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荀子性恶论原旨 |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荀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荀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荀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故小人”,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所通常理解的&ld | |
从历史人物看地方文化传统 | 大概很少人知道,除了勾践后裔组成的闽越王族外,福建历史上最早被正史收录的人物是一千九百年前的永泰高盖山人徐登。在范晔的《后汉书》中,徐登不仅是第一个有名有姓有事迹的福建人,并且他是一个医术高明的道士,善于以“禁术”治病。东汉后期兵荒马乱,疾疫大起,徐登游历江浙,遇同道浙江东阳人赵炳于永康县乌伤溪水之上。俩人比试道法,赵炳能使枯树生华,徐登却会禁水不流,相约以医术行世,救助百姓。因徐登道高年长,赵炳事之如师。[1]虽然时过境迁,福州西北数十公里的高盖山一直保存了他的香火。高盖山的名山 | |
汉代的闽越国 | 除了前文谈到的《庄子》建德国,有关福建历史的第一次明文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东越列传》。虽是同时代人,司马迁对当时福建境内的东越(闽越)国了解十分有限,整个列传不过1256字,连王位更替也语焉不详。比起对远在岭南南越国的五千文介绍,真可谓厚比薄此。究其原因,应是南越国王原是秦王朝派往广东的官吏,与中原的关系比越王勾践后裔的闽越诸王密切得多。尽管如此,《史记》作为第一部正史所提供的文献资料还是弥足珍贵,它勾勒了早期福建历史的基本脉络。战国年间败于楚国的越国王族散居南方各地,在今天的福建境内,有无诸和摇,他 | |
《庄子.山木篇》中的“建德国” | 在《庄子》外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叫市南宜僚的人去见鲁国之君。鲁君看起来忧心忡忡,市南问他担心什么。鲁君说:“我一直兢兢业业遵循祖先之道,继承祖上之业。我非常敬重鬼神,礼遇贤人,身体力行,一点也不敢怠慢。可是这些做法都不能使我消灾避祸,我为此很担忧啊。”市南听了,认为这种消灾祈福方法不对。他建议鲁君到南方的“建德之国”去修道,那里的人民天性淳朴,清心寡欲。一切公有,不存私财。助人为乐,不图回报。不知“义”、“礼&rdq | |
福建历史探源 | 今天我们称为“福建”的地名,实际上直到第八世纪中叶才出现。此前,这一地区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比如,“七闽”、“闽中郡”、“闽越国”、“东越国”、“冶”、“侯官”、“建安郡”、“晋安郡”、“闽州”、“丰州”、“泉州”、&ld | |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以《论语》和《老子》为例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的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生命的本源、生死的过程、人生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此价值等几个方面。本文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例,从诸多方面对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一、天道无言与道生德成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的区别首先即体现在生命的产生方式上。关于宇宙之秩序、万物之生长,乃至世间一切人事,儒家认为皆是“天命”所赋,系天地之气和合而成。例如《诗经》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上天 | |
论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 | 在中国五千多年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孕育和培养了自己的知识阶层——士,亦即所谓文人。勿庸讳言,文人阶层是有其自己的特点的。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以极大的热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探究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正所谓上察天文,下究地理,忧国忧民,直面人生。由于时代条件的不同,主客观因素的差异,在文人阶层中,也呈现千姿百态之状,从而展示出异常复杂,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有的对现实不满,予以猛烈抨击,以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有的要求进取而被拒纳 | |
民国纪年与公元对照表 | 民国纪年,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与旧年历相差1年,月、日、置闰则同公历。依照民国纪年制定的历法又称国历(中华民国历,非国历)。 中华民国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中华民国,1912—1949年中国国 | |
夸父究竟是怎样死的? | 一、有关夸父两次之死的相关文献关于夸父之死,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且都出自于同一文献《山海经》之中。《山海经·海外北经》是这样记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这就是说夸父追天上的太阳,最后渴死了。与之不同的是,《山海经·大荒东经》则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应龙出南极,杀蚩尤与夸父。”[2]也就是说,夸父不是渴死的,而是为应龙 | |
老子五十六字养生诀 | 楼观台老子碑文(据说此碑的文字为老子所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原碑在上世纪“文革”期间被毁,此碑是2005年复立的。)育炉烧炼延年药真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我性空心灭本无看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老子养生秘字诀解析育该字由“身”、“寳(宝)”二字构成,是指:“人”从母体内出生后,身体就已经有了“精、气、神”三宝。人们要健康长寿,必须爱惜人身固 | |
汪机事迹著作及从医考 |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安徽省祁门县人。生于明天顺七年,卒于嘉靖十八年(1463~1539年),享年77岁。其生年上距明始建国(1368年)95年,其卒年下距明代国亡(1644年)105年。明代享国凡276年,故汪机生活的年代应属明代中期。祁门县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诞生了不少著名医家,与汪石山大致同时的,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祁门县名医,除石山外,还有徐春甫,其所著《古今医统大全》是一部非常优异的医史文献著作,刊行后不久就远行日本,并被翻刻。徐春甫生卒具体时间史无记载,但他拜汪石山的叔伯辈汪宦 | |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一、什么人教1.身正,而后正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 | |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古典诗词的分析欣赏,是一种文学批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 ,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修养。这里所说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理论水平,文学史知识,阅读古文的能力等等。本文结合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一讲阅读诗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从字词句入手阅读古典诗词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处、原意,以及它在这首诗中的意义。这是进一步分析和欣赏作品的基础。如果字句都不懂,或者是理解错了,哪些地方用了典故也不知道,就谈不上阅读和欣赏了。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的数量很多,往往一个字(一个音节) | |
湖州藏书与著述的互动研究 | 一、藏书的兴盛与著述的繁荣湖州藏书文化发轫于南朝时期的沈约,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梁书》沈约本传记载,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1]另据《湖录》沈约本传称:“约家藏书十二万卷。”两处记载虽互有出入,但从《隋书·经籍志》所载宋、齐、梁三代官藏图书最多为七万卷来看,沈约“京师莫比”的藏书量是非常之可观的,他无疑是当时浙江乃至全国最大的藏书家。在沈约“开浙江收聚之先声” | |
意识哲学,还是身体哲学 |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的重新认识随着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当代西方哲学正面临着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这种理论转型既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理论之普世性性格的一种根本性反思,并宣告了以意识哲学为其“元话语”的人类哲学之宏大叙事的终结,又同时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就是说,在人类之于哲学性质的理解发生巨变之际,其必然使长期以来以西学为其主导范式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面临质疑,其必然使我们每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不得 | |
中国唯识宗的传承 | ┌德慧——安慧——真谛(无相唯识)弥勒——无着——世亲┤└陈那——无性——护法——戒贤——玄奘(有相唯识)——窥基——慧沼——智周1.弥勒(Maitreya)意译作慈氏。佛陀入灭后九百年顷的印度人,为瑜伽大乘的始祖。于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 | |
法相宗是什么? | 法相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大 | |
略论道教正一派授籙渊源及天师法籙 | 前言: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 是正一派道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职人员的必经之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授箓也随着时代在演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授箓仪式的演变及箓种的介绍,让大家 对道教正一派授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龙虎山天师道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远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15-220年),祖天师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 迁还龙虎山,遂在天师草堂处建传箓坛,逢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升坛传度授箓,弘扬道教,开创了龙虎山天师道升坛授箓传度的先例。 |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要比黄帝内经成书要早? | 说《长沙马王堆医书要比黄帝内经成书要早》,真的是这样吗?马王堆出土了12本医书,到底记载着哪些内容尼?读完本文你就会明白。提到马王堆,许多人都会立刻想到那具历经2000余年,依旧保存完好的女尸。其实,对于马王堆的价值并不止于女尸。当时,马王堆先后挖掘出了三座汉墓,女尸是一号墓的墓主,在其余两座汉墓中,也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与医学相关的资料。这批医书分别书写在大小不同的5张帛和200支竹木简上。从内容来看,涉及的医学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方剂、脉学、导引气功、经络、房中术等多门学科的 | |
什么是三藏 |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巴利语 ti^n!i pit!aka^ni。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 | |
日僧秋篠善珠生平及其《明灯抄》版本研究 | 因明学作为佛教“五明”之一,到陈那时已经臻于完备。玄奘法师将陈那因明引进中国, 开创了以唐疏为源头的汉日因明传承,其所传因明以《门论》和《入论》为主,后者是对《门论》的解释,然而《入论》同样艰涩难懂,窥基遂据玄奘师说作《因明大疏》。《大疏》作为慈 恩宗因明学研究的最高成果,包含了玄奘、窥基两代佛教大师的心血,郑伟宏先生认为其是 “打开陈那新因明大门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①窥基之后,慧沼、智周在其基础上继续进行因 明研究,如慧沼续成《大疏》完本、智周作《前记》 | |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 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 | |
论《升庵诗话》反复古倾向 |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以“议大礼”事件被贬云南永昌(今保山),永远充军。杨慎少有诗名,十四岁时便以诗文入文坛泰斗李东阳门下,东阳戏呼之为“吾小友”[2](P202),格外垂青。作为茶陵派领袖,李东阳对明初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风拨乱反正;倡言复古,颇有影响。清人钱谦益以李、杨二人私交甚笃而得出如下结论:及北地侈言复古,力排茶陵。海内为之风靡,用修乃沉酣六朝,揽 | |
《论语》中“而”的考察 | 在古代汉语中,“而”是一个应用频率高,用法多样,语义灵活的语词。“而”的本义是指人两颊下垂的胡须。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臣铉等曰:‘今俗刖,作髵非是之切。”随着汉语的发展,“而&rdq | |
孔子“仁”思想的政治含义初探 | 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理解“仁”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尽管“仁”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把他们明确作为一种思想提出来,孔子是开创者。不过,两千多年以来,学者们大都囿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仁”,把“仁”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学说。如,近代以来的学者中,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