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王政府的官军,首之以三水火并,继之以清兵两路进攻,终之以桂林保卫战,已经完全覆没了。继官军之后,奋起与清兵肉搏于沦陷区域之内者,完全为人民义勇军。所以桂王政府第二幕,是人民义勇军的战斗。

自从桂王诏诰天下,奖励文武兵民同仇恢复的号召发出以后,广大人民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到处起义,响应桂王政府的号召。特别是广东人民义勇军的战斗,更为壮烈。

据史载,当时广东的义军一时蜂起,如陈子壮、陈子升兄弟起义于海澨,朱维四起义于海澨上游,王兴起义于新会,石、马、徐、郑四姓的人民起义于花山岛,陈邦彦起义于高明,余龙起义于甘竹滩,张家玉、韩如璜起义于东莞,陈文豹起义于新安,赖其肖起义于潮阳。他们或孤军抗战,相互策应,与敌兵白刃相接,恢复了高、雷、廉及其他沿海州县。并且为了解桂林之围而英勇地袭击广州,使敌兵不得不回军自救,因而使桂王政府转危为安。可惜当时桂王政府没有想到去组织他们,领导他们,以致结果被敌兵各个击破。关于这些人民义勇军的战斗,史乘只有简略的记载。如云:

(陈子壮)举家航海,招义旅……拥义兵居海澨不下。已而李成栋破广州,子壮即军中益号召,约舟师数万,复沿海诸县。清远贡士朱维四率义兵自上流应之,兵薄广州。子壮戎服督战……举军覆溺,子壮死之。[1]

子壮既战没,(弟)子升收其余众。结石、马、徐、郑四姓,据花山岛。有杨光林者,拥兵万余,遥与联应。海南王兴,号绣花针,亦拥众数万,互为犄角。成栋归附,子升释兵入见(桂王)……端静无所附和,不合于时,移病告归。海上诸兵,为李成栋所摧抑,皆瓦解。王兴屯雷廉间……不为朝廷用。[2]

(余龙等)聚甘竹滩为盗,他溃卒多附,至二万余人……陈邦彦起兵说龙乘间围广州,而已发高明兵,由海道入珠江,与龙会……邦彦等遂攻广州,大清兵引而东,桂林获全。[3]

(后,汉奸)佟养甲访求其家,获其妾何氏并子和尹虞尹于肇庆,厚待之。为书招(降)邦彦。邦彦不复书,但判其楮尾曰:“妾辱之,子杀之,身为死臣,义不私妻子也。”[4]

李成栋陷广州,(张)家玉毁家招义兵,据东莞,与陈子壮相应。[5]

家玉与举人韩如璜结乡兵攻东莞,知县郑霖降,乃藉前尚书李觉斯等资以犒士,奉表于王……无何,大清兵来击,如璜战死,家玉走西乡。祖母陈,母黎,妹宝石,俱赴水死;妻彭,被执不屈死;乡人歼焉。时新会王兴,潮阳赖其肖,亦皆起兵。

西乡大豪陈文豹,奉张家玉取新安,袭东莞,战赤冈。未几,大清兵至,数日,家玉败走铁冈,文豹等皆死。李觉斯怨家玉甚,发其先垄,毁其家庙,尽灭家玉族,村市为墟。家玉过故里,号哭而去。

(后)张家玉道得众数千,取龙门、博罗、连平、长宁,遂攻惠州,克归善。大清兵来攻,家玉走龙门,复募兵万人。家玉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故所至归附。乃分其众为龙、虎、犀、象四营。

张家玉攻据增城,冬十月,大清兵步骑万余来击……大战十日,力竭而败,被围数重,诸将请溃围出,家玉叹曰:“矢尽炮裂,欲战无具,将伤卒毙,欲战无人,乌用徘徊不决,以颈血溅敌人手哉!”因偏拜诸将,自投水死,年三十三。[6]

以上史实,指出了当时广东人民义勇军及其领袖,是何等的不顾身家性命与敌军作决死的斗争。《永历实录》载张家玉之诗曰:“真同丧狗生无赖,纵比流萤死有光。”至今读之,犹有余哀。

与广东的人民义勇军同时,在湖南方面,也有管嗣裘与王船山举义兵于衡山。以后兵败,溃走山中,“冬月负败絮,采苦菜以食。”至永历二年,当清兵再举犯湘之时,湖南的义勇军,又到处蜂起。其见于《永历实录》者有:

刘季矿……联络江、楚义旅……间道(由吉安)走衡、永,所至慕义者津送之。至酃县,遂纠众起,号召响应,复酃、茶陵、兴宁、永兴、常宁诸县。

周鼎瀚……翱翔郴桂间,号召义兵。

时有田辟者,河南人……匿韶、郴间,纠义旅。

这不过举例而已,实际当时江、楚一带人民,“破家起义,全发效节”者,“日有所闻”。

在江西、福建的边境,因为沦陷较早,人民义勇军的历史也较为悠久。《永历实录》云:

泓光中,抚、建、汀、赣之阎、王、宋三姓,据帘子洞,倚山为寇,张肯堂、李永茂剿抚之,未定。隆武元年,江西陷,(揭)重熙乃诱令归正为义军,以抗清兵。以事上闻,授重熙佥都御使,督江、福义旅。重熙以便宜授诸渠帅札官,遂据抚州。金声桓反正,檄重熙解兵,重熙姑令退屯山中。……南昌陷,(声桓败死,其部将刘)一鹏弃抚州,走就重熙于山寨。重熙收辑之,与义军合,出攻临川、永丰、兴江,迭有收复,未能守也。[7]

姜曰广……阴结抚、赣义勇,思间道入闽、粤,未及行,俄而声桓反正……时抚州王盖八起义兵满数万。赣州阎、王、宋诸贼,归义效命,众亦数万。吉安刘季矿所号召,西连酃、耒、郴、桂所在响应,咸听命于曰广。曰广欲辅合之为声桓援,声桓不从。[8]

此外在赣、鄂边区,还有一支富有历史意义的义勇军。《清鉴》云:

先是元末陈友谅遗孽,分为柯、陈二姓,盘据江西武宁、湖广兴国,而居兴国者尤蕃衍黠悍。迄明之亡……有柯抱冲者与何腾蛟结连,自立为王,以其党陈珩玉为帅。倚山结寨,焚劫郡县,攻陷兴国州,杀(清)武昌同知张梦白,势甚猖獗。(清)湖广总兵柯永盛遣将征剿,十日内凡八战,皆破之。擒抱冲、珩玉斩之,余党悉平。[9]

根据以上的史实,因知江西的人民义勇军,他们虽旧为盗贼,反对明代的政府;但一到江西沦陷,都反正为义军,迎击外敌。

在湖北方面,也有不少的人民起义,但始终没有与桂王政府取得联系。《永历实录》曾记杨锡亿向政府之建议曰:

德安,北捍楚塞,为汉新市故墟,人尚豪侠可用。应山杨主事之易,忠孝世家,为三楚望,立“盖天营”,为国死守。豪杰遥附甚众,憾不知朝廷所在耳。亿请间行号召为汉南应援,若敌践荆、岳,亿率义旅起,乘其背以掣之,此英布制楚法也。

惜政府不纳杨锡亿之议,因而一座孤悬德安的“盖天营”,后来也就没有下落,而这位请缨不遂的杨锡亿,后来遂“入南岳老龙池,痛哭为僧去,不知所终”。[10]

浙江、福建的广大人民,大半都参加到郑成功和鲁王的抗清组织中,飘泊于闽浙附近的海岛。此外与海军相犄角,浙东一带也有许多山寨。《明纪》云:

先是浙东多结山寨,鲁王兵部侍郎王翊等为之主,遥应海外,累年不下。会大清兵谋取舟山,先廓清山寨以绝其援,于是诸寨皆破……大清兵下舟山。[11]

此外,华北一带沦陷区域中,也有不少反清志士领导的武装斗争。可惜他们的起义尚在组织中,即为敌人所发觉,那些领袖人物,都在“妖贼”的名义之下被清政府屠杀了。如永历二年,天津妇人张氏和同志王礼、张大保“私制玉印令旗,谋为不轨”。[12]永历八年,朱议淜与其同志僧人文秀、道士张应和起义。永历十六年,有男子张搢,化装僧人,自充明王子在河南柘城组织起义。他们都是“事觉伏诛”。其曾经揭起义旗并与清兵战斗八个月,收复了七八个县城的,只有永历十六年山东于七的起义。

可敬的这些忠实而又英勇的人民,他们在危亡的时候,既不知道顺风转舵而披发入山,又不知道“南望慨叹”而“赋诗寄意”,更不甘心认贼作父,而委身为奴为虏,他们只知道拿起武器与敌人作生死的决斗,保卫家乡,保卫民族;生为忠义之士,死为壮烈之鬼。从以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或“倚山结寨”,或“入海招兵”,或新起草茅,而聚众抗清,或旧为盗贼而反戈向敌,或连族而起,保卫家乡,或孤军奋战,攻陷城邑,或父母妻子,惨遭杀戮,或祖宗丘墓,横被发掘。这种破家起义,杀身成仁的伟大精神,比之当时一般官僚和士大夫懦怯畏缩,全躯保妻子,甚至毫无廉耻,迎拜于敌人马首之前甘为奴虏者,岂可同日而语哉!明末中原人民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南明史上,却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注释:

[1]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六,第1、2页。

[2]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六,第1、2页。

[3]《明纪》,第8页。

[4]三馀氏:《南明野史》卷下,第8页。

[5]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八,第1页。

[6]以上分别见《明纪》,第7、8、11、12页。

[7]以上分别见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八,第1页;卷十七,第6页;卷十八,第4、5页。

[8]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六,第4页。

[9]《清鉴》卷二,第91页。

[10]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七,第11页。

[11]《明纪》,第26页。

[12]《清鉴》卷二,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