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Mikhail Alexandrovich Bakunin,1814年5月30日~1876年7月1日),无政府主义主要代表。1833年毕业于俄国炮兵学校,后服役。1835年离开部队,开始钻研哲学。1840年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接近青年黑格尔派,猛烈抨击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度。1844年迁居巴黎,与蒲鲁东交往密切,并结识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参加布拉格起义。1849年5月领导德累斯顿起义失败被捕,1851年由奥地利政府引渡给沙皇政府,囚禁期间,曾给沙皇递交了悔罪书,仍被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亡英国。为《钟声》杂志撰稿。1863—1864年协助波兰起义,后加入第一国际。1868年10月在第一国际内部成立秘密的无政府主义组织(国际兄弟会、民族兄弟会和半公开的社会主义民主同盟),阴谋夺取领导权。1872年被开除。政治观点上,把国家看成资产阶级社会的主要祸害,主张废除一切国家。否认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认为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最适合发动无政府主义的社会革命和实行“各阶级的平等”、“各自由协会”的联合。在哲学理论上,用经济唯物主义来曲解马克思主义,提出所谓“唯物主义体系”,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动物性、思想以及宗教、反叛这三种要素,它是历史上整个人类发展的根本条件。和第一种要素完全相应的是社会经济和私人经济;和第二种要素完全相应的是科学;和第三种要素完全相应的是自由(见《上帝和国家》)。认为历史是人类由“兽性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进化过程,第一阶段处于动物界,第二阶段受宗教和国家的奴役;第三阶段摆脱任何权力,进入无政府社会。鼓吹反叛和个人的绝对自由,要求在一天之内废除国家。巴枯宁作为早期民粹派的思想家,他在俄国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作为无政府主义者,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起了破坏作用。主要著作还有《革命问答》、《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187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