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世科学之发达
改革精神 当十八世纪时,社会状况及人类思想虽已经过五百年之变迁,而中古制度犹颇有存在者。如佃奴也,各业公所也,封建租税也,享有特权之贵族及教士也,寺院制度也,复杂苛虐之法律也——凡此种种皆中古黑暗时代之遗产而留存于十八世纪者也。然至是欧洲人渐知旧制之不善,渐望将来之改良。并知进步之障碍实在旧制之留存及智识之闭塞。必先废除旧制开通知识而后方可建设新制以适合于当日之环境。
尊古之习 此种希望将来之心理在今日视之本不足异,然在当日则实一种新态度也。盖当日之欧洲人均有尊古之习,每以现在状况为不如过去之佳;因若辈对于昔日之缺点知者甚少,而对于当日之陋习则知之甚审也。当时欧洲人亦有欲为武士,为圣人,为名士,为美术家,为伟人者,然皆以能比拟古人为尚,初无超轶古人事业之心。求智识于古人著作之中,不求之于当日世界之上。以为亚理斯多德(Aristotle)之科学著述已足包罗万有详尽无遗。大学教授之责任即在解释其著作之意义以传授于学生,而不在学问之增加或谬误之改正。所有思想莫不以过去为依归;所谓改良即是复古。
科学家促进进步及改革之精神 欧洲人思想之能由过去而向将来者科学家之功为多。自有科学家之后世人方知古人之谬见极多,古人之思想未当。盲从古人之习日渐消除,希望将来之心日渐浓厚。故今日之欧洲人无不时存进步之观念,而种种发明亦因之而日新月盛焉。当中古时代,学者所研究者在古而不在今,重神学与哲学而不重天然科学。抑若读古人书——亚理斯多德之著作尤要——即足以了解世界者然。
近世之科学方法 然当十三世纪之时,即已有芳济(Francis)派之修道士名培根罗哲尔(Roger Bacon)者力言盲从古人之非是,主张独立以研究真理。其方法有三:第一,对于万物之变化应有严密之观察,方可以了然其究竟。近世衡量及解剖诸法之精审即源于此。例如化学家能在杯水之中详悉所含各物之多寡及性质,不知者且以为一杯清水不染一尘矣。第二,为实验。培根以为仅仅观察天然尚不足恃,必加以人为之实验方可断定其结果。故今日之科学家莫不并有赖于实验之一法。盖仅有观察而无实验断不足以明万物之究竟也。第三,吾人既知观察及实验为求智之方法,然无观察及实验之器械不为功。当十三世纪时已有人知凸镜之足以显微,不过不如今人所制者之精致耳。
培根法兰西斯(一五六一年至一六二六年) 规定科学方法之第一人当推英国詹姆士第一在位时代之政治家及著作家培根法兰西斯(Francis Bacon)。彼以为吾人果能研究万物之本身,排除各种模糊之字义——如“湿”、“干”、“物质”、“形式”——与大学中所授亚理斯多德之“多刺哲学”(Thorny Philosophy),则各种科学之发明当可远过古人之所得。又谓:“时至今日,能将各种流行之观念一扫而空而重新研究者尚无其人。故今日人类之知识犹复混杂不堪,有可信者,有偶然者,亦有极其幼稚者。”
自然律之发现 观察实验之方法既盛行于世,人类对于地球及宇宙之观念为之丕变。其最重要之发见莫过于万物运行皆有定律之一说。而近世科学家即终身以发明此种定律及其应用为事者也。星命之说本无根据,魔术方法久已不行。天然定律之作用始终不息。科学家研究所得之结果实已远驾于中古魔术家所得者万倍矣。
反对科学上之发明 科学虽有进步,而障碍实多。盖人类天性固不愿变更其观念者也。而且教会教士及大学教员涵养于《圣经》及亚理斯多德学说中者甚深且久。所有智识一唯古人所用之课本是赖。雅不欲多所更张以与科学家同时并进。
神学家之反对态度 有几种科学上之发明每因不合于《圣经》而为神学家所排斥。如谓地球为行星之一并非上帝所造者,又谓太阳甚多,吾人之太阳不过其中之一云云,此种学说不但教士闻之为之咋舌,即当时之社会亦莫不惊奇。故当时之思想家颇有遭际不良而身受苦痛者,其著作亦颇有被禁或被焚者。伽利略(Galileo)曾被迫宣言不再相信地球之围绕太阳。又因不用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文著书以怀疑当日之见解故被拘禁;并须每日背诵《赞美诗》至三年之久。
第二节
科学上之发见及改良精神之产生
科学发见之影响于宗教信仰上者 其时思想陈腐之人群知一旦科学发达于若辈定有所不利。盖自有科学研究以后,泥古之习一变而为疑古之心。旧日宗教中人无论新教旧教均主人类性恶之说。至于科学家之主张则适与之相反,以为人类之性本善;人类应自用其理想;人类果能研究天然定律,其智识定能日有增加。而且迷信破除谬见更正以后人类状况必能改善。又主张上帝不独默示于犹太人,其好生之德弥漫于宇宙之中,自古至今无远弗届。
自然神教家 此种宗教观念与基督教义并无不合。盖古代神父著作中曾有此种主张也。然当时怀有此种观念者每系自由思想家,攻击基督教义不遗余力。以为若辈之上帝观念远较基督教徒为有价值。并谓基督教徒既深信灵怪及地狱诸说,是明明以上帝为违反自然律之人矣。
服尔德之游英 一七二六年世界上第一自然神教家法国之服尔德有游历英国之举。其时服尔德年仅三十二岁,对于旧日信仰上已怀疑。既抵英国,思想为之益变。尤仰慕牛顿(Newton)之为人,故躬行送葬之礼。彼以为万有引力之发明其功业当在亚历山大或恺撒(Caesar)之上,故尽力传播其说于法国人。尝谓:“吾人所应崇拜者非以力役人之人,乃以真理服人之人,非破坏宇宙之人,乃明了宇宙之人。”
服尔德所得言论自由之印象 服尔德鉴于朋友会派中人生活之简单及痛恨战争之激烈大为感动。对于英国之哲学私淑极深,尤喜陆克(John Locke) (一七〇四年卒)。彼以为陆克所著之《论人》(An Essay on Man)一诗为世界上得未曾有之劝善诗。又鉴于英国人言论及著作之自由与夫尊重商人之习惯,异常钦羡。尝谓:“法国商人受人藐视每自汗颜;然商人既能富国又能裕民,而谓其不若面涂脂粉之贵族一面窃人一面乞怜以得侍君主之巾栉为荣者,窃未敢信。”
服尔德之游英观察谈 服尔德将游历英国所得者著文以行世。巴黎之高等法院以其有抨击国君及政府之处取其书而焚之。然服尔德终身为主张依赖理性及信仰进步之最力者。对于当时制度之缺点时有所见,每为文以攻击之。文笔畅达人争诵之。彼所研究者范围极广,如历史、戏曲、哲学、传奇、纪事诗、书札等,莫不有所著述。故其文字之影响所及甚广。
服尔德之攻击宗教 服尔德之批评各种制度范围甚广,而其攻击罗马旧教尤为激烈。彼以为教会专制,反对理性与改良,实为人类各种进步之最大障碍。故服尔德之为人实为教会空前之劲敌。
服尔德之弱点 服尔德固是多才,然亦有其短处焉。彼之议论每贻肤浅之讥,而武断之处亦复在所不免。彼所见者仅教会之弊,而忘却旧日教会之利。对于教会中人之著作每加以诛心之论。未免将宗教观念与检查书籍及神学争辩诸事并为一谈,于理实有未当。
服尔德之优点 然彼对于当日之虐政竟能力加攻击,有胆有识,令人钦敬。彼所攻击之弊窦至大革命时莫不一扫而空。新旧教徒之非议服尔德者往往显其所短而略其所长,究非持平之论。盖教会之能改良实不能不归功于服尔德之呼号也。
狄德罗之百科全书 当日钦慕服尔德者颇不乏人,其最著者即为狄德罗(Diderot)及其同志。若辈当时有编纂《百科全书》之举,以传布科学智识激起改革精神为主旨。《百科全书》之著作并不始于当日,盖狄德罗之计划原欲翻译英国辰柏兹(Chambers)之《百科全书》也。当狄德罗辈所编之《百科全书》未出版时,德国曾编有《百科字典》( Universal Dictionary )六十四卷行于世。然当时欧洲人之能读德国文者为数甚少,而狄德罗辈所编之《百科全书》则因文字浅明及欧洲人多能读法国文之故风行一世。
神学家之反对百科全书 狄德罗辈深恐反对者多,故对于当日流行之观念虽不同意亦采纳之。然同时并将意见相反之材料搜集无遗,予读者以权衡之余地。一七五二年首二卷方出版,即因有攻击君主及宗教之处为法国政府所禁止。
百科全书之告竣 政府虽禁止《百科全书》之印行,然并不禁止诸人之编纂。故源源出版,购者日众,而反对者亦日力,以为编纂者之目的在于摇动宗教及社会之根本。法国政府遂取消其出版证书,并禁止首出七卷之销售。然七年之后,狄德罗辈竟将后十卷告竣以公于世。
百科全书之价值 《百科全书》中所攻击者为宗教专制、苛税、贩卖奴隶、苛虐刑法等。立论虽甚和平,而主张异常有力。而且竭力提倡自然科学之研究,旧日之神学哲学遂无形为之失势。狄德罗所著《立法者》一篇中之言曰:“各国人民有互换工农各业出产品之必要。故商业为联络人类之新机关。今日各国均有维持他国财富、工业、银行、生活、农业之义。一旦来比锡(Leipzig)、里斯本(Lisbon)或利马(Lima)有衰败之迹,则欧洲贸易必有破产之虞;而受其影响者将达数百万人之众云。”故英国人摩黎(John Morley)尝谓:深悉近世社会之原理而能注重实业者当首推法国百科全书家云。
第三节
政治上之新思想
法意 服尔德及狄德罗辈提倡新知虽力,然均无攻击君主及政府之举。自孟德斯鸠(Montesquieu)出(一六八九年至一七五五年),虽表示其对于法国政制之信仰,然因称赏英国政府优良之故极足以使法国人了然于本国政府之败坏。尝著《法意》( The Spirit of Law )一书,谓:证诸历史政府为特种时势所造成,故政府之组织应有以适合当日之情势。彼以为各国政府以英国为最良。
卢梭攻击文化 攻击当日之制度使国人生不满之心者除服尔德外当推卢梭(Rousseau) (一七一二年至一七七八年)其人。卢梭之主张与服尔德及狄德罗不同。彼以为时人病于思想之过多,并不病于思想之太少;吾人应依赖感情,不应专恃脑力。又谓:欧洲当日之文化实嫌过度,不如反诸自然朴野之域之为愈。其第一篇文字著于一七五〇年,系应悬赏征文之稿也。文中证明人类道德之堕落实源于学术之发达。盖学术发达之后人心日趋险诈也。故力赞斯巴达(Sparta)之朴野,而痛骂雅典(Athens)人之堕落。
爱弥尔 不久卢梭又著一研究教育之书,即至今尚负盛名之《爱弥尔》( Emile )是也。书中极言教师改良人类本性之非是,以为“天生万物莫不优良,一经人手莫不退化。……欲保存天性之本来面目其道何由?莫如无为。……吾人之智慧皆奴性之成见也;吾人之习惯皆抑制天性之具也。文明之人皆生死于奴境者也。生为衣所缚,死为棺所囚;一生皆受制度之约束”。
民约 卢梭主张人类生活以淳朴为主,闻者莫不心许。不久又有人类自然平等及参预政治权利之主张,时人益为之倾动。其名著《民约》( The Social Contract )即详述此种主张者也。其言曰:“人类生而自由者也,而今则处处皆受束缚。一人自以为为他人之主人,而其为奴隶也则较他人为尤下。此种变迁何自来?吾不知也。此种变迁何以竟成合法之举乎?则吾能答之。”彼以为此种变迁之合法原于民意。统治权当属诸人民。人民虽可设君主以治国家,然立法之权当操诸人民,盖人民有守法之义也。他日法国革命时代之第一次宪法定法律之意义为“民意之表示”,即受卢梭学说之影响者也。
柏卡里亚(一七三八年至一七九四年)及其著作 十八世纪时主张改革之书籍不一而足,而影响最巨者莫过于意大利人柏卡里亚(Beccaria)所著《犯罪及刑罚》( On Crimes and Punishments )一书。书中所述当日刑法之苛虐不平,简明允当。盖当日审判之不得其平,刑罚之残酷无理,虽在英国亦复如斯。刑讯逼供仍甚通行。考查证人出以秘密,于未见被控者之面之前录其证据;通风报信者予以重赏;无根之言即足以入人于罪。罪犯既自承,则用种种虐刑——如拷问机、指夹、火烙诸刑——逼其供出同谋者之姓名。不但杀人者处以死刑即信异端者、赝造者、行劫者、渎神者,亦莫不处以死刑。据英国名法学者布拉克斯吞之言,则英国法律所定之死刑计凡一百六十种,凡砍断果园之树,窃自商铺中五仙令以上,及窃自衣袋中十二便士以上之罪皆属之。唯英国死刑之罪法定虽多,然因其有陪审公开及出庭状之制,其审判尚远较大陆诸国为公允也。
柏卡里亚之主张 柏卡里亚主张审案应公开,证人须与被控者觌面。密控他人者不得受理。尤不应有刑讯逼供,强入人罪。彼并主张死刑之废止,一因死刑之阻人为恶不如终身监禁之有力;一因死刑之残酷——如斩、绞、凌迟、车断等——极足以败坏观者之德性也。故刑罚须宽大而一定,当以犯罪及于社会之危险程度为衡。贵族官吏之犯罪其刑罚当与平民等。籍没财产亦应废除;盖因一人有罪遗累其无罪之家族,于理未当也。罚人之犯罪不如阻人之犯罪,欲阻人之犯罪莫若将法律昭示国人,而明定其刑罚。而振兴教育,开通民智,尤为澄本清源之上策。
十八世纪之经济学 经济学发达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其时学者颇能研究国家财富之来源,货物出产及支配之方法,货物供求之公律,泉币信用之功能,及泉币信用及于工商业之影响等。十八世纪以前,群以为此种事实绝无研究之价值。初不知物价贵贱之不同及利率高低之各异均有定律存焉。古代希腊及罗马之哲学家对于农工商界中人多藐视之;盖其时力田经商者类以奴隶充之故也。当中古时代,藐视之态虽不若昔日之甚。然当日之神学家及哲学家好高骛远绝不注意于人民之生计也。
各国政府规定工商业之影响 当时政府虽不知经济学上之公例为何物,然已渐有规定工商诸业之举。吾人已知各国政府常有种种之限制以利其本国之商人,或援助各业公所以维持其专利之职业。法国政府因受科尔伯特之影响,规定工商各业巨细无遗。如织品之广狭、颜色、质地,均有定规。政府对于食粮禁商人不得居奇或窃运出境。
重商主义 总之十八世纪初年之政治家及学者莫不以提倡实业为富国上策。又以为欲增财富必输出多于输入方可,盖必如此而后他国之金银方可源源而来也。凡主张政府之提倡航业,发展殖民地,及规定制造业者谓之“重商主义家”(mercantilists)。
自由贸易主义 然至一七〇〇年时,英国与法国学者颇以政府之干涉工商业为失策。以为政府限制过严每生极不良之结果;若政府不加限制使制造家得以自由适用新发明,则实业之发达必能较速;又谓法国政府之限制民食过严适足以增加人民之痛苦,盖有背于经济学上之原则故也。此辈经济学家颇反对昔日之重商政策。以为重商主义家误认金银为国家之财富,殊不知国家之贫富固不在现金之多寡也。世人名此派学者为“自由贸易家”。即法国某经济学家所谓放任主义(Laissez-faire)是已。
斯密亚丹之原富 一七七六年苏格兰人斯密亚丹(Adam Smith)所著之《原富》(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一书出版,实为近世第一经济学之名著。他日经济学之发达莫不以此为根据。彼颇反对重商政策及其方法——如进口税、政府补助费、限制谷米之输出等——以为此种限制适与富国利民之道相反背,而减少出产之价值。政府之责尽于保护而已。然彼对于英国之《航业法律》极表同情,故斯密亚丹实非纯粹之自由贸易家也。
经济学者之攻击旧制 英国与法国之经济学者其主张虽不尽相同,然均以为政府不应有违反经济学原则之举。例如攻击旧日税法之未当,主张赋税当直接征之于地主。著书立说风行一世。甚有印行经济学杂志以提倡国民之经济学识者。
十八世纪为开明进步之时代 据上所述可见十八世纪实一开明进步之时代。学者辈出,民智日开。既晓然于旧制之不良,又抱有改良进步之希望。改革精神且达于宫廷之内矣。兹故略述当日开明专制君主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