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恺荫,原名张特立,曾用名特、凯音、天师、国涛,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后为党内左倾分裂主义分子,叛徒。江西萍乡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在李大钊影响下,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组织部主任。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兼《劳动周刊》主编。1922年1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大会,并会见了列宁。同年7月在中共“二大”上继续当选中央委员、组织部长。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由于坚持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错误观点,被取消党的领导职务。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5年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并任中央工农部主任,之后又任中央军事部长。1926年推行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政策,任中共湖北区委书记。1927年4月,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组织部长。同年7月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由于对革命产生动摇,曾阻止发动南昌起义。1928年6月赴苏联出席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留在莫斯科。1931年春回国后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军委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副主席、西北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期间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后来在长征途中,基于对形势的右倾估计,坚持退却逃跑的错误主张,1935年6月后利用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之机,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宣布另立“党中央”,次年6月被迫取消。他的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重大损失。1937年3月延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系统地批判了他的分裂主义和反党行为,并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同年7月,为挽救教育他,仍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1938年4月初,他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向武汉投奔国民党。同年4月18日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不久,他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从事反党活动。1940—194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1948年6月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继续进行反共宣传。同年11月去台湾。1949年移居香港。1966年迁居美国。1972年中美建交后,寓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病死。著有《我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