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叔华(1900年3月25日—1990年5月22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SuHua、素心。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北京。父亲凌福彭为清末翰林,曾任兵部主事、天津知府等。娶有6位妻子,凌母为四夫人。凌父精于辞章,工于书画。凌叔华受其父亲影响,自小喜欢画画,师从慈禧所宠爱的女画家缪素筠学画,还师从辜鸿铭学英文。名师传授,奠定了其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就读于燕京大学外文系,并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新月》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1925年1月,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酒后》,因描写女性心理细腻大胆而一举成名。1926年7月与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结婚。1928年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花之寺》由新月书店初版。1930年短篇小说集《女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中选入其短篇小说《绣枕》,并在“导言”中给予较高评价。先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武汉大学等。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与同在武大执教的袁昌英、苏雪林过从甚密,被誉为“珞珈山三杰”。1935年,任《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主编。1946年后旅居英国、法国、新加坡等。1989年由英国回到北京。1990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其录音、照相,准备设立“凌叔华文库”。1990年5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由于凌叔华长于表现女性,善于心理写实——细腻的心理刻画,所以沈从文、苏雪林等作家把她比作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尔。曼殊斐尔是以细腻的笔法描写心理而闻名于世的。在《新月》月刊创刊号上,徐志摩说:“《花之寺》是一部成品有格的小说,不是虚伪情感的泛滥,也不是草率尝试的作品,它有权利要我们悉心的体会……作者是有幽默的,最恬静最耐寻味的幽默,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这就是凌叔华小说的品与格及它哲学的尊严、艺术的奥妙。
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60)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60)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凌叔华选集》(梅子编,1979)、《凌叔华小说集》(台北洪范书店,1984)、《凌叔华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凌叔华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十二篇独幕剧、英文著作《古歌集》(由傅光明译成中文,又名《古韵》,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1944)及一些零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