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名为‘曾子问’者,以其记所问多明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

本篇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记述吉、凶、冠、婚礼中的特殊事例。其中包含子游问一条,子夏问一条,其余都是曾子问孔子答之。也有不说“曾子问”,直接就说“孔子曰”的,孙希旦《集解》认为这是“或记者文略,或孔子自为曾子言之,不待其问也”。曾子,孔子弟子曾参

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①,北面于西阶南。大祝裨冕②,执束帛③,升自西阶,尽等④,不升堂,命毋哭。祝声三⑤,告曰:‘某之子生⑥,敢告。’升,奠币于殡东几上⑦,哭降。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⑧,不踊,尽一哀,反位⑨,遂朝奠。小宰升,举币⑩。三日,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⑪,北面,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⑫,少师奉子以衰⑬,祝先,子从,宰、宗人从,入门,哭者止。子升自西阶,殡前北面,祝立于殡东南隅。祝声三,曰:‘某之子某⑭,从执事敢见。’子拜稽颡,哭,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⑮,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袭,衰,杖⑯,奠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

【注释】

①摄主:郑注:“上卿代君听国政。”孙希旦说,“谓摄为丧主者”。这里应当是庶子或兄弟之子代替世子作为丧主主持丧事。

②大祝:祭祀时主接神、主赞词者。大,同“太”。裨冕:穿裨衣,戴冕冠。裨,裨衣,是天子六服中等级最低的礼服。

③束帛:帛十端为束,一束五匹。

④等:阶。

⑤声三:发声告诉神三次,提示神灵。

⑥某:夫人之氏。

⑦奠币于殡东几上:把币帛放在灵柩东边的几案上。孙希旦说:“殡无几筵,此特设几以奠币,盖横设于殡东,与寻常设几之法异也。”

⑧众主人:死去国君的父兄辈亲人。房中:妇人们。

⑨反位:返朝夕哭之位。反,同“返”。

⑩小宰升,举币:郑注:“举而下,埋之阶间。”即小宰将几上的币帛举而下堂,埋在堂下两阶之间。孔疏:“币是小宰所主,故云所主也,故《周礼·小宰职》云‘凡祭祀,赞玉、币、爵之事,丧荒受其含禭币玉之事’是也。”

⑪初位:郑注:“初告生时。”这时应立在西阶南侧之位。

⑫大宰:教令之官。大宗:主宗庙之官。大,同“太”。

⑬少师:主教养太子之官。

⑭子某:子之名。

⑮踊三者三:跳脚三次为一节,连跳三节而礼成。

⑯袭,衰,杖:郑注:“踊,袭,衰,杖,成子礼也。”《训纂》引江永说:“按袭,衰,杖,每字为句。袭者,诸臣袭。衰者,为子着衰。杖者,少师代子执杖也。”按,世子初生,此“袭,衰,杖”,皆诸臣代世子所为。“袭”指在原来袒露的身上套上衣服。

【译文】

曾子问:“国君去世后,在停柩期间,世子才出生,要怎么办?”孔子回答:“卿、大夫、士跟从着代替世子的丧主,面朝北在殡宫西阶的南边站立。太祝穿裨衣,戴冕冠,手拿束帛,从西阶上到台阶的尽头,不登上堂,命令大家不许哭。太祝对灵柩喊三声,报告说:‘夫人某生了儿子,特来向您禀告。’然后升到堂上,把币帛放在灵柩东边的几案上,哭着下阶。国君的父兄辈亲人、卿、大夫、士、妇人都哭泣,但不跳脚,表达自己的哀伤后,回到自己朝夕哭丧的位置上,于是举行朝奠祭。小宰升堂,举着币帛下堂,埋在东、西两阶之间。第三天,国君的父兄辈亲人、卿、大夫、士仍立在西阶的南边,面朝北,太宰、太宗、太祝都穿裨衣,戴冕冠,少师捧着用丧服包裹的世子,太祝走在前面,少师抱着世子走在中间,太宰、太宗跟在后面,进入殡宫大门,东边的人停止哭泣。少师抱着世子从西侧台阶而上,面朝北站立在灵柩前,太祝站立在殡宫的东南角。太祝喊三声,说:‘夫人某的儿子某,跟从有关官员前来拜见。’少师抱着世子跪地磕头,哭泣,太祝、太宰、宗人、国君的父兄辈亲人、卿、大夫、士边哭边跳脚,跳脚三次为一节,一共跳三节,降阶,返回朝夕奠时的位置,都袒露左臂。少师抱着世子跳脚,妇人也要跳脚,也是以三次为一节,一共跳三节,穿好衣服,套上丧服,拄着丧杖,举行朝奠祭后才离开殡宫。太宰命令太祝、太史将世子的名字遍告于五祀和山川。”

曾子问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孔子曰:“大宰、大宗从大祝而告于祢①。三月,乃名于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庙、山川。”

【注释】

①祢(nǐ):父庙。

【译文】

曾子又问:“如果国君已经下葬,而后世子出生,那要怎么办?”孔子说:“太宰、太宗跟从太祝去父庙向神主禀告。三个月后,在父庙中为世子命名禀告神主,然后将世子的名字遍告社稷、宗庙和山川。”

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①。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②,道而出③。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④,反亦如之。

“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⑤。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⑥,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反必亲告于祖、祢,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听朝而入。”

【注释】

①冕:指穿裨衣、戴冕冠。视朝:上朝听政,即处理政事。

②五官:负责国事的五大夫。《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③道:祖道,祭行道之神,即(bá)祭。在国都城外,筑土为坛,以棘、柏作为神主,或设酒脯牺牲,然后驾车辗过土坛,以祈告出行无险阻。

④币:即上文的束帛。

⑤朝服:玄冠、缁衣、素裳,冕弁。

⑥五庙:即祢庙、祖庙、曾祖庙、高祖庙、太祖庙。

【译文】

孔子说:“诸侯去朝见天子,一定要祭告祖庙,在祢庙中设置祭品,穿着裨衣,戴着冕冠,上朝去处理国政。命令太祝、太史祭告社稷、宗庙、山川之神,命令五大夫管理国事然后出行,在城外行祭道礼然后出发。祭告的官员要在五天内全部祭告完毕,超过五天就不合于礼。凡是祭告要用牺牲、束帛,返回时也是一样。

“诸侯之间相见,一定要祭告祢庙,穿着朝服去处理国政。命令太祝、太史祭告五庙和途经的山川,也要命令五大夫管理国事,行祭道礼然后出发。返回时一定要祭告祖庙、祢庙,命令太祝、太史向出发前祭告的神灵报告归来,然后入朝处理国政。”

曾子问曰:“并有丧①,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②,礼也。自启及葬不奠③,行葬不哀次④,反葬奠,而后辞于殡⑤,遂修葬事。其虞也⑥,先重而后轻,礼也。”

【注释】

①并:郑注:“谓父母若亲同者同月死。”孔疏:“亲同者,祖父母及世叔兄弟。”

②“葬,先轻而后重”四句:孔疏引皇氏曰:“葬是夺情,故从轻者为首;奠是奉养,故令重者居先也。”轻、重,是指亲情的情分、情意的不同程度,如父母同月去世,那么父为情分较重者,母为情分较轻者。

③自:从。启:启殡,死者大殓后,用泥草封棺,出葬前再打开,称作“启殡”。不奠:不为重者设朝夕奠,因正忙于轻者的葬礼。

④不哀次:原本出殡的灵柩到达孝子居丧之处,孝子要哭踊致哀。此时因情分更重者仍在殡,故不得为情分较轻者在此致哀。次,孝子居丧所住的舍庐、垩室。

⑤辞于殡:郑注:“殡,当为‘宾’,声之误也。辞于宾,谓告将葬启期也。”即告诉宾客启殡下葬的日期。

⑥虞:虞祭,下葬后在正午举行的祭祀,意在安魂。

【译文】

曾子问:“父母或两位近亲在同月去世,应该怎么办?谁先葬谁后葬?”孔子回答:“下葬,情分轻的先葬,情分重的后葬;祭奠,情分重的先祭奠,情分轻的后祭奠,这就是礼。情分轻的先安葬,从启殡到下葬这段时间里,不再为情分重的安排朝夕奠,先出殡的灵柩也不在孝子居丧的地方停留,等待孝子哭踊致哀;情分轻的下葬后返回要为情分重的设置祭奠,然后告诉宾客启殡的日期,于是处理情分重的死者的殡葬事。葬后的虞祭,要先祭情分重的后祭情分轻的,这就是礼。”

孔子曰:“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①;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

【注释】

①“宗子”二句:宗子负责主持宗庙祭祀,祭祀需主妇陪同主持,宗族中的妇女,也需主妇管理,故必须有主妇。宗子,嫡长子。主妇,宗子之妻。

【译文】

孔子说:“嫡长子即使已经七十岁了,也不能没有主妇;如果不是嫡长子,没有主妇也是可以的。”

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①,揖让而入②,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③。外丧则冠而不醴④,彻馔而扫⑤,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⑥。”

“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⑦,服赐服⑧,于斯乎有冠醮⑨,无冠醴。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⑩,而后飨冠者。”

【注释】

①冠者:为被冠者加冠的宾客与助手。

②入:进入宗庙。

③内丧:同姓亲属之丧。废:加冠在宗庙内举行,为同姓亲属服丧也在宗庙内举行,吉事、凶事不可同在一处,所以要“废”。

④外丧:异姓亲属之丧。醴(lǐ):本意为甜酒,这里指冠礼上的仪式,宾要为冠者斟醴酒,主人也要用醴酒款待宾。

⑤馔(zhuàn):盛放着醴酒、脯、醢的器具。据《士冠礼》有甒醴、勺、觯、角柶、脯、醢等。

⑥因丧服而冠:冠礼本应穿吉服、戴吉冠,但凶礼重于吉礼,发生丧事必须穿丧服,因而也戴相应的丧冠。

⑦设奠:在祖庙设奠祭告。

⑧服赐服:穿所赐之服告庙。

⑨冠醮(jiào):冠礼的仪式,冠礼或醴或醮,醴较重,醮较轻。醴用高档的醴,三次加冠后饮醴表示庆贺。醮用酒,加冠一次饮酒一次,没有酬酢。孔子的意思是,因丧而冠者用醮不用醴,除丧后不再复行冠礼。

⑩见伯父、叔父:这是以成人之礼相见,表示自己已经是成人。

【译文】

曾子问:“将要为儿子加冠,加冠的宾客与助手都到了,揖让进入宗庙,这时听说主人家有服齐衰、大功的丧事,要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是同姓亲属的丧事,就将冠礼废止了。如果是异姓亲属的丧事就还是举行冠礼,但不行冠礼中的醴礼,撤除盛放醴酒的器具,清扫宗庙,回到各自的位置为死者行哭丧。如果加冠的宾客与助手没有到,而听说亲属去世,就废止冠礼。如果将要为儿子行冠礼,但没到规定日期,就听说有服齐衰、大功、小功的丧事,那么就按照丧服等级直接戴上丧冠。”

曾子又问:“除丧后不再改行冠礼了吗?”孔子回答:“天子在太庙赐诸侯、大夫冕冠和弁服,被赐者回家后,在祖庙设置祭品,穿着所赐之服向祖先报告,也只是依冠礼行醮礼,不再依冠礼行醴礼。父亲去世后才行冠礼,就在加冠后清扫宗庙而在祢庙祭告,祭告后去拜见伯父、叔父,然后宴请为自己加冠的宾客和助手。”

曾子问曰:“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①?”孔子曰:“闻之,小祥者,主人练祭而不旅②,奠酬于宾,宾弗举③,礼也。昔者鲁昭公练而举酬行旅,非礼也;孝公大祥④,奠酬弗举,亦非礼也。”

【注释】

①旅酬:主人和客人之间按尊卑长幼的顺序相互敬酒。旅,众。酬,宴礼中,主人第一次献酒于宾,宾回敬主人,主人饮毕后再自饮一杯,再次酌酒敬宾,称为“酬”。凡主人先饮以劝宾之酒谓之“酬”。

②“小祥者”二句:小祥,三年之丧,服丧一年时的祭祀。又称“练祭”,丧主服练冠而祭。旅酬是主、宾互相敬酒饮酒,而此时大家对亲人的离去还很悲伤,所以不行旅酬。大祥祭在两年后,服丧已基本完成,大家除去丧服,可以行旅酬。下文说昭公“练而举酬行旅”,在练祭时旅酬;孝公“大祥,奠酬弗举”,都是“非礼”的。

③“奠酬”二句:主人第二次敬宾客酒,宾客将酒杯接过但不饮酒,放在席子前,不再举杯。

④孝公:鲁孝公,鲁隐公的祖父。

【译文】

曾子问:“服丧祭奠,什么情况下不举行旅酬的仪式?”孔子说:“听说,小祥祭,主人练祭时不举行旅酬,主人向宾客二次敬酒后,宾客即将酒杯放下,不再举杯,这是合乎礼仪的。以前,鲁昭公在小祥祭时不应该举行旅酬却举行了旅酬,这是不合礼仪的;鲁孝公在大祥祭时,应该举行旅酬却仍不举行旅酬,这也是不合礼仪的。”

曾子问曰:“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①?”孔子曰:“岂大功耳,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②曾子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③?”孔子曰:“非此之谓也。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大夫齐衰者奠,士则朋友奠④。不足则取于大功以下者⑤,不足则反之⑥。”

曾子问曰:“小功可以与于祭乎⑦?”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斩衰以下与祭,礼也。”曾子曰:“不以轻丧而重祭乎?”孔子曰:“天子、诸侯之丧祭也,不斩衰者不与祭。大夫齐衰者与祭。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

曾子问曰:“相识,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缌不祭,又何助于人?”

曾子问曰:“废丧服,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说衰与奠⑧,非礼也。以摈相可也⑨。”

【注释】

①馈奠:殡棺之时行馈食奠祭之礼。

②“孔子曰”以下三句:曾子问的是自己有大功之丧在身,是否还可以参与别家的奠祭之事,但孔子所答,讲的是服丧者可以参与自家的奠祭之事,师生对此进行反复讨论。下一节曾子与孔子的问答也是如此。

③相:助。

④“天子、诸侯”四句:凡丧礼,主人皆不亲奠。孙希旦说:“天子、诸侯之丧,为君服者皆斩衰也。大夫之臣为大夫,亦斩衰。不奠者,避天子、诸侯之礼。朋友,谓僚属。士卑,不嫌与君同,故使其属奠。”即大夫、士为了避上级之礼,都降一级行奠祭。

⑤不足:指人手不足。

⑥反:同“返”。让执事者重复做。

⑦祭:指虞祭、祔祭、大小祥祭。

⑧说:通“脱”。

⑨摈:通“傧”。

【译文】

曾子问:“有大功之丧,可以参与馈食祭奠之事吗?”孔子说“岂止是大功,从斩衰以下都是可以的,这是礼仪。”曾子说:“那不是轻待自己的服丧而重视帮助别人办丧事吗?”孔子说:“我说的不是这意思。天子、诸侯的丧事,由服斩衰的臣下为其行奠祭;大夫的丧事由服齐衰的臣下行奠祭,士的丧事由朋友为其行奠祭。人手不足的话就让服大功以下的人参加奠祭,若人手还不够就一人重复两次。”

曾子问:“服小功的人可以参与祭奠之事吗?”孔子回答:“何止是服小功的人,从服斩衰以下的人都可以参与,这是礼仪。”曾子说:“那不是轻慢了自家的丧事而重视别家的祭礼吗?”孔子说:“天子、诸侯的丧事祭礼,不是服斩衰的人是不能参与的。大夫的丧事祭礼,只有服齐衰的人才能参与。士的丧事祭礼,如果人数不足,就找大功以下的兄弟。”

曾子问说:“相识人的丧祭,如果自己有丧服在身,可以去参与吗?”孔子说:“穿着缌服都不应参加自家的宗庙祭祀,又何况去帮助别人呢?”

曾子问:“已经脱掉丧服,可以参与别家的奠祭之事吗?”孔子回答说:“刚脱下丧服就参与别家的奠祭,这不合乎礼仪,做傧相还可以。”

曾子问曰:“昏礼既纳币①,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②,使某致命③。’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取而后嫁之④,礼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注释】

①昏:同“婚”。纳币:即纳征,古代婚礼制度中的“六礼”之一。“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纳币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标志双方的婚姻关系基本确立。后文的“有吉日”即请期,确定迎娶的日期。

②嗣为兄弟:代指婚姻,即结为夫妇。

③使某致命:郑注:“必致命者,不敢以累年之丧,使人失嘉会之时。”因服丧要三年,所以要特地报告。

④取:同“娶”。

【译文】

曾子问:“婚礼已经纳币,迎亲的吉日也选定,女方的父母在这时去世了,应该怎么办?”孔子答说:“男方家应派人去吊丧。如果是男方的父母去世了,那么女方家也要派人去吊丧。若是对方的父亲去世,就以己方父亲的名义去吊丧;若是对方的母亲去世,就以己方母亲的名义去吊丧。如果自己的父母已不在了,就以伯父、伯母的名义去吊丧。男方埋葬亲人后,他的伯父到女方家来致歉说:‘某子因有父母的丧事,不能与你结为夫妇,派我来报告致歉。’女方答应后不敢另嫁他人,这是礼仪的规定。男方除丧后,女方的父母派人请求结婚,男方如果不娶,女方就可以改嫁他人,这也是礼仪的规定。如果是女方的父母去世,男方也要这样做。”

曾子问曰:“亲迎①,女在涂②,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布深衣,缟总③,以趋丧。女在涂,而女之父母死,则女反。”

“如婿亲迎,女未至,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男不入,改服于外次④,女入,改服于内次⑤,然后即位而哭。”曾子问曰:“除丧则不复昏礼乎?”孔子曰:“祭,过时不祭,礼也。又何反于初?”

【注释】

①亲迎:我国婚礼制度中的“六礼”之一,即新郎亲自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②涂:同“途”。

③缟(gǎo):白绢。总:束发。

④外次:门外之次。次,临时搭建的棚子帷屋。

⑤内次:门内之次。

【译文】

曾子问:“亲迎那天,女方已经在路上,男方的父母此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女方改穿布制的深衣,用白绢束发,和男方一起去奔丧。如果是女方已经在路上,女方的父母去世了,那么女方要返回家奔丧。”

曾子又问:“如果男方去亲迎,女方还没到男方家,男方就有服齐衰、大功的丧事,那要怎么办?”孔子说:“男方不进入家门,在家门外临时搭建的棚子帷屋换上深衣,女方进入家门,在家里的帷屋中换上深衣,然后到丧位上哭悼。”曾子问:“除丧后还需要重新举办婚礼吗?”孔子说:“祭祀,过了日期就不祭了,这是礼仪的规定。祭礼重于婚礼,祭礼都不补,婚礼又何须补办呢?”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①。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②。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

【注释】

①思嗣亲:孔疏:“思念己之取妻嗣续其亲,则是亲之代谢,所以悲哀感伤。”

②“三月而庙见”二句:孔疏:“此谓舅姑亡者,妇入三月之后,而于庙中以礼见于舅姑,其祝辞告神,称‘来妇’也。”

【译文】

孔子说:“嫁女的人家,连续三夜不熄灭火烛,这是思念亲人离开了家。娶妻的人家,连续三天不奏乐,这是想到了婚娶嗣亲表示前辈的代谢。公婆如果已经去世,结婚满三月新妇到宗庙拜见公婆神主,称为‘来妇’。选择吉日祭祀祢庙,表示已成为夫家认可的妇人。”

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①,不祔于皇姑②,婿不杖、不菲、不次③,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曾子问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

【注释】

①迁:朝庙,死者下葬前灵柩要到宗庙朝见。

②皇姑:男方的祖母。

③菲:菲屦,草编的丧鞋。

【译文】

曾子问:“新妇还没有到宗庙告祭就去世了,要怎么办?”孔子回答说:“灵柩不能到男方的祖庙朝见,神主也不能祔在男方祖母的神主后,男方不拄丧杖、不穿丧鞋、不住在庐舍中,将灵柩归送到女方家埋葬,表示她还没有成为家族认可的妇人。”

曾子问:“迎娶女方,已经选定了吉日,而女方在此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答说:“男方穿齐衰去吊丧,安葬后就除丧。如果此时男方去世,女方也是这样做。”

曾子问曰:“丧有二孤①,庙有二主②,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③,未知其为礼也。昔者齐桓公亟举兵④,作伪主以行⑤,及反,藏诸祖庙。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丧之二孤,则昔者卫灵公适鲁⑥,遭季桓子之丧,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⑦,客入吊,康子立于门右⑧,北面。公揖让,升自东阶,西乡,客升自西阶,吊。公拜,兴,哭,康子拜稽颡于位⑨。有司弗辩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过也。”

【注释】

①孤:丧主。

②主:神主。

③“尝、禘、郊、社”二句:尝、禘、郊、社,皆祭祀名。尝、禘祭,合祭诸父神主,但以祭太祖为主。郊祭,合祭上天诸神,但以祭上帝为主。社祭,兼祭四方众神,但以祭后土为主。以上各种祭祀,各有主祭者,并兼祭诸神,因此说“尊无二上”。

④亟(qì):数次。

⑤作伪主以行:古代天子、诸侯出征按礼制要将新迁入祖庙的神主载在车上,随军出行,返回时要奉还神主,礼仪繁复。齐桓公屡次举兵,制作假的神主车载出行。伪,假。

⑥卫灵公:郑注:“灵公先桓子以鲁哀公二年夏卒,桓子以三年秋卒,是出公也。”据郑注,此处的灵公应当是岀公。

⑦公为主:鲁公做丧主。《丧服小记》:“诸侯吊于异国之臣,则其君为主。”

⑧康子:季康子,季桓子之子。

⑨康子拜稽颡于位:按丧礼规定,只有丧主能拜宾,这里鲁哀公为丧主,季康子就不应再拜。

【译文】

曾子问:“丧事有两个丧主,庙中有两个神主,这合于礼吗?”孔子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王。尝祭、禘祭、郊祭、社祭,尊的神都只有一个,没有听过两个丧主、两个神主的礼仪。以前,齐桓公屡屡出兵作战,制作了假的神主出行,等到返回国家,把它藏在祖庙中。祖庙中有两个神主,是从齐桓公开始的。丧事有两个丧主,以前卫出公到鲁国,正遇到季桓子的丧事,卫出公请求前去吊唁,鲁哀公推辞,但卫出公不同意不去吊唁。鲁哀公自己作为丧主,客人入门吊丧,季康子立在门内右侧,面朝北。鲁哀公揖让,从东侧的阶梯升堂,面向西站立,客人从西侧台阶升堂吊丧。鲁哀公拜谢宾客,站起来,哭泣,季康子也在丧位上叩头行礼致谢。掌管礼仪的官员也没有纠正。现在出现丧事两个丧主的情况,是从季康子那次错误开始的。”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①?”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②,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于祖③,为无主耳。吾闻诸老聃曰④:‘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⑤,必跸⑥。’老聃云。”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无迁主,则何主?”孔子曰:“主命。”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齐车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盖贵命也⑦。”

【注释】

①迁庙主:新迁进太祖庙的神主。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有迁庙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太祖庙不迁,如果有新死者加入,即将原来高祖庙的神主(牌位)迁入太祖庙,其他各庙神主依次递升。

②齐(zhāi)车:即斋车,金路,有金饰之车。天子在朝、觐、会同时所乘之车。齐,同“斋”。

③祫(xiá)祭:合祭。此指在太庙中集合祭祀列祖列宗。

④老聃(dān):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

⑤出庙:离开己庙进入太祖庙。入庙:从太祖庙回到己庙。

⑥跸(bì):清道戒严。

⑦贵:尊。

【译文】

曾子问:“古代天子、诸侯随军出行,一定要载着新迁入太祖庙的神主出行吗?”孔子回答说:“天子巡守,载着新迁入太祖庙的神主,载于天子的金路上,表示一定有所尊敬。现在将七座庙里的神主都载上一道出行,就是失礼了。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庙里都不能没有神主。庙里没有神主的情况,只有天子驾崩,国君去世,逃离自己的国家,以及在太祖庙中合祭列祖列宗时,才可以让庙里没有神主。我听老聃说过:‘天子驾崩,国君去世,那么太祝取出群庙的神主保存到太祖庙里,这是礼仪的规定。卒哭祭后,再将各庙的神主放回到所在的庙里。国君逃离自己的国家,太宰取出群庙的神主随行,这是礼仪的规定。诸侯合祭群庙的神主时,太祝迎接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四座庙里的神主,神主出庙回庙,一定要清道戒严。’这是老聃说的。”

曾子又问:“古代天子、诸侯率军出行不载新迁入太祖庙的神主,那用什么作为主呢?”孔子回答说:“以神主之命为主。”曾子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天子、诸侯将要出行,一定要用币、帛、兽皮、玉圭祭告于祖庙、父庙,然后带着它们出发,载在斋车上出行。每到驻地,都要将币、帛、兽皮、玉圭祭奠一番然后才住下。返回时一定要到宗庙报告,设置祭奠,祭奠后,收好币、帛、兽皮、玉圭,埋藏在东、西两阶之间,然后出庙。这样做就是为了尊重祖先的命令。”

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①,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②,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丧之。有司以闻曰:‘古之礼,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遗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③。’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

【注释】

①慈母:孙希旦说,所谓“慈母”有两种,一是某妾无子,某子无母,父命二人为母子,这种情况待慈母如生母,如去世按慈母如母服丧;二是诸侯之子从诸母中挑选出慈惠、温良者看护、教育孩子的,如后世之保姆。这里指的是后者。

②鲁昭公少丧其母:据郑注:“昭公年三十乃丧齐归,……此非昭公明矣,未知何公也。”孔颖达说,《孔子家语》中有“孝公有慈母良”,此“鲁公”当是孝公。

③练冠:小祥之冠,用白绢制成。

【译文】

子游问:“国君的慈母去世,要像生母一样为她服丧,这是礼仪的规定吗?”孔子回答说:“这不合礼仪的规定。古代男子在外有师傅,在内有慈母,这是国君命令他们管教儿子,为什么要为他们服丧呢?从前,鲁昭公年少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有个慈母很善良,到他的慈母去世时,昭公很不忍心,想要为她服丧。主管礼仪的官员告诉昭公说:‘按照古代的礼仪,对慈母是不该服丧的。现在国君要为她服丧,这是违反古礼而扰乱国家的法律。如若最终这么做了,那么有关官员将记下这件事,流传给后世,这样恐怕是不可以的吧!’昭公说:‘古代天子居丧,在家时头戴练冠。’鲁昭公还是不忍心,于是头戴练冠为慈母服丧。给慈母服丧,就是从鲁昭公开始的。”

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①,入门不得终礼②,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③,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④。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

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注释】

①旅:郑注:“众也。”

②终礼:朝见礼不能进行完毕。

③大庙:始祖庙。大,同“太”。

④各以其方色与其兵:按照仪礼规定,东方诸侯衣青,持戟;南方诸侯衣赤,持矛;西方诸侯衣白,持弩;北方诸侯衣黑,持盾;中央诸侯衣黄,持鼓。

【译文】

曾子问:“诸侯一起朝见天子,进了宫门却不能将朝见礼终结,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有四种。”曾子问是哪四种。孔子说:“太庙失火,发生日食,王后去世,雨水淋湿了礼服而使仪容失态,出现这几种情况就要废止朝见礼仪式。如果诸侯都在而发生日食,那么就要跟从天子救日,各方的诸侯应穿着对应各方颜色的衣服,拿着对应各方的兵器。太庙失火,那么就跟从天子救火,不用管各方的服色和所用兵器。”

曾子又问:“诸侯之间相见,已经揖让进了宫门,却不能将相见礼终结,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有六种。”曾子问是哪六种。孔子说:“天子驾崩,太庙失火,发生日食,王后或国君夫人去世,雨水淋湿了礼服而使仪容失态,出现这几种情况就要废止相见礼仪式。”

曾子问曰:“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陈①,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

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大庙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②。如牲至未杀,则废③。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④,酳不酢而已矣⑤。自启至于反哭⑥,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⑦。”

【注释】

①簠(fǔ)、簋(guǐ):都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簠是方的,簋是圆的。既陈:郑注:“谓夙兴陈馔牲器时也。”祭祀之日要一大早起身陈放礼器与祭品。

②接祭:快速地施行祭礼,简化礼节,不举行迎尸祭尸活动。接,捷,速。

③“如牲至”二句:祭祀之牲已杀代表神已降临,因而不可废祭。

④尸入,三饭,不侑(yòu):尸入门后就位坐下,祝献上饭食,尸吃三口饭,祝即不再劝食。据孔疏引礼书,天子侑尸十五饭,诸侯侑尸十三饭,大夫侑尸十一饭,士侑尸九饭,此时因有天子之丧而杀减礼节,只用三饭。饭,指黍、稷等饭食。

⑤酳(yìn):食毕以酒漱口。酢:尸食毕,主人为其酌酒漱口,按照礼仪,尸应再酌酒回敬主人,称为“酢”。

⑥启:启殡。反哭:棺柩下葬后,丧主返回到宗庙和停柩的殡宫哭祭。

⑦祝毕献而已:按礼,主人为尸酌酒漱口,尸酌酒回敬主人,然后主人酌酒献祝,祝饮毕,主人再酌酒献佐食。现在则进行到为祝献酒后就结束。

【译文】

曾子问:“天子举行秋天的尝祭、夏天的禘祭、冬天的郊祭、春天的社祭和五祀之祭,簠、簋已经陈设,这时天子突然去世,或王后突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祭祀废止。”

曾子又问:“正当祭祀而发生日食,或是太庙失火,祭祀该怎么办?”孔子说:“那就快速地进行祭祀。如果祭祀用的牺牲还没有宰杀,那就废止祭祀。天子驾崩,还没有入棺停殡,五祀之祭不举行,已经入棺停殡可以举行五祀之祭。祭祀的时候,尸入室就位,只吃三次饭,祝不再劝尸继续吃饭,尸饮酒漱口后也不回敬主人饮酒。从启殡到下葬返回宗庙哭祭,这段时间不举行五祀之祭,下葬后可以举行五祀之祭,但礼节也要简化,祭礼到献酒给祝,祝饮毕就结束。”

曾子问曰:“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陈①,闻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自薨比至于殡②,自启至于反哭,奉帅天子。”

【注释】

①俎(zǔ)、豆: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的礼器。俎,用来盛放牲体。豆,用来盛放肉酱。

②比至:及至,到。

【译文】

曾子问:“诸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俎、豆已经陈设,这时听说天子驾崩或是王后去世,国君或是国君夫人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废除祭祀。从刚死到入棺停殡,从启殡到下葬返哭,遵循天子的做法。”

曾子问曰:“大夫之祭①,鼎、俎既陈②,笾、豆既设③,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④,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⑤。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矣⑥。士之所以异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

【注释】

①大夫之祭:孔疏:“谓祭宗庙。”

②鼎:盛放牲体的食器,亦用为祭祀时的礼器。《说文·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③笾(biān):竹制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

④“三年之丧”三句:这里都指一同生活的亲人去世,即“内丧”,与下文“外丧”相对。

⑤外丧:不在一起生活的人。

⑥室中之事:据《仪礼·少牢馈食礼》,主人、主妇、宾长献尸皆在室中,然后要在堂中举行宾尸礼,即像宾客一样招待尸,现在仅在室中行祭礼而没有宾尸之礼。

【译文】

曾子问:“大夫的祭祀,鼎和俎已经陈设好,笾和豆已经设置好,却不能完成礼仪,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有几种?”孔子说:“有九种。”曾子问是哪九种。孔子说:“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国君的太庙失火,发生日食,有服三年之丧,有齐衰之丧和有大功之丧九种情况,都要废除祭祀。不在一起生活的亲人有齐衰以下的丧事,祭祀照常举行,仪式简化。不在一起生活的亲属有服齐衰之丧而参加祭祀的,举行时,尸进入门内,只吃三次饭,祝不再劝尸吃饭,尸饮酒漱口后不再向主人敬酒。有服大功之丧而参加祭祀的,尸饮酒漱口后要向主人敬酒。有服小功、缌麻之丧而参加祭祀的,主人、主妇、宾长只在室中献尸,堂中的宾尸礼不举行。士与大夫不同的是,即使是有服缌麻之丧的也不举行祭祀,所祭的对象如果和士没有服丧的关系,才可以照常举行祭祀。”

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①,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②,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③?”

【注释】

①练:小祥祭。

②礼以饰情:孔疏:“凡行吉凶之礼,必使外、内相副,用外之物,以饰内情。故云‘衰以饰在内之情’。故冠冕文彩以饰至敬之情,粗衰以饰哀痛之情。”饰,展示,表达。

③“三年之丧”二句:孔子的意思是,自己父母去世,悲哀都已无暇顾及,去吊哭他人不会是出于真实的情感,只是为了礼节而虚伪地装装样子而已。

【译文】

曾子问:“自己有三年之丧,可以去吊唁别人吗?”孔子说:“有三年之丧,小祥祭时,不与众人站在一起,不与众人一起出行。君子通过礼仪来展示自己的情感,自己有三年之丧的哀痛却去吊哭他人,这不是虚伪吗?”

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①,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②,礼也。”

【注释】

①可以除之矣:小祥祭后,大祥祭之前。

②殷祭:指小祥、大祥二祭。

【译文】

曾子问:“大夫、士为自己的亲属服丧,已经到了可以脱掉丧服的时候,这时国君去世,该为国君服丧,本该脱掉的丧服怎么办呢?”孔子说:“国君去世,为国君服丧,就不敢再穿为自己亲属服丧的孝服,又有什么脱掉丧服的问题呢?所以大夫和士有过了服丧时间却没有脱掉丧服的情况。为国君服丧的丧服脱掉后才能举行自家亲人的小祥祭和大祥祭,这是礼仪的规定。”

曾子问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①?”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注释】

①“父母之丧”二句:曾子问的是,为父母服丧期限未到,而遇到国君去世,在为国君服丧完毕后,是否还要补回为父母服丧的日子。

【译文】

曾子问:“为父母服丧期限未到,而遇到国君去世而服丧,服丧完毕后,还要继续为父母服丧,补回应服丧的日子,可以吗?”孔子说:“古代先王制定礼仪,过了行礼的日期就不再举行,这是礼仪的规定。并不是不能脱掉丧服,而是害怕这样做超过了礼仪的规定。所以君子过了行礼的日期就不再举行祭祀了,这是合乎礼仪的。”

曾子问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居于家①,有殷事则之君所②,朝夕否。”

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③。”

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④,士则子孙行事。大夫内子⑤,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注释】

①居:办理丧事。

②殷事:郑注:“朔月、月半荐新之奠也。”即初一、十五为死者献上新收获的食品的祭奠。

③归哭而反送君:穿着为君服丧的丧服而归家哭祭父母,再返回为国君送葬。

④室老:家臣。

⑤大夫内子:大夫的嫡妻。据《仪礼·丧服小记》,大夫的嫡妻也要为国君服齐衰之服。

【译文】

曾子问:“国君去世已经入棺停殡,这时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回家办理丧事,每月的初一、十五为国君举行贡献新获食物的祭奠时到国君的殡宫,早晚的祭奠就不用去了。”

曾子又问:“国君已经启殡而臣子的父母在这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归家哭祭父母,再返回为国君送葬。”

曾子说:“国君还没有入棺停殡,臣子的父母在这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回家为父母下棺,停殡后再返回宫中处理国君的丧事,每月初一、十五为父母举行贡献新获食物的祭奠时就回家,早晚的祭奠不用回去了。大夫,他的家臣负责处理丧事事务,士则子孙来处理丧事事务。大夫的嫡妻,每月初一、十五为国君举行贡献新获食物的祭奠时,也要到国君的殡宫,早晚的祭奠就不用去了。”

贱不诔贵①,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②。

【注释】

①诔:郑注:“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

②“诸侯相诔”二句:诸侯的诔文,应请于天子,天子使太史赐之谥。

【译文】

地位低贱的不能为地位尊贵的人作诔文,年幼的不能为长辈作诔文,这是礼制规定。只有天子能用上天的名义为其作诔文。诸侯之间相互作诔文,不符合礼仪的规定。

曾子问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①,以椑从②。君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共殡服③,则子麻弁绖、疏衰、菲、杖④,入自阙⑤,升自西阶。如小敛,则子免而从柩⑥,入自门,升自阼阶⑦。君、大夫、士一节也。”

【注释】

①三年之戒:指丧事的准备。臣下为国君的服丧期是三年,所以称“三年之戒”。

②椑(bì):内棺。

③共殡服:提供大殓至殡时所穿之服。共,通“供”。

④麻弁绖:麻布弁上缠上麻绳圈。疏衰:即齐衰。疏,粗。菲:丧履。

⑤入自阙:即毁宗,拆毁殡宫的西墙,灵柩从此处进入。

⑥免(wèn):同“”,服丧时一种以布带束发的头饰。见《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节注②。

⑦“入自门”二句:据郑注,因去世的国君遗体尚未入棺,所以仍然按照生前的礼仪从大门进入,从主阶升堂。

【译文】

曾子问:“国君出国,都要为自己的丧事作准备,带着棺材出行。如果国君真的突然去世,回国进入国都要怎么办?”孔子答:“如果提供了从大殓至停殡期间的衣服,那么国君之子就戴麻布弁,并系上麻绳带子,穿齐衰丧服,穿草鞋,持丧杖,拆掉西侧的宫墙,从西阶上堂。如果去世的国君在国外只是小殓即回国,那么国君之子头上戴着跟着棺柩,从宫门进入,从主阶升堂。国君、大夫、士在出国途中去世,礼节大体相同。”

曾子问曰:“君之丧既引①,闻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遂②。既封而归③,不俟子④。”

曾子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⑤。”

【注释】

①引:牵引柩车,即开始出殡。

②遂:郑注:“送君也。”即为国君送葬。

③封:郑注:“亦当为‘窆’。”下棺入穴。下同。

④俟(sì):等待。

⑤改服:为国君送葬,不能穿私丧之服,据郑注,要括发、赤足步行,换上深衣,把上衣前摆塞进腰间。

【译文】

曾子问:“国君的灵柩车已经拉动开始出殡了,这时听说父母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为国君送葬。等棺柩入穴后即回家处理丧事,不用等国君之子完成全部葬礼。”

曾子又问:“父母的灵柩车已经拉动开始出殡了,这时听说国君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为父母送葬。等到父母的棺柩下葬后,改换丧服前去奔丧。”

曾子问曰:“宗子为士①,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②。祝曰:‘孝子某③,为介子某荐其常事④。’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⑤,不旅,不假⑥,不绥祭⑦,不配⑧,布奠于宾⑨,宾奠而不举⑩,不归肉⑪。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注释】

①宗子:嫡长子。始祖之嫡系长子为“大宗”,嫡系长子以外支子为“小宗”,各小宗的嫡长子也是宗子。孔疏,这里的宗子指小宗。

②上牲:大夫祭祀礼用上牲为少牢,即一羊一猪。按,虽庶子禄位高于宗子,但宗庙在宗子之家,宗子负责主持宗庙之祭,故庶子要到宗子之家祭祖。

③孝子:宗子。某:宗子的名。

④介子:指庶子。“庶”有贬义,称“介”较中性。介,副贰。某:庶子的名。荐其常事:岁时的祭祀。

⑤摄主:暂代主祭,指庶子。厌(yàn)祭:孙希旦曰:“无尸而以饮食饫神之名。”即不用尸,用食品直接供奉神。“厌祭”分为阴厌和阳厌,详见下文。

⑥假:通“嘏”(gǔ),祝福之辞。尸要向主人致辞,表示神明的祝福。

⑦绥祭:佐食者从俎、豆祭器中取菹、醢及黍、稷等饭食给尸与主人献祭。

⑧配:祝在祝辞中有“以某妃配某氏”之辞。“不配”是不说“以某妃配某氏”之辞。

⑨布奠:主人酬宾,将酒杯放置在笾、豆的北面。

⑩宾奠而不举:宾客将酒杯放置在笾、豆的南侧,不再举杯。

⑪归(kuì)肉:祭祀设有俎,俎上盛肉,祭祀完毕主人要将剩下的肉送给尸和宾客。归,通“馈”。

【译文】

曾子问:“宗子为士,庶子却为大夫,庶子的祭祀要怎么做?”孔子回答说:“用一羊一猪的少牢在宗子家祭祀。祝要以宗子的名义说:‘孝子某,为介子某献上岁时的祭祀。’如果宗子因有罪居住在他国,庶子为大夫,在祭祀时,祝要以宗子的名义说:‘孝子某,派介子某来主持通常的祭事。’代替宗子的庶子不厌祭,不旅酬,不致嘏辞,不绥祭,不在致辞中说以父祖之妻配祀的话,主人酬宾后将酒杯放置在笾、豆的北面,宾客将酒杯放置在笾、豆的南侧,不再举杯,主人不向宾客和尸馈赠牲肉。代替宗子的庶子向宾客致辞时要说:‘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派某来主持祭事。’”

曾子问曰:“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为坛,以时祭①。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称名不言‘孝’②,身没而已③。子游之徒④,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⑤。今之祭者,不首其义⑥,故诬于祭也。”

【注释】

①以:用。

②称名不言“孝”:郑注:“孝,宗子之称。”即只有宗子能够称“孝子”,庶子只称名,前面不冠“孝”字。

③身没而已:指一直到庶子去世为止。庶子去世,庶子的嫡长子在祭祀其父时可以称“孝子”。

④子游:姓言名偃。孔子的弟子。以文学见长。

⑤若:顺。

⑥首:本。

【译文】

曾子问:“宗子有罪逃到他国,庶子没有爵位但居住在本国,庶子可以举行祭祀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祭祀的!”曾子问:“请问要怎样祭祀?”孔子说:“望着祖先的坟墓,筑土为坛,按着岁时祭祀。如果宗子去世,庶子要报告给祖先的坟墓,然后在家中举行祭祀。宗子如果去世,祝在致辞时不能称‘孝’,一直到庶子去世为止。子游那帮人,有以庶子的身份举行祭祀的,就是顺应这个义理的。现在庶子举行祭祀,不按着这个礼节,所以就是妄自祭祀了。”

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①,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祭殇必厌②,盖弗成也。祭成丧而无尸,是殇之也。”

孔子曰:“有阴厌,有阳厌③。”曾子问曰:“殇不祔祭④,何谓阴厌、阳厌?”孔子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其吉祭特牲⑤,祭殇不举肺,无肵俎,无玄酒,不告利成⑥,是谓阴厌。凡殇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当室之白⑦,尊于东房⑧,是谓阳厌。”

【注释】

①成丧:成人之丧。

②祭殇必厌:殇,指未成年而去世。因殇无子孙,所以必定无尸。

③阴厌:祭祀之初,尸未入时,在室内的西南角设奠飨神。阳厌:祭祀将结束,尸已起身,即在室内的西北角设馔飨神。

④不祔祭:不得附于宗庙四时之祭。此句是说,宗庙四时之祭是有尸的,而殇未成年人既然不附于宗庙四时之祭,就没有阴厌、阳厌的问题了。

⑤吉祭特牲:凡丧祭,卒哭祭后凶礼就结束,此后的祭祀都是吉祭。殇没有卒哭祭,只有祔与除服二祭。这里的吉祭指的便是祔祭。特牲,一头牛,这本是祭祀成人所用,祭殇本应用一头猪,但因为是宗子,便提高了礼仪的规格。

⑥“祭殇”四句:都是有尸时应举行的礼仪节目。肵(qí)俎,盛放祭牲心、舌的俎,敬献给尸。肵,敬。玄酒,清水。利成,尸退归时祝面朝东禀告主人,供养尸之礼已成。利,供养。

⑦当室之白:室的西北角开有窗户之处,是室中明亮处。

⑧尊:酒樽。也作“樽”。

【译文】

曾子问:“祭祀一定要有尸吗?如果是厌祭,不也可以没有神吗?”孔子回答说:“祭祀成人之丧一定要有尸,尸一定要由死者的孙子来担当,孙子如果年幼就由人抱着,没有孙子的就选同姓的孙辈也是可以的。祭殇一定要厌祭,因为死者没有成年,所以也没有子孙。祭祀成人之丧而没有尸,就是把死者当做未成年人了。”

孔子接着说:“厌祭分为阴厌和阳厌。”曾子问:“祭殇不附于宗庙四时之祭,哪里还有阴厌、阳厌呢?”孔子说:“宗子未成年而死,庶子不能作为后嗣。为他举行祔祭时用特牲一牛,祭殇时因为没有尸,所以佐食者不举肺,俎上的肉食不用敬献给尸,没有玄酒,祝不用向主人报告供养尸的礼仪完成,这就叫做阴厌。凡是未成年去世以及没有后嗣的死者,在宗子的家里祭祀,祭品放在室内西北角明亮处,酒樽放在东房,这就叫做阳厌。”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①,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②,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③,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④,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⑤。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⑥。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⑦。’吾闻诸老聃云。”

【注释】

①堩(gèng):郑注:“道也。”《训纂》引王念孙曰:“葬引至于堩,本作‘葬既引,至于堩’”,“《士丧礼记》注引此正作‘葬既引,至于堩’”。

②巷党:郑注:“党名。”党是古代基层的居民区单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③道右:郑注:“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柩行专道。今止就道右,以避妇人之所行也。”

④数(sù):读为“速”。

⑤舍奠:到馆舍而奠祭带在路上的神主。

⑥莫:同“暮”。

⑦痁(diàn):病。《训纂》引王引之曰:“痁,读为‘阽’,临也,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参加别人家的丧礼,也不能对别人的亲人造成祸害。

【译文】

曾子问:“送葬时,柩车已经牵引在道路上,这时发生日食,送葬之事需要变化吗?还是不变呢?”孔子说:“以前我跟随老子在巷党帮助别人送葬,柩车已在路上,突然发生日食,老子对我说:‘丘!把柩车停到道路右侧,停止哭泣等待变化。’等到日食结束恢复光明,然后才前行,老子说:‘这是合于礼仪的。’葬完返回时我问老子:‘柩车不能拉回。出现日食,不知道它结束的是慢还是快,还不如一直前行吧?’老子回答我说:‘诸侯去朝见天子,日出而行,赶日落前入住馆舍,奠祭带在路上的神主。大夫出使,日出而行,赶日落前入住馆舍。柩车也不能过早出行,不能日落才住宿。看见星星还在前行赶路,只有犯罪之人和着急为父母奔丧的人才会这么做吧!发生日食黑了天,怎么知道天上看不到星星?况且君子行礼,是不会让人家的亲人临近祸害的。’我听老子是这么说的。”

曾子问曰:“为君使而卒于舍,礼曰:‘公馆复①,私馆不复。’凡所使之国,有司所授舍,则公馆已,何谓私馆不复也?”孔子曰:“善乎问之也!自卿大夫之家曰‘私馆’,公馆与公所为曰‘公馆’②。公馆复,此之谓也。”

【注释】

①复:招魂。

②公所为:国君所指定的停客之处。

【译文】

曾子问:“为国君出使国外而死在馆舍中,礼书上说:‘死在公馆就举行招魂祭,死在私馆就不举行招魂祭。’凡是出使国外的使臣,有关官员给安排了馆舍,那就是公馆了,为什么还说私馆不能举行招魂祭呢?”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使臣如果住在卿大夫的家里就叫做‘私馆’,公家的馆舍和国君指定的住宿之处就叫做‘公馆’。死在公馆就举行招魂祭,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园①,遂舆机而往②,涂迩故也③。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④,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⑤:“何以不棺敛于宫中⑥?”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⑦。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⑧,自史佚始也。”

【注释】

①下殇:年龄在八岁至十一岁的夭亡者。土周:郑注:“堲(jì)周也。”烧土为“堲”,此指烧土为砖砌在棺的四周,相传是夏代埋葬死者的办法,周人用此法埋葬下殇。见《檀弓上》“有虞氏瓦棺”节。

②舆:盛放,抬。机:停尸之床,木制边框,中央以绳交错编织,类似今之棕绷床而绳编较稀疏。

③涂:同“途”。迩:近。

④史佚(yì):周成王时太史。

⑤召公:名奭(shì),周文王的庶子,武王弟。辅佐武王灭商后,被封于燕,为燕国的始封君。因其食邑为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

⑥棺敛于宫中:在宫中将遗体放入棺中,这是安葬成人之礼,要用车子运载棺。

⑦周公:即周公旦。见《檀弓上》“季武子成寝”节注④。

⑧用棺衣棺:为死者穿衣再装殓入棺。

【译文】

曾子问:“下殇去世的孩子,要用烧制的砖围住棺,埋在园子里,用特制的机抬着前往,这是因为路途很近的缘故。现在墓地很远,要去安葬怎么办呢?”孔子说:“我听老子说过:‘从前史佚的孩子去世了,就是下殇,墓地很远。召公对他说:“为什么不在家中入殓装棺?”史佚说:“我怎么敢啊!”召公于是把这件事告诉周公。周公说:“为什么不可以啊?”史佚于是就这样做了。’为下殇的孩子穿衣再装殓入棺,是从史佚开始的。”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①,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于公馆以待事②,礼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注释】

①宿:孙希旦曰:“谓祭前宿尸也。”即国君祭祀前三天要占卜选定担任尸的人选,选定后要将尸请去独宿,不可更改。

②出舍于公馆:为尸是吉事,有齐衰之丧是凶事,吉、凶不可同处,所以要从家中出来入住公馆,要等祭祀事毕,再归哭齐衰之丧。

【译文】

曾子问:“卿大夫将作为国君祭祀的尸,已经说好担任尸的时间要去国君处独宿了,这时家里有了齐衰之丧,怎么办?”孔子答道:“不能再呆在家里了,要从家中出来入住公馆等候祭祀的进行,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说:“尸戴着弁、冕出门,卿、大夫、士看到尸都要下车致敬,尸也一定要凭轼行礼;尸出行,一定要有人在前面开道。”

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①,礼与?初有司与?”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②,殷人既葬而致事。《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③。’此之谓乎?”

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④。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注释】

①金革之事:指战争、兵役之事。辟(bì):躲避,避开。

②致事:将职位、职务还于君,即今辞职。

③“君子”二句:人臣有亲人之丧,国君要答应臣子的辞职,这是不夺人丧亲的悲伤之心,孝子也不为求利禄而夺爱亲之心。

④鲁公伯禽:伯禽为周公之子,封于鲁。有为为之:有特别的需要去做而不得不做。指伯禽初封鲁,有徐戎之乱,这时母亲去世,伯禽不得已,不得不在卒哭祭后就出兵作战。

【译文】

子夏问说:“为父母服三年之丧,卒哭祭后,出征打仗之事不能逃避,这是礼制规定吗?还是当初有关官员的规定?”孔子说:“夏后氏居三年之丧,停殡后就辞职守丧,殷人下葬后就辞职守丧。《记》中说:‘国君不夺人臣丧亲的悲伤之心,孝子也不应夺自己的爱亲之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子夏说:“那么战争之事不能躲避,不是不合于礼仪吗?”孔子说:“我听老子说过:‘从前鲁公伯禽不得以才在居三年之丧时出兵打仗。现在有人应服三年之丧,却为了贪图利益去出兵作战,我搞不懂这个礼了。’”