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菩萨传
婆薮槃豆—世亲法师,约公元320—400年间,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尔时,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长子阿僧伽,即无著菩萨,三子比隣持跋婆,法师居其中。
法师在那烂陀寺,依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门清高,难以相匹。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为欲究竟婆娑深义,复往迦湿弥罗学习四载,精通《大毗婆沙》。于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经律论藏,乃至六师外道诸说,无不晓了,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旋返中印,为众多声闻僧,开示教法,造著名之《俱舍论》。
《俱舍论》虽宗有部,乃取经部之长,弥补其失,而复自成体系,是阿毗达磨之结晶,在佛教史上,有其极为重要、崇高之地位。斯论复是法师由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过程中最后之代表作。而《二十唯识论》则为法师作为瑜伽行者之创著。二者对照学习,于研究法师思想体系之发展,有特殊重大之意义焉。
先时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从龙王处学得僧佉论,心高佷慢,自谓其法最大,无复过者,欲破佛法,入阿緰阇国,击论议鼓,天亲法师,造《七十真实论》,破其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因而获得阿緰阇国王三洛沙金之赏,法师以作三分,起三寺院。
有新日王妹夫婆罗门名婆修罗多,是外道师,解毗伽罗论,以此论义,破俱舍文句。法师乃造论,破毗伽罗三十二品,始末皆坏,新日王崇信皈依,并令太子就师受戒,王妃亦出家为法师弟子。
后时,法师见圣者无著所造《五地部论》(即《瑜伽师地论》)心不理解,不信是听受于本尊之教法。传说法师,见而叹:“呜呼无著在林中,十二载修习禅定,禅定无成却造作,创立背驮子宗派。”
无著菩萨闻已,认为机缘已熟,遂派二比丘前往调伏。法师闻《十地经》,信悟大乘,悔昔毁谤,积造大罪,思截其舌以谢,菩萨教以灭罪之法,谓广说大乘教法,注释多种经典,持佛顶尊胜明咒十万遍。于是法师,从无著菩萨听受一切大乘经典,复从一密乘阿阇黎,传受真言法门,而获得成就。能忆持当时世间所有之佛法,相传自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从未有多闻如世亲阿阇黎者,所忆持之经典,有声闻三藏中五百部,大乘经五百部,又陀罗尼咒五百部。每日课诵《般若八千颂》。无著菩萨示寂后,法师继任那烂陀寺堪布之职,曾往憍利国等多处弘化,广建大乘教法,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总达六万人之多云。凡法师所造论、释,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者,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于阿緰阇国圆寂,年终八十(一说住世近百年),虽迹居凡地,理实难思议也。
玄奘法师传
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俗姓陈名袆,洛阳东南缑氏县人,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母宋氏,生三子一女,法师列最幼,其第二兄名素,先出家,法名长捷,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会师十岁丧父,因将诣道场,教诵习经业,年十三,有敕于洛阳度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予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出家意,答:“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法名玄奘。
旋从景法师听受《涅槃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年十五,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十九岁,以中原兵乱(瓦岗农民起义,攻陷洛阳东北兴洛仓——河南巩县,进夺洛阳),乃启兄入蜀,从道基请益问业。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嗣后,对南传新学——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之《摄论》、《俱舍》,及北传之《涅槃》、《成实》、《毗昙》等,均从名师,饱经参学。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二十九岁,从长安首途,历经艰辛,入中印度,礼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为师,学习《瑜伽》等论,先后五年。最后二年,又从杖林山胜军论师抉择唯识,廓清余疑,中间各地参学,前后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遣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干佑前往欢迎。万民奔凑,观礼盈衢。
法师回国后,即开始翻译事业,前后约二十年,从未中辙。翻译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前六年,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出与此论相关联之《显扬论》、《佛地论》、《摄大乘论》等;(二)中间十年,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及其相关著作如《发智》、《大毗婆娑》、《顺正理》、《显宗》等论,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三)最后四年,以《大般若经》为翻译中心,将瑜伽学说,上通至般若,显其渊源之深厚,就中又译出《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重要论典,《二十唯识论》即在此期翻译,以龙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笔,八日完成。
总计二十年中,共译出经律论藏,暨胜论学派之典籍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卷。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如实介绍中亚、印巴次大陆之风土遗闻,又是现代学者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史、地之重要资料。法师一生兢兢业业,日无虚度,在译著及学术交流事业上,作出了不朽之功绩,奠定慈恩宗之基础,影响所及,远及日本、朝鲜。
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师,近代国际学者们,已给予应有的崇仰与评价。
唐中大云寺圆晖传
释圆晖,未详何许人。关辅之间,声名籍甚,精研性相,善达诸宗。幼于俱舍一门,最为锐意。时礼部侍郎贾曾归心释氏,好乐斯文,多命晖谈此宗相,然其难者则非想见惑,繁者则得非得章。爰请晖师略伸梗概,究其光师疏义繁极难寻。
又圣善寺怀远律师愿心相合,因节略古疏,颂则再牒,而释论乃有引而具注,甚为径捷,学者易知。
后有崇廙著金华钞十卷以解焉。光、宝二师之后,晖公间出,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焉。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传
释普光,未知何许人也,明敏为性,爰择其木,请事三藏法师。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于智解,可譬循环,闻少证多,奘师默许。末参传译,头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初,奘嫌古翻俱舍,义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译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记忆西印萨婆多师口义。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如汉之有沲欤?
又尝随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厥功出乎裨赞也,时号大乘光。观夫奘自贞观十九年创译,讫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总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笔受,或谓嘉光、普光也。若验从辩机同参译务,即普光是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法宝传
释法宝,亦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性灵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白奘:“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219颉颃220于奘之门,至乎六离合释义,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余师礼记衍字也。时光、宝二法师若什门之融叡焉。后越精义学,令问孔胶。长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预义净译场,宝与法藏胜庄等证义,于时颇露头角,莫之与京欤。
遁麟法师传
唐代僧,生卒年不详,又称富春沙门,为唐代俱舍论学僧圆晖之门人。圆晖著有《俱舍论颂疏》一书,遁麟又就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加以注释,而成《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与慧晖之《俱舍论颂释疏义钞》六卷并称于世,然遁麟之作较为详细。
慧晖法师传
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住长安西明寺。为圆晖之弟子。采集圆晖所著之《俱舍论颂疏》,并加以注解,作成《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六卷。该书与遁麟之《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堪称为双璧。
描述
[←1]
见《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2]
婆娑:正译「婆沙」,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略称,亦作《大毗婆沙》。
[←3]
见欧阳竟无《阿毗达磨俱舍论叙》。
[←4]
昆勒:又作蜫勒,论藏名。《大智度论》卷十八:「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问曰:云何名蜫勒?(中略)答曰: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
[←5]
《瑜伽师地论》卷二八:「所趣义故,最胜义故,名为增上。云何所趣义?谓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名增上戒学;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学;为趣烦恼断而修智见,名增上慧学……云何最胜义?谓若增上戒学,若增上心学,若增上慧学,唯于圣教,独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为最胜义故,名为增上。」
[←6]
《麟记》卷一:「论道:指能诠教也,以言论道理成于教故,而令众生得此之教,得论道言。」
[←7]
《金刚经》:「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8]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
[←9]
《晖钞》卷一:「得白玉于青山者,蓝田人卞和,少有贤德故,政于荆山,得璧玉方尺,三献楚,初昭王,次荆王,后平王,第三献纳之。方唐三藏得论以裎先德。」
[←10]
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大乘者是能诠教,唯声名句文四法故劣;百法乃所诠事理,通一百法故胜。将胜就劣,以劣显胜,云大乘之百法,依士释也。又百法是所缘,乃举全数故胜;明是能缘之慧,即别境五中之一法耳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百法之明,依主释也。」
[←11]
《光记》卷一:「初说诸言,显无朋党,以德召人,诸有三德,我即归敬。以诸外道,各谓其师,是一切智,若偏归敬释迦牟尼,恐彼生谤,故置诸言,息其异论。」
[←12]
《光记》卷一:「何故论初,赞德归敬?解云:恐有魔事,造论不终,赞德归敬,请加被故。故显宗云:以赞礼言,灭诸恶障,标嘉瑞故。又解:为知世尊,有胜功德,于佛说法,生信尊重。又解:犹如孝子,凡有所作,皆启父母,论主亦尔,今欲造论,先启世尊。」
[←13]
见《大智度论》卷八十四。
[←14]
《光记》卷一:「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无染劣慧为体。故正理二十八云:是故即于味、势、熟等不懃求解慧,与异相法俱为因,引生彼同类慧。此慧于解又不懃求,复为因引生不懃求解慧。如是展转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数习于解无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无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理定应然。或诸有情有烦恼位,所有无染心及相续,由诸烦恼间杂所熏,有能顺生烦恼气分。故诸无染心及眷属,似彼行相差别而生。由数习力相继而起故,离过身中,仍名有习气。」
[←15]
《宝疏》卷一:「问: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断中,无覆无记邪行相智。如于杌起人想,及于人起杌想,于非道起道想,于道起非道想,如是等。」
[←16]
见《俱舍论颂讲记》(上)第五五页。
[←17]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圣慈氏说,坚稳之自行,及随顺炽然利他之教者,谓由各各自明之慧,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经,所有至极之教,是将来能得一切妙善主要之因也。」(见《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第二五页)
[←18]
《光记》卷一:「此论亦敬佛宝,于智德中,兼显佛故……此论亦敬法宝,涅槃果法,即断德故……此论亦敬僧宝,于恩德中,兼显僧故……拔众生令出三界,即显僧宝。」
[←19]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百佛世界,利益安乐无数众生。第二佛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千佛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第三佛身,坐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万佛国土,利益安乐无数众生。如是如来渐渐增长,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说妙宝莲华,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不可说佛微妙国土,利益安乐不可宣说不可宣说无量无边种类众生。」
[←20]
《稽古》:「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千章法句,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是也。」
[←21]
见《颂疏集注》第五三页。
[←22]
《顺正理论》卷四九:「如何随眠于相应法,及所缘境有随增义?先轨范师作如是说,如城邑侧有杂秽聚,粪水土等所共合成,于此聚中由粪过失,令水土等亦成不净,由水等力令粪转增,更互相依皆甚可恶。如是烦恼相应聚中,由烦恼力染心心所,烦恼由彼势力转增,更互相依皆成秽污,此聚相续秽污渐增,亦令随行生等成染。如猪犬等居杂秽聚,生极耽乐眠戏其中,粪秽所涂转增不净,复由猪等秽聚渐增。如是所缘自地有漏,由烦恼力有漏义成,彼复有能顺烦恼力,令其三品相次渐增。」
[←23]
《俱舍论颂疏》卷四:「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一所依、二所缘、三行相、四时、五事。」
[←24]
此标题在《颂疏》原文中无,系编者所加。
[←25]
《八识规矩纂释》卷一:「浮尘根眼如蒲桃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瓜,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是也。」
[←26]
《俱舍论颂疏》卷七:「四大种望所造色,能为五因:一生,二依,三立,四持,五养。此之五因,于前六因,能作因摄。此四大种,生所造色,名为生因,造色生已,随逐大种,如依师等,说为依因;大种任持所造色故,如壁持画,说为立因;令所造色相续不断,说为持因;增长因故,说为养因。」
[←27]
《俱舍论颂疏》卷一:「言正释品名者,族义、持义、性义名界。」
[←28]
眼等五识,依眼等时:《大正藏》本作「眼识等五,依眼等根」。
[←29]
《俱舍论颂疏》卷七:「心心所由四者,谓心心所,由四缘生。此中因缘,谓五因性。等无间缘者,谓心、心所,必须前念等无间缘,引发生故。所缘缘者,缘境起故。增上缘者,除自性外,余一切法,皆不障故。」
[←30]
《俱舍论颂疏》卷十三:「第一说三色证者,以契经说色有三种,此三为处,摄一切色。一者有色有见有对(色处是也),二者有色无见有对(眼等五根,声香味触),三者有色无见无对(无表色也)。此经既说有无见无对色,明知实有无表也。」
[←31]
《俱舍论颂疏》卷十三:「第五法处色证者,又契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无见无对。
此经于法处中,不言无色,故知法处中,实有无表色,若无无表色,此经阙减,便成无用,谓经阙减无色言故,既不言无色,明知实有无表。」
[←32]
《大毗婆沙论》卷十三:「问:何故眼耳鼻各有二处,而舌身唯有一耶?答:诸色根处为壮严身。若有二舌是鄙陃事,世便嗤笑,云何此人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陃,世所嗤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两指并。问:眼耳鼻处何故唯二不增不减?胁尊者言,一切生疑故不应责,谓若增减亦复生疑,云何此三各唯尔所,然各二处不违法性。有说,根处为壮严身,若减若增身便丑陋。有说,色根为生凈识,若当三识依二处生则明不乱,增便识乱,减则不明。有说,色根为取自境各唯有二,取境事足。减则不明,增便无用。」
[←33]
《顺正理论》卷三:「若尔何故,说眼等根为令端严各生二处?此有别义,非为严身。现见世间,于诸作用增上圆满,亦说端严。若眼等根各阙一处,见闻嗅用皆不明了,各具二者明了用生。是故此言为端严者,正是为令用增上义。」
[←34]
《光记》卷一:「一身谓一有情身,一相续谓一期相续。或一身谓一期身,一相续谓一有情相续。」
[←35]
《俱舍论》卷二:「云何眼等诸根极微安布差别?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荾花,清澈映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澈故,如颇胝迦不相障碍。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此初三根横作行度处无高下,如冠花鬘。」
[←36]
《中阿含经》卷四十:「梵志即复问曰:瞿昙,空何所依住?世尊答曰:空无所依,但因日月,故有虚空。」
[←37]
《俱舍论》卷二:「或复碍者是和会义。」
[←38]
《法义》卷二:「今皞按,神太为正。一、此本出法胜毗昙,彼一说三种有对讫云,如上座鸠摩罗多说,若心欲起时,为他所障碍,当知是障碍有对,相违是无对,彼已不破故。今云此是所许,有部不悉许经部义,而于此事若遇异缘可起,心不起为障碍有对,是亦有理,有部不敢诤,故简别云:此是所许。若如光宝,何彼论不破耶?二、若朋经部,何故不言,毗婆沙师传说如是,此中大德等。三、若违有部,正理论师何不破立?谓虽是非有部尊义,而亦无害,故彼不举。」
[←39]
《泰疏》卷二:「此中大德下,引大德说,证有对无对义。鸠摩罗多,此云童子,是经部师。彼大德说,如人目覩南壁北时,是南壁南处心欲生,他南壁北碍令不起,应知是有对,无对此相违。虽是经部说,不违萨婆多义,故云此是所许也。」
[←40]
《大毗婆沙》卷五一:「问:何故名善、不善、无记?答:若法巧便所持,能招爱果,性安隐故名善。巧便所持者显道谛。能招爱果者,显苦集谛少分,即有漏善。性安隐者显灭谛。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不爱果,性不安隐故名不善。此总显苦集谛少分,即诸恶法。若法与彼二种相违,故名无记。复次,若法能招可爱果乐受果,故名善。若法能招不爱果苦受果,故名不善。若法与彼二种相违,故名无记。复次,若法能引可爱有芽及解脱芽,故名善。若法能引非爱有芽,故名不善。若法与彼二种相违故名无记。复次,若法能令生善趣,故名善。若法能令生恶趣,故名不善。若法与彼二种相违,故名无记。复次,若法堕还灭品,性轻升故名善。若法堕流转品,性沈重故名不善。若法与彼二种相违,故名无记。」
[←41]
《法藴足论》卷七:「寻与伺,何差别?令心粗性是寻,令心细性是伺。此复如何?如打锺时,粗声暂发,细声随转。粗声喻寻,细声喻伺。」
[←42]
《顺正理论》卷四:「颂中及言,具含二义:一显总集,谓八及声总无执受。二显异门,谓余师说,不离根声亦有执受。」
[←43]
《俱舍论》卷二:「身等色根不名所斫,非可全断令成二故。非身根等可成二分,支分离身则无根故。又身根等亦非能斫,以净妙故如珠宝光。」
[←44]
《光记》卷二:「问:地狱碎身,或断蛇等,令成多分,分各别行,是即支分离身有根?解云:地狱现相见成多分,理实诸分皆有身根。断蛇等身有余势动。故婆沙九十云:有余师说,诸地狱中,虽解支节为百千分,而诸分内皆有身根,诸分中间有连续故。如碎杜仲及藕根茎,亦如破苽蔕不相离。若相离者身根即无。非一有情有二身故。而世现见断诸虫身,为多分已犹行动者,风势所转非有身根。问:有断蛇等各别生者,此云何释?解云:是余有情依托生故。」
[←45]
《基本三学》:「异时而熟:因果不同时,非如刀砍伤,有生报后报,要待缘而熟。异类而熟:人作善恶业,天狱等受报,或因口作业,受报在身等,又手足作业,而余处受报,勿谓报有差,报主不变易。变易而熟:木水尽成炭,炭无火成灰,旧种坏,新种生,果缚断,子缚生,报有生后,果须变易。」
[←46]
《顺正理论》卷七:「有余部说,处隔越故,眼见色时唯一非二。又以一眼观箭等时,能审定知曲直相故。速疾转故,增上慢心,谓我一时二眼能见。」
[←47]
《俱舍论》卷三十:「昔有大德,名曰龙军,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于时有一毕邻陀王,至大德所,作如是说:我今来意,欲请所疑,然诸沙门性好多语,尊能直答,我当请问。大德受请。王即问言:命者与身为一为异?大德答言:此不应记。王言:岂不先有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大德质曰:我欲问疑,然诸国王性好多语,王能直答,我当发问。王便受教。大德问言:大王宫中,诸菴罗树所生果味,为酢为甘?王言:宫中本无此树,大德复责:先无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王言:宫内此树既无,宁可答言果味甘酢?大德诲曰:命者亦无,如何可言与身一异?」
[←48]
《光记》卷二:「识见家难,即是法救,大众部等。」
[←49]
《俱舍论》卷三:有余师(识见家)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识了方能避于险难。受段食故,见色等用亦非异识,故不共事于眼等根,不可立为别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
[←50]
详见《大毗婆沙》卷一四二-一四三。
[←51]
无界界:疑为「无色界」。
[←52]
除此三净:疑为「除此三根」。
[←53]
《大毗婆沙》卷一三一:「问:云何得知此四大种恒不相离?答:自相作业,一切聚中,皆可得故。谓坚聚中,地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水界,金银锡等应不可销。又水若无,彼应分散。若无火界,石等相击,火不应生。又火若无,无能成熟,彼应腐败。若无风界,应无动摇。又若无风,应无增长。于湿聚中,水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地界,至严寒位,应不成氷。又地若无,船等应没。若无火界,应无煖时。又火若无,彼应腐败。若无风界,应不动摇。又风若无,应无增长。于煖聚中,火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地界,灯烛等焰,应不可回。又地若无,不应持物。若无水界,应不生流。又水若无,焰不应聚。若无风界,应不动摇。又若无风,应无增长。于动聚中,风界自相,现可得故,有义极成。于此聚中,若无地界,触墙等障,应不折回。又地若无,应不持物。若无水界,应无冷风。又水若无,彼应分散。若无火界,应无煖风。又火若无,彼应腐败。问:此四大种,其相各异,展转相违,云何一时不相离起?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言异相相违,因缘各别,非诸相异,皆必相违。诸不相违,而相异者,容俱时起,互不相离,如四大种及香味触青黄色等。诸有异相而互相违,必无一时,不相离起,如薪与火,雹与稼穑,逻呼月轮,药病明闇。」
[←54]
《大毗婆沙》卷九十:「生欲色界有情身中,多四大种在一身内,有相击者便发生声。」
[←55]
《俱舍论》卷二一:「嫉谓于他诸兴盛事,令心不喜。悭谓财法巧施相违,令心吝著。于情非情令心愤发,说名为忿。隐藏自罪说名为覆。」「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悔。害谓于他能为逼迫,由此能行打骂等事。恨谓于忿所缘事中,数数寻思结怨不舍。谄谓心曲,由此不能如实自显。或矫非拨,或设方便,令解不明。诳谓惑他。憍前已释。」
[←56]
《麟记》卷二一:「正理云:恨与忿相,有差别者,如桦皮火,其根猛利,而余势弱,说名为忿;如冬室热,其相虽微,而余势强,说名为恨。由此故有说恨相,言忿息已续生,令心浊,名恨。」
[←57]
《俱舍论》卷七:「欲界无覆,分为四心:一、异熟生,二、威仪路,三、工巧处,四、通果心。」
[←58]
《四十二章经》:「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絶矣。急缓得中何如?曰:诸音普矣。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59]
于所所造罪:疑衍一「所」字。
[←60]
《俱舍论》卷四:「复有释言:寻伺二法,是语言行。故契经言:要有寻伺,方有语言,非无寻伺。此语言行,粗者名寻,细者名伺,于一心内,别法是粗,别法是细,于理何违。若有别体类,理实无违,然无别体类,故成违理,一体类中,无容上下俱时起故。若言体类亦有差别,应说体类别相云何。此二体类,别相难说,但由上下显其别相,非由上下能显别相,一一类中有上下故。由是应知,寻伺二法,定不可执一心相应。若尔,云何契经中说,于初静虑,具足五支。具五支言,就一地说,非一刹那,故无有过。如是已说寻伺差别。」
[←61]
《基本三学》:「恃我慢憍胜,无明颠倒始,烦恼诸行生,内慧行自照。初叚有十法,恃生恃种姓,恃色恃财福,恃贵恃尊胜,恃豪族无病,恃年壮命壮,皆属生身执,不可依作依;次叚十二法,恃工巧多闻,辩才得利养,得恭敬尊重,恃备足师范,恃徒众党侣,恃长宿恃力,皆从我所生;后叚十六法,恃神足禅定,恃无求知足,独处阿练若,恃乞食粪扫,离荒食一受,恃冢间露处,树下常端坐,随坐但三衣(增),如是十六法,皆三学杜多,佛赞胜功德,不恃则为妙,内慧行之基。」
[←62]
《麟记》卷四:「诸余有情者,即前所除之外,苦法智位已去,及先离染苦忍圣人,兼余一切断惑异生,此等诸
类皆成择灭,名为余也。章中言余有情谓一切圣人者,误矣。」
[←63]
谓未来情数:有本作「未来情数」。
[←64]
《宝疏》卷四:「又婆沙释无唯法后非得云: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准此文意,所不得法,约法种类说有非得。有顶见惑种类众多,已入过去,虽复但有法后非得,在未来者即有法前非得。然此文是被难之后重改婆沙,然此不顺得中六句。应云:以不定故,容有二种非得。以非想地过去见道烦恼,于过去世中烦恼未起之前皆容入圣,若未起烦恼,即断见惑,即此烦恼即有法前非得。由此说过去烦恼不得名为唯法后非得。若作此释,即顺得中六句,即同自余通二非得。由不得此意,被将过去见惑唯法后难应成四句通难不得,遂改婆沙以为四句。见今长安多本流行,犹作四句,于后数年重改论文云唯有三句,遂加文遮难云非无始等一十六字通此妨难,由未得婆沙意故,由未尽理。」
[←65]
《俱舍论》卷二七:「论曰:神境通果,能变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有十四,谓依根本四静虑生有差别故。依初静虑,有二化心,一欲界摄,二初静虑。第二静虑,有三化心,二种如前,加二静虑。第三有四。第四有五。谓各自下,如理应思。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势力劣故。」
[←66]
《发智论》卷二:「云何异生性?答:若于圣法圣煖圣见圣忍圣欲圣慧,诸非得已非得当非得,是谓异生性。」
[←67]
《俱舍论颂疏》卷二三:「言正性者,所谓涅槃。见道能证,名为正性离生。正性之离生,依主释也。或此见道,即名正性,圣正性故。正性即离生,持业释也。又此见道,或名正性决定,谓决取涅槃故,或决了谛相,故名决定也。若正性是涅槃,即正性之决定。若正性目见道,正性即决定。二释同前。苦法智忍名为入者,最初入故,故得入名……见所断惑,令诸有情堕在恶趣受诸剧苦,犹如生食在有情身,作苦恼事,故名为生。或由见惑,令诸善根不能淳熟,故名为生。见道能越,故名离生。」
[←68]
《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七十义之四十三:「一、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于如来所,作特殊之供养。二、特于般若波罗蜜能作意念(印顺接近)。三、能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心能忍许)。四、于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诸法,能无所缘。五、于十善等(四静虑)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处(有与佛血统关系)。」
「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别解脱戒能全受,受已清净护持)。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利他)。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萨行)。四、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观念心非炽然生(于五尘境不深染著)。六、普摄广大波罗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凉记》:「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此十六殊胜性。」
[←69]
《俱舍论》卷五:「如有人处稠林,有三怨敌,欲为损害。一从稠林牵之令出,一衰其力,一坏命根。三相于行,应知亦尔。」
[←70]
《麟记》卷六:「如天授与筏第遮经。」
[←71]
《顺正理论》卷十六:「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又展转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有余师说,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
《大毗婆沙》卷十六:「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同一生一老一住一灭一果一等流一异熟义是俱有因……心与心所法为俱有因,心所法与心为俱有因……评曰:心与随心转身语业展转为俱有因。所以者何?同一果故,办一事故。」
[←72]
《俱舍释论》卷四:「俱有因相云何?偈曰:俱有互为果。释曰:若法此彼互为果,此法递为俱有因。其譬类云何?偈曰:如大心心法,随心相所相。释曰:譬如地等四大,此彼更互为因。心于随心法,随心法于心,有为相于有为法,有为法于有为相。若立如此义,一切有为如理皆成俱有因。若离更互为果,谓法于随相为俱有因,随相于法则非,应摄如此义。」
[←73]
《光记》卷六:「此中应辨,若依婆沙十六评家云:同一果义是俱有因义。又正理十五云:有为法一果可为俱有因。二论意同。正理论意,以互为果名俱有因有过失故,更释言,有为法中展转有力同得一果者名俱有因。若作俱舍师救汝言同一果名俱有因,为据同时,为据异时?若据同时同一果者,如心心所等自体望自体不同一果,应非俱有因。若言除自体与余法同一果,是即随相。若望本法同得一大相果,应望本法互为俱有因。若言有同一果名俱有因,如心心所等。有同一果,非俱有因,如随相望本法。我但言同一果中得为俱有因,不言但是同一果者皆是俱有因。若作此救,是即同一果言非为定证。若据异时同一果者,如本法与大相同得后一果,随相与大相亦同得后一果。是即本法与相、随相展转相望皆同得后一果。既尔,随相望于本法应名俱有因。进退征责俱多过失。以理寻思,互为果证过失乃少。但是互为果者,定是俱有因。不言是俱有因者,皆互为果。虽互为果不遍俱有因。」
[←74]
《法义》卷六:「法与随相(至)此中应辨,四辨因果宽狭通妨。初二句举妨难,然法下通,下一句明摄在。难云:法与随相非互为果,应非俱有因所摄,何云遍摄?通云:然法望随相为俱有因,故依此义,此俱有因中应辨摄。初与相违义,次下为与义各别。旧论曰:俱有为因,若离更互为果,谓法于随相为俱有因,随相于法则非,应摄如此义(已上)。辩与辨通,具义也。光、宝并未得论旨,如光出有部互为果为俱有因过,此中应辨句劝通释于彼,圆晖依之,是迷之甚。婆沙中有部于何立互为果义,复若破互为果为论主据何义,若言破置,显依经部。此义不然,以不举经部故。宝疏辨差别者似得,而此中应辨句入下甚非也,辨所摄句故。有人引正理论十五(六左)彼应更辨文,加势光记属上。今云:彼正理全非例,破此论主结辨释文故。彼曰:(【傍】光师迷此文,云出有部,失欤!)又不可说唯互为果为俱有因,法与随相非互为果,然为因故,彼应更辨。今辨具义,天地殊别。」
[←75]
《俱舍论》卷六:「若尔,异身所缘行相及时同者应说相应,如众同观初月等事。为以一言总遮如是众多妨难,故说同依。谓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为相应因。」
[←76]
《俱舍论》卷六:「相应因体即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缺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
[←77]
《俱舍论》卷六:「此与染法为通因故,同类因外更别建立。亦为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眷属,亦生长故。」
[←78]
《晖钞》卷二:「六因次第者:能作因体通七十五法,宽故先说第一;俱有因即七十二法,次宽说在第二;同类因通七十二法,与俱有因体等,不通未来世,狭俱有因,说在第三;相应因虽通三世,即唯心王心所,狭同类因,说在第四;遍行因就心心所唯染者,狭相应因,说在第五;异熟因若欲界即通五部,若遍行因即二部一分,据上八地,异熟因即唯修部,遍行因二部一分,狭遍行因,说在第六。」
[←79]
《俱舍论》卷六:「所言异熟,其义云何?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异熟因,唯异类熟。俱有等因,唯同类熟。能作一因,兼同异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熟果不应余因所得,果具二义方得熟名:一由相续转变差别,其体得生;二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非彼俱有相应二因所生果体要由相续转变差别方乃得生,由取果时,即与果故;又非能作同类遍行三因之果亦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由善恶等,穷生死边,果数数生,时无限故。由此但应作如是释:变异而熟,是异熟义。不应但异,简别余因。」
[←80]
《俱舍释论》卷四:「偈曰:无为非因果。释曰:无为法不可立为因果,何以故?非六因故,非五果故。云何不许圣道为择灭随造因?由不能遮应起法生故,立此为随造因。无为无生,是故于无为不成因。若尔是何法果?云何为果?是道果,由道力至得故。若尔但至得是道果,于至得道有功能故。择灭则非有别义,圣道于至得有功能。有别义道于择灭有功能,于至得功能云何能令生,于择灭功能云何能令至得?是故圣道于择灭非一向因,择灭于圣道非一向果,可是增上果。云何无为成随造因?不遮他生故,成随造因。此法无果,解脱法无取果与果时,由无功能故……」
[←81]
彼无因故:有本作「彼无现用」。《俱舍论》卷六作「彼无用故」。
[←82]
《俱舍论颂讲记》:「对于六因而立五果,固已如上所说,但于此成为问题的,就是在那因果之间的时间关系怎样?经部,是主张异时因的;有部,是承认有同时因果的。因果关系,以赛姆斯的话说,就是一切条件的总计。所以在这之间,有明前后、俱时等区别的必要。关于这个,有部立取果与与果的二种区别。取果,正指果体实成的当体,相当于那质料因;与果,是指实现其果的作用,相当于那动力因。凡是因,都可说含有这二种作用。论文把他的定义解说为:能为彼种故名取果(种是因义,现在为因,能取后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与是给与,谓果将生,因与力用,令入现在)。依此帮助六因五果的关系(五取果唯现,二与果亦然,过现与二因,一与唯过去)。」(上册第四〇四页)
[←83]
《俱舍论颂疏》卷十七:「唯邪见断善者,唯有上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然本论中说贪瞋痴三不善根能断善者,由不善根能引邪见,故邪见断推在彼根。如火烧村,火由贼起,故世间说被贼烧村。所断欲生得者,所断善根,唯是欲界生得善也。谓断善时,色无色善,先不成故,不可说断。问:何缘唯断生得善根?答:加行善根,先已退故。谓断善根,先加行位,舍加行善。至断善时,唯断生得……渐断者,明断善根渐断而非顿断。谓九品邪见,断九品善根,逆顺相对断。初下下品邪见,能断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见,能断下下品善根。善根从上品至下品名逆也,邪见从下至上名顺也。」
[←84]
《晖钞》卷三:「为因义成,方是取果,此是四缘,故不论取果,但言与果用也。」
[←85]
《晖钞》卷三:「问:等无间缘,及因缘中三因,于正生位,所缘及因缘中二因,于正灭位,即前后相违,如何言心心所法四缘生?答:正理论云:于正灭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时,非无功力,离彼此法必不生故。正生及正灭,皆是果法正生及正灭,不取缘正生及正灭时。增上缘于未来及现在二世,皆与果力令生。故通正生及正灭时,与果用也。」
[←86]
《解深密经》卷一:「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87]
故无生界理:此处疑误。
[←88]
《杂阿毗昙心论》卷九:「问: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色界三除不善,无色界三亦如是,及学无学。此十二法几秽污心中得,几善心中得,几无记心中得?答: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善心得六种,无记即无记。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者,界及地来还时,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没还生色界时得欲界化无记心及色界三心),及欲界善。善根续时得退时,得三界秽污及学心,余不得者,谓无色界善不隐没无记及无学,虽无色界善少有退得,谓退分。但此中说悉不成就而得,此则通说,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种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隐没无记,色界善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亦通说,非一时得。无记即无记者,不隐没无记即得无记非余,羸劣故。」
[←89]
无:疑为「天」。据《集注》三二〇页。
[←90]
《宝疏》卷八:「论复说若处至故非识住,述异释也。准此论文,岂可第四静虑处三天异生,皆悉爱慕无想异熟处耶?应非正义。正理论云:有余师说,众生有三,所谓乐著诸境、乐、想。乐著境者,人及欲天。乐著乐者,下三静虑。乐著想者,下三无色。唯依此处,立识住名。余无此三,故非识住。」
[←91]
《顺正理论》卷二三:「生谓当来所应至处,依所至义,建立生名。此中有身,体虽起殁,而未至彼,故不名生。体谓此中异熟五藴,此但名起,不说为生,死生有中,暂时起故。或复生者,是所起义。中有能起,所以非生。所起者何?谓业所引,异熟五藴,究竟分明。」
[←92]
陿:同「狭」。
[←93]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四(第五五二页)。
[←94]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若谓此中,岂非宣说悟入大乘真实之法,故唯灭尽我、我所执,非是所得真实性义。又唯决择我及我所悉无自性,亦未决择诸法无我,故名悟入真实之道,不应正理。答曰:无过。于一切种永灭我、我所执,略有二种。一、若以烦恼更不生理而永断者,虽于小乘亦容共有,然由永断内外诸法戏论之相皆无可得,即是法身。又若通达我无自性,于彼支分诸藴亦能灭除有自性执。譬如烧车,则亦烧毁轮等支分。」(第四〇七页)
[←95]
《瑜伽师地论》卷二:「即此肉搏增长,支分相现,名钵罗奢佉。」
[←96]
见《解深密经》卷一。
[←97]
《俱舍论》卷十:「夫名食者,必先资益自根大种,后乃及余。饮噉色时,于自根大,尚不为益,况能及余?由彼诸根,境各别故。」
[←98]
《成唯识论》卷四:「(谓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
[←99]
《顺正理论》卷三十:「色处何缘不名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咙,堕生藏中,渐渐消化,味势熟德,流诸脉中,摄益诸虫,乃名为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
[←100]
《成唯识论》卷四:「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纔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
[←101]
《成唯识论》卷四:「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由是集论,说此四食,三藴五处十一界摄。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
[←102]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即此三界,此三一切皆是食耶?于变坏时能为食事,非未变坏说为段食。即非此三一切皆食。对法五说:有变坏故,有变坏者,资益之时,方名食故。初食未坏,但触所得,六十六说名为触食。望一食者,非望余生。若望一切,有非是食。」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段食之体,于变坏已有资长摄持,方名为食。杂集第五云:有变坏故,有变坏者。变坏故,即香、味、触体变坏时。变坏者即资持之用。问:为正变坏时名食,为长养资持之时方名为食?答:资持用时,方名为食。故瑜伽六十六云: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令心欢喜,诸根悦豫,当于尔时,不名段食,但名触食。若受用已,安隐消变,增长喜乐,于消变时,乃名段食。未资长时,但是触食者,望生喜乐及顺益舍可为触食,不尔亦非。故本疏云:名为触食。望一食者非望余生,若望一切有非是食,此意即于所食香、味、触,有不生喜乐等,即非触食。」
[←103]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问:何故色处非段食耶?论:由此色处至色无用故。述曰:胜定果色,亦色处类,非变坏时,能为资益,故非段食。以变坏时,色于自根,不能资益。于其自根,既无资用,于余根等亦无作用,不资养等。又色粗著,与根相离,方能为境。不与根合,故非是食。声体疎远,离质用兴,不能资益,故非是食。问:此三为食,为对自根,亦对余识?答:此三入腹,变坏之时,先资自根,为资养已,然后乃能资诸根等。发识明利,说名为食,非要别对,自识所取。」
[←104]
此:颂文中为「次」。
[←105]
《麟记》卷十:「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飢渴,二消化已资益根及大。今地狱有初一义,故亦名食。」
[←106]
淡:据大正藏,为「痰」,疑为衍文。
[←107]
《俱舍论》卷十:「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滴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
[←108]
能海上师《慧行习练刻意成念记讲録》:「恶友者,能令人坏三宝、坏戒、坏因果,凡与我慢随顺者,皆恶友也。经云:宁堕地狱,勿遇恶友。地狱之苦,犹有出期;恶友引人,造业受报,其苦无尽。不遇恶友,须常发愿。师长常教我等发愿,勿遇恶友,设遇、愿彼勿发言,设发言、勿说邪知见语,设说、愿我不闻,设闻、愿我不信,若万一被其所惑,愿我速能觉悟改悔,常如此启白,则能远离恶友之害矣。」
[←109]
舍搋洲:此据《俱舍论》,《颂疏》中为「舍𢮎洲」。
[←110]
千:《俱舍论》作「十」。
[←111]
分折:《俱舍论》作「分析」,下两处亦同。
[←112]
《光记》卷二三:「声闻极疾三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若据独觉,极疾四生修加行,极迟百劫修加行。若据佛乘,极疾三无数劫及余九十一劫修加行,若极迟者三无数劫及余百劫修加行。」
[←113]
《俱舍论》卷十二:「何缘独觉言不调他?非彼无能演说正法,以彼亦得无碍解故。又能忆念过去所闻诸佛所宣圣教理故。又不可说彼无慈悲,为摄有情现神通故。又不可说无受法机,尔时有情亦有能起世间离欲对治道故。虽有此理,有彼宿习少欣乐胜解,无说希望故。又知有情难受深法,以顺流既久难令逆流故。又避摄众故,不为他宣说正法,怖喧杂故。」
[←114]
《俱舍论》卷十二:「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转金轮王。转余轮王应知亦尔。」
[←115]
见《佛说阿弥陀经》卷一。
[←116]
《麟记》卷十二:「佛大士相处正明圆者,处正当处,如千幅轮相,正当足下。明者分明,如千幅轮相明显,圆谓圆满,如千幅等具足。」
[←117]
《麟记》卷十二:「然劫章疏说,至三十有飢馑灾,二十岁有疾疫灾,十岁有刀兵灾,与此不同。」
[←118]
蔽:《颂疏》作「弊」,依《俱舍论》校正。
[←119]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120]
见《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卷第七经。
[←121]
《顺正理论》卷三五:「何缘散地所有无表能造大种,唯等流性,定地无表,所长养生?以殊胜心现在前位,必能长养大种诸根,故定心俱,必有殊胜长养大种,能作生因,造定心俱所有无表。散地无表,因等起心,不俱时故,在无心位,亦有起故,所依大种,唯是等流。因等起心,不能长养能生无表诸大种故。」
[←122]
《孔子家语》:「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23]
《顺正理卷》三六:「由是无记唯有二种,一者胜义,二者自性。有为无记是自性摄,不待别因成无记故。无为无记是胜义摄,以性是常,无异门故。」
《俱舍论记》卷二:「自性无记者有十法,谓得、非得、四相、名、句、文,同分。于不相应中异熟等四所不摄者,诸余无记皆自性摄。于心所中异熟等四摄无记尽,故自性无记不摄心所法。胜义无记者有二法,谓虚空、非择灭。色界声界至余是无记者,此即别明色、声。色、声二界,若善心力等起身表、语表摄是善,若不善心力等起身表、语表摄是不善,若无记心力等起身表、语表摄是无记,及非等起色、声皆名无记,以无记色、声中有非等起故,不别说等起。以实而言,无记心亦能等起身表、语表业。若别分别,生得、闻、思者皆通色、声,以皆能作等起故,加行故发业。如前已说。不善者通色、声。有覆者通色、声,谓初定中有覆修惑等起身、语。异熟者谓色威仪、工巧、通果。自性者,皆通色、声,异熟等四所不摄者,皆名自性无记。」
[←124]
《俱舍论颂疏义钞》卷二:「梵云苾蒭,此云乞士等。旧云比丘,讹也。是西国草名,具五义四德,五义者,一草未生,诸草竞生,况佛未出世,外道皆兴。二此草生已,诸草皆灭,况佛出世,外道投佛出家。三此草生已,掩诸嗅气,况佛所至之处,止诸恶事。四此草不被挺风猛倾动,况佛八风不动。八风颂曰:利衰毁誉,称讥苦药。五此草不被尘垢染污,况佛破戒垢不能染污。四德者,此草柔软,香气远腾。二引蔓傍布,钩鏁相连。三此草向佛倾。四此草如来涅槃悉变白。苾蒭具前五义四德,取草名也。」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九:「苾蒭者,戒疏云,传讹也,因草以立,谓西国有草,名曰苾蒭。此草具四德五义。堪喻出家之士。四德者,众草生时,此草未生,表佛未出世时,一切外道,邪徒兴盛。二此草生时,众草即灭没。三不容垢,表无破戒尘垢故。四引梦滋多,表师资无绝。所言五德者,一茎芋端直,表内心质直。二香气远胜,表戒香普熏。三体性柔耎,表于慈悲。四不皆曰,表不违佛制。五冬夏长青,表始终不变。具上诸义,故以彰名。若云比丘,此云怖魔,果中能断惑。二云乞士,出家已,乞食自济身,乞法以济神等(云云)。」
[←125]
《麟记》卷十四:「信受佛得戒者,谓世尊告迦叶言:汝当发惭愧心,彻于骨髓。彼在多子塔边,发诚誓言:世尊是我大师,修伽陀是我大师。如是二言,便发具足。然此得戒,始终三名。一名教授,即是初义。二名身誓,三名上法,即自证众会增上之法。今章言信受佛为大师,是即当第二义。」
[←126]
《麟记》卷十四:「苏陀夷,此云善施。增一阿含广明其相。谓佛于摩竭国波沙山,即命苏陀夷言:今问卿义,谛听善思。对曰:如是。世尊告曰:有常色、无常色,为一义,为若干?答曰:若干,非一义也。(解云:有常色者,谓如来常身,非谓凡夫六根所取;无常色者,谓外色声,六根所引也。)又问:有漏无漏义为一若干?答曰:若干,非一也。有漏谓生死,无漏为涅槃。如是多问,彼皆具答,称可佛心。世尊赞曰:摩竭国界快得善利,今听此沙弥僧中受戒。由聪明善巧酬答故,别开此缘,非酬答时,即发戒也。」
[←127]
《大毗婆沙》卷一二四:「问: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应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斋戒。彼有余缘,午前不忆。食已方忆,深生悔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此戒。」
[←128]
《略论释》:「两手屈大指合置掌中,表不空,捧如意宝……两手紧贴,乃外道相。两手空,感生无佛边地。」
[←129]
《俱舍论》卷十五:「非屠羊等不律仪人于己至亲有损害意,乃至为救自身命缘亦不欲杀,如何可说普于一切得不律仪?由彼至亲若为羊等于彼亦可有损害心。既知至亲现非羊等,如何于彼可有害心?又圣必无作羊等理,如何于彼得不律仪?若观未来羊等自体,于现相续得不律仪,是则羊等于未来世亦有至亲及圣自体,于彼决定无损害心,是则应观未来自体,不于现在得不律仪。于羊等现身既有害意,如何不于彼得不律仪?于母等现身既无害意,如何亦于彼得不律仪?于等事中应求异理。」
[←130]
《光记》卷十五:「言煮狗者,谓旃荼罗等诸猥恶人,造诸恶类,西国呼为煮狗人,非常煮狗,或可煮狗以充所食,西方汗狗,故以标名。」
[←131]
《光记》卷十五:「非此诸业至此中名受者,非此诸三受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除受余四藴资助受故名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总名为受。唯言受者,从强说故,相从说故,受资粮故。」
[←132]
顺现受业:疑为「顺乐受业」。
[←133]
无:疑衍。
[←134]
《疏抄》卷十六:「北洲绮语,有轻有重,重者成业道,轻者非业道。一歌咏等正是独起杂秽语故,虽非极重,亦成业道。」「问:劫增轮现时,亦有歌咏,如何不是杂秽语收?答:由彼语从出离心发,歌咏之中,毁呰十恶,赞叹十善,能引十善,出离三涂,非预染心。如佛咏言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般未立,云何乐睡眠等。」《光记》卷十六:「身三业道损他是重,轮王北洲一向不起。故身业等不说轻也。或饮酒等,即是身轻。」
[←135]
《顺正理论》卷四一:「有余师说:贪瞋邪见,纔现在前,即名业道,故无加行、后起差别。如是说者,亦具三分,有不善思,于贪瞋等,能为前后助伴事故。」
[←136]
《顺正理论》卷四一:「如依吠陀及余邪论,习学讽咏,传授于他,谓无罪愆,皆从痴起。」
[←137]
《俱舍论》卷十六:「贪瞋等三既无加行,如何可说从贪等生?以从三根无间生故,可说贪等从三根生。」
[←138]
《光记》卷十六:「及余依前根本业道第二念已去,相续随转作诸表业,相续随转起无表业,皆名后起。」
[←139]
《光记》卷十六:「邪行虽复唯于有情,众具胜故存众具名。又盗等三,制罪义边皆待有情,众具胜故,立众具名。」
[←140]
非堕邪见:疑误,《俱舍论》作「非堕邪定」。
[←141]
《光记》卷十七:「地狱中有生得智,知前生造业,来生此中,现见业果,故无邪见业道现行。」
[←142]
《宝疏》卷十七:「此三(贪、瞋、邪见)离欲舍故,北洲无离欲,故定有成就。」
[←143]
《大智度论》卷十九:「问曰:何等是五种邪命?答曰: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是为邪命。」
[←144]
漏业:疑为「满业」。
[←145]
《四分律》卷四:「如来常称说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我今有五法,亦是头陀胜法,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尽形寿乞食,尽形寿著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和肉。我今持此五法教诸比丘,足令信乐。」
[←146]
《顺正理论》卷四三:「唯破异生非破圣者,他不能引得证净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由决定忍佛所说故。」
[←147]
「少」字疑衍。
[←148]
《顺正理论》卷四三:「本论不言无间加行皆不可转,但说加行不息,死者定生地狱。加行息者非彼所论。然我所宗,无间加行总说有二,一近二远。于中近者,不可转故,本论依之,而兴问答。谓有于母起害加行,纔击无间母命未终,或母力强反害其子,或为王等擒捉而杀,或子寿尽自致命终,本论依斯作如是说。于中远者,由尚未至不可转位,容有可转。」
[←149]
「超」疑为「起」。
[←150]
《大毗婆沙》卷一八三:「问:何故世尊不决定说法住时分耶?答:欲显正法随行法者住久近故。谓行法者若行正行,恒如佛在世时,及如灭度未久时者,则佛正法常住于世,无有灭没。若无如是行正法者,则彼正法速疾灭没。如佛告阿难陀言:于我善说法毗柰耶中,若当不度女人出家者,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故,令我正法减五百岁。问:若正法住犹满千年,何故世尊作如是说?答:此依解脱坚固密意而说。谓若不度女人出家,应经千岁解脱坚固,而今后五百岁,唯有戒闻等持坚固非解脱者,皆是度女人出家之过失耳。有余师说,此依若不行八尊重法密意而说。谓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则佛正法应减五百岁住,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还满千岁。」
[←151]
牛王:喻佛。《胜鬘经》卷一:「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无量寿经》卷二:「犹如牛王,无能胜故。」
[←152]
难夺财,如《旧杂譬喻经》卷上第二十七「金环」故事选。
[←153]
《俱舍论》卷十八:「法师四田中是何田所摄?是恩田摄。所以者何?为诸世间大善友故,无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开示世间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故。以要说者,善说法师,乃至能为佛所作事故。」
[←154]
见《杂宝藏经》卷一「慈童女缘」。
[←155]
《俱舍论》卷二三:「论曰:此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
[←156]
《大乘义章》卷六:「所言使者,如地论说,随逐缚义,名之为使。盖乃就喻以名烦恼,如世公使,随逐罪人,得便系缚。烦恼亦尔,久随行人,系缚三有,不令出离,故名为使。毗昙、成实亦同此说。故杂心云:使之随逐,如空行影,影水行随。成实说言:使之随逐,如母随子,亦如疟病鼠毒未发,如热铁黑相,如种中芽,如债未还,此等皆是随逐义也。」
[←157]
《光记》卷十九:「一分者,谓异生时发愿,当为蔼罗筏拏大龙王等。正理云:等言为显阿素洛王、北俱卢洲、无想天等。蔼罗筏拏是水名,水中龙象,从水为名,即是帝释所乘龙象王也。故正理七十五说蔼罗筏拏大象王,是三十三天所乘象王。」
[←158]
已:疑为「以」字。
[←159]
《光记》卷十九:「若治欲界,谓未至定中法智品道能治欲者。若能治余,谓六地中灭、道法智品,于修道位能治余色界、无色界者。皆彼邪见、疑、无明所缘,以法智品类同故。」
[←160]
何:疑为「可」。
[←161]
折:《俱舍论》中作「析」。
[←162]
《集异门足论》卷六:「四圣谛者,一、苦圣谛,二、苦集圣谛,三、苦灭圣谛,四、趣苦灭道圣谛。云何苦圣谛?答:五取藴,谓色取藴、受取藴、想取藴、行取藴、识取藴,是名苦圣谛。云何苦集圣谛?答:诸有漏因,是名苦集圣谛。云何苦灭圣谛?答:择灭无为,是名苦灭圣谛。云何趣苦灭道圣谛?答:诸学法、无学法,是名趣苦灭道圣谛。」
[←163]
见《长阿含经》卷一九(第四分世记经龙鸟品第五)。
[←164]
《俱舍论颂疏》卷十九:「见灭道所断,邪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六能缘无漏。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缘道六九地,由别治相因。贪瞋慢二取,并非无漏缘,应离境非怨,静净胜性故。」
[←165]
《俱舍论颂疏》卷二六:「缘灭道法智,于修道位中,兼治上修断,类无能治欲。释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断欲界已,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之灭道,胜上界故。已除自怨,兼除他敌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
[←166]
《大毗婆沙论》卷六三:「问:若已离色染入正性离生者,彼何时得色爱尽遍知?……应作是说:彼定从果起胜进道现在前时,方乃得此色爱尽遍知。若不许彼决定从果起胜果道现在前者,诸已离第三静虑染,依下地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得第三果。既不起胜果道现在前,彼若命终生第四静虑或无色界,应不成就无漏乐根,若尔便违十门纳息。如说谁成就乐根?答:若生遍净,若生遍净下,若圣者生遍净上,勿有此失,故必应许诸得果已,彼定从果起胜果道,尔时方名得色爱尽遍知。」
[←167]
《俱舍论》卷二二:「云何由理?以诸乐因皆不定故。谓诸所有衣服饮食冷煖等事,诸有情类许为乐因,此若非时过量受用,便能生苦,复成苦因,不应乐因。于增盛位,或虽平等,但由非时,便成苦因,能生于苦。故知衣等,本是苦因,苦增盛时,其相方显。」
[←168]
《法藴足论》卷三:「非为求觅衣服因缘,令诸世间生讥论者,谓佛弟子,非如一类,为求衣服往施主家,诈现威仪,矫设言论,现相研磨,以利求利,令诸世间多生讥论。诸佛弟子,与彼相违故,不令他生诸讥论,若求不得终不懊叹等者。」
[←169]
《法藴足论》卷三:「于受用时,能见过患,正知出离者,谓佛弟子,受用所得,诸衣服时,能见过患,谓此衣服,无常转动,求时劳倦,受用非理,生长疾病,是失坏法,是增减法,暂得还失,迅速不停,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不可保信;又受用时,正知出离,成就趣向,出离慧故,为趣涅槃,受用衣服;又受用时,先调贪欲,次断贪欲,后出贪欲。由此因缘,心于衣服,离染解脱。」
[←170]
《大毗婆沙论》卷十一:「有三种作意:谓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自相作意者,思惟色是变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像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地是坚相,水是湿相,火是煖相,风是动相,如是等。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行相等。胜解作意者,如不净观持息念,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
[←171]
《宝疏》卷二三:「论:若尔何殊顺解脱分?问:顺解脱分善亦必得涅槃,煖既与同,有何殊也?论:若无障碍至行相同故。答:定得涅槃,二种虽同,近远异也。顺解脱分极疾第三生得圣,顺决择极疾即此生得。正理论云:是等引地胜善根故。(解云:解脱分是散地善,此是定善与散异。」)
[←172]
《俱舍论》卷二三:「诸得果位中,未得胜果道,故未起胜道,名住果非向。」
[←173]
《麟记》卷二五:「述言觉分转时必能得证净者,转之言起,起之言生,谓根力等觉分生时,必能获得四证净也。或从根力转入证净故。」
[←174]
《俱舍论》卷二五:「圣所爱戒,与现观俱。」
[←175]
《大毗婆沙论》卷一〇一:「无学胜解复有二种:一时爱心解脱,即五种阿罗汉果所摄胜解,亦名时解脱;二不动心解脱,谓不动法阿罗汉果所摄胜解,亦名不时解脱。此二解脱各有二种:一名心解脱,离贪爱故;二名慧解脱,离无明故。问:若无学胜解离贪爱故名心解脱,离无明故名慧解脱者,集异门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心解脱,谓无贪善根对治贪爱;云何慧解脱,谓无痴善根对治无明耶?答:集异门论应作是说,云何心解脱,谓无贪善根相应胜解;云何慧解脱,谓无痴善根相应胜解。应作是说而不说者,有别意趣,谓依善根显示胜解。若依无贪故心解脱贪爱,此相应胜解名心解脱;若依无痴故慧解脱无明,此相应胜解名慧解脱。是故此中二心解脱,俱以无学胜解为自性。」
[←176]
见《景德传灯録》卷五。
[←177]
《光记》卷二六:「欲界灭、道胜于上界苦、集法故,故缘下胜能治上劣。欲苦、集粗,上苦、集细,缘粗不能治细,故苦、集法智不治上修惑。」
[←178]
《大毗婆沙论》卷二九:「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我生已尽,广说乃至是何行相?答:如实了知我生已尽者,是缘集四行相;梵行已立者,是缘道四行相;所作已办者,是缘灭四行相;不受后有者,是缘苦二行相,谓苦、非常。」
[←179]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七:「云何不系心?若心圣无漏,是名不系心。」
[←180]
《光记》卷二六:「非常等八种行相,及有是处,处是称合道理兼容受义,及有是事,事谓事用,此十皆名如理所引了别。」
[←181]
《光记》卷二六:「婆沙一百七云:法智缘下,类智缘上,故不相缘。如有二人同住一处,一人观地,一人观空,如是不相见面。」
[←182]
《杂心论》卷六:「谓苦法智现在修,未来修苦法智,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智。」
[←183]
《大毗婆沙论》卷三六:「问:何故此智名现观边?答: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
[←184]
《光记》卷二六:「如契经说,善有为法应修非余。所以者何?若诸智者为爱果故,精勤修习令渐增长,说名为修。善有为法能得爱果,谓得世间可爱异熟增上果故,亦得出世离系果故,诸有智者精勤修习,从下至中从中至上,令速能获得所求爱果。染、无记法及善无为,无如是用,故不名修。」
[←185]
《顺正理论》卷七五:「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喜乐差别无罣碍智,名种种胜解智力。
[←186]
宿住死生智力:疑为「死生智力」。
[←187]
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
[←188]
《晖钞》卷三:「问:佛说法时,众生不教,应无三念住,即世尊说法,应失根器。答:世尊说法,欲令人解之,人若不解,即天解之,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得解故,无不应根器失。」
[←189]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卢舍那,翻净满,谓诸恶都尽,故净;众德悉圆,故满,自报。亦翻光明遍照,他报。亦名尊特。亦名胜应。净满者,障净为先,德满为后,如言万恶咸消,众善普会也。梵网经疏言满净者,德满为先,障净为后,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也。光明遍照指为他报者,若据慈恩三藏释,则言身光智光,内外照故,目于报身,通自他二报佛也。尊特有上中下三品,今指下品,从丈六身,现起千丈舍那也。胜应,如来应身相好,有胜劣不同。今指胜者。华严佛有殊胜相好,对劣名胜也。」
[←190]
《法苑珠林》卷二五:「目连承佛圣旨,西方有一世界名光明幡,佛名光明王,现在说法。目连到彼听佛语,见其身长四十里,诸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目连行钵际上,时诸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此虫从何而来,被沙门服行钵际上。于时彼佛言:诸族姓子,慎勿发心轻慢此贤,所以者何?今斯少年名大目连,是释迦文佛声闻弟子中神足第一。」
[←191]
如是相续:《俱舍论》卷二七:「如是相智」。
[←192]
《顺正理论》卷七六:「义无碍解十、六智性,谓若诸法皆名为义,则十智性;若唯涅槃名为义者,则六智性,谓俗、法、类、灭、尽、无生。辩无碍解九智为性,谓唯除灭,缘说道故。」
[←193]
《光记》卷二七:「又正理云:有馀师言:有不具得,无理得一,必令得四。」
[←194]
《大毗婆沙论》卷一八六:「问:随依何静虑发神境通,能至何处?答:依初静虑发者,能至梵世。乃至依第四静虑发者,能至广果或色究竟。声闻不作意傍极小千世界,作意极中千世界。独觉不作意极中千世界,作意极大千世界。佛不作意极大千世界,作意能极无边世界。如神境通,四通亦尔。」
[←195]
《俱舍论》卷二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狭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
[←196]
《俱舍论》卷二七:「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
[←197]
《俱舍论》卷二七:「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
[←198]
见《杂譬喻经》。比喻行者宜应自修所向,不应恃托豪势,一旦倾覆,与彼无异也。
[←199]
《晖钞》卷六:「肉眼见近不见远,天眼远近皆见;肉眼有同分、彼同分,天眼唯同分;肉眼见前不见后及不见左右,天眼前后左右皆见;肉眼见障内不见障外,天眼内外皆见;肉眼见粗不见细,天眼二皆见;肉眼见昼不见夜,天眼昼夜皆见;肉眼见明不见闇,天眼明闇皆见;肉眼有翳缺,天眼皆无也。」
[←200]
《俱舍论》卷二八:「定静虑体,总而言之,是善性摄心一境性。」
[←201]
《麟记》卷二八:「泛论定名,总有三种: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名如前解。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若有心,约离沉掉,平等而至此定故;若无心,约定中大种平等,亦名等至……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有心,唯定非散,谓能引起此定名引。」
[←202]
《光记》卷二八:「问:七十五法中何故唯九立静虑支,余不立耶?解云:若顺净偏胜,与定同缘,立静虑支,不尔不立。」
[←203]
《顺正理论》卷七八:「论曰:且有一类随相说言,初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虽染污定亦喜相应,非因离生,故非支摄。此不唯说离欲生喜,亦说因离自地染生。以契经中先作是说,离诸欲恶不善法已,复作是言:离生喜乐。此中重说离生言者,为显亦有喜离自地惑生。为显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与乐合说,轻安相应必是善故。由此染定必无喜支,故初染支唯有三种。」
[←204]
《宝疏》卷二八:「问:生上三定,起下眼、耳二通是何无记?有人云:唯是威仪心,或是缘威仪心,或似威非变化无记。异熟非异地起,非异熟无记。以此故知,唯是自性。」借识是何无记?答:此借识心是自性无记。耳识非威仪,非威仪无记。上地无工巧,非工巧无记。变化唯在意,此故知,四无记心摄心不尽。既无记色摄色不尽,何妨四无记亦摄心不尽。问:既言四无记摄无记心不尽,未知借识是何无记?答:此借识心是自性无记。耳识非威仪,非威仪无记。上地无工巧,非工巧无记。变化唯在意,非变化无记。异熟非异地起,非异熟无记。以此故知,唯是自性。」
[←205]
《颂疏》卷二八:「净定有四种,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
[←206]
《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三:「颇有净初静虑,离染故得、离染故舍,退故得、退故舍,生故得、生故舍耶?答:得,从梵世殁生欲界时舍。乃至有顶,随应亦尔。」有。谓顺退分,初静虑离欲界染时得,离梵世染时舍;起梵世缠退时得,起欲界缠退时舍;从上地殁生梵世时得,从梵世殁生欲界时舍。乃至有顶,随应亦尔。」
[←207]
识处:疑「无所有处」。
[←208]
无伺有寻:疑「无寻唯伺」。
[←209]
《俱舍论》卷二八:「中间静虑与诸近分,为无别义,为亦有殊?义亦有殊。谓诸近分,为离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复有别义。」
[←210]
《顺正理论》卷七八:「无三识身,故无乐受。无喜受者,已不共初,然于初贪未能离故。又由自勉功用转故,由此说为苦通行摄。非忧苦者,已出欲故。由此一向舍受相应。」
[←211]
《大毗婆沙论》卷一○五:「问:何故此定不作非我行相耶?答:若见诸法非我不见为空者,虽厌生死而非增胜,若见为空则于生死厌力增胜。如人在道独行,遇逢一伴,虽知非属于己,而不大愁,后若别时,便极愁恼故。空行相于厌生死,胜于非我,由是此定,不作非我行相。」
[←212]
《法藴足论》卷八:「云何光明定加行?修何加行,入光明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善取净月轮相,或复善取净日轮相,或复善取药物末尼诸天宫殿星宿光明,或复善取灯烛光明,或复善取焚烧城邑川土光明,或复善取焚烧山泽旷野光明,或复善取焚烧十担,或二十担,或三十担,或四十担,或五十担,或百担,或千担,或百千担,或无量百担,或无量千担,或无量百千担薪火光明,此火光明,炽盛极炽盛,洞然遍洞然,随取一种光明相已,审谛思惟解了观察胜解坚住,而分别之。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思惟所取诸光明相,齐此未名光明定加行,亦未名入光明定。彼若尔时摄録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如是诸光明相,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光明定加行,亦名入光明定。」
[←213]
《法藴足论》卷八:「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灭尽没者,谓审观受生,审观受住,审观受灭尽没。于此住念非不住念者,谓审观受生时,具念正知;审观受住时,具念正知;审观受灭尽没时,具念正知。及善知想善知寻者,谓审观想寻生,审观想寻住,审观想寻灭尽没。于此住念非不住念者,谓审观想寻生时,具念正知;审观想寻住时,具念正知;审观想寻灭尽没时,具念正知,是名修。」
[←214]
恃相卅八法:恃我慢憍胜,无明颠倒始,烦恼诸行生,内慧行自照。初叚有十法,恃生恃种性,恃色恃财富,恃贵恃尊胜,恃豪族无病,恃年壮命壮,皆属生身执,不可依作依。次叚十二法,恃工巧多闻,辩才得利养,得恭敬尊重,恃备足师范,恃徒众党侣,恃长宿恃力,皆从我所生。后叚十六法,恃神足禅定,恃无求知足,独处阿练若,恃乞食粪扫,离荒食一受,恃冢间露处,树下常端坐,随坐但三衣(增),如是十六法,皆三学杜多,佛赞胜功德,不恃则为妙,内慧行之基。(《基本三学》第三〇九页)
[←215]
《大毗婆沙论》卷八四:「问:何故名解脱,解脱是何义?答:弃背义是解脱义。问:若弃背故名解脱者,何等解脱,弃背何心?答:初二解脱弃背色贪心,第三解脱弃背不净观心,四无色处解脱,各自弃背次下地心,想受灭解脱弃背一切有所缘心,故弃背义是解脱义。」
[←216]
《光记》卷二九:「有说第三,初于身色,以胜解力,取清净相,后渐遣除,解脱成满,缘身解脱此为究竟,故偏于此立身证名。灭定无心唯依身住,故亦于彼立身证名。就胜故然,理实皆尔。」
[←217]
《大乘义章》卷十三:「于外色中始观一身以为不净,名外观少,何故不多?龙树释言:学观之始,畏心难摄,不敢多观,譬如鹿游未调,不可远放。」
[←218]
声明:五明之一。《麟记》卷一:「言五明者,一者声明,释词训字,诠自流例。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闭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窍真僞。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219]
炰烋:通“咆哮”,自矜气健之貌。
[←220]
颉颃:音xié háng,鸟飞上下貌,引申为不相上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