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和阳

石和阳
  • 姓名:石和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河南南阳人
  • 出生日期:1620
  • 逝世日期:1709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石和阳(1620-1709),号嵩隐,清代初年著名道教隐士,河南南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卒于康熙四十八年,享年八十九岁。其早年习儒,明末中进士入仕,因时局动荡,于崇祯末年弃官隐入嵩山修道,自号“嵩隐”,后云游四方,足迹遍及扬州、湖南、燕京等地。康熙十三年(1674)定居庐山木瓜洞,在此隐修三十五年直至羽化,成为清初庐山道教代表人物。


石和阳修道始于明末乱世,曾受湖南岳麓书院邀请讲学,并与明遗民郭天门(都贤)论道。据其自述,修道机缘始于洞庭湖君山,遇“真师”传授《黄庭经》《阴符经》奥义,得“性命双修”之旨,后将心得著为《黄庭经注》《阴符经注》,融合道家内丹与儒家理学,主张“知止穷源”。康熙初年于扬州传道时,门下弟子吴崋阳、葛与楫等人将其著作刊刻流传。迁居庐山后,他开荒凿石、植梅修亭,在木瓜洞营造太极池、玉弦亭等十六景人文道场,吸引士绅名流访道,并与八大山人朱耷互赠诗画,留下“凿开奇境表青青,高士聊吟道德经”的隐逸佳话。


晚年游历江南,曾应浙江巡抚李崧岑之邀赴杭讲学,后返庐山潜心著述。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十六日坐化前作诗“仰天见明月,七星石北斗”,临终传有鹤群绕空异象,葬于庐山金竹坪。其生平载于《庐山志》《南康府志》等方志,墓志铭赞其“化鹤有归休之兆,避蛟见冥感之奇”,弟子尹诚斋、吴崋阳等承其道统,木瓜洞道场遗迹至今留存,成为清初道教山林隐修传统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