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1884年5月29日-1949年8月2日),名朝甲,字凤椿,逢春是他行医用的名字。1884年5月29日(清光绪十年五月初五)生于江苏吴县。父亲是从事丝绸业的小商。汪逢春十余岁时,在吴中名医艾步蟾的门下学医,勤奋刻苦,博览群籍,虚怀深求,因而医学基础相当扎实。
1908年,汪逢春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为求进一步精进医术,他一面担任“法医”,一面求教于名医力轩举。公余常为患者诊治,疗效显著,就诊者日众。1913年辞去法医职务,正式悬壶行医。由于治愈不少疑难大症,名声日起,与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汪逢春讲究辩证施治,主张“尊古师古而不泥古”,也不存门户之见。他诊疾疗病,一面循规前贤,一面对气候、方土以及病人的体质认真参酌。在诊治一些重症时,往往在医方中写明“备候高明政定”,非常尊重同行,决不固执己见。在诊治内伤症方面,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张着重护理脾胃,力求早日自行吞纳,依靠自身之支持,俾能早日复原。他常说:“药以治病,不能持以补虚,病后体虚可以药补,如体质素弱,徒以药补不如食补。”在治疗外感方面,则认为“肺主皮毛,风寒首先犯肺”,着力于“由皮毛宜达,使外邪早出,免内传为患”。
汪逢春以擅长治湿温病著称。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内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了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特别表现为既有热象,又有胃肠机能障碍。汪逢春在治疗时,首先认定此症由于“气郁不得宣畅,以致肠胃秘结不通”,分清主次矛盾,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分三个步骤进行治疗:“第一步先投以辛香宣化为主、通腑为佐的药剂;俟头痛止而仍昏晕,形寒解而身热未净之际,再采取第二步,投以清湿解热、兼通肠胃的药剂;乃至身热已退,舌苔渐化,胸闷已舒,小溲渐淡,其湿温化而未净之际,再采取第三步,投以泄化余热兼治肠胃之剂。”如此,则湿温得化,余邪得解,肠胃得通,湿温病自然痊愈。
在用药方面,汪逢春还常常采用将药末装入胶囊中,随药汁吞送的“少而精”的办法。这种办法,既能节约药物,又能达到收效“大而快”的目的。诸如治疗温病,初起时“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此外,还常用“沉香末一分,洋芦荟末二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分两次以药汁送下”的办法以达到和络通导的作用。
汪逢春对待患者认真负责,满腔热忱,在处方上往往记入护理注意事项,诸如“病虽小效尚在紧要之际宜乎避风慎口”,“千万少劳不可动气至嘱千万”,“深虑由泄转痢幸勿轻视”等等。他对求治患者中无力购药者,往往签名盖章于处方处,嘱患者持赴指定药店免费取药若干剂,其药款则由他本人于月底统结付款。汪逢春救世治人的医风,一时多为传诵。
汪逢春虽业中医,但对西医学说及诊断方法也认真参酌。在诊治重大疑难病症时,往往主动建议延聘西医到患者家会诊,共作治疗方案,以期收综合治疗之效。
汪逢春重视培养医药业传人。他收录门人很是严格,需要详知底细并具有相当的文学、书法等基础,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认真的考察,方肯收纳。门人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首先是半日侍诊,半日在家学习指定书籍。然后开始抄录方底,熟习老师的处方,包括诊断、药味、书写方式等等。再则根据学习程度提出问题,请教老师,达到明确的理解。为使高年级的门人得到实习的机会,他在医室中另设施诊部,由门人先拟定诊断处方底稿,经他本人检阅修订后再正式处方。1936年冬,他还组织门人成立了“同砚小集”,以期相互钻研共同提高。在门诊休息之日,他与门人聚集在公园,就平日门诊中疑难病例,循经典或先贤之遗著作深入的探讨。他在京前后共收入室弟子二十余人,造就了一批中医。他的弟子辑录了一批他的门诊医案,于1941年编集《泊庐医案》出版。
汪逢春主张业药者也应知医,1942年,在天安门西侧廊为国药业公会主办了中药讲习班,延聘具有真才实学的前辈瞿文楼、杨叔澄等为主讲教师。
汪逢春于1949年8月2日在北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