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

李侗
  • 姓名:李侗
  • 别名:字愿中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南剑州剑浦
  • 出生日期:1093年
  • 逝世日期:1163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李侗(1093年-1163年),南宋理学家。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因剑浦曾名延平,故世称延平先生。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幼习举子业,后师事同郡学者罗从彦,从其学《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得二程理学思想。一生绝意仕进,退而屏居,谢绝世故,虽简瓢屡空,而怡然自得。惟以教授门徒为务。朱熹、罗博文、刘嘉皆出其门下。与杨时、罗从彦合称为“南剑三先生”。卒后,追谥文靖。其学“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励廉耻为先”(《李先生行状》),又以静坐存养为要:“李先生(侗)意,祇是要得学者静中有个主宰存养处”,“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象学案·附录》)。在哲学上,发挥程氏天理思想,以“太极”或“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理即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太极动而生阳’,至理之源,祇是动静阖辟。至于终万物、始万物,亦祇是此理一贯也。”(《李延平集》卷二)又称:“就人身上推寻,至于见得大本达处,又浑同祇是此理”(同上)。由此而结论为:“在天地祇是理也”(同上)。提出“气化流行”之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禀气而生,表现在人心称作性,表现在自然界称作理: “天地间祇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心体流行,其流行而有条理者,即性也。犹四时之气,和则为春,和盛而温则为夏,温衰而凉则为秋,凉盛而寒则复为春,万古如是,若有界限于其间,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延平答问》)此说已涵蕴“性即理”的意义。提倡“理一分殊”之说,并用之解释儒同佛、道之间的差别,“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此其要也。”(引自赵师夏《跋延平答问》)。认为“理一分殊”是儒家独有的理论主张,它体现了“儒者气象”。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认为祇有灭绝人欲,才能保存天理:“私欲沈,天理见,则知仁矣”,“仁祇是理,初无彼此之辨,当理而无私心即仁矣”(《李延平集》卷二)。断言“存天理,灭人欲”乃学问的主要内容,指出学者因受私欲所蔽,故不能有效地进德:“大抵学者多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见其效”(同上)。由此而提倡静坐的工夫,认为通过静坐,才能退私欲,见天理,使心体明静通彻:“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真有所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耳。”(《与刘平甫书》)“所谓静坐,祇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始出,心下愈明静矣。”(《李延平集》卷三)肯定孟子的性善主张:“天下之理,无异道也;天下之人,无异性也。性惟不可见,孟子始以 ‘善’ 形之。”(《延平答问》)据此而提出存心之说,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良心”,为学之要在于排除外物的牵累而使之不至丧失:“为学之初,且当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常有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孟子有夜气之说,更熟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于涵养处著力,正是学者之要。”(同上)其理学主张,旨在维护封建的纲常名分,试图挽救当时的“三纲不振,义利不分”及“人心雅僻,不堪任用”,而使“主势日孤”(见《宋史·李侗传》)的情况。李侗之学源出于洛学,为二程三传弟子,在由二程到朱熹的思想传承上,他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著作今传有《李延平集》 四卷,由朱熹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