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日昣(1661~1733),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1733年,字东阳,号嵩崖,河南登封大冶镇人。他幼年家贫,随父亲读私塾,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勤奋好学,12岁考中秀才,14岁成为廪生,15岁被选入嵩阳书院,师从汤斌、耿介等名师,曾任书院斋长。
景日昣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因操劳过度病重,他为找药救母不惜在县衙外大哭,感动县令获助。母亲去世后,他谨遵母训,发奋攻读,康熙二十四年考中拔贡第一名,二十六年中举人第十四名,三十年殿试第三十六名中进士。
康熙三十六年,景日昣到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任县令,连任五年。在任期间,他立堂规、平狱冤、减民赋、治水灾、建学堂,把难治的高要县治理得经济繁荣、夜不闭户。康熙四十年,当地发生特大洪水,他亲抱沙石抢险,决堤后乘舟送食品救活两万多人,灾后还动员群众修筑“景福大堤”。因其政绩卓越,被提为京畿侍御,后历任江南、陕西、河南、汾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大仆寺少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副都御史,升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赐资政大夫,加礼部尚书衔。他曾三次主持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后来皆为知名人士。
景日昣还是乾隆皇帝幼年时的老师,对乾隆要求严格,使其学识不断增长,为乾隆成为一代明君奠定了基础。雍正三年(1725年),景日昣告老还乡,隐居于嵩山逍遥谷,著书立说。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嵩崖制义》《嵩崖易义》《河南省通志》《登封县志》《说嵩》《嵩崖尊生》《崧台书》《嵩崖学凡》等。其中,《说嵩》被称为嵩山的“百科全书”,《崧台书》是对其从政活动和经验的总结,《嵩崖学凡》是著名的教育论著,《嵩崖尊生》是阐释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医学论著,尤其对妇科有独到见解,传入日本后颇享盛名。
景日昣集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及医学家于一身,被尊为中岳嵩山的一代名儒。乾隆登基后游览中岳,怀念老师景日昣,亲自题写了“景氏祠”“正人君子”“国无双品”三块匾额。景日昣去世后葬于登封市唐庄乡,其汉白玉雕像在河南登封大冶镇落成,他的故事和传说在当地广泛流传,其著作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