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1880年3月8日—1936年12月6日),字膺白。原籍嘉兴县,1880年3月8日生于上虞县。幼年丧父后随母亲流寓杭州,自小在杭州接受慈善教育。1896年补钱塘县学生,故自称钱塘人。1904年春入浙江武备学堂。1905年夏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同年加入同盟会,并奉黄兴之命与李烈钧等联络在军事学校学习的同盟会员组织“丈夫团”,以保守秘密以备将来回国掌握军事实力。1908年转入日本陆军测量局地形科学习。1910年毕业回国,进入清廷军咨府第二厅,负责筹办军事官报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南下上海,成为陈其美的助手。上海光复后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二师(后改番号为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兵站总监。后改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长,主动遣散所部二十三,并协助江苏都督程德全大规模遣散革命军。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与陈其美在上海响应,失败后遭袁世凯政府通缉。后逃亡日本,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离开日本前往南洋,后赴美国。1915年底护国战争起,由美返国,在上海参与谋划浙江反袁军事。护国战争结束后定居天津,一面与北洋军阀政客交往,一面编著《欧洲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欧战后之新世界》两书,引起外界的注意。1920年为徐世昌大总统捉刀,编成《欧战后之中国》。1921年初由徐世昌资助出国游历,在美国时被聘为北洋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顾问。1923年2月署理北洋政府外交总长;9月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并在北京大学讲授军制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世界政治地理。1924年9月任颜惠庆内阁教育总长;10月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北京政变,代理国务总理;11月3日始又以代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至11月24日段祺瑞复出。1926年11月应蒋介石邀请南下。1927年5月任上海特别市第一任市长;8月13日随蒋介石下野。1928年1月蒋重新上台,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5月日军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时任外长的黄因应对无方被免职。此后隐居上海、莫干山等地。1932年6月按照蒋介石的授意,在上海倡议组织新中国建设学会,发行《复兴月刊》。1933年4月受蒋介石委托与日本频繁接触;5月出任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对日交涉停战,主持签订中日《塘沽协定》,承认日本侵略长城及山海关以北地区合法化,使华北门户洞开。1934年又与日伪达成华北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协议,变相承认伪满洲国。同年12月任内政部长。1935年托病避入莫干山。1936年9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2月6日在上海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