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养生史话 | 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华养生文化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从人类出现就问世了。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之中,不少人得了关节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 | |
中医起源和发展 |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医药是其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早在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劳动、生息、繁衍、发展着,但那时条件恶劣,他们经常受到猛兽的攻击、自然灾害的侵袭、饥饿的威胁和病痛的折磨。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体本身结构(如脑容量增大)、生理机能(如思维能力加强)不断进化和完善及原始知识得到同步发展,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某些植物的果、叶、花、茎能减轻或消除一些病症;在烤火取暖的同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放在局部身体可减轻疼痛;在使用石器的过 | |
宫廷文学 | 文学正如其他艺术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决不能离开当时的物质生产状况、精神生产状况与社会意识而独立发展。宫廷文学的兴起,是在周武王灭商、周公确定周礼之后。作为这一时代代表的文学作品是现在还存在着的那305篇《诗经》,其中宫廷诗占有相当的内容。《诗经》的“雅”、“颂”,作者都是出入宫廷的奴隶主阶级的人物。他们的写作目的往往是规谏,希望王者权臣从暴政中警醒,也有一些作者专注于描写宫廷生活的糜烂和淫逸,还有些沉迷于歌功颂德、回顾历史。较著名的作品有《鹿鸣》、《伐木 | |
文学的起源 | 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学出现前的远古时期。关于它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外学者相继提出过不少见解,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模仿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文艺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而同是希腊著名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更是将这一学说深化和延伸,他不仅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且还提出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中国秦朝时期吕不韦门人编写的《吕氏春秋·古乐》中指出宗教艺术是“听凤凰之鸣”、“效八风之音”而出现 |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殆语出《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觉得“学”应该与“思”兼行并重,不可有所偏废。 | |
孔子的教学方法 |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一是主张“学”和“思”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他提倡“好学”和“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事学,向书本学。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还认为一个人不好好学习, | |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和《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是南宋时期僧人编订的编年体佛教史书。《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简称《编年通论》,二十九卷。南宋沙门祖琇撰,成书于隆兴二年(1164)。该书仿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而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佛教史书。作者虽是禅僧,但在书中着力贯彻禅、教、律等并重的原则。他说:是故禅称教外别传,而教不足以拟禅也。虽然非教无以显禅之深,非禅无以臻教之妙。唯悟彻者兼资律仪高行,而后融通自在也。……故今博采累朝外护圣贤绪余,及弘教秉律韵人胜士,兴失禅 | |
《释门正统》和《佛祖统纪》 | 《释门正统》、《佛祖统纪》都是宋代天台宗僧人编撰的以记载本宗史实为主的史著。早在北宋政和(1111—1117)年间,释元颖撰有《天台宗元录》一书,记述天台宗传授情况。至南宋庆元(1195—1200)年间,吴克己增广《宗元录》,撰成《释门正统》,但未及刊行吴克己就去世了。嘉定年(1208—1224)间,释景迁在以上两书基础上编成《宗源录》。释宗鉴将吴著《释门正统》加以扩充改编,分本纪、世家、诸志、列传、载记等五科,沿用吴克己原书名,详叙天台宗历史,刊刻流行于世。关于《释门 | |
您读对《论语》了吗? | 在“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的当下,儒家经典《论语》成为人们的首选,其读者数以亿万计:中国人读,外国人也读;成年人读,未成年人也读;大学里开设《论语》研读课;中小学也将其列为必读书。随着读者数量的巨增,一些《论语》解读著作也大量出现,但就解读质量来看,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存在较多的错误,对广大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令人担忧。我们是如何误解《论语》的某书,将《论语》中的很多“不”字都释为“丕”,即“甚大 | |
儒家派系 |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即战国八派之说。1.子张之儒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子张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论语》记其向孔子 | |
儒家思想的核心 |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混。”仁:何谓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 | |
儒家的仁爱思想 | 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其追随者孟子的文化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亮点,那就是仁爱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它像一盏明灯那样在漫长的黑夜里给人们送去点点光明,它像又缕缕春风那样在刺骨的的严寒中给人们送来些许暖意。今天我们无论是读孔子的语录《论语》,还是读其他的儒家学派著作如《易经》、《春秋》、《孟子》等等,都时时会感到这种仁爱思想的流露,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 孔子与孟子的儒家学说,其根基也便是这种仁爱的思想。在孔孟的人生及社会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也便是这种仁爱的思想。儒家的伦理体系包括 |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详细介绍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凡三十卷。略称贞元释教录、贞元录、圆照录。唐朝圆照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依唐德宗之敕命而于贞元十五年(799)撰述。系编录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凡七百三十四年间之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之传译,并录出失译阙本。全篇分总、别二录。总录分特承恩旨录及总集群经录;别录分分乘藏差殊录及明贤圣集传录。其中,特承恩旨录(第一卷前半)载新译华严经四十卷、玄宗以后三朝翻译经律论,及大佛名经等入藏之牒。总集群经录(第一卷后半至第十九卷),系录后汉迦叶摩腾至撰者圆照,依年次所 | |
还珠楼主小说年表 | 编例一、本年表以还珠楼主小说开始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惟《杜甫》系未刊稿,按其创作时间编入。二、本年表共收小说43部,其中同书异名者3种,即《轮蹄》与《征轮侠影》、《天山飞侠》与《冷魂峪》、《关中九侠》与《女侠夜明珠》,故实为40部,是即还珠楼主的全部小说作品。三、本年表所收各小说的字数,均按初版本统计,其中多数既不分段,标点符号也不占字位,因此势必与新版本字数多有出入。1932年《蜀山剑侠传》 (五〇集三〇九回 410万字)剑侠小说。本年7月上旬起在天津《天风报》连载;旋由天津励力印书局(后改名励力出版社 | |
什么是国学? |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研习“国学”,首先需要弄清“国学”的概念。虽然“国学”的定义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我们可以取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给出一个基本的定义。在大致明了“国学”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研讨“国学”的研究对象、“国学”的学科构建等等问题。研究“国学”的意义 | |
100句国学经典名句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 | |
国学与人生 | 文化以理念为核心,理念使人安身立命。国学承先启后,发扬完整而根本的理念。儒家、道家的智慧对现代人生多所启迪。谈到文化,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对此觉得欣慰与自豪。但是谈到这个文化带给我们什么,恐怕就不易说清楚了。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礼物太多太杂,就需要一番分辨捡择的功夫了。在进行介绍国学之前,不妨先就「文化」一词作个说明。一, 文化的四特色与三层次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意即有人类才有文化。我们由此可以界定文化的四点特色:(一)异于自然。自然是指天地万物,依规律而运行。在《易经》中,坤卦代表生 | |
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 | |
《礼记》简介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 | |
《清史稿》左宗棠 |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父观澜,廪生,有学行。宗棠,道光十二年①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复求,殆无幸矣!”咸丰②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叙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倚之如左右手。僚属白事,辄问:“季高先生云何?&rdq | |
胡适:最聪明的做人之道,是让人对你放心。 | 在近代中国,有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物,名叫胡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有一句极为出名的流行语。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当时,“上至总统、主席,下至企台、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浆一一行列之中都有胡适之的朋友”。和胡适相处过的人,无论观念有何差异、是何身份,都对胡适交口称赞,就连见谁骂谁的李敖对胡适也甚是服气。而这一切,都源于胡适本人高明的做人之道。跟胡适往来的人,都觉得胡适厚道、靠谱,他做事,大家都觉得放心、舒服。而大家对你放心,是对一个人修养的最 | |
曾国藩: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 1. 成功都是熬出来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败的人只会逃避困难,必然失败。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励,但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看到爱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小时候的曾国藩和所有孩子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中下水平。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俊杰比起来也确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 | |
跟道家学大气,跟佛家学静气,跟儒家学正气 |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气,所谓元气;中国人最重视的精神之一,也是气,所谓人活一口气。养气,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修养工夫。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家,也无一不着力于养气工夫。主要养的气虽有差异,却都是根本之气,源头之气。养好这三气,静可守一心之妙,动可达天地之奥,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跟道家学大气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于是老子才 | |
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 所见大则所志大,所志大则所学大。曾国藩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什么叫格局?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和体现出来的外在状态。大格局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大格局是一种境界,大勇若怯;大格局是一种深度,大音希声;大格局是一种品性,大巧若拙;大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决定格局最重要的一点,是视野。当我们在二楼的时候,看到的会是满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楼的时候,会将满城的风景,尽收眼底。不同的楼层,就会有不同的视野和心态。人也一样,当我们迈入 | |
读了《礼记》这10句,才知道什么是“会说话” | 说话是一门艺术。智者慎言,言由心生,该说则说,适时而言。懂得说话的人,左右逢源,不得失任何一人,是人人都想结交的朋友。1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表记》【译文】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言要端庄,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感悟】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作不该作的事。事情的成败得失,很多时候取决于说话之人能否在适当的场合说出适当的话。2公事不私议。《礼记·曲礼下》【译文】不私下议论公事。【感悟】有口不以私言,公事当公议、公办,如果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