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

苏雪林
  • 姓名:苏雪林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安徽太平人
  • 出生日期:1897年3月26日
  • 逝世日期:1999年4月21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苏雪林(1897年3月26日—1999年4月21日),女作家。原名梅,笔名有绿漪、杜若、杜芳、天婴、野隼、老梅等。安徽太平人,生于浙江瑞安县。小时在私塾念书。在家里阅读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林琴南的翻译小说,如《茶花女遗事》、《橡湖仙影》、《迦茵小传》等。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激发了她最早的创作欲望。那时她常常模拟林琴南的笔调写些小文章。17岁那年,她以故乡一个童养媳的故事为题材,写下她的第一篇小说,用的是文言体,模仿林琴南的笔调。1931年,进入一所教会中学读书,不久休学。1941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三年半即卒业,在母校附小任教2年。1918年,报考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当旁听生。和她一起旁听的还有女作家黄庐隐,后来两人都改为正式生。那时正值“五四”运动,系里经常请胡适之、李大钊周作人及陈衡哲女士来任课,因而深受当时汹涌澎湃的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常常三五成群的就大家庭制度、旧婚姻制度、片面的贞操观念、女子继承权问题、儿童教育问题等等,展开热烈的讨论。1920年,考进李石曾、吴稚晖在法国设立的海外中法学院。后又进入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西画,因母病辍学回国。1925年回国后,曾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安徽省立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讲授“新文学”的课程,共18年。苏雪林回国后所写的第一个长篇小说是《棘心》,描写的是一个饱受“五四”思潮影响,最后皈依天主教的女子杜醒秋的故事。这是她的成名作,作品中的女主角的独立个性,当时曾风靡了不少出自旧家庭,接受新思潮的读者。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作者青年时代的经历。除小说外,她还出版了学术著作《唐诗概论》、《辽金元文学》、《玉溪诗迷》等书。抗战时期出版了《蠹鱼集》、《蝉脱集》、《青鸟集》及传记文学《南明忠烈传》,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到香港,任职真理学会,期间翻译了小德兰自传《一朵小白花》,并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 一书。1950年,她到法国2年,专门研究神话。1952年到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转到台南成功大学。1959年,苏雪林与覃子豪 (台湾现代派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之间爆发了一场关于现代诗发展的论战。苏雪林在《自由青年》22卷1期发表了《新诗坛象征创始者李金发》一文,指出台湾省的现代派诗“晦涩暧昧到了黑漆一团的地步”,他们转了十几年都无法转出三四十年代大陆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阴影。覃子豪对此甚为恼火,答以 《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一文,苏雪林再写 《为象征诗体的争论敬答覃子豪先生》,覃子豪又写 《简论马拉美、徐志摩、李金发及其他——再致苏雪林先生》,其后苏雪林罢战。但苏的观点得到不少读者支持,好些人继续发表文章指出台湾有些现代诗确实令人百读不解,呼吁诗人走到群众中间来。1973年,苏雪林自台南成功大学退休。在台湾30年,苏雪林一直在研究屈赋。尤其退休以后,她把全付精力放在上面,写了一部 《屈赋新探》,全书分四本,共一百四五十万字。现已出版两本。苏雪林的主要著作有: 《辽金元文学》(1934年商务印书馆)、《唐诗概论》 (1934年商务印书馆)、《屈原与九歌》 (1963年广东出版社)、《天问正简》 (1964年广东出版社)、《试看〈红楼梦〉的真面》 (1967年文星书店)。小说: 《棘心》 (1955年光启出版社)、《天马集》(1956三民书店)、《秀峰夜话》(1967年传记文学出版社)、《绿天》(1959年光启出版社)等多种。此外还有戏剧、散文、传记文学、评论集等,约三四十种。她的作品在台湾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