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如一般所说的,是缺乏历史的国家,确实的年代数据可说几乎完全没有,因此要撰写《印度佛教史》的确很勉强;但因为就历史的发展去理解印度佛教是很重要的,所以有必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达成这个计划。

明治时代以后,不论在日本或在西洋,印度佛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历史研究的成果也不在少数。基于这些成果,而有印度佛教史、印度哲学史、印度精神史、印度思想史等书籍出版。本书试图效法这些前贤,以至今为止的印度佛教研究成果为依据,尽可能试着就历史的发展来叙述印度佛教。所述虽然尽量顺从学界的定说,然而未成定说的问题也不少,例如“佛灭年代论”等即是。若依锡兰(编者按:今斯里兰卡的旧称)的《岛史》等史籍,部派教团的枝末分裂早在阿育王以前就已经结束;即意味着阿育王是部派佛教割据时代的人物。相对地,若依北传佛教,则是阿育王即位以后部派才产生分裂。这并不只是“阿育王是在部派分裂之前或之后出现”的问题而已,而是会使得对当时佛教教团发展史的看法因此而完全改观。在本书中,著者随顺能合理理解佛教历史发展的年代论,然而因为这并不是定说,所以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其他看法成立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在印度佛教中,像这样的问题并不在少数,因此要编纂标准的印度佛教史可说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并举异说似乎也是方法之一,但本书则顺着著者自认妥当之说,而呈现单一的佛教史。不过因为本书是概论书,所以避免一一论证本书所采用的论据。作为论述根据的经论文章的出处,也以括号中的《大正大藏经》的卷数与页数,或巴利圣典学会(P.T.S.)发行的巴利圣典来表示,或者也有标示作为叙述典据的学者成就,但这样并不能全部网罗殆尽;有不少地方是为了初学者研究之便而标示的。

本书原本是打算写到日本佛教为止,因此以简单的叙述与列出参考书的方式来撰写,但时值东京大学处于大学学运期间,时间并不规律,而无法顺利掌握全体的平衡,结果在撰写之中,仅是印度佛教史就分为上下二卷,而放弃了中国佛教史、日本佛教史的撰写。印度佛教史的叙述方式也有前后不一贯的地方,不过本书致力于两点:以流畅而连贯的流变来掌握印度佛教史,及希望本书成为初学者也能理解的平易近人的佛教史。因此关于自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教团史的展开、初期大乘佛教兴起的情形,或大乘诸经典的内容等,给予比较详细的说明,而关于部派佛教的教理、中观派、唯识佛教,或如来藏思想等,也着力于平易近人的说明。所以龙树以后的佛教叙述的分量增大,而将这些作为下卷。

本书的完成,当然蒙受至今为止的诸学者的恩惠,但无奈的是,印度佛教史相关的研究成果太庞大了,著者理解所得的也只不过是这些成果的一小部分而已。想必本书在内容上也有意想不到的错误,但愿能得到读者的指正,让此书尽可能近于完善。此外,对有关本书的完成,长期给予著者督促鼓励的春秋社神田竜一先生,及在出版上给予关照的日隈威德先生,于此谨致上诚挚的谢意。

平川 彰 识

一九七四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