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霭笼罩的湖面上荡漾着的小舟里,青年男女们在合唱那Santa Lucia(1)的小曲,“See where from wave to wave, Soft breezes wander”。这时果然来一阵风,报知了秋的消息。再仔细听那歌声,决不是课室里的徒然的叫喊,是使人听了周身轻松而觉陶然的音浪。与大自然融化的音乐,似乎不大有人肯去领会,大众都群趋那绅士的交响乐,屏息在轮奂的大厅里。

空际的万籁,小鸟啁啾,芦苇丛里莎莎的声音,都是绝妙的音乐,足与这些媲美的,只有各地方的“俗谣”。俗谣是谁也著不出的,除非他自己心领神会地唱了出来。好的民谣产生在僻静的村野,在负贩舆(2)卒的口里。肩舆的见对面有妇女走来了,抬前面的人歌道“前面一枝花”,这时正要转弯了,右边的路上若有秽物阻碍,抬后面的人恐前面不曾注意,于是紧着叫了一声“右边牛屎巴”,自然成韵。他们脚肚的筋已经跑得紧张了,一阵的有音节的呼吆,又重新恢复了他们的Energy(3)。从劳动里发出来的歌声,较之闲散时在湖面歌着的,另有它的可贵的轻快味。

“镇江山,虫鸣着秋日的散步,走着的小路中有荻花,添风情的女郎花,那里吹来了鸭绿江的风。”

“看起来,Yoisho,什么苦也没有的乘上木筏,一只手拿着小桨,Ara,波的上面,Yoisho前前后后的看顾,Yo,Ara,掌舵呀!Yo,Tiyo Kon,Mata,当心呀岩角,Tiyo-Tiyo。”(4)

“惠山镇最高的是八幡山,前是营林厂,后是筏班,对面望见的是支那国,中间流着的是鸭绿江。”

“朝鲜与支那交界的鸭绿江,撑筏虽好,奈有冰雪阻拦,明天难抵新义州。”

这些俗谣是撑着木筏顺鸭绿江流下的木筏人口中的乐声,是他们冒险,尝艰辛时的兴奋剂。他们没有知识,讴歌出来的是天真朴质,不假思索的。歌词不免卑俗,可是这正是它的好处,这些称叫《鸭绿江节》,最初流行于朝鲜各地,艺妓、官吏、士庶、商人、小伙计们普遍地唱着。后来流行到日本,从长崎、福冈、博多,传到神户、大阪、东京等地。这类俗谣的唱片(Record),随处都买得着的。它已取得了从前流行的浪花节的地位,而传播最有力的便是花柳界的女性,她们坐在席子上弹着“三味线”(三弦),歌此发泄她们的哀怨。又在夜静时,薄暗的灯光下彳亍着的浮浪者的口中,也哼着这些小调。

鸭绿是划分朝鲜、满洲的一条大江,延长约二百四十里。日俄战争前,俄人设有森林采伐公司,投资数百万。战后俄人放弃权利,遂入日人手,由陆军部设军用木材厂。鸭绿、豆满大江两旁的森林,都归日人经营。每年九月至十月伐木,天寒降雪,利用冰雪,以牛橇搬运出山,编筏流入江中。筏夫大半是从日本内地去的,也雇用朝鲜人和中国人。日本的艺妓是同所谓英国的旗子一样,无一个地方不去的。所以江边的木筏上也有那当作先锋的娘子军,《鸭绿江节》的流传,这些娘子军都有功劳,不过她们不能永远在筏上唱,“不胜遗憾之至”。

* * *

(1) Santa Lucia,即《桑塔·露琪亚》,威尼斯船歌。

(2) 舆,指车。负贩舆卒,背驮东西的小贩和驾车的车夫,指劳动者。下文的“肩舆的”指抬轿的人。

(3) Energy,能量。

(4) 罗马字表呼吆的声音。——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