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法不爱引经据典,此书内容还不圆满,有错处欢迎指出修正。不过,不要只依南传经典片面说法,也请认同本书所举的北传经典。更不要以为南传经典才是佛说,北传经典非佛说。修行人何必上网也议论非佛说,太累了吧!难道这是护法的行为吗?禅宗六祖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禅定闻声之争自古已有,关于此事在南北传佛教还有不少经典可根据,总算还能引经据典来解释。但是,在《证果相关的经典》中所收集关于“初果的恶行”之北传的经论是南传所无,必定会使不少人震惊而骂这非佛说。因为关于初果圣者贪嗔未断及不稳固的正念,是否会失念而造恶行的内容,在经过几次结集后已被南传论师除掉,只好依据北传的说法啦!请仔细看看所举经论合理吗?看了之后,可能还有人会把这些经论加上“非佛说”的罪名。其实,是有人误以为初果有如阿罗汉已断烦恼那么清净、神圣。请大家想想,初果只破我见,虽得不坏信但贪嗔未除,若杂务多而没机会继续修持,必定会退禅定而失念,失念时则可能造恶业。造了恶结果如何?佛说初果的功德:“(作恶)不堕恶趣,(但)不作五无间业”。

代代有人重复说:大乘非佛说以及密宗是婆罗门外道说,总爱以“非佛说”及“外道说”把不合自宗见解的经典销毁,于是再结集经典。已结集了何必又结集?多次结集就纯净了吗?这有如早期的圣经谈到轮回,后来被删除了,没有轮回的圣经的确是纯净了,但是其真实性却失传了。

所附汉文经论主要来自汉传(北传)佛教,包含不同部派的经论的观点。近代有些学者说南传佛教是纯净的原始佛教,我个人认为不见得是。其实,在部派分裂后,南传佛教和其他部派都在做同一事件——排除异说,即该派的权威学者认为派内所流传的经典与其思想有异,为了统一见解、排除异说,以结集的名义修正教义,把原本差异的法义筛洗为一家之说,自以为结集后的经典纯净了。比如早期的《解脱道论》与后期的《清净道论》同属南传佛教的论典,但《解脱道论》说入色界定能闻声,到《清净道论》则说入初禅就不能闻声了。看来是南传权威学者判《解脱道论》非佛说,以结集之名把它淘汰掉的缘故而失传。幸好被保留在其他部派,结果流传到汉地,更幸运的是汉地不会以结集来淘汰经典,只会收集经典。

佛世时的阿逸多比丘,北传佛教认为他是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来人间示现比丘身,其道行远远超过阿罗汉。然而,南传佛教说阿逸多比丘只是凡夫,为何如此差异?更要不得的是南传学者认为:佛陀成道之前一天虽是菩萨,但这位菩萨竟然还是凡夫,且隔天超越一切果位而成佛。

关于佛最后一生是由凡夫修成佛这一点,我认为是宗派分裂后凡夫的权威学者利用结集经典排除异说的结果,若真是罗汉结集的经典怎会说悉达多是凡夫呢!唯有在凡夫的眼中,佛成道前必是凡夫。若是阿罗汉,必定知道悉达多出世那一刻狮子吼“这是我最后一生”。一出世能如此自知自证,如此智慧早已超越阿罗汉。是谁造成南传经典说悉达多是凡夫?决非第一次结集的五百阿罗汉,是部派分裂后的经典结集者,是这些凡夫认为悉达多是凡夫,为排除“十地菩萨示现成佛,悉达多非凡夫”的异说,用结集来净化成为后来的南传经典,如此筛选则失去佛法本来面目,反而是什么经典都收的北传佛教比较能保留真相。我举个例来说明,如果某次佛讲法有二十个人听,这二十位听众告诉身边的好友及信徒,会一句不漏吗?一定有好几个版本罢?难道佛在世时说只许一个版本流通,难道结集前后其他版本就是非佛说了。呜呼哀哉!佛涅槃前没有说要结集啊!佛怎会说某些听众所传的是佛说,某些不是?请注意:佛从来没有说过佛法要以阿罗汉说的为准,结集时却以阿罗汉说的为权威,阿难尊者参加结集的前一天还不是阿罗汉,难道阿难前一天说的佛法是错的?隔一天说的都对?

后来的佛学家爱依史料考据谁才是真实,近代人盲信佛学家所研究的结论——凡夫修成佛,试问佛学家不修行的凡情结论是正法吗?佛学家总是无法承认“佛是人天导师,佛在人间也在人间以外开示佛法。”南传佛教的阿毗达摩据说是佛在天上时单独对人间的舍利弗尊者讲的,如果这天上传来的法音比人间听到的经典还深奥,佛学家又怎么能以人间历史去辩证人间以外流传来的佛法之虚实?正如佛说:

定海甚深,声闻如兔不得其底,唯佛能尽故。

曾经有一位南传法师写一本《南传菩萨道》,以大乘佛教看来,罗汉谈菩萨道是夏虫语冰,小乘佛法的菩萨观点毕竟局限在人间及初地菩萨之下。定海甚深声闻不得其底,菩萨行更深;凡夫审定菩萨经典,结果必定归入非佛说。在这里提起《南传菩萨道》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南传佛教代代重演大乘菩萨道非佛说。《南传菩萨道》这本书不就是在说菩萨道应如南传经典所说的那样。

由于佛灭后无人有权威统一不同见解,我们只能依经教作为参考。但是,不应该偏执唯有自宗经典才是佛说的狭隘见解,而是应该参考他宗,反观自宗有何欠缺。

至于后人的见地若有所创新,不应该以非佛说而否定他,因为不是只有佛说的才是佛法。问题在于所说的法是否符合佛法之法印,以及所说的法是否契机。由于佛法是佛随顺一代时教,有些不一定适合近代人的思维了,依古代人的错误思维来教导太空时代的科学教徒,这就是不契机了。龙树菩萨及无着菩萨的中观及唯识就是当时契机的创见,当然,一切创新的见地亦必须符合佛法之法印;如果符合佛法之法印,怎能一味以非佛说否定之。大家别忘了,佛交代依法不依人,所以不要听信权威的证明,要自己去信解行证来体验佛法。

佛随顺一代时教的某些教法,比如经典中接受古人重男轻女、一夫多妻、买卖奴婢等等观念,还有依国法盗五钱破盗戒,好多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古代的那些知识与观点怎能说服现代人呢?如果佛陀再来,必定会随顺现代的知识,比如水不再是四大的水大,而是H2O,随顺观点男女平等来开示佛法!所以,南传佛教的信仰者不应迷信自宗为原始,一味排斥北传佛教。须知在北传佛教看来,南传佛教只是部派佛教之一,其教义不见得全部正确!再者,南传的阿毗达摩及《清净道论》,在北传佛教看来也是后人所说,不但非“原始”且也一样“非佛说”,只是信仰者自以为是“佛说”而已。

就从结集谈谈“原始佛教”非佛说。佛一生都在因机设教地修正戒律,涅槃前还留下让后人改革的空间——小小戒可以舍。其实,佛经常应世俗观点去修正已制定之戒呢。佛因机设教,时时破旧创新,几时墨守成规?在结集经典时,迦叶尊者等上座总结说:“佛已制者不可改。”这就是墨守成规的典范,倚老卖老保守的上座能保留佛的本意吗?还有,迦叶尊者不常在佛身边,菩萨听到的佛法他没听到时,难道这位菩萨说的就非佛说吗?

再看《五分律》记载结集经典后,从南方来的富楼(兰)那比丘语迦叶: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迦叶尊者回答:“大德,你说的这七条,佛在毗舍离,因为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所以暂时保留下来。以后就针对它们另外制定了四条。等到了舍卫城时,又改订为三条了。”富楼那比丘回答说:“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可是,后来迦叶对在场的比丘大众宣唱:“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己制不得有违!”【自从经典结集,就产生佛圣弟子之间互不赞同对方所听闻来的佛法了】

“小小戒可舍”是阿难尊者单独听佛陀说的,迦叶尊者因为佛没说什么是小小戒,与五百罗汉一致否定阿难的提议,难道佛所交代的话不算数?请问大家,这符合佛的本意吗?佛在涅槃前,为何佛不请自说小小戒可舍,你们可曾想过,这句话比结集经典还重要啊!因为佛不请而说啊!这才是世人想不到而佛关心的大事——僧团会因小小戒而分裂,后来果然真是如此。因时因地而制定的小小戒若不舍,佛教必会被局限在某个时空而已,不能改革的佛教,只能保持封建制度、原始知识、古板思维而永远落后。大家为何没发现:佛一生都在改革教法与戒律,以适应众生根基,为了佛教将来,佛在涅槃前还提议改革小小戒,只是被古板的迦叶尊者所推翻了。其实,佛曾劝年老的迦叶尊者不必再行头陀,当时迦叶尊者也没接受佛劝,何况佛灭后。我们可以看到,佛是活泼地因机设教与制戒,迦叶尊者则是固执地墨守成规,参加结集的五百罗汉主要是迦叶和优婆离的追随者,当然与迦叶相同看法。要是由阿难尊者主导结集,富楼那等必定很称心。既然富楼那长老于此七条不能行之,非头陀行的追随者必定与迦叶的追随者形成不同部派。其实,到远方弘化的长老及罗汉来不及参加结集不知有多少位呢,其弟子所流传下来的佛法,当然会被王舍城派的弟子否定。于是王舍城派自称是上座部,余者为大众部。迦叶主导的王舍城苦行派的结集是“原始佛教”吗?所以,别再迷信上座部派才是佛说,大众部非佛说。

若大乘经典的流传类似富楼那尊者事件,当然也被王舍城派的弟子否定。爱自是非他而找“非佛说”的王舍城派,至今在南传佛教流传,非王舍城派的其他小乘及大乘部派至今流传到汉、藏,各自的教义在流传过程中都继续变化。若印度佛教没被回教毁灭,会是谁主导那兰陀大学呢?我认为是大乘佛教,这非我臆测,是有史实证明的。我深知有人认为——同情大乘佛教的我,是背叛原始佛教的大邪见者,然而,我的老师和我一样,心中从来没有原始佛教,只知正法要靠修行人传。

罗汉传的不全是佛说?哪里有真佛说的法?

心是法主!莫外求法,化佛说法,还归心变。

(2011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