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梵名Maha^ -prajn~a^pa^ramita^-su^tra 。凡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 | |
增壹阿含经(五十卷 前有释道安序) | 苻秦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译序品第一。先偈赞述意,次弥勒菩萨告贤劫大士,及诸天,共流布法,阿难以此法,嘱累优多罗尊者。大迦叶随问:「何以独嘱此增壹阿含?何以独嘱优多罗?」阿难答曰:「增一即是一切法,优多罗曾受持七佛之法故也。」十念品第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广演品第三。广说十念法门。弟子品第四。佛说百比丘各有第一法。比丘尼品第五。说五十尼功德。清信士品第六。说四十优婆塞功德。清信女品第七。说三十优婆斯功德。阿须伦品第八。说阿须伦欲犯日而不能,喻波旬不能得如法比 | |
佛教经典《杂阿含经》 | 《杂阿含经》梵名Sam!yukta^gama,巴利名Sam!yutta-nika^ya。音译作散瑜乞怛迦阿甘。凡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关于杂阿含名称之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举,此经乃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之教说,今集为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乃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习之法门。 | |
清代词总集《词综》 | 词总集。三十六卷。清朱彝尊(生平见《曝书亭集》条)编选,汪森补辑。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安徽休宁人,侨居浙江桐乡。贡生,官桂林通判、户部郎中。有《小方壶存稿》等。《词综》共收录唐、五代、宋、金元词二千二百五十多首,作者六百五十多家。以时代先后为序,列有作者小传,间附宋、元人评语。由于“凡稗官野记中有片词足录者,辄为采摭,故多他选未见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体现浙西词派宗旨、兼及“博采”的重要词集。《词综》卷首有 | |
《金瓶梅》是淫书吗?学会从全局出发得出结论 | 《金瓶梅》抄本至少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已经出现。这是因为最早记载《金瓶梅》抄本的是明朝着名进士袁中郎(宏道),他在万历二十四年七月给着名书画家董其昌写信,问:“《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乘《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袁中郎为什么会赞扬《金瓶梅》“胜于枚乘《七发》多矣”呢?枚乘是西汉词赋家,《七发》是他作的一篇词赋,文中说楚太子有病,有吴客来探问,向他叙说了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论道七事 | |
蕅益智旭简介 | 智旭(1599—1655)号蕅益,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少年读儒书,即以灭佛老自任,作辟佛文数十篇。后阅袾宏《自知录序》、《竹窗随笔》诸书,乃不谤佛,尽烧所写辟佛文。父丧,闻《本愿经》,于是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志念佛。次年听《大佛顶经》,心生疑惑,决意出家。二十四岁,从憨山德清弟子雪岭剃度,法名智旭。因听讲《成唯识论》,悟性相交融之旨。二十七岁起,遍阅藏经,积二十七年,成《阅藏知津》,为著名佛藏目录书,自序此书“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义持者可即约以识 | |
鲁迅从社会学视角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及其成就 | 鲁迅小说史学的社会学视角表现之一是其在对明清小说分类及考证过程中,展示出鲁迅在小说研究过程中密切联系社会的思想意识,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鲁迅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及其成就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中国鲁迅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对于其探讨论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及至近期颇具代表性的青年学人鲍国华的论著《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依然。鲁迅小说史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其展示出了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中的开阔视野,科学方法与缜密思维,而社会学意识便是其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可从其明清小说史学研究中 | |
道教养生书《太清中黄真经》 | 《太清中黄真经》简称《中黄真经》,又名《胎藏论》或《胎藏中黄经》。是道教养生书。旧题九仙君譔、中黄真人注。《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中黄经》,当即此书,则东晋时已出。注文中引《升玄经》等,较本经后出。“中黄”意谓中央天,拟配黄色,“九仙君”谓八天之上、地位最崇之尊神。此书义旨为讲脏腑修养。以《云笈七签》卷13所收为见存最早本,《正统道藏》亦收录此书。该书18章,总7言韵156句,前有《释题》,注文较繁富。每章以首4字标题,前章与后章&l | |
记述福建沿海水产动物的专著《闽中海错疏》 | 《闽中海错疏》是中国古代地区性的水产动物志。此书是屠本畯入闽任鹾丞期间,应太常少卿余寅之请而写。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写成。本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地理类。有《艺海珠尘》、《学津讨源》、《明辨斋丛书》、《农学丛书》、《丛书集成》、《国学基本丛书》等本。福建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明万历年间曾以父荫任太常寺典簿,迁礼部郎中、两淮盐运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他一生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到老仍勤学不缀。屠本畯学识渊博,对博物学和园艺学都有较深造诣, | |
明代诗文集《沧溟集》 | 《沧溟集》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诗文集。以其自号沧溟,故名。凡30卷,有自刊本,明隆庆间王世贞刻本,明万历间平阳府刊本,还有清道光间的重刊本。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自幼孤贫,励志求学,酷爱诗歌,好古书,邻人视之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知顺德,颇有政绩,擢为陕西提学副使。旋归里,于华山、鲍山之间自建“白雪楼”,读书作诗于此。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纳。李攀龙在京期间,先后 | |
《历代帝王宅京记》简介 | 一名《历代宅京记》,又名《历代都城宫阙考》。记载历代都城历史地理著作。二十卷。清顾炎武撰。约成书于清顺治末年。(撰者事迹参见“《日知录》”条)《历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卷。其中总序分上、下两卷,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分别列出从伏羲氏到元历代王朝建都、迁都、营建陪都的史实经过及各都所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其中对汉、唐、宋等朝的记述最为详细。从卷三至卷二十亦以时间为序分别记载了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太原、大名、开封、宋州、临安、临潢、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等十八余城在历 | |
北宋诗文集《宋文鉴》 |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吕祖谦编辑。淳熙六年(1179年)成书。原名《皇朝文鉴》。明天顺八年(1464年)邵龄据宋坊本重刻,商辂作序,始改此名(撰者事迹参见“《近思录》”条)。本书是吕祖谦淳熙四年(1177年)奉宋孝宗之命,以江钿所编《宋文海》为基础,广搜皇家三馆四库及士大夫家所藏文集,并采辑传记和其他书中的诗文,历时近一年,于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选编校订而成,第二年春进呈朝廷。本书搜罗广博,据载,当时收到的文集达八百种之多,经筛选,最后收北宋诗文作者二百多人,选作品二千五 | |
辽代诗文总集《全辽文》 | 《全辽文》十三卷。今人陈述辑校。后附录三种,一为《类目索引》,二为《作者索引及事迹考》,三为《图版》,凡收墓志、墓盖、碑阴、哀册等共十九种。一九八二年版。正文十二卷,不按文体分类,帝、后等别成卷帙刻于前,其他人悉以作者先后为序。第十三卷补遗。书末附分类目录,以便检索。本书意在全面保存直接史料,又鉴于刘知几文史配合及章学诚三家之学等说法之重要而又有所不足,故在体例上又作了一些改进。在本书前言中陈述云:“《全辽文》采用这种形式,保存辽代遗文,按时间前后,以人为纲,列作品;撰人佚名及时间不详者附后。 | |
南京最早的地方志《景定建康志》 | 宋建康(今南京市)都邑志。五十卷。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成书于景定二年(1261年)。马光祖,字华父,号裕斋,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安抚使、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周应合,号淳叟,自号溪园先生。生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豫章武宁(今江西武宁县)人。淳祐进士,官至实录院修撰。开庆元年以承直郎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景定二年,时任建康知府马光祖见乾道旧志、庆元续志“散漫而无统”,记载尚多缺略,闻周应合学识渊博,所 | |
黄河河工技术专著《河防通议》 | 《河防通议》是现存第一部全面记述黄河河工技术的专著,是宋、金、元三代间关于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北宋人沈立首著。建炎二年(1128)周俊所著《河事集》中有转载。金代都水监也编有《河防通议》,分为15门。现存《河防通议》二卷本系元人沙克什于至治元年(1321)根据沈立本(即汴本)、周俊《河事集》及金代都水盐本(即监本)经删削、考订整编而成,所以又称《重订河防通议》。作者在自序中说:“愚患二本之得失互见,其丛杂纷纠,难于讨寻,因暇日摘而合之为一,削去冗长,考订舛讹,省其门,析其类,使粗有条贯,以便观 | |
清代水利工程资料《行水金鉴》 | 《行水金鉴》是清康熙以前水道变迁和水利工程的资料汇编。清傅泽洪、郑元庆等编著。江淮河济四渎,为我国古代运道。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明清赖以转运漕粮,运河以四渎通塞为利弊,受黄河影响尤大。明朝末年,水利失修,“黄水湍悍为中州病,淮水停蓄为高堰危,黄强淮弱为清口梗,山左泉源涸水柜竭,汶济诸水俱不足以济运”(《行水金鉴》傅泽洪序)。清初,大力整治,情况有所好转。傅泽洪奉命治河十有余年,深知治水必须得法,否则徒耗数百万金钱,劳民伤财无已时。为此,他结合历史上治河通运的经验教训,将四渎及运河兴 | |
李渔“结构第一”理论的思路与内涵新探 | “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的内涵,二是结构的地位。对于“结构”的地位,李渔的观点是在戏曲创作的各要素中“独先结构”,而此前戏曲理论中普遍重视的音律、词采则被置于从属地位。这一见解的含义与价值,研究者皆未有异议。而对于“结构”的内涵,研究者一般都知道李渔所说的“结构”与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意义不同,具体到有何不同,则一般会指出它包含了& | |
《儒林外史》中的“武侠”描写及文化蕴涵 | 一般认为,《儒林外史》 ① 是一部叙述儒士故事的小说,其实《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批判之作、反思之作,它反映的社会面要广阔得多,描写的群体要丰富得多。围绕儒林,作者笔涉士、农、工、商、兵、僧、优伶等群体,这些群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社会,其中武侠即为这些群体之一。本文拟就这一群体展开论述。一顾名思义,武侠即精通武艺的侠客,他们以“武”行“侠”,“‘侠’是灵魂,‘武’是躯壳 | |
语言学家周祖谟的主要论著 | 周祖谟,字燕孙,北京人。1932年入国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1936年考入南京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8年起任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曾任《中国语文》及《语言研究》杂志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汉语音韵、训诂、文字的研究。 主要论著有:广韵校本 (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7)方言秘笺(科学出版社1956)洛阳伽兰记校释(科学出版社1956)汉语音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57)汉魏晋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 |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 | |
白居易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 | 《白氏长庆集》又名《白氏文集》、《白香山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文合集。“长庆”是唐穆宗李恒年号。白居易生前曾几次对自己的诗文进行编集。第一次是在元和十年(815)江州任上,以诗约800首成15卷,为白集初型。长庆四年(824)冬,元稹为之编集,成50卷,始名《白氏长庆集》。此后白居易又前后五次对自己的诗文进行编集,最后一次是在会昌五年(845),最后定本是75卷,收诗文3840篇,包括前、后、续3集,共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家里。经唐末五代战乱,或毁或散 | |
明代词话《渚山堂词话》 | 三卷。明陈霆撰。陈霆(约1515年前后在世),字声伯,一字水南。德清(今属浙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因抗直敢言,忤宦官刘瑾,逮狱廷杖,谪判六安州。瑾诛复起,历迁山西提学佥事,以师道自任。嘉靖中,隐居渚山四十年,著述百余卷。工诗词,有《渚山堂诗话》、《渚山堂词话》。《渚山堂词话》成书于嘉靖九年(153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词话》“较《诗话》为稍胜”,“犹明人词话之善本”。《渚山堂词话》录宋元明词家佚事甚博,不少佚篇断句也赖此书 | |
《词话丛编》全篇 | 《词话丛编》是一部大型的词话丛书。今人唐圭璋(1901—1990)编。他自1931年起,就“蓄志搜辑”,积三载之辛劳,遍检各大丛书、明清人集及各家选本,从中搜集宋至近代词话60种,编成《词话丛书》。 | |
《莲子居词话》简介 | 词话。四卷。清吴衡照撰。吴衡照(生卒年不详),字夏治,号子律。浙江海宁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金华府教授,后里居著述。《莲子居词话》成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此书编次没有明显顺序,大致是校正词律讹缺,考订词韵分并,评定词家优劣,折中古今论词异同,间载词坛遗闻轶事。博征明辨,搜罗散佚,是其用力之处。吴衡照论词,遵循浙西词派基本观点。他盛赞浙派先辈的论著说:“词选本以竹垞(朱彝尊)《词综》为最善,吾乡许蒿庐(许昂霄)先生为之评。凡夫抒情之妙,写景之工,以及起结、述换、补贴之法,靡不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