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 (清末)
原来郝家在新繁县境内斑竹园地方,有一十七亩六分两季田,是他祖父手上置的。田土中央有三亩不到一片比较高朗些的地基,在田地买卖时候,原是随田就佃的佃户屋基。因他祖父相信一位由浙江来川的有名堪与家的话,说那屋基有一片牛眠佳壤,如其作为阴宅,把先人的尸骨葬下去,可保后代人六十年官禄不断。他祖父才辗转托人,费了大力,从一个姓顾的族中,把这十七亩六分田挖买过手;三亩不到的屋基,连同三间草房、几丛慈竹、十多株品碗粗的柏树楠树,照规矩不另作价,就随田上纸了。而后,他祖父便将寄殡在江南会地上的双亲灵柩移来,依照堪与家用罗盘扣准的吉穴,下了半棺,用定烧的大青砖砌了一个合棺大椁,椁外又用红砂石砌成一道二尺来高的坟圈,再填入泥土,垒成一个很气派的大坟包。坟前峡石墓碑,是请当代理学名家、锦江书院山长李惺李五子号西沤先生题的字,篆的额。坟前石拜台外,只因限于体制,没有摆出石人石马。就这样,在周围几里,已经得了个郝家大坟包的小地名了。
祖父还在坟包的左边修了小小一所砖墙瓦顶的三合头院子。拢门门楣上悬一块小小的白地黑字匾,刻着郝氏支祠四个大字,据说,是请剑阁李榕李申夫写的。正房堂屋的神龛内,供着神主。也有一卷书式的雕花供案,也有雕花的大八仙桌,也有带脚踏的高背大椅。左右两间正房,都修造布置得不错。祖父的意思是:首先,他准备在休官之后,补行庐墓三年,其次,他和祖母死后归葬曾祖父母之侧时,子孙也一定要庐墓的;再其次,后代儿孙春秋祭扫来此,也才有个住居之所;最后遗言说,后代儿孙如其有读书种子,尽可不必做官,而到此地来埋头读书,一则地方幽静,不为外务所扰,二来居近陇亩,也可略知稼穑艰难。但是,祖父祖母归葬一层虽办到了,而庐墓一事,祖父没做到,父亲更没做到,原因是,与城市村镇皏远了些,起居饮食,啥都不方便;至于子孙来此读书,更其只是一句空话;仅只每年清明或冬至,来扫墓时,偶住一两夜罢了。正房之外的两厢,连同后侧的灶房、牛栏、猪圈,便完全交与佃客邱老二的父亲邱福兴一家去使用。
买这片田土的目的,既然只在那三亩不到的屋基上的风水,那一十七亩六分两季田的租谷,便由祖父严格规定,不许移作别用,只能用在坟墓祠堂和与死丧祭奠有关的大事上。因此,对于邱福兴来承佃时,仅只取了田押九七平纹银一百两,每年租谷则照旧纸所定,没有增减。祖父经常自诩为宽大待人,邱福兴所图的,倒不只是借了郝老太爷的官势,对于乡约地保少受一些麻烦,对于地方公益还能沾染些进来。以此,主客相处很好。几十年来,无论天年好歹,收成是否十足丰稔,总是在大春下熟后不久,邱福兴必就按照租约规定的石斗升合数字,又按照崇义桥大市上的新谷市价,折合成白花花、起蜂窝眼的老锭,以及一串串个挑个打、不扣底子的青铜钱,外带肥鸡几只、香谷米一袋、自己田埂上收获的黄豆、绿豆、白水豆、青皮豆、红饭豆、赤小豆、黑豆等,凑成一挑,以前自己担,后来叫儿子老大邱洪兴担,老大在癸巳年进城染了麻脚瘟死后,就叫老二邱二兴担着,恭恭敬敬给主人家送来。主人家有时也觉得邱福兴耍了些狡猾,每每折合租谷时,总是拣崇义桥大市新谷上得顶旺,谷价跌得顶低时,并未派人去叫他卖,他老是借口说祠堂里没有仓房,房子又过窄,连放囤子的地方都没有,鼠耗又凶,每每来不及请示,只好自行作主卖了;也晓得主人家这时节并不差银子用,但主人家尽可以把它放给门口那些老陕,按月使一分二厘的官息,也是划算的事。把主人家说得高兴,必要留他耍两天,主人家亲自陪吃一顿饭,敬三盅酒,———也是祖父规定的仪注,说这样,才叫主客平等,表示主人是敬恭农事、不忘根本的用意。不过也只陪一顿,并且庄重得使佃客们不能醉饱。倒是其余几顿,由高二爷作陪时,反无拘无束、快乐得多。临走,还要受主人家回敬一些礼物:两木匣淡香斋的什景点心,壶中春的如意油,老郎庙的阿魏丸,以及其他一些城内有、农村无、也得用、也不得用的东西。
旧帐 (一八三六年、一八六一年)
此系抄者外家家存的一本旧帐簿,所记的,并非日常流水,乃系一百余年前一桩办大丧事的用帐;而且不只是用帐,还有席单,还有祭文,都一笔不苟,写得极恭楷;当抄者幼小时,早在外公抽屉中看见过了。事越十余年,又在外家发现了这本帐簿,却已被置在残书破帙之间去了。偶尔与舅父姨母辈谈及,都一致认为从前老人不苟且,连一本办丧事的帐簿,皆如此认真;同时,对于那两篇时调体的祭文,总不免念一遍笑一遍,因此,也就把这本帐簿当成了“隔年皇历”,顶多当成“解人颐”之类的东西。
但是,抄者对它的看法却不这样。它或者可以作一种研究的资料,至少,光是那办丧事的派场,也就看得出百年前一般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情形;何况那祭文还透露给我们,在鸦片战争之前,所谓承平时节的一般小布尔乔亚的人生:只是如彼如彼,而乡里已称之为善人矣。因就从外家将其携归,置于箧底,约也有二十多年了。幸而搬家几次,别的书籍杂志,以及有关的报纸抄本,虽都损失不少,乃至精光大吉;而它也只管从蓝布壳苎麻线的严装中,解脱出来,成了片片,差幸还没有被识货的拿走,被不识货的烧却,而今年今月,又居然从破箧之底挤了出来,乃得赶三天工夫,将它略加编排,抄了一份。———仅仅损失了最后一页。我的编排是先将它分成上下两卷。上卷记一百零八年前的一件丧事,又分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记席上菜单,乙部记丧葬祭三项的银钱花帐,丙部记点主出殡的仪仗,丁部记两篇小调体的祭文。下卷哩,则是八十三年前的一件丧事,内容与上卷仿佛,因为上卷之丧事,为抄者之外高祖,而下卷恰是外高祖母的。记帐的,似乎是抄者第三位外曾祖,但是看笔迹,前后又不一致,或者还有一位外曾祖曾从过事罢?虽然我在每部上都不免加了些按语,但我曾极其当心不要把它扯得太广泛,我的用意,只想把这东西当成一种生料,供献给有心的读者。不过帐簿上还记有几次小丧事的用帐,以其不大重要,暂时不抄,这却得先声明者。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八月六日岁次甲申六月十八日立秋前二日记于火伞下之菱窠
上卷
甲部:席单
道光十八年(抄者按:即西历一千八百三十六年距今一千九百四十四年为一百零八年),岁次戊戌六月二十三日(按:自然是太阳历),未时,父亲大人(抄者按:记此帐簿的为死者的第三子,为抄者的第三外曾祖)辞世起至三七止,所用一切银钱开列于后:
四天 供席一桌
首七家成服 席十一桌
二七成服 席七十二桌(内有送老人院子供席一桌)
三七供饭 便饭七桌
五七供饭 七桌
六七供饭 一桌
请帮忙 席十桌
请知客 席十五桌
百期供饭 十桌
送帐日 三十六桌
十月二十一日奠期 席一百二十六桌
二十二日 四十桌
二十三日送殡小天竺 九桌
苏坡桥早饭 十三桌
祠堂午饭 十三桌
抄者按:祠堂在温江县文家场外数里)
祠堂第二日早席 三十桌
复山席 四桌
谢知客席 十三桌
送点主官满汉席 一桌
送老院供席 一桌
抄者按:单看上列席桌总单,便可知道这帐簿是出于一个百年前小布尔乔亚家庭。实则,抄者的外家,确乎是成都圈子里一个旧家,出过几位廪生秀才,并出过一位教谕,在清代的三学中,在民国代的学界中,都曾有过些小名望;而且在民国代,还有人做过县知事征收局长和提款委员等。不过现在已破落殆尽,抄者年幼时,也曾及过外家的小康之世,一直亲眼见其衰落,如能得曹雪芹什一之才,将其详细写出,真可算是一部社会组织和社学经济的变化小史了。这且不谈,据言,在一百零八年前,则正是盛时、刚刚买到第三院大房子在磨子街,“此屋已于九年前卖与安姓。据说距买入之年为一百二十二年。”而死者的第三长子,又正肄业锦江书院,为李西沤之门生。后自帐上所言李五子老夫子,即西沤;五子为西沤之号,名惺,为川中名翰林理学家,仕至左春坊左赞善,与曾国藩同时奉旨,以在籍翰林办理团练。在后跋言中,尚欲记其二三逸事,以见当时读书人地位之不平常。
抄者再按:下面第一部分为一百零八年前之席单。此为关正兴厨师入川革命前之菜单,可惜只记出菜名,而又过于简单。至其价值,请看后帐。
再按:菜单中乌鱼蛋一色,久矣不为成都名厨所知,然在四乡,依然盛行。曾记民国十八年在北平东兴楼与同乡人尝及此菜,乡人叹曰:四川所无。我则凭此帐簿,力言四川亦有之。实则以前真未尝过。及返成都,于干菜店中,无意觅得,然尚不知作法,又问一乡厨,方知如何破成片片,而如何烹调。
一. 成服席单
洋菜鸽蛋 光参杂会(按:光参者海参之一种,无刺者也,会字,照扬州画舫录,应作汇字,今人或作烩,帐簿原本则作会。) 八块鸭子 菱角鸡(按:此色必为当时之时令菜,因正在阴六月底也。) 鱼肚 笋子肉 海带(按:即海带皮,或带丝。今虽值六百四十元以上一斤,而当时则为平常佐菜。此单言海带,不及佐配之品,殊不解作法。) 烧白 红肉(按:即红烧肉也。)
围碟八个
花生米 梨儿 桃仁(抄者按:即核桃仁之省文。) 嫩藕蜇皮 排骨 皮渣(按:即皮渣丝,猪皮切丝,拌以五味者也。)
点心两道
佛手酥 芝麻酥 肉包 喇嘛糕
二. 奠期席单
光参杂会 鱼肚 鱿鱼 地梨鸡 白菜鸭子 羊肉(按:奠期在阴十月下旬,故用白菜及羊肉。十年前,牛肉且不能上席,一般皆称为小荤,百年前更勿论矣。)烧白 笋子肉 红肉虾白菜火锅
围碟八个 黄白饼一匣(原注每匣十二两,按:迄今外县,犹存此制,凡红白喜事正席,每客必备点心一匣,备席终携归。在席上所吃者,则谓之席点。)
花生米 甘蔗 桃仁 橘子 鸡杂 蜇皮 冻肉 皮渣
三. 送点主官满汉席单
抄者按:点主官即当时锦江书院山长李西沤。观此席单,并非满汉全席,以海味不全,八珍未备故也。兹将扬州画舫录所载,附录一通于后,可以窥全貌矣。画舫录为仪征李艾塘撰,最后成书,在嘉庆二年,与此帐簿所记,相去不过三十余年,故可并观也。
燕窝 鱼翅 刺参杂会 鱼肚 火腿白菜 鸭子 红烧蹄子整鱼
热吃八个
鱼翠 冬笋 虾仁 鸭舌掌 玉肉鱼皮 百合 乌鱼蛋
围碟十六个
瓜子 花生米 杏仁 桃仁 甘蔗 石榴 地梨 橘子 蜜枣 红桃粘 红果 瓜片 羊羔 冻肉 桶鸭 火腿
烧小猪一头 哈耳吧 大肉包一盘 朝子糕一盘 绍兴酒一坛 蛋青会绫二匹 门包二两 孝布一匹
附扬州画舫录载满汉全席菜单
按:第一分至第四分为正菜,第五分为开席小吃,中菜单老例:正菜在前,小吃佐食在后,读者当知之。
第一分 头号五簋碗十件
燕窝鸡丝汤 海参汇猪筋 鲜蛏萝卜丝羹 海带猪肚丝羹 鳆鱼(按:即俗音鲍鱼)汇珍珠菜 淡菜虾子汤 鱼翅螃蟹羹麻菇烧鸡 辘轳锤鱼肚煨火腿 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品级汤饭碗
第二分 二号五簋碗十件
鲫鱼舌汇熊掌 米糟猩唇 猪脑伴豹胎 蒸驼峰 梨片伴蒸果子狸 蒸鹿尾 野鸡片汤 风猪片子 风羊片子 兔脯 奶房签一品级饭碗
第三分 细白羹碗十件
猪肚伴江瑶 鸭舌羹 鸡笋粥 猪脑羹 芙蓉蛋 鸭肫掌羹糟蒸鲥鱼伴班鱼肝 西施乳 文思豆腐羹 甲鱼肉片子汤 玺儿羹一品级饭碗
第四分 毛血盘二十件
□炙哈耳吧 小猪子 油癶(按:即俗音炸字)猪羊肉 挂炉走油鸡、鹅、鸭 鸽盨猪杂什 羊杂什 燎毛猪羊肉 白煮猪羊肉 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鹅、鸭 白面饽饽卷子 十锦火烧梅花包子
第五分
洋碟二十件 热吃劝酒二十味 小菜碟二十件 枯果十彻果鲜果十彻果
抄者按:右第一至第三分为汉全席,山珍海味具备,每分十色,所谓头二号五簋碗细白羹碗者,碗名也。每分下又另佐一羹汤,则用一品级盛汤饭之碗盛之。第二分下之奶房签实不知所谓,又第一分之辘轳锤鱼肚,今不知何名,扬州朋友或知之。又第三分中之班鱼肝与西施乳,亦愧孤陋,不知究系何种鱼,究系什么东西,惟今福州有蚌曰西施舌,是为水鲜名品,意者西施乳亦蚌类欤?余如文思豆腐玺儿羹,亦在不可解之列,倘读者能赐教益,不胜欣幸!再抄者所据而抄之之本,为光绪元年申报馆排印巾箱本,错讹甚多,倘能得嘉庆本校之,庶足解惑。至第四分则为满全席,后世稍简,仅有四红(烧烤小猪鸡鹅鸭)四白(蒸煮小猪鸡鹅鸭),食时必用满洲食具之刀叉。至第五分,后世稍简,热吃仅四大四小,甜咸各半,余则高装朝摆二十二色,备看而不备食。今一切演进,宴客不复用全席,就四川成都格式言,自民国六年以降,燕菜席早已绝迹,更不必言满汉。即鱼翅海参等席,亦多以便饭之格式出之,即是四水果盘,四小热吃,八菜一汤,或加中点一道,而去围碟,去席点,去座菜。民国十七年以降,更去热吃、水果,而易以四冷荤,一中碗,头菜为甜食;或易以二冷荤,二热吃,加中点。民国二十六年以降,更趋简易,即费万元,而所备大抵只七菜一汤,其余一概豁免;愈为名厨,愈只能略作家常煨炖,所谓全席,不复梦见,更不能言好歹。逆料将来愈益进步,吾人所食必专专于科学之配合,烹饪一门,将不免由医生化学家代之,而自诩之饮食文明,亦将成为通书。而此功劳,第一归诸名厨,第二则未尝全盘美化后之一切改革家也!
四. “请”“谢”知客席单
抄者按:昔之所谓知客,今之所谓招待也。惟昔必请之于事先,谢之于事后,不惟是礼也,而知客之身份亦高,所以代主人之劳而尊重宾客也!
刺参蹄花 鱼肚 板栗鸡 珍珠圆子 洋菜鸽蛋 整鱼 樱桃肉(按:将猪肉切成指头大之丁块,而加红酱油烧熟,貌似樱桃,故有此称,绝非以樱桃煨肉也。)烧白 白菜鸭子
四热吃
刺参蹄筋 鱼皮 乌鱼蛋 虾仁
围碟十二个 中醉虾一碗
瓜子 杏仁 花生米 桃仁 甘蔗 橘子 石榴 地梨 辣汁鸡杂 蜇皮 火腿片 冻肉
点心三道 中点大肉包
马蹄酥———酥角 千层糕———肉包 大卷子
五. 请帮忙席单
大杂会 白菜鸭子 虎皮肉 折会鸡 笋子肉 海带肉 烧白 红肉 清风蹄子
围碟八个
花生米 石榴 桃仁 地梨 癶羊尾 鸡杂 皮渣 排骨
六. 送帐早饭单
白煮肉 白菜焖鱿鱼 樱桃肉 盐白菜炒肉 炒猪肝 吊子杂会 鸭血火锅
七. 送帐席单
光参杂会 鱼肚 白菜鸭子 地梨鸡 笋子肉 海带肉 烧白 红肉 圆子火锅汤
围碟八个
花生米 甘蔗 桃仁 橘子 蜇皮 排骨 皮蛋 羊尾
点心 大卷子
八. 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夜酒菜单
抄者按:前总目内,送帐日席三十六桌;十月二十一奠期席,百二十六桌;二十二日九桌,则第七项菜单之后,第八项应为奠期菜单。然帐簿却无正席菜单,而只有消夜酒菜单。且白喜事老例:开奠日酬客之席,较为慎重,何以独无此项正席,实不解何故。
蜇皮 冻肉 排骨 花生米 醉面筋 盐蛋 羊尾巴 桃仁猪羊杂火锅
九. 奠期日早饭单
炒猪肝 白煮肉 韭黄炒肉 笋子炒肉 鸭血酸菜水豆腐汤小菜四碟
十. 中间空闲一日席单
抄者按:空闲一日,尚须吃席,以现代之头脑思之,真有说不出道理之处矣。
十锦杂会 酥肉 折会鸡 笋子肉 海带肉 蒸肉 烧白 红肉 圆子汤
围碟八个
花生米 盐蛋 排骨 橘子 桃仁 羊尾巴 豆腐干 甘蔗
十一. 送埋席单照前
设小天竺
抄者按:丧家住宅在成都南城磨子街,(即状元街,以昔有明朝状元杨升庵之故宅在。)葬地在温江县文家场,出丧路线,出南门,过万里桥,向西经武侯祠,苏坡桥。故宴执拂者于外南小天竺,当时外南只有此一个坐起为近于路线故也。
十二. 苏坡桥早饭单
炒猪肝 白煮肉 片粉炒肉 白菜焖肉 萝卜汤二碗 小菜四碟
十三. 祠堂午饭单
笋子肉 红肉 豆腐焖肉 红白萝卜三下锅 木耳黄花汤 小菜四碟
十四. 祠堂待客席单
大杂会 酥肉 折会鸡 银鱼 羊肉 笋子肉 海带肉 烧白 红肉
围碟八个
花生米 甘蔗 桃仁 橘子 排骨 盐蛋 鸡杂 羊尾巴
十五. 祠堂消夜酒碟
原注 二十七桌
桃仁 醋豆腐 蜇皮 盐白菜 花生米 豆腐干 盐蛋 羊尾巴 猪羊杂碎一大品
十六. 复山席单
抄者按:棺木下葬三日,祭于坟头,谓之复山。
刺参烧蹄 酿鸭子 烧蹄肠 焖鱿鱼 清炖羊肉 白菜火腿板栗鸡 樱桃肉 虾白菜汤
围碟八个
金钩(抄者按:即虾米也。) 蜇皮 皮蛋 皮渣 花生米甘蔗 瓜子 橘子
点心二道
稍美(抄者按:即烧卖,又谓之烧麦。) 糖三角
乙部:银钱花帐
抄者按:是花帐,而非流水帐;且许多物品,都未记单数,自未想到百年以后人清查时之不方便也。是时纹银一两换制钱一千五百三十文,较之太平天国事件后之银价为高。
子. 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记起至三七止用钱花帐(抄者按:此项为丧事用帐)
灯草四斤 支钱八百四十五文
钱纸四斤 二百文
纸扎轿子轿夫跟班 七百文
引魂幡灵位童男女一对扎工 一千文
抬寿木工人酒钱 一千四百文
白二绸七尺(封棺用)五百七十六文
檀香纽子一付 二百一十文
朱红头绳二两 一百四十文
裱褙绫对工钱 三百文
写对联礼封 八十文
藏香 二百七十文
清油蜡烛三斤 三百六十文
牛油蜡烛六斤 九百文
水果供品五盘 二百四十文
报帖孝帖 四百四十文
讣闻二百四十封(成服)四千五百六十文
各色纸张 八百六十八文
席纸六十桌 二百零四文
礼生 六百文
吹手十二名 九百六十文
茶炊工六名 六百四十文
看门二名 四百文
老苏做工十五个工钱 七百五十文
搭棚彩匠 四千一百文
赁灯彩桌围 二千六百文
做彩架工 一百二十文
做灯笼 一千零五文
锁子五把 二百一十文
买针 一百三十文
麻布二十四匹 二千六百九十文
裁缝工 十千零二百文
红布二尺 六十六文
孝褂纽子 二百四十六文
白棉线 一千零一十八文
黄白头绳二十两 七百七十两
粗纸一捆 九百一十二文
大小水缸茶壶 一千三百五十二文
旱烟袋 九十文
大小斑竹 一千四百零四文
钉子 二百五十文
钱串 三百一十文
锡茶船三十个 一千八百文
席签 四十五文
席子一床 九十文
封大小封子 五千七百四十文
(按:昔例:凡以钱与人者,无论上赐下,下奉上,或平等相赠,都须将钱包入纸封内。上赐下者,必粘以红纸签,丧事则为绛色纸签,如受赐者为下人,而非亲属幼孩,则签子必缠于封腰,以示区别。凡此,皆谓之钱封子,或曰赏封,或简言曰封子,曰封封。)
城乡来往脚力 一千八百八十六文
轿钱 五千一百二十文
(按:必是许多轿子)
赁铺盖 二百九十文
麻冠四顶 一百八十文
麻鞋四双 五百六十文
小帽四顶 二百四十文
(按:必系青布之瓜皮小帽)
做孝鞋工 二百四十文
素纽子 七百二十五文
麻四斤 二百七十六文
棉花一斤半 四百五十文
竹簪十根 三十文
(按:竹簪,女人挽发髻用,旧例丧服中一切金属簪皆不能用)
装水烟工资 一百五十文
叶烟丝烟 一千四百一十文
纸煤 五百二十文
(按:即纸捻,用以吸水烟者)
河水 八百四十文
(按:成都城内水井,大抵浅而卤重,仅供洗濯用。饮料皆取于城外锦江,谓之河水。雇工挑入,每担约重八十斤,视路程远近给水资,至贵者,每担不过制钱二十余文耳。)
岚炭 二千七百文
米六斗 四千七百七十文
(按:皆老斗,每斗重老秤三十二斤,老秤每斤较现行市秤重二两许。)
长盛园工碗钱 十千零六十文
(按:长盛园为当时南城有名之包席馆,席点最好,而大肉包子尤著。四十年前犹存。)
供席一桌 一千三百文
(按:细看花帐,可知所有席面,皆系自购材料,只临时雇长盛园之厨工,及赁其碗盏家具而已,仅送往老院子之供席一桌,为包席馆作,故有上列一笔。)
上席点心一千四百四十 四千七百五十文
中点一百 五百八十文
包卷 二百三十文
猪油二十斤 二千一百文
猪肚十八个 二千一百廿文
猪腰十五个 二百四十八文
蹄筋 二百二十五文
鸭子五十五只 七千一百文
鸡四十八只(重一百五十五斤)九千三百七十文
鱼一尾 一百六十五文
鸡蛋 九百文
零沽老酒 三百五十文
酒米 一百四十文
零酱油 二百四十文
盐蛋 三百八十四文
香油 四百二十文
花生米 五百三十文
瓜子一斤 一百五十文
核桃仁八斤 一千二百八十文
鸽蛋五百 四千文
调和 三百八十文
豆粉十三斤 七百三十文
红糖 一百五十文
米粉 一千三百文
老姜二十斤 一百八十文
小菜 九千三百文
鲜笋四十三斤 一千零六十文
菱角六千 二千三百四十文
零用 五千文
欠数 二百文
看坟地轿钱路费 一千八百八十文
五七席六桌 六千五百文
五七开客人轿钱 六百文
清油蜡烛二斤 二百二十文
六七供饭用 一千二百文
称花线绣引帘 一千一百文
茶碗三十个茶杯 二千三百文
供碗八个 一千二百文
缝门帘零碎工 四百文
下乡脚力 三百文
做神主礼金 六十文
皮纸十一刀各色纸(祠堂)一千五百七十文
瓦包壶二把 三百二十文
酱油一百一十斤 四千四百文
大菜叶二十二斤 五百八十八文
大头菜酱菜豆腐干 四百四十八文
以上共支出钱
一百六十一千二百八十五文
又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
清油三十九斤 二千二百三十文
(按:清油即菜油)
酒米三斗(祠堂蒸酒用)一千七百八十五文
麻二十斤(打天平架麻辫)九百四十文
称花线(绣桌裙檐)二百零六文
马绳武烧纸路费 五百文
写牌字礼金 八十文
席纸二百 一千二百文
素帖 九百文
洋镜(引帘上用)一百八十文
大小帐钩二付(祠堂)二百三十文
锡泊四两(祠堂)二百八十文
竹烟盒 七十二文
竹帘二床(祠堂)六百四十文
大笺四十张(官衔牌用)三百二十文
大盒子三个(祠堂)一百二十文
棉线纽子(孝褂)一百一十六文
麻布五匹 六百五十文
吊柴十五担 六千一百廿文
炭圆四百(祠堂)九百文
饭甑三个 九百六十文
甑底三个 一百五十文
筲箕三个 二百七十文
簸箕三个 一百零五文
祠堂添置供碗 一千一百九十文
上供锡茶船四个(祠堂)三百二十文
瓦蜡台十对(祠堂)一百四十文
蒸笼一套(祠堂)六百文
打香炉锡圈(祠堂)五百四十文
叶子烟袋三十根 二百文
帐簿 六十文
纸煤(一万零五)一千二百十三文
粗纸四刀 二百四十文
火炮六千(祠堂)七百八十文
红黄头绳半斤(祠堂)四百四十二文
鸡十六只重四十六斤半 三千八百文
鸭二十只 二千八百文
蹄花三十六个 七百八十二文
猪油十二斤 一千二百文
羊肉六斤 五百六十文
香油二斤 二百八十文
蹄筋二斤半 一千文
鸡蛋五十枚 三百三十文
核桃仁四十斤 三千八百四十文
花生米十四斤 七百文
豆粉二十斤 一千三百八十文
板栗十斤 五百六十文
白糖三斤红糖四斤 瓜片一斤橘饼半斤 五百八十文
橘子五十个 一百七十五文
石榴八十个 四百文
甘蔗十五根 一百零五文
地梨二十盘 二百七十文
瓜子二斤 二百八十文
红米 四十文
酒米二升 一百二十四文
洗沙四斤 三百四十文
叶烟六斤 三百九十六文
二十二日及二十六日小菜 六百一十文
出北门吃早饭 二百七十文
开男女知客轿钱 一千五百六十文
蜡剪五把 三百文
以上共支出钱 四十一千三百六十六文
又十月初三日至十一月初七日
清油蜡三十斤 三千二百四十文
请主入祠堂亭子轿钱 一千七百五十文
三牲并来往路上唤饭 一千零八十一文
百期小菜鸡鱼河水 二千文
百期日开女客轿钱 八百五十文
买邓姓竹子八根 三百二十文
中书笔水笔 二百七十文
钱串一千 三百六十文
甘蔗祠堂 二百文
买邓姓竹子廿二根 八百零八文
又谷子六升 一百五十文
又谷草一百 三百文
祠堂买岚炭二百一十斤 一千一百九十六文
又煤炭七百五十五斤 三千二百零七文
又厨工灯碗钱 六千六百文
又搭棚 一千文
又胡豆一斗一升 七百三十文
又瓜子二升 五百一十文
又红糖三斤 一百八十文
又桐油石灰 一百九十文
又狗一条链子 四百八十八文
又垫席一席 四百文
又面粉二十斤 一千一百二十文
甘蔗九捆 九百二十五文
橘子九百一十个 二千七百零八文
豆粉四十斤 二千八百八十文
花生米三十一斤 一千五百八十五文
板栗三斤 一百八十文
猪油五十三斤 五千三百六十文
香橼气柑 三百文
地梨 二千八百八十文
小菜 一十七千九百五十文
鸡蛋四百八十枚 三千零一十七文
糟鱼一斤半 二百六十文
广燕五钱 七百三十文
点心 五百四十文
烧猪(送点主官)一千零五十文
白糖 二百文
鱼十七斤半 二千六百三十文
虾子十二斤 一千六百廿十三文
鸽蛋二百一十六个 二千一百八十文
香油八斤 一千一百二十文
冬笋二十斤 三千三百文
鸭一百四十三只 廿千零五百七十文
核桃仁五斤 五百文
金钩一斤 四百文
猪肚四十九个 六千五百九十文
米粉二百斤 二千四百文
雏四百二十斤 卅四千九百五十文
盐蛋二百三十个 一千五百零五文
知客点心二十六桌 二千六百文
糖食 六百八十四文
桃粘五斤半 八百六十二文
河水 六百六十文
送帐早饭十桌 一十千文
苏坡桥早饭十三桌 五千九百四十文
苏坡桥中点 三百四十文
蔚之往祠堂 五百七十五文
上北门吃早饭 一百六十文
猪食 九千八百七十文
火药六斤 一千零四十文
孝褂纽子 七十四文
条珠四把 八十四文
(按:条珠何物,不知。)
水瓢 三百文
饭瓢 七十文
筷子六十桌 五百文
帐须工钱 一千文
(按:帐须即流苏)
针 一百文
筲箕四个 一百八十文
买锅并灶桥 二千六百文
大小盆子五十个 一千一百五十文
锅铲 一百一十文
草荐四十床 四百九十文
席子十床 一千三百文
定供碗一桌 一千九百文
手绳五十根 三百八十文
钱串 八十文
杠担彩杆 三百文
火把 七百五十文
小柴炭 五百四十五文
钉子 一百文
黄头绳一斤四两 七百文
各色丝线棉线 七百四十二文
红白棉线 六百九十文
祠堂称蜡 四百四十文
又请香 五百文
飞金五十 七十五文
鸡毛毯子 一百文
花牌三付 二百五十五文
绫子一匹(写名字)一千文
川连纸 一百三十文
包卷五十斤(送帐日)二千三百文
洗猪羊礼 六百二十文
祠堂点心 八百七十文
借四轿脚力 三百七十文
(按:四轿者,四人共抬之轿。)
点主官轿钱 四百文
又火房礼 二百文
栏杆二板 六百七十文
(按:栏杆者,线花辫子之名,宽寸许,女服袖口饰物,此系素栏杆。)
赁四轿 一千文
彩画天平架 六百文
小天竺换龙杠钱 四百文
丧夫酒钱 四千文
大小工上山封子(二百二)八千八百文
付陈三泰人工(四百五十一)一百一十二千七百五十文
送埋来往轿(男客)二十千零二百文
复山轿钱 三千零六十文
轿夫空日饭钱(每名三十文)一十一千零四十文
下人并帮忙来往骑马及路
上用 五千三百二十文
男女客轿钱(家内)六千二百一十文
付罗头张头酒钱 四百文
家内祠堂男女客打牌借去 五千七百四十文
在小天竺用 二千文
棚匠酒钱 四百文
付朱贵黄凤 二千文
付帮忙酒钱 一千文
付汪天鹏钱 一千文
付彭宏钧钱 五百文
付李鸣元路费 二千八百八十六文
罗阴阳礼钱 四百文
付看门牛贵晏头钱 八百文
付城守官副经佑执事酒钱 一千文
(按:执事也,仪仗队也。)
付班子酒钱 八百四十文
添缝孝衣并零碎工钱 三千文
做帐二十四道工钱 三千零二十文
老苏工钱 二千五百文
油漆匠工钱 三百五十文
老阎老周老张做烟盒工钱 二千零五十文
装水烟工十一个 一千六百七十文
茶酒炊工十四个 二千二百四十文
礼生四位五天礼钱祠堂在内 二千四百文
印桌裙二条工钱 一百六十文
长盛园大小工(二百五十四)三十五千二百四十文
又赁碗钱 一十五千文
又赔偿碗钱 七千文
赁灯彩 七千文
付棚钱 三千五百文
包帐杆二十四道 三千二百文
帐字二十四道 七千八百文
做纸扎 一十四千六百六十文
功布二块 一百零八文
点心匣八百三十六个 七千三百五十文
讣闻四百九 八千三百四十文
孝帖 四百一十六文
纱灯 一千八百八十文
孝盒一架 四百文
牛油蜡八十六斤 八千六百文
城乡脚力 六千九百文
封大小封封 二千三百六十文
厨子烟钱 五百四十文
赁拜毡钱 二百文
水烟十三斤 二千六百六十文
油丝烟 一百文
叶烟三十三斤 二千二百文
落帐 七百四十二文
酱油三百二十三斤 一十二千九百二十文
大菜叶八十斤 二千四百文
大头菜八斤 三百二十文
酱菜五斤豆瓣酱五斤 五百四十文
豆腐干一百豆腐皮四十张 三百六十文
黄白路钱纸八刀 五百六十文
各色纸张 八百四十文
珠绒冬帽一顶 一千零五十文
厢鞋一双送汪大爷 七百五十文
点心一匣 三百六十文
祠堂帐须生纬子 一千一百文
祠堂人工三个 一千二百六百四文
(原文如此———本书编者按)
以上共支钱五百七十八千四百(八十五文)
又八月二十七日添补祠堂灵房
羊肝石化钱炉一座 四千五百文
石条方石板 四千文
方磉磴四个 九百十四文
竹子五十根 二千五百文
石灰五百斤 一千三百六十文
大小钉子 四百四十文
铜环子 三百四十文
牛皮胶四斤 六百四十文
银珠七两铅粉二钱石绿十两
外各原料 一千七百文
泥水工一百零二 五千一百文
油漆工四十一 二千八百七十文
顶棚工 七百文
砍柴工 一千八百文
土工十个 六百文
背子脚力 一千三百文
麻布 一百五十文
瓦渣 九十文
给匠人犒劳肉 二千七百五十文
小菜 一千九百文
盐 二百七十文
鸡蛋面 二百八十文
清油蜡 一百八十文
洋蓝纸十张 二百三十五文
叶烟 六百二十文
来往轿钱 九百文
以上共支出钱三十六千一百六十五文
又十一月十八日补修坟地
柏树六根 一百三十文
米一石一斗 六千二百一十五文
土工一百二十九 六千四百五十文
石匠工钱 一百文
石灰 七十八文
叶烟四斤半 二百一十四文
犒劳肉五斤 三百八十文
小菜 三百二十三文
砖三十块 一百八十文
谢三处土 一千四百五十六文
(按:凡工程完毕,雇一道士或端公磕头礼拜,诵经一小时,以安土神,谓之谢土)
汪大兄两次轿钱 七百三十文
又路上用 二百九十文
以上共支出钱一十六千二百零四文
总共支钱八百三十九千八百四十七文
收奠仪帐金钱一百二十二千六百二十文
除实收外支出七百一十七千二百二十七文
以每银一两换钱一千五百三十文
合银四百六十八两七钱七分
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一月十八日止用银花帐
孝布三百零七匹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八分
守孝青蓝漂布(八匹)五两二钱七分
长短布(九匹缝毛套)三两八钱三分
平金黼黻一付 三两五钱
朱红缎灵位 六钱
元青缎引帘檐 四钱
栗木神主梓木牌位料 六钱二分
祠堂修神龛并添修书房 三十两五钱五分
木炉瓶一套 二两七钱
几桌一张 一两二钱
赤金四百 三钱五分
修灵房并添修床板窗板 六两五钱二分
付砖瓦 九两五钱四分
赏点主官爷们 二两
(按:爷们者,跟班跟差跟丁之谓也。)
黄白饼一百四十桌(每桌六匣每匣十二两)四十四两八钱
米七石四斗 二十七两七钱四分
柴炭一千一百斤 一十两零三钱
盐一包 二两四钱一分
羊肉一百七十五斤 羊三只 羊杂五付 一十六两零七分
六月二十三日起冬月初七日
止共猪肉(一千九百斤)一百零六两一钱
玻璃四块(一尺八)三两六钱
砌坟圈,羊肝石四层,见方一尺,鱼尾笋,每层十八根,每根三尺长,坟过心一丈九尺二寸 二十七两
峡石碑,净高六尺,羊肝石碑,净高五尺四寸,二面平光。八两
青石见方一尺八寸墓志石 一两
做旧碑,石墩,并刻字工 二两
上二项皆正裁尺,所有做工,刻字,缴费,脚力皆在内。朱红铭旌会绫七尺 六钱三分
蛋青对子会绫一丈三 九钱一分
蛋青引魂幡卜元九尺 四钱一分
香色并生湖绉一丈五(添引帘并缝祠堂之引帘檐)朱红盖面绫一尺五二蓝花绫祠堂罩檐五尺五元青花绫引帘三尺六 七钱六分
蛋青会绫三匹(与锦州陈云庄书院李五子上白)四两八钱
白抗绫摆带 二钱四分
月蓝缎袖口 一钱七分
大名凡绸二匹 三两三钱三分
金线一丈五金辫四丈(祠堂)一两三钱九分
洋红洋布供桌裙一条 三两五钱五分
洋布宫灯二对料 七钱三分
檀香四斤十四两 一两九钱二分
顶上刺参二斤 三两七钱
开乌参十斤 七两九钱
乌参三十二斤 一十八两九钱五分
带丝十六斤 六两七钱九分
蜇皮三十五斤 三两四钱五分
鱼肚二十一斤半 一十四两九钱七分
建五鱼十五斤 四两八钱
银鱼四斤 九钱一分
洋菜三斤 二两七钱四分
金钩三斤 九钱三分
大绍酒一罐(送点主官)二两三钱五分
火腿十六支(七十九斤半)八两九钱七分
香蕊九斤四两 五两五钱五分
木耳五斤 一两一钱
金针花四斤 四分
鱼翅一斤 五钱七分
笋尖五十三斤 四两八钱五分
槟榔五斤 六钱三分
瓜子杏仁糖食胭脂口盩花椒胡椒鱼皮乌鱼蛋玉肉鱼翠大笺大料 六两
水烟三十斤 四两三钱五分
玉丰封泥酒一百一十五罐 三十三两七钱二分
隆昌封泥酒二十罐 五两二钱三分
(按:封泥酒即黄老酒,每罐重老称五十斤上下)
瑞利茶三斤 二两三钱七分
安化茶十五斤 二两一钱
瑞魁茶一斤半 二钱九分
老茶六斤 一钱八分
醋十五罐 一两二钱七分
烧酒十六礅 四两
二蓝绸桌裙 二两六钱
元青缎三尺四寸 七钱八分
油漆祠堂 五两五钱
小木漆八斤(漆寿木)二两八钱
石膏八斤(同上)七分
煤炭六千斤 十五两
以上共支出银六百八十六两七钱一分
收奠仪帐金银六十四两五钱四分
除实收外支出银六百零二两一钱八分
钱银两项总共实用银一千零七十两九钱五分
朱松盛石匠包砌坟圈龙泉驿羊肝石四层见方一尺鱼尾笋过心一丈七尺四寸峡石碑二通一净高六尺一净高五尺二尺座子在外二面平光俱用正裁尺过 所有工资脚价缴费一并在内(原注石匠杨长兴共包银三十八两兑定银五两钱三千文下存银三十一两此人逃走另包与朱松盛)■ 六十四两
外余坟圈石一丈九尺 五两二钱四分
石礅四个 三两二钱
峡石墓志石一合见方一尺八
寸厚三寸四分
一两一钱加补朱松盛 二两七钱二分
移石头并碑脚力 一两九钱五分
刻墓志字工资 一两七钱四分
做墓志石工 六钱二分
刻墓志工酒资烟钱 四钱九分
石匠酒钱 四钱二分
下石礼封 二钱五分
打墓志石铁扣四个 二钱六分
界口砖二百块 二城砖五百
八块 六两九钱九分
明雄八斤 二两一钱二分
粗纸一捆 七钱烧酒三礅 六钱九分
铁锅十二斤半 一钱七分
吊石头一万二千零七十五斤 一两三钱四分
石灰二千二百斤 三两九钱八分
酒米二斗合石灰用 七钱六分
瓦子二十四车 二两一钱五分
下圹酒钱 二钱四分
八分木板二块(做石样板)四钱六分
竹笆二块 一钱三分
麻绳二根 一钱五分
胆水 七分
小木漆二斤半 九钱五分
火金漆半斤 一钱五分
银朱二封 一钱二分
赤金五百张 五钱
城乡土工二百二十八个 七两九钱二分
油漆匠工九个 三钱八分
塌墓志工钱 六钱五分
连史纸一百张 一两二钱八分
裱墓志九十张 三两一钱三分
柏树秧五根 一钱
付乡佃户竹子谷草 一两三钱九分
零叶子烟小菜整锄头 一钱一分
烦刘先生择年月礼 二钱一分
谢汪大兄礼宁绸袍料 六两一钱三分
珠绒冬帽 七钱
厢鞋 六钱
通书 二钱二分
两次点心 六钱二分
谢戴璜写墓志并写碑文礼
呢冬帽 六钱二分
青缎鞋 五钱六分
点心二匣 五钱六分
鸡二只 二钱一分
写墓志日
海菜席一桌 一两三钱二分
早面 五钱三分
请汪大兄吃早饭 一钱五分
阎老四酒钱 二钱一分
张烟盒酒钱 一钱四分
杨凤酒钱 一钱四分
白布六尺 一钱四分
麻布一匹 九钱搭棚 五钱二分
道士谢土 四钱二分
谢土用香蜡供果 一钱六分
火药二斤 二钱八分
火炮五千 四钱二分
清油蜡三斤 二钱五分
牛油蜡八斤 六钱一分
各项工人来往路费
油漆匠 八分
茶炊工 一钱四分
厨子 五钱九分
上下人等 九钱二分
来往脚力 五钱
厨工十二个 一两三钱三分
茶炊工四个 四钱四分
初十至十五日赁红花碗十五桌内有赔偿破碗钱四百文
赁席子 八分
轿钱每乘单边二百文每名饭钱三十文
来往俱有 一十四两二钱七分
打牌差钱 四钱六分
洗祭羊礼 八分
安化茶二斤老茶一斤 一钱九分
水烟四斤叶烟十二斤纸煤
二千 一两零六分
木炭九十七 八钱
煤炭 三两二钱三分
柴六担 一两二钱五分
米三石二斗 十两九钱四分
清油三十斤 一两一钱六分
盐十五斤 二钱七分
干菜 三两二钱八分
蒸甜酒烧酒 一两五钱五分
封泥酒四罐 一两一钱一分
祭羊一只 五两八钱四分
猪肉二百二十斤 九两四钱八分
公母鸡十四只 一两八钱三分
醋二罐 一钱六分
酱油二十斤 五钱六分
酱菜等项 二钱六分
小菜 二两六钱四分
鸡蛋 一钱五分
甘蔗 一钱八分
红糖 九分
点心与面叶子 一两一钱
串底补数落帐 九钱
以上共用银二百零二两三钱二分
刻祠堂序碑 二千四百文
漆红金字匾 三千六百文
上匾礼 一百文
写匾字礼 一百四十文
背匾脚力 二百二十文
写宗谱用 五百四十文
宗谱匣 三百一十文
帐簿二本 六百四十文
黄布包袱 一百三十文
纱灯一对 二百三十文
清油蜡二斤 二百四十文
火炮四千 五百一十文
轿钱 一千文
路上用 二百九十文
猪肉四十斤 二千四百八十文
鸡二只 三百六十文
酱油醋 一百三十五文
小菜 一千文
干菜 一千文
城内带菜 三百七十文
厨子工 二百五十文
水烟 一百文
以上共支钱一十六千零四十五文
每银一两换钱一千四百四十文
折合支用银一十一两一四钱分
丙部 仪仗 (讣闻附)
抄者按:文言名仪仗,俗话叫执事。官衔牌平日是红漆金字,丧事则糊以蓝纸,上写粉字,恰像曾经一时风行之国色标语。红白喜事中所用之官衔牌,如其是本人或祖若父或子若孙之官衔,自然货真价实,格外风光。不则可以借诸亲友,以装门面,但绝不能窃用。
子. 十月二十日送帐人夫
苏锣一对 二名 新锣旗锣衣锣帽
肃静牌 二名
回避牌 二名
赐进士出身牌 二名
山东司事主牌 二名
贵州司员外郎牌 二名
中宪大夫牌 二名
河南道察院牌 二名
候选学正牌 二名
清道旗 二名
飞龙旗 二名
飞虎旗 二名
飞凤旗 二名 上各人夫俱戴红冬帽
大红缎伞 一名
新大扇 一名 上二名穿青衣带红冬帽
大吹 八名 穿白马衣戴孝帽鞭链 四名 穿青衣红带红冬帽
玉棍 二名 穿青衣绿带红冬帽
纸扎 八名 戴红冬帽
花盆 八名 徒弟八个戴孝帽抬盒四架 八名 戴红冬帽
猪羊架 四名 穿白衣戴白帽
细吹 八名 穿白马衣戴孝帽
亭子 四名 穿绿衣戴红冬帽
祭帐二十四析 七十二名
共用人夫一百四十六名折半算人工七十三名工价
丑. 请锦江书院李五子老夫子点主人夫
苏锣一对 二名 俱照前穿戴
肃静牌 二名
回避牌 二名
赐进士出身牌 二名
左春坊左赞善牌 二名
国子监司业牌 二名
翰林院检讨牌 二名
抄者按:右四项官衔,乃李西沤之本身功名也。
清道旗 二名
飞龙旗 二名
飞虎旗 二名
飞凤旗 二名鞭链 四名
大红缎伞 一名
新大扇 一名
玉棍 二名
日照 一名
玻璃大四轿 四名 戴红冬帽号衣白裤
共用人夫三十五名折半算十八名工价
寅. 各项人夫
一、书院送席抬盒六架 十二名
二、老院送席抬盒一架 二名
三、十月廿日午后出纸吹手 十六名
四、廿一日奠期大小吹手
三处 廿四名五、二十二日辞灵大小吹手 十六名
共用人夫七十名折半算三十五名工价
卯. 二十三日辰时送灵柩上山人夫
铭旌亭 四名 白衣白帽
祭帐二十五杆 七十五名 内有六杆送至坟地余在王爷庙止
引路神 一名
大苏锣一对 二名 锣旗衣帽全新
肃静牌 二名
回避牌 二名
赐进士出身牌 二名
山东司主宁牌 二名
贵州司员外郎牌 二名
中宪大夫牌 二名察院御史牌 二名
候选学正堂牌 二名
左春坊左赞善牌 二名
国子监司业牌 二名
翰林院检讨牌 二名
清道旗 二名
飞龙虎凤旗 六名
各色四将旗 四道 八名 上俱戴红冬帽
大吹 八名 孝帽白马衣
灵亭 四名 白帽白衣
纸扎跟丁 八名 白帽纸人每人执息讼词药匣茶碗等件
大红缎伞 一名
大扇 一名 上二名红冬帽衣红带绿带头
鞭链 四名 红黑毡帽青衣青红带绿带头
日照 一名 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头
神主四轿 四名 红冬帽号衣白裤鞋袜全
路祭抬盒 二名
路祭官日照 一名 上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带头
细吹 八名 孝帽白马衣
四季花纸扎 八盆 自家帮忙人执拿引亭 四名 白冬帽白衣
高照二对 四名 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带头
亚牌 二名
功布 二名 俱白冬帽白衣清音吹手 八名 孝帽白马衣
檀香盘 八盘 知客八位手执
赏封抬盒二架 四名
玉棍一对 二名 俱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带头
锣夫 一名
玻璃官罩 三十二名
换班丧夫 三十二名 俱白冬帽白衣
打杂夫 五名
轿子三十七乘 七十九名 俱孝帽
绸缎桌 二桌
金银山 二架
童男女 二个 俱由帮忙人执拿
共用人夫三百三十七名 外在祠堂伺待之吹手十二名算六名 总计用人夫四百五十一个工(每工二百五十文无缴用)
一. 成服讣闻
不孝煜南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
皇清例赠修职佐郎杨公字海霞府君大人恸于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寿终正寝掩柩在堂距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亥时享寿五十有九兹择于七月初六日遵 制成服凡属
二. 出殡讣闻(按:应朱印处悉如前式)
不孝煜南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
皇清例赠修职佐郎杨公字海霞府君大人恸于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寿终正寝掩柩在堂距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亥时享年五十有九兹择于十月二十日酉时展奠二十一申时止奠越二十三日辰时发?二十四日丑时暂殡于温江县属文家场 祖茔之侧另卜吉期安葬凡属
孤子(一切如前式)
抄者按:讣闻格式,在民国十六年以前,尚无许多变化,只渐渐将罪孽深重几句例言取消,而加入寿终地点。死者官衔名字号格外加详,而亲谊友谊外,大抵增入邻谊族谊:作官者(无论本人或孝子贤孙)更加寅谊世谊,渐渐又加学谊军谊,民国二十五年以后,更加党谊,我想将来说不定尚有国谊出现。愈到晚近,变得愈奇:第一,是每一位孝子的履历叙得太详,几乎不象讣闻,而是孝子贤孙的资历学历;第二,讣闻必是一大本,封面有显宦名人的题签,首页是影印行乐图,其次则尽显宦名人的手书像赞;自然影印得很好,可以当帖临字;(这是颇得科学之赐,也可算做中体西用之一例。孔其后,则是孝子贤孙语无伦次伏祈哀鉴的行状行述之类的东西,行文格式,以及启承转合,大致一律,字能凑到万言以上者,尤佳。孝子贤孙自然当为亲者讳,故凡“先君”“先祖”,必是圣贤,起码也是英雄豪杰;“先母”“先祖妣”则必初为淑女,继为贤妻,继为孝妇,继为良母,再次必胞予为怀,必悲天悯人,必临终而作遗嘱曰:“国事为重……我将可以瞑目泉下矣。”)第三,是将讣闻整编登诸报端,(在七七抗战以后,人事变动太大,自有必要;即抄者少许亲友,亦幸于报端而后知其或□终或非寿终。)声明“诔词赐寄某处,隆仪谨却”;最近,甚至看到报端讣闻之正文以新五号字排,而孝子贤孙(自然有孝媳孝婿孝女……)的榜篆尊章,则几乎是二号字印出;他如朋友代报。系乱世之事实,家人奉告,乃官场之习惯,格式之不拘,更无庸论矣。
丁部 祝文
抄者按:这一部是帐簿中最精彩,最有趣的一篇。我们以前念惯了无韵的古文体裁的祭文,猛然看见这篇有韵的东西,已感觉奇怪;又看惯了以古诗赋为文的有韵祭文,忽然念到这篇谐俗的十二调的东西,当然感得太俗气。不过,我们须知道,这是家祭文,念出来,须得全家妇孺都懂,尤其是百年之前,未尝读过书的妇孺们。所以作者只管是饱读诗书的廪生,也不能不取这种通俗体裁。记得某一笔记中,(大概是宋朝罗经的鹤林玉露罢?)曾记一石匠祭母文曰:“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认为是血性流露之语,是天籁。我想,即令石匠通文,也断断无心去填长相思的词调,或许还有文章,而经传述者剪裁了。要之,比学士文人的手笔,来得高,来得真。所以我想请读者看到这部所抄的两篇祭文,另外用种眼法来看,不要笑,不要只顾笑……不过不曰祭文,而曰祝文,则所不解了。
子. 孝家自己的
按:原帐簿上,照例有抬单头抬双头,以及朱书处,兹为便利起见,便不照录,只一直抄下便了。)
维大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十月癸亥二十日戊子(廿一日己丑)宜祭之宜不孝男煜南炯南焕南皒南率孙*杰柄楷栋楗皔枞右暨阖家眷属人等谨以清酌庶羞明香净帛之仪致祭于显考皇清例赠修职佐郎杨公字海霞府君大人之灵位前而泣曰:呜呼!思儿父,痛伤心,儿父何遽赴幽冥。视无形,听无声,呼天不应泪难禁。儿父去,虽天定,儿父行述谁知闻。且含泪,诉生平,略表儿父艰苦心。忆惜年,高祖兴,由陕入川家道贫。生曾祖,继谋生,曾祖原配郝太君。生祖父仅一人,曾祖+配严太君。姑祖母,系严生,与生叔祖共二人。儿祖父,生父身,门衰祚薄难比论。鲜兄弟,叔年轻,零丁孤苦只一人,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父自幼,多疾病。起居饮食不安宁。及其长,聘慈亲,祖孙父子萃一门。只说是,乐天伦,谁知包天大祸临。年十九,祖母病,飘然长逝痛父心。年廿,祸更深,祖父相继赴幽冥,两年内,失双亲,儿父自此短精神。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尚可幸,天有灵,七旬曾祖髡犹勤。治田产,苦经营,常与儿父说艰辛。不数月,筹划定,遂将家事委夫身。父年少,即老成,为人古道实性生。持家政,至公明,以孙承祖业更兴。谁知道,天不平,曾祖又丧儿父身。曾祖去,固由命,守成直靠父一人。叔祖父,尚年轻,十有二岁未成人。遵遗嘱,父兢兢,以侄教叔甚殷勤。父承重,丧事临,内尽其哀外尽诚。殡与葬,倍留心,亲朋都以知礼称。统前后,未三春,三遭丧事何勤太。劳父力,耗父神,如此大任有谁分。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三大事,既已经,只说儿父得稍宁。又谁知,事逼人,叔祖姊妹皆长成。父为嫁,父为婚,厚奁重聘冠蜀城。非炫己,非矜人,盖欲默体严太君。至儿父,生儿身,弟兄姊妹共八人。或饥寒,或疾病,无往不焦儿父心。或冠笄,或嫁聘,无往不劳儿父形。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父为儿,克俭勤,田产房业更加增。立宗祠,培祖茔慎终追远孝思深。以读书,教儿等,尊师重道倍他人。隆礼貌,伸爱敬,始终如一不稍更。更相契,利断金,儿师仁寿马禹门。设函丈,课儿等,十有余年订主宾。迨其后,死在京,儿父闻知若梦惊。不甘食,不安寝,搔首问天恨难平。待师友,父至真,而今世上有几人。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父为儿,积德行,好善乐施事几经。阴骘文,送摹本,便蒙学习写肫肫。欲斯世,尽完人,全人矩?送更殷。息讼词,劝斗争,捐赀刊印广给人。修桥路,惜字文,施茶送药皆婆心。此类事,难缕陈,略举可概父生平。恨儿等,皆不成,读书贸易未体亲。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癸亥年,煜南生,父命读书望最殷。幸府试,得冠军,二十一岁即采芹。为煜娶,随姑亲,多生不择父忧心。父所望,在抱孙,为煜侧娶张氏临。张生女,乙岁零,子□仍系家妇生。父为煜,苦费心,煜未扬名显二人。父恩重,煜罪深,煜泪焉得不满襟。乙丑年,炯南生,幼患足疾长未平。等医药,祷鬼神,百般调治父躬亲。炯不才,读未成,炯虽管业父操心。炯成立,父为婚,龚氏来家四子生。次名杰,长名*,次子承嗣兴长门。次名楷,次名柄,子女各立尽髫龄。炯命舛,弦断琴,父又为联吴氏姻,父为炯,苦费心,炯将何事慰父魂。父恩重,炯罪深,炯泪焉得不满襟。丙寅年,焕南生,幼教读书长为婚,栋与枞,二子生,儿父爱若掌上珍。焕读书,多疾病,曾遭时痢几危生。父因此,忧更深,日不安坐夜不宁。幸而好,数未尽,焕病既愈乃采芹。丁酉春,复补廪,焕父善诱尚循循,父为焕,苦费心,焕未捧檄娱双亲。父恩重,焕罪深,焕泪焉得不满襟。戊辰年,皒南生,少不嗜学性玩冥。与兄炯,共谋生。多方开导父伤神。娶张氏,未十春,仅生二女即归冥。继李氏,父为聘得子名楗女二生。父为皒,苦费心,皒未报父丝毫恩。父恩重,皒罪深,皒泪焉得不满襟。及大妹,癸巳春,于归张府父费心。惜数短,患疔症,未及一载死寒门。幸有缘,再联姻,与父仍系姑侄亲。儿二妹,适长成,丙申之岁适周亲。父为婿,诲谆谆,命儿约束十载零。惟三妹,更孝顺,侍奉双亲胜儿群,忆上年,儿父病,妹侍汤药未离身。让姊妹,怜孤贫,身虽女子似哲人。字冯氏,未过门,已先儿父傍祖茔。独四妹,侍慈亲,因父患病未字人。此数妹,虽长成,不知劳父许多心。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父因此,渐染病,癸巳九月忽梦惊。听言语,遂不清,儿等延医治频频。只是说,父劳心,稍加培养即安宁。谁知道,儿父病,至今受厄六个春。可怜父,过一生,冠婚丧祭事不停。可怜父,过一生,衣食未肯自丰盈。可怜父,过一生,总欲积财顾儿孙。可怜父,过一生,何尝刻薄待过人。儿因此,敢侥幸,莫须有事亦尝行。或祷佛,或祈神,或推天命以为准。或拜斗,或禳星,或占易象以为凭。只望父,寿益增,儿等得酬罔极恩。万不料,祸猝临,父遭时暑殆弗兴。夏六月,廿三辰,儿父长逝仅六旬。儿父去,痛伤心,丢下儿等靠何人。儿父去,痛伤心,高堂老母发如银。儿父去,痛伤心,孙儿孙女俱未成。儿父去,痛伤心,寒俭家计谁经营。当此日,是奠辰,儿备奠酒献父灵,望儿父,来格歆,略领儿等一片心。自此后,父遐升,肝肠两断肉骨分。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伏维尚飨。
丑. 马世兄的
抄者按:即上文所称仁寿马禹门之子马炳南也。可怪的是也用的通俗调子,大概居于至亲无文之列罢。
维大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十月二十日享祀良辰,奉吊愚侄马炳南谨以香帛之仪,致奠于皇清例赠修职郎杨老伯父大人之柩前,而泣曰:呜呼!哭伯父,痛伯父,胡为一心旦归冥路。溯生前,最好古,平素梗直人称服。想当日,侄的父,壬申教学来府住。刚一年,又教侄,随父在府把书读。伯父心,待侄父,犹如同胞亲手足。甲戌年,侄的父,遵例捐教把仕出。虽说是,仕已出,诸事全凭伯父顾。因此上,屈指数,伯父深恩实难诉。丙子岁,侄的父,方才中举慰伯父。父中举,上北路,连番程费皆伯助。父只想,联捷出,微报伯父恩情处。谁知道,命运蹇,侄父在京忽病故。亡故后,瞒伯父,问时只说留京住。第二年,伯晓悟,逢人说起伯便哭。雷神祠,临江处,望北设祭祭侄父。锦江城,仁寿属,都称伯父厚道处。漫说是,厚待父,即待小侄亦不忽。从壬午,来府住,训侄煞费苦心腹。侄行课,侄诵读,朝夕教诲如己出。蒙伯父,常约束,侄才侥幸把学入。这都是,大恩处,待侄父子实难数。顾皇天,长保护,谁料一病来缠住。觅良方,医不住,几年未曾出门户。侄抱歉,蒙伯顾,未报半点栽培处。不料得,六月间,伯父竟归九泉路。侄在家,方闻讣,来在灵前只是哭。无礼物祭伯父,还望伯父阴中护。今日里,对灵诉,伯在幽冥哭也不。伏维尚飨。
下卷
抄者按:全本帐簿,几乎全记的是丧事用帐,除了杨海霞修职佐郎,暨其妻杨母王太君,两次风光大丧事外,尚有几次小丧事,然而在这黯淡的色彩当中,忽然插了一段王太君花甲大庆,比较特别,故即安插在下卷之始,略为调和,而且王太君做生,在道光二十一年,即西历一千八百二十九年,当修职佐郎死后三年,丧服既除之后,而鸦片烟战争发生之头一年,彼此的生活方式,及物价,却也真正值得我们注意,只可惜没有菜单,没有戏目,没有嘉宾题名及人数,仅仅一篇花帐,分为用钱用银两项,使我们知道得太少一点,这不免要怪当日主笔政者之疏,何以详于丧而略于寿,以现代语论之,则是悲剧的笔调浓些,闲言少叙,且观正帐。
〔第一项〕道光二十一年(按:即西历一千八百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按:系阴历)母亲(按:记帐者仍系抄者第三位外曾祖,故作此称谓)六旬做生用钱帐。
十六、十七、十八日福泰班戏钱 四十千文
抄者按:福泰班是高腔班,据言,已故名伶杨素兰之师傅黄金凤,即系此班本家。当时唱堂会戏,自上午九点开锣,至夜二更止,连唱夜戏在内,每本不过十二千文,即在四十四年前,抄者正十岁时,整本戏到黄昏停锣,亦只十千文,三幺台则为六千文,头等名伶如杨素兰、蒋春兰等,每日分帐不过八百文耳。
赏钱 七千文
班上一切零赏 二千七百文
抄者按:大概包括打加官之赏钱在内,外家之活动戏台,一般均称之为地台子,榱栋台板,已多年拆置大楼上,然而外婆辈及年长舅父辈,犹能言及唱戏时之盛况,然而这也是四十余年前的谈话,今则磨子街,四知家范宅已数度易主,闻已成为凶宅之一,地台子想早化为燃料矣。
初八、初十、十一日洋琴钱 四千文
轿钱大小封 二十二千二百文
客娃串串 一千五百文
抄者按:客娃者,男女宾客带来之小孩也,小孩俗谓娃娃,串串者以红头绳贯串于特选之大青铜制钱中提以赐娃娃者也,一名挂挂钱,少至十二文多至四十文,视娃娃之小大亲疏而斟酌等差焉,大底女客所带之小孩较多,故在成都,昔称女客为三多客,谓其吃得少检得多,说得少笑得多,大人少娃娃多也。
搭棚 三千文
看门执票差 一千八百文
抄者按:在昔未办警察前,街市中维持治安者,一为城守衙门所辖之绿营兵,凡要冲及城门,俱有屯驻所,名曰卡子房,统率者,大抵为千百把总,故称曰总爷,外则为隶属成都华阳两县衙门之差人,谓之衙差,不特为贱役,更无定额及住所,大抵穿青短衣,戴冬帽及软胎凉帽,故又谓之乌鸦兵,缙绅家有事,则来看门执役,除火食外,有赏钱,执票差,则不知何职。
茶炊工八个 一千三百文
装烟工一个 三百二十文
裁缝工钱 一百二十文
彩架工及布钱 七百文
盖棕工钱 一百文
整修明角灯 一千五百文
献烧猪赏钱 四百文
来往驮子脚力 二千一百文
围屏铜扣 一千二百文
竹筷 一百八十文
绿色梁山细竹帘六床 五百四十文
布 二百四十六文
旱烟袋二十根 一百文
各色纸 二百文
麻布四匹 五百二十文
河水九十担 七百二十文
阎佃户工 八百文
缸钵 七百一十文
土砖 一百四十文
席子 四百文
谷草草荐 二百四十二文
赁铺盖 一百二十文
买零星器具 六百五十文
钱串手绳 三百文
钉子 二百三十文
明背光 一百八十文
按:背光者,壁灯背置一金属薄片,使灯反射、增加光度者也。
大小金字 二百六十文
硬领 一千一百五十文
扣纬帽 三百五十文
原注:上二项众人,抄者按:大约为众人而买而扣也,在光绪维新前,衣俱无领,若穿袍褂,则别带硬领,玉色缎绷面,前后皆有一牛舌形,布胎垂下,以便压于衣内,领前开口,戴上,再抄扣于铜丝纽上,前幅布胎,亦分为两片,有纽扣,其作用与西装硬领同,不过西装硬领白而直,此则蓝而扁平。西装者,别绽于衬衫上,此则衬衫变为牛舌形胎子,并固著于领上耳,纬帽者,夏礼帽之硬胎者也,缨则为朱红丝线盪成之细须,以别于玉草软胎马尾长缨之凉帽。
老师失盗 九百文
抄者按:此笔不明,绝非教书先生被盗,被窃去九百文,意者:老师因热闹而失去物事,由主家偿其九百文耳。
清油蜡十斤半 一千一百零三文
香油三斤 四百八十文
麻油三十五斤 一千四百文
大头菜酱菜 七百三十六文
供果三盘 二百二十文
石榴梨儿 四百四十八文
瓜子三斤 四百文
花生米三斤 一百八十文
盐蛋 三百二十文
海带 四百文
豆粉二斤半 一百二十文
蹄筋二斤 六百九十文
笋子十六斤 三百八十四文
韭黄十一斤 五百五十五文
小菜(经李五爷手)二千五百文
鸡一百二十斤 九千零三十七文
鸡蛋五十个 二百六十文
羊杂羊肉 一千二百二十文
猪肚廿一个 二千五百四十文
猪腰十一个 二百二十五文
筒骨 七百二十文
猪肉七十二斤 五千六百一十六文
面叶一百二十六斤 四千零三十二文
岚炭二包 一千六百文
草纸二十刀 一千三百文
封泥酒十斤 二百四十文
抄者按:零沽老酒每老秤二十两作一斤,名曰双提子。
纸煤二十五 三百八十五文
叶烟十斤 六百文
零用 六百九十文
串底 二百五十四文
抄者按:昔用铜钱,每九十八文作一百,曰九八钱,少者至九五,倘成百付出,例不满百,若折零用之,必凑足,故在钱铺中换钱若干串,(每串千文,串以麻绳为之,至今犹名曰钱串)折零用出,出入帐必不敷,此不足之数,即名串底,或曰扣底子钱。
荷包四对 五百六十文
鲜加六页金寿连封四百 四千七百一十五文
鲜加单帖二百张 四百五十文
十全加单帖二百封 三百八十文
手片二百张 一百六十文
连史席金七十掉 二百八十文
对方皮纸宫红木红 三百一十五文
水烟十斤 一千四百文
安化茶五斤 一千一百文
武彝茶一斤四两 三百五十文
老茶四斤 二百文
以上共支钱一百四十七千二百四十三文
收屏金钱二十四千三百二十文
除收屏纸外实用 百二十二千九百二十三文
银一两换钱一千三百九十文
折合银八十八两四钱三分
抄者按:看本帐簿上卷,在道光十八年六月时,即由此上溯二年二个月,每银一两换制钱一千五百八十文,时过二年,钱涨一百九十文,据老人言,太平天国事件发生后,钱价愈涨,每两几在一千文以下,而金价亦曾跌到七八换,即在前四十八九年间,抄者也曾记得,每银一两,仅换得九七钱一千二百文也
〔第二项〕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一日母亲六旬做生用银帐润古斋做寿屏(画工写字百
本做寿对一付一并在内)一十七两零四分
海菜席五十四桌 每桌一两四钱 七十五两
六钱
甜菜席八桌 每桌六钱 四两八钱
抄者按:无海菜者,谓之甜菜席。
早饭中席五十四桌 每桌二钱八分
抄者按:中席无围碟点心,又称肉八碗,待仆役等人。
■ 一十五两一钱二分
女客早面十桌 每桌四钱
三分 四两三钱
添十一日早面蹄筋二斤半 六钱四分
烧猪一条 七钱二分
大小厨工三十三个 三两
午中席三十七桌 一十四两八钱牛油烛四十五斤 三两三钱七分烧酒七五斤 每斤七分 五两零八分木炭重一百五十斤 三两二钱三分乌参八斤 五两火腿六支三十九斤半 四两四钱五分鱼翅一斤 七钱二分蜇皮三斤 三钱六分瑞利一斤 六钱六分孙儿七人赏封 二两一钱
帮忙爷们赏封 三两二钱
湖绉帕七张 二两七钱
朱红缎三丈一尺 一十两零二钱三分
杭线绉单褂 六两二钱八分紫色平绉单裙 二两七钱四分玉色摹本缎单衫 四两八钱四分
三二元青缎三尺五寸 一两八钱
金栏杆一丈八尺 二钱四分
京圆纽扣一付 一钱九分
岚炭一包 五钱九分
白口盩二斤半 二两六钱六分
金钩四斤 一两二钱四分
笋尖二斤 二钱五分
瓜子四斤 三钱三分
木耳金针各一斤 三钱二分
槟榔二斤 二钱三分
胭脂豆粉花胡椒 三两二钱
大伏封泥酒十二坛 三两六钱二分
汉红火炮一封 四钱六分
平金裙花 一两八钱
春绸挽袖 一两三钱四分
抄者按:女服袖口之宽边谓之挽袖。
以上共用银二百零六两三钱七分收屏金银三十三两九钱二分收文折堂银七十七两三钱八分
抄者按:此笔大概由商号上,或放债月息收入,而非由家库中支出,故特提于此。
除收上二笔外实用银九十五两零七分第一第二两项合计实用银一百八十三两五钱
抄者按:太君做生,较之修职佐郎的办丧事,就奢侈多了。且不言三天大戏,三天洋琴,单就席桌而言,便大大不同;丧事席桌,是雇工自办,而做生的,则由包席馆包做外,还雇了厨工自办。大概由于家境更好了一些,只管鸦片烟战事已在酝酿,到底因为交通不便,又无报纸传递消息,就北京广州而言,四川为笃远之区,成都更僻处西陲,民间当然不识不知,歌舞升平的了。
甲部:席单
抄者按:王太君的丧帐,与修职佐郎的,排列相同,故按照上卷抄例,仍分甲乙丙丁四部分,而分别抄录,不过略有差异之处:一为乙部原底残缺,并未将流水用帐总完录毕,且无总帐;二为丙部无点主、仪仗;三为祭文古文化,不及上卷时调体之有趣,而余□文底页失去,不克以称全璧。至于笔迹已易,字更恭整,经考出,上卷帐底及王太君做生帐底,系抄者第三位外曾祖,即讳焕南廪生的手笔。其他,皆抄者第一位外曾祖讳煜南秀才手笔。再考出下卷丁部两篇古文,皆秀才手作。而上卷之时调体者,则不知秀才作,抑廪生作。然就四位先后之娘家姓氏考之,长二四房皆一一表明其姓,独三房之崔太君,始终不见于祝文,可以证明是文或系廪生之作也。
同治元年岁次壬戌(按即西历一千八百六十二年,由今一九四五年算上去为八十四年,正英法联军破北京,火烧圆明园之第二年,长江流域太平天国战事亦正紧急时也。)三月初三日丑时,母亲大人辞世起至安葬止,所用一切银钱开列于后:
四天上供 便饭一桌
首七成服 席二十七桌
成服早饭 五桌
五七上供 席二桌
六七上供 席一桌
请帮忙 席四桌
请知客 席七桌
四月十六日展奠 席二十八桌
二、三、四七上供 便饭一桌
正奠日早饭 三十桌
两夜酒碟 三十四桌
奠期供席 一桌
十八日送殡 早饭九桌
十七日 席六十一桌
十八日午 便饭十六桌
二十日复山 供席 桌(原文“桌”字前为一空白———本书编者按)
二十五安葬祠堂 席四桌
一. 成服席单
抄者按:上卷席单,先大菜后围碟,系正宗开法,此处前后颠倒以为改正派开法。且前后二十五年,食单已有小小变更矣,对照看之,可知吃之不居。再,此仍在关正兴厨师入川革命前之正宗川菜食单。
围碟八个:花生米 瓜子 甘蔗 慈菇 高丽肉 熏蛋鸡杂 排骨
京品一个:大杂办(鸡条■肚条■笋尖 滑肉 鸡卷 蹄筋)
大菜:大杂会 菜头鸭子 慈菇鸡 海带 大酥肉 茗笋肉 烧白 红肉 清汤
点心四道:金钱饼———萝卜饼 肉包子———喇嘛糕
二. 成服早饭单
猪杂 笋子肉 炒猪肝 韭黄肉 肉丝攒汤 小菜四样
三. 请帮忙席单
围碟八个:花生米 瓜子 甘蔗 地梨 鸡杂 酥鱼 排骨 皮渣
京品一个:大杂办
大菜:杂会 慈菇 松子肉 烧白 海带肉 茗笋肉 清肘子 蒸肉 红肉 清汤
点心二道:方包子 竹节包子
四. 请知客席单
围碟八个:鸡杂 皮渣 酥鱼 醉鲜笋 火腿丝 芥末肚丝 甘蔗 慈菇 中芝麻酱拌洋菜 每人瓜子花生
热吃四个:光参杂办 清汤蹄筋 生爆虾仁 椒盐子□
大菜:洋菜鸽蛋 光参杂会 清汤鱼肚 鲜笋鸭子 慈菇鸡 清肘子 烧白 红肉 清汤
点心四道:七字饼———萝卜饼 金钱酥———饺子酥 洗沙包———小肉包 方包子———陕卷子
中点:大肉包子
五. 展奠席单
围碟八个:核桃仁 花生米 甘蔗 樱桃 熏蛋 排骨高丽肉 香干肉丝
大菜: 大杂会 慈菇鸡 大酥肉 海带肉 茗笋肉 蒸肉 烧白 红肉 清汤
点心:包卷
六. 奠期席单
围碟八个:桃仁 花生 甘蔗 慈菇 鸡杂 皮渣 金钱羊尾 香干肉丝
大菜: 光参杂会 清汤鱼肚 卤鸭 慈菇鸡 清炖羊肉 海带肉 茗笋肉 烧白 红肉 清汤
七. 奠期早饭单
红炖猪杂 千张肉丝 茗笋肉 烘猪头 肉丝鸭血豌豆尖汤 小菜四样
八. 奠期供席单
围碟十二个:蜜枣 瓜片 核桃仁 花生米 火腿 鸡杂 羊尾 皮渣 香干丝 肚丝 樱桃 慈菇
热吃六个: 光参杂办 酿香菌 金银□□ □腰片 椒盐子□ 卤蹄筋
大菜: 鱼翅 海参 鱼肚 海带 羊肉 卤鸭 红鸡烧白 红肉
点心四盘: 芙蓉糕 绿豆糕 提糖饼 蓑衣饼
九. 十六、十七夜酒碟单:
皮蛋 香干丝 花生 桃仁 甘蔗 樱桃 中一平古随配
抄者按:照前所列,尚有送殡早饭午饭复山供席安葬席四项,俱无菜单,不明何故。
乙部:用钱花帐开列于后
钱纸十斤 七百二十八文
朱红缎灵位蛋青绫子引魂幡 一千三百文
麻冠二顶 五十文
削寿鞋底并零碎 八十六文
麻 一百三十文
做棕垫工钱 一百文
报终脚力 一百一十文
封棺漆匠礼 四十文
阴阳禳解 二百四十文
抄者按:阴阳者,地师与巫之流,人死或值日时不利,或与生人之八字相冲,乃召阴阳先生诵咒禳解。
三月初三日起至初十日止
蒙孝鞋工钱 三百文
当日姑娘等轿钱 一千一百文
水烟一斤 二百七十文
草纸二刀 一百二十文
藏香五根 一百文
扫帚一把 一百一十文
青布小帽六顶 四百一十文
麻鞋二双 六十五文
片带 二十文
纸对一付 二百四十文
包子三十个 一百一十文
纸桶纸灯一对 大门灯一个 一百五十文
下成服帖脚力 一百八十文
成服日吹手六名 五百零二文
抄者按:实则系一篇通帐□,中间并看不出时间起讫,且无总结,大约事后抄录,有不尽记得处也。
取铺垫孝衣脚力 五十四文
河水缸一口 三百三十文
针 六十文
烟纸煤草纸 八百二十二文
河水十四挑 一百四十文
旱烟袋二十根 一百六十文
茶炊人工一个 一百六十文
水烟工一个 一百文
吹手烟钱 三十六文
供盘香花 一百文
赁白毡五床连二桌围一条 四百三十文
蒙轿垫边青布 一百七十文
送猪进城脚力厘金 二百文
抄者按:厘金者,逐处设立关卡,百货通过,值两抽十一厘。是从太平天国事件起后,清军饷需不济,乃由胡林翼奏请设厘助饷,事平停收。然事平后七十年,犹征如前,人民视为苛政之一。民国二十年始明令罢免。然至民国三十一年,海关代收之消费税,其重其苛其扰更在厘金之上,而各机关之变相厘金,犹不记焉。
洗猪工钱 二百文
猪油二十斤零二两 一千二百四十一文
猪肚十个 一千五百一十文
猪腰十八个 四百三十二文
猪肝二付 三百三十二文
鸡四十斤 三千六百六十一文
鸭十一只 三千三百六十六文
鸡鸭蛋一百九十八个 一千二百零二文
蹄筋一百根 五百文
花生米四斤 二百四十文
豆粉五斤 七百文
盐菜十斤 二百四十文
慈菇三千三 一千四百八十五文
小菜 九百一十文
席点二十桌 一千七百文
酱油十八斤 七百二十文
封泥酒十坛 四千文
甘蔗一捆 一百七十五文
洗鸭子工钱 一百文
厨工大工九个小工七个 二千一百四十文
赁大小吊子四个 一百六十文
赁碗二十桌 八百文
泥色五全单帖二百封封□三
十手片一百 九百文
席纸二十桌 七十五文
男女客轿钱 五千二百八十文
封小封 一千六百八十文
胭脂三张 五十四文
黄头绳四两 一百六十文
简盐七斤 三百五十文
抄者按:原帐簿此处空二行
包寿枕裁缝工钱
抄者按:原帐簿此笔无钱数。
串底落帐■ 九十一文
抄者按:原帐簿此处空二行
萧先生两次轿钱 二百四十文
送期单脚力 四十八文
抬龙杠进城脚力 一百六十文
换钱脚力 九十五文
土坯子四百块(打灶)一百九十二文
鸡五只十八斤 一千四百七十六文
原注:自上笔以下共二十四笔皆请知客用
鸭二只 五百五十文
猪肉五十八斤四两猪油九斤
六两猪肚二个 六千文
猪肚三个猪腰二个 六百一十一文
蹄筋一百根 四百一十文
豆粉三斤 一百四十四文
甘蔗十根 一百三十五文
白夹笋四斤 八十文
小鱼三斤半 二百一十七文
口盩五钱 六十文
虾子三斤 二百□十文
豆油皮八张 四十文
笋子七斤 二百四十二文
慈菇一千二百个 五百五十八文
小菜 二百一十七文
包卷十二斤 包皮六十斤 六百六十文
席点七桌(三道)八百七十五文
花生米三斤 一百二十文
牛油烛一斤半 一百八十文
知客轿钱 一千二百八十文
厨子烟钱 三十六文
厨子大工七个小工四个 一千五百二十文
老姜二斤 二十二文
做讣闻三百五十封 四千七百二十五文
清油一挑脚税厘金 一百六十四文
红土脸盆五个茶壶三把 九十文
大有黄草纸十五刀 一千五百文
原注:下葬护棺用十二刀
火麻二十斤■ 一千零七十文
原注:系打龙杠上麻辫
送麻进城脚税 四十六文
菜砧二个 一百六十文
水瓢饭勺筲箕撮箕提筐圆簸小扫帚 一千六百五十文
扫帚十把 七十文
灶桥二个 灶门灶桥二根 六百六十六文
葛巾十张 四百二十文
竹筷一千一百六十双 三百四十八文
包葛师棚匠 六千八百文
鸡鸭蛋二十五个 一百四十九文
原注:连上一笔及下共八笔系五七用
请女客用猪肉二十斤零半斤 一千七百七十一文
蹄花二个猪腰二个 一百零六文
豌豆十斤樱桃一斤 二百零一文
小菜 二百三十五文
河水兼赁碗 七十七文
猪肚一个 一百五十文
女客轿钱 七百三十八文
席子十五床 一千九百八十一文
点心(供席用系看样的)一百六十文
叶子烟七斤 七百九十五文
棉烟三斤半 金秋烟一斤 八百三十八文
草纸一刀 一百二十文
纸捻三千 三百九十文
桃仁二十五斤 二千三百文
花生米二十五斤 一千四百零七文
脚力 一十二文
旱烟袋十根 八十文
米面十斤 一百六十文
缸子六口 一千三百二十文
钱花瓦盆十个 五百文
大小满堂红四个 三百六十文
壁灯五个 八十文
土茶杯一付 一百文
大小碗及盘子各一付 五百文
铁灯碗二个 一百二十文
青棉线、铁丝、石黄 六十二文
功布亚牌纸扎童子四个(条
魁纸衣蛋青纸裤二个青纸衣
条魁纸裤二个)一千五百文
高照二对手灯二个火罐子十
二个 五百一十六文
明背光三对 一百二十文
针一包棉线五钱 八十文
羊肉一百零七斤 一十二千文
推猪四条进城脚税厘金酒钱 七百七十六文
洗猪四条工钱 九百文
奠期添猪肉七十七斤半 七千三百二十文
猪油十四斤 一千五百一十二文
猪肚二十二个 三千一百九十八文
猪腰十二个 三百二十四文
鸡五十一只一百六十斤零
四两 一十三千二百九十五文
鸭二十八只 八千九百零二文
鸡蛋二百四十个 一千四百五十一文
鸭蛋一百个 七百二十五文
赶场买鸡鸭茶钱脚力 二百七十文
慈菇七千九百个 三千八百五十文
甘蔗六十根 一千零六十文
樱桃十七斤 四百七十六文
豌豆二十一斤 一百八十四文
展奠日包卷三十斤 五七日
包卷四斤 一千一百四十八文
香干三百二十块 八百九十六文
抄者按:香干者,五香豆腐干也。
千张皮一百九十五张 四百六十八文
皮蛋四十个 四百文
灰面五斤 一百八十文
豆粉五十斤 二千文
小菜零碎 一千七百三十四文
胭脂五张 八十文
火把五十根 一百二十文
洗鸭子二十三只工钱 二百二十文
水笔四支香肥皂二匣 六十四文
堆翅二两 四百四十文
蜜枣瓜片各半斤 一百二十八文
鸽蛋六十一个(请知客用)五百四十九文
做孝褂纽门用头绳七两七钱 二百六十文
黄头绳串子 七十文
礼生三位(十六日早饭后来
十七日行礼后止)六百文
南院看门何头 二千六百文
抄者按:此等作用不悉。南院应是当时总督衙门。
赁茶碗一百一十个 三百三十文
赁帐十杆、猪羊架、连二桌
围二条方桌围八条八所牌、
耳帐 六千五百六十文
黑炭二百九十二斤(请知客用)六千一百六十文
奠期大小厨工四十六个(十五日大工三个小工一个,十六日大工十三个小工九个,夜大工六个,小工三个。十七日大工十八个小工十六个,十八日大工三个小工一个)九千八百八十文
赁大桶缸四个元头四个平古子十六个 四百文
赁碗七十五桌京品碗一百个
(请知客用十桌十六日二十桌 十七日三十桌 十八日十五桌)三千二百文
赔偿打碗 四百七十文
寄殡大通寺人夫吹手(并开奠日吹手在内)一百八十二名(每名八十文)一十四千五百六十文
吹手夫子酒钱(十八日大工九十七名每名十二文
小工三十一名每名八文)一千四百一十二文
赁玻璃棺罩(因先不用未记在价内,故要算赁钱)一千四百文
复山轿子八乘 九百六十文
点主吹手小封 一百二十文
送灵柩过兴佛寺坟上共用人工四十一名(每名二百七十文)一十千零八十文
大通寺寄柩 一千文
在大通寺伴灵时零用 二百七十一文
捆灵及出城用 一百文
大通寺捆灵夫子酒钱 一百二十八文
送殡茶钱零用 二百一十五文
取物件脚力 二百三十五文
雒阴阳礼金 四百文
水烟四斤半 五百四十文
河水四十二担 三百七十八文
竹子 一百五十文
谷子一斗(喂鸡鸭用)三百二十文
挑酒下祠堂脚力 二百三十文
洗猪头工钱 七十八文
裁缝工钱 一十一千八百一十六文
添漆一斤半 二千三百六十四文
石膏二斤 四十文
岚炭三百六十六斤 二千二百二十一文
男女客轿钱 六千二百零一文
奠期小封 二千二百零八同
帮忙小礼封十七个 一千七百同
赏眉署差萧升帮忙 四百同
抄者按:王太君第三子焕南先于王太君病故江津,署至眉州(今眉山县)儒学,则不知是否焕南任过,然官衔牌上,又有此一个官衔。此处所言眉署,更不知是否眉州学署,盖一学署中照例只有一门斗,而无学差,所谓眉署差,或眉州学署之下人,不则为州署之差人也。
方连史长连史黄白土连史纸 一千文
席纸一百桌 二百五十文
酱油十斤此下三笔皆请知
客用 四百文
大头菜三斤 一百六十八文
玉丰号封泥酒二坛 九百文
五七用酱油五斤 二百文
上等酱油六十斤此下五笔奠
期用 二千四百文
次酱油二十斤 六百四十文
大菜叶二十四斤 一千四百零八文
盐姜五斤 二百文
玉丰封泥酒四坛 廖玉丰封
泥酒四坛 中兴加大绍酒
八坛 八千二百文
豆腐干菜叶带祠堂用 一百二十一文
简盐二十一斤 一千文
茶叶 六百六十文
抄者按:此处空五行
峡石墓志石一合连刻字工在内 三千五百文
抄者按:成都用石大抵取自东方五十里外之龙泉山,但为红砂石最易风化,故较坚之石则多取自青神县属平羌峡中,谓之峡石,须不及雅州石之坚,但一水之便,路程亦较短,重庆所用峡石,则为北碚一带三峡石,更为坚致美观。现打铜街中交通银行之门面即峡石,其美观似不亚于外国花岗石。
石匠金师酒钱 四十文
仝上烟钱 二十一文
捶墓志五十五张工钱 五百五十文
砌坟石匠工二十四个并刻碑
上字 一千九百二十文
砌郭砖二城刀口五百二十块
(在柴家坝刘姓窑上定烧)一十千零九一二十文
送信脚力 三千文
烧酒二坛 一千零八十四文
石灰九百三十斤 三千零八十七文
黑炭七百三十斤 三千七百二十三文
谷草 一百六十五文
合灰用酒米一斗 六百九十文
上碑墨四锭 五十二文
猪肉 四千九百五十八文
贴碑字飞金八十张 一百六十四文
填碑字银朱二包 一百六十文
小菜 一千二百八十八文
胡豆一斗 三百九十文
豆芽七十八斤 五百四十六文
鸡蛋四十个鸭蛋十三个 三百二十文
鸡二只 四百五十二文
盐八斤 四百五十二文
厨工赁碗 五百文
推墓志车脚力 四百文
起土乡工四个 四百文
丧夫轿夫四十名酒钱 八百文
祭龙酒钱 一百四十文
押龙鸡一只 二百四十文
来往轿钱 五千二百二十文
来往挑脚 七百六十二文
来往路上用 五百四十一文
萧先生轿钱 八百二十文
轿夫住店钱 九十六文
葬坟泥土工八十八个 五千二百八十文
匠工来去路费 二百文
为匠工赁铺盖 四百九十二文
叶子烟十三斤半 一千零三十二文
水烟一斤 二百一十文
雄黄五斤 一千二百文
下圹抬灵酒钱 三百九十文
石匠立碑酒钱 一百二十文
手绳,串子,零布,旱烟袋,
蜡烛,整理火铲 一百一十二文
钉子,烟子 三百二十五文
赔偿张佃锄头 一百二十文
谢土用 二百文
扣墓志铁扣三个一斤半 一百五十文
抄者按:花帐止于是,无总帐,尤其不知一两银换若干钱。三十三年前,问之九十六岁之曾祖母云;闹蓝大顺与李短搭搭时,银价顶低,每两只换几百钱,王太君丧事正其时也。抄者又按:上下卷花帐中,皆无棺木帐,大概系早已买就。又据另帐,王太君之第二子及长子媳早故,皆系建板棺材,每具在三十两四十两之间,足证太君与修职佐郎必系建板,其价值必在百两之上也。
丙部:仪仗
抄者按:下卷此部无上卷热闹,第一,无迎接点主官之执事队,第二,讣闻亦只一篇。但亦有较修职佐出丧时为优者,乃仪仗中之官衔牌俱货真价实,并不再借别人光风以装自己门面。
四月十六日展奠 大小吹手三处共一十八名 穿白马衣戴孝帽
十七日正奠 大小吹手三处共一十八名 穿戴如昨
十八日辰时送灵柩到大通寺寄殡人夫
铭旌亭 四名 白衣白帽
大苏锣一对 二名 锣衣帽旗
肃静牌 二名 戴红帽
回避牌 二名 仝
特授江津县儒学正堂牌 二名 仝
特授眉州儒学正堂牌 二名 仝
赐进士出身牌 二名 仝
赠修职郎牌 二名 仝
封八品孺人牌 二名 仝
清道旗 二名 仝
飞龙旗 二名 仝
飞凤旗 二名 仝
飞虎旗 二名 仝
大乐 六名 白衣孝帽
灵亭 四名 白马褂白帽
红缎伞 一名 青衣红帽
新掌扇 一名 仝
新日照 一名 仝
神主四轿 四名 红帽号衣鞋袜全
路祭抬盒 二名 红帽青衣
路祭官轿 二名 红帽号衣
细乐 六名 孝帽白衣
影亭 四名 白帽白马褂
亚牌 二名 仝
功布 二名 仝
香盘 十架 请知客端
清音乐 六名 孝帽白衣
锣夫 一名 白帽白马褂
玻璃棺罩 三十二名 仝
小轿 十二乘 俱挂孝
十六夜出纸吹手
十七夜行礼吹手 共折半算一十八名
以上共用人夫一百八十名 每名价八十文,所有小封俱在价内四月二十四日由大通寺启灵送至文家场兴佛寺坟地人夫
吹乐 六名 以下俱白衣白帽
影亭 四名
锣夫 一名
自备龙杠 十六名
小轿六乘 十二名
空夫 一名
以上共用人夫四十名 每名价二百七十文并无缴费亦无路上烟酒钱
附讣闻
不孝 煜南 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妣
丑时寿终内寝距生于乾隆(按:二字朱印)壬宣年八月十一日子时享年八十有一兹择期于本年四月十六日酉时家奠十七日辰时展奠申时止奠十八日晨时发引□寄于南关外大通寺另卜吉期合葬于温江县文家场兴佛寺祖茔之侧凡属
抄者按:余嫡系外公即第四位外曾祖皒南公之次子?,号爽亭,在大排行中为第八,至宣统二年庚戌,以心脏病,于半小时内逝世,其亲兄楗,排行第六,余已不及见。其亲弟植排行第十,余二岁时见过,犹仿佛记其风裁甚俊整也,卒于湖北荆门州州丞任内。此外,在他属外公辈内,只见及名材者,排行第十一,其号则已忘之。犹记余三岁时(大约尚未满三岁),一日,母亲率余到外家大堂屋,在祖宗前点大烛一对,请幺外公为余发蒙,照例磕头后,幺外公以红单页写三字经四句,就茶几上教二次曰: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并笑曰:“好:上进,莫要学我当我一辈子老童生”。大约不多几年,这位启蒙师便西逝了。余真正蒙师,则为十三舅父赞贤,号襄如,温江县学秀才,死才五年,已七十余近八十矣。余之亲舅父行十八硕贤,号彦如,字砚愚、尚健在已七十矣,现居雅安,为爽亭公独子。讣闻上之八位舅父,余及见者,为三舅肖贤,号悦如;为四舅,体贤,号申如;为八舅化贤,号雨如。四与八舅皆出于第五位外公,以四舅为最著,科名是温江县廪生,书画诗文皆能,而为人又方正,幽默,光绪二十五年病故,计抄者舅父辈共二十人,姨母辈二十人,抄者幼读于外家私塾时,式微之象未著,尚及躬逢热闹,今则七零八落,(五世而斩),其信然欤!
丁部:祭文
抄者按:上卷的祭文是时调体,在当时,算是顶通俗的文字,因为家祭文章,是念给家中人听的,要家中一切人都听得懂,而且懂了还能感,而一个大家庭的构成,本不单属于男性;即以男性而论,教育的程度不齐,对于文字的感受,当然有参差;何况在昔一般的女性,又因了男子们别有见地的口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更视读书学文为异端,为不正派的举动,非有大勇,谁不安于只能念《天雨花》《再生缘(滴水珠)》为已满足?从《天雨花》《再生缘》等十一字调或七字调十字调所淘育出来的文字感受性,岂但对于古文,不知所云,恐即对于无韵的语体文,也未必能够欣赏———当时的读书人的确也不长于写语体文,所以能够拟通一篇白话告示,真非大手笔不可,寻常的绍兴师爷,绝对不敢捉笔,这是我亲眼看见过来。———所以,我相信上卷时调体的家祭文实是当时祭文中的正宗文字,是作者用了心的作品,他本不要什么通品来听来看,更何尝料到百年后被李姓外裔抄来传播!而下卷这篇文字,则是作者稍稍带了一点客气作的。幸而好古文的笔调,只在开头一段,其后也就不甚古,而多处还渗入了些语体;到末了还照样以一段十一字调结穴。第二篇告灵文,略略提到了一点时事,即是蓝大顺李短搭搭之乱,业以影响到成都,使诗礼人家也不能不从权而赶快将老丧抬出,只可惜失落了一半。成为美中不足。
维大清同治元年,岁次壬戌,四月乙巳十六日戊辰,宜祭之吉,不孝男煜南皒南孙*杰柄楷栋楗皔?权植材曾孙希贤远达贤肖贤体贤世贤殿贤品贤化贤右暨阖家孝眷人等,谨以羊一豕一。清酌庶羞。明香净帛之仪。致祭于显妣皇清?封八品太孺人覃恩晋封七品太孺人杨母王老太君之灵前而泣曰。呜呼。儿母之逝也。其真耶。其梦耶。抑将去而复返耶。儿不知儿母之已死也。儿不知儿母之已死而不能复生也。痛儿母辛苦一生。德行芮端。宜乎天假以年令儿母多享一日福。使儿等多尽一片心。胡天不吊。儿等无依。致使死者长己矣。生者实哀哀。悉数平生事。问之亦痛怀。自儿母过门。曾祖父年纪已迈。儿母殷勤侍奉。不敢稍离。饮食起居。总善体高年之嗜好。代祖父祖母之劳。以默慰其心。至于祖父祖母之前。儿母克供妇职。竭情尽慎。实得祖母之欢心焉,曾祖父+配严太君生叔祖父姑祖母二人。俱幼。儿母保抱携持。极其爱敬,比时(原文如此———本书编者按),家庭和乐。聚处一门,人孰不啧啧称羡也。谁料数年间。祖母病。儿母侍奉汤药。一刻不敢稍懈。总望祖母好。竟病不一起。飘然长逝。且逾年祖父又相继而亡。念及此,儿母之心力已早俱瘁矣。曾祖父虽在,而年已七旬。将家务尽委之儿父。尝对儿父说。你得此内助。家道自必能兴。我心亦可以放。胡天不禄。曾祖父又去世。斯时也儿父茕茕独立。终鲜兄弟。每有一事。必向儿母相商。是以儿父操持于外。儿母辅助于内。不数年间。田产房屋。无不加增焉。此儿母之顾儿孙。费心于家计者。至矣尽矣,又况叔祖父年仅十二。经营家事。亦靠儿父一人,又遵遗嘱。以侄教叔。儿父生平天性刚方。每逢难事之时。必加规劝,儿母又惟恐稍有参商。务必从中调停,不知若何排难,若何解纷。卒能相安于无事。以故家门称和顺焉。此儿母之扶助于儿父者多端矣。不意儿父于戊戌年辞世。至今又数十年,寒俭家计。幸犹如旧。此非儿等之能运筹。实由儿母之训诲使然也。念及此,儿母之苦心。真令人痛心疾首而不能忘者矣。如癸亥年生煜南。儿母于儿之疾病痛痒。无微不至。及儿长。又尝勉励儿。好生读书。以偿尔父尊师重道之心,幸儿叨祖宗余德。侥幸入泮。又为儿娶随母亲。儿妇屡生不育。儿母时刻忧心。幸而得一子一女。子名皔,儿母望孙甚切。于未得皔之前,先为儿们娶张氏,仅生一女,不数年。儿妇及张氏相继而亡。儿母又为儿再娶陈氏。复添一子名材。□□儿身之事累及儿母之心。未尝稍报于万一。真儿之□□,莫大于此也。乙丑时生儿一弟炯南。幼患足疾。儿母求神拜佛。延医调治,费尽苦心,百般不效。长遂乐儒业而使理家务。完婚龚氏,生四子长名*次名杰,杰承嗣儿。次名柄,次名楷,并得三女。不料龙氏忽故。又为续娶吴氏。添一子名权。儿母为炯费尽心血。反不能送儿母终。竟先儿母而殁,此炯之不孝。莫大于此也。丙寅年生三弟焕南。身体薄弱。亦尝以疾病贻儿母忧。与儿一同读书。长为婚崔氏。生一子二女。子名栋。焕尝得痢疾。几不能生。托儿母福庇。幸而得痊。后入学补廪。得授江津县教谕。咸丰元年,乃得为儿父儿母请封典。非敢以此为报。聊将借此以荣亲。惜乎中年不禄。竟殁于江津县学署。呜呼,抛儿母而远游。其罪已重矣。何况抛儿母而长逝于千里之外耶。是焕之不孝,莫大于此也。戊辰年。生四弟皒南。幼虽读书。长即贸易。娶张氏。仅生二女。未几而张氏殁。复为娶李氏。生三子二女。子名楗,名?,名植。儿母见皒已生子。更觉欢心。以为儿孙满堂。一门共爨,真家庭之了乐也,然为皒又费尽苦心。未曾图报、儿母竟去世,皒之不孝,莫大于此也。以及大妹二妹三妹四妹母皆抚育成人。大妹于归张府。二妹于归周府。四妹于归刘府。三妹字冯氏未及过门而殂。其生平性格。较儿姊妹等更觉聪敏。读书写字。不异男儿。侍奉双亲。尤能孝顺。皆儿母之教训使然。儿母一生。为儿姊妹等。不知费许多精神。念及此。焉得不抱恨终天乎。孙十一人。虽各有成业。悉赖儿母之不时勉励。随事丁宁。纵每夜团聚儿母房中闲谈。儿母亦皆施以教化。或谈家务。或论世情。读书者教以极力发愤,早得功名。贸易者教以善为经营,帮补家务。总要孙等弟兄好生撑持门户。体量尔伯叔操持家务之苦衷。倘或夜间一孙未见母面。儿母必谆谆究问曰。有何事情。某尚未来见我。我必个个都见。心里才得安放。至孙媳孙女,教训亦周。勤习针黹。固不必说。而勉以妇道。无时不然。下及重孙儿重孙女,爱惜焉。痛痒焉。或在家。或在外。亦无不魂梦以相关焉。个个挂儿母心。实实加儿等罪。儿等之罪如山矣。儿母之恩似海矣。此济济一门。森森四代。皆儿母福庇所致。方谓吉人天相。永享遐龄。使儿等长依膝下。稍报劬劳罔极之恩,如去岁儿母八旬介旦。早拟捧觞上寿。聊博儿母之欢心,孰意军务戒严。时势处此。不敢妄动。兼之儿母精神渐衰。饮食渐减。亦尝谕儿等曰。我今岁不知如何与往年不同。身体总觉不安。心绪亦觉不静。我之生期。切勿举动。儿等闻之。心甚歉然。忽于七月内吐泻交作。元气大亏。延至九月。其疾益笃。请医调治,加减无常,及至年终。遂觉言语不清。梦寐不宁。昏昏沉沉。朝夕在床。彼时医卜星相,算命祈神。无非欲儿母寿数少□。俾儿等有所托庇。乃于今岁三月初一日。忽将儿等呼至床前。遗嘱曰,我将去矣。尔弟兄二人。善为保养。又嘱阖家人等。总要和气。我照应尔等数十年。我生也不能不死。我死后。尔等务各如我在生时一样。纵然我死,又何尝不犹生也。儿等闻及此言。五内皆裂,犹贸贸无知。还望儿母有万一生机。而无如于初三日丑时。竟抛儿等阖家而长逝矣。呜呼。儿母去。痛伤心,儿等罪孽实非轻。儿母去。痛伤心。教训子孙费尽神。儿母去,痛伤心,从今以后靠何人。儿母去。痛伤心。呼天抢地恨难平。当此日。是奠辰。儿备尊酒献母灵。望儿母。来格歆。领略儿等一片心。自此后。母遐升。肝肠两断骨肉分。念及此。痛伤心。儿泪焉得不满襟。伏维尚飨。
抄者按,所有圈点,悉依原稿,又按中右系奠期祭文。下篇为辞灵文。
维大清同治元年岁次壬戌,四月乙巳十七日己巳夜止奠。不孝男煜南皒南下暨阖家人等。以明羹清醴。香帛钱为之仪。致饯于儿母之灵前而泣曰。呜呼。儿母之殡期已定矣。即儿母之葬期亦定矣。今当明早出柩。敢不尽诚尽哀。以诉衷肠。自儿母去后。儿等俯仰无依。莫可名状。惟有痛哭流涕。不知所为而已。乃日月如流。忽忽已数十日矣。本欲长留母柩。见柩如见母也。但因古礼所载。丧不可久停家中。总以得土为安。兼之世道纷纷。军务四起,万有不测。有惊儿母于九泉。更加儿等之罪矣。只得从□卜吉。择于本月内。大利。若过此期。必得后年方可。故不得已于明晨扶榇。□寄于南关外大通寺。俟于二十五日与儿父合葬于温江县文家场兴佛寺祖茔之侧。今当奠礼已毕。儿等聊含泪为文,以当一哭。呜呼。儿等从此不能见母矣。非惟不能见母,因即母之柩亦不可见矣。儿母在生时。家中起居自如也。
抄者按,此后数页之帐簿,系携至抄者之家,裂为片片后失去,以致至此文不全,但记得全文不长,也一样的做得不大好,可是后面系的一篇五言排律,却做得不错,在前还能多背诵几句,现在忘记了,只记得两句是:“难求不死药,莫觅返魂香”。
又按:抄至于此,帐簿失矣,余情未尽,再作一跋。
(跋文另篇发表)
民国三十三年九月抄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