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题解】

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瑯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住在东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士族出身,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世称“王右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

文章描绘了聚会的欢快,也反映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有力地驳斥了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论调,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还是比较可贵的。

文章清新自然,虽然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这在同类文章中,是很少有的。这篇文章当时由王羲之以他绝妙的行书书写,成为后世极为推崇的著名法帖。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

会稽(kuàijī):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山阴:县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兰亭:亭名。在山阴西南。

修:治。这里引申为举行的意思。

禊(xì):即祓禊,起源于周代。最早是在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用香薰草药沐浴,以祓除不祥。曹魏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内容也变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

流觞(shāng):修禊时的一种活动。用耳杯盛酒放在水上,让它随着流水飘浮,流到谁面前谁就拿起酒杯喝酒。

曲水:回环的水溪。

次:次第。

丝竹管弦:泛指音乐。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

惠风:和风。

品类:这里指万物。

俯仰:俯仰之间,时间短促。

形骸:指身体。

之:到。引申为“经历”的意思。

化:指生死变化的自然现象。

期:期限。

死生亦大矣:《庄子·德充符》篇中所引孔子的话。

契:古代的契有左右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

一死生:庄子认为生死同时存在于一体,生死没有区别。一,用作动词。

齐彭殇:庄子认为长寿与短命没有区别。齐,等同。彭,彭祖,相传为古代的长寿者。殇,夭折的人。

致:情趣。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上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有贤德的人全来了,年长的年轻的,都会集在一起。这里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大的竹丛。又有清水急流,辉映环绕在左右,把它引来作为泛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是,边饮酒、边赋诗,也足以畅叙内心深处的情怀。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仰观广大的宇宙,俯看繁盛的万物,借此放眼远览,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耳目的欢娱,实在快乐!

人与人相处,一生的时间是很短促的。有的人和朋友在室内晤谈,倾吐自己的心里话;有的人则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旷达开朗,不拘泥行动小节。虽然所采取和所舍弃的不一样,性格的恬静或浮躁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因遇到的事物而喜悦,暂时得意,也感到心满意足,这时竟然连衰老将要到来的事都忘记了。等到他们对于所到达的地方已感厌倦,心情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来。以前所享受的快乐,顷刻之间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发生感慨,又何况人的寿命有长有短,随着天地间的变化,终归于尽呢?古人说:“死和生,也是大事情呵!”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与我所感叹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未曾不面对着前人的文章而嗟叹悲伤,心里却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这是可悲的事情!因此,我把此时与会的人,一一记下,抄录了他们所写的诗篇。尽管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但引起人们兴叹的原因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大概也将由这些诗文引起同样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