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7]。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8],壹是[9]皆以修身为本[10]。其本乱而末[11]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12],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原则。“大学”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学识广博;二是与“小学”相对,即“大人之学”。古代把研究训诂、文字、音韵的学问称为“小学”。古代儿童入学,要先学习识字以及基础的文化知识和行为礼节。等到十五岁之后才可以学习“大学”。道,即宗旨、原则。
[2]明明德:追求光明正大的道德。前一个“明”字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明,也可以理解为明了、明白;后一个“明”字为形容词,即显明、清楚之意。
[3]亲民:指“新民”,意思是让民众弃旧革新。亲,通“新”,意思是更新、革新。
[4]知止: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止,停止的地方,引申为目的。
[5]得:收获。
[6]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使整齐有序,引申为治理。
[7]格物:推求钻研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8]庶人:指普通人,即百姓万民。
[9]壹是:都是。
[10]本:根本。
[11]末:与“本”相对,指细枝末节之处。
[12]厚者薄:指应当重视的地方没有重视。
[13]薄者厚:不重要的地方却受到了重视。
【译文】
大学的原则,在于让光明高尚的美德得到彰显,在于让人们抛弃旧的习俗、养成新的美德,在于让人达到最完美的善的境界。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才可以坚定地去追求,坚定地去追求才可以内心平静,内心平静才可以安稳,安稳才可以周密地考虑问题,周密的考虑问题才可以有所得。世上的每种事物都有本原和终止,每件事情都有初始和终结。知道了这些事物是有先有后的,也就接近事物发展的正道和规律了。古代那些想要向天下彰显光明高尚的美德的人,首先会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想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就要先把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满;想要把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满,就要先修养自身的美德;想要让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把自己的思想端正;要想让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先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要想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就要先让自己得到知识;要想得到知识,就要先让自己认识、钻研世上的万事万物,得到知识在于能够认真地推究世上的万事万物。在对万事万物进行认真地钻研推究之后就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得到正确的认识之后自己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意念变得真诚之后思想就会端正,思想端正之后就能修养自身的美德,自身的美德修养好之后就能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之后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整个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全都应当把修养个人的美德当成根本原则。根本乱了,却想把细枝末节治理好,应该受重视的不去重视,不重要的东西却很重视,这样做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
【原文】
《康诰》[1]曰:“克[2]明德。”《大甲》[3]曰:“顾[4]諟[5]天之明命[6]。”《帝典》[7]曰:“克明峻德[8]。”皆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里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西周时期周成王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康叔对当地民众发布的命令。
[2]克:能。
[3]《大甲》:指《太甲》,《尚书·商书》里的一篇文章。
[4]顾:想念,怀念。
[5]諟:此,这。
[6]明命:经常显露出来的光明本性。
[7]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里的一篇。
[8]克明峻德:出自《尧典》,但《尧典》中为“俊”,并非“峻”,意思是大、崇高。
【译文】
《康诰》中说:“能够彰显、弘扬美德。”《太甲》中说:“怀念那上天赐予的光明的本性。”《尧典》中说:“能够弘扬高尚伟大的美德。”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要让自己来彰显光明伟大的美德。
【原文】
汤[1]之《盘铭》[2]曰:“苟[3]日新[4],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5]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6]是故[7]君子无所不用其极[8]。
【注释】
[1]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又称商汤、成汤。
[2]《盘铭》:刻在容器上面用来告诫自己的箴言。此处的“盘”指的是商汤沐浴用的大盆。
[3]苟:假如。
[4]新:原指沐浴时洗去身上的污垢。
[5]作:使振作,鼓励。
[6]“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旧邦,古老的国家。命,指天命。维,语气词,没有实义。
[7]是故:因此,所以。
[8]无所不用其极:无处不尽心尽力地追求完美。
【译文】
商朝开国君主汤在沐浴的澡盆上面刻的箴言说:“假如今天洗了澡就能够清洁身体,使身体焕然一新,那么就应该保持每天清洁身体,让身体和精神保持常新。”《康诰》中说:“让人们振作起来,激励他们弃旧图新。”《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它却禀受天命一直在除旧布新。”因此,品德高尚的君子无处不在尽心尽力地追求完美。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1]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4]“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5]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6]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7]没世[8]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意思都城以及周围一千里以内的地方,都是人民希望可以居住的地方。邦畿,都城以及周围的地方。止,居住。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出自《诗经·小雅·绵蛮》。意思是发出“绵蛮”叫声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和山间的角落里。缗蛮,即“绵蛮”,指鸟儿的叫声。止,栖息。隅,角落。
[3]“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表庄严美好的样子。於,表示感叹的词语。缉,继续。熙,光明。止,语气助词,无实义。
[4]“《诗》云”句:出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位于今河南省北部一带。澳,水边。斐,文采。瑟兮僩兮,神情庄重而且胸怀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光耀盛大之貌。諠,《诗经》中的原文为“谖”,意思是遗忘、忘记。
[5]恂栗: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
[6]“於戏,前王不忘”:出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表示感叹。前王,前代的周王,这里指周文王、周武王等周朝先王。
[7]此以:因为这一点。
[8]没世:离世,去世。
【译文】
《诗经》中说:“京城以及京城周围一千里以内的地区,全都是老百姓希望能够居住的地方。”《诗经》中又说:“发出‘绵蛮’叫声的黄鸟,栖息在山冈和山丘的角落里。”孔子说:“在什么地方栖息,知道自己在哪里栖息居住,为什么人还不如一只鸟呢?”《诗经》中说:“仪表庄重、品德高尚的文王啊,做人光明正大、胸怀磊落,做事情也始终都很谨慎小心。”身为国君,要追求仁爱;身为臣子,要追求恭敬;身为子女,要追求孝顺;身为父亲,要追求慈爱;与国都中的人交往,要追求诚实守信。《诗经》中说:“观察淇水那弯曲的河岸,翠绿的竹子非常茂密。有位文采斐然的君子,钻研学问就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地切啊磋啊;修养自己的美德就像打磨美玉一样不断地琢啊磨啊。他神情庄重而又胸怀开阔,堂堂正正、一表人才。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最终还是难以让人忘怀的!”“像加工骨器一样切啊磋啊”,是说钻研学问时的态度;“像打磨美玉一样琢啊磨啊”,是说修养自身的精神;说他“神情庄重而又胸怀开阔”,是说他的内心小心谨慎而且怀有敬畏和戒心;说他“堂堂正正、一表人才”,是说他十分威严;“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让人难以忘怀啊”,是说因为他的品德十分高尚,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因此让人难以忘怀。《诗经》中说:“哎呀,前代的君主真的是让人难以忘怀啊!”这是由于现在的君主和贵族能够把前代的君主当作榜样,尊重贤明的人士,亲近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族人,普通的老百姓也都会受到他们赐予的恩泽,享受快乐,得到好处。因此,尽管前代的君主都已经去世了,可是人们还是无法忘记他们。
图名:寝门视膳
图说:周文王初为世子的时候,每天早、午、晚三次探视父亲。对父亲的饮食起居更是关怀备至。周文王身居高位且品德高尚,总是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是因为只有先治理好家庭才有资格治理好国家。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出自《论语·颜渊》。听讼,听审诉讼,即审理案件。犹人,和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不说实话的人不敢用虚妄荒诞的话来混淆视听。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审诉讼判决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也是想让诉讼的情况不再发生!”让不说实话的人不敢再用虚妄荒诞的话来混淆视听。使百姓内心敬畏服从,这便是了解并且抓住了根本。
【原文】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
【注释】
[1]“此谓”句:这两句前面有阙文,这两句是结语。
【译文】
这是了解事情的根本。这也是了解一件事情的最高境界。
【原文】
所谓诚其意[1]者,毋自欺[2]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6]也!小人閒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揜[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12],德润身[13],心广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1]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2]毋自欺:不要欺骗自己。
[3]恶恶臭:厌恶难闻的气味。第一个“恶”为动词,厌恶。第二个“恶”为形容词,形容气味难闻。臭,泛指各种气味。
[4]好好色:喜欢容貌美丽的女子。好色,容貌美丽的女子。
[5]谦:通“慊”,指心安理得的样子。
[6]慎其独:在独处的时候也很小心谨慎。
[7]閒居:独处。
[8]厌然:躲躲藏藏的样子。
[9]揜:掩盖,遮掩。
[10]著:使表现、显示出来。
[11]中:指内心深处,下文中的“外”指表面上。
[12]润屋:使房屋得到装饰。
[13]润身:令自身得到滋润。
[14]心广体胖:胸怀宽容,身体舒服健康。胖,宽广,舒服。
【译文】
所谓的让自己的心意真诚,是说不要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就像喜欢容貌美丽的女子一样,这就是说要在心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君子就算是在一个人独处时,也必然要小心谨慎。而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做坏事,没有他不做的坏事,一看到君子就一副躲躲藏藏的样子,掩盖自己曾经做过的坏事,而展现他所做过的好事。别人在看你的时候,就如同能够看到你的肝肺一样,掩盖能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会在表面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就算是在独处时,也必然小心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都在看着,十只手都在指着,应该会让人感到畏惧了吧!”拥有财富的人可以让房屋得到装饰,拥有美德的人可以让自身得到修养,胸怀宽广而且身体舒服康健。因此,君子一定要让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1]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北宋理学家程颐以为此处应当是“心”。
[2]忿懥:愤怒。
【译文】
所谓的修养自身品行在于让自己的心思端正,是由于心里有觉得愤怒的事情,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心里有觉得恐惧的东西,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心里有觉得喜好的东西,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心里有觉得忧虑的事情,就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能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像心没有长在自己的身上一样,看起来是在看着一样东西,但根本没有看到;看上去是在听,但根本没有听到;看上去是在吃,但根本不知道所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这是说要修养自身的品行一定要端正自己心思的原因。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1]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2]而辟焉,之其所敖惰[3]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4]。”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1]辟:偏向。
[2]哀矜:怜悯,同情。
[3]敖惰:骄傲、傲慢。敖,通“傲”。
[4]硕:大,这里指庄稼长势茁壮。
【译文】
所谓的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首先在于修养自身的美德,是由于人们对于自己亲近喜爱的人会更偏于喜爱;对于自己轻视厌恶的人会更偏于厌恶;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更加偏于敬畏;对于自己怜悯同情的人会更加偏于怜悯同情;对于自己傲视的人会更加偏于傲视。所以,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要能看到他的缺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在天下都是很少的。因此有谚语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不好的,没有人不愿意自己的庄稼长得茁壮。”这便是说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首先在于修养自身的美德的原因。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3]。”心诚求之,虽不中[4],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此谓一言偾[6]事,一人定国。尧、舜帅[7]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8],而能喻[9]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0]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11]。”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12]。”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弟:通“悌”,指弟弟尊敬、服从兄长。
[2]慈:指父母疼爱子女。
[3]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中为“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要像母亲保护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保护平民百姓。赤子,婴儿。
[4]中:实现目标。
[5]机:原指箭上用来发射的机括,引申为关键。
[6]偾:破坏,败坏。
[7]帅:通“率”,率领,带领。
[8]恕:即儒家所说的恕道。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别让别人去做,意思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9]喻:让人明白。
[10]“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夭夭,鲜艳美丽的样子。蓁蓁,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女子出嫁。
[11]宜兄宜弟:出自《诗经·小雅·蓼萧》。
[12]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出自《诗经·曹风·鸤鸠》。仪,仪表。忒,差错。
【译文】
所说的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一定要先将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是由于无法把自己家里的人管教好却能够把别人管教好的人是不曾有过的。因此,君子不出家门就接受了如何治理国家的教导:孝顺父母的人,可以让他去侍奉君主;尊敬兄长的人,可以让他去侍奉长官上级;对子女慈爱的人,可以让他去管理百姓。
《康诰》中说:“要像母亲保护婴儿一样保护平民百姓。”心里真诚地追求这个目标,就算无法达到,也不会差得太远。没有人会去先学会怎么抚养孩子之后才出嫁!一个家庭有仁爱之心,那么整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之心;一个家庭有礼让之心,那么整个国家也会兴起礼让之心;一个人贪婪暴戾,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出现犯上作乱的人:它的作用就是这样关键。这就是一句话可以破坏一件事,一个人能够让整个国家安定。尧、舜用仁爱之心来统治天下,百姓们全都跟着变得仁爱;桀、纣用残暴的手段治理天下,百姓们全随着他们变得残暴。君主发布的命令和他喜欢的东西相反,老百姓就不会服从这样的命令。因此君子总是让自己先做到一件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也做到这件事;让自己先能够不去做一件事,然后才要求别人也不去做这件事。自己不能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却想告诉别人应当怎么做的人,是没有的。因此,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一定要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
《诗经》中说:“桃花鲜艳美丽,桃叶非常茂密。这家的姑娘出嫁,使全家人都变得和睦美满。”能够让一家人都变得和睦美满,之后才能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和睦相处。《诗经》中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然后就可以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和睦相处。《诗经》中说:“他的容貌举止没有差错,就成了四方国家学习的模范。”当一个人作为父亲、儿子、兄长、弟弟,都足以让别人效仿的时候,百姓们才会去效仿他。这就是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一定要先将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的原因。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3]孤[4]而民不倍[5]。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6]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8]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9]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1]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12]。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13]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4]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5]
《秦誓》[16]曰:“若有一个臣,断断[17]兮无他技,其心休休[18]焉,其如有容[19]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20],其心好之,不啻[21]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22]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23]之俾[24]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25]之,迸[26]诸四夷[27],不与同中国[28]。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29]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30]人之性,菑必逮[31]夫[32]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33]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34],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35]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36]曰:“畜马乘[37]不察[38]于鸡豚,伐冰之家[39]不畜牛羊,百乘之家[40]不畜聚敛之臣[41]。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42]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43]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1]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对老人的尊敬。前一个“老”字是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将长辈当作长辈来看待。
[3]恤:周济,体恤。
[4]孤:幼而无父为孤。
[5]倍:通“背”,背叛,背弃。
[6]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意思是言行都要起到示范作用。絜,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规则、法度之意。
[7]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快乐,高兴。只,语助词。
[8]“节彼南山”句: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雄伟,高大。岩岩,形容险峻陡峭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为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仰望,瞻仰。
[9]僇:通“戮”,杀戮之意。
[10]“殷之未丧师”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相符,符合。仪,宜。监,鉴戒,引为教训,使人警惕。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11]此:乃,才。
[12]争民施夺:争民,与百姓争利。施夺,施行豪夺。
[13]悖:逆反。
[14]“《楚书》”句:《楚书》即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出王孙圉到晋国出使。晋国赵简子向王孙圉询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回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视为珍宝,但是却将如观射父这样的臣子视为珍宝。
[15]“舅犯”句: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这里指的是重耳。晋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由于听信骊姬所进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重耳为了躲避灾难而在外逃亡,逃至狄国的时候,晋献公去世。秦穆公派人劝说重耳回到自己国家掌握政权。重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子犯,子犯觉得不能这么做,并且对重耳说上诉几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
[16]《秦誓》:引自《尚书·周书》。
[17]断断:真诚恳切的样子。
[18]休休:豁达大度。
[19]有容:形容心胸宽广,可以容人。
[20]彦圣:指德行才干都很出众。彦,美。圣,明。
[21]不啻:不但。
[22]媢嫉:嫉妒。
[23]违:阻止抑制。
[24]俾:使。
[25]放流:流放。
[26]迸:即“屏”,驱逐、驱赶。
[27]四夷: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夷,古代东方的部族。
[28]中国:全国的中心区域。
[29]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之意。
[30]拂:拂逆,违背。
[31]逮:及、到。
[32]夫:助词。
[33]骄泰:骄傲蛮横放纵。
[34]发身:成名。发,发起,发达。
[35]府库:指国家储存财物的地方。
[36]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谥献,故史称孟献子。
[37]畜马乘:指大夫之家。畜,畜养、豢养。乘,四匹马拉的车。
[38]察:关注。
[39]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够用冰来保存遗体的人家,指卿大夫类的官员。
[40]百乘之家:拥有百辆兵车的人家,指的是拥有封地的诸侯。
[41]聚敛之臣:负责国家税收及财政的官。聚,收集,聚集,收集。敛,征敛。
[42]长国家:成为一国的君主。
[43]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
【译文】
所谓安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百姓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将长辈当作长辈来看待,百姓就会对自己的兄长尊重;处在高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百姓就会学着去做。这是品德兼具的人施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讨厌上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级;如果讨厌下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级;如果讨厌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讨厌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切勿以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以上这些,就叫作“絜矩之道”。
《诗经》中说:“能使人心服口服的国君,就是百姓的父母。”百姓所喜爱的他也喜爱,老百姓讨厌的他也讨厌,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雄伟的南山啊,上面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敬仰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如果稍有偏差,就会为天下人所诟病。《诗经》说:“殷朝没有失去民心的时候,还是符合上天的要求的。所以就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着天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是说,能得到民心的就可以得到国家,失去民心的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兼具的人首先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去拥护他,有人去拥护他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有供给。德,是最根本的;财,是细枝末节。如果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把细枝末节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么就会与百姓抢夺利益。所以,君王聚敛钱财,民心就会失散;君王将钱财散于百姓,民心就会聚拢在一起。这正像你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他人也会以言行不一的行为来回应你。财物的来路不清不楚,总有一天也会不清不楚地失去。
《康诰》里面说:“天命是不会恒定不变的。”这就是说,行善便可以得到天命,不行善就可能会失去天命。《楚书》里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只是把行善当作珍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珍宝,只是把仁爱当作珍宝。”
《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恳切,虽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能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事,就跟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具,他心悦诚服,不只体现在口头上,而是从心底里赞美。任命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相反,如果他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具,他便想方设法地抑制、排挤,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用这种人,不但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人流放出去,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不让他们在国中生活。这说明,有德的人是爱憎分明的。看见贤才而不能推举,推举之后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及时罢免,罢免之后不将他驱逐,这是过错。喜爱众人所讨厌的,讨厌大家所喜欢的,这违背了人的本性,灾难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当国君的人有正确的方法:忠诚而有信用,便可以获得一切;骄横放纵,便会失去一切。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方法: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劳,消费的人节约,如果能做到这些,财富便一直是充足的。
仁爱的人不在乎钱财而修身养德,不仁的人用生命当作代价而去聚敛钱财。没有在高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不周全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养鸡和猪;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和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再去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养有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养有偷盗东西习惯的家臣。”这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成为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物,这一定是有小人在劝诱,而那国君还认为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并降临。这时虽然有具备贤能的人,却没有任何办法拯救了。所以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物为利益,而是应该以仁义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