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长老讲于中和净宗莲社——
施旺坤 纪录
学佛法,要先了解纲要,因为佛教的经典太多,你不了解纲要,对佛法很难了解。就像捕鱼的网,你如果找不到鱼网的纲,想把鱼网拉开,很不容易。你拉开这个网孔,拉不开全网,得费很大力气。如果你能找到鱼网上面的纲绳,一拉纲绳,全部网孔都张开了,所以纲要就是要领,这是很要紧的道理。
《大藏经》里面经文很多,所讲的道理就是戒学、定学、慧学,叫三无漏学,这是佛法的三大纲要。释迦牟尼佛出世就是为度众生,希望一切众生依著戒定慧三无漏学修行都能成佛。但是众生的根机不等,一种法门不能普度众生,所以佛就开方便。
而在开方便之前,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是如证而说,他证得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比如成佛以后说的《华严经》,不将就众生的根机,佛证得什么境界,就说什么境界,希望众生听到《华严经》,依著来修行,大家都成佛。但是《华严经》的道理太高深,只有根机成熟的大菩萨,才能获得利益。佛开华严法会,说的是圆顿大教一乘佛法,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说《华严经》的是毗卢遮那佛,凡夫、二乘,有眼睛,看不见毗卢遮那佛,有耳朵,听不到圆顿大教。就是这些二乘人,也就是小乘人,他们看见释迦佛成了佛,先度五比丘,没有看见华严法会。因为一乘佛法,凡夫、二乘不能了解,于是释迦佛大慈大悲,就说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释迦佛从声闻乘说起,说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小乘人为什么叫二乘呢?因为小乘人分二种,一种根机迟钝,佛就跟他们说四谛法门,依著四谛法来觉悟的叫声闻;一种根机锐利,佛就跟他们说十二因缘法门,依著十二因缘来觉悟的叫缘觉。上面这二种人,都是小乘根机,于是佛开大乘法,再跟他们说菩萨乘法,讲六度法门,合起来叫三乘佛法。
但是有些善根卑劣的众生,佛跟他说声闻法,也接受不了,于是佛再开方便,说人天乘法:人乘法、天乘法。人乘法说守五戒,众生若能守持五戒,保证人身不失,来生来世还转人。天乘法说修十善法,众生若能修十善法,来生来世决定生天,享天福。这是佛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你够不上学一乘佛法,给你开三乘法;你够不上学三乘佛法,给你开人天乘法,合起来叫五乘法。但是佛有大智慧,不使众生走冤枉路,修三乘法的,五戒、十善统统要修,并不是修三乘法,用不著修五戒、十善。
释迦牟尼佛出世目的,是为度众生成佛,不能成佛,先把众生度出三界,脱出轮回。前面说,够不上学三乘佛法,再开人天乘法,把你度出三恶道。因为三恶道时间长、痛苦多,一堕落下去,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出来。尤其堕到阿鼻地狱里面,一昼一夜,万死万生,痛苦太多。佛看见众生可怜悯,所以开人乘法、天乘法,把众生度出三恶道。虽然人乘法,来生来世可以转人;天乘法,来生来世可以生到天上享天福,但是不出六道轮回。因为转个人,纵然活到一百二十岁,来生是否还能转人?所以转人,不是久常之计。那么生到天上寿命长远,也是看你修的十善法多少?《地藏经》有明文:“舍一得万报。”布施可以生天,你布施一块钱,享受一万块钱天福,这叫一本万利。然而还是有限度,你把一万块钱天福享完,还是要轮回下来,所以生到天上享天福,也不是久常之计。
释迦佛进一步叫这些众生,不要贪图人天的快乐,要修二乘法,把三界以内的烦恼断尽,可以出三界,脱出轮回,就了生脱死。这是在二乘法来说,但是在大乘法上说,了生脱死只走了一半。于是佛说你们三界以内的烦恼断掉,还有三界以外的生死没有了,还要学大乘法。
但是大乘是对著二乘叫大乘,实际不是真正的大乘,叫权教大乘,权是权巧方便,成的是权教的佛,不是真实的佛。实教大乘,叫一乘法,也 叫一佛乘。大乘佛法,怎么还有最上乘呢?因为大乘是权教大乘,权教大 乘之上,还有实教大乘,真实的大乘,那是最上乘。就是说三乘法之上, 就是全部佛法的纲要。 还有一乘法;三乘法之下,还有人乘、天乘。合起来说,一乘法、五乘法,就是全部佛法的纲要。
但是一乘法、五乘法之前,还有三皈依法。众生为什么不相信佛法呢?因为他信了邪魔外道,所以佛要先把众生的信心纠正过来。
壹、三皈依
你要众生信仰佛教,就先劝他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三宝,好像香炉的三支脚,缺一支脚,香炉就歪了。佛、法、 僧三宝,按理性上讲,叫自性三宝,又叫一体三宝,就是我们的自心自性, 具足有佛、法、僧。
但是劝化众生,得依著事相讲住持三宝:
第一、佛宝,就是佛像,木头刻的,或是泥塑的、铜铸的、铁打的、 彩绘的,只要是佛的像,都叫佛宝。
第二、法宝,就是白纸黑字印的经典。
第三、僧宝,就是受比丘、比丘尼戒的比丘、比丘尼。
要信仰佛教,先纠正你的信心,不要信邪魔外道,要信佛、法、僧三 宝,缺一不可。讲到皈依三宝,有三种人,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单信佛,不信法、不信僧。这种人叫他研究经典,他不肯研究;叫他皈依出家人,他不肯皈依;他只知道烧香拜佛祖,不懂法宝的道理, 以为拜佛祖跟拜天公一样。这种人每逢大拜拜的日子,他都要到佛祖庙里 去拜佛祖,到天公庙里去拜天公,到仙公庙里去拜仙公,这样他不算是个佛弟子,因为他神佛不分,只信佛,不信法、不信僧。
第二、单信法宝,不信佛、不信僧。这种人把佛经当成世间的学问研究,像社会上有大学问的人,中国的学问都研究好了,他看到佛经的道理不错,也要研究,但是你叫他拜佛,他不拜。
第三、单信僧,不信佛、也不信法。这种人相信这位师父有个秘密的法门,可以传授给他。甚至师父说:“法不传六耳。”师徒二人只有四个 耳朵,不许传第三个人,一个师父只传授你一个徒弟,才叫真法。所以单信僧,他见了僧宝,就叫师父,不考究他师父的知见正不正?是否了解佛法?是不是住持佛法的师父?这种人好像信邪魔外道,得不到佛教的利益。
现在我们讲全部佛法的纲要,五乘法、一乘法,再加三皈依,这是个 总纲要。因为你最初信仰佛法,就要三皈依;一直到成佛,还是要三皈依,因此三皈依是全部佛法的总纲要。
接著讲三皈依文,这是要传授三皈依的时候,传戒师父说一句,接受 三皈依的学著说一句,就是戒师父传,你再接受。开始要报出你的名字, “我某甲”,“某甲”就是冠上自己的名字,比方我受戒,就说我道源。
“第一句:我某甲(称自己名字),尽形寿,皈依佛。第二句:我某 甲(称自己名字),尽形寿,皈依法。第三句:我某甲(称自己名字), 尽形寿,皈依僧。”就是这三句,要注意“尽形寿”三字,皈依三宝要发 长远心,不是今年皈依了,明年皈依了,或者皈依了几年,又去信外道, 没有注意皈依时发的誓愿,是尽形寿。“形”是身形,就是我们的身体“寿”是我们的寿命。尽我的身形、我的寿命,来皈依佛。换句话说,我 的身体在世一天,我皈依一天;我的寿命在世一天,我皈依一天,尽此一 生来皈依。这就是自己对著三宝发了誓愿说: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 就是皈依佛宝。尽形寿,皈依法,就是皈依法宝。尽形寿,皈依僧,就是 皈依僧宝。
传三皈依时,如果只有一个戒师父,三皈依文跟你说三遍。要是传三 皈依时,有三个戒师父,一个戒师父,跟你说一遍三皈依文,实际还是说三遍。为什么要说三遍?就是要隆重其事,给你种坚固的善根。戒师父, 跟你说三遍,你学著说三遍,顶礼三拜。戒师父说完了,三皈依传授完,你也拜好了。
下面还有一段三皈依结词很重要,我先念一遍,再讲解。
第一、皈依佛宝以后的结词:“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归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
“我某甲,皈依佛竟”,“竟”就是皈依佛宝好了。“自在天魔”就 是天上的魔王。天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六层天,欲界天 顶最高一层天叫他化自在天,就是魔王住的所在,简称自在天。
欲界的众生都贪图五欲之乐,欲界天上享受的五欲之乐更妙,那么他 化自在天享受的五欲之乐怎样妙呢?欲界的第五层天叫“化乐天”,“化 乐”是自己变化出来的五欲之乐,自己来享受。但是化乐天得自己变化, 这是化乐天的福报差一点。他化自在天福报更大,他要享受什么五欲之 乐,自己不必变化,由化乐天的天人变化出来给他享受,很自由自在,所 以叫他化自在天。
我们归依佛以后,要是天魔下来逼迫你说:“不皈依我,我要你的命!” 你说:“要我的命,我宁舍身命,也不皈依你。”这是归依佛以后,宁舍身命,也不可再归依天魔等。
“自在天魔等”的“等”字,是等于下面五层天。像现在社会上拜天公,按佛经上来比配,这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上面他化自在 天的魔王我不皈依,下面五层天一切神、一切鬼,都是魔王的眷属。我连 最上的魔王都不皈依,还皈依其他的鬼神吗?
皈依谁呢?“归依如来至真等正觉”,“如来、至真、等正觉”,这 是佛的德号,我只皈依佛。为什么只皈依佛?“是我世尊慈愍故”,因为 佛有大慈悲心,能怜悯我,所以我只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第二、皈依法宝以后的结词:“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 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典籍”就是经典,外道的经典,我不皈依。假若有恶势力的外道,压迫著你说:“要是不皈依,我就杀死你!”你回答:“杀死我,我也不皈依你!”
那么不皈依外道典籍,你皈依谁呢?“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就是佛说 的一切法,总称一切经,别称十二部。对一切经典我都要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因为是佛所说的法,我就要皈依。“是我所尊”,我所最尊重的是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慈愍故。”因为法宝里面所讲的道理,能 令我转凡成圣,了脱生死,所以我只皈依佛经,不皈依外道的经典。
第三、皈依僧宝以后的结词:“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 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褔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邪众”是邪知邪见的大众。外道有外道的师父,比方天主教有神父, 耶稣教有牧师,一贯道有点传师。外道的师父不可以皈依,因为知见不正, 会引导你走邪路。遇到外道的师父有强大的势力,压迫著你说:“要是不皈依我,就要你的命!”你回答:“要我的命,我也不皈依你!”
那么你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谁呢?“皈依清净褔田僧”。佛有四重 弟子: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称为褔田僧,是 给众生种福田的。我们出家弟子搭的袈裟叫田相衣,“田”是像种稻的田, 一块一块的。“相”是样子,叫田相。你想种稻,到稻田里去种,就可以 得到稻;你想种福,到福田里去种,就可以得到福。因为福田就在出家人 身上,男的,比丘;女的,比丘尼,都叫“福田僧”。
“是我所尊慈愍故。”因为僧宝是清净福田僧,僧宝是佛的弟子,能指导我们如法修行,所以我皈依僧。
把三皈依文讲好,再讲三皈依的重要,我们想信佛法,要受戒。出家 弟子,有出家弟子的戒律;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戒律。但是不能持戒 的,不能受戒,先受三皈依。你以为三皈依是最浅入门的佛法,这样解释就错误了。三皈依法,贯彻全部佛法的始终,都是皈依佛法僧三宝。
受了三皈依,你是在家弟子,进一步受五戒,还是先要受三皈依,叫五戒三皈依。你要是进一步受在家菩萨戒,还是先要受三皈依,叫菩萨戒 三皈依。你要是发心出家,男的受沙弥戒,女的受沙弥尼戒,也是先受三 皈依,这叫四戒三皈依。再进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也是 先受三皈依,这叫具足戒三皈依。你就知道释迦佛定的规矩,三皈依法是 贯彻全部佛法的纲要。
你受了三皈依,就是佛弟子,也称为三宝弟子,因为已经皈依佛法僧 三宝。没有受三皈依,你每天到寺院来烧香、拜佛祖,不是佛弟子,也不是三宝弟子。所以最前的规矩,必须受过三皈依,才能成为佛门三宝弟子。
佛门四众弟子各有其工作,出家二众,是住持三宝;在家二众,是护 持三宝,那是外护。有的受过三皈依,成为三宝弟子,应该护持三宝,为什么没有负责任护持三宝?因为他虽然受过三皈依,不了解护持三宝的道理,这就是传三皈依不太如法。
贰、五乘法
讲过三皈依,接著讲五乘法: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 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 讲人乘法,就是要保持人身不失,不要堕落到三恶道去。
一、人乘法
应该怎样修行?持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 不饮酒。前面杀、盗、淫、妄四种,叫四根本戒,佛有大慈悲心,众生不 能学高深的佛法,先跟你说浅近的佛法。但是佛有大智慧,不让我们佛弟 子用冤枉功,杀、盗、淫、妄四种,你将来学声闻、缘觉,也得守这四条戒;学权教大乘、实教大乘,也得守这四条戒,这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四根本戒你持得好,来生来世绝对转人,持一条戒、二条戒,也可以保持人身不失。人怎么有的寿命长,有的寿命短,有的富贵,有的贫贱,千差万 别,就是持五戒多少的关系。要是五戒一条也不能持,绝对堕落三恶道,人身失掉。所以要保持人身不失,最少要持一条戒、二条戒,但是最好能持五条戒。
下面将五戒分别说明:
(一)、不杀生:不许杀人,杀了人犯了根本戒,失了戒体,不通忏 悔。要是杀了畜生,不失戒体,可以求忏悔。你既然不杀生,除了不杀人, 也不许杀畜生,这是随著不杀人学习的。你本来是个五戒居士,国家的法 律制订不许杀人,你杀了人,不但犯佛的根本戒,也犯国家的法律。
(二)、不偷盗:不偷盗他人的财物,钱财、物品,包括诈骗盗、强 盗,都叫盗戒。这也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制定的,身为佛弟子,谁会偷、抢别人财物?
(三)、不邪淫:释迦佛度众生,先度众生出家。你看释迦佛家人, 除了老净饭王国王位交不出去,没有办法出家外,全家人都出了家。足见释迦佛度众生,本来是要度众生出家,但是众生的环境不能出家,才开方便收在家弟子。出家弟子要全断淫欲,在家弟子可以结婚,只戒邪淫,不 戒正淫。
(四)、不妄语:有的人没有听过戒律,用自己的分别心解释,认为妄语戒最难持:“我平常随便说了一句谎话,不是就犯了戒吗?”这是你没有听过戒律,戒律有轻有重。妄语戒,最不容易犯,因为佛制定的戒律, 你要是犯了大妄语戒,是不通忏悔;平常我们说的谎言,不实在的话,那叫小妄语,是可以通忏悔。
大妄语犯了不通忏悔,什么是大妄语呢?以凡滥圣,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先解释“以凡滥圣”,本来你是个凡夫,你滥充圣人。比方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决定生西方。你没有得到一心不乱,说你已经得到一心不乱。再解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比方你没有证得圣人的果位,说 你证得了阿罗汉、菩萨,这就犯了大妄语。
但是大妄语戒不容易犯,因为佛弟子没有证得圣人的果位,说这些大妄语作什么呢?犯大妄语必须具备二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你得存心骗人,有打大妄语的心。你没有存心骗人,打 了大妄语,也不犯根本戒。比如你精进用功得了相似的功夫,自己不以为 得了真功夫,这样说出来不算,因为你没有骗人的心。
第二个条件,你打大妄语,要人家相信。虽然你存心骗人,有打大妄 语的心,以凡夫滥充圣人。但是你说了半天,对方根本不相信,这样犯戒的缘不具足,也不犯大妄语根本戒。
我们平常解释的妄语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口与心违等,名为小 妄语。“见言不见”,你心里知道这个事情是我看见的,但是你口里说你 没有看见。“不见言见”,你心里知道没有看见,你口里说你有看见。“口 与心违”,口里讲出来的话,跟你心里知道的相违反。“等”是等于耳朵 不闻言闻,闻言不闻,就是口跟你自己的心相违反,说出来这些话就是小妄语,这可以求忏悔。
佛为在家弟子订这五条戒,含有特别的方便,你能受几条,受几条; 你受一条也好、二条也好、三条也好、四条也好,最好受五条戒,跟出家戒完全不一样。出家戒要受一起受,没有方便;在家戒有方便,看你自己的拣择,能受持哪几条,先受那几条,不能持的那条慢慢再受。
方以杀生为业,如杀牛、杀猪的,佛对于这种人,劝他先不要受不杀生戒,先受其他几条戒。这个人以偷盗为事业,当贼的,佛劝他先不要戒,先受其他几条戒。这个人以邪淫为事业,是个妓女,劝他先不要受不邪淫戒,先受其他几条戒。社会上做生意的人,不打妄语生意作 不好,劝他先不要受不妄语戒,先受其他几条戒。有的人饮酒成了嗜好,不饮酒简直不能活著,劝他先不要受不饮酒戒,先受其他几条戒。这是佛的大慈悲,开方便,在家任何人都可以受戒。
佛制定这五条戒,叫人乘法,中国孔子是人间的圣人,他所订的为人 标准有五常法:仁、义、礼、智、信,与释迦佛制定的五条戒相合。
第一、仁:仁是仁慈,就是慈悲,仁就是佛定的不杀生,有仁慈之心的人,怎么会杀生呢?
第二、义:义是正正当当的做人,就是佛订的不偷盗,你偷盗就不是 正当事。
第三、礼:礼是礼节,就是佛订的不邪淫,你犯了邪淫,就不合礼节。
第四、智:智是智慧,就是佛订的不饮酒,因为饮酒不能启发智慧。
第五、信:信是守诚信的人,就是佛订的不妄语。不守诚信的人,没有人愿意跟你往来。
这就是按儒教家讲,一个人不守五常法,不能叫完人,因为你的人格 不完整。不守持佛订的五戒,来生来世人身要丢掉。所以释迦佛订的人乘 法,和孔子的五常法一样,都是要保持人格,保持人身的法则。
问:你前面讲保持人身不失,要持五条戒,五条戒不能全部持,至少 要持一条戒、二条戒,才可以保持人身不失。但是社会上的人不全是佛弟子,他没有持一条戒、二条戒,怎么能转人呢?
答:这个道理要了解,杀、盗、淫、妄这四种罪过,叫性罪,本性是 罪过法、恶法。比如社会上的人很多,只有一部分人受佛戒,哪来这么多 人?这个人前生前世没有杀生,或者没有偷盗,或者没有邪淫,或者没有妄语,所以他今生能转人。又现在社会上好人有的是,一生没有杀过生命, 一生没有偷盗人家财物,一生不犯邪淫,一生不说妄语,虽然他没有受佛 的戒,来生来世一样可以转人。
(五)不饮酒:叫遮罪,遮是遮止。在世间法上说,饮酒不算恶法,也不犯罪。但是佛认为饮酒不好,特别遮止。是佛的弟子,想修行用功, 不可以饮酒。
第一个要义,因为酒是使人迷惑的狂药,一个人本来好好的,很清爽,但一喝醉就糊涂了,好像喝了狂药一样。你学佛要开智慧,喝了酒不但不能开智慧,连现在的一点聪明都给搅乱了,所以说:酒是智慧的敌人。这就是我们的本师不让佛弟子饮酒,因为饮酒以后智慧启发不出来。第二个要义,为保护前面四个根本戒,遮止不许饮酒。因为饮酒以后,昏神乱性,容易犯杀、盗、淫、妄四种罪过。
前面四个根本戒,统统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制定的,因为犯了杀、盗、 淫、妄四个根本戒,也犯国家的法律。有很多佛弟子受了三皈依,再劝他 受五戒,他不敢受。因为他没有听过戒,他依著自己的分别心分别,怕自 己不能持,不敢受。
再把佛法的纲要,前后连贯起来。你要受五戒,跟前面的三皈依有连 带的关系,三皈五戒,先受三皈依,再受五戒。后面五乘法的四乘,统统以五戒为根本,你要学天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不可以不守五 戒。所以杀、盗、淫、妄是四根本戒,酒戒是特别遮止的。你受五戒不许喝酒,能叫出家人喝酒吗?所以这五条戒,都叫根本戒。
二、天乘法
接著讲天乘法,就是十种善法,释迦佛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是不舍弃一个众生,要普度一切众生;大智慧,是不使众生费力走冤枉路。 皈五戒修,并不是修天乘法,前面三皈五戒用不著了。这个道理要记著,统统以三皈五戒为基础,再修十善法。
佛教讲有六道轮回,也讲五道轮回,五道也叫五趣,趣就是道。六道轮回就是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 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我们一个众生,死此生彼,像车轮转动一样,不 得休息,这叫六道轮回。五道就是把阿修罗道分开了,天有天修罗,人有人修罗,畜生有畜生修罗,饿鬼有饿鬼修罗,地狱有地狱修罗。
轮回
人间的修罗,像杀人的土匪、强盗都是。畜生的修罗,像老虎、狮子都是。饿鬼的 修罗,就是害饿鬼道众生的都是。地狱的修罗,就是害地狱道众生的都是。 总之就是把阿修罗道分开到五道去,阿修罗道没有了,所以叫五道。
佛教讲的天分三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又详细分九个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五趣就是五道,五道就是六道,讲六道轮回、五 道轮回,都在欲界里。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只有天道,没有其他 的道。五趣杂居地,就是欲界,六道或五道都在欲界里。
天分三界,有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都是享五欲之乐的天福,人道的众生也是享五欲之乐,但跟天上比起来,人间的乐就不算乐了。天上享受的五欲之乐叫妙五欲,不是人间可以享得到的。那众生怎么能生到欲 界天呢?得修十种善法。这六层天修了以后,你要是想生上二界天,再修 四禅八定。修四禅定,生色界天;修四空定,生无色界天。现在讲的天乘法,就是生欲界天的十种善法。
十种善法,是对著十种恶法讲的,恶法也叫恶业,善法也叫善业。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有善业、恶业,先说恶业有十种。十种恶业怎么造出来的呢?有三个造业的工具,就是我们的身、口、意。身体造的业,叫身业;说话造的业,叫口业;意就 是我们的心,由我们的心打的妄想,叫意业。身、口、意这三个法,会造恶业,也会造善业。
身体造的恶业有三种:杀生、偷盗、邪淫。
第一、杀生害命。
第二、偷盗财物。
第三、邪淫男女。 都是身体造的,叫身业。
口业有四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是说话造出来的恶业。
第一、妄言: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口与心违等。心里知道这件事而 且看见了,但是口里讲他没有看见,就是平常说的谎言。
第二、绮语:说不正当的话,它不是谎言,但是话不正当。
第三、两舌:他口里好像长二个舌头,喜欢斗构两头,说离间恩爱的话。譬如他见了父亲,就说他儿子很不孝顺;见了儿子,就说他父亲不慈爱,父子本来很融洽,他挑拨是非以后变成感情不好。以此类推,或者夫妇、兄弟相处。
第四、恶口:说些恶话,出口骂人,揭发人家短处,使人听了很伤心。
意业有三种:贪、瞋、痴,即贪欲心、瞋恨心、愚痴心。第一、贪欲 心,贪财、贪色,都是从我们的妄想心打的妄想;第二、瞋恨心,他看见 这个人,就动瞋恨,发脾气。第三、愚痴心,不知道正当的因果,打些错因果的妄想。贪、瞋、痴,就是我们的妄想心,不正当的坏思想,所以叫三种意业。
我们为什么会失掉人身,堕到三恶道去呢?因为身口意造了十种恶业是因,堕到三恶道里受苦是果,所以造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怎样能保持人身不失,前面讲过,一定要持五戒。身体上有三种恶业杀、盗、淫, 最粗最重。口业有四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把四种口业合起来, 就是妄语。杀、盗、淫、妄,四种根本恶业,再加不要饮酒,就是持五戒。
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所以你持五戒,能保人身不失,无法生天,因为你的意业不清净,身、口二业容易犯。你的身体怎么会造业呢?是由你的心想出来要造业。我们的口怎么会说话呢?是由你的心想出来要 说话。所以修行用功最重要是清净意业。意业不清净,身、口二业都不会清净。所以佛法是心法,修行用功要修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妄想心先清净, 心里不贪、不瞋、不痴,身、口二业自然清净。
十种善法,再分止恶、行善两种: 第一种止恶,止恶即是善。我的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我的口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我的意业,不贪、不瞋、不 痴。这十种恶业停止了,就是十种善业,这个善业叫止恶,是消极的善,恶事没有做,但是好事也没有做。我们佛弟子,无论出家或在家弟子,犯这种病的很多,他没有作恶业,这只是消极的善,没有利益众生。
第二种行善,不是停止恶业就算了,你还要去行善。
身业三种:
第一、不杀:我不但不杀生,要行“放生业”。我不吃众生肉,见了被杀的众生,还要救它的命放生,才是积极的行善。
第二、不盗:我不但不偷盗,还要行“布施业”。我自己的财物,要布施给别人。
第三、不淫:我不但不邪淫,还要修“梵行业”。梵是清净的意思, 要修清净的行门。
口业四种: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是止恶,不是不叫你说话,是叫你不说坏话,好话尽量说。古人有一副对联:“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佛从成了佛就开始说话,他说的话叫法,一直说到涅槃,不是不叫你说话,要说好话。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不妄言:我不但不说妄言,还要说“诚实语”。说最诚实的话。
第二、不绮语:我不但不说不正当的话,还要说“质直语”。说直接的话,心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
第三、不两舌:我不但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还要说“和诤语”。 人家起了纷争,我还要劝和。
第四、不恶口:我不但不说伤人的话,还要说“柔软语”。说人家爱听的话。
意业三种:
第一、不贪:我不但不贪,还要修“不净观”。为什么要贪?因为执 著身体是我,要观身体不净,把不净观修成功了,再不会动贪心。
第二、不瞋:我不但瞋恨心不起,还要修“慈悲观”。慈能与乐,悲 能拔苦,看到众生没有得到佛法之乐,我一定要讲经说法,给他得到法乐。 众生有苦恼,我要给他拔除掉。
第三、不痴:我不但不愚痴,还要修“因缘观”。观一切法从哪里生出来呢?外道总得推一个头,比方耶稣教说天主是上帝,上帝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不许问。因为那是真神,问了就是罪过,所以外道不讲理,压 迫人强信。佛教讲一切法从因缘生,缘起则生,缘散则灭,因缘一散,这 一种法就灭了,把大乘佛教因缘生法的道理研究通达,自然就对治愚痴邪见。
众生根机不等,有的人不愿意超出三界,了生脱死,他愿意生天。佛有大慈悲,你愿意生天,我有生天的法门,怎样能生天呢?你就修这十种 善法,就能够生天,这叫天乘法。
这是讲五乘法,人乘法,要守五戒;天乘法,要修十善。再讲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讲这些人乘法、天乘法作什么?你念佛,要接引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有的众生不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希望转人、生天。你不要舍弃众生,就跟这种众生说五戒、十善。
三、声闻乘法
中国话应该说闻声,因为印度话都是倒装句, 比方中国叫张先生,外国人叫先生张,所以按印度习惯翻成声闻,声闻就是闻声,闻到释迦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悟了道,叫声闻法。四谛法,就是 苦、集、灭、道,谛是真实不虚之理,苦、集,是世间法;灭、道,是出世间法。
第一、苦谛:苦是世间法的果。我们六道众生,身体是苦的果报,那是世间法苦的果,决定不虚,所以叫苦谛。
第二、集谛:集是世间的因。集就是烦恼,你要是生了烦恼造了业, 决定得苦果,那是世间法苦的因,决定不虚,所以叫集谛。
第三、灭谛:灭是出世间的果。灭是寂灭的灭,梵语涅槃,翻成中国话叫寂灭。寂灭是湛寂不动,那是出世间的果,决定不虚,所以叫灭谛。
第四、道谛:道是出世间的因。你要证得出世间的果,你得修道,道法是出世间的因,决定不虚,所以叫道谛。
四谛
下面再将苦、集、灭、道四谛法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苦谛:讲六道众生都是苦果,我们得一个人身就是受苦的,苦在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比如三苦,所谓:“苦是苦苦,乐是坏苦, 不苦不乐是行苦。”这就是得一个世间的果报,决定是苦,但是众生不知道什么是苦,不知道什么是乐,天天受苦不知道,叫愚痴;以苦为乐,叫颠倒。世尊见众生愚痴颠倒,所以叫众生为可怜悯者。《地藏经》开头佛 就说:“知苦乐法”,你看这四个字很浅显,以为没有高深的道理,不知 道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就是说的“知苦乐法”。我们人间的众生,是三善道的众生,按世间法说,是苦乐夹杂的果报,分三种苦:
(一)、苦是苦苦:人间的苦是生活不足,要吃饭没有饭吃,要穿衣服没有衣服穿,要住房子没有房子住,衣食住都不充足,所以这样受的苦 是苦苦。为什么苦是苦苦呢?因为我们得一个人身,就是一个苦果,衣食住都不充足,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二)、乐是坏苦:人间有衣食住快乐的享受,但是乐不久常,等到乐事坏的时候,比贫穷的人还苦。美国的前总统尼克森,因为政治因素, 不得不辞职。辞职后记者访问他:“辞职后感想如何?”尼克森回答:“好像从高山顶上,跌到山沟下面那么痛苦!”所以乐事坏的时候的痛苦,比普通人遭受的还痛苦,所以乐是坏苦。
(三)、不苦不乐是行苦:世间有不苦不乐的人,他有衣食住,虽然不是太多,也不会不够用,过著很平常的生活。佛告诉我们这叫行苦,行是迁流不息之义,世间法没有常住的。因为生命是无常之法,你认为不苦不乐很好,事实上没有很好,你活了一天,生命就减少一天,所以不苦不乐是行苦。
第二、集谛 :集是烦恼集聚起来,因为身口意三业,造的烦恼无量无 边,集聚起来力量很大,它能招感苦果。所以你懂得集谛是世间法的因, 就知道佛说法的哲理,不同于外道,也不同于凡夫。外道说:人是上帝造的。凡夫说:人是阎罗王派来的。佛说:人是烦恼招感来的,所以集谛是世间法的因。
第三、灭谛:就是梵语的涅槃,但不是佛的涅槃,是阿罗汉的涅槃。声闻乘翻成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最高四果阿罗汉,了生脱死, 超出三界,脱出轮回,证得涅槃就是寂灭的灭,他证得生死了脱,没有苦了,所以灭是出世间法的果。
第四、道谛 :众生能超出三界,了生脱死,证得寂灭的果,他修的什么道呢?声闻乘修三十七道品。《阿弥陀经》上提到的五根、五力、七菩 提分、八正道分,加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起来是三十七个法。 他修三十七道品的道,一定能证得声闻乘的涅槃,所以道是出世间的因。
苦、集、灭、道,是世间、出世间的二种因果。因果之法,是先有因 后有果,四谛法为什么先说果,后说因呢?因为果法易见,因法难明。佛初转法轮,先说四谛法,说苦是世间的果,因为人就是个苦果,凡夫容易看见。再说集是世间的因,说人是由烦恼的因招感来的,但是烦恼凡夫看 不见,不容易了解。说灭是出世间的果,佛证得涅槃就是个证明,大家容 见,所以为度凡夫,先说果后说因。 易看见。佛如何修成的呢?修道。说道是出世间的因,但是修道不容易看见,所以为度凡夫,先说果后说因。
佛成道之后,最初转法轮,就是说的四谛法门,所谓三转法轮、度五 比丘。㤭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这五个就是悉达多太子离家出走要出家,他父亲派这五个人去追太子,并下一道严厉的命令: “你们一定要把太子追回来,如果不能追回来不要见我。”此道命令逼迫他们一定要把太子追回来,后来他们虽然追到太子,可是太子坚持出家不肯回去,所以他们也不敢回去见国王。于是这五个人跟悉达多太子一起到雪山修苦行。其中有三人因为不能受苦,离开悉达多太子,到鹿野苑修行。 另二人继续修苦行,后来悉达多太子觉得苦行不是究竟法,离开雪山到尼连河洗澡,受牧女之供之后,坐到菩提树下打坐。这二人以为悉达多太子退了道心,也离开悉达多太子到鹿野苑修行。所以悉达多太子成佛时,这五个人并不在身边。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到阴历腊月初八晨起,天将亮未亮 之时,看见东方升出一颗明星,忽然间大澈大悟,悟了佛道,这叫“夜睹明星成正觉”。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后有神通,他观察到这五个人的善根成熟,所以到鹿野苑要先度这五个人。这五个人看见世尊走来,前面三人因为没有继续与佛修苦行,生惭愧心,不敢迎接佛。另外二人以为佛没有继续修苦行,心里看不起,不肯见佛。但是释迦牟尼佛有威德势力,这五个 人不由自主站起来迎接他。释迦佛跟他们说:我已经得道,要度你们,现在给你们说四谛法,这叫三转法轮。
第一、示相转:“示”是开示,“相”是相貌。将苦、集、灭、道的 相貌说出来。“此是苦,逼迫性。”“此”是指世间的果报法。世间的果 报法都是苦果,它能逼迫你的身心受苦,所以有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苦是从烦恼招感来的,你造了业,一定招感苦果,所以世间的集谛, 有招感的力量。“此是灭,可证性。”你想解脱苦,一定要证得寂灭,你 证得寂灭就没有苦了,所以寂灭是可以证得的。“此是道,可修性。”要证得寂灭,你得修道,有三十七道品,那是可以修的道。
佛度五个比丘,示相转,第一个开悟的是㤭陈如,他是善根成熟的人, 一悟,即修即证,悟了理就修道证了阿罗汉。示相转,只有其中一个人得道,还有四个人未得道,再说第二转。
第二、劝行转:“此是苦,汝应知。”佛说世间法都是苦果,你应知 道。“此是集,汝应断。”苦果是由烦恼招感来的,你不应该起烦恼再造 业,应该把烦恼断掉。“此是灭,汝应证。”寂灭是不生不灭之法,你应 当证得。“此是道,汝应修。”要证得寂灭之果,你应该修三十七道品。 第二劝行转,又有二个人开悟得道,佛再说第三转。
第三、佛证转:释迦佛拿自己作证明,“此是苦,我已知。”世间法的苦果,我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断。”贪瞋痴烦恼三恶业,我都已 经断掉。“此是灭,我已证。”寂灭之道,我已证得。“此是道,我已修。” 三十七道品我已经修,我是过来人,而且得了道。第三佛证转,最后二人又得道,把这五个比丘都度成阿罗汉。这时候世间才三宝具足,悉达多太子成佛,是佛宝;佛说的四谛法门,是法宝;五比丘都得道出家,是僧宝。
这是讲声闻乘法,苦、集、灭、道,把它总结起来,就是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第一、知苦,你不知道苦,没有学到佛法。
第二、断集, 你不发心断烦恼,也没有学到佛法。
第三、慕灭,你要仰慕寂灭之果,好发心修道。
第四、修道,你不修道,只有仰慕寂灭,也没有用。
再讲到我们念佛,一定知道世间法是苦的,苦是由烦恼来的,所以要 断烦恼,就得修道。声闻乘的三十七道品,我们不容易修,所以释迦佛开一个殊胜方便法门,你念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烦恼就能断尽,道也能修好,苦也了脱,寂灭自然证得。
四、缘觉乘法
接著讲缘觉乘法,梵语辟支佛,翻成中国话叫缘觉,“辟支”是缘,“佛”是觉。缘觉是观想十二因缘法而觉悟。
缘觉与声闻有何不同呢?二种都是小乘圣人,声闻是小乘人中的钝根人,所以分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得四果才能了生死,出三界。缘觉是利根人,一悟道就了生死,出三界,所以缘觉不分四果。声闻 观想人身的苦果,是由三界以内的见惑、思惑,这两种烦恼招感来的。缘觉高深一步,观想到见惑、思惑这两种烦恼,是由无明来的。 无明就是无始以来的烦恼,因此缘觉观想到十二因缘法而觉悟。
十二因缘,亦名缘起,亦名缘生,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 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种。这十二个法为何叫因缘呢?因 为第一个法是因,第二个法是助缘,第二个法是第三个法的因,第三个法是第二个法的助缘,谓之因缘,这样三世因果不断。
第一、无明:分三界以内的无明,三界以外的无明。缘觉虽然是利根, 观想到无明是生死的本因,但是他观想到的是三界以内的无明。下面有十 二种法,都是以无明为因。谁是无明的因呢?没有比无明再前了,无明叫无始,无始就是没有个开始,往前推不出个头来,叫无明。
十二因缘
第二、行 :由第一个“无明”,攀缘到第二个“行”。行是行动,就是造业,由无明这个烦恼,就造业,叫行。
第三、识:由第二个“行”,缘到第三个“识”。人是由过去无明缘 行造的业,就来投胎。最初投入母胎的那个神识,叫识。
第四、名色:由第三个“识”,缘第四个“名色”。名色,就是投到 母胎里面有心、有身体,“名”指心,心是无形无相的法,所以只有其名。 “色”是投入母亲肚子里生了一个胎,就有了色法身体,合起来叫名色。
第五、六入:由第四个“名色”,缘第五个“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受了胎,六根在母亲肚子里已经长成了,叫六入。
第六、触:由第五个“六入”,缘第六个“触”。小孩子怀胎十个月圆满出生了,由一岁、二岁、三岁到四岁为止,这时候小孩子只知道接触外境,但是还分不太清楚哪一个境界是受苦的境界?哪一个境界是受乐的境界?所以叫触。
第七、受:由第六个“触”,缘第七个“受”。受有领纳外境的功能, 由五、六岁的小孩越长越大,长到十二、十三岁为止,他就能领受外面的 苦乐 第 境界,所以叫受。
第八、爱 :由第七个“受”,缘第八个“爱”。小孩从十五岁以后到 十八、九岁,知识越来越加强,感情越来越丰富,他就生了爱著之心,苦 的境界他不要,对于乐的境界爱染不舍,所以叫爱。
第九、取 :由第八个“爱”,缘第九个“取”。取,是要取得,因为 他爱就要取为己有,比方从二十岁以后,男的爱女的,他要把女的娶过来; 女的爱男的,她要嫁给男的。爱一切物品、钱财,由爱而取,要取为己有,所以叫取。
第十、有 :由第九个“取”,缘第十个“有”。有,就是他要取为己 有,要行动;一发生行动,造了业就有了生、死,所以叫有。
第十一、生 :由第十个“有”,缘第十一个“生”。你今生造了业, 来生一定来受生,所以叫生。
第十二、老死 :由第十一个“生”,缘第十二个“老死”。有了生, 一定要老、要死,所以叫老死。
观察到十二因缘,由过去的“无明”缘“行”二个因缘,是过去世的因。
现在从最初投胎的识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所以“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个法是现 在世的果。 “爱”缘“取”,是现在的惑,等于过去的无明一样。因为世间法本 来没有可爱的,他要认为可爱。既然没有可爱的,一切世间法本来是空的, 他要取为己“有”,这就是起了迷惑,不应当爱而爱,不应当取而取,迷惑就造了业,因此“爱”、“取”、“有”这三个就是现在世的因。 由现在世的因,接未来世的果,由“爱”、“取”、“有”这三个因 缘,就有了未来世的“生”;有了未来世的“生”,就有了未来世的“老”、 “死”。“生”、“老”、“死”,就是来生来世的果。由这十二个因缘,而流转生死,三世不绝。
缘觉人观想到十二因缘,流转生死,怎样能了生脱死呢?他要还灭,“还”是回还回来,把十二因缘“灭”掉,就了生脱死,这叫由流转再观 想到还灭。还灭,他想到十二因缘的生死,由无明为本因,所以要了生脱 死,先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没有无明,不起惑就不去行动、不业了。过去这二个因没有了,谁来投胎呢?所以“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 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先把无明灭掉,往 下一个一个统统灭掉,十二因缘统统灭掉没有了,他就了生脱死,证得缘觉。本来无名缘行,流转下来,把它还回去,从根本上把无名灭掉,十二 因缘就没有了。这是讲缘觉乘法,是观想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再讲到我们用功修行上,讲十二因缘,过去的无明缘行,我们作不了主,那是前生前世,多生多劫的事,我们没有办法。今生今世,由最初一念投胎到出胎,我们也作不了主,它是由过去的因,得现在的果。
现在能作主的,我们要注意,就是爱、取、有这三个因缘,你不要动 贪爱心。《圆觉经》上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生死从哪里来的呢? 现世就是从爱心来的。世间法哪有可爱的?一爱就是迷惑,既然一切法皆 是空的,没有可爱的,你还取个什么?比方你觉得钱财可爱,要取为己有。 有了二万,还想有三万;有了一百万,还想有一千万;有了一千万,还想 有一亿,没有没了,贪心越来越大。等你一口气不来时,这些钱财能带走 吗?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纵然让你活到一百二十岁,寿命到了,你所贪爱、所取有的东西,都拿不走。你造了一身的业,跟随著你来生来世受报,这个地方要觉悟。
再讲到我们念佛的十二因缘,缘觉的观想要还灭。先灭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无明灭了,下面的十一个因缘都灭了,生死了脱了。但是我们在娑 婆世界修行想了生脱死,要灭除无明,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阿弥陀佛发四十八个大愿,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生死。释迦佛看到这个大的利 益,告诉我们有这个殊胜的方便法门,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无明自然灭掉,十二因缘自然灭掉,生死自然了脱。所以这一 句阿弥陀佛要好好地念,要念到西方极乐世界才成功。
五、菩萨乘法
接著讲菩萨乘法,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略译菩萨,翻成中国话叫觉有情。“觉”是佛的觉道,“有情”是一切众生。
五乘法:人乘法,想来生转人;天乘法,想来生生天,都是自已得利 益。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观察到三界以内生死之苦,要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也没有想到度众生,所以前面四种都是属于自利的法门,所以叫小乘法。
菩萨乘法,则属于利他法门,修行用功跟前面四种一样,不同的是菩萨是为度众生修行,发心不同,按现在说,就是出发点不同。人乘法,修菩萨乘法,修六度法门,“六”是六种法,“度”是度脱五戒;天乘法,修十善;声闻乘法,修四谛法;缘觉乘法,修十二因缘法。 烦恼。依著这六 种法门来修行,不仅能度脱六种烦恼成就菩萨道,也能使一切众生成佛。
这是佛有大智慧,他观察众生的烦恼无量无边,但是有六种烦恼最障碍佛道,所以就定出来这六种法门。等于一个名医,检查出来众生身体上有这六种病最严重,就应病予药,先把这六种病治好,其他的病也就随著痊愈。
菩萨慈悲 (2)
六度法门:
第一、布施,度悭贪。布施是个法门,布施法门能度脱悭贪烦恼。众生的烦恼很多,以贪、瞋、痴三种为根本,一切烦恼都是由这三种生出来的,所以叫根本烦恼。第一个贪烦恼,是根本中的根本,你想成佛,非得 把贪烦恼断掉;你想度众生,得度化众生断掉贪烦恼。所以贪烦恼上面加 一个悭字,叫悭贪烦恼。“悭”是悭吝不舍,自己有了钱财,不肯舍给别 人。“贪”是贪图,不但自己的钱财,不肯舍给别人,别人的钱财还要贪 图为己有,所以贪烦恼比悭烦恼更重。
布施,布是普遍,施是施舍,你要把自己的钱财,普遍的施舍给一切众生。或许你会问:“世间这么多人,我怎么有那么多钱财,普遍布施呢?” 发心是这样发,你有多少钱财,布施多少钱财。发心要平等,不要拣择, 布施给姓张的,不布施给姓李的。菩萨心是普遍、平等布施,就是你布施 钱财的时候,要随力随分。人家的钱财我不贪图,自己的钱财还要舍出去, 所以布施度了悭烦恼,也度了贪烦恼。
释迦佛给我们拣择贪烦恼有五种:财、色、名、食、睡。你要是动了这五种贪心造了业,就要堕地狱。所谓: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堕地狱是贪图这五种堕下去的。按生死的根本是色,色是指男女之色, 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五欲为什么把财列为第一呢?因为钱财是资生之 具,资养生命的东西,离开钱财,简直不能活著,所以贪财的心比贪色的 心还普遍。所以断烦恼,要先断贪财的烦恼,这样就应病下药,把悭贪病 对治掉了。
问:要钱财多,才可以布施给别人,我的钱财还不够自己用,怎么能 行菩萨道呢?
答:这是你要先发心,有了钱财,就要布施;如果没有发这个心,钱财越多越悭贪。比方这个道场要装佛像需要钱,你的钱财虽然不宽裕,买 菜可以节省一点,出几个钱随喜功德。不发心的人,纵然有新台币一千万、 二千万,甚至财产上亿,他一文钱也不出。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晓得如何修行。
道源还没出家的时候,看见一个讨饭的老太太,在我的家乡平常都吃馒头。老太太来讨饭时,大家都给她一个馒头,每讨一家给一个馒头。这个老太太食量很小,吃一个馒头就饱了,她讨了二个馒头,就把多的一个 给别的讨饭的人,大家都说老太太是个好人。后来我学佛以后,懂得菩萨 道,才知道这个老太太就是在行布施法门。
第二、持戒,度毁犯。我们众生愚痴成性,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善法? 拣择不清楚;释迦佛有大智慧,他给我们拣择清楚,你要想上求佛道,下 化众生,先不要做杀、盗、淫、妄四种恶法。不管是否受戒,你做了四种 恶法就要堕地狱,因为这四种是性罪,本性是恶法,它是顺我们众生的烦 恼性,多生多劫都有这种习气。
(一)、杀生害命:一个小孩子看到地上爬过来一只小动物,那只小动物并没有害他,他走过去一脚就把它踩死,这都是顺烦恼性,前生带来 的杀生习气。
(二)、偷盗财物:一个人如果没有饭吃做贼,可以原谅他。其实不 然,他有饭吃,也偷东西。所以偷盗财物,也是多生多劫带来的习气。因 为偷属于贪烦恼,凡夫有占便宜的心,总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所以 犯偷盗戒。
(三)、邪淫男女,在家弟子可以结婚,正淫不戒,但是除了正式夫 妻之外,干犯男女,都犯邪淫。他为什么要犯邪淫呢?因为淫欲是生死的 根本,也是多生多劫的习气,男的爱女的,女的爱男的,就犯邪淫戒。
(四)、妄语骗人,按戒律犯大妄语,以凡滥圣,不能通忏悔;小妄语,口与心违,可以通忏悔。但是我们犯大妄语的机会很少,都是犯小妄语,这也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不知不觉就说出谎言骗人。
你看国内社会新闻,或者世界的大新闻,所做的都是杀、盗、淫、妄 四种恶业。杀、盗、淫、妄是四根本戒,在家弟子还有六重、二十八轻的 菩萨戒,也是以这四种为根本;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戒,也是以杀、盗、 淫、妄这四种为根本戒。
第三、忍辱,度瞋恚。瞋是瞋恨,恚是恚怒,就是动瞋恨心发脾气。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要是讲生死的根本,贪烦恼是根本的根本,但是比较起来,瞋恨烦恼的势力最大。因为瞋恨烦恼一起来,它会把功德破坏, 所谓:“瞋恚火能烧功德林”,我们做一件功德,等于种了一棵树,做的功德很多,就成了一片功德林,但是瞋恚一起来,像火一样,它能烧功德林。修行用功,瞋恨烦恼要严格防护,因为贪烦恼起来很慢,还能控制住; 瞋恨心一起来,像猛火一下就烧起来,没有时间让你去控制它。
那么怎样能降伏瞋恚烦恼呢?用忍辱法门,忍是一个功夫,辱是一个境界。侮辱的境界叫逆境,就是不顺的境界。对方来一个人,他对不起你, 嫉妒、障碍你,甚至当面骂你、打你,这侮辱你的境界现前,一般人要报复他,心里想:“你会嫉妒,我不会嫉妒吗?”“你会骂人,我不会骂吗?” “你会打人,我不会打吗?”这样起报复心,是普通的凡夫,不是谈修行要断烦恼的人,因为你跟人家对骂、对打,还能用功吗?所以辱境现前,忍耐就是你的功夫。辱境的功夫,最高的理论,一切皆空,他侮辱我,我相本空,他侮辱谁呢?根本就没有一个我,他骂谁、打谁?我相空了,人 相也空了。对著我,才有人相,既然没有我,侮辱我的人也是空的,总名字就是众生相空,这是最高的理论。但是说很简单,我们用功不到这个地 方,我相空不了,人相也空不了,还是要动瞋恚心,怎么办呢?还有一种 方便的方法,把自己的身份提高,你心里作观想:“我是发菩提心、行菩 萨道的人,不能跟众生一样的见识。”侮辱我的人不了解佛法,好像一个小孩,小孩骂我二句,我能跟小孩对骂吗?小孩打我二下,我能跟小孩对打吗?你把自己的身份提高,就容易忍耐。
第四、精进,度懈怠。懈怠叫懒惰,也叫放逸。我们众生对身心之相 执著得很厉害,身体稍微有一点累,就不愿意再用功了;心里稍微觉得不 舒服,就不愿意再用功了。你要晓得懈怠属于烦恼,非勇猛精进,不能行 菩萨道,菩萨道行不好,怎么能成佛呢?所以一定要把懈怠烦恼对治掉,菩萨道才能行圆满。
我们行菩萨道,要说法度众生,你看释迦佛成了佛就说法度众生,有人说:“我没说法,是因为佛法难懂,自己不懂,怎么说法度众生呢?” 这就要问你自己,是不是精进地学?从小学开始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要 十六年。你再没有智慧,要是天天学佛法,学十六年还不会讲吗?结果从年轻就学佛,到头发白了还不会讲,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精进,一天推过 一天,一年推过一年。
再说到我们念佛需要忍辱,诸位都是在家信徒,家庭里不见得全家都 信佛。你要来念佛,家人不高兴,说一些不好听的话,给你一个侮辱,你不能忍,佛不要念了。你到念佛堂里来,应该都是好人,但也是凡夫。碰巧有一位说话不顺你的耳朵,觉得念佛堂里也不清净,不要来了,这都是不能忍辱,就要发脾气,这样念佛也念不好了。
第五、禅定,度散乱。梵语禅那,翻成中国话叫静虑。静是静下来,就是定的意思。但是静下来用功,都要以禅定为基础,因为我们无论修哪一种法门,先要把散乱心静下来。古时候的大德把中国的定字带上,这是 梵华并举,梵是梵语,华是华言,梵语与华言并举起来,叫禅定。
禅定度散乱,因为散乱是修行用功最大的一个烦恼。你要用功修行, 一起散乱心无论什么功,统统修不好。散乱就是妄想,我们最初当凡夫妄 想还单纯,流转生死的时间越长,妄想越多。你要是不用功,不知道什么是妄想,一用功才知道什么是妄想,而且越用功妄想越多,那真是打闲岔呢!
禅宗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以后,第一代祖师是迦叶尊者,第二代祖师是阿难尊者,代代相传,一直到第二十八祖是达摩祖师。因为达摩的法缘在中国,所以他在印度是禅宗的第二十八祖,到中国来就是禅宗的第一祖。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中国佛法不明白禅宗的道理,所以他讲 法没人听,就到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面对著一块大石头打坐九年,叫面壁九年。这时候中国有一位慧可法师,到嵩山少林寺亲近达摩祖师,但是达摩不说法只是打坐,慧可当他的侍者一直当了九年。有一天夜晚下大雪,雪越下越大,积高至腰那么深。达摩祖师坐在那里不觉得冷,但是慧可冷得受不了,自己生惭愧心,他心里想:“自己为生死大事来亲近师父,这 么多年没有学到什么法,下大雪冷得受不了,恨自己修行没有成就。”于 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把左手臂斩断,这叫断臂求法。起先是下大雪 冷得受不了,这时候把手臂斩断不冷了,却疼得要死。慧可不得已求达摩祖师:“弟子心里不安得很,求祖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看到弘法的机 缘成熟,就开口说法:“将心来,与汝安。”“将”是拿来。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觅”是寻觅,“了”是究竟。 我寻觅我的心,究竟不可得,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是个妄念,它没有本体自性,怎么能拿来给达摩祖师安。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已经给你安好了。慧可听到这句开示,忽然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接二祖的祖师位。讲这个公案,是说明中国禅宗不是修禅定,叫 参禅,参是参究,有了问题,追这个问题,就是拿这个功夫历代传下来, 所以中国的禅宗叫参禅,不叫禅定。
修禅定,先要坐下来修,坐下来怎样坐?盘腿怎样盘?手印怎样结? 眼睛怎样闭?鼻息怎样调?都有一定的规矩。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懂得规矩的人太少,甚至把邪魔外道的方法,当成修定的方法,那真是害人。天 台智者大师著了一本《小止观》,如何调身、调息,说得很清楚。还著了 一本《六妙门》,有六种修定的方法,都是不可思议的妙法。《小止观》 和《六妙门》出版时合印在一起,薄薄一本,先研究完《小止观》,再研 究《六妙门》,初机的人读此书不会走错路。调身、调息、调心调好了, 接著你修六妙门,第一个妙门名叫数息观,数鼻息怎么叫妙呢?从一数到十,不数十一、十二。不数双,数单。数单,先数出,不数入,就是入气 不算,只数出气,默默地记数,从一数到十,一个来回的数,等你数清楚, 散乱心对治掉了,同时不会起昏沈,所以叫妙门。
再说到我们念佛需要修禅定,你一边念佛,一边起散乱心,所以你初 用功念佛的时候,自己觉得怎么越念佛,妄想越多呢?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功夫进步,因为你不念佛的时候,心时时在打妄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妄想?等你念佛了才观照出来妄想,等于屋子过去没有点灯,满屋的垃 圾自己看不见。等到打开电灯,才看见屋里的垃圾真多,这不是你念佛了 以后才增加的妄想,是你原来就有那么多的妄想。那么你还是用念佛来对 治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了,瞌睡来了,你坐在那里以为在念佛,实际 在睡觉。所以以禅定为基础,修到不打妄想,不起昏沈再念佛,那念一句就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第六、般若,度愚痴。般若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智慧。般若为什么 不翻成智慧呢?因为社会上的人讲智慧,是指这个人很聪明,很有学问。 佛法的智慧不是这样解释,过去的祖师翻译经典有五种不翻,其中一种叫 生善不翻。因为把般若翻成智慧,恐怕与社会上所称的智慧相混淆,不仅 使佛教的善法生不起来,还会起障碍。 世间法所称的智慧,在佛教这种人叫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辩才的 聪明。学佛法有八种障难,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比方社会上有学问的大学教授,到佛堂来听讲经的很少。因为认为来听法师讲经,会把他的身 份贬低,堂堂一位大学教授,怎么还来听法师讲经呢?所以这是世间的智慧生了障碍。辩才的聪明,更是障道因缘,你说的是正理,他偏要说歪理, 他的嘴巴很流利,你讲不过他,所以他永远不会学佛法,这更是一种障碍。 佛教讲的般若是度愚痴的,什么叫做愚痴呢?在佛经上列出标准有种:第一、不明因果,第二不知佛理,这两种都叫愚痴人。
不明白因果,根本就不知道佛理,因果为什么不容易了解?因为世间法的因果有三种,不明白三种因果,就不懂世间法的因果,反而认为讲因果的人是迷信,不但自己生障碍,还要毁谤三宝。世间法的三种因果:一、 现生报,二、来生报,三、多生报。现生报,是现世造的因,现世得了果报。比如现生做了好事,现生现世得了好报应,大家认为因果应该是这样的报应,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这样。比如有一种人在社会上做的都是善事, 大家公认他是个好人,但是报应不好,甚至连生活都不容易维持,因此大 家就不相信有现生报,不相信善因有善果。相反的,有一种人作恶多端, 什么坏事都做。然而却发大财,生活很富裕,住豪宅,开名车。大家都公认这是个坏人,怎么能享这么大的福,哪里有因果报应?因此认为因果报应是迷信。
讲到现生的因果因为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可以讲清楚。我们学佛法要诚实的相信因果,不管生活好过、不好过,要推到前生前世的果报。所以要是好过,生活越来越顺利,那是自己前生前世做了好事,应该得的果报,不要放逸,要上供三宝,下救众生。得到不好的果报,那是自己前生前世 培的福报不够,自己要安心忍受。
再讲到我们念佛,《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可以少”就是一定要多。“善根”是念佛,属于因;“福德” 是六度万行,属于缘。你们每天好好地多念佛,就是多种善根为因;随自己的力量,多做六度万行,能做到的就做,多培福德就是缘。那么善根的因多了,福德的缘多了,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接下文是 道源长老讲因缘果报的公案,第一个是安世高法师把在广东所欠二条人命偿还清,到第三世才来中国弘扬佛法;第二个是小孩现生短命转长命,予省略。
我们的本师世尊成佛亲证实相妙理,他要说给众生听。但是诸佛以平等为性,众生的根机以差别为性,要是直接说诸法实相,怎么说众生也听不懂。所以佛得权巧方便,应机说法,广开八万四千法门,把它归纳起来有两种法门,一种是空门,一种是有门。为什么要说空呢?因为众生执著 有,佛才跟众生说一切法空;因为众生执著空,佛才跟众生说一切法有。 这是说明“实相无相、无不相”之理,无相,就是空;无不相,就是有。 但是众生执著成性,听见佛说空,就执著佛法是空的;听见佛说有,就执 著佛法是有的,这样众生没有了解佛说的空,是真空,就是“实相无相”; 佛说的有,是妙有,就是“实相无不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如变戏法变出来的,那是如幻有。认为佛说 的有,就是众生的有,这样就随著听的法去执著,根本还是不了解佛法。闻见空,执著一个空;闻见有,就执著一个有。佛在《金刚经》曾经喝斥过:“不可执著法,不可执著非法。”你执著法,就执著了有;你执著非法,就执著了空。这都是浅解的人,不解佛法。 狂解的人不是执著有,是执著空。他听说一切法空,认为没有佛道可 成,没有众生道可度,以为他懂了,偏到空那一方面。这种人叫“豁达空”, 就是一切不在乎的性格,既然没有烦恼可断,没有生死可了,没有佛道可成,没有众生道可度,所以他不要修行。永嘉禅师证道歌说:“豁达空, 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莽莽荡荡”,就是冒冒失失。“招殃祸” 是要招灾招难。豁达空的人,以为一切烦恼、生死都空了,菩提、涅槃也 没有了。他把因果都给拨掉,认为没有因、没有果。但是因果是天然的法 律,不是你说没有就没有,你冒冒失失,胡作非为,是要招灾招难的。
所以古来大德说:“宁教执有如须尔,不教著空如芥子。”这句大意是说:虽然不知道妙有之理,但是他相信因果,执著有没有大错。“宁教 执有如须尔”,你宁可执有,执著得很厉害,像须尔山那么大,因为你相信因果,不会走错路。“不教著空如芥子。”“著”是执著,“芥子”是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就是不教你执著一点点空,因为你把因果拨掉,将来要招殃招祸。
叁、一乘法
圆教是一乘法,在哪一部经讲的呢?翻译到中国的佛经中,有两部经:一部是《华严经》,一部是《法华经》,这叫一乘法,属于圆教的经典。
天台宗把前面这两部经再分判,认为《法华经》最圆,所以天台宗依著《法华经》修。天台宗怎么修一乘法呢?以诸法实相为所观之境,以空 假中三观为能观之智。成佛证得诸法实相之境界,就是实相妙理。实相妙 理上面冠上“诸法”二字,是因为实相遍于一切诸法,实相就在一切诸法上证得。诸法实相是天台宗修行要证得的最高境界,怎样证得诸法实相? 先修次第三观,再修一心三观。次第三观,先修空观,观一切诸法皆空。 一切诸法观空了,再修假观,众生眼见一切诸法,怎么会空掉?因为这一切诸法,皆是假名假相,如幻而有,这叫假观。修成了假观,再会归中道 修中观,不偏于空,不偏于假,这叫次第三观。次第三观修成了,再把它 圆融起来修一心三观,修观想是用一个心修的,修的即空即假即中,一心具足三观。一心三观修成功,就证得诸法实相,成了实教的佛,那才是真实的佛,这就证得一乘法。
再说到我们念佛,究竟是属于权教大乘,还是实教大乘呢?是属于菩 萨乘权教大乘。怎么知道呢?佛经上有说过,我们生到极乐世界,要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这就是在娑婆世界,念佛是求生极乐世界,佛的智慧还没有开,怎么没有开呢?因为没有闻到佛乘法,佛乘就是一乘法。要等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你说的是一乘法,你顿时开佛的智慧,就是实教的智慧。这就证明念佛法门,是权教大乘;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才能转为实教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