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

姜亮夫
  • 姓名:姜亮夫
  • 原名:寅清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云南昭通县人
  • 出生日期:1902年5月19日
  • 逝世日期:1995年12月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姜亮夫(1902年5月19日-1995年12月4日),原名寅清,字亮夫。云南昭通县人。中学毕业后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入北京师范大学,继而入清华大学研究院随王国维学习语言文字学。毕业后到南通无锡中学任教,1928年起历任大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教授,北新书局编辑、河南大学教授。1934年赴巴黎大学进修,1937年回国后历任东北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任昆明师院教授,英士大学教授、院长,解放后任浙江师院教授,系主任,杭州大学教授、系主任,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至 1946年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并参加编辑《民主周刊》。1947年任金华英士大学教授。1948年任昆明师范学院教授。1953年起任浙江师范学院(后改称杭州大学)教授。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及省文联、省史学会。1980年被推为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


姜亮夫研究古诗的主要著作有《诗骚联绵字考》、《楚辞节目五种》、《屈原赋校注》、《陈本礼楚辞精义留真》、《楚辞通故》、《楚辞论文集》、《汉以前楚方言考》等。在《简论屈原文学》、《屈子思想简述》 (以上均见《楚辞论文集》)和《楚辞绎讲录》中,姜亮夫对屈原作品的民族性特点,屈原作品的来源,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他认为屈赋来源于楚地民间歌谣及神话,同时也从《诗经》汲取了营养成分。在思想上,他认为屈原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屈原的思想成分十分复杂,不能“用某一家或某几家来绳束。其具体包括有(1)“希望有一个圣君”;(2)主要要有贤臣;(3)以民为本。关于屈赋的“艺术构思”,姜亮夫认为不能简单以浪漫主义来概括。屈原的作品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向性,是“当时楚之国势形态为实际之背影,而以政治思想为轴心,以成其诗篇,而且现实与理想之结合,往往不可分割。”至于“以宗教之神游出之者,要不过视圣君贤相为可与接近交往之人,不以神圣视之,故其浪漫成分实际并不存在也”。他还具体地分析了《离骚》、《九章》和《远游》诸篇的艺术构思,深合原文之脉理思致。 另外,他还以屈赋的情感为准,将它们分为三类:《离骚》、《远游》、《卜居》、《九章》为一整体,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屈原爱国爱民的真实思想;《天问》为第二类,是屈原对宇宙、人生、历史等问题的学术性的文章。而《九歌》则另独立为一类,它“篇篇都有感情,但这感情是神与神、神与巫之间的感情。”而“没有屈原个人的思想感情,单写场面上的感情,没有写他私人内心的感情”(见《绎讲录》第十讲《〈九歌〉通说》),经他这样一归类,给《楚辞》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方便。


在《楚辞绎讲录》中,姜亮夫还介绍了研究《楚辞》的方法,即:走综合研究的路子,当以语言与历史两事为重点;从历史方面进行研究,熟悉楚国的历史与风俗等特点。三是必须了解各种社会学科,如逻辑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他还强调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即在精读一部书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些其它的书,然后对其差异和好坏加以比较和鉴别。这样,“可以知道某句话可用几种方法,可按几个系统来说”。 对于如何选择所读的书目,姜亮夫认为要根据自己原有的基础。 如语言文学基础好的人,可先读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戴震的《屈原赋注》、朱骏声的《离骚补注》。文学基础好的人,可先读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林云铭的《楚辞灯》。而历史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可先读朱熹的《楚辞集注》,陈本礼的《屈辞精义》等,这些意见,言简意赅,指出了治学的途径,对读者很有帮助。


《楚辞通故》八十卷是姜亮夫长期从事语言学,文献学和《楚辞》学研究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考证精当,材料翔实,评说公允,体大精深,说明作者治学的严谨和知识的渊博,实属罕见。


《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是古今《楚辞》注本中影响较大的专著,其特点大致有三:一,在注解时,作者常综合屈原身世与战国各民族的历史条件,结合文法分析,细致周密地探索每一句每一篇的大义;二,运用历史材料,以充实证验屈原的理想,或他想象中的境界,进而申明其创作的本旨大义;三,综合群书,细为校勘,发现了一些可贵的材料,订正了不少错误,这对于文义训诂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