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一

张纯一
  • 姓名:张纯一
  • 别名:字仲如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湖北省汉阳县兴隆乡人
  • 出生日期:1871
  • 逝世日期:1955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张纯一(1871—1955),字仲如,湖北省汉阳县兴隆乡人。他早年考中清末秀才,甲午战争后,满怀救国热情,急切投身于维新救亡运动,积极谋划改革政治。1903 年,他在武昌圣公会主办的文华书院担任国文教习,开启了教育生涯。1904 年初,为寻求更先进的知识与理念,他东渡日本,进入弘文书院学习教育伦理科。1906 年学成回国后,继续在武昌文华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加入了革命团体日知会,并创作了 3 首军歌,用以激励青年从军报国,投身革命事业。1907 年,因参与营救密谋响应萍浏醴起义而被捕的刘静庵等人,张纯一遭到通缉。1908 年,他被迫潜往浙江,担任温州师范学堂的伦理教习。不久后,又前往上海,参与淞沪反清起义活动,并在上海广学会担任编纂,同时兼办《大同报》。​


辛亥革命后,张纯一曾任西北边防督办高等顾问,但不久便辞职。此后,他先后在武昌中华大学、文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上海法政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传播知识与思想。1928 年后,他出任湖北省 “感化院” 院长,并担任汉口佛教正信会理事长,时常发表学术演讲,在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与章太炎黄侃蔡元培梁启超以及佛教界的太虚法师、虚云法师等众多知名人士相互论学,交流思想。其著作《耶教与佛教》得到太虚法师的称许,《增订墨子闲诂笺》则由章太炎为之作序。​


张纯一的思想和志业,大致可划分为革命与 “革心” 两大阶段。1911 年之前,他积极参与反清政治革命,这一时期著述相对较少,留存可见的有《学生军军歌》和《伦理学》,据他自述还著有《教育学》等,但已无从查考。辛亥革命之后,面对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沉沦,张纯一深感失望,开始思索通过宗教来挽救世道人心、救国救民,由此进入 “革心” 时期。起初,他主张融通各教而归命基督,撰写了大量弘扬基督教的社论。后来,在对基督教的弊端进行反省,并深入研究先秦诸子和中世来华佛教的基础上,他主张以佛教为主体来改造基督教,期间著有《改造基督教之讨论》《答太虚法师书》等。最终,他彻底皈依佛教,专心致力于宣传和阐释佛教,发表和出版了《〈佛说阿弥陀经〉之研究》《复友人熊澜恬谈学佛书》《佛学之根本真理》等诸多著述。在这一过程中,张纯一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对先秦百家尤其是墨子学说用力尤深,在研习和阐释先秦诸子经典方面贯穿始终,著有《融通各教会相归元讲易举例》《墨学与景教》《墨子间诂笺》《墨学分科》《国学阐微》《墨子集解》《国学简择》《老子通释》《阴符经真解》《晏子春秋校注》等作品。他以墨学诠释儒道法各家,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学术特色,不仅深化了对传统文献的诠释,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术史的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纯一迁居重庆,先后在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任教,并在中央训练团担任特约讲座。1941 年,他入居缙云山寺,潜心研究佛学。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南文史馆馆员,后前往东北抚顺市与儿子张保元一同定居,并在此完成《先正典型》等书。1955 年 4 月,张纯一在抚顺市病逝。他终生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其著述曾在国学界、佛学界、基督教界获得赏识或引发热烈讨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张纯一长期被学界遗忘,仅有极少数著作以单行本、多人合集的形式流传,学界对他的整理和研究远远不足。但他从鼓吹革命到转向书斋的心路历程,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留下的 200 余万字的著作,蕴含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值得后人深入挖掘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