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法门人显明念法

一、天台宗系北齐惠文大师阅龙树中观论,因缘生法一偈批文而悟,三智一心,立空假中三观,遂远承龙树为师。文祖以一心三观授南岳慧思大师,修之,九旬获得六根清净。思祖复传智者大师,智祖三七诵法华,获旋陀罗尼,传南岳三种止观——渐次、不定、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创立两种四教,判定一代五时,遂立宗宏道,嗣后祖祖相承,灯灯续焰。

二、陈隋智祖(如由龙树大士算属四祖)位居五品,以五略十广,垂示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而说摩诃止观。大论云:摩诃含三义——大、多、胜,大是空义,多是假义,胜是中义,故将阙于含三之圆顿再治改为今名。摩诃止观大纲分十广:大意(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修、果报、起教、旨归。系智者于荆州玉泉寺结夏安居时所说,因安居期满,讲至『正修』中的十境(阴入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诸见境时,而法轮停转,对十广中的果报、起教、旨归亦阙说。五祖结集台藏章安灌顶尊者记。九祖台宗记祖——唐、荆溪湛然尊者,辅佐止观之妙行,使之传弘而决疑。三十五祖——明、天台幽溪无尽传灯法师科判,示以纲宗。

三、宝静今德法师,号铁峰,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子时,寿四十二岁。于十八岁披剃,次年春圆戒。又于次年往观宗寺亲近谛老人,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五鼓传灯,受谛老人之全权托付,传天台正宗为第四十四代教观总持,并为观宗讲寺方丈兼学社主讲,著有宝静大师全集行世。

民国二十五年正月于观宗学社讲摩诃止观,并由诸生随堂记录曰『摩诃止观述记』,蒙谛老人鉴定,登载于弘法社刊。该刊因战事到三十四期停顿,仅至『十广』中——第六明方便。

宝公法缘正熟,足迹所致遍大江南北,前后说法二十年,共开八十余法会。各种法会盛况空前,详于行状。

民国二十八年秋,在香港成立弘法精舍,自任主讲付法辅讲显明为台宗四十五世。民国二十九年秋,应香海莲社之请讲无量寿经上卷(下卷由显明于莲社续讲),此乃最后之说法。时值国难,内外安僧弘法,积劳成疾,于沪玉佛寺圆寂前,请退居根慧法师为方丈、逸山(法子)为监院、显明为弘法研究社主讲。临终说偈曰:「愿生西方,亲近弥陀,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四、显明念法于受法弟子中,年幼识浅,受润有年,智不逮人。亲闻宝公讲摩诃止观,圆音所演如根如源,如讷似愚的我,虽知其香未讨其根,瞻望列祖,曷胜仰止。

为报法乳恩,祈师护念,愿将摩诃止观未刊部分续完。唯摩诃止观『十广』中第七『正修』章,乃智祖妙证境界,非凡小能彻圣智,仅就「大部」消文释义而矣。

五、附谛老略历:

谛老人古虚,字谛闲、号卓三。于光绪十三年由迹端定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中兴天台,重建观宗。该寺原为延庆寺观堂旧址,创设于宋神宗元丰年,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之十六观堂,继而兴废靡常。至民国纪元,由老人重建,仰体四明遗志,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称观宗讲寺,重盖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念佛、参禅、藏经诸堂阁,由是规模焕然,蔚为东南名刹。

民国八年,增设观宗学社,自任主讲。十七年改为弘法研究社,为我国南北各行者,振铎竖拂、宏宗演教者之洪炉。

老人生于清咸丰八年正月初六日丑时,圆寂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初二日未时。

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五。

老人于民国二十一年夏历五月十九日,即将观宗寺全权付托宝静法师,至七月初二午前写偈曰:「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在午后一时三刻,于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含笑坐化而逝。

老人一生,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无量寿佛经及念佛万遍以为常课,朔望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深虑慧多定少难免障道。至于掩关悟境,到处弘宗演教、传授戒法、护国卫教等,于行状中详述不赘。其密行隐德、本迹权实,安能测其高深。著有谛闲大师遗集行世。

老人尝曰:「讲经全视修持之深浅,以专恃记忆,纵将全藏背诵如流亦无益也。」老人不愿结纳权要,以玷道行,于世间名闻利养淡为若忘,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者,所能望其项背。而心佛之心、言佛之言、行佛之行,茍有所感,几几无一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