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劳伦兹(1903年11月7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89年2月27日卒于阿尔滕堡)是一位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行为学的奠基人,该学科通过比较动物学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他的观点有助于人们理解行为模式如何追溯到进化史,他还因研究攻击行为的根源而闻名。1973年,他与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冯·弗里希和尼古拉斯·廷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洛伦茨的父亲是一名骨科医生。他从小就对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养过各种各样的动物——鱼、鸟、猴子、狗、猫和兔子,其中很多都是他小时候外出游玩时带回家的。他还年轻时,就为附近舍恩布伦动物园的患病动物提供护理。他还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鸟类的行为。
1922年,中学毕业后,他遵从父亲的意愿学习医学,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度过了两个学期。随后他回到维也纳继续学业。
在医学学习期间,劳伦兹继续对动物行为进行详细观察;他记录的一只寒鸦的日记于1927年发表在著名的《鸟类学杂志》上。192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于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受到对其科学工作的积极回应的鼓舞,劳伦兹建立了寒鸦和灰雁等鸟类的饲养群,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它们观察结果的研究论文,并很快获得了国际声誉。
1935年,劳伦兹描述了刚孵化的小鸭和小鹅的学习行为。他观察到,在孵化后不久的一个关键阶段,它们会学会跟随真正的或代养的父母。这一过程被称为印记,它涉及来自父母对象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这些刺激会引发幼鸟的跟随反应,从而影响它们成年后的行为。劳伦兹通过在刚孵化的绿头鸭幼鸟面前模仿母鸭的叫声来展示这一现象,结果这些幼鸟把他当成了母亲,并跟着他走。
1936年,德国动物心理学学会成立。次年,劳伦兹成为新创刊的《动物心理学杂志》的联合主编,该杂志后来成为行为学领域的权威期刊。1937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心理学讲师。1940年至1942年,他在德国柯尼斯堡的阿尔伯特大学担任普通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现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1942年至1944年,他在德国军队中担任军医,并在苏联被俘成为战俘。1948年他返回奥地利,1949年至1951年期间担任阿尔滕贝格比较行为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他在威斯特伐利亚州布尔德恩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建立了比较行为学部门,并于1954年成为该研究所的联合所长。1961年至1973年,他担任位于塞维森的马克斯·普朗克行为生理学研究所所长。1973年,洛伦茨与弗里施和廷伯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动物行为模式方面的发现。同年,洛伦茨成为奥地利科学院阿尔滕贝格比较行为学研究所动物社会学系主任。
洛伦茨早期的科学贡献涉及本能行为动作的本质,特别是这些动作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神经能量的来源。他还研究了动物同时受到两种或多种基本驱动力激活时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洛伦茨与荷兰的尼科·廷伯根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在单一的动作序列中是协调一致的。
洛伦茨的概念推进了现代科学对于物种行为模式如何演化的理解,尤其是关于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以及行为对于物种生存的适应价值。他提出,动物物种在基因上被构建为能够学习对物种生存至关重要的特定类型的信息。他的观点还阐明了行为模式在个体生物一生中是如何发展和成熟的。
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洛伦茨将他的理论应用于人类作为社会性物种的行为,这一应用具有颇具争议的哲学和社会学意义。在一本通俗读物《所谓的恶》(1963年;《论攻击性》)中,他主张人类的争斗和好战行为有先天的基础,但通过恰当的理解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可以加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