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镜池(1902年3月31日—1975年6月17日),广东开平人。字圣东。早年就读于广州培英中学,后入广州协和神学院学习,毕业后至北京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陈垣、顾颉刚、许地山等学者。1931年鉴于时局而南迁,辗转在广州、云南协和神学院,香港、台山、曲江培英中学等校执教,其间1935——1936年曾回燕京任教。至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受聘于广州岭南大学,历副教授、教授等职。1953年转至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65退休。自1930年起陆续发表关于《周易》研究的论文。早期论文受陈垣、顾颉刚等“疑古”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了《周易》卦爻辞的史实和语言状况之后,否定了传统的圣贤作《易》演《易》的观念,确认《易经》成于西周晚期,而“十翼”的最后编定,则晚至汉代。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已结集为《周易探源》出版。在对《周易》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李氏的后期研究注重尝试以系统的方法分析《周易》各卦及卦爻辞的组织体系,强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谈《周易》的编者们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了《周易通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