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經即《大般若經》中之第五百七十七卷。前後共有六種譯本,互有詳畧。最通行者爲羅什譯本。唐初玄奘譯本,即《大般若經》中所抽出者。〇《涅槃經》曰:‘譬如金剛,無能壞者,而能碎壞一切諸物。’〇無著云:‘金剛難壞。’又云:‘金剛能斷。’〇《三藏法數》二:‘金剛者,金中最剛,故云金剛。’〇《智度論》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爲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〇《大乘義章》十二:‘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爲度,亦名到彼岸。波羅者岸,蜜者名到。’〇《六祖壇經》云:‘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絶,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若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説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竺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〇按:此岸,是輪迴生死之苦地。彼岸,是諸佛清浄之樂土。言以最堅利之智慧,渡生死海而到彼岸也。〇般若音鉢惹。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無錫丁福保仲祜箋註

十六國時,姚萇建朝號曰秦,故曰姚秦。〇經、律、論三者包藏在内,曰三藏。經説定學,律説戒學,論説慧學。通曉此三藏學之翻譯師,稱曰三藏法師。〇鳩摩羅什,父中天竺人,母龜兹在今新疆國王女。鳩摩,華言童子。羅什,華言曰壽。合言曰童壽。以年少老成,故名。姚秦時,姚興迎入關,奉爲國師。《晉書》《梁書》皆有傳。又見《高僧傳》《神僧傳》。

法會因由分第一

説法之集會,由此起因。〇相傳梁昭明太子將此經分爲三十二分,余因其便於誦讀,且流傳已久,故仍其舊。

如是我聞。

佛入滅時,阿難請問四事,其第四問:‘一切經首置何字?’佛答以:‘後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衆若干等”。’此説見《智度論》二。〇‘是’字指以下全經而言。言如是之學説,我阿難聞之於佛與須菩提之問答。〇從‘如是我聞’起,阿難叙述説經時之情形,爲一經之總序也。按:佛滅後,諸弟子防異見邪説,各以所聞之確實者,叙述而爲經典,名曰結集。其法合衆弟子組織一會,會中選一人使登高座,彼此互相問答,須會衆無一人有異議者,則筆述之,如此經是也。他經亦然。

一時

一時者,《佛地論》以二義釋之:一、説者聽者,刹那相續,説聽究竟,法席事畢,總名一時。二、説者聽者,共相會遇,無前無後,説聽同時,故名一時。

釋迦牟尼佛。

在舍衛國

舍衛,在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爲别南憍薩羅國,故以都城爲國之稱。

祇音奇 樹給孤獨園,

祇樹,即祇陀太子之樹林也。給孤獨園在舍衛城。昔有長者須達,因哀恤孤危,世人遂名之曰給孤獨長者。其後佛來舍衛城,長者向太子買園居佛,太子并獻其林。故云‘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

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長者也。比丘者,凡出家爲佛弟子,受二百五十戒者之總稱也。詳第三十二分註。

千二百五十人俱。

隋嘉祥大師疏:‘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優樓頻螺迦葉、摩訶迦葉,得五百人。次度那提迦葉、迦耶迦葉兄弟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合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連,復得二百五十人,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但舉其大數,取有名聞者,正云千二百五十也。’

爾時世尊

釋迦牟尼佛共有十號,世尊爲十號之一。〇浄影《大經疏》:‘佛具衆德,爲世欽仰,故號世尊。’

食時,

午時也。佛制,每日僅於午時食一次。

著音酌 衣

袈裟也。

持鉢,

鉢,比丘之飯器。〇《智度論》:‘明鉢有八種,不許弟子畜金銀鉢,恐生貪故。不許畜木鉢,受垢故。但許畜二種,謂鐵瓦等也。佛自畜石鉢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

《大乘義章》十五:‘專行乞食,所謂有二:一者爲自,省事修道;二者爲他,福利世人。’〇《法集經》:‘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乞食不擇貧富貴賤,次第而乞,使之各受供養佛之福報。於衆生中,有平等之心。〇已,止也。

還至本處。

本處,即給孤獨園。

飯食音嗣 訖,

《論語·鄉黨》‘君祭,先飯’,皇疏:‘飯,猶食也。’〇訖,完也。

收衣鉢,洗足已,

佛制,跣足而行,故洗之。

敷座而坐。

敷,陳也。座,坐具也。坐,結跏趺坐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善現,即須菩提名。起身啟請佛法。全部金剛般若,皆從善現此問發起。

時長音掌 老

長老,道高年長之比丘之通稱也。

須菩提,

須菩提,爲佛十大弟子之一。善於解空,又名空生。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音但 右肩,

袒,裸露也。袒右肩,免去右肩之衣也。

右膝著地,

此爲印度之敬禮法。以右膝右指先著於地,使右股在空,左膝上竪,左足裸著地。此爲有所啟請之儀也。

合掌恭敬,

合左右兩手掌,合十指,爲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中國以拱手爲敬,印度以合掌爲敬。

而白佛言:

白,表白之義。

‘希有,世尊,

嘉祥《法華疏》三:‘曠世所無,故言希有。’

如來

如來亦爲佛十號之一。如者寂然不動,來者感而遂通。此佛之真性,故稱佛爲如來。〇《大日經疏》一:‘如諸佛乘如實道,真如平等,體離虚妄,故曰如實。 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善護念

護念,保護憶念也。〇《無量壽經》上:‘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諸菩薩,

菩薩具自利利他之道。〇言如來起慈悲心,善能護持眷念衆菩薩,使之信受也。

善付囑

付,付與法物也。囑,囑託振興佛法也。

諸菩薩。

‘善護念付囑’二句,頌佛對菩薩之恩德,善育又善教也。〇《六祖壇經》:‘五祖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證,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争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按此亦五祖善付囑之一證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通謂之曰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凡二十九見。若此句不解,則全經均不能解。然古來註釋家,僅註曰無上之正等正覺。〇《浄土論註》曰:‘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爲無,耨多羅爲上,三藐爲正,三爲徧,菩提爲道。統而譯之,名为無上正徧道。新譯無上正等正覺。’按:言覺知真正平等之一切真理,謂無上之智慧也。〇《法華玄贊》曰:‘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〇余閲以上二説,仍不甚了了。後讀唐譯《華嚴經》七十四,至‘發菩提心受生藏’,始得確解。其言曰:‘善男子,此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起大悲心,救護一切衆生故。起供養佛心,究竟承事故。起普求正法心,一切無悋故。起廣大趣向心,求一切智故。起慈無量心,普攝衆生故。起不捨一切衆生心,被求一切智堅誓甲故。起無諂誑心,得如實智故。起如説行心,修菩薩道故。起不誑諸佛心,守護一切佛大誓願故。起一切智願心,盡未來化衆生不休息故。菩薩以如是等佛刹微塵數菩提心功德,故得生如來家。’其後又讀《華嚴經·行願品》至卷四十,有十種廣大行願,其第九種爲恒順衆生,詮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爲明晰。學者宜先將此段讀熟,則再讀《金刚經》可也。《華嚴經·行願品》曰:‘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陸水 所有衆生,種種差别,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乃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爲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爲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潛藏之金銀。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於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於衆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虚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云何應住,

或作‘應云何住’。住,安住也。言大悲救護衆生之心方萌,當住於何處。〇《發菩提心論》十二:‘爲修善根、求菩提故,不捨有爲。爲諸衆生修大悲故,不住無爲。爲一切佛真妙智故,不捨生死。爲度無邊衆生令無餘故,不住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深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按:據此論,既不捨有爲,又不住無爲,既不捨生死,又不住涅槃。然則當住於何處耶?故須菩提有此問。

云何降音杭 伏其心?’

唐譯作‘云何攝伏其心’。〇《發菩提心論》第一:‘捨身命財,攝伏貪悋。’又曰:‘行畢竟忍辱,調伏瞋癡。’又第八:‘修禪定者,善攝其心。一切亂想,不令妄干。’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言:‘善哉善哉。

《智度論》:‘歡喜讚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

須菩提,如汝所説,

如者,然之之辭。〇《法華經·譬喻品》:‘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佛讚須菩提所説如來二句甚善,以其能知如來之心也。

汝今諦聽,

《説文》:‘諦,審也。’

當爲汝説,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菩提心論》:‘菩薩發心,慈悲爲首。菩薩大慈無量無邊,是故發心無有齊限,等衆生界。譬如虚空,無不普覆。菩薩發心,亦復如是。一切衆生,無不覆者。如衆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菩薩發心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虚空無盡,故衆生無盡。衆生無盡,故菩薩發心等衆生界。衆生界者,無有齊限。’

應如是住,

佛言應依菩提心而住。《大般若經》曰:‘善現須菩提 白佛:“求無上菩提應云何住?”告曰:“當於一切有情衆生, 住平等心,不應住不平等心。當於起平等心,不應起不平等心。當以平等與語,不應不平等與語。當於一切有情起大慈心與語,不應起瞋恚心與語。當起大悲心語,不應起惱害心語。當起大喜心語,不應起嫉妬心語。当起大捨心語,不應起偏黨心語。當起謙下心語,不應起憍慢心語。當起質直心語,不應起諂詐心語。當起調柔心語,不應起剛强心語。當起利益心語,不應起不利益心語。當起無礙心語,不應起有礙心語。當起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親族朋友,親教師,軌範師,如弟子同學等心,亦應以此心應與共語。當起應救濟憐愍覆護等心,亦應以此心應與共語。應自離害生命邪見,及修六度等,亦應勸他,稱揚他,喜讚他,爲之自他兩利。若菩薩由是般若波羅蜜多,如法受持,經一念頃,當獲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況無間常修,恒住菩提,相應作意。”’

如是降伏其心。’

佛言應依菩提心而降伏其心。《大般若經》曰:‘我應饒益一切有情,何容於中反作衰損?我應恭敬一切有情,如僕事主,何容於中反生憍慢,毀辱凌篾?我應忍受一切有情,捶打呵駡,何容於彼反以暴惡身語加報?我應和解一切有情,令相敬愛,何容反起悖惡語言,於彼乖諍?我應忍受一切有情,長時履踐,猶如道路,亦如橋梁,何容反加凌辱?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爲拔有情生死大苦,令得究竟安樂涅槃,何容反欲加之以苦?我應從今時,盡未來際,如瘖如瘂,如聾如盲,於諸有情,無所分别,縱使斬截頭足手臂,挑目割耳,劓鼻截舌,鋸解一切,身分支體,於彼有情,終不起惡。若我起惡,則便退壞所發無上正等覺心,障得所求一切智智,不能利益安樂有情。’〇以上佛語。

‘唯音委 ,

須菩提諾其佛之言也。

然,

是其言也。

世尊。願樂音效 欲聞。’

樂,好之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法華經·譬喻品》:‘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〇晉之道安,初科節分章節也 諸經而立三分:一序分,序本經之因由也。二正宗分,即本經之所説也。三流通分,舉本經之利益,勸正説之流通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

摩訶,大也。摩訶薩,謂菩薩中之大者。〇功德施菩薩曰:‘菩薩摩訶薩,其義云何?於菩提處有決心,菩薩也。於一切衆生,誓與利益,摩訶薩也。’〇《大般若經》曰:‘勤求無上正等菩提,利樂有情衆生, 故名菩薩。具如實覺,真如平等,體離虚妄,故曰如實。 能遍了知一切法相,而無所執,故復名摩訶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言應依菩提心而降服其心。即菩薩不可自以爲我有大悲救護衆生之心也。如有此心,則我與衆生已有分别心而非平等,即非菩薩。此心起時,應如菩提心而降伏之。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無量壽經》慧遠疏上:‘舉一名餘,故云一切。’〇《般若燈論》:‘有情者數數生,故名衆生。’《大乘義章》七:‘多生相續,名曰衆生。’

若卵生,

卵生爲四生之一。依卵殻而生者。〇《大乘義章》八:‘如諸鳥等,依於卵殻而受形者,名爲卵生。’

若胎生,

胎生爲四生之一。如人類在母胎内,完具身體而生者。〇《俱舍論》八:‘有情類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馬牛豬羊驢等。’

若濕生,

濕生爲四生之一。如蛇蛟等依濕受形而生者。

若化生;

化生爲四生之一。無所依託,唯依業力而生者。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之衆生皆是也。

若有色,

欲界與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名有色。〇天台之《金剛經疏》:‘有色即欲色二界,無色即空處。’〇長水之《金剛經刊定記》四:‘有色即以色爲身,無色即以四藴爲身。’

若無色;

註詳上句。

若有想,

‘有想’對‘無想’之語。無想天之對於有情,故名有想。

若無想,

無想即無想天,在色界四禪天之上,即浄梵地之第一天也。

若非有想非無想,

《智度論》:‘名非有想非無想,《俱舍論》謂之非想非非想。在無色界之第四處,即三界之最上也。生於此處者,不如地下之有粗想煩惱,故名非有想。又名非想。尚有細想之煩惱,故名非無想。又名非非想。名非有想之故,外道即以此處爲真涅槃處。名非無想之故,佛者知此處尚爲生死之境。’〇三界共分三十層天。其最低者曰欲界天,内分六層:一曰四天王天,二曰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三曰須夜摩天,四曰兜率天,五曰化率天,六曰他化自在天。欲界之上,曰色界,内分二十層:一曰梵天,二曰梵衆天,三曰梵輔天,四曰大梵天。自一至四,名初禪天。 五曰少光天,六曰無量光天,七曰光音天。自五至七,名二禪天。 八曰少浄天,九曰無量浄天,十曰徧浄天。自八至十,名三禪天。 十一曰無雲天,十二曰福生天,十三曰廣果天。自十一至十三,名四禪天。 十四曰無想天,十五曰無煩天,十六曰無熱天,十七曰善見天,十八曰色究竟天,十九曰和音天,二十曰大自在天。自十四至二十,名浄梵地。 色界之上,曰無色界。内分四層:一曰空無邊處,二曰識無邊處,三曰無所有處,四曰非想非非想處。自一至四,名四空天。 ’〇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鳥,細而蟣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獅象,中而人,小而貓鼠是也。若濕生者,如魚鼈黿鼉,以至水中極細蟲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獄,中而人間米麥菓實等所生之蟲皆是也。上四種謂欲界衆生。若有色者,色謂色身,謂初禪天至四禪天諸天人,但有色身,而無男女之形,已絶情欲也。此之謂色界。若無色者,此謂無色界諸天人也。此在四禪天之上,唯有靈識,而無色身,故名無色界。若有想者,此謂有想天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已上,皆謂之無色界,不復有色身故也。若無想者,此謂無想天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名無想天。若非有想非無想者,此謂非想非非想天諸天人也,此天又在無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動,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無想。此天於三界諸天爲極高,其壽爲極長,不止於八萬劫而已。’

我皆令入無餘涅音揑 槃音盤 而滅度之。

《大乘義章》十八:‘外國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爲滅。離衆相故,大寂静故,名之爲滅。’〇《智度論》三十一:‘涅槃是第一法,無上法,是有二種: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衆即五藴 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〇有餘涅槃者,爲生死因之惑業已盡,尚餘有漏之依身苦果也。無餘涅槃者,爲生死因之惑業已盡,更滅依身之苦果,而無所餘也。〇《涅槃經》二十九:‘滅生死故,名爲滅度。’〇《肇論》:‘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〇王日休曰:‘梵語涅槃,此云無爲。《楞伽經》云:“涅槃乃清浄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歸。”然則涅槃者,乃超脱輪迴,出離生死之地,誠爲大勝妙之所,非謂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誤認以爲死,大非也。此無餘涅槃,即大涅槃也。謂此涅槃之外,更無其餘,故名無餘涅槃。此謂上文盡諸世界,所有九類衆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

《攝大乘釋》八:‘不可以譬類得知爲無量。’

無數

無數,梵語阿僧祇。《智度論》:‘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譯無央數。’

無邊

《起信論》:‘虚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别亦復無邊。’

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度無量衆生,即以自度,故曰‘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〇《功德施菩薩論》云:‘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菩薩慈愛一切衆生,同於己故,衆生滅度,即我非他,是名愛攝。’〇隋嘉祥大師疏:‘菩薩雖度衆生,實無衆生可度,即是降伏衆生見也。又菩薩若言有衆生可度,即是常見。若言無衆生可度,則是斷見。今雖度衆生,實無所度,故降伏常見。雖無所度,而常度衆生,故降伏斷見也。’〇或曰:‘衆生本具佛性,但不能自悟,佛即因其性而開悟之,其得滅度者,皆自性自度,滅度之者何功哉?’此説不如前説之精,録之以備參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

一、我相。謂衆生於五藴法中,若即若離,妄計我、我所有之實,是名我相。見《三藏法數》十五。〇相者,事物之相狀表於外,可想像於心者也。〇或曰:‘心著於貪之一邊,則爲己私計,是有我相。’

人相、

二、人相。謂衆生於五藴法中,妄計我是人,我生人道,異於餘道,是名人相。見《三藏法數》十五。

衆生相、

三、衆生相。謂衆生於五藴法中,妄計色受想行識,衆共而生此身,是名衆生相。見《三藏法數》十五。

壽者相,

四、壽者相。謂衆生於五藴法中,妄計我受一期一世也 壽命,或長或短,是名壽者相。見《三藏法數》十五。

即非菩薩。’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所能,輕慢衆生,是有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是有人相。厭三途苦,願生諸天,是有衆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有壽者相。有四相即衆生,無四相即是佛。’〇若訥曰:‘如來不以度衆生爲功,而了無所得,以其四種相盡除也。《圓覺經》云:“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發菩提無上道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有四種相哉?設若有一於此,則必起能度衆生之心,是衆生之見,非菩薩也。菩薩與衆生本無異性,悟則衆生是菩薩,迷則菩薩是衆生。有無此四種相,在夫迷悟如何耳。’〇以上皆佛語。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妙行者,殊妙之行法也。〇《大方等陀羅尼經》四:‘不離善友,常説衆生妙行。’〇《維摩經·觀衆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什註曰:‘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爲有無之本。’

‘復次,

‘復次’二字,經中凡四見。註家謂是再編次佛與須菩提答問之言。或謂是須菩提起座請問,佛命其仍復位次,使之定則生慧。或謂佛之説經,豈必一日完訖,有入城乞食時,有飯食洗足時,有入定时,其所停輟者,固可想見,則所謂‘復次’者,必是再行敷座而坐,更爲講説也。故叙經者加之以此云云。然《地藏經》每段均有‘復次’二字,按其文義,似爲連綴上下文之接續辭。

須菩提,菩薩於法,

魏隋唐四譯‘法’皆作‘事’,陳譯‘法’作‘己類’,可見法即菩薩自己所行之法事,指下布施事也。

應無所住,

陳譯‘住’皆作‘著’。‘住’、‘著’同也。〇天親菩薩曰:‘無所住者,謂不著報恩。報恩者,謂供養恭敬種種等門。’〇《文殊般若經》:‘佛告文殊師利:“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不住法,爲住般若波羅蜜。”復問:“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〇《三昧經》:‘如來所説法,悉從於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行於布施。

《大般若經》曰:‘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名曰三輪 悉清浄者,謂無自想,無他想,無施想。不執我爲施,彼爲受,不著施及施果,不執著所施之物及施後之果報。 名爲浄。有是三者,不名謂浄。’〇《發菩提心論》:‘云何菩薩修行布施?布施若爲自利利他及二俱利,如是布施,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是故行施。修行施者,於己財物,常生捨心,於來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師長善知識想;於貧窮下賤,起憐愍心,如一子想。隨所須與,心喜恭敬,是名菩薩初修施心。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隨所生處,財寶豐盈,是名自利。能令衆生,心得滿足,教化調伏,使無慳悋,是名利他。以己所修,無相大施,化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布施,獲得轉輪王位,攝受一切無量衆生,乃至得佛無盡法藏,是名莊嚴菩提之道。施有三種: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以法施者,勸人受戒,修出家心,爲壞邪見,説斷常四倒,顛倒之妄見。 衆惡過患。分别開示真諦之義,讚精進功德,説放逸過惡,是名法施。若有衆生怖畏王者師子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爲救護,名無畏施。自於財物施而不悋,上至珍寶象馬車乘繒帛穀麥衣服飲食,下至麨團一縷之線,若多若少,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色、聲、香、味、觸、法者,六塵也。此六塵者,或爲布施物,或爲果報品,皆所不戀著也。〇《三藏法數》二十八:‘六塵:一、色塵,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塵。二、聲塵,絲竹環佩之聲,及男女歌詠聲等,是名聲塵。三、香塵,旃檀沉木飲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塵。四、味塵,種種飲食肴饍美味等,是名味塵。五、觸塵,觸即著色,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玅衣上服等,是名觸塵。六、法塵,意根對前五塵,分别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是名法塵。’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

如是,指上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不住於相。

‘相’,魏陳隋唐五譯皆作‘相想’。〇《功德施菩薩論》曰:‘不住於相想,此義云何?謂諸菩薩第一義中,施者受者,及以施物,名義智境,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浄。’〇天親菩薩曰:‘云何菩薩降伏其心?偈云:“調伏彼中事,遠離取相心。及斷種種疑,亦防生成心。”所謂不見施物、受者及施者。’〇隋嘉祥大師疏:‘以菩薩不見三事,故行布施,名爲降伏。言三事者,謂施者、受者、財物等。以不見財物故,得諸法空。不見施者、受者故,得衆生空。以得此二空,即是降伏人法見也。’

何以故?

故者,原因也,謂以何原因也。〇以福德無量之故,而不住於相布施。〇凡言‘何以故’,皆爲倒裝論點法,持論之斷結在前,舉證在後。如此經文,先斷言曰‘應不住相布施’,後舉證曰‘其福德不可思量’。在論理學上,正爲先斷案而後前提,故曰倒裝論點。茲於註間將論點正裝之,曰以福德無量之故,而不住於相布施,則知‘何以故’三字,實爲裝置論點正倒之中樞。上下文義,自可曉然。後倣此。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切善行,名福德。又善行所得之福利,亦名福德也。〇《無量壽經》:‘福德自然。’〇思量者,對於事理之思慮量度也。〇《法華經·方便品》:‘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〇《大般若經》曰:‘上至諸佛,下至旁生,平等平等,無所分别。何以故?自相皆空,都無差别。因無分别,行六度梵行等無相功德。謂圓滿一切相智,及餘無量諸佛功德。若菩薩見乞丐及旁生,起是念云,如來是福田,我應施與,及供養恭敬;旁生等非福田故,不應施與所須資具。是菩薩起如是念者,即非菩薩。所以者何?求趣無上菩提,要浄自心,福田方浄,故見乞者,不應作是念。‘是’字指上文。 應作是念,‘是’字指下文。 我發菩提心者,非爲己利,原爲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豈以分别高下,應以平等施而攝益之。兼以善慰調勉,引趣無上菩提,同證無生,方滿己願。何以故?是菩薩恒作是念,我爲利樂諸有情故,而受此身。諸有來求,定當施與,不應不施,故見乞者,便起是心。吾今此身,本爲他受,彼不來取,尚應自送,況來求索,而當不與。作是念已,歡喜踴躍,自解支節,而授與之。復作是言,今獲大利而不思報,其福無邊矣。’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於汝意中,以爲如何。所問之事,皆在下文。以後凡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者,其所問事,亦指下文而言。

東方虚空,

《兜沙經》:‘東方極遠不可計。’〇《法華經·序品》:‘東方萬八千世界。’〇《廣雅·釋詁》:‘虚,空也。’〇《起信論》:‘虚空無邊,故世界無邊。’

可思量不?’

不音否,未定之辭。〇以上皆佛語。

‘不也,

不,不然也。

世尊。’

須菩提答東方不可思量。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之四隅也。〇《兜沙經》:‘南方極遠不可計。’又:‘西方極遠不可計。’又:‘北方極遠不可計。’又:‘東北方極遠不可計。’又:‘東南方極遠不可計。’又:‘西南方極遠不可計。’又:‘西北方極遠不可計。’又:‘上方極遠不可計。’又:‘下方極遠不可計。’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

須菩提答南西北方上下虚空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如是,指十方虚空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前須菩提問‘云何應住’,故此處佛告須菩提‘應如所教住’。所教者,即回指前文不住相之布施也。此以不住爲住,即《華嚴經》住無所住之法也。〇無所住,斯爲菩薩之住。菩薩修六度,而布施爲首。即布施不住相,則六度可知。布施不住六塵,則六根六識可知。此其心不住相,乃爲真住也。故曰‘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〇蓮池大師曰:‘經中言語雖多,總是説真空無相妙理,以化度衆生。必衆生能安住降伏,不生我、人、衆、壽四相,乃可到涅槃地位。説布施者,不過令修行者易於入門耳。不甚重。一經大意,已盡此矣。此以下,不過反覆辨明無相之意。深恐人一有相,便不能安住降伏也。’〇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與《華嚴經》住無所住同。如來教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之法。菩薩受如來教,非敢變異,但當如其所教者,以無住爲住處。《楞伽經》云:“得住般若波羅蜜。”’〇梁傅大士曰:‘欲知檀貌狀,檀即布施也。 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此虚空,不可思量測度。”菩薩當如佛所指教處住。佛教所謂住者,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頌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不須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畧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〇以上佛語。

如理實見分第五

覺非曰:‘色身有相,法身無相。有相見形,無相見理。故曰如理實見,謂實見本性如來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身相,色身之相貌也。〇《圓覺經》:‘妄認四大爲自身相。’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説身相,即非身相。’

須菩提言:‘佛説身相爲四大假合,故身相即非身相。’〇《圓覺經》:‘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於火。動静歸於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

佛更爲廣其義,不獨身相,并推及於所有一切相。

皆是虚妄。

不實曰虚,反真曰妄。〇《功德施菩薩論》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諸相非相,即非虚妄。非虚妄者,所謂真實。以真實故,名曰如來。諸相若存,是虚妄矣。’

若見諸相非相,

四大和合,皆有生滅。生滅乘除,相即非相。

即見如來。’

惟生滅既泯,而真如乃見,見真如,即見如來也。〇般若本性,元無形相,所謂‘本來無一物’是也,即是如來體。修般若者,别無他道,惟復其無相本體而已。然則無相是般若本來面目,無相乃是實相。見性者,見此也。明乎此,即見如來。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衆生。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浄相。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衆生。”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見於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爾時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汝所説,見如來者,甚爲希有。”’〇以上佛語。

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者對邪而言。正信者,信正法之心也。〇《維摩經·方便品》:‘受諸異道,不毁正信。’〇《起信論》:‘起大乘正信。’〇希有,謂甚少也,無類也。〇嘉祥《法華疏》三:‘曠世所無,故言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

‘衆生’,陳譯作‘菩薩’,玄奘譯作‘有情’。

得聞如是言説章句,

陳譯作‘聽聞正説如是等相此經章句’,玄奘譯作‘聞説如是色經典句’,義浄譯作‘聞説是經’,魏譯作‘修多羅章句’。修多羅,華言經也。〇如是,指前第四、第五兩分佛所説者。〇言説,佛五種説法之一,謂以聲音説法者也。〇《三藏法數》十九:‘如來五種説法:一、言説,二、隨宜,三、方便,四、法門,五、大悲。’〇章句,謂分其章節句讀也。〇《漢書·夏侯勝傳》:‘與《尚書》相出入者,率引以次章句。’

生實信不?’

實信,真實之信仰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説。

莫,止之之辭。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法華經·勸發品》:‘後五百歲濁惡世中。’〇《中論》一:‘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疏曰:‘後五百歲者,此是五百歲後耳。《智度論·釋信毁品》云:“佛滅度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則其證也。像法中者,初五百歲爲正法,後五百歲則屬像法。’按:嘉祥《法華義疏》四:‘《大論》佛法凡有四時:一、佛在世時。二、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三、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四、轉復微末,謂末法時。’

有持戒修福者,

持戒者,持菩薩戒也。〇修福者,修行福德,布施是也。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者,名信心。〇《俱舍論》四:‘信者,令心澄浄。’

以此爲實。

此承上文‘如是’所指。

當知是人,

‘是人’,魏陳隋及唐玄奘譯,皆作‘菩薩摩訶薩’,義浄譯作‘菩薩’。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此是追原其有生以前,在千萬佛處,種諸善根。〇《維摩經·菩薩行品》:‘不惜軀命,種諸善根。’什註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〇六祖曰:‘何謂種諸善根?所謂於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於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處,常行恭敬供養,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貧苦衆生,起慈愍心,不生輕厭,有所需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於一切惡類,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於六道衆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毁不辱,不騎不箠,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〇王日休曰:‘何謂種善根乎?至誠稱其佛號,或拈香一炷,或爲一拜,或以一物供養。皆謂之種善根。’

聞是章句,

持戒聞經者。

乃至一念

乃至,示最少之語。〇乃至一念者,謂最少之念也。〇《無量壽經》下:‘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生浄信者。

浄心,清浄之信心也。〇《仁王經》中:‘一念浄信。’〇無著菩薩曰:‘一心浄信,尚得如是,何況生實想也?’〇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佛性,本來清浄,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衆生,本來無相。信一切衆生,盡得成佛。是名浄信心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

魏譯作‘如來悉知是諸衆生,如來悉見是諸衆生’,陳隋唐四譯畧同。可見‘是諸衆生’應屬上讀。俗離句者非。

得如是無量福德。

如是,指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而言。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詳第四分註。

無法相,

諸法,性一而相殊,其殊别之相,可自外見者,名曰法相。〇《大乘義章》二:‘一切世諦有爲無爲,通名法相。’〇《維摩經·佛國品》:‘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亦無非法相。

相盡於生、住、異、滅四者,實祇生、滅二者,生、滅相消,法相即非法相。既無法相,故亦無非法相。〇《功德菩薩論》曰:‘第一義,法本不生,故無法相。以不生故,亦無有滅,故無非法相。此謂了知法無我性。’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若,假若也。設證之詞。〇取相者,取執事物之相之妄惑也。

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大乘義章》二:‘纏愛不捨名著。’〇《釋門歸敬儀》中:‘著是病本。’〇《法華經·方便品》:‘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説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

此三字,或謂衍文。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無法相者,以真如本體,不在語言文字之間。若取法相,與執著四相一般。若取非法相,又涉斷滅見,與前著四相又何異焉?是故不應取法相,而以爲有,亦不應取非法相,而以爲無。則性體之中,渾然形迹兩忘矣。〇李文會曰:‘不取法,不取非法者,此謂有無俱遣,語默雙忘。若取法相,即有法執。若取非法,即有空執。有執則煩惱熾然,無執則信心清浄。’

以是義故,

義者,理由也。〇承上無我無相無法而總結之。

如來常説,汝等比丘,

‘比丘’詳第三十二分註。

知我説法,如筏喻者。

筏,編竹木成牌以渡人者。喻,比喻也。

法尚應捨,

《大乘義章》十二:‘亡懷稱捨。心無存著,故曰亡懷。’

何況非法?’

《功德施菩薩論》曰:‘此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捨而去之。世尊亦爾。欲度苦流,假資糧筏,超一切果,登涅槃岸。樂因尚離,何況苦因。’〇法尚應捨,不應取法也。何況非法,不應取非法也。謂之法者,即一切善法是也。非法者即斷滅法是也。傅大士曰:‘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有無如取一,即被污心田。’〇《楞嚴經》云:‘妄真同二妄,空有二俱非。’三祖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觀於此,益信般若心中,纖塵不立,何有法非法之相哉?〇以上佛語。

無得無説分第七

了悟真空,無法可得,無言可説。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説法耶?’

佛謂汝以如來無上菩提之法,果有得於己耶,抑以此法有所説而教之人耶?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説義,

‘義’字頂上章‘以是義故’來,即指不應取法取非法説。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菩提心論》:‘菩薩云何發菩提心,以何因緣修集菩提?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正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四緣,發心修習無上菩提。何謂爲四?一者思惟諸佛發菩提心,二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三者慈愍衆生發菩提心,四者求最勝果發菩提心。’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無定法,然據此論,則可得其大畧,唯不可拘執此説耳。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説。

須菩提言:‘如我心中悟佛所説義,則知無上菩提之法,此吾本來真空,未嘗指定一法,名爲無上菩提也。即佛所説,不過隨機設教,何嘗指定一法,教人必如是而後修哉?’〇《楞伽經》:‘如來了真空之妙,固無法可得。如來隨叩而應,亦無定法可説。’〇蓮池大師曰:‘法原在心中,惟具智慧性者,自能變而通之,固無一定之法可名可説也。’〇陳雄曰:‘《楞伽經》論七種空有曰:“一切法離言説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如來了真空之妙,固無法可得,亦無法可説。是以設爲之問。無上菩提,乃第一義,深妙難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進禪定而得之,或聚沙爲塔、或稱南無皆已得之,豈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來憫衆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離言説。或爲志求勝法者説,或爲求無上慧者説,或爲求聲聞者説,或爲求辟支佛者説。應機而酬,隨叩而答,寧有定法耶?佛盡變通之義,無執無著。須菩提兩言無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説義乎?’

何以故?如來所説法,皆不可取,

取,執取也。

不可説,

功德施菩薩曰:‘不可取不可説者,無能取説故,證無所得故。’〇如來所説無上菩提法,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可以心傳,不可以言説。

非法,非非法。

非法者,雖有而却無。非非法者,雖無而却有。〇宋謝康樂曰:‘非法則不有,非非法則不無,有無並無,理之極也。’〇陳雄曰:‘如來所説者,無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則何以深造於性理之妙?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舌説。徒説,則何以超出於言意之表?須菩提所以辨論,兩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以言有耶,雖有而未嘗有。一以爲無耶,雖無而未嘗無。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

十住、十行、十迴向,謂之三賢。初地乃至十地,謂之十聖。賢,發似解而伏惑之位。聖,真智而斷惑之位。〇《仁王經》上:‘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〇《大乘義章》十七本:‘和善曰賢,會正名聖。正,謂理也,理無偏邪,故説爲正。證理捨凡,説爲聖矣。’〇《仁王護國》疏:‘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皆稱賢者。但斷見思惑盡,尚有無明惑在,未入聖位,故名賢。’

皆以無爲法

無爲者,爲乃造作之義,無因緣之造作曰無爲。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爲。即真理之異名也。此無爲法,有三種六種之别。三無爲中之擇滅無爲,六無爲中之真如無爲,是正聖智所證之真理,無爲法中之最勝者也。曰涅槃,曰實相,曰法界,皆無爲之異名。〇《圓覺經》下:‘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據此,則知無相即無爲也。

而有差别。’

一切賢聖,皆同此無爲法,然有或爲賢或爲聖之差别。即第九分中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亦以無爲法而有差别也。〇六祖曰:‘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淺深,故言差别。佛説無爲法者,即是無住。無住即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施,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也。’〇王日休曰:‘其言賢聖以無爲法而有差别者何哉?蓋謂於無爲法,得之淺者,則爲賢人,若須陀洹之類是也。得之深者,則爲聖人,若佛與菩薩是也。此所以爲差别歟?’〇以上須菩提語。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三藏法數》十三:‘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謂依實相等法,修諸波羅蜜行,則能具足清浄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經》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況能不作其餘之身?是故雖是凡夫,若所説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依信;雖現佛身相好,若所説所行,違於實相法者,則不應依也。’〇出生者,魏譯曰‘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

以須彌山爲中心,其四周以鐵圍山为限,名一世界。以此世界之数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以小千世界千倍之,謂之中千世界。以中千世界千倍之,謂之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

七寶,

《法華經·授记品》:‘金、银、瑠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以用布施,

玄奘譯作‘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語更明顯。此言財施也。

是人所得福德,寧爲多不?’

六祖曰:‘此是如来問起此意如何。布施供養,身外之福。受持經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雖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養,不持經典。今生聰明智慧,而貧窮無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經聽法,不布施供養。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錢財見世之寶,般若在心之珍。内外雙修,方爲全德。此是讚歎持經功德勝布施福也。’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

以無福德之故而福德多。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福德即非福德者,不住於福德之相也。〇《唯識述記》一:‘本性者,體也。’

是故如来説福德多。’

不住相之福德,福德無量。以此立證,为言福德多之原理。前佛言不住相布施,凡明此理,故須菩提答言云然也。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得福雖多,於性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踐佛行,即非福德性。’〇以上須菩提語。〇或曰:此句下宜補‘佛言須菩提’五字。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

《胜鬘寶窟》上本:‘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

乃至四句偈等,

偈,極藝切。佛家所唱詞句謂之偈,華言頌。諸經雖五字七字,爲句不同,皆以四句爲一偈也。〇《銅牌記》云:‘天親菩薩升兜率宫,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以“無我相”四句答之。想亦隨拈隨答。其後或云“凡所有相”四句,或云“若以色見我”及“一切有爲法”等四句。又蓮池大師謂,不必指定那四句。若訥大师云,凡諸義究竟者,隨舉四句,皆是四句偈。誠是通論。’〇自能受持全經者,乃至不能受持全經、僅能持一四句偈者,包括極多至極少者而言也。〇或曰:别有一四句偈,總括一切佛教。此四句为第六佛迦葉如来所作,大小乘八萬之法藏,皆從此一偈流出。其辭曰:‘諸恶莫作,諸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諸佛教。’此偈見《增一阿含經》一及四十四、北本《涅槃經》十四、《智度論》十六、《法華玄義》四之一。然余讀經文上下文氣,確指《金剛經》中隨意任舉四句而言,未必指‘諸恶莫作’四句偈而言,録此以廣異聞。

爲他人説,其福勝彼。

更爲他人解説,則自覺覺他,其福勝於七寶布施多矣。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同此義。又忠國師云:‘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從心之所立。故云皆從此經出。’〇‘皆從此經出’者,非指此一經文句而言,乃指般若而言。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即佛法也。而即所謂不可取、不可説、非法非非法之佛法也。若必執以为有,而命之曰佛法,即非佛之所謂法矣。〇法喜随筆曰:‘此經,指般若言也。大哉般若,稱爲父母者,良有以也。般若體中,本来空寂。所以隨説隨剗,不留影跡,蕩相破有,抑何密耶?’〇以上皆佛語。

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相無相者,謂渾然一相,即是無相之義也。〇《智度論》廿七:‘一相所謂無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

洹音垣。須陀洹者,小乘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也。〇《三藏法數》十六:‘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也。謂此人斷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見惑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入流。’

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問須陀洹作自我已得須陀洹果之念否。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以無入流逆流二相之故,而不作是念。

須陀洹,名爲入流,

嘉祥大师義疏:‘名爲入流,即是入於道流。’

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以入道流,而心無所得,不著入流之相,不入六塵境界,故名須陀洹。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

斯陀含者,聲聞四果中第二果之名也。〇《三藏法數》十六:‘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上中下三品中又分三品 思惑九品之思惑,又名九品煩惱,即貪、嗔、慢、無明四種之思惑,分爲粗細上中下等之九品。 之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

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斯陀含作自我已得斯陀含果之念否。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以無往來之相故,而不作是念。

斯陀含,名一往來,

斯陀含斷前六品思惑,尚餘後三品之故,爲是不得不再在欲界之人間及天界六欲天 一度受生,即一度往來之義也。

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後秦僧肇曰:‘一往來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證無爲果時,不見往來相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

阿那含者,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名也。〇《三藏法數》曰:‘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即第三果也,謂此人斷欲後三品思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問阿那含作自我已得阿那含之念否。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以無不來之相故,而不作是念。

阿那含,名爲不來,

‘不來’,亦作‘不還’。殘餘欲惑之後三品亦斷盡,直生兜率天宫,不再來還欲界。此後受生,必在色界及無色界也。

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無不來之相,故名阿那含。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

阿羅漢,聲聞四果中極果之名也。〇《三藏法數》:‘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四者 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〇謝靈運曰:‘阿羅漢者,無生也。相滅生盡,謂之無生。若有計念,則見我人起相也。’

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問阿羅漢作我已得阿羅漢道之念否。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以無阿羅漢道之相故,而不作是念。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無阿羅漢道之法相也。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作是我得阿羅漢之念。

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著我人衆生壽者,則心取於相,而不能成爲無著之羅漢矣。

世尊,佛説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爲第一,

我者,須菩提自謂也。〇唐三藏法師義浄譯作‘如來説我得無諍住中最爲第一’,據此則知‘無諍三昧’不可斷句。〇無諍三昧者,安住空理,不與人争之禪定也。〇《智度論》十一:‘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爲第一。無諍三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憫憐。’〇《金剛經畧疏》中:‘無諍三昧者,以其解空,則彼我俱忘,能不惱衆生,亦令衆生不起煩惱故也。’〇《涅槃經》云:‘須菩提往虚空地。若有衆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一念不生,諸法無諍。’〇《華嚴經》云:‘有諍説生死,無諍即涅槃。’〇六祖偈曰:‘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〇六祖曰:‘三昧梵音,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五種邪見,是名正見。’〇王日休曰:‘梵語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摩提。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謂入定思想法也。正定者,謂入定之法正也。正受者,謂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想,故云正受。世人不知此理,乃謂三昧爲妙趣之意。故以善於點茶者,謂得點茶三昧。善於簡牘者,謂得簡牘三昧。此皆不知出處,妄爲此説也。於此三昧人之中,須菩提爲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離欲,離貪婬等欲也。〇《四十二章經》:‘離欲寂静,是最爲勝。’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我是離欲阿羅漢之念,無我故也。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作我得阿羅漢道之念,是著我相也。

世尊即不説須菩提是樂音效 阿蘭那行者。

慧苑《音義》上:‘阿蘭若言阿蘭那,正云阿蘭攘,此翻無諍聲。’〇陳雄曰:‘樂阿蘭那行者,即是好無諍行之人也。’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行而不行,無我相也。〇老子曰:‘居而不有,爲而不恃。’亦此旨也。

而名須菩提是樂音效 阿蘭那行。’

阿蘭那行,魏、隋譯作‘無諍行’。〇陳雄曰:‘夫萌之於心者曰念,見於修爲者曰行。有所行則必有是行,有是行則必有所得。須菩提得無諍三昧,有是行故也。且曰無所行者,蓋以心無所得也。有是行而心無所得,宜乎世尊以樂阿蘭那行名之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莊嚴佛土分第十

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曰莊嚴。〇《涅槃經》二十七:‘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〇《大乘義章》十九:‘安身之處號之曰土。約佛辨土,名爲佛土。’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然’,俗本或作‘燃’。〇《智度論》九:‘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

於法有所得不?’

有所得者,執著之心也,分别之心也。〇《智度論》六十:‘有所得者,所謂以我心,於諸法中,取相故。’〇《仁王經》良賁疏中三:‘有所得者,取相之心也。無所得者,無分别智也。’〇如來言:‘過去世時求菩提道,得值諸佛,以有所得故,不得受記。於後復值諸佛,以有所得故,亦不得受記。如是展轉,乃至得值然燈佛興,見佛聞法,即得一切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見前第二十八分註。 得是忍已,乃得受記。’然燈如來於空法中,説諸法相,度脱無量百千衆生,而無所説,亦無所度。見《發菩提心論》下。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體無相之真理,心中無所執著,無所分别,曰無所得。即空慧也,無分别智也。〇《涅槃經》十七:‘無所得者,則名爲慧。有所得者,名爲無明。’又:‘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〇唐黄蘖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上曰:‘此心明浄,猶如虚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爲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〇陳雄曰:‘八王子皆師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十六王子,出家爲沙彌,皆得如來之慧,最後者我釋迦牟尼。然燈是釋迦授記之師,釋迦如來因師開導,得無上菩提法,爲諸釋之法王,於法寧無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諸菩薩所得心未除,故設是問。須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於法實無所得,則以如來實得之心傳故也。言實則將以息大衆之疑心。’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魏譯作‘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彼菩薩不實語’,餘四譯畧同。是問菩薩有言莊嚴佛土否也。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

莊嚴,如建塔造寺設像供養之類。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謂之佛土。黄金爲地,七寶爲林,是莊嚴佛土也。〇《疏鈔》以佛土爲佛之妙性,衆生之真心,又以六度萬行布施戒定慧等爲莊嚴。〇蓮池以佛土爲菩提心,莊嚴爲無妄念。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自性佛土,本來具足,不假莊嚴,故云‘即非莊嚴’。心常清浄,無嚴而嚴,故云‘是名莊嚴’。〇六祖曰:‘清浄佛土,無像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惟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事理。莊嚴有三: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二、莊嚴身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三、莊嚴心佛土。《維摩經》云“隨其心浄,則佛土浄,念念常行佛心”是也。’〇六祖曰:‘然燈是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聽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知法即因師開示,而實無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浄,本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〇以上須菩提語。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浄心,

《探玄記》四:‘三業無過云清浄。’〇無垢之浄心謂清浄心。〇《中阿含經》四十一:‘清浄心盡脱婬怒痴,成就於三明。’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住者,留戀之意。有所住,即六塵生於心,而不能清浄矣。不應住,謂不應留戀於此,非欲其不接色聲香味觸法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陳雄曰:‘菩薩莊嚴既不在於外飾,則當反而求之於心,心苟清浄,莊嚴莫甚焉。故云應如是生清浄心。凡住六塵而生其心者,皆非清浄心也,菩薩豈應如是?且如佛心,本來清浄無相,寧有所住?菩薩受如來教,亦應如是。故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十四分“應生無所住心”同。’〇徐槐廷曰:‘心無所住,則絲毫不挂,萬境澄徹,即清浄也。譬如一鏡當空,無所不照,何等清浄。若先著一物,則空明遮蔽,焉能照物?無所住,是從實超空。生其心,是從空生覺。此心字,是正智,是真心。但住著於境,則隱而不現。心若不住,般若了然。生其心者,顯現本有真心,非突然生起也。此句是金剛正眼,般若妙心。昔六祖聞“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即大悟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摇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學者在祖師門下,當從無住生心處體會微旨。’又曰:‘須知清浄心,妙湛圓寂,不泥方所,本無所住也。於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明鏡當前,物來悉照,物去即空,自然十分清浄。是浄土莊嚴孰甚焉?’〇邱東昌曰:‘有所住而生者,生之生也,此是污染心。無所住而生者,不生之生也,此是清浄心。住而生者,心則依境。不住而生者,心不依境,特度境耳。不生之生,物不能轉,而能轉物。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六祖所謂“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爲自縛”是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須彌山,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人身豈有是大,不過假設之辭,如七寶滿大千之類。

於意云何,是身爲大不?’

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説非身,

非身謂法身,即真心也,佛性也。

是名大身。’

非身名大身者,即真如之無住,足以包太虚藏沙界也。〇此承上文無住生心而言,以見心量之廓周無盡也。言心無所住,則浄心常生,法身圓滿,此心最爲廣大。如來設大身爲問,尊者悟得無住真心,徧滿法界,妙含萬有,量等虚空,雖須彌不足喻其大。〇色身雖大,爲有生滅,畢竟不名大身。佛説非身,纔是我之清浄本心。此心包含太虚,充滿法界,無相無住,頓入圓明,乃真法身。是名大身也。〇陳雄曰:‘佛説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浄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〇以上須菩提語。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修無爲福,勝於布施。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智度論》七:‘問曰:“如閻浮提閻浮提,閻浮,樹名,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爲洲。閻浮提,須彌山南之大洲也。 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爲喻。復次,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爲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爲喻。復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爲喻,不取餘河。”’

如是沙等恒河。

等,比也。以一沙比一恒河,則恒河之多無數,則其沙更多,是假説之辭。

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爲多不?’

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言諸恒河且多而無數,何況恒河中之沙乎?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佛言以七寶等物,充滿爾處之恒河沙數如許多之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以上須菩提語。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説。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言若有善男女,於此經中,受之而無疑,持之而不失,必見自己真如菩薩本性矣。又能以真空妙義,爲人解説,使人心地開通,明了自性,可以脱離輪迴,永超生死。則是人己兼成。此其福德,歷劫常存,豈恒沙布施可及哉?〇陳雄曰:‘七寶雖多,不過人間有限之物。布施以此,但受人間有限之福。較之經中一偈,悟之者生天,豈不相去萬萬耶?《三昧經》云:“若復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今有善男子,非特受持,即自見性,又且解説教人見性,則彼此生天,成無上道,回視七寶之福,爲不足道,故有勝前云。《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説,雖慧不能了。”是則解説之功,又孰有大於此者?’〇以上佛語。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復次,須菩提,隨説是經,

陳雄曰:‘隨,順也。隨順衆生而爲説也。’

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

天人,爲六趣中之天趣與人趣也。天趣,爲六道之一,亦名天道。人趣,亦六道之一,趣向於人類所有之業因也。六道,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修羅道、人道、天道也。〇《無量壽經》上:‘天人歸仰。’又曰:‘諸天世人。’〇《法華經·見寶塔品》:‘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阿修羅,

曾與帝釋戰鬬之神。〇玄應《音義》三:‘阿修羅,名無酒神,亦云非天。經中亦名無善神也。’

皆應供養,

奉香華燈明飲食資財等,資養三寶,謂之供養。

如佛塔廟。

藏佛菩薩等遺骨之處曰塔,譯曰廟。梵漢雙舉,謂之塔廟。〇《法華經·見寶塔品》:‘我之塔廟,爲聽《法華經》故,涌出其前。’〇佛再告須菩提曰:‘若有人隨舉經文之義,乃至四句偈等,爲之講説,令聽者除迷妄心,則説經之處,自然感得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來恭敬,如藏舍利之塔廟,殷勤瞻禮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誦四句偈,尚能感動人天如此,何況盡讀全經者?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佛言當知是人以一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真最上而無以加也,第一而無可比也,又絶無而僅有也。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六祖曰:‘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即爲有佛。’

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視經典所在,即如有佛,或如尊重弟子。尊重弟子,如文殊、普賢等類是也。〇王日休曰:‘尊重弟子,謂弟子之可尊可重者,乃大弟子,則菩薩之屬也。盡能受持讀誦,則如佛與大弟子在焉。’〇以上佛語。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依佛所説之法,領受而終不忘。〇《無量壽經》下:‘應當信順,如法修行。’〇《維摩經·方便品》:‘夫説法者,當如法説。’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須菩提問經之名,蓋欲得其綱領緊要而奉行持守之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

此佛特示經名,是一部《金經》點眼處也。從前説降伏安住,並未説出般若。其間如度生,破盡度相。布施,破盡施相。見佛,破盡身相。浄信,破盡法相。如是堅固,如是猛利,全是般若之智慧,如金剛之能斷。蓋本心浄明,真慧隨緣不變。能摧斷一切煩惱,而不爲一切所摧。是爲金剛般若。此經所説,直指心體,乃斬絶妄緣,智慧到彼岸之法也。〇《發菩提心論·般若波羅蜜品》曰:‘云何菩薩修習智慧?智慧若爲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智慧,則生莊嚴菩提之道。菩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故修智慧。修智慧者,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捨貪瞋癡,建立慈心,憐愍饒益一切衆生。常念拔濟,爲作將導。能分别説邪道正道及善惡報,是名菩薩初智慧心。修智慧故,遠離無明,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衆生,令得調伏,是名利他。以己所修無上菩提,化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薩婆若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也,即一切智也,即般若波羅蜜之異名也。 是名莊嚴菩提之道。菩薩修行智慧,有二十心,能漸建立。何謂二十?當發善欲親近善友心,捨離憍慢不放逸心,隨順教誨樂聽法心,聞法無厭善思惟心,行四梵行修正智心,四梵行者,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也。正智者,離無漏心之一切妄想也。 觀不浄行生厭離心,觀四真諦十六聖心,觀十二因緣修明慧心,聞諸波羅蜜念欲修習心,觀無常苦無我寂滅心,觀空無相無願無作心,觀陰界入五陰十八界十二入 多過患心,降伏煩惱非伴侣心,護諸善法自伴侣心,抑制惡法令除斷心,修習正法令增廣心,雖修二乘常捨離心,聞菩薩藏《法華》《華嚴》等諸大乘經,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之法,曰菩薩藏 樂奉行心,自利利他隨順增進諸善業心,持真實行求一切佛法心。復次,菩薩修行智慧,復有十法善思惟心,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佛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涅槃者,謂之聲聞。不逢佛世,獨自能悟,曰獨覺。觀十二因緣而覺悟之,曰緣覺。其總名曰辟支佛。 何謂爲十?思惟分别定慧根本,思惟不捨斷常二邊,思惟因緣生起諸法,思惟無衆生我人壽命,思惟無三世去來住法,思惟無發行而不斷因果,思惟法空而植善不懈,思惟無相而度衆生不廢,思惟無願而求菩提不離,思惟無作而現受身不捨。’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佛告以名,而命之奉持,是欲其奉持此堅利能斷之智慧,而到彼岸之謂。豈徒以名字哉?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説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隨説隨掃,直使奉持者胸中不留一個字脚。〇蓮池大師曰:‘即非云者,隨説隨掃,惟恐人著相也。’

是名般若波羅蜜。

燉煌石室發現唐搨柳公權書《金剛經》,無‘是名般若波羅蜜’句。壽春永慶寺南唐道顒法師石本亦無此句。考魏譯本、陳譯本、唐義浄譯本均無此句,惟隋譯本、唐玄奘譯本均有此句,可知此句之存否,本有兩説。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説法不?’

以上佛語。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説。’

智慧由於心悟,原非如來所得而説,故曰‘如來無所説’。〇佛偈曰:‘始從成道後,終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間,未嘗説一字。’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

色體之極少曰極微。極微之七倍曰微塵。微塵之七倍曰金塵。〇《俱舍論》十二:‘七極微爲一微量,積微至七爲一金塵。’

是爲多不?’

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説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説諸微塵者,原是幻妄之物。而虚空之府,太空澄澈,非微塵所可污,故不可名微塵,乃假名爲微塵也。

如來説世界,

《楞嚴經》曰:‘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

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説世界者,原不是我心中之所本有,而心地廓然,浄無瑕穢,便是出世間法。非世界所得囿,故不是世界,乃虚名爲世界也。〇昔世尊答文殊曰:‘在世離世,在塵離塵,是爲究竟法。’此言非微塵,非世界,即離塵離世也。〇明蓮池大師曰:‘微塵世界,均非實有。一切山崖,會有崩裂。一切江河,會有枯竭。不過虚名爲世界耳。’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般若經》云:‘如來足下,有平滿相,是爲第一。如來足下,千幅輪文,無不圓滿,是爲第二。如來手足,並皆柔軟,如兜羅綿,是爲第三。如來兩足,一一指間,猶如鴈王,文同綺畫,是爲第四。如來手足,諸指圓滿,纖長可愛,是爲第五。如來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是爲第六。如來足趺,修高光滿,與跟相稱,是爲第七。如來雙腨,漸次纖圓,如鹿王腨,是爲第八。如來雙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爲第九。如來陰相藏蜜,是爲第十。如來毛孔各一毛生,紺青宛轉,是爲第十一。如來變毛,右旋宛轉,是爲第十二。如來身皮細薄潤滑,垢水不住,是爲第十三。如來身皮金色晃耀,諸寶莊嚴,是爲第十四。如來兩足兩掌,中頸雙肩,七處充滿,是第十五。如來肩項圓滿殊妙,是第十六。如來膊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如來容儀,洪滿端直,是第十八。如來身相,修廣端嚴,是第十九。如來體相,量等圓滿,是第二十。如來頷臆,並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十一。如來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如來齒相四十齊平,浄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來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如來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來舌相,薄浄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是二十六。如來梵音,詞韻和雅,隨衆多少,無不等閒,是二十七。如來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是二十八。如來眼睛紺青鮮白紅環,是二十九。如來面輪,其猶滿月,眉相皎浄,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來眉間,有白毫相,柔軟如綿,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來頂上,鳥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説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指肉身而言,此乃色身佛也。見如來,指法身言。現相原妄,無可指陳,不妨相即無相,故曰即非身相。觀性原真,塵塵妙覺,不妨無相即相,故曰是名三十二相。〇此言非相即相,以顯般若之體,所謂實相般若也。上言塵界非塵界,是離幻歸空。此言身相非身相,是即空悟實。三十二相,只是色身如來。當知别有一個真性如來,非色非空,超然萬象之表。無變無壞,總歸一真之中。故云是相即非相。識得非相,是名真相。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身命布施,爲三施之一。以身命布施於人,是爲上品之施。見《華嚴大疏鈔》二。〇因布施而有割肉棄身者,名爲捨身行。此亦假設之辭。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説,其福甚多。’

若以此經及四句偈等受持而講説之,則自利利他,其獲福無量,較彼捨身者爲尤多。〇六祖曰:‘多劫捨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仍是衆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捨身,不如受持四句之福。’〇顔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雖受頑福,必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貴之家,驕奢縱恣,不容不作業,反受業報。争如受持四句,爲他人説,自利利他,其福甚多。’〇以上佛語。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法華文句》七上:‘離相者,無涅槃相。’〇《維摩經·佛國品》:‘知一切佛,皆悉寂滅。’註:‘肇曰:“去相,故言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説是經,深解義趣。

顔丙曰:‘深解者,大徹大悟也。’〇義趣者,義理之歸趣處。〇《法華經·方便品》:‘了達諸義趣。’〇《玄贊》三:‘是所説義,何所歸趣。’

涕淚悲泣,

自傷覺悟之晚,故感極涕零也。

而白佛言:

以上阿難記述語。

‘希有,世尊,佛説如是甚深經典,

佛説之,阿難結集之,初傳之口,後書於貝葉,其文句並書籍,名曰經典。〇《無量壽經》上:‘菩薩經典,究暢要妙。’〇《法華經·序品》:‘聖主師子,演説經典,微妙第一。’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照見真空無相之理曰慧眼,爲五眼之一。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宋僧道川頌曰:‘自小來來慣遠方,從來未聞如是之經。 幾回衡岳渡瀟湘。錯過歲月。 一朝踏著家鄉路,深解此經義趣。 始覺途中日月長。佛説如是甚深經典。 ’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浄,

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者,謂信心。即信無我四相,而修不住之行也。清浄者,即人法兩空,不住於相也。

則生實相。

實者,不虚妄之義。相者,無相也。此爲萬有之本體,名曰實相。此外如無相、法身、無爲、真空、真如、涅槃,皆實相之異名也。〇《維摩經·觀衆生品》:‘佛爲實相法人。’〇《涅槃經》四十:‘無相之相,名爲實相。’〇《法華文句記》四十:‘言實相者,非虚故實,非相爲相,故名實相。’〇《教行信證》曰:‘無爲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〇或曰:先天遺下之一點靈光,名真如,即實相也。世人往往爲物欲所蔽,即隱而不現。若信心清浄,則一點靈光又能發生。〇《法喜隨筆》曰:‘《般若心經》言:“是諸法空相。”此經言:“信心清浄,則生實相。”似若不同。殊不知空相者,空則本無一物。實相者,實則不容一物。語雖不同,理則一也。會得空,即名實。會得實,即名空。真浄無漏中不容他,豈非實耶?’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實相即是本性空浄,非有形相可執,故轉語即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〇實相即從無相中生出,猶鑑空即能照也。實相即是非相者,猶鑑中本無形也。〇顔丙曰:‘生實相者,即是悟自性也。’李文會曰:‘豁然了悟,萬法由此浄心建立,是名實相。’〇即非相者,六祖曰:‘雖行清浄行,若見垢浄二相,並是垢心,即非清浄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實相。實相者,即是無相真心,非同世間色相也。’

是故如來説名實相。

無相之相,即爲實相。故如來謂之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

《大日經疏》三:‘信解,謂明見其理,心無疑慮。’〇王日休曰:‘信解者,謂信其義而曉解也。受持者,謂能受其義而持守之也。’

不足爲難。

言並非爲難之事。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

言來世五百歲之後,詳第六分註。

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

言此人真是第一等人,誠爲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無四相,證人空也。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四相即非相,證法空也。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離一切相,并空見亦忘也,如是乃爲清浄。名諸佛,所謂生實相也。〇陳雄曰:‘《華嚴經》云:“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内覺離一切空相。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爲佛。’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證明弟子之所得,許可稱美之辭也。〇《勝鬘寶窟》上本:‘印述之辭。如是如是,誠如聖教。如是如是,如汝所説。乃至法稱合道理,故言如是。’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

驚者,駭其言之過而疑也。怖者,恐其道之高而懼也。畏者,怯其行之難而退也。〇後秦僧肇曰:‘得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〇陳雄曰:‘不驚則無疑心,不怖則無懼心,不畏則無退心。’

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發菩提心論》上:‘若有菩薩聞如是説,不驚不怖不退不没,當知是人決定能發菩提之心。’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説第一波羅蜜,

六波羅蜜者:一、檀波羅蜜,即布施也。二、尸羅波羅蜜,即持戒也。三、羼提波羅蜜,即忍辱也。四、毘黎耶波羅蜜,即精進也。五、禪那波羅蜜,即禪定也。六、般若波羅蜜,即智慧也。六波羅蜜,又名六度。〇唐玄奘譯本曰:‘如來説最勝波羅蜜多,謂般若波羅蜜多。’據此則知‘第一波羅蜜’即‘般若波羅蜜’也,而俗本誤以‘第一波羅蜜’爲‘布施’,此説非是。

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隋嘉祥大師疏曰:‘如來説第一波羅蜜者,他云般若是六度中第一,故言第一。即非第一者,真諦遣第一也。是名第一者,世諦假名説第一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即第三之羼提波羅蜜。忍受諸種侮辱惱害,無恚恨也。〇《法界次第》下之上:‘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〇《維摩經·佛國品》:‘忍辱是菩薩浄土。’〇《發菩提心論·羼提波羅蜜品》曰:‘云何菩薩修行忍辱?忍辱若爲自利、利他及二俱利,如是忍辱,則能莊嚴菩提之道。菩薩爲欲調伏衆生,令離苦惱,故修忍辱。修忍辱者,心常謙下,一切衆生,剛强憍慢,捨而不行。見粗惡者,起憐愍心,言常柔輭,勸化修善,能分别説瞋恚和忍果報差别,是名菩薩初忍辱心。修忍辱故,遠離衆惡,身心安樂,是名自利。化導衆生,皆令和順,是名利他。以己所修無上忍辱,化諸衆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忍辱,獲得端正,人所崇敬,乃至得佛上妙相好,是名莊嚴菩提之道。忍辱有三,謂身口意。云何身忍?若他加惡,侵毀撾打,乃至傷害,悉能忍受;見諸衆生,威逼恐懼,以身代之,而無疲怠。是名身忍。云何口忍?若見罵者,默受不報,若有非理來訶責者,當輭語附順;若有加誣,横生誹謗,皆當忍受。是名口忍。云何意忍?若有瞋者,心不懷恨;若有觸惱,其心不亂;若有譏毀,心亦無怨。是名意忍。世間打者有二種:一者實,二者横。若有過惡,若人嫌疑,爲彼所打,自應忍受,如服甘露,於彼人所,應生恭敬。所以者何?善能教誡調伏於我,令我得離諸過罪故。若横加惡,傷害於我,當自思惟,我今無罪,當是過去宿業所招,是亦應忍。復應思念,四大假合,五衆緣會,誰受打者?又觀前人如癡如狂,我當愍之,云何不忍?又罵者亦有二種:一實二虚。若説實者,我應生慚。若説虚者,無預我事,猶如響聲,亦如風過,無損於我,是故應忍。又瞋者亦爾。他來瞋我,我當忍受。若瞋彼者,於未來世,當墮惡道,受大苦惱。以是因緣,我身若被斫截分離,不應生瞋,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愍一切。如是小苦不能忍者,我即不能自調伏心,云何當能調伏衆生,令得解脱一切惡法,成無上果?’

如來説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忍辱從般若而出。本然之心,寂然不動,外不見有所辱之相,内不見有能忍之念。是般若體中,本無我人,誰辱誰忍,如是方能離相。故如來説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者,世諦假名説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

歌利王,或作‘迦羅富’。〇《西域記》云:‘歌利王在烏仗那國,瞢揭釐城東四五里,是其處也。舊云惡世無道王,即波羅奈國王也。’

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

支解,分解其四肢,古之酷刑也。〇《春秋繁露》宣十七年:‘後邾支解鄶子。’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音震 恨。

《大涅槃經》三十一:‘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 城婆羅門家。是時有王名迦羅富,即歌利王 。其性暴惡,憍慢自大,年壯色美,耽著五欲。我於爾時爲度衆生,在彼城外,寂默禪思。爾時彼王,春末華敷,與其眷屬宫人采女,出城遊觀。在樹林下,五欲自娱。其諸采女,捨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欲爲斷彼貪故而爲説法,時王尋來,即見我時,便生惡心,而問我言:“汝今已得羅漢果耶?”我言不得。復言:“獲得不還果耶?”我言不得。復作是言:“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則爲具足貪欲煩惱。云何自恣,觀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當知,我今雖未斷於貪結,然其内心實無貪著。”王言:“癡人,世有諸僊,服氣食果,見色猶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云何見色而當不著?”我言:“大王,見色不著,實不因於服氣食果,皆由繫心無常不浄。”王言:“若有輕他而生誹謗,云何得名修持浄戒?”我言:“大王,若有妬心,則有誹謗。我無妬心,云何言謗?”王言:“大德,云何名戒?”“大王,忍名爲戒。”王言:“若忍是戒者,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其耳。時我被截,顔色不變。時王羣臣見是事已,即諫王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告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諸臣答言:“見受苦時,容色不變。”王復語言:“我當更試,知變不變。”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菩薩,已於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愍苦衆生。時四天王,心懷瞋忿,雨沙礫石。王見是已,心大怖畏。復至我所,長跪而言:“唯願哀愍,聽我懺悔。”我言:“大王,我心無瞋,亦如無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心無瞋恨?”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復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復。’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

五百世,言時之長,亦舉大數言。

作忍辱仙人。

佛言又念在五百世前,曾作忍辱仙人。〇修忍辱之行,爲忍辱仙。〇《證道歌》:‘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爲忍辱仙。’

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承上忍辱無相而言,教諸菩薩離相發心。所發之心,即正等覺心。故學佛者,直發菩提心,當使此心湛然,隨處解脱,空諸所有,斯爲離一切相。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佛言不當住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起可欲之心。當生無所住著之心,則此心圓通無礙,真純無欲,非一切諸相所能繋縛。〇前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恐人認作兩層,有無所住之心,又有所生之心,轉非清浄,故直曰‘生無所住心’,言生此原無所住之心也。

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若心於六塵有所住著,即所住不是菩提心矣。蓋不住爲真住,有住則非真住也。〇王日休曰:‘應,當也。不應住色生心者,謂不當住著於凡有形色而生心也。若愛廣大居宇,美好器用之類是也。不應住聲香味觸生心者,謂不當住著於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而生心也。若愛聲樂謳唱,愛龍檀腦麝,愛飲食異味,愛嬌嬈婦女,皆是住著於聲香味觸而生心也。不應住法生心者,謂佛法本爲因衆生根器而設化,若住著之,則是泥於法,而無由見真性。故不當住著於此而生心也。應生無所住心者,謂凡有住著處,皆不得起心念也。若心有住,即爲非住者,謂心若有所住著,則其住著之非也。蓋當使一念寂然,如虚空然,則可以見真性矣。此與第十分大畧同。’

是故佛説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佛言菩薩之心,莫不欲布施,但衆苦之本,眼根不浄爲先,不應住於色而爲之布施也。〇言色,該聲香等在内。〇此布施指法施言。

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

《法華文句記》六:‘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無異。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〇佛恐人認離相爲虚無,故以‘利益’二字,指示實際。〇考燉煌石室發現唐搨柳書《金剛經》、壽春永慶寺南唐道顒法師石本,皆無‘故’字。又考魏譯本、陳譯本、唐義浄譯本亦無‘故’字,宜删。

應如是布施。

應如是無住相布施,衆生方獲真利益。〇《華嚴經》云:‘不爲自身求快樂,但爲救護諸衆生。’〇六祖曰:‘菩薩不爲求望自身五欲快樂而行布施,但爲内破慳心、外利益一切衆生而行布施。’

如來説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言菩薩應離一切相者,因一切諸相,因緣而生,盡是假合,相即非相也。

又说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菩薩利益一切衆生者,因衆生各明本性,即是諸佛。衆生即非衆生也。〇六祖曰:‘如來説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一切衆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衆生可得,故言即非衆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

《大集經》十:‘須彌可説口吹動,不可説佛有二語,實語真語及浄語。’言須彌山可説,以人之口吹之使動,不可説佛有二語。蓋佛之語,乃實語真語及浄語也。

如語者,

真實不虚之語曰如語。

不誑語者,

誑,妄語也。

不異語者。

不異,始終恒一。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

法,乃無爲真如之法。

此法無實無虚。

六祖曰:‘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沙德性,用之不匱,故言無虚。’〇法體空寂,無相可得,故云‘無實’。非相即相,有真空體,故云‘無虚’。‘虚’‘實’二字,合説有味,虚中悟出實際,實中悟出虚理。虚實相形,乃成如來妙法。餘詳第十七分註。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住則著相,爲煩惱所障,故云‘入闇’。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無住則人我兩忘,智光獨照,故云‘見種種色’。〇有所著,則爲無明所障,不悟真如妙理,猶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無所著,則洞達無礙,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自覺已圓,又能覺他。

須菩提,當來之世,

即未來之世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

《法華經·方便品》:‘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〇《智度論》四十六:‘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〇《圓覺經大疏鈔》一:‘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也。種,謂種類,即無法不通之義也。謂世出世間,種種品類,無不了知,故云一切種智。’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佛言:‘若後世有善男女,能受持誦讀此經,如來即以佛智慧盡知盡見,皆可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〇俗本多以‘即爲如來’斷句,宜改正。〇功德,詳下第十五分註。〇以上佛語。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此正説持經功德之勝。〇功德,詳下本分註。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

佛制以一日分三時,曰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身布施,註見十三分。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極長之時節,不能以尋常之年月日時計算者爲劫,已詳前註。

以身布施。

恒河沙言其多,無量劫言其久,皆借喻也。佛所謂捨身布施,非真有此事,亦假設之辭。〇陳雄曰:‘佛恐世人執著如來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於自己性與他人性無纖毫利益,故於十三分言之。至此復言,屢救其失。’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信心,即前十四分之‘信心清浄’。不逆,即前之‘不驚,不怖,不畏’。是與般若契合,一心隨順也。

其福勝彼。

言其福尚勝捨身布施之福。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説。

六祖曰:‘多劫捨身,不了諸法本空,有能捨所捨心在,元未離衆生之見。若能聞經悟道,我人頓盡,言下即佛。故捨身有漏之福,不及持經無漏之慧也。’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者,謂理之深妙,事之希奇,不能以心思之,以言議之也。即實在本體之如何狀態,吾人不得而知之也。〇嘉祥《法華義疏》三:‘《智度論》云:“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説《法華經》,謂如食頃。’

不可稱量,

不可以物稱器量。

無邊功德。

《六祖壇經》云:‘韋公曰:“和尚所説,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祖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爲説。”祖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帝心執著,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爲求福,不可將福便爲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祖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内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會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若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虚妄不實,即自無德。爲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直平行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内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别。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如來爲發大乘者説,

發,乃‘發起’之‘發’。大,對小而言。乘,運載也。〇王日休曰:‘乘乃車乘之乘。大乘,謂菩薩乘也。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衆生,故云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唯能自載而已。緣覺之人,半爲人,半爲己,故爲中乘,蓋如車乘之適中者也。菩薩爲大乘者,謂如車乘之大者,普能載度一切衆生也。此經欲普度一切衆生,故爲發菩薩大乘者説也。’〇《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爲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爲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爲大。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爲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爲大。又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爲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説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爲大。’〇《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爲大乘,名爲上乘,名爲妙乘,名爲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爲發最上乘者説。

至極之教法曰最上乘。諸宗各名其宗義,亦曰最上乘。〇《法華經·授記品》:‘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〇《六祖壇經》云:‘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説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爲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説。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物在背曰荷,置肩曰擔。〇《法華經》:‘爲如來肩所荷擔。’〇言此人即能以如來無上菩提之法,一身擔任之。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

小法,小乘之法也。〇《法華經·方便品》:‘鈍根樂小法。’又曰:‘少智樂小法。’〇《法華指掌疏》:‘樂小法者,雖值無量諸佛,不行菩薩深妙之道。’

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説。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天人阿修羅見第十二分註。

當知此處即爲是塔,

梵言塔,猶華言廟也。已詳前註。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佛制,向右旋繞三匝,以爲敬禮。法會之行道式,即本於此。〇《法華文句》二下:‘圍繞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浄居天化爲人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禮,却坐聽法。因於天敬,人以爲楷。’又曰:‘圍繞者,行旋威儀也。’〇《法華經·化城喻品》:‘諸天龍王乃至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佛制,散花爲供養佛之一種儀式。〇《無量壽經》下:‘懸繒然燈,散花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〇《法華經》一:‘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〇《法華經·化城喻品》:‘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〇以上佛語。

能浄業障分第十六

無垢光比丘犯戒,生大苦惱,佛爲説浄業障之法,故有《浄業障經》。〇五逆十惡之業,障正道而害善心者曰業障。言受持此經能消業障也。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

爲他人所輕賤。〇輕賤,唐譯一作‘輕毀’,一作‘輕辱’。

是人先世罪業,

先世即前世,過去世也。〇《法華經·化城喻品》:‘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

應墮惡道,

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也。〇《大乘義章》八末:‘乘惡行往,名爲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以今世爲他人所輕賤之故。

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訥曰:‘上明生善,今明滅惡。造作定業,不可逃避,行般若故,易重爲輕。《大論》云:“先世重罪,應入地獄,以行般若故,現世輕受。譬如重囚應死,有勢力護,則受鞭杖而已。”’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智度論》:‘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譯無央數。’〇劫,詳前註。

於然燈佛前,

然燈佛,詳前第十分註。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本行經》十二:‘那由他,隋言數千萬。’〇玄應《音義》三:‘或言那由他,當中國十萬也。’〇那由他,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種解。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佛言:‘我值諸佛,盡供奉而不怠,承順而無違,無有一處空過者。’佛自言歷事諸佛之多如此。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

末世,澆末之時代也。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爲正法時。以後之一千年,爲像法時。以後之萬年,爲末法時。末世即末法時也。

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

佛言:我供養諸佛之功德,不及持經功德百分之一。

千萬億分,

言供養諸佛之功德,不及持經功德之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言供養諸佛之功德,非但不及持經功德之百千萬億分之一。若以持經功德分爲極小之數,小至窮於算數,窮於譬喻,而供養諸佛之功德,亦不能及其極小分中之一分也。〇唐玄奘譯本作‘我先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言以讀經功德分爲百分,而我之供養諸佛功德,尚不能及其一也。 如是千分,言不能及其千分之一。 若百千分,言不及其十萬分之一。 若俱胝百千分,一億爲俱胝。 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一兆爲那庾多。 若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尼殺曇分,小至不能計算也。 亦不能及’。按:鄔波尼殺曇,慧琳《音義》一釋爲微細,分析至極之言也。又卷十,義譯爲微細,極至鄰虚,名鄔波尼殺曇;秦譯作‘算數譬喻’,此小數之極也。各家註釋均誤解,據此可以訂正之。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説者,

具説者,詳盡言之也。

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狐性多疑,故曰狐疑。〇《史記》蒯通曰:‘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〇《離騷》:‘心猶豫而狐疑。’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詳前十五分註。

果報亦不可思議。’

《法華經·方便品》:‘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〇譬如米麥之種爲因,農夫之力及雨露之潤等爲緣。今年米麥成熟,對於去年之米麥爲種子者而言則爲果,對於去年之農夫雨露而言則爲報。〇以上佛語。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三藏法數》六:‘究竟,猶至極之義。’〇無我,非我也。人身爲五陰之假和合,無常一之體爲之主宰,故曰無我。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大圓曰:‘空生須菩提 聞説經名,應離一切相,則人法皆空,已是了然。至此重復起疑,疑既已離相,心如何發?若欲并此所發之菩提而亦離之,則此心全無著落。菩薩行六度時,安住何處?并能發之法而亦離之,則菩提全無把柄。行菩薩行時,有許多難調伏處,此心又如何降伏?所以復申前問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

如是指下文而言。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

《涅槃經》曰:‘自未得度先度他。’懺法曰:‘先度衆生,然後作佛。’故度一切衆生者,乃我佛之所應爲也。

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以上三句,其詳註已見前第三分註。〇六祖曰:‘無衆生實滅度者,爲除能所心也,除有衆生心也,亦除我見心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珠淵氏曰:‘前分之所言如是,幾似不問何人,只須受持讀誦此經,即有不可思議之果報隨之。是無上第一希有之法,可無俟於專心苦行而得之,是啟人以狂亂狐疑不信矣。須菩提知其決無是理,因以心之應住與降伏者,重爲致詢,或冀佛之别有開導也。而佛之所告者,仍與第三分不少異,於以見功修自有一定,不可躐等而期。必無有住與降伏之不知,衆生滅度之不講,而著我、人、衆生、壽者之相者,遽能受持讀誦此經也。得此問答,理益明著。註家不能明其所以然,徒見其辭語之重複,既不敢謂傳寫有誤,又不敢謂重出可删,深文曲説,彌見支離。’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者何,蓋以真如本性,渾然天成,不受一塵,何有於法?〇王日休曰:‘此分大概如第三分所言,唯增“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且上既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則是法矣。若無法,烏能得見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也?蓋上言“當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爲妄爾。故此言“實無有法”,其意乃在於“實”字,謂究其實,則真性中無此也。佛怨弟子誤認所謂當生如是心者爲真實,故此又説破以爲非實也。然則非徒本無一切衆生,而發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無法,蓋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所謂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者是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佛告須菩提:‘昔我於然燈佛處,曾有法得無上菩提否?’其意與第七分之‘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相同,又與第十分之‘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相同。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説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我曉佛所言之義,佛於本師處,並未堅執四相,而自以爲得菩提之道也。’其意亦與第十分之‘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相同。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言:‘如是如是。

如是如是,見前第十四分註。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佛對於發心之衆生,授與將來必當作佛之記莂,曰授記。〇《演密鈔》四:‘記莂者,謂世尊記諸弟子未來生事,記因果也。’〇如來於彼時,一無所得,離諸分别,由無法故,所以然燈佛與以授記。若有法者,則有相心,不順菩提,佛即不與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此翻能仁,姓也。牟尼,此翻寂滅,字也。〇《本行經》曰:‘昔有蓮華城,其王曰降怨。請然燈菩薩入城,路泥,善慧即佛前世之名 布髮而掩。然燈如來履之而過,即授以記,言其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按:此説與《因果經》《成道記》互異,存之以備參考。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即無所有也,無所有,即空之異名。《楞嚴經》曰:‘安然得無所有。’〇無所有,亦名無所得。體無相之真理,而心中無執著之處,無分别之處,故曰無所得。即空慧也,無分别智也。《涅槃經》十七:‘無所得者,則名爲慧。有所得者,名爲無明。’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〇《智度論》十八:‘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〇《仁王》良賁疏中二:‘有所得心者,取相之心也。無所得心者,無分别智也。’〇《維摩》慧遠疏:‘無所得者,理中無情可得。此諸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名爲無所得。’又曰:‘觀真捨情,名無所得。’按:以上云云,已詳第十分‘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註。茲因此理頗不易解,故將前註複述。學者多讀數過,必能悟無有法、無所得之真理也。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

‘是’字指下句而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魏書·釋老志》曰:‘釋迦生時,當周莊王九年,《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見,夜明是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來者,即諸法如其本性之義。〇魏譯作‘言如來者,即實真如’。〇陳譯作‘如來者,真如别名’。〇唐義浄譯作‘言如來者,即是實性,真如之異名也’。據以上各譯本,知此句可作‘如來者即真如也’。自性清浄心,謂之真如。〇《探玄記》八:‘不壞曰真,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前字指不壞而言。 後則體無差别。後字指無異而言。 ’又曰:‘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爲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爲法非異。二義同爲一法,名曰真如。’〇《大乘止觀》:‘此心即自性清浄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〇據以上各説,知真如中不可有所得也。有所得則失真如本性,失真如即非如來矣。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謂若有人言,佛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是人則爲妄語。何則?真性者,佛本來自有之。止爲除盡外妄,乃見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豈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則爲不實語也。佛乃呼須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來得之,名其法爲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也。蓋性則吾之本有,法則自外而來。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豈謂於法有所得而名爲真性哉?’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虚。

是中,即真性中。心本真空,了無色相,故無實。色相空處,即真性實處,故無虚。〇王日休曰:‘如來所得正覺之法者,謂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實,謂亦爲妄也。然必賴於此以明真性,故云非虚。’〇陳雄曰:‘如來了無所得,而其所得者,菩提無上道耳。蓋菩提無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間,實而無實,虚而無虚,與十四分如來所得法同。’〇微師曰:‘無實者,以菩提無色相故。無虚者,色相空處,即是菩提故。知如來所證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無實無虚。’〇《金剛三昧經》曰:‘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别相。無分别中,即清浄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説,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來説一切法

《智度論》二:‘一切法畧説有三種:一者有爲法,二者無爲法,三者不可説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皆是佛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菩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虚空無所有性。’〇《大寶積經》四:‘如來嘗説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爲佛法。’〇《大集經》九:‘佛法者,名一切法。’〇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説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然則法又豈可以無哉?今禪家絶不用法,大背經意矣。佛所以隨説而又掃去者,蓋謂不可泥於法耳,豈可絶無法哉?傅大士之頌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今禪家不用法,乃未到岸而不須船者,豈不自溺於苦海,且誤人於苦海哉?’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之非一切法,即第七分所云‘非法非非法’也。以是爲渡河之筏,故假名爲一切法。〇唐義浄譯本作‘一切法一切法者,如來説爲非法。是故如來説一切法者,即是佛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以大身之不實,喻諸法之本無。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説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非大身者,無有身相也。是名大身者,真如法體,廣大無邊也。此段宜與第十分‘身如須彌山王’參觀。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亦如是,承上意。言菩薩無我相,亦如佛之無身相也。

若作是言,

‘是’字指下句而言。

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此云覺衆生。佛又呼須菩提而言“菩薩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蓋謂覺衆生者,亦非爲真實,亦如大身之不爲真實,徒虚名而已。何則?真性中豈有覺衆生哉?唯有佛謂之覺。覺,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下文。謂“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者,謂以衆生爲有,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滅度,如此見識,則不可名之爲覺衆生。以一切衆生,於真性中本無,唯從業緣中現,故不可以爲有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

真性空空洞洞,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正以菩薩以清浄得名耳。

是故佛説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陳雄曰:‘上文言實無有法,尚何有法可説耶?然佛本無言説,其所説者,不過真空無相。《維摩經》云:“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此真空無相法也。佛説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則我佛無所説。’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

‘是’字指下句而言。

我當莊嚴佛土,

詳前第十分註。

是不名菩薩。

陳雄曰:‘以定慧之寶莊嚴心佛土者,菩薩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見其跡。以金珠之寶莊嚴世間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於人知。《文殊般若經》云:“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菩薩如是,豈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種相未除,即凡夫之見,其誰名爲菩薩耶?’

何以故?如來説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此與第十分之意同。〇心常清浄,不染世緣,是爲莊嚴佛土也。雖曰莊嚴,不可作莊嚴相,故曰‘即非莊嚴’,但虚名之曰莊嚴而已。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止觀》七:‘爲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〇《原人論》:‘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之,執之爲我。寶此我故,即起貪瞋癡等三毒。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〇《涅槃經》云:‘如來爲度一切,教諸衆生修無我法。’

如來説名真是菩薩。’

顔丙曰:‘“通達無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脱,四通八達,廓然無我。我身既無,何更有法?人法雙忘,只這真是菩薩,更莫别求。’〇以上佛語。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佛具五眼,體非實有。惟常住真心,虚靈不昧。眼雖分五,照共一心。所謂萬法歸一,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肉眼,人間肉身之眼也,爲五眼之一。〇《無量壽經》下:‘肉眼清澈,靡不分了。’〇以上佛語。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天眼者,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修禪定而可得之,不問遠近内外晝夜,皆能見物,爲五眼之一。〇以上佛語。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慧眼者,能見一切衆生之諸根境界,爲五眼之一。又詳前註。〇以上佛語。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法眼爲五眼之一。〇《無量壽經》:‘法眼觀察究竟諸道。’〇《大經》慧遠疏:‘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〇以上佛語。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佛眼者,佛陀之身中具備以上之四眼也。〇爲五眼之一。〇以上佛語。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欲闡衆生之心有若干種,故先設問如來有五眼。〇日月殊光如來解曰:‘言肉眼者,照見胎卵濕化,色身起滅因緣也。言天眼者,照見諸天宫殿,雲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緣也。言慧眼者,照見衆生慧性深淺,上品下生,輪迴託蔭因緣也。言法眼者,照見法身遍充三界,無形無相,盡虚空,遍法界因緣也。言佛眼者,照見佛身,世界無比,放光普照,破諸黑暗,無障無礙,圓滿十方,尋光見體,知有涅槃國土也。此五眼如來。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識此五種因緣,即名爲大乘菩薩也。’〇《華嚴經》曰:‘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衆生心故,慧眼見一切衆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相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一是處非處如實力,二知三世報業力,三知諸解脱三昧力,四知衆生諸根上下力,五知衆生種種欲力,六知世間種種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宿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觀一切力,十得漏盡智力。 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説是沙不?’

以上佛語。

‘如是,世尊。如來説是沙。’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沙等恒河,謂一粒沙爲一恒河也。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

言諸恒河中所有沙數,喻其數之多也。此皆假設之辭,前恒沙以喻布施,此恒沙以喻世界。〇佛世界,佛所住之國土也。有穢土,有浄土。〇魏譯‘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世界,寧爲多不’,據此則‘佛世界’三字當斷句。

如是,寧爲多不?’

以上佛語。

‘甚多,世尊。’

以上須菩提語。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干種心,

《心地觀經》八:‘心如畫師,能畫種種説故;心如僮僕,爲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賊,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如來悉知。

如來以清浄五眼,皆盡見而知之。〇王日休曰:‘所有衆生,謂彼世界中凡有之衆生,乃一切衆生也。其衆生之心,如來所以悉知者,以此心爲妄想,乃自真性中現。既生此妄想心,自佛觀之,則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虚空,則無得而知矣。且所謂他心通者,六通:天眼通,徹視大千。天耳通,洞聽十方。他心通,悉知種類。宿命通,達三世事。神境通,形無窒礙。如意通,任運自在。 謂彼既起心念,則此可得而知也。聞有人把棊子手中,令他心通者觀之,則知其爲棊子,以己知爲棊子故也。然己則不知其數之多寡,使彼言之,則亦不知其數,以己不知其數故也。由是言之,若一起心念,則如有形相,故可得而知。如佛者豈止他心通而已哉?故無量衆生,一起心念,皆悉知見,無足疑也。’

何以故?如來説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六祖曰:‘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一一衆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數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爲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不可得,空之異名也。〇《智度論》五十二:‘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〇《涅槃經·德王品》:‘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〇《未曾有經》云:‘善男子,心無所住,不在内外中間。心無色相,非青黄赤白。心無造作,無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實故。心無邊際,非限量故。心無取捨,非善惡故。心無轉動,非生滅故。心等虚空,無障礙故。心非染浄,離一切數故。善男子,作是觀者,即於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諸法性。真如。 諸法性空,即真實性。’〇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無量無數劫來,常一定而不變動,豈有過去未來現在哉?若有過去未來現在,則爲妄想,此三心是也。且若飽而未欲食,則欲食之心爲未來。飢而正欲食,則欲食之心爲現在。食畢而放匕箸,則欲食之心爲過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過而滅,故爲妄想也。不可得者,謂無也。言此三心,本來無有,乃因事而有耳。《圓覺經》所以言“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者,謂衆生以六種塵緣之影,爲自己之心相也。’〇若訥曰:‘《本生心地觀經》云:“如佛所説,唯將心法爲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説爲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内,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可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法?”’〇以上佛語。

法界通分化第十九

往生要集》上:‘周遍法界,拔苦衆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〇通化,弘通教化也。〇道宣律師《感通録》:‘羅什師今位階三賢見第七分註 ,所在通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見第八分註。

是人以是因緣,

因緣者,因其布施之功,緣之以得福也。前云福多者,是持誦功德。此云福多者,是修證極果。取義各别。

得福多不?’

以上佛語。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説得福德多。

佛謂若布施之福德,身享榮華,人見爲有實也。究之不離業緣,有時而盡,如來不説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如來説得福德多。’

捨大千珍寶布施,其福極多。若執著福德,則福德有時而盡。故云‘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説得福德多’。此是反釋之義,言以福德無者,無希望心也。既無希望,即爲無住相布施,其福德無盡。若依無住無爲而布施者,故如來説得福德多。〇以上佛語。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者,顔色。相者,形體。離者,不著。言求見如來者,離諸色相也。此分與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同。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具足,具備滿足也。〇《法華經》:‘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〇色身爲三種身之一,從四大五塵等之色法而成之身,謂之色身。〇《楞嚴經》十:‘由汝念慮,使汝色身。’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欲見法身如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足矣。不應求之於具足色身。

何以故?如來説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壇經》云:‘皮肉是色身。’《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觀此則知肉身無如來,殊不知有生如來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華嚴經》又云:‘清浄妙色身,神力故顯現。’曰‘妙色身’,則現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來,即非具足色身可知。以非具足色身,而名爲具足色身者,蓋得其所以具足色身故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欲見法身如來,亦不應求之於具足諸相。〇事物之相,表狀於外,而想像於心,謂之相。〇《大乘義章》三本:‘諸法體狀,謂之爲相。’〇《唯識述記》一本:‘相,謂相狀。’〇《法華》嘉祥疏三:‘表彰名相。’〇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説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所説諸相具足,非徒取諸相也。般若觀照,萬象悉融。凡六神通、八解脱,具於自性中者,常滿足爾。此妙相如來,内有真性如來焉,是名諸相具足。〇以上須菩提語。

非説所説分第二十一

此明説法無我,掃盡從前説法相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汝勿謂如來作我當有所説法之念。

我當有所説法。莫作是念。

謂須菩提不可作此念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説法,

有所者,有所在也,即爲有意,便著相矣,非無心順應者也。

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説故。須菩提,説法者無法可説,

衆生皆有佛性。衆生既悟,無法可説。猶孔子‘予欲無言,天何言哉’之意。

是名説法。’

佛謂吾住世四十九年,何曾説著一字。此即佛之所謂説法也。〇王日休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説法,即爲謗佛”者,謂佛本不説法,以真性無法可説。若以爲佛本説法,即爲志在於法耳。佛豈志在於法哉?此所以爲謗佛,所以爲不能解佛所説之故也。佛又呼須菩提而言,説法者,實無有法。謂本來無法,特爲衆生去除外妄而説耳。此法豈真實哉?衆生既悟,則不用此法矣。故但虚名爲説法而已。此分與第七分言“無有少法如來所得”之意大畧同,亦與十三分所謂“無有少法如來所説”之意同。然此再舉者,欲詳言之,亦爲續來聽者説也。’〇以上佛語。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行事鈔》下三:‘毘尼母云:“下座指上座爲尊者,上座指下座爲慧命。”’〇《勝鬘寶窟》中本:‘慧命者,以廣大甚深之慧爲命,故名慧命也。如經言“慧命須菩提”、“慧命舍利弗”也。’

‘世尊,頗有衆生,於未來世,

今生以後之再生,謂之未來世。

聞説是法,

是法,指前文‘無可説法’‘是名爲法’而言。

生信心不?’

以上須菩提語。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

人人皆有佛性,與佛平等,故曰彼非衆生。

非不衆生。

人人皆從衆生中來,惜佛性爲煩惱所蔽,失其本來面目,故曰非不衆生。因現具衆生之相故。〇《六祖壇經》云:‘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又云:‘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説非衆生,是名衆生。’

衆生衆生者,謂凡爲衆生者,則所謂一切衆生也。如來説非衆生是名衆生者,謂一切衆生,佛皆以爲非真實衆生,但虚名爲衆生而已。〇從‘爾時慧命須菩提’起至‘是名衆生’凡六十二字,古本所無。唐穆宗時,長安僧靈幽入冥誦經,冥王令於濠州鍾離寺石壁上摹本增入。〇以上佛語。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上菩提,本是真真空。我尚非有,何況於法?〇此言無得法之我,掃盡從前菩提相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無所得耶?’

須菩提聞無法可説之義,恍然有得,白佛言:‘世尊,今佛得無上菩提,於法殆無所得耶?’詳第七分註。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深許其言曰:‘如是如是。我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不從外得,乃吾之真性也。真性中蕩然空虚,神凝智泯,無有少法可得,是名無上菩提。’〇《六祖壇經》曰:‘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既無一法可得,寧復有菩提可證耶?’〇以上佛語。

浄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浄心者,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浄心也。〇《宗鏡録》二十六:‘破妄我而顯真我之門,斥情心而歸浄心之道。’〇行善者,諸善奉行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無高下淺深等之别,曰平等。是法,即前分‘無有少法可得’之法也,即真如也。真如即佛性,佛性即法性也。《菩薩處胎經》:‘法性如大海,不説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惟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〇《法華經·方便品》:‘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考六種譯本皆作‘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此所謂‘是法’者,乃真如也。真如豈可謂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其真如同一,故云平等。無有高下,謂色身則有高下,真如則無高下也,所以名爲無上正等正覺。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真如中,本無我、人、衆生、壽者,此四者乃妄緣中現。而真如平等,豈有四者之異哉?

修一切善法,

五戒十善,世間之善法也。三學六度,出世間之善法也。淺深雖異,皆爲順理益己之法,是名善法。〇六祖云:‘於一切事,無染無著。於一切境,不動不摇。於一切法,無取無捨。於一切時,常行方便。於一切衆生,隨順説法。令皆歡喜信服,悟菩提真性。是名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善法,乃佛接引衆生,除盡煩惱,發現真如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無上正等正覺。此正等正覺,爲真如中所本有,豈可謂之得哉?蓋凡言得者,皆謂自外而得。此則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謂之得。然此之言得者,蓋不得已而强名之曰得耳。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説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我所言善法者,乃接引衆生入道之門,本來無此善法,不過假此以開悟衆生耳,故但虚名爲善法而已。〇以上佛語。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福即福德,智即智慧。福與智合,等如虚空,無可比方者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

前以恒河沙喻其多,此以須彌山喻其大。〇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詳第八分註。

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説。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須菩提云:‘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可謂大且多矣。設或以七寶之聚,等如許山之多,用以布施,福德不爲大乎?然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若人以此般若經,并四句偈,受持而有得於心,演説而有益於世,則上成佛果,下度衆生。此七寶布施之福德,不及持經功德百千萬億之一分也,并不能及少小至無可算數無可譬喻之一分也。以彼爲世間福,終有時而受盡。此則爲出世間福,愈增長而終無窮故也。’餘詳見第十六分。〇五祖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〇六祖云:‘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〇以上佛語。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既是是法平等,孰爲衆生,孰爲度衆生,止隨其本性而導之,故化無所化。〇此言無度生之我,掃盡從前度生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佛告須菩提曰:‘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化度衆生之心,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般若真性,人人具足,雖如來以法度之,然度其所自有,非益其所本無,實無有衆生是如來度者。若説衆生必是如來化度,則如來便有我、人、衆、壽者相矣。’

須菩提,如來説有我者,即非有我。

《佛地論》一:‘我謂諸藴,世俗假者。’〇《智度論》一:‘佛弟子輩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説我,非實我也。’

而凡夫之人,

《梵網經》上:‘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爲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號爲盧舍那。’〇《法華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〇《大威德陀羅尼經》:‘於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〇《佛性論》:‘凡夫以身見爲性。’〇《止觀》一:‘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席品多故。’

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説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凡夫者,如來説即非凡夫,蓋凡夫能悟自性便是如來,不過虚名爲凡夫而已,所謂是法平等也。〇六祖云:‘具諸結縛,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羅蜜,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羅蜜,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心無生滅,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〇凡夫,未見性人也,所以我相未忘。佛又恐人落分别界,故曰‘即非凡夫’。所以見如來、凡夫,本同一性,不容分别。〇以上佛語。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大乘義章》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爲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爲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雲峯云:‘前説“見如來”,是一眼覷定意。此説“觀如來”,是一心會著意。前説在外,後説在内。此觀字之解,與見不同也。’〇如來,謂自性中之真佛也,宜與第五分互看。三十二相,見第十三分註。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

如是如是,見第十四分註。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宋僧道川曰:‘錯。頌曰:泥塑木雕兼綵畫,堆青抹緑更裝金。若將此是如來相,笑煞南無觀世音。’〇以上須菩提語。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天王也,管察天下人間善惡,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得輪寶,轉其輪寶,可降伏四方,畧稱轉輪王。〇《智度論》四:‘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别?”答曰:“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菩薩相者,一浄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

即是如來。’

以上佛語。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説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遠。故如來爲説,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轉輪聖王雖有三十二相,豈得同如來?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須菩提執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須菩提被問,迷心頓釋,故云“如我解佛所説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是大阿羅漢,所悟甚深,得方便門,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細惑,令後世衆生所見不謬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爾時世尊而説偈言:‘若以色見我,

我者,人人所有之佛性也,真如也,如來藏也,與無我、我相之我有别。《涅槃經》曰:‘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以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得見。如貧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善男子,衆生佛性,亦復如是。爲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衆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真金藏者,即是佛性也。”’

以音聲求我,

《華嚴經》曰:‘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不了彼真性,即佛性也。 是人不見佛。’

是人行邪道,

邪道,唐玄奘譯本作‘邪斷’,唐義浄譯本作‘邪觀’,非正觀也。

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即如來藏也。即自性中之如來,爲無量煩惱所覆藏,故不能見。須掘出其藏,則如來見矣。故《理趣般若經》曰:‘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寶窟》曰:‘如來性住在道前,爲煩惱隱覆。衆生不見,故名爲藏。是衆生藏如來也。’據此,則知求如來者,不可求之於外,當求之於内。果自見身内之如來,則釋迦如來亦得見矣。試以宋僧道川之頌證之,其頌曰:‘見色聞聲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見黄頭老,黄頭老乃釋迦佛也。 走入摩耶摩耶夫人乃釋迦佛母 腹内藏。噫,此語三十年後擲地金聲在。’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法固不可泥,然亦不可斷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

‘是’字指下二句。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之‘不’字,楊氏圭註本謂衍文。新州印六祖註本、南浦陳氏施本俱無此‘不’字。余以他種譯本考之,如魏譯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陳譯作‘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唐玄奘譯作‘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均無‘不’字,是宜删。

須菩提,莫作是念,

‘是’字指下二句。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説諸法斷滅。

諸法斷滅者,謂一切法皆斷之滅之而不用也。執著無相,沉空棄有,一切法皆斷滅不用,反成槁木死灰矣。

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説斷滅相。’

相,謂凡法之相也。佛經所謂相者,凡有者皆謂之相。故晝明則謂之明相,夜暗則謂之暗相。經所説之法,則謂之法相。非佛經所説之法,則謂之非法相。所以於此言不用法而斷滅之者,則謂之斷滅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豈可以斷滅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後,固不須舟楫。未渡之前,豈可無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後,不須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無佛法。所以發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必須依佛法修行,不可遂斷滅諸法而謂不用法也。〇此一分經,分爲四段。原佛之意,初則反其辭而語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來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次則正其辭而謂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下二段亦然,初則反其辭而語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説諸法斷滅相。’次則正其辭而謂之曰:‘莫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説斷滅相。’〇以上佛語。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一塵不染,何貪何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此‘忍’字指‘無生法忍’言,省作‘無生忍’。魏譯作‘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此一證也。陳譯作‘於一切法無我無生,得無生忍’,此二證也。按: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謂之無生忍。〇《智度論》五十:‘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〇又《智度論》七十三:‘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按:《阿彌陀經》慈恩疏:‘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〇又《智度論》八十六:‘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〇《寶積經》二十六:‘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〇《大乘義章》十二:‘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〇《仁王經》良賁疏:‘言無生者,謂即真理。智證真理,名無生忍。’〇《楞嚴經》長水疏一下:‘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又《楞嚴經》長水疏八上:‘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爲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生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

前菩薩以滿恒沙等世界七寶,持以布施,福德雖大,猶如以箭仰射於空虚,勢力盡時,箭還墜地。故人天福報有時而盡,往往臨命終時,福盡而孽猶在,反墮惡道,受種種苦。所以得無生法忍者,心智寂滅,已處於不退轉之位,勝於前菩薩布施之福德也。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王日休曰:‘“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者,謂菩薩濟度衆生,無非得福。然菩薩不享世間富貴,但積福於虚空而已,故曰“不受福德”。積於虚空,愈久而不已,直至於成佛,故成佛得其福德,如天地廣大。所以佛稱兩足尊者,謂福慧兩者皆足也。’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説不受福德。’

王日休曰:‘“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者,謂菩薩本不爲作福德而度衆生,其福德自然隨之。如人行日中,本不爲日影,而日影自然隨之。若爲作福德而度衆生,則是貪著其福德而欲享受也。爲其非貪著而享受,是故説不受福德。其言“是故”者,蓋爲不貪之故,所以言不受也。’〇以上佛語。

威儀寂静分第二十九

威儀者,行住坐卧也。寂静者,去來不動也。此從威儀中指出寂静,見性無染著,無生滅,不可認作以威儀爲寂静。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説義。

佛呼須菩提曰:‘若有人説,如來者,或來而感應,或去而入寂,或坐而跏趺,或卧而偃息。以此四威儀,遂指爲如來,則著於有相,徒睹其形容,未窺其精藴。此人不解我所説無相之義也。’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此明法身如來之常住不動也,即人人所有之佛性也。〇《涅槃經》二十七:‘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〇《華嚴經》曰:‘上覺無來處,去亦無所從。清浄妙色身,神力故顯現。’〇《三昧經》曰:‘亦無來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議。’〇《法華文句》九:‘徧一切處而無有異,爲如。不動而至,爲來。指此爲法身如來。’〇《維摩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説。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不可以一切言説分别顯示。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〇宗泐云:‘有來去坐卧者,如來應身也。無來無去者,法身也。如來應用,示有動作,而法身之體,如如不動也。’〇以上佛語。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或作‘一合理相’,今據南唐石本、六祖註本,皆作‘一合相理’,言一合相之理也。詳下註。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

‘微塵’見前第十三分註。

於意云何,是微塵衆寧爲多不?’

微塵之數,多至無量,故曰‘微塵衆’。〇《法華經·分别功德品》:‘大千界微塵數菩薩。’〇以上佛語。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説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説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説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最大,而可碎之爲微塵。微塵最小,而可積之成世界。故微塵非微塵也,可假名曰微塵。世界非世界也,可假名曰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世界者,微塵集合也,謂之一合相世界。〇《華嚴經大疏演義鈔》:‘一合相者,謂緣和合故,攬衆微以成於色,合五陰等以成於人,名一合相。’

如來説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説。

真理者,可證知,不可言説,名爲不可説。《涅槃經》有四種不可説:不生生不可説,生生亦不可説,生不生亦不可説,不生不生亦不可説。生亦不可説,不生亦不可説。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若以世界爲實有者,凝合塵衆,成一世界之相,即是一合相。然和合爲相,有成即有壞,有生即有滅,皆屬虚妄。如來所説‘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乃强名爲一合相’而已。佛見須菩提已悟其旨,乃謂之曰:‘一合相者,此則不可説也。但凡夫貪戀執著,於世間一切事,認微塵爲實有,而妄緣競起。觀世界爲實有,而幻境愈增。非具金剛慧,何能嶄然割斷,一空此妄緣乎?’六祖曰:‘一合相者,眼見色愛色,即與色合。耳聞聲愛聲,即與聲合。至於六塵若散,即是真世界。合即是凡夫,散則非凡夫。凡夫之人,於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薩,於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繋縛,起生滅,散即解脱,亦不生,亦不滅。若有繋縛生滅者,即是凡夫。所以經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〇紫柏老人曰:‘衆生從無始以來,名言習氣,染深難化。故聞凡著凡,聞聖著聖,聞有著有,聞無著無,聞生死著生死,聞涅槃著涅槃,聞世界著世界,聞微塵衆著微塵衆。本心即隱没,被名言所轉,執而忘返,埋没自性。所以如來説《金剛經》,即世界而破微塵衆,即微塵衆而破世界堅習。堅習既破,本心頓露。’又曰:‘世界可碎,微塵可合。則世界與微塵,未始有常也。而衆生於未始有常之間,計世界爲一,計微塵爲多,不一即多,不多即一,酣計而不醒。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究其所以,不過我見未空,隨處計著。故如來曰:“一合相即不可説,凡夫貪其事。”利根衆生,苟知合微塵而有世界,世界果有乎?碎世界而爲微塵,微塵果有乎?嗚呼,此貴在自悟,不貴説破。’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此言空盡知見之相,收拾一部經文。

‘須菩提,若人言,佛説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四相,已詳第三分註。見與相不同,見猶未成相,有見而後有相,見在相前一層。相者,法所現也。見者,心所取也。四相乃經中所遣之執,而四相又成於四見。及至見歸真見,而相亦無相矣。〇紫柏老人曰:‘夫我、人、衆生、壽者四見,初本一我見耳。以展轉横計,遂成四見。若以智眼觀之,則一心不生,我尚不有,誰爲我見?我見既拔,則餘者不待遣而自空矣。又我見者,無主宰中,强作主宰之謂。人見則待我而生,衆生見即循情分别、不能返照之謂,壽者見不過貪生畏死之念也。用是觀之,則《金剛經》所説四見,實不在經,即在吾人周旋日用逆順之間,與佛何干?雖然,若不是這瞿曇老漢,曲折點破,則茫茫大塊,終古不旦矣。’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説義不?’

以上佛語。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説義。何以故?世尊説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王日休曰:‘此言無此四者之見識,謂真性中皆無此也。以此四見,非謂真實,故云“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但爲虚名而已,故云“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謂此見非真,性中所有,亦爲虚妄故也。’〇以上須菩提語。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

《法華經·藥草喻品》:‘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説之。’〇又,‘一切法’詳第十七分註。

應如是知,

‘如是’指下文‘不生法相’而言。

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諸法,性一而相殊。其殊别之相,可自外見者,名曰法相。餘詳前第六分註。初入道時,若不假法相,即無入頭處。既見性了,即當遠離,不必執著。所謂‘得魚忘却筌,到岸不須船’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説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於一切事,不起四見,識自本性,見自本性。應如是真知,如是真見,如是信受解悟。則無上菩提,渾然具吾天真内。凡在外有形跡之事,皆不生於心矣。然菩提心,不離一切,不即一切。因物而付,不滯於物,即非法相,是假名爲法相而已。〇以上佛語。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經反覆説來,總歸到真空無相,即自性也。性本虚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二句盡之。全經總爲度生而發,故終之以演説。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

阿僧祇,無數也。詳第十六分註。

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説,

演説,謂對於大衆演述經義也。〇《法華經·序品》:‘演説正法。’〇《八十華嚴》六:‘依於一實理,演説諸法相。’

其福勝彼。

彼,指以無量數世界七寶布施之人。

云何爲人演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法性之理體,不二平等曰如。彼此之諸法皆如,故曰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也。〇《大乘義章》三:‘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諸法體同,故名爲如。就一如中,體備法界恒沙佛法,隨法辨如,如義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虚妄,故經中亦名真如。’〇玄應《音義》二十三:‘如如歷法非一,故曰如如。’〇《無量壽經》下:‘從如來生,解法如如。’浄願疏:‘空同故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〇六祖曰:‘若心取相,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有所住。心無所住,方是真如。如者,萬物一如,不起分别。猶如一月當空,千波現影,影有現滅,月實自如。’〇劉道開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字乃全經之歸宿,般若之宗旨。三十二分反覆翻剥,只完個“不取於相”而已。由淺入深,層層剔發,只求到“如如不動”而已。’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

《大乘義章》二:‘爲是集起造作之義,法有爲作,故名有爲。’〇《俱舍論光記》五:‘因緣造作名爲,色心等法,從因緣生。有彼爲故,名曰有爲。’〇《俱舍論頌疏·界品》一:‘爲者作也。此有爲法,衆緣造作,故名爲。有彼爲故,名爲有爲。’〇昔優波離尊者語阿難曰:‘諸有爲法,並是無常想。’

如夢幻泡影,

隋嘉祥大師疏曰:‘夢喻,過去法如昨夜夢見有,了悟則無也。幻喻,如幻師作種種物而無實,衆生業幻,故見種種國土,亦無實也。泡喻,如天雨渧成泡,小兒謂之即爲珠,心生貪著,衆生三受亦爾,從根塵識生,亦不實也。’〇物體遮光線所生之影及鏡面水面所生之影像,皆虚而不實,瞬息即滅。

如露亦如電,

隋嘉祥大師疏曰:‘露喻,露少時住,身亦爾。電喻,纔現即滅,現在法亦爾。’

應作如是觀。’

言一切有爲法,皆當作如是六者觀看。〇《發菩提心論》下:‘思念觀察一切有爲法如實相,所謂無苦空,無我不浄,念念生滅,不久敗壞。而諸衆生,憂悲苦惱,憎愛所繫。但爲貪恚癡火所然,增長後世苦惱大聚。無有實性,猶如幻化。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爲法即生厭離。’〇宋僧道川曰:‘行船盡在把梢人。’頌曰:‘水中捉月,鏡裏尋頭。刻舟求劍,騎牛覓牛。空華陽焰,夢幻浮漚。一筆勾下,要休便休。巴歌社酒村田樂,不風流處是風流。’〇以上佛語。

佛説是經已,長老須菩提

《大莊嚴經》曰:‘長老者,不在髮白面皺,所貴能修福德,滅去衆惡,浄修梵行,是名長老。’〇又見前註。

及諸比丘、

比丘者,凡出家爲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總名也。舊譯曰乞士,曰熏士。〇《智度論》三:‘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浄活命,故名爲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〇《維摩經註》曰:‘比丘,秦言。或名浄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浄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本名焉。’

比丘尼、

女子出家而受具足戒者之通稱也。〇慧琳《音義》二:‘出家女之總名。’

優婆塞、

舊作‘伊蒲塞’。《後漢書·楚王英傳》:‘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〇《涅槃經》八:‘歸依於佛者,男名優婆塞。’〇受持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名優婆塞戒。

優婆夷,

受持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五戒之女子,名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見第十二分註。

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既大闡般若之法,説經已畢,啟請之長老須菩提,已領心印矣。其同會聽法,有出家修道之比丘、比丘尼焉,有在家修道之優婆塞、優婆夷焉。一切世間之人,天上之人,并阿修羅之神,聞佛此經,各言下見性。幸正法之難遇,欣今日之躬逢。莫不浄信承受,遵奉持行。雖億萬劫來,永證金剛不壞身也。發菩提心者,不奉持般若,何由到彼岸哉?〇以上阿難記述之語,乃結經之常儀也。

附録

梁恭辰曰:‘持誦《金剛經》之靈異,自晉宋以來,備著傳記,至唐益顯。段成式家世持誦,歷受其益,有《金剛經鳩異》,皆當時目擊情事,非子虚也。余少隨侍京師,見翁覃溪先生年逾八十,猶每年於先人忌日,必用精楷書《金剛經》全册,分送各名刹及諸交好。家大人時在蘇齋談詩,亦乞得一册。每疑先生素不佞佛,何以亦矻矻於此?先生嘗言《金剛》乃佛家木强之神,黨同伐異,有呼必來,有求必應,故靈異若此。’〇《懺因筆記》曰:‘友人方君慎之,嘗患瘧疾。母爲誦《金剛經》禳禱,慎之初不知也。母在别室禮誦,慎之昏憒中,自覺披一氈毯,跪母前聽之。倦極,求移步,不得。誦畢,如夢醒,仍卧榻上耳。如是數度,病愈,母不復誦,乃已。《金經》非密咒也,而靈異若是,佛力洵有不可思議者。今方君猶在甲種商業爲舍監,其人素不信宗教者,非虚言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