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说皇最古,帝次之,霸最后。夷考其实,则大谬不然。以皇为君,产于战国中世;三皇二皇之说,始自战国末至秦统一之时,以政治言皇,更在西汉之初。帝之名容或甚早,而铸成政治学之名词,则在战国之末。王始于周,霸始于春秋,而王政霸政之说,则在战国中世。故考四者之政治异同,须自王霸起。

王虽甚古,而必待霸之产生,始因对待而生出不同之政论。霸之始义,《说文》谓:“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小月三日,从月,声。”殷周时霸字皆作此解,无王霸之义也。

《史敖彝》:“既生霸。”《口敦》:“既生霸。”《史懋壶》:“既死霸。”《封敦》:“既生霸。”《冘簠》:“既生霸。”《守敦》:“既死霸。”《受尊》:“既生霸。”《伯裕父鼎》:“既生霸。”《师遽敦》:“既生霸。”《大鼎》:“既霸。”《师父鼎》:“既生霸。”《杨敦》:“既生霸。”《大敦盖》:“既生霸。”《兮田盘》:“既死霸。”《颂壸》:“既死霸。”《颂鼎》:“既死霸。”《卯敦盖》:“既生霸。”《颂敦》:“既死霸。”《曶鼎》:“既生霸。”《竞卣》:“既生霸。”《弭叔簋》:“既生霸。”《周书》:“哉生霸。”(《说文》霸下引)《武成》:“旁死霸。”(《汉书·律历志》引,与《周书》今皆作魄。)他证尚多,不必悉举。要之皆生霸死霸之霸,无王霸之霸也。

王霸之霸,时亦作伯。但伯义《说文》训长,在周为制度名词,为侯伯之伯,无后世王霸之义也。后世王霸之霸,盖因伯长之义,遂谓势能为诸侯之长者为伯;而又恐与侯伯字溷,故时借霸字为之。(《正韵》已主此说)

《诗》《书》《易》《礼》(《仪礼》)无王霸,人举知之信之,今无论矣。《春秋》并霸字而无之,即训霸之伯,亦无有也。

隐元年:“伯姬归于纪。”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八年:“郑伯使宛来归祊。”桓三年:“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庄二十五年:“伯姬归于杞。”二十七年:“公会伯姬于洮。”凡此伯字,皆不与霸字同训,他更无伯字。

至《论语·宪问》第十四始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其为霸之昉乎?自后《左传》遂屡见霸字,而伯亦有训霸者矣。

庄十五年:“齐始霸也。”(桓公)闵元年:“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僖十五年:“秦可以霸。”十九年:“将以求霸。”二十二年:“是以知其不遂霸也。”二十七年:“取威定霸。”又:“一战而霸。”又三年:“遂霸西戎。”宣十二年:“晋所以霸。”又:“由我失霸。”成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八年:“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十八年:“所以复霸也。”又:“成霸安疆。”昭三年:“昔文襄之霸也。”四年:“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十年:“桓公是以霸。”哀七年:“疆言霸说于曹伯。”十二年:“或者难以霸乎。”

又僖十九年:“诸侯无伯。”成十六年:“君唯不遗德刑以伯诸侯。”襄二十七年:“宜晋之伯也。”昭元年:“王伯之令也。”九年:“文之伯也,岂能改物?”十六年:“诸侯之无伯,害哉。”又:“无伯也夫。”十九年:“晋之伯也。”哀元年:“以是求伯,必不行矣。”诸伯字均与霸义无殊。

墨子·亲士》亦言:“桓公去国而霸诸侯。”《所染》言:“故霸诸侯。”《辞过》言:“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但诸书所谓霸,乃就形势言,非就政治言,言势为诸侯之长而成霸者,非言行如何之政而为霸政。故霸为制度名词,非政治名词也。唯《左传》成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似谓王者以德,霸者以勤。然成十六年又曰:“君唯不遗德刑,以伯诸侯。”则邃古以至战国初年,无以政治分别王霸者。

及战国中叶,经五霸之后,当七雄之秋,争城争地,日无暇晷,功利思想,侵略主义,深入一世之人心。(如梁惠王一见孟子而问何以利吾国,齐宣王一见孟子而问齐桓晋文之事。)儒家孟子思以仁易天下之利,标出王霸二字,以为代替仁利而资以宣传之口号。故一再诠释二者之别,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公孙丑》篇)“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皥皥如也。”(《尽心》篇)力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梁惠王》篇)谓管仲:“功烈如彼其卑。”(《公孙丑》篇)而极力提倡王政。

《孟子》全书,几全为昌明王政之言,例不胜举,略举一二。《梁惠王》篇:“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滕文公》篇:“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王霸之分,就形势言,王者兼有天下,霸者仅为诸侯之长;就政治言,则王植基于仁,霸植基于力。孟子以前,春秋之世,犹尊王室,不轻言王。晋侯请隧,楚子问鼎,且见讥于世。(俱见《左传》)而霸亦遂不为世人所厚非。孔子虽谓:“管仲之器小哉。”然又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其推之至矣。故《春秋》叹“下无方伯”,而于霸者内之,大之,且为之讳也。

公羊传》:“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之言,一见庄四年,两见僖元年,两见僖二年,两见僖十四年,一见宣十一年。

《公羊传》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穀梁传》庄二十七年:“公会齐侯家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于是而后授之诸侯也。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三十年:“齐人伐山戎。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捷者,内齐候也。”三十二年:“宋公齐侯遇于梁丘……大齐桓也。”闵元年:“齐人救邢,善救邢也。”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美齐侯之功也。”四年:“侵蔡而蔡溃,以桓公为知所侵也,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又:“来者何?内桓师也。”

《公羊传》僖元年狄灭邢:“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二年狄灭卫:“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十年:“晋之不言出入者,踊为文公讳也。”十四年徐莒胁杞:“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十七年齐灭项:“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二十一年:“恶乎捷?捷乎宋。曷为不言捷乎宋?为襄公讳也。”《穀梁传》僖元年:“夫人氏之丧至自齐。……或曰:‘为齐桓讳杀同姓也。’”十六年:“灭项。孰灭之?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

其他《左传》《墨子》言及霸者,亦无贬词也。

例详前。

孟子之后,荀子著《王霸》之篇,专释王霸之义。谓:“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复自加申明曰:“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汤以毫,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期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篇中又曰:“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又曰:“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安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夫是之谓巨用之。小用之者,先利而后义,安不恤是非,不治曲直,唯便僻亲比己者之用。夫是之谓小用之。巨用之者若彼,小用之者若此,小巨分流者,一若彼一若此也。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之谓也。”虽移于用人,仍王义霸信之义也。他篇亦迭言王霸。《仲尼》篇曰:“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王引之谓本应作平),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被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王制》篇曰:“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技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赏以纠之,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之矣。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强国》《天论》《大略》三篇并曰:“人君者论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强国》篇《赋》篇并曰:“粹而王,驳而霸。”(《赋》篇作伯)他尚多,然大义无殊焉。

《王制》篇几于全言王霸,《议兵》篇亦以兵分王霸,他篇亦屡言之,兹不备列。

荀子虽谓:“信立而霸。”然又谓五霸:“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则与孟子以霸为功利思想、侵略主义,无大差异。惟孟子是王非霸,而苟子则大王小霸。屡言:“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一见《王霸》篇,两见《君道》篇。)又于《儒效》篇曰:“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于《议兵》篇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自后言王霸者,多祖荀卿之说者也。

韩非出荀卿之门,为法家之雄,于霸更不卑视。其书虽有时分言王或霸,谓:“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五蠹》)又谓:“法者,王之者也。”(《心度》。顾广圻曰:“藏本今本作本。”)又谓:“能越力于地者富(顾广圻曰:越当作趋,下句能起力句,起亦当作趋),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闻(顾广圻曰:藏本同,今本闻作开。按当作闭,下文云,能闭外塞私),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故王术不恃外之不乱也,恃其不可乱也。……好力者其爵贵,爵贵则上尊,上尊则必王。……能闭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心度》)又谓:“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喻老》)又谓:“是桓公不霸,成汤不王也。”(《难一》)然最喜霸王混言,谓:“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六反》)又曰:“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可上原有不字,顾广圻曰:“不字当衍,《外储说右》篇云:‘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此其证也。”)他以霸王二字为一词以论者尚多。

《初见秦》:“霸王之名不成。……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霸王之名可成。……弃霸王之业。……以成霸王之名。……霸王之名不成。”《和氏》:“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奸劫弑臣》:“可以致霸王之功。……明于霸王之术。”《喻老》:“霸王其可也。”《定法》:“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说疑》:“此霸王之佐也。”《显学》:“儒者饰辞曰,听吾言则可以霸王。”

盖韩非言政,贱仁义,重法尚力,以孟荀视之,固皆所谓霸也。故其视王霸,不过兼有天下与否之殊耳,其施设之政治则一。故其言王,言霸,言霸王,以政治论之,含义同也。

《墨子·辞通》曰:“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孟子·公孙丑》篇公孙丑问孟子加齐之卿相:“虽由此霸王不异矣。”《荀子·君道》篇曰:“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霸王之佐也。”虽亦霸王连举,但观三家书,王霸分析甚明,则此亦谓霸及王耳,非混霸王为一也。

吕氏春秋》言王霸之政,与韩子无大差异。《简选》曰:“简选精良兵械铦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吴阖庐是矣。”《爱类》曰:“匡章曰:‘齐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击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去私》曰:“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不侵》曰:“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赞能》曰:“沈尹茎(毕沅校作筮)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贵当》曰:“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足以证其言政混王霸为一,而实皆孟荀所谓霸也。

《下贤》:“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勿躬》:“君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案管夷吾,实虽为霸,而霸之名称则后人所加,故此必非管夷吾言,后世依托耳。他引春秋初叶之言霸,皆然。)《知度》:“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夫成王霸者,固有人。”《赞能》:“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虽不言政治,亦足为混合王霸之证。

即其专言王者,其意亦与此无大别。《慎势》曰:“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壹行》曰:“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王者之所借以成也何?借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又曰:“强大之国诚可知,则其王不难矣。”不过谓王者兼天下(势无敌,自非兼天下不可),其政固仍为威与利,孟荀所谓霸也。

《爱类》:“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则当世固有专以坚甲利兵选卒练士,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以求王者。而吕子亦未言王者之政若何,故其王政之主张,宜以前所引明言显示者为准,而不能据此以斥彼也。惟《开春论》曰:“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则以王霸固恃威,亦用德,未与霸对举,亦未足为王霸异政之证。

春秋以至战国之初,霸字只谓势为诸侯之长。及孟子始用为政治名词,以王表仁,以霸表力。荀子继之,无大差异。惟孟则是王非霸,荀仅大王小霸。韩非吕子以法与势言霸王,而王霸之政无殊。后有作者,无以轶于四家之说矣。

王霸之上,益之以帝,其时盖在战国之末。《左传》僖二十五年卜偃曰:“今之王,古之帝也。”足证古帝与王无别。韩愈言:“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事一也。”(《原道》)诠释甚当。《墨子·所染》篇曰:“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称舜为王,知于时尚未分别帝王。庄子作书,以《应帝王》名篇,亦谓皆有天下之号,未加区别。《荀子·王霸》篇曰:“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赋》篇曰:“下覆百姓,上饰帝王。”亦帝王并举。其言政谓:“尧伐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诚哉:“其号虽殊,其事一也。”《国策》记秦客卿造穰侯曰:“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秦策》三)范睢说秦王曰:“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同上)公孙弘谓孟尝君曰:“秦王,帝王之主也。”(《齐策》四)赵武灵王曰:“帝王不相袭。”(《赵策》二)田单曰:“单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赵策》三)鲁仲连曰:“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同上)亦皆帝王并举,未加分别也。《韩非子·和氏》篇:“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璞况法术)《定法》篇:“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又:“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六反》:“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贵,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亦帝王同政,毫无分别也。

史记·封禅书》言:“齐宣王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齐人奏之。”学者或谓为“言五帝之运行”。(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即主此说。)考《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而《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郊祀志》皆曰:“周得火德。”《史记·封禅书》曰:“殷得金德。”二代固皆称“王”,不称“帝”。《吕览·应同》篇谓:“黄帝曰,土气胜……禹曰,木气胜……汤曰,金气胜……文王曰,火气胜。”说者谓为“邹子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即主此说,余颇韪之。)而其总括全文之发端曰:“凡帝王之将兴也。”则邹衍之言,实泛指君天下之“帝王”,而未分别“帝”与“王”也。《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有《五帝德》篇,言孔子告宰予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似稍带政治色彩。但司马迁已谓:“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亦谓:“《五帝德》《帝系姓》,皆《大戴礼》及《孔子家语》篇,以二者皆非正经,故汉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故多不传学也。”(《五帝本纪索隐》)今《家语》又非汉时之旧,乃晋王肃之伪,更不足据。《汲冢周书》言:“德象天地日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谥法解》)然亦晚出赝书,其言固不能据以考古也。

至《吕氏春秋》虽亦有时帝王连举,

《贵生》:“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当染》:“帝王亦然。”《不侵》:“秦王,帝王之主也。”《应同》:“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然谓:“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强焉。”(《先己》)又谓:“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应同》)又谓:“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下贤》)则帝王不一,而王政之上复有帝政矣。

尔后汉淮南著书,遂曰:“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谓:“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喜怒和于四时,德泽施于方外,名声传于后世。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则四时者,柔而不脆,刚而不,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柔委从,以养群类,其德含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用六律者,伐乱禁暴,进贤而退不肖,扶拨以为正,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禁舍开闭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也。帝者体阴阳则侵,王者法四时则削,霸者节六律则辱,君者失准绳则废。故小而行大,则滔窕而不亲;大而行小,则狭隘而不容。贵贱不失其体,而天下治矣。”(并《本经训》)而帝王霸君之政,遂如划鸿沟,不得相逾也。

皇字古训美大,引申为光,为宏,为盛,假借为煌(煌,晚出字,实即皇之本义),为遑,多为形容字。其训为名词之君或王者,乃晚出义,盖在战国中世以后。

皇字诸训俱见《经籍籑诂·七阳》皇字下,不具引。元和汪衮甫著《释皇》(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谓三皇之说,出自上古;殊不可信。先师王静安先生《说文讲义》曰:“三皇五帝之称颇晚,乃战国时后起之义。皇祖、皇考之称,亦大义。铜器中皇字有作,作,作者,其上出为光芒,与王之从火,同为大义。”友人永嘉刘子植作《洪范疏证》(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二号),更引吉金文字,证成王先生之说;且将《诗》《书》六艺诸古人误训君训王之皇字,逐次纠正。今考《论语》无皇字。《左传》皇字凡四十见。庄十九年:“葬于绖皇。”杜注:“绖皇,冢前阙。”僖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文二年:“《鲁颂》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昭五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定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哀二年:“敢告皇祖文王。”上八皇字皆训大。文十一年:“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成三年:“皇戌如楚献捷。”四年:“皇戌摄郑伯之辞。”五年:“楚人执皇戌。”十六年:“苗贲皇在晋侯之侧。”襄九年:“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十年:“郑皇耳率师侵卫。”十七年:“宋皇国父为大宰。”二十六年:“郑皇颉戍之。”又:“若敖之乱,伯贲之子贲皇奔晋。”昭五年:“……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二十二年:“皇奄……出奔楚。”定三年:“史皇谓子常。”哀九年:“宋皇瑗围郑师。”十二年:“公及卫侯宋皇瑗盟。”十四年:“告皇野。”十八年:“宋皇瑗之子麋。”又:“宋杀皇瑗,公闻其情,复皇氏之族,使皇缓为右师。”二十六年:“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上二十四皇字皆人名。襄八年:“不皇启处。”昭七年:“社稷之不皇。”三十二年:“不皇启处。”哀五年:“不敢怠皇。”上四皇字并训暇,后世改作遑者也。昭十七年:“获其舟馀皇。”杜注:“馀皇、舟名。”昭二十二年:“次于皇……肸伐皇。”上二皇字并地名。《墨子》除《天志中》引《诗·皇矣》道之曰云云,不见皇字。《国策》《孟子》及《庄子·内篇》亦不见皇字。《荀子》皇字两见:一《君道》曰:“方皇周浃于天下。”一《礼论》曰:“方皇周浃。”固皆不得以君王训也。

《庄子·天运》篇曰:“天下戴之,此为上皇。”屈原赋《离骚》曰:“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又曰:“诏西皇使涉予。”《九歌·东皇太一》曰:“穆将愉兮上皇。”诸皇字率宜训以君王,而前此则未有闻也。《天运》篇非庄子自作,其时代颇有问题。(详拙撰《庄子篇章真伪考证》)故皇为王义之产生,当以屈原赋为据;即或稍前,亦无几时也。

至《吕氏春秋》遂有三皇之说。《贵公》曰:“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用众》曰:“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孝行览》曰:“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顾屈原赋以皇称君王,《吕氏春秋》有古三皇,而未以政治言皇,未以政治分别皇帝王霸也。以政治言皇,以政治分别皇帝王霸,盖在西汉。《尚书中侯》曰:“尧曰:‘皇道,帝德,非朕所事。’”(汉人托于尧,非尧言。凡纬书引古人者,皆宜如此观。)又曰:“皇道,帝德,为内外优劣,散则通也。”《春秋纬·运斗枢》曰:“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捶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宏也,含宏履中,开阴布纲,上合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春秋纬·说题辞》曰:“孔子曰:‘皇象元,逍遥术,无文字,德明谥。德合天者称帝,河洛受瑞。可放仁义合称王,符瑞应,天下归往。”(《公羊传》成八年《注》只引作孔子曰。马国翰以为《春秋纬·说题辞》文,而又以“德明谥”以上数语,兼收入《元命苞》,未知孰是;要之此为纬书语,则无疑。)《孝经纬·援神契》曰:“三皇无文,五帝画象,三王肉刑。”《孝经纬·钩命诀》曰:“三皇步,五帝趋;三王驰,五霸惊。”又曰:“孔子曰:‘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象事顺机,三王肉刑揆渐加,应世黠巧诈伪多。’”此诸纬书,多出西汉,知西汉即有以政治分别皇帝王霸者矣。

至东汉,其分别更显切著明。《白虎通德论·号》篇曰:“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惣美大称也,时质故惣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故黄金弃于山,珠王捐于渊,岩居穴处,衣皮毛,饮泉液,吮露英,虚无廖廓,与天地通灵也。号言为帝者何?帝者,谛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其政。……”《风俗通义》有《皇霸》篇,专分别三皇、五帝、三王、五伯。其论皇全采《运斗枢》之言。论帝言:“易、尚书《大传》,天立五帝以为相,四时施生,法度明察,春夏庆赏,秋冬刑罚。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谛。”论王言:“擅国之谓王,能制割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王者,往也,为天下所归往也。”论霸言:“伯者,长也,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或曰:霸者,把也,驳也,言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至此而皇帝王霸之政治上之区别,厘然较著,此后虽尚有论者,无有出其范围者矣,故略不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