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新派的系别和力量——以康、梁为主干,主张自上而下的变法,企图用和平方法在政治上争得有限的权利以保障资本主义的发展。谭嗣同代表激进派
一八九八年六月,光绪决定变法。封建官僚的翁同龢、张之洞、孙家鼐等,均与维新派有一定关系,但他们仅愿意采取挽救封建统治崩毁的一些极有限度的改革。他们都是封建主义的代表。张之洞和后党关系密切,对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所提出的主张是痛恨的。在一时期内他想利用维新派来推动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改变,但是后来发现变法运动超过了他所规定的限度,而且能够巩固他的统治地位的不是西学,而是他所取得的帝国主义的支持时,他就决然摈弃了维新派。
翁同龢是帝党的主要人物,但他不敢公然反对慈禧太后。他和维新派是阳合阴违。他日记中始终骂着康、梁的记载,是可信的,因为他是饱经世故的狡猾官僚。他的“变法”主张只是在皇帝“独断”下,改革某些封建弊政。对维新派他仅是企图加以操纵利用,而不希望他们掌握政权。因此他对以强学会来巩固和伸张光绪的势力是同意的,但对光绪重用康、梁等是反对的。但翁同龢和光绪的关系很深,他在政府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在后、帝矛盾发展到尖锐的时候,慈禧太后就不问他对康、梁等人态度究竟如何,而必须先迫令光绪革他的职,并即日驱逐回籍,以便于布置发动政变。
张荫桓是个买办性极重的官僚。他与康同乡,以搞洋务出名,故正途出身的官吏都看不起他,喊他为“洋厮”。他跟光绪很接近。他与英、美的关系甚深,在总理衙门中势力很大,因此他主要代表英国势力来参与变法运动。在百日维新运动中,总理衙门向英国出卖了很多利益。张荫桓本人也不能说是维新派。
二、“百日维新”的进行和顽固派势力(以后党为代表)的剧烈反抗
当光绪决定变法,召见康有为详谈变法步骤,维新派开始参与政权时,后党顽固派也开始筹备政变,反对变法。
变法从六月十一日到九月二十一日,共一百零三天,所以称之为“百日维新”。维新派的杨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等四人进入军机处,皇帝上谕的起草及对奏章的批示均由他们四人经管。康有为任光绪的顾问,梁启超则主译书局。所以在变法运动中,维新派所取得的仅为皇帝的顾问及起草上谕的权,而慈禧太后在通令光绪驱逐翁同龢出京之后,立即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三部分军队,军政实权仍掌握在后党顽固派之手。所以百日维新中一道道改革诏书下来,企图除旧布新,但却因缺少推行上谕的实际力量,在顽固派的反抗下,下面仍阳奉阴违,这些改革并未能切实贯彻。
关于除旧的上谕,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一)废八股,改试策论。(二)各省书院祠庙改设学堂。(三)裁减绿营。(四)裁撤京内外大批衙门、官员。(五)准满人自谋生计。这些改革势将夺去近百万人的饭碗,而二百五十年来久惯寄生生活的满人,在这样的改革下,突然失去特权,陷入死亡的危境,因此引起各种反动势力的强烈反抗。布新方面主要的内容是:(一)办学堂,首先筹备京师大学堂。(二)设中国银行、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提倡各种实业,直到允许私人办兵工厂。(三)奖励新著作、新发明。(四)设立译书局,编译书籍,报纸一律免税。(五)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六)编国家预算,公布岁出岁入,按月发表。(七)广开言路,不论官民一律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抑阻。(八)办农会、商会。
六月间开始变法以来,慈禧太后即同时开始在京津间布置董福祥、聂士成和袁世凯的军队。而在湖南,同时发生顽固派聚众哄散南学会,殴打《湘报》主笔,谋毁时务学堂的事件,维新派也知道情势越来越严重,所以主张速变。而顽固派的反对也越来越激烈,在九月政变以前,顽固派已在准备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