滅攝。如想受滅無爲,後時顯故,實得在[117]前;無余,亦爾。或由先[118]斷惑[119],後永[120]不生故,此義應思!
【疏翼】
以上第二問應得擇滅中,第一答非訖。
【論文】
一○‧七六 或無住處,亦擇滅攝,由真擇力,滅障得故。擇滅有二:一、滅縛得──謂斷感生煩惱得者;二、滅障得──謂斷余障而證得者。故四圓寂諸無爲中,初一即真如,後叁皆擇滅。不動等二,暫伏滅者;非擇滅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
【疏翼】
第二問應得擇滅中,第二答是。
【述記‧卷五十九】
下、第二解。
此體,雖非縛,而是涅槃障[121]。「由真擇力斷障得故」,甯非是[122]擇滅?滅障得故,如煩惱滅,即二無爲[123],是擇滅攝。
次會《顯揚》十八文︰彼說不動等二[124]暫伏滅者,謂說伏惑得及無漏心滅惑[125]位二[126]時說故。此若約無間道斷、解脫道得不動等[127],即《對法》第二等文爲正,是擇滅攝。若約伏惑[128]得滅定等上建立,即非擇滅。
如《顯揚》等[129]。如前第二卷抄[130],及《對法》、第二卷抄[131]解。
不動義,如前顯[132]說[133]。
【疏翼】
以上第叁問答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二問應得擇滅訖。
【論文】
一○‧七七 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說,是菩提障?
【疏翼】
第叁問答所知障得涅槃等中,第叁問菩提障。于中分二︰一、外人問,二、論主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下[134]第叁、問菩提障。
外人[135]問。
此師說「所知障,亦障[136]涅槃」等,可解。
【論文】
一○‧七八 說煩惱障,但障涅槃,豈彼不能爲菩提障?
【疏翼】
第叁問菩提障中,第二論主答。于中又二︰一、卻質,二、正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下、此師答。初、卻質。
以「煩惱障」[137]亦障菩提少分智故,名障菩提;又爲有此菩提不起故,亦爲障;何得以所知爲難?文意可解。
【論文】
一○‧七九 應知聖教依勝用說,理實俱能通障二果。
【疏翼】
第二論主答中,第二正答。
【述記‧卷五十九】
若爾,如何諸聖教說二障障別?
諸「聖教」中「依勝用說」。此義不違,定[138]各雙障,如第一卷初抄解[139]。
此解[140]中,第二段文別解涅槃訖。
【疏翼】
以上第二廣解涅槃中,第二凡聖叁乘分別涅槃具不具訖。
【論文】
一○‧八○ 如是所說,四涅槃中,唯後叁種,名所顯得。
【疏翼】
第二廣解涅槃中,第叁總結。
【述記‧卷五十九】
第叁、總結。
以叁涅槃爲「所顯得」。以「自性涅槃」不由顯故方得,「本來」寂故;唯有「後叁」「名所顯得」,障滅顯故。
【疏翼】
以上第二別解轉依二果中,第一別解所顯得涅槃果訖。
【論文】
一○‧八一 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
【疏翼】
第二別解轉依二果中,第二別解菩提果。
【述記‧卷五十九】
下[141]第二、明所生得[142]。于中有叁︰初、出體,次、別釋[143],後、總結。初出體文可知。
【論文】
一○‧八二 雲何四智相應心品?
【疏翼】
第二別解﹝所生得﹞菩提果中,第二別釋四菩提。此中有二︰一、問起,二、答釋。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此、問起也。
【論文】
一○‧八叁 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衆色像。
【疏翼】
第二別釋四菩提果中,第二答釋。
【述記‧卷五十九】
第二、別解菩提。
菩提既四智,四智者何?
于中有九[144]︰一[145]、出體辨四智差別,二、相應得智名非識等,叁、以體攝用,四、轉何識得何智,五、明轉智位次,六、明本有始起,七、明緣境各別,八、明緣境而用有異,九、指例余門[146]。
《佛地論》第叁解此諸名,有少差別。對彼文[147]解,理[148]可知也。
「圓鏡」即「智」,持業釋。「相應心品」言,通相應法。
「離諸分別」者,《佛地》雲︰離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境,及行相,二俱叵測,名爲「微細」[149]。
「不愚」者,不迷暗義,由此如來名一切種智及一切智[150]。「不忘」[151]者,恒現前義,由此如來成不忘[152]失法者[153]。
自性明、善,名「性相[154]清淨」。有漏永亡,「離諸雜染」。「純、淨、圓德」者,「純」者,無雜;「淨」,即[155]離染;「圓」者,滿義。「純」,簡因無漏;淨,簡一切有漏;「圓」,簡二乘無學功德。
「現種依持」者,現行,功德之「依」,起功德故[156];「種」[157],功德之「持」,功德種故。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者,自心、心所不緣著本質,如鏡[158]現余叁智影等,名「能現」;余色根等身、土等法[159],名「能生」,親照本質故。又自[160]身土等法,親緣之境,于識上現,名爲「能現」;叁智等法,親緣不著,但從此生,名爲「能生」。又自第八識上別種所生諸法,如自色、心等,名「能生」,依第八別有種故;第八[161]若現他身諸趣等影,名「能現」,無別種生,但即[162]識種,唯于識上現,名「能現」。以[163]智爲性,故爲智影[164]。
「無間」,就時;「無斷」,就方;一切時能現一切方[165]、能現一切處影故。
「如[166]大圓鏡現衆色像」[167],《佛地經》雲︰如依圓鏡衆像影現,依佛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平等平等,故以爲喻[168]。
【論文】
一○‧八四 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
【疏翼】
第一出體辨四智差別中,第二出平等性智體。
【述記‧卷五十九】
此、據正義,七通無漏。
「平等性」者[169],真如理,智緣于此故,故[170]言「平等」。此昔[171]因中,有我執故,自他差別;今我無,故無住[172],自他平等。
「大慈悲等,恒共相應」者[173],此攝十平等[174]。今舉[175]慈悲[176]等余八相[177]。
「隨諸有情所樂示現」者,隨十地菩薩所宜現也,謂爲十地菩薩現身土影等[178]。
「無住涅槃之所建立」者,由緣無住涅槃故,此識恒共悲智相應。涅槃名能立,悲智是所立,名爲「建立」。或由此悲智所顯真如,名「無住處」,即是建立無住處[179]涅槃。《佛地論》雲︰建立佛地無住涅槃[180]。
更無變[181]易,名爲「一味」;無間斷故,名爲「相續」;余文易了。
【論文】
一○‧八五 叁、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疏翼】
第一出體辨四智差別中,第叁出妙觀察智體。
【述記‧卷五十九】
神用莫[182]方,稱之爲「妙」;具緣「諸法自、共相」等,名爲「觀察」[183]。籌量境相,妙用勝故。
「攝觀無量總持、定門」[184]者,「總持門」者,「陀羅尼門」;「定門」者,「叁摩地門」。雖余叁智非無此德,入出諸禅,總持差別,勝余叁智。此智能攝藏,故名爲「攝」;亦[185]常觀察此總持定門,故名爲「觀」[186]。陀羅尼門,如《瑜伽‧菩薩地》合有四種[187],故言「一切」[188]。
「功德珍寶」者,謂六度、道品、十力不共[189]等法[190]。
「作用差別」者,謂現神[191]通等[192]。
【論文】
一○‧八六 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疏翼】
第一出體辨四智差別中,第四出成所作智體。
【述記‧卷五十九】
所作之成,成所作即智[193]故。《佛地論》第六[194]說[195]。
「變化叁業」者,《瑜伽》九十八說不能化根、心[196]。言「叁業」者,似意業轉,如後當知,名似心故[197]。
以上並是第一、出智體。以作用顯體故,辨差別門。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釋中,第一出體辨四智差別門訖。
【論文】
一○‧八七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二釋相應多少明得智名非識所以。
【述記‧卷五十九】
第二、釋相應多少,明[198]得智名,非識所以。
「二十二法」者,遍行、別境[199]、善法,並取心故。准前尋、伺,因通無漏[200]。即妙觀察二十四法,令說[201]因果二位通論,故「二十二」,此二十二者[202]體。
「能變」者,是見分,「所變」者,是相分;或識自體,名「能變」,相、見二分名「所變」;或「能變」是「種」,因能變故,「所變」謂「現」,果能變故。
「智」者,決斷了達之義。彼位決斷了達相顯,故「智用增」[203]。
【論文】
一○‧八八 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爲功德皆盡。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叁以體攝用。
【述記‧卷五十九】
第叁、以體攝用。
故《佛地論》第叁[204]卷初,具明功德相攝[205]:「故此四智,總攝佛地一切有爲功德皆盡」。智爲主故,說「智用增」;諸余功德,智差別故[206]。
【論文】
一○‧八九 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爲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四轉何識得何智。
【述記‧卷五十九】
第四、轉何識,得何智門。
「八、七、六、五」等,「如次而得」。無性菩薩[207]及《莊嚴論》說[208]。
[209]觀智轉五識等,此中唯轉第六識得。《佛地論》中有二師說:彼非次故;說法斷疑,非五用故。[210]廣如《佛地》,不能繁引,與此無違。
轉識得智所以,此中因解舍識、得智,因更重成所轉以識爲主,例所轉得以智爲主[211]。有二複次︰初釋,可解。第二釋中,「識」是分別,「有漏位」「強」。「智」爲決斷,「無漏位」勝。轉強爲強,故言得智。此中因解舍識、得智,因更重[212]成,名智所由。
【論文】
一○‧九○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細所知障種,俱時舍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便無能持淨種識故。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五轉識得智位次。于中有四︰一、轉異熟識得大圓鏡智位次,二、轉染汙意得平等性智位次,叁、轉意識得妙觀察智位次,四、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位次,初中,有二師不同說分二,此即第一師說。
【述記‧卷五十九】
第五、轉識得智位次。
此第八識初說,可解。若金剛心無無漏識,有漏已舍,無漏未生,應無能持淨種之識。如前「所轉舍」[213]中诤[214]。
【論文】
一○‧九一 有義:此品解脫道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舍,與無間道不相違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故。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
【疏翼】
第一轉異熟識得大圓鏡智中,第二師說。
【述記‧卷五十九】
無間道與異熟識等俱滅故,既非障法,故不相違。
又《對法》第十,解金剛喻定無間,盡智等生,不言金剛心時,盡智等起[215],如何說無間道位,圓鏡智生?
此唯正義。種現同時、種現異時,複有別釋[216]。即前所言「余有漏」[217]是。謂善、無記,體[218]非是障,此名[219]「非障有漏」之法。
無間生已,四智圓明,無所熏識,諸無漏法種[220]更不增長,應成佛故,悲智無窮故,「盡未來際」。
前師解《對法》「盡智」生時[221]文雲︰彼言無間位後,「盡智」等圓滿而生,不言此時,此「盡智」等未起。
又「無間」,有[222]是俱無間義,隔[223]越尚稱「無間」。俱時,甯非無間?如異念言俱有等。《佛地論》中無此二說,彼文[224]不分[225]辨何位心生故[226]。
【疏翼】
以上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中,第一轉異熟識得大圓鏡智位次訖。
【論文】
一○‧九二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
【疏翼】
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中,第二轉染汙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于中分二︰一、初起位次,二、數起位次。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見道初位現在前者,真見道中,此智即起[227]。第六引生,非自力起。二障頓斷,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俱[228]起,必同時故[229]。
【論文】
一○‧九叁 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
【疏翼】
第二轉染汙意得平等性智位次中,第二數起位次。
【述記‧卷五十九】
若漸次斷,平等後起。然諸見道,十地間起,如上數明[230]。「法雲地後」,「盡未來」故,第八決定與一俱故[231]。自力既勝,不由六引。六入生空、七恒法空平等轉故。亦不同地、不同因位,一切皆同。
【疏翼】
以上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中,第二轉染汙意得平等性智位次訖。
【論文】
一○‧九四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
【疏翼】
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中,第叁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位次。于中亦二:一、生空觀初起位次,二、法空觀初起位次。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此、即初解生空觀品。
漸悟入者,至「勝解行地終」[232]。頓悟者「至無學位」,「或至上位」。「上位」[233]者,謂至菩薩十地位中[234]。頓漸皆爾。
既不障法空時,明法空觀必帶生觀[235]。加行入心,雖獨法空,入必細故,必違其粗[236]。此「非有漏」及「無心時」[237],通上諸位。
【論文】
一○‧九五 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
【疏翼】
第叁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位次。
【述記‧卷五十九】
「法空觀品」[238]要菩薩見道「位方得起」。「法空觀品」,准前所敘[239]。若至佛位,有唯生觀[240],或唯理非事,有[241]唯事非理,或二俱觀,皆自在故。
余文可解。
【疏翼】
以上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中,第叁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位次訖。
【論文】
一○‧九六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
【疏翼】
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中,第四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位次。于中有二師不同說分二︰一、第一師說修道位得初起,二、第二師說成佛方得起。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如前四緣中,已解[242]。第一師雲「菩薩修道位中」,第六意識「後得引故,亦得初起」;于淨土中起五識故。《佛地論》等亦有此義[243]。
雖言「初地」即亦得起,然非見道。見道以[244]後,「修道」「後[245]得」智「引」[246]方起。真、相見道中,不緣外事起粗識故。
【論文】
一○‧九七 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
【疏翼】
第四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位次中,第二第二師說成佛方得起。
【述記‧卷五十九】
第二師說。
如前四緣中,已解[247]。無別文義,故不敘之。此中比量簡過[248],及釋妨難,等[249]如前解[250]。
《佛地論》有評義,取後解[251]。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釋中,第五轉識得智位次門訖。
【論文】
一○‧九八 此四種姓,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滅。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六種姓本有始起門。
【述記‧卷五十九】
第六、種姓本有始起門。
地前種增,入地二增;地前用增,入地體增,現起別故[252]。余文可解[253]。唯護法義[254]。
【論文】
一○‧九九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爲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于中依四智次第分四︰一、大圓鏡智緣何境,二、平等性智緣何境,叁、妙觀察智緣何境,四、成所作智緣何境。初中,有二師不同說分叁︰一、第一師說緣真如爲境,二、第二師說緣一切法爲境,叁、合會二說。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九】
第七、所緣何境界門。
初師可解,所以如文[255]。
【論文】
一○‧一○○ 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鏡智,諸處、境、識,衆相現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賴耶亦緣俗故。
【疏翼】
第一大圓鏡智緣何境中,第二第二師說緣一切法爲境。
【述記‧卷五十九】
《莊嚴論》說︰于一切境,皆不愚迷故[256]。有[257]俗不知,非不愚故。余文可解[258]。
言「諸處」者,謂內六處;「境」者,六境;「識」者,六識。「此」十八界、或十二處,六根、六識並名識故。「身」,及「土」,定須緣故。
會「不可知」,言「行緣微細」者,行相,所緣也;因既微細,果亦難知;非不緣俗。
【論文】
一○‧一○一 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余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爲後得,余一分二,准此應知。
【疏翼】
第一大圓鏡智緣何境中,第叁合會二說。
【述記‧卷五十九】
言二智者,體是一,用爲二。
何故二[259]俱生,緣俗名「後得」者,「了俗由證真」──證真爲先,緣俗智生──故名「後得」。
《佛地論》又說︰或似[260]後得,名後得[261]。後得,因中[262]不證真故。或如後得,因中緣俗,真觀後生故。
准此解,余所引文勘《佛地論》。因有二類種,果位[263]恒唯一種,便[264]生二用現行者[265],未獲述之[266]。
【疏翼】
以上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中,第一大圓鏡智緣何境訖。
【論文】
一○‧一○二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爲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緣真、俗爲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于理無違。
【疏翼】
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中,第二平等性智緣何境。亦有叁說,疏未別解。
【述記‧卷五十九】
此中叁說所以,如文[267]。緣十平等,故通緣真俗,第叁說也[268]。
【論文】
一○‧一○叁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疏翼】
第七所緣何境門中,第叁妙觀察智緣何境。
【述記‧卷五十九】
文、義易了[269]。
【論文】
一○‧一○四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叁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叁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于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疏翼】
第七所緣何境界門中,第四成所作智緣何境。
【述記‧卷五十九】
引論文等皆勘,卷數如前[270]。以顯[271]同類境故[272],說緣五境。不定唯爾,故不違也。
五識皆能緣六境,「不違理」故。行相淺近,「緣事」智故,但遮無爲,如文證成[273]。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釋中,第七所緣何境界門訖。
【論文】
一○‧一○五 此四心品,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八緣境作用門。
【述記‧卷五十九】
第八、緣境作用門[274]。
成事智,通現淨、穢土[275];妙觀察智,通二土說法[276]。
【論文】
一○‧一○六 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疏翼】
第二答釋中,第九指例余門有多種。
【述記‧卷五十九】
第九、指例余[277]門有多。
「如是等門差別多種」︰《佛地》有四分心緣[278],如前第二[279]解[280]。
諸智相、見分別門,如前第九卷解訖[281]。
相應心所多少門,如前[282]第叁卷解第八識[283];第五[284]卷解[285]第七識[286];第五[287]卷解六識中[288];及次前二十二法[289]中解。
善無漏門,如隨識中辨[290]假實分別門[291],及攝功德門。此論雖無總明處,然隨諸識,已明訖,故不繁敘[292]。
其間智依何定起[293];何受相應[294];轉何界後、識後智生等[295];《佛地》雖無,如前已解。
上來總是第二、別解所生菩提訖。
【疏翼】
以上第二明所生得中,第二別釋訖。
【論文】
一○‧一○七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
【疏翼】
第二明所生得中,第叁總結。
【述記‧卷五十九】
自下第叁、總[296]結。
是「所生得」,此爲結也。就解所轉得中[297]有叁︰初、總舉「所轉得」出數,二、別解所顯、所生訖,第[298]叁、總結故。
【論文】
一○‧一○八 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轉得。
【疏翼】
第二別解轉依中,第叁總結。
【述記‧卷五十九】
今[299]總結前[300]也。
就解轉依中,有叁,上來第一,解轉依訖。
【論文】
一○‧一○九 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轉依中,第二簡別﹝第二十九﹞本頌所說「轉依」之言。
【述記‧卷五十九】
自下第二、明本頌所說「轉依」之言。
「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余叁轉依,非是果位[301],不可證故。設有真如,及無漏道,不是證得果[302]義,故不說之。
【論文】
一○‧一一○ 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
【疏翼】
第二正解轉依中,第叁辨此修習位能證非已證。
【述記‧卷五十九】
自下第叁、明此十地當[303]能證得[304]二轉依,非已證得,要成佛方證故。此十地無間道,斷障爲因,解脫道方證于彼故。
上來解五位中第四頌[305],雖有略廣[306]不同,總是解十地修習位訖。
【疏翼】
以上第叁﹝從第二十六至第叁十頌﹞明唯識所入之位中,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如是于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中,第一位至第四位已舉﹝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九﹞文合解其各別所入位及所入法用訖,即第四舉﹝第二十九﹞頌文正釋第四修習位訖。
--------------------------------------------------------------------------------
[1] 「此中」以下至「即初也」十七字,《金藏》有,余無。
[2] 即「所顯得」及「所生得」。
[3] 「就」字,《金藏》有,余無。
[4] 「聖人涅槃」四字,《金藏》有,余無。
[5] 「真」字,《金藏》有,余無。
[6] 「涅槃」二字,《金藏》有,余無。
[7]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8] 「別」字,《金藏》有, 余無。
[9] 即本論卷八末。
[10] 即「二無我」或「二無自性」。
[11] 「真」字,《金藏》有,余無。
[12] 如本論卷八雲︰
二、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
又雲︰
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
[13] 「四」字,原《述記》傳抄誤作「叁」。
[14] 見《佛地經論》卷四,如雲:
相甚深者,謂離十種不清淨過,當知即是十清淨相。不清淨過有十種者,一、差別過,二、雜染過,叁、有行過,四、有爲過,五、增減過,六、行動過,七、斷常過,八、勞弊過,九、積聚過,十、攝衆過。十清淨相者,謂無差別相、無雜染相、非有行相、非有爲相、無增減相、無行動相、非斷常相、無勞弊相、非積聚相、無我所相。
[15] 《佛地經論》卷叁中至卷四中,詳解該經「以虛空譬喻清淨法界」
十義。第二「無雜染義」中,即廣明心本性清淨光潔,已如前引。
[16] 「具功德」,原作「具無數量微妙功德」。
[17] 「之」字,《金藏》有, 余無。
[18] 「釋訖」,《金藏》作「訖釋」。
如本論卷八雲︰
由前﹝不即不離﹞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
雲何二性非異、非一?如彼無常無我等性。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達遍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19] 《金藏》作「雖」,余作「唯」。
[20]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21]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22] 「聖」字下,《金藏》有「者」字。
[23] 「平等共有」四字,《金藏》有,余無。
[24] 「種」字,《金藏》有, 余無。
[25] 《攝論》卷叁中〈彼果斷分〉第十初雲︰
斷,謂菩薩無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pov ba ni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 gav yin pa”o/」﹞。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藏文作「de”i mtshan bid ni gav bon movs pa yovs su btav ba dav bcas pa/ ”khor ba yovs su ma gtov ba”i gnas te gnas gyur pa”o/」﹞。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藏文作「de la ”khor ba ni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r gtogs pa”o/」﹞;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 ni de bid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togs pa”o/」﹞;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藏文作「gnas ni de bid gbi ga”i char gtogs pa ste/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o/ gźan gyur pa ni gav gźan gyi dbav gi vo bo bid de/ bid kyi gben po skyes n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i cha ldog civ rnam par byav ba”i char gyur pa”o/」﹞。
[26] 「果」字,靈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27] 靈泰《抄》雲︰
即斷煩惱縛而得後叁涅槃果也,其事雲何?若二乘人起金剛心,斷非想第九品煩惱無間道時,即同時,即雙得有余、無余二涅槃無爲果。其實,解脫道中,方得涅槃。今言無間道時即得涅槃者,約無間道正斷煩惱;將得,名得,其解脫道在未來故。其二涅槃,得雖同時,顯有前後。若斷煩惱障盡已,即顯得有余﹝依﹞涅槃。爲有身者有故,不顯得無余﹝依﹞涅槃。若身智滅已,顯得無余﹝依﹞涅槃故。故「斷縛得果及得位次,同時異時」?異時者,即是顯有前後也。
若菩薩在真見道無間道中,正斷分別二障時,即名得無住,其涅槃果,實是解脫道中方得涅槃。此言無間道中得涅槃者,亦約將得名得。以無間道正斷二障,故言得涅槃也,名斷縛得果。
若菩薩至金剛無間道,正斷俱生二障時,即同時雙得有余、無余,二涅槃擇滅無爲果也,即名斷縛得果;亦約將得名得。如前作法,實解脫道得二涅槃也。由斷卻二障已,苦依身滅,故名無余依涅槃。由得無漏五蘊身故,即名得有余﹝依﹞涅槃。即佛得二涅槃時,後亦「同時」,顯亦「同時」,非即前後也。「異時」者,在菩薩見道,先得無住涅槃,後至金剛心時,方得有余、無余二涅槃也。
[28] 「凡聖」二字,《疏翼》原文有,未詳出處。《大正藏》無。
[29] 即初總辨凡聖叁乘具不具也。
「凡聖」二字,《金藏》有,余無。
[30] 「有」字,《金藏》有,余無。
[31] 「斷」字,《金藏》無。
[32] 初中又二︰一、問,二、答。此初中初文。
[33] 「此第一問」四字,《金藏》有,余無。
[34] 「也」字,《金藏》有,余無。
[35] 「若」字,《金藏》無。
[36] 「示」字,《金藏》有,余無。
[37] 「現」字,《金藏》有,余無。
[38] 《金藏》作「苦」,余作「者」。
[39] 「二乘」,原作「阿羅漢、辟支佛」。
[40] 見《勝鬘經》卷一〈一乘章〉第五。原文作: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藏文作「bcom ldan ”das/ 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jigs pa dav pa lags te/」﹞,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lta lags pas dgra bcom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skye ba”i chos kyi lhag pa dav bcas pa lags te/ bcom ldan ”das/ de dag gi skye ba ma zad pa yav mchis so/」﹞;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藏文作「bcom ldan ”das/ de dag ni bsten par bgyi ba”i lhag ma dav bcas pa lags te/ des na/ de dag ni dag pa ma lags/」﹞;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藏文作「las mthar phyin pa ma lags te/ de dag gi bgyi ba mav lags so/」﹞;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藏文作「de dag gi spav bar bgyi ba”i chos gźan yav mav du mchis te/ de dag ma spavs pas dgra bcom pa rnams dav/ rav savs rgyas rnams kyav mya van las ”das pa”i dbyivs dav riv ba lags so/ 」﹞。
是故彼言無無余依。
「別抄」卷六中雲︰
《勝鬘》雲「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故﹝原無﹞,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等者,解雲︰
﹝阿﹞羅漢、辟支佛利根者,得二種智──謂盡、無生;若鈍根者,但得盡智,不得無生智。何以然者?若鈍根者,說緣惑滅,名爲盡惑。恐退故,而不能緣當蘊不生,故非無生。若利根,必定不退,當蘊定無生理,故得二智也。
然此地分爲四分︰謂盡智爲二︰謂我生已盡智中,更開梵行已立智;于無生智中不受後有智,更開所作已辦智。此約二乘于自乘中定姓之者,于叁界中果,有分段生死之中已斷除故,具此四智。故論中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今此經中「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者,說我生已盡智也。「余生法」者,謂無明住地,名爲集谛。「有生」者,變易苦谛也。
「有余梵行未﹝原引缺「未」字﹞成,故不純」者,叁界煩惱對治道,名爲梵行,而未能斷所知障故,有余道可修,未滿足故,名爲不純﹝該經《述記》卷二雲「道有二種︰謂生空、法空。若唯證生空智,名梵行已立。若未證法空智,名『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也」﹞。「純」者,具也。
「事不究竟當有所作」者,解雲︰得煩惱對治道,未修斷所知對治道,故雲「未﹝原作「不」﹞究竟」。「當有所作」者,當修斷所知障對治故也﹝該經《述記》雲「滅有二種,(一雲︰)謂有余等。二雲︰不住處也。若住有余等,名所作已辦。若未得不住,名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若就分段,應雲「所作已辦」。已斷煩惱障故;若就變易,故雲「當有所作」也。
經雲「不度彼故,當有所斷」者,解雲︰若約二乘自果,是不受後有智。今約變易生死果未盡;未盡故,故雲「不度彼」。「彼者」,變易果也。「當有所斷」者,無明住地爲變易因故,故須斷之。故雲「當有所斷」也﹝該經《述記》雲「集有二種︰謂二障也。若唯斷煩惱障盡,名不受後有;若未斷所知障,名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也」﹞。
經雲「以不斷故去涅槃遠」者,解雲︰以不斷無明住地,故去常、樂、我、淨涅槃界遠也﹝該經《述記》雲「明無涅槃也。以未斷煩惱,畢竟無有叁事大涅槃也」﹞。
經雲「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者,有苦谛也﹝該經《述記》雲「若唯無分段生,名『我生已盡』;未離變易生,故名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也」﹞。「余生法」者,集谛也。
「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者,有余道谛也。「不度彼故當有所斷」者,顯余滅谛也。
[41] 「有叁初」叁字,《金藏》有,余無。以下叁文,不依《金藏》科
分。
[42] 「者」字,《金藏》有,余無。
[43] 「語」字,《金藏》有,余無。原經文亦無。
《勝鬘經》原文作: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44] 「無」字,應作「定」。
[45] 「依無姓者」四字,《金藏》無。
[46] 《金藏》作「等」,余作「中」。
[47] 「前約」至「定姓者」二十九字,《金藏》有,余缺。
[48] 此句,《金藏》作「下叁、申正義,依不定姓等」十字。
[49] 「問答」二字,《金藏》作「外人問」叁字。
[50] 《金藏》作「于」,余作「此」。
[51] 初「問應不得涅槃」中有二︰此第一、外人問。
[52] 「彼」字,《金藏》誤作「被」。
[53] 《金藏》作「感」,余作「潤」。
[54] 原作「謂即真如出所知障」。
[55] 如本論卷九雲︰
二、邪行障:謂所知, 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叁業。彼障二地極淨屍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
[56] 《金藏》作「毀犯」,余作「犯毀」。
[57] 「果」字,《金藏》無。
[58] 見《佛地經論》卷七初雲:
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迦耶見以爲上首,所有無明、法愛、恚等,諸心、心法,及所發業並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法執及無明等爲根本故。
[59] 「起複」二字,《金藏》有,余無。
[60] 「智」字,《金藏》有,余無
[61] 《金藏》作「亦」,余作「智」。
[62] 「故」字,《金藏》有,余無。
[63] 「于中」以下等十字,《金藏》無。
[64] 「涅槃」等九字,《金藏》在「于中」前。
[65] 「答中有二」等二十四字,《金藏》等均置于次前科文中,今移至此。
[66] 初答非中初文。
[67] 「論主」二字,《金藏》有,余無。
[68] 《金藏》作「複征」,余作「又問」。
[69] 《金藏》作「釋」,余作「答」。
[70] 前文雲︰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
[71] 「擇」字,《金藏》無。
[72] 《瑜伽》卷十一中雲︰
由諸煩惱一分斷故,非決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別涅槃。
靈泰《抄》雲︰
「彼」者,外道。
[73] 「有」字,《金藏》有,余無。
[74] 「以」字,《金藏》有,余無。
[75] 「余」字,《金藏》無。
[76] 《對法》卷四:
並一切惡趣等蘊、界、處,是見所斷義。
[77] 見《瑜伽》卷五十叁〈攝決擇分五識相應地意地〉之叁中,如雲︰
若余法生緣現前,余法生故,余不得生、唯滅、唯靜,名非擇滅﹝藏文作「de las gźan pa skye ba”i rkyen mvon du gyur pa na de las gźan pa skye bas/ de las gźan pa mi skye źiv be bar źi ba”i ”gog pa tsam ni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źes bya ste/」﹞,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藏文作「不生」﹞。越生時故,彼于此時,終不更生,是故此滅亦是假有,非實物有﹝藏文作「gav de”i tshe na ma skyes wiv skye ba”i dus las thal ba de ni de”i tshe nam yav skye bar mi ”gyur bas/ de”i phyir de yav btags pa”i yod pa yin gyi/ rdzas su yod pa ma yin no/」﹞。所以者何?此無余自相可得故﹝藏文作「de”i rav gi mtshan bid ni gźan cuv zad kyav mi dmigs so/」﹞,此法種類非離系故,複于余時遇緣可生,是故非擇滅非一向決定﹝藏文作「de yav chos kyi rnam pa dav ma bral ba”i phyir/ dus gźan gyi tshe rkyen dav phrad na ”byuv bar ”gyur bas de”i phyir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de ni gtan du ba ma yin no/」﹞。……及于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藏文作「yav ”byuv ba”i srid pa la sred civ smon pa dag 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 thob pa de ni gtan du ba yin par rig par bya”o」﹞。由學見迹當不于後有起希望纏,發生後有﹝藏文作「slob pa gźi mthov ba ni nam yav yav ”byuv ba”i srid pa la mvon par ”dod civ smon pa”i kun nas dkris pas yav ”byuv ba”i srid pa mvon par sgrub par mi byed de/」﹞,唯除未無余永害愛種子﹝藏文作「有種子」﹞故﹝藏文作「srid pa”i sa bon lhag ma ma lus par yav dag par ma bcom pa kho na tsam du zad do/」﹞。
[78] 《金藏》作「難」,余作「問」。
[79] 「即」字,《金藏》有,余無。
[80] 《金藏》作「得」,余作「行」。
[81] 原有「等」字。
[82] 見《瑜伽》卷五十叁中。
[83] 見《對法》卷二。
[84] 見《顯揚》卷一末。
[85] 善、不善、無記。
[86] 《金藏》作「分叁性真爲叁」字,余作「加叁性真如」五字。
[87] 本論卷二初雲︰
諸無爲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爲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爲常。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緣缺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爲無,故說爲有;遮執爲有,故說爲空;勿謂虛幻,故說爲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爲非定實有。
[88] 《樞要》卷中〈無爲章〉,以五門分別。
[89] 謂不動、想受滅。
[90] 《金藏》作「畢」,余作「究」。
[91] 如《顯揚》卷十八雲︰
由四種離系故,建立余四無爲︰謂非擇滅等。四種離系者,謂緣解脫畢竟離系;簡擇煩惱究竟離系;苦樂暫時離系;心、心法暫時離系。
[92] 《金藏》作「彼」,余作「諸」。
[93] 「暫離」,金陵本作「系離」。
[94] 「永」字,《金藏》有,余無。
[95] 《金藏》作「者」,余作「有」。
[96] 「人」字,《金藏》有,余無。
[97] 「女人身」,原作「若女」。
[98] 「迦」字,《金藏》缺。
[99] 「迦」字,《金藏》有,余無。
[100] 「取」字,原作「願」。
[101] 《瑜伽》卷五十叁原文作:
若學見迹﹝藏文作「slob pa gźi mthov de/(疑「dav」)」﹞,于卵、濕二生﹝藏文作「sgo va las skye ba dav/ drod gwer las skye ba”i skye gnas dav/」﹞、北拘盧洲﹝藏文作「byav gi sgra mi sban du skye ba dav/」﹞、無想天﹝藏文作「”du wes med pa”i sems can du skye ba dav/」﹞、若女、若扇搋迦﹝藏文作「za ma dav/」﹞、若半擇迦、無形﹝藏文作「mtshan med dav/」﹞、二形等生﹝藏文作「mtshan gbis par skye ba dav/」﹞,及于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
[102] 「暫」字,《金藏》有,余無。
[103] 「子」字,《金藏》有,余無。
[104] 「遇」字,《金藏》誤作「過」。
[105] 「余」字,《金藏》有,余無。
[106] 「滅」字,《金藏》有,余無。
[107] 《金藏》作「不永」,余作「永不」。
[108] 「不動」等七字,《金藏》有,余無。
[109] 《金藏》無「永」字,余本無「者」字,今兼存之。
[110] 《金藏》有,符原論,余缺。
[111] 《對法》卷二原文作:
有二種應斷法﹝藏文作「spav bar bya ba ni gbis su blta”o/(疑應作「te」)﹞謂諸煩惱,及此﹝金藏有,符原論,余缺﹞所依受。受有二種︰變異及不變異﹝藏文作「bon movs pa dav/ de”i gnas su gyur pa”i tshor ba”o/ tshor ba de yav rnam pa gbis te/ ”gyur bar byed pa dav/ ”gyur ba mi byed pa ste/」﹞。如其次第,苦、樂、非苦樂﹝藏文作「bde sdug dav dav/ bde ba yav ma yin sdug bsval yav ma yin pa dav go rims so/」﹞,當知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受斷故,建立不動及想受滅﹝藏文作「tshor ba gbis spov bas mi g·yo ba dav/ ”du wes dav tshor la ”gog pa rnam par gźag go/」﹞。
[112] 《金藏》無「道」字,余本無「等」字,今兼用之。
[113] 泰《抄》牒文、《金藏》無「子」字。
[114] 「今」字,泰《抄》牒文、《金藏》無。
[115] 「此」字,《金藏》作「之果」二字。
[116] 《金藏》作「後」,余作「永」。
[117] 《金藏》作「于」,余泰《抄》牒文作「在」。
[118] 「先」字下,余本有「擇」字,泰《抄》牒文、《金藏》無。
[119] 「惑」字,泰《抄》牒文、《金藏》作「或」。
[120] 「後永」二字,金陵本、《續藏》作「複永」。
《金藏》雲「作『複』字,非是」。
[121] 「而」等五字,《金藏》有,余無。
[122] 「是」字,《金藏》有,余無。
[123] 靈泰《抄》雲︰
然有二本《疏》雲文不同︰有本言「叁無爲」者,即約論文中第二師說,後叁皆擇滅說也。有一本雲「二無爲」中「是擇滅」者,即約第二師不動、想受滅皆是擇滅攝,以斷障得故。二取《疏》文皆正。
[124] 「不動等二」四字,《金藏》有,余無。
[125] 「惑」字,《金藏》有,余無。
[126] 「二」字,《金藏》有,余無。
[127] 「不動等」叁字,《金藏》有,余無。
[128] 《金藏》作「惑」,余作「滅」。
[129] 即《顯揚》卷十八。
[130] 本論《述記》卷十一雲︰
若離第叁靜慮欲時,得于一切苦樂受滅,即此真如,說名不動。乃至若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滅。《對法》第二,及《瑜伽》第五十叁、《顯揚》第一、第十八等說。然《顯揚》﹝卷十八﹞亦苦、樂等無爲是暫時離系。此說二性無爲,下叁性中遍計所執有、無合說﹝即染、淨二依他合論﹞。
[131] 《雜集論述記》卷十末雲︰
言「此所依受」者,謂爲根、爲境、相應法受,總名煩惱所依之受;或除相應縛、所緣縛,或斷硬澀性,總名斷受;非要體無。通叁性法種子、現行,隨所應皆得。
又解︰「所依受」者,唯說俱時受。以是離系、斷相應縛得故,非孤斷受等。彼非是離系得無爲故。此文據一分故,故離系。《顯揚》據孤斷一分故,言暫時離系。若依前解,此文爲盡理,攝二皆盡故。
[132] 「顯」字,《金藏》有,余無。
[133] 見本論卷二初,如雲︰
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
[134] 「下」字,《金藏》無。
[135] 「外人」二字,《金藏》無。
[136] 「亦障」二字,《金藏》無。
[137] 「障」字,《金藏》無。
[138] 《金藏》作「定」,余作「實」。
[139] 即本論《述記》卷一末,如雲︰
問︰此言二障各障一果,爲定別障?爲亦互通?答︰此不定,或別,或通。此中且說定勝障故,說各別障,至下﹝卷十中,此處雲:「應知聖教依勝用說」﹞當知。
[140] 「此解」二字,《金藏》無。
[141] 「下」字,《金藏》無。
[142] 即菩提果。
[143] 「釋」字,《金藏》作「義」。
[144] 即九門分別。
[145] 余本作「第一」二字。
[146] 「二、相應得智名非識等」以下五十二字,《金藏》有,余本無。
第一、出體辨四智差別門中,分四︰一、出大圓鏡智體,二、出平等性智體,叁、出妙觀察智體,四、出成所作智體。
[147] 《金藏》作「彼文」二字,余本作「法複」二字。
[148] 《金藏》作「理」,余作「余」。
[149] 「細」字下,余本有「謂」字,金陵本作「諸」,《金藏》無。
《佛地經論》原文作:
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藏文作「me lov lta bu”i ye wes ni var ”dzin pa dav/ va yir ”dzin pa dav/ gzuv ba dav ”dzin par rnam par rtog pa las dben pa/」﹞,所緣、行相,不可了知﹝藏文作「dmigs pa dav rnam pa yovs su ma chad pa/」﹞。
[150] 「一切種智及一切智」,靈泰《抄》謂:「即緣事智」、「即是緣理
智」。余本此處有「若」字,《金藏》無。
[151] 「忘」字,《金藏》誤作「妄」。
[152] 「忘」字,《金藏》誤作「妄」。
[153] 「者」字,《金藏》無。
[154] 《金藏》作「性相」二字,余作「爲」。
[155] 《金藏》作「即」,余作「者」。
[156] 「起功德故」四字,《金藏》有,余無。
[157] 「種」字下,余本有「子」字,《金藏》無。
[158] 「鏡」字,《金藏》有,余無。
[159] 《金藏》作「法」,余作「德」。
[160] 「自」字,《金藏》有,余無。
[161] 「第八」二字,《金藏》有,余無。
[162] 《金藏》作「即」,余作「有」。
[163] 「以」字,《金藏》有,余無。
[164] 「爲智影」叁字,《金藏》有,余無。
[165] 「能現一切方」五字,《金藏》有,合靈泰《抄》釋,余無。
[166] 「如」字下,《金藏》有「依」字。
[167] 《金藏》有兩「故」字。
[168] 《佛地經論》卷四原文作:
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藏文作「de bźin du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kyi me lov lta bu”i ye wes kyi dkyil ”khor la brten nas skye mched dav/ de”i yul la rnam par wes pa”i gzugs brban dag snav vo/」﹞。唯以圓鏡爲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
[169] 「者」字,《金藏》有,余無。
[170] 「故」字,《金藏》有,余無。
[171] 《金藏》作「昔」,余作「在」。
[172] 「無住」二字,《金藏》有,余無。
[173] 「者」字,《金藏》有,余無。
[174] 《佛地經》卷一雲︰
複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藏文作「win tu ”dus/ mbam pa bid kyi ye wes ni yovs su grub pa rnam bcu las rig par bya ste/」﹞: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mtshan dav/ bdag po dav/ dga” ba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av/」﹞;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 bams su myov ba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av/」﹞;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mtshan bid dben pa mtshan bid med par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av/」﹞;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yovs su skyob pa”i rnam par byams pa chen po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las dov/」﹞;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yal bar mi ”dor ba”i rnam par sbiv rje chen po mbam pa bid khov du chud pa yovs su grub pa dav」﹞;隨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la mos pa ji lta ba bźin du gzugs kyi lus kun tu ston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kyis gzuv bar ”os pa”i tshig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jig rten be bar źi ba dav ro gcig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性,圓滿成故﹝藏文作「”jig rten gyi chos bde ba dav sdug bsval ro gcig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dav/」﹞;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藏文作「yon tan win tu bskyed pa mbam pa bid yovs su grub pa las so/」﹞。
[175] 《金藏》作「今舉」二字,余作「中幾性者」四字。
[176] 即第四、第五平等性。
[177] 《金藏》原作「位」,今依經文改。「余八位」叁字,余本作「攝
八德」。
[178] 「謂爲」等十一字,《金藏》有,余無。
《佛地經論》卷五中雲︰
隨諸有情樂見如來色身差別,如來示現如是色身。如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琉璃等微妙色身,令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變似如是身根,謂自心外見如來身。
[179] 「處」字,《金藏》有,余無。
[180] 《佛地經論》卷叁初雲:
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s mvon par rtogs pa”i dus na/ bdag dav gźan mam pa bid kyi ye wes thob pa de la dmigs pa gav yin pa de bid gov nas gov du sa sgom pa khyad par źugs pa dav ldan pas byams pa dav sbiv rje chen po dav ldan pa savs rgyas kyi sa la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r źugs pa/」﹞。
[181] 《金藏》作「變」,余作「轉」。
[182] 《金藏》作「無」,余作「莫」。泰《抄》牒作「莫」,釋爲「無」。
[183] 「觀察」,藏文作「so sor rtog pa”i ye wes/」。
[184] 《佛地經》卷一雲︰
譬如世界持衆生界,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無礙辯、說諸佛妙法﹝藏文作「”jig rten gyi khams ni sems can gyi khams gnas yin no/ de bźin du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kyi so sor rtog pa”i ye wes kyav tiv ve ”dzin dav/ gzuvs kyi sgo dav/ so sor yav dag par rig pa dav/ spobs pa dav/ bstan pa dav/ savs rgyas kyi chos thams cad kyi gnas yin no/」﹞。
[185] 《金藏》、《大正藏》作「亦」,余作「示」。
[186] 《佛地經》卷一雲︰
又如世間,是諸衆生,頓起一切種種無量相識因緣,如是如來妙觀察智,能爲頓起一切所知無礙妙智、種種無量相識因緣﹝藏文作「win tu ”dus/ ”di lta ste/ dper na ”jig rten gyi khams ni sems can rnams kyi rnam par rig pa rnam pa sna tshogs can gcig car ”byuv ba”i rgyu yin no/」﹞。
[187] 即法、義、咒、能得菩薩忍四陀羅尼門。
[188] 「陀羅尼門」等十八字,《金藏》有,余無。
[189] 「不共」二字,《金藏》有,余無。
[190] 《佛地經》卷一雲︰
又如世界,種種可玩園、林、池等之所莊嚴﹝藏文作「dper na ”jig rten gyi khams ni kun dga” ra ba dav/ nags tshal dav/ rdziv bu bams dga” ba rnam pa sna tshogs pa dag gis lam me thal le lhav ve”o/」﹞。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種種可玩波羅蜜多、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不共佛法之所莊嚴,甚可愛樂﹝藏文作「de bźin du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kyi so sor rtog pa”i ye wes kyav pha rol tu phyin pa dav/ byav chub kyi phyogs dav mthun pa”i chos dav/ stobs dav/ mi ”jigs pa dav/ savs rgyas kyi chos ma ”dres pa rnams kyis rnam pa sna tshogs bams dga” ba dag gis lam me thal le lhav ve”o/」﹞。
[191] 「神」字,《金藏》有,余無。
[192] 《佛地經論》卷五,有七喻顯明妙觀察智「作用差別」︰
如「世及出世盛衰因果、聲聞獨覺菩薩圓證無余、觀察妙飾間列﹝藏文作「”jig rten pa dav ”jig rten las ”das pa”i phun sum tshogs pa dav rgud pa dav/ rgyu dav ”bras bur bcas pa dav/ ban thos dav rav savs rgyas dav byav chub sems dpa”i yav dag par ”grub pa ma lus pa la so sor rtog pas win tu rnam par phye ba”i rnam pa yin no/」﹞,……示現一切諸佛衆會,雨大法雨,爲令衆生受大法樂﹝藏文作「savs rgyas kyi ”khor gyi dkyil ”khor rnam pa thams cad phun sum tshogs pa kun tu ston pas chos kyi lovs spyod chen por ”grub pa”o/」﹞。……無邊因果、五趣差別,具足顯現﹝藏文作「rgyu dav ”bras bur bcas pa”i rnam pa rab tu dbye ba mtha” yas pa dav ldan pa”i ”gro ba lva dag snav vo/」﹞。……無邊因果、叁界差別,具足顯現﹝藏文作「rgyu dav ”bras bur bcas pa”i rnam pa rab tu dbye ba mtha” yas pa dav ldan pa”i khams gsum po dag snav vo/」﹞。……諸佛菩薩威神所引廣大甚深教法可得﹝藏文作「savs rgyas dav byav chub sems dpa”i mthu dav ldan pa”i chos rgya chen po ston pa dag snav vo/」﹞。……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所不傾動,甚深法界教法大海可得﹝藏文作「chos dbyivs zab mo mu stegs can dav/ phas kyi rgol ba thams cad kyis mi ”khrugs pa”i chos bstan pa dag snav vo/」﹞。……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藏文作「chos thams cad kyi rav gi mtshan bid dav/ spyi”i mtshan bid kyi rnam pa la kun tu rmovs pa med pas yovs su bskor to/」﹞。
「別抄」卷六雲︰
「叁、妙觀察智攝觀無量總持、定門」者,「攝」,謂攝持;「觀」,即觀察﹝即現前展觀一切自相、共相法﹞;「總持」者,念慧爲體,即陀羅尼門;「定」,即叁摩地門。謂由此智攝持,觀察總持、定門,發生「功德珍寶」也。
[193] 「成所作即智」,藏文作「bya ba grub pa”i ye wes/」。
[194] 「六」字,本論《述記》原作「七」,今改。
[195] 《佛地經論》卷六雲︰
成所作智:應知成立如來化身﹝藏文作「bya ba sgrub pa”i ye wes ni de bźin gwegs pa rnams kyi sprul pa”i sku”o/」﹞。此複叁種︰一者、身化,二者、語化,叁者、意化﹝藏文作「de yav rnam pa gsum ste/ sku sprul pa dav/ gsuv sprul pa dav/ thugs sprul pa”o/」﹞。
[196] 《瑜伽》卷九十八原文爲:
又諸聖者變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變化﹝藏文作「”phags pa”i sprul pa”i rdzu ”phrul gyis kyav rnam pa bźi ni sprul mi nus te/」﹞:一者、根,二者、心,叁者、心所有法,四者、業及業異熟。
[197] 見本論卷十中,如雲︰
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如來成所作智化作叁業;又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故。雖說變化無根、心等,而依余說,不依如來。又化色、根、心、心所法,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198] 「明」字,《金藏》無,金陵本、《大正藏》、《續藏》等作「門」。
[199] 智在其內。
[200] 即本論卷七初,如雲︰
有義:此二亦正智攝。說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尋求等故,又說彼是言說因故。未究竟位,于藥病等未能遍知,後得智中爲他說法,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亦通無漏。
[201] 《金藏》作「說」,《演秘》牒釋同,余作「從」。
[202] 「此二十二者」五字,《金藏》作「是」一字。
[203] 《佛地經論》卷叁中雲︰
複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有幾心法共相應耶?有二十一︰謂五遍行、五各別境、十一唯善。于一切處常遍行故;如來恒樂了所知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欲無減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恒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睡眠故;無惡作故;現證一切,無尋、伺故。有漏心品勝劣不定、所緣拘礙,心法相應或多、或少;無漏心品自在無礙,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204] 「叁」字,《金藏》誤作「四」。
[205] 如《佛地經論》卷叁雲︰
大覺地中無邊功德,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無爲功德,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真如,無爲功德皆是真如體相差別;有爲功德:四智所攝,無漏位中,智用強故。以智名顯一切種心、心所法,及彼種類。
若就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德法門。若就粗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觀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攝四正斷及四無量,以四正斷雖用精進爲其自性,而由如來平等性智所攝受故,無高下相。四無量者,平等行故,此智所攝。四如意足﹝即「四神足」﹞,以叁摩地爲自性故,觀察智攝。任持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下經說故。
如是其余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無诤、願智、通、無礙解、如來十八不共佛法力、無畏等,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攝在成所作智;漏盡智通、漏盡智力,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藏文作「zag pa zad pa mkhyen pa”i mvon par dav/ zad pa zad pa mkhyen pa”i stobs ni zag pa zad pa”i rgyud la brjod par ”dod na ni ”di la zag pa rnams zad pa yod pas źes bya ba yin pas ye wes bźi char gyis bsdus so/」﹞;若說彼緣漏盡涅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藏文作「gal te mya van las ”das pa”o źe na ni zag pa rnams zad pa yin pas me lov lta bu dav/ mbam pa bid kyi ye wes dag gis bsdus so/」﹞;第七遍行﹝「行」字,《瑜伽》、《顯揚》、《對法》、《俱舍論》等均譯作「起」﹞行智力者,四智所攝﹝藏文作「thams cad du ”gro ba”i lam mkhyen pa”i stobs ni ye wes bźi char gyis bsdus so/」﹞;慧等諸根、慧等諸力,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真無漏者,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無忘失法,多分攝在大圓鏡智;永斷一切習氣相續﹝藏文作「bag chags kyi mtshams sbyor ba thams cad spavs pa ni/」﹞,多分攝在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波羅蜜多若是無漏、若似有漏,多分攝在後二智中﹝藏文戒賢《論》則作「pha rol tu phyin pa zag pa med pa rnams kyav chos kyi dbyivs rnam par dag pa dav/ me lov lta bu”i ye wes kyis bsdus so/」﹞;諸相、隨好,多分攝在成所作智;其余佛法如其所應,隨相應攝。
如是四智具攝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別。清淨法界攝真如上諸相差別。是故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德。
[206] 「別抄」卷六雲︰
問︰何故諸余功德無量無邊?何故四者攝之總盡?解雲︰諸功德皆是四智作用差別,故不離智也,體攝用也。
[207] 如《攝論‧無性釋》卷九中雲︰
由轉阿賴耶識等八事識蘊,得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如數次第,或隨所應。當知此中轉阿賴耶識故,得大圓鏡智。雖所識境不現在前,而能不忘﹝藏文作「dmigs pa mvon du ma gyur kyav bsbel ba mi mva” ba”o/」﹞。不限時處,于一切境常不愚迷,無分別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不限」至「影像」等二十四字。藏文無﹞。
轉染汙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現觀時,先已證得﹝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la mbam par gzigs pa gav las byuv ba”o/」﹞;于修道位,轉複清淨;由此安住無住涅槃,大慈大悲恒與相應,能隨所樂現佛影像﹝「于修」至「影像」等叁十叁字,藏文無﹞。
轉意識故,得妙觀察智,具足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猶如寶藏于大會中,能現一切自在作用﹝藏文作「gav gis tiv ve ”dzin dav/ gzuvs kyi sgo rnams dav/ wes bya gźan dag kyav ji ltar bźed pa bźin du thogs pa med par mkhyen pa”o/」﹞;能斷諸疑,能雨法雨﹝藏文無此二句意﹞。
轉五識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現變化,從睹史多天宮而沒乃至涅槃,能現住持一切有情利樂事故。
[208] 見《莊嚴經論》卷叁末頌文雲:
圓智鏡不動,叁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藏文作「me lov ye wes mi g·yo ste/ ye wes gsum de la brten/ mbam pa bid dav so sor rtog/ bya ba sgrub pa kho na”o/」﹞。
[209] 「觀」字前,金陵本、《續藏》、《大正藏》有「且」字。
[210] 見《佛地經論》卷叁初,如雲︰
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辦外所作故。複有義者,轉第六識,得成所作;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此不應爾,非次第故;說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故。
[211] 「因解」等二十四字,《金藏》有,余本無。
[212] 「重」字,《金藏》有,余無。
[213] 即第二、「所棄舍」。
[214] 第一師說「有漏法種及劣無漏」,金剛喻定已舍。第二師說未舍,
「與無間道不相違故」。
[215] 《對法》卷十原文爲:
究竟道者,謂依金剛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斷故;永證一切離系得故。從此次第無間轉依﹝藏文作「mthar phyin pa”i lam gav/ gnas van len thams cad rgyun bcad pa dav/ bral ba”i thob pa rnams thob pa”i phyir ro/ rdo rje lta bu”i tiv ve ”dzin la brten nas de ma thag tu gnas ma lus par ”gyur te/」﹞,證得盡智及無生智﹝藏文作「zad pa wes pa dav/ mi skye ba wes pa”o/」﹞。
《雜集論述記》卷二十叁中雲:
若無間道生、惑滅,盡智應與無間俱?答曰。然。仍不說,以未全淨故,于解脫道方說。
[216] 如前護法弟子對「有漏法種及劣無漏,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已舍、
未舍,二說不同,俱不違理。
[217] 本論卷十雲:
二、所棄舍:謂余有漏、劣無漏種。
[218] 除異熟生少分。
[219] 「非是障此名」五字,《金藏》有,余無。
[220] 「種」字,《金藏》有,余無。
[221] 「生時」,即證得時。
[222] 《金藏》作「有」,余作「者」。
[223] 《金藏》、《大正藏》作「隔」,余作「障」。
[224] 「文」字,《金藏》有,余無。
[225] 「分」字,《金藏》無。
[226] 如《佛地經論》卷叁雲︰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最初現行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
[227] 《佛地經論》卷叁中雲︰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
[228] 「俱」字,《金藏》有,余無。
[229] 「故」字,《金藏》有,余無。
[230] 見本論卷五初,如雲:
此意差別略有叁種︰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叁、平等性智相應。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231] 卷五複雲︰
八地以上,一切菩薩所有我執皆永不行。或已永斷,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現前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
《佛地經論》則雲︰
從此以去後後地中,修令增長清淨圓滿。無漏觀等現在前時,恒常現行。若有漏心現在前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以後,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恒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性等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
[232] 靈泰《抄》雲︰
二乘人得四果已,回心向大地前一大阿僧祇劫滿勝解行地終以來,皆得起二乘生空妙觀察智,不得菩薩法空妙觀察智也。入初地方得。
[233] 「上位」二字,《金藏》有,余無。
[234] 《佛地經論》卷叁中雲︰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
[235] 即生空觀。
[236] 《金藏》作「必違其粗」,余作「帶其粗意」。泰《抄》作「亦帶
其意」。
[237] 《義演》牒文、《金藏》有「時」字,余無。
[238] 「法空觀品」四字,《金藏》無。
[239] 《金藏》作「所敘」,余作「應釋」。
《佛地經論》卷叁中雲︰
從此以後,漸修增長。若有漏心正現前時,或無心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佛果。若入滅定,亦不現行。
[240] 泰《抄》牒文、《金藏》作「有唯生觀」,余本作「唯生空觀」。
[241] 「有」字,靈泰《抄》、《秘蘊》作「或」。
[242] 見本論卷七末「第二等無間緣」,如雲︰
有義:五識有漏、無漏,自類互作等無間緣。未成佛時,容互起故。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攝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
[243] 如《佛地經論》卷叁雲︰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初地以上諸位,皆得現行,墮法流故。
[244] 「以」字,《金藏》無。
[245] 「後」字,《金藏》有,余無。
[246] 「引」字,《金藏》有,余無。
[247] 見本論卷七末「第二等無間緣」,已于次前引訖。
[248] 如本論卷七雲︰
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攝故。
[249] 《金藏》作「等」,余作「具」。
[250] 見本論卷七末。如釋「有漏根生無漏識有何義違」雲︰
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
外人複雲︰
如六依七,理亦依有漏。有何不相應?
論釋雲︰
此二于境,明昧異故。
[251] 見《佛地經論》卷叁中。如雲︰
如實義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異熟識所變五根,非無漏故,能依五識,亦非五漏。有漏五根發無漏識,曾未見故。于佛果上,此智亦不現在前,作意起故,數數間斷。
[252] 《佛地經論》卷叁中雲︰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種子本有無始,法爾,不從熏生,名本性住種姓。發心已後,外緣熏發漸漸增長,名習所成種姓。初地以上,隨其所應乃得現起,數複熏習,轉增轉勝,乃至證得金剛喻定。
從此以後,雖數現行,不複熏習更令增長。功德圓滿,不可增故。持種淨識,既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德多少,成過失故。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漏,道谛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雖複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谛,實是無漏道谛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蘊﹝處界﹞等;而實非是蘊、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故。
如是五法,皆通假實,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假有故。
又淨法界,真如爲體,是實有故,擇滅等相是假有故。諸心智等、青黃色等,是實有故;不放逸等,長短色等,是假有故。
[253] 「解」字,《金藏》作「知」。
[254] 親光亦同護法義。
[255] 《佛地經論》卷叁初雲︰
複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爲何所緣?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若一相說,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所緣行相不可知故。
[256] 「故」字,《金藏》無。
《莊嚴經論》卷叁末:原文爲:
「不愚諸所識」者,了知一切境界,障永盡故﹝藏文作「rtag tu sgrib pa dav bral ba”i phyir wes bya thams cad la ma rmovs pa yav yin la/」﹞。「諸相不現前」者,于境界離行相緣,無分別故﹝藏文作「rnam pa med pa”i phyir de dag la mvon du phyogs pa yav ma yin no/」﹞。
《佛地經論》卷叁初亦雲︰
若具相說,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普于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
[257] 《金藏》、《大正藏》作「有」,余作「緣」。
[258] 《金藏》作「解」,余作「知」。
《佛地經論》續雲︰
此《﹝佛地﹞經》中說︰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
[259] 「二」字,《金藏》有,余無。
[260] 泰《抄》牒文、《金藏》、《大正藏》、金陵等作「似」,合原論。余
作「以」。
[261] 《佛地經論》卷叁初原文說︰
如是智上有十八界衆像影現,故知此智緣一切法。由此鏡智于一切時緣一切法,故說如來具一切智。若不爾者,余智不定知一切法,如來不應名一切智!如是鏡智內緣自體功德種子,外緣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現身、土等一切影像。緣真義邊,名無分別智;緣俗義邊,名後得智。雖緣一切,行相微細不可了知,如阿賴耶雖緣叁境,以微細故亦言緣境不可了知,故不應以不可了知,證此鏡智唯緣真如無分別智非後得智。諸心、心法體雖是一,義用有多;隨用差別,分爲二智,亦無有過。要達真理,方了事俗,故雖一心,義說先後。或似後得,名後得智。余亦如是。
[262] 「因中」二字,泰《抄》、《義演》釋文、《金藏》有,余無。
[263] 「位」字,《金藏》有,余無。
[264] 「便」字,《金藏》有,余無。
[265] 「者」字,《金藏》有,余無。
[266] 「未獲述之」四字,泰《抄》牒文、《義演》釋文、《金藏》有,
余無。
[267] 《佛地經論》卷叁初續雲︰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唯緣大圓鏡智,如染汙緣阿賴耶爲境界故;有義:唯緣真如實際,緣平等性爲境界故。
[268] 《佛地經論》卷一雲︰
如實義者,此智亦緣一切爲境,普緣一切平等性故。《莊嚴論》﹝卷叁末﹞說:平等性智緣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隨諸有情勝解,示現佛影像故。
漢譯《莊嚴論》卷叁有兩頌說平等性智,第一頌雲:
「衆生平等智,修淨證菩提」者,若諸菩薩證法現前時,即得一切衆生平等智。若修習此智最極清淨,即得無上菩提。
「不住于涅槃,以無究竟故」者,由衆生無盡,故無究竟。無究竟故,不住涅槃﹝藏文第一頌雲「sgom pa dag pas sems can la/ mbam pa bid kyi ye wes ”dod/ mi gnas źi bar źugs pa ni/ mbam bid ye wes yin par ”dod/」。藏文論雲「byav chub sems dpas mvon par rtogs pa”i dus na/ sems can rnams la mbam pa bid kyi wes pa thob pa gav yin pa de sgom pa dag pa”i sgo nas/ byav chub thob pa”i dus na mi gnas pa”i mya van las ”das par źugs pa ni mbam pa bid kyi ye wes su ”dod do/」﹞。
漢譯第二頌雲:
「大慈與大悲,是二恒無絕」者,諸佛如來于一切時隨逐衆生。何以故?大慈大悲無斷絕故。「衆生若有信,佛像即現前」者,如其所信,隨彼現故。是故或有衆生見如來青色,或有衆生見如來黃色。如是一切,此前二智即是法身﹝藏文第二頌雲「dus rnams kun tu byams pa dav/ thugs rje chen po dag dav ldan/ sems can rnams la mos pa bźin/ savs rgyas sku ni ves par ston」。藏文論雲「dus thams cad du byams pa chen po dav/ thugs rje chen po dav ldan pa dav/ sems can rnams la mos pa ji lta ba bźin du savs rgyas kyi sku ves par ston par mdzad pa yin te/ ”di ltar sems can kha cig gis ni de bźin gwegs pa kha dog svon par/ kha cig gis ni kha dog ser par mthov vo źes bya ba de lta bu la sogs pa”o/」﹞。
《﹝佛地﹞經》中說:
證得十相﹝種﹞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緣一切,亦無過失。若不緣俗,即不能隨一切有情勝解,示現諸佛影像,亦不應以染汙末那類平等智,唯緣圓智。凡聖異故,違聖教故,余不類故。
[269] 《佛地經論》卷叁初雲︰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普觀一切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故緣一切所知境界。
《莊嚴經論》卷叁末亦有二頌,其第一頌意雲︰
觀智于所識一切境界,恒無障礙,譬如大藏,與一切陀羅尼門、一切叁摩地門而爲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門,皆從此智生故﹝藏文第一頌雲「so sor rtog pa”i ye wes ni/ wes bya kun la rtog mi thogs/ tiv ve ”dzin dav gzuvs rnams kyi/ gter dav ”dra ba kho na yin/」﹞。
漢譯第二頌雲︰
恒在大衆中,種種皆示現;能斷諸疑網,雨大法雨故﹝藏文第二頌雲「”khor gyi dkyil ”khor rnams su ni/ ”byor ba thams cad ston mdzad pa/ the tshom thams cad gcod pa yi/ chos chen char ni rab tu ”bebs/」﹞。
[270] 見《述記》卷叁十一。
[271] 《金藏》作「記」,余作「顯」。
[272] 如本論《述記》卷叁十一雲︰
彼﹝《莊嚴經論》﹞第叁卷中〈菩提品〉﹝第十﹞說。
又雲︰
《佛地論》第六廣解此義。
本論卷五中原謂:
《莊嚴經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轉者,且依粗顯,同類境說。
[273] 本論卷五中原文:
《佛地經》說:成所作智決擇有情心行差別,起叁業化,作四記等。若不遍緣,無此能故。
[274] 《佛地經論》卷叁初雲︰
一切時、方,無間、無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爲大圓鏡智。
又雲︰
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爲平等性智。
[275] 《佛地經論》卷叁雲︰
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成所作智。
[276] 《佛地經論》卷叁雲︰
于大衆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爲妙觀察智。
[277] 「余」字,《金藏》有,余無。
[278] 見《佛地經論》卷叁中,如雲:
《集量論》說︰諸心、心法皆證自體,名爲現量。若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憶念!是故四智相應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體。
雲何不與世法相違?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觸指端故!不見燈等能自照耶?雲何得知燈等自照?現見無暗分明顯現。若不自照,應有暗障,應不現見!如瓶、衣等。體雖非暗,無燈等照邊有暗障,不得現見。燈等照時,除彼邊暗,令得現見,說名爲照。燈等亦爾,自體生時邊暗障除令現得見,故名自照。諸心、心法雖有勝劣,皆能外緣、內證自體。猶如光明,既能照他,又能自照,非如刀等。諸法法爾,不可一類。
[279] 「二」字,《金藏》誤作「叁」。
[280] 如《佛地經論》卷二末雲:
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叁分如前,複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叁?心分既同,應皆證故。又自證分,應無有果。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應見分是第叁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由此見分不證第叁,證自體者必現量故。……第叁能緣第二、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叁,非第二者,以無用故;第叁、第四皆現量攝。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緣,無無窮過;非即、非離,唯識理成。
[281] 如本論卷九中雲︰
前真見道,根本智攝。諸後得智,有二分耶?
有義:俱無,離二取故。
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故,說離二取。
有義:此智二分具有。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爲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甯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等;轉四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由斯,彼智二分俱有。
[282] 「前」字,《金藏》無。
[283] 如本論卷叁雲︰
然第八識應有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五法相應;唯緣前說執受、處境﹝「執受」,「謂諸相、名、分別習氣」,「諸色根及根依處」。「處:謂處所,即器世間」﹞。二、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與一切心恒相應故;常樂證知所觀境故;于所觀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記故;世尊無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散動故;此亦唯與舍受相應,任運恒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爲所緣境,鏡智遍緣一切法故。
[284] 「五」字,《述記》原作「四」,今改。
[285] 「解」字,《金藏》、金陵本等有,余無。
[286] 如本論卷五雲︰
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識已轉依位,唯舍受俱。任運轉故,恒于所緣平等轉故。
[287] 「五」字,《述記》原作「七」,今改,即第五卷末。
[288] 如本論卷五雲︰
第七、八識,此別境五隨位有無,如前已說。第六意識諸位容俱。依轉、未轉,皆不遮故。……有義:五識容有此五,雖無于境增上希望,而有微劣樂境義故;于境雖無增上審決,而有微劣印境義故;雖無明記曾習境體,而有微劣念境類故;雖不作意系念一境,而有微劣專注義故;遮等引故,說性散動,非遮等持,故容有定;雖于所緣不能推度,而有微劣簡擇義故。由此聖教說眼、耳通是眼耳識相應智性。余叁准此有慧無失。未自在位,此五或無。得自在時,此五定有樂觀諸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常無減故;憶習曾受念無減故;又佛五識緣叁世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五識皆有作事智故。
本論卷六初「善心所」中又雲︰
此十一種前已具說第七、八識,隨位有無。第六識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缺輕安。有義:五識唯有十種。自性散動,無輕安故。有義:五識亦有輕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調暢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289] 即「第二、釋相應多少明得智名非識所以門」,及《佛地經論》卷
叁中。
[290] 本論卷叁中,引《如來功德莊嚴經》頌雲︰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境智相應」。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舍;聲聞、獨覺入無余依涅槃時舍。無垢識體,無有舍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
本論卷五初雲︰
此意差別略有叁種︰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叁、平等性智相應。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本論卷五中雲︰
謂于六境了別,名識。色等五識,唯了色等;法識通能了一切法,或獨能了別法,獨得法識名,故六識名無相濫失。此後隨境立六識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說。若得自在,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但可隨根,無相濫失。
本論卷五又雲︰
故六轉識叁性容俱。得自在位,唯善性攝。佛色、心等,道谛攝故,已永滅除戲論種故。
[291] 如本論卷六初說「善法」雲︰
此十一法,叁是假有︰謂不放逸、舍,及不害,義如前說。余八實有,相、用別故。
又如前文雲︰
不放逸者,精進叁根于所斷修、防修爲性。
又如:
雲何行舍?精進叁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位爲性。
又如:
雲何不害?于諸有情不爲損惱,無瞋爲性;能對治害,悲愍爲業。謂即無瞋于有情所不爲損惱,假名不害。無瞋翻對斷物命瞋。不害,正違損惱物害。無瞋與樂,不害拔苦。是謂此二粗相差別。理實無瞋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爲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有說:不害非即無瞋,別有自體,謂賢善性。此相雲何?謂不損惱。無瞋亦爾,甯別有性?謂于有情不爲損惱,慈悲賢善,是無瞋故。
[292] 如卷六初「十一善」中,說「不害」雲︰
爲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說「無住涅槃」雲︰
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又如說「精進」雲︰
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故。
決前文雲︰
故此四品,總攝一切有爲功德皆盡。
次下文雲︰
界﹝指「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
[293] 本論卷九中雲︰
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叁、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又說:
大圓鏡智,依金剛喻定起。
[294] 本論卷叁中,說第八識「第二無漏位」時雲︰
此亦唯與舍受相應。
[295] 《瑜伽》卷四初雲︰
複有超過﹝五﹞淨宮大自在住處﹝藏文作「gnas gtsav ma rnams las ”das pa na dbav phyug chen po”i gnas yod de/」﹞,有十地菩薩由極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sa bcu la gnas pa rnams kyis sa bcu yovs su sgom nas gav du skye ba”o/」﹞。
本論卷七末雲︰
此何界後,引生無漏?或從色界,或欲界後。謂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
《樞要》卷下雲︰
既言第十地菩薩四禅之主故,于自在宮起十種果相,現大寶華王座故,﹝見《十地經論》卷十二初。﹞要得生彼,非第八地已得生彼,唯說第十地極熏修故。
勝友釋雲︰
其處尚屬有漏。
[296] 《金藏》作「總」,余作「即」。
[297] 「中」字,《金藏》有,余無。
[298] 「第」字,《金藏》有,余無。
[299] 「今」字,《金藏》有,余無。
[300] 即第二別解轉依。
[301] 「非是果位」四字,《金藏》有,余無。
[302] 「得果」二字,《金藏》有,余無。
[303] 「當」字,《金藏》有,余無。
[304] 「得」字,《金藏》有,余無。
[305] 總爲第二十九頌。
[306] 《金藏》作「略廣」,余作「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