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

施今墨
  • 姓名:施今墨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萧山县人
  • 出生日期:1881年3月28日
  • 逝世日期:1969年8月2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浙江萧山县人,生于1881年3月28日(清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原名施毓黔,行医后,改名施今墨。表示他要向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学习:行兼爱之道,治病不论贵与贱,施爱不分富与贫。同时,在医术上要勇于革新,使自己成为当代的医学绳墨。


施今墨幼年时期,其母多病,遂立志学医,曾从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中医。1902年,因其父在山西为官,进入山西大学堂就读。由于他参与反对该校西斋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而被学校开除,于1903年转入山西法政学堂。1906年转入北京京师法政学堂学习。他在校虽然攻读法律,但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中医。


施今墨于1911年毕业于京师法政学堂后不久,便追随黄兴奔走革命。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时,黄兴任陆军总长。施今墨以山西代表的资格参与活动,为陆军编纂了三种法令:《陆军刑法》、《陆军审判章程》、《陆军惩罚令》。1913年,他返回山西。一方面行医,一方面从事社会活动,与范源濂、汤化龙等在北京和山西创办尚志学会和尚志学院。1917年,他出任湖南教育厅长,不到一年即辞职引退,弃政从医,并决心以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1921年他协助顺直水利督办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负责该院孤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


1929年,国民党政府下令废弃中医。施今墨到处奔走,组成“华北中医请愿团”,南下联合各省医家,多次请愿,在全国舆论的支持下,终于使国民党当局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


南京中央国医馆成立后,焦易堂任馆长,施今墨任副馆长。为了发展中医事业,施今墨一方面行医,一方面从事中医教育改革。1932年,他在北平以自己行医的收入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学院除开设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外,还设有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细菌学、内科、外科及日、德文等课程。这在当时的医学界,还是一个创举。该学院一、二年级为中西医基础课,三、四年级为临床课,学生毕业时还须进行临床实习。施今墨亲自授课,并指导学生实习。该院在成立后十年期间,共培养出学员六七百人。


施今墨于1941年担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并在北平、上海、山西、察哈尔等地协助创办中医院校、讲习所及研究班。数十年以来,他除办学外,还收有门生数百人,培养训练了很多中医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施今墨曾“代表”华北医药界出任“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任职期间,多次提出发展和改革中医的建议及方案,均未被采纳。事实教育了他,北平解放前夕,他坚决抵制了国民党诱使他赴台湾或国外的阴谋,并于1949年9月和其他一些国民党“立法委员”在《人民日报》上联名发表《虔诚接受中共领导》的声明。解放后,他加入农工民主党,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及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在平安医院、协和医院、儿童医院、铁路医院等北京各大医院中医门诊部工作,并担任北京医院中医顾问及北京医学院顾问等职。


施今墨擅长医治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晚年对于冠心病和防老法也颇有研究。


他在医学上勇于革新,五十年前即提倡中西医结合。他常说:“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他主张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取得古人理论的精华。他的医案常附中西医两论,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施今墨不仅在疾病的诊断上勇于革新,对于中药的剂型和配制,也力图改进。曾创办“中药制药厂”,以实现自己的革新愿望。他处方配制的丸药,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高血压速降丸等,也是在打破常规和旧传统的基础上制成的。


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因病逝世。他预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解剖贡献给医学事业。他是中国历史上中医界第一位将遗体贡献给医学事业的名医,反映出他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始终不渝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